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照片怎麼填電影色調

照片怎麼填電影色調

發布時間: 2022-06-16 20:14:54

『壹』 PS打造冷暖對比的電影色調

PS打造冷暖對比的電影色調
前期分析
時間:下午7點
地點:石家莊某公園
天氣:陰天(自然光拍攝)
器材參數:6d
24-105鏡頭,1/125秒、f4、iso640
後期軟體:LR+PS
後期思路
首先在lr導入原圖,進行光影和基礎色調調整,再進入ps進行磨皮液化和顏色精細處理。原圖曝光有點暗,主要顏色有綠白黃藍。
色調調整方向思路:注重藍、綠、白的,調出冷暖對比,利用插件製造柔和效果。
第一步:基本光影調整
1、原圖欠曝,加曝光
2、加對比,讓照片通透一些
3、加曝光之後,高光細節會丟失所以降低高光
4、加陰影和黑色色階,讓暗部細節更多體現
5、加白色色階,讓照片通透
6、個人偏好,參數不宜過多,根據個人喜好調整
7、S形曲線,增加照片通透對比
調整前後對比:
第二步:顏色調整
照片中主要由綠色(水面)藍色(天空)白色(服裝)黃色(膚色)組成,我們需要體現更多藍色和綠色,通過調整使讓水面更綠,天空偏藍色,膚色則主要調整橙色。
調整前後對比:

『貳』 如何在 PS 以曲線 拉出電影感色調

1、打開PS程序
2、雙擊灰色區域,在彈出的對話框中,找到需要調整色調的圖片
3、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一種圖片
4、點擊打開後,圖片就顯示在中
5、選擇圖層面板下的創建新的填充或調整圖層按鈕,選擇曲線
6、彈出曲線對話框
7、如果要處理平均色調的圖像,可將曲線調為S型
8、當點擊好後,圖片顏色發生了變化
9、若是要處理低色調的圖像,可將曲線調為稍向上的凸型
10、點擊好後,看效果圖
11、若是處理高亮度圖像,則調為稍向下的凹型
12、再次點擊好後,看效果圖。

注意事項:
1、將曲線調為S型,作用是使暗區更暗、亮區更亮、明暗對比明顯;
2、將曲線調為向上的凸型,使圖像個色調區按比例被加亮;
3、調為向下的凹型,使各色調區按一定比例被調暗。

『叄』 如何把照片調出電影色調

最近很多小夥伴私信我如何調出《The middle of the day》這組作品中的「電影感」,其實就單從色彩來說,電影色調多種多樣,有冷暖對比也有和諧統一,但它們所帶來的「電影感」卻有一些共同特徵,比如常見的電影畫幅剪裁比例(本組的2.35:1),以及較高的視覺寬容度(體現在暗部偏灰,整體沒有純黑、純白)。於是准備為大家分享本組照片的調色思路,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最後對照片進行微調和銳化,然後導出,建議使用「文件-導出-導出為」選項勾選「轉換為sRGB」,作為網路分享,同時保存一份PSD或者Tiff格式。

『肆』 如何用Lightroom修出冷暖電影色調

用Lightroom修出冷暖電影色調:
1、先打開原照片,然後需要調整一下基本的數值

2、在第二個步驟就已經能夠加上冷暖色調,設定如下:
亮部:橙黃
陰影:藍綠
3、之後到 「HSL/顏色/黑白」這欄,按中間的「顏色」就可以看到以下介面調整畫面顏色,藍色的飽和度可以調高一點(隨個人喜好修改)。
4、電影畫面的暗部不會太深,所以到曲線進行稍為調整。
5、右欄往下拉,看到「細節」,增加銳利度和利用「雜色減少」,讓模特兒皮膚更平滑,如果個人不喜歡這種質感則可跳過。
6、增加暗角
7、接下來,可以選擇「+」新增預設到 Lightroom,或者按左下把設定復制到其他照片上。
新增預設、復制設定。

『伍』 如何使用PS調出電影色調

電影的色調很多,根據劇情、場景、人物性格等諸多因素,同一部電影也有多種不同的色調。

早期的電影,色調是偏綠的


原因:在第一次彩色膠片發明出來時,它的呈像就偏綠,原因是由膠片的構造決定的。膠片主要分4層:藍色層,綠色層,紅色層,基礎層。而綠色層,更容易顯影,因此膠片普遍偏綠,俗稱膠片綠。後來,各個廠商也生產出一些其它色彩偏向的膠片,但主流的膠片,還是傾向綠色。
審美傾向:由於膠片綠的歷史原因,加上人的眼睛對綠色更敏感更舒適,偏綠的畫面成了一種影像美學的默認的標准,這直接影響到後來數字化時代的電影製作。在好萊塢,直接產生了一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藍綠風格,即藍綠調+桔黃調。藍綠調,主要用來修飾背景(天空,植物,牆壁);桔黃調,主要用來修飾前景(皮膚,黃色的汽車,沙漠)。比如《變形金鋼》,《 鋼鐵俠》。由於數字攝影機,並沒有膠片偏綠的問題,所以,這些影片全是後期用調色軟體調成。

好了,下面進入正題,開始模仿電影色調

1、需要一張看起來有點故事的照片,就從這張圖開始吧

看一下對比圖

『陸』 如何實現照片的電影級調色

首先談一下我對電影感的看法吧,我覺得電影感是個很綜合的感受,(長文,可以直接跳到最後一句)

它包括但不限於:

1.構圖:這個一言難盡,電影構圖千變萬化,為突出電影的視覺特點,大概要思考包括畫面劃分,人物處理,背景處理,前景處理,景次,角度,越軸等等。作為攝影師去模仿電影單幀截圖的感覺,需要考慮的僅僅是畫面的劃分,人物,前後景,同時考慮景別大小即可。因為我們的故事沒有整體性,談不上系統的鏡頭語言,僅僅是保證這一張照片能讓人感受到故事,感受到前後的承接即可。 我會結合下面的例子具體來談我的理解。

2.色彩:我們大家都知道,日系/東亞電影的色調,和法國/西歐電影是截然不同的。這一點越來越現在導演的創作風格而非其地域特徵上了。然而色彩本質上還是為了電影的表達服務,通過色溫高低,色調冷暖高低長短來烘托出截然不同的氣氛,創造不同的情緒基礎。色彩的表達也是最為個人化的,我們模仿電影,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愛好,心情,和對畫面的理解出發,呈現出非常個人化的色彩搭配。但影響色彩的變數卻常常非常可觀:色彩不僅僅和拍攝時間,天氣,季節,空氣質量,拍攝的地理人文環境有關,而且和鏡頭,膠片,或者CCD,CMOS本身的特點,緊密相關。簡而言之,德味即是鏡頭的味道,也是拍攝地點的味道。

3.寬容度/動態范圍:我們從很多電影里都能感受到,電影畫面區別於一般攝影照片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極端曝光部分的細節保留。側逆光的畫面,依然能夠看清人物的眼眸,背光臉頰的輪廓;路燈的微光下,依然不失街道暗處的細節;整個畫面,從曝光的角度看,盡量去接近人眼。我們知道人眼對光線強度的響應並非線性,而是一個S型,大多數膠片也是。而數碼相機卻基本為直線,CMOS捕捉了一份光,就展現一份亮,因此造成畫面高光很容易溢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很簡單,前期使用RAW拍攝+正確的曝光。後期方法在後面教給大家。

4.微反差/細節質感:
很多時候電影畫面能夠給人非常真實的感覺,不僅僅是寬容度接近人眼,也因其對我們熟悉的事物表面質感的正確呈現。簡而言之該柔的地方柔,該銳的地方銳。畫面中出現了牆壁,長椅,石板地磚,柏油馬路,樹葉,就應當用USM銳化和高反差保留加銳,增強相關像素的微反差,從而呈現出更加強烈的粗糙/紋路/油亮/顆粒/等質感;而遇到天空,光暈,雲朵等元素時,則應該讓他們柔起來,使用模糊工具或者柔焦插件,配合蒙版,讓該軟化的軟化,使之更接近我們生活中的感受。

『柒』 ps怎樣調出美國七八十年代電影色調

話不多說,先直觀的上圖。

最終效果圖

『捌』 如何利用ps將一張普通照片處理成電影色調照片

Photoshop把一張圖片的色調得跟另外一張一樣方法(以CS6為例):

打開要處理的兩張圖片,然後轉到要調整的圖片界面。

點擊菜單欄上的「圖像」,彈出菜單選擇「調整」,下級子菜單中點擊「匹配顏色」。

彈出匹配顏色窗口。選擇圖片來源,即選擇要提取色調的圖片名稱。

選擇後就可以發現在原來的圖片色調已經改變,如果感覺還不夠理想,可以在上面的圖像選項中調整三個數值,可以更好的對色調進行調整。

調整好後點擊確定完成色調調整。點擊左上角的文件選擇「存儲為」將圖片保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