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修行人必看的電影有哪些
1、《玄奘大師》
影片講述了,公元2005年的冬天,在北京平安大街一個普通的茶館,時間已過半夜。昏暗的燈光下,幾個已近中年的男人眉飛色舞,幾近痴狂之狀。城市白日的喧囂已經過去,疲憊的人們正在進入夢鄉,街道上游盪著三三兩兩幾個無眠的人。
在這樣的時刻,世俗的慾望和壓迫都逐漸消退,多年不曾光顧的激情開始在昏暗的茶館彌漫。血色逐漸爬上一張張原本菜色的臉,白天的矜持和理智不見了,青春似乎又一次降臨。茶館夜談的主題正是玄奘,那個唐朝僧人在一千三百多年後點燃了我們久違的激情。玄奘生活在大唐,那是一個令中國人魂牽夢繞的時代。
玄奘,以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為那個充滿了榮光的時代做出了最好的注腳。在即將步入中年的時候,我們做出了一個決定,重走玄奘之路。重走玄奘之路,去發現一個真實的玄奘;重走玄奘之路,去感悟一個大氣磅礴的時代;重走玄奘之路,去尋找生命的真諦……
B. 黃曉明演的玄奘法師與歷史上符合嗎
該片不盡如歷史,還把好多橋段與《西遊記》搞混了。
電影一開頭,玄奘法師他自己說母親告訴他,他一出生母親就將他放入籃中順流而下,有幸漂到一處寺廟外被僧人所救,還說他哥哥又告訴他,是在他十歲時將其帶入寺廟中一起修行,而教主還說自己更願意相信前一種說法,因為他眷戀母親,每次遇到困難就能夢見桃花盛開的地方有一位好媽媽。
那麼從電影一開頭編劇就試圖告訴我們玄奘同志十歲之前是沒有記憶的,不然怎麼會有「更願意相信」這種話,自己難道不記得十歲時有沒有跟哥哥一起去修行嗎,有沒有很神奇?而更神奇的是他自己都說了母親在他五歲的時候就去世了,而他自己十歲之前是沒有記憶的,那他怎麼記得母親告訴他的事?
其實在這里主創耍了一個心眼。所謂放入籃中順流而下是小說家言的「江流兒」傳說,陳光蕊在江州赴任途中為人所害,妻子忍辱生下兒子,放入江中,任其隨波漂流,後為金山寺法明和尚拯救,取名江流,等到年長,落發為僧,法名玄奘。而隨二哥陳素赴洛陽入寺修行才是史實。不是玄奘自己願意相信什麼「江流兒」傳說,而是主創想讓他相信,以此為電影增加傳奇感。
這種細節片中不止一處,編劇肯定是故意要將《西遊記》和史實混在一起,比如片中出現流沙河、火焰山,為了表現求取真經不易呼應那第八十一難,也讓玄奘的經書掉進了水裡……這樣實在容易造成誤解,而且都這樣了,就不要說「就是希望現在的年輕觀眾能真正了解這段歷史」這種話吧。
事實上玄奘並非到十歲還不知道自己怎麼入寺的小笨蛋,而是智商超群、過目不忘的天才少年,十三歲參加洛陽度僧,受主考官大理寺卿鄭善果賞識,破格剃度。當時鄭善果問他:「出家意何所為?」玄奘答:「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而出家後也並非像電影中所說學習了幾年之後「多在川陝之地講法」,而是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遍訪明剎高師,這是他堅定西去信念的初因,要是沒有這段經歷,他也就不會意識到當時因為翻譯、闡釋、註解不同導致的派別之爭,正是因為「法師既遍謁眾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義,各擅宗途,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才有了去尋找答案的動機。
這一段在電影中是全然省略的,彷彿玄奘是因為講經講累了,想要去找尋更高的智慧,所以才要西去,這就將他的見識等同於「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了,這不是玄奘,這是國貿的Cindy。
也因為此,他求取的所謂真經在電影里就變成了求大乘,這是不對的。求大乘是《西遊記》小說的說法,是觀音菩薩提點唐三藏,讓他前往西天求取大乘真經,這個說法略二。
第一,《西遊記》小說作者是誰暫且不論,這部小說的主要內容來自於前代文獻和各種話本、雜劇,因此在佛學上就有些錯誤,比如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為《多心經》,這個錯誤從宋代話本開始就有了,作者沒糾正,所以把小說的說法拿來當史實是需要檢驗一下的。
第二,求大乘這個說法不準確。公元1世紀,上座部和大眾部開始產生分歧,公元六十七年佛教傳入我國,這之間六百年,北傳梵文教義就主要是大乘佛法。再說佛經翻譯並非自玄奘始,他發願去求大乘佛法,那鳩摩羅什豈不是要哭死(我翻譯的書你都沒有看嗎)。
第三,「乘」也是翻譯,在梵文中原意為「道路、路徑」,玄奘去那爛陀寺求的是什麼呢?是《瑜伽師地論》「總攝三乘之道」。電影里也說了玄奘就是要求這本書,而這本書可不是玄奘第一個翻譯的。北涼曇無讖譯《菩薩地持經》10卷和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菩薩善戒經》9卷都是例子。
所以准確的說法不是去求大乘,玄奘精研《俱舍》、《攝論》、《涅槃》等經論,大小乘無不通達,但是不能貫通。他是去求統一。
西行這個一小時的段落是本片唯一的尿點,裡面有兩處莫名其妙的改編,一處是牽著瘦弱棗紅馬的老胡人變成了一個少女,和教主眉來眼去,不知道是要表現什麼。另一處是石磐陀和玄奘休息時,石磐陀曾經動過殺念,是怕偷渡時玄奘被抓殃及自己,片中這個場景發生在曬葡萄乾的蔭房裡,而文獻中是在戈壁灘上。這么改編是為了說明故事發生在高昌國內?不得而知。
此外還有兩處錯誤。在西行中有一個年輕客商從懷里掏出裝著蠶葉和蠶的小盒子,說他是用紙將蠶籽粘在上面帶出關的,還說了一段貌似很有哲理的話:「我的工作就是把東西從有的地方帶到沒有的地方去,就像我給你們帶去你們沒有的胡椒、胡麻、胡蘿卜的種子。」他還說要去江南娶一個老婆,讓她教自己如何繅絲、紡織絲綢。
胡椒、胡麻、胡蘿卜這幾個名字都出來了,種子我們還沒有嗎?胡麻是張騫帶回來的,胡椒可能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為我國所知,說明當時就已經見過,至於胡蘿卜,是13世紀從伊朗引種的,所以問題來了,這個客商究竟多大歲數?
至於蠶桑西傳,據拜占庭歷史學家普洛科庇阿斯在《查士丁尼戰史》中記載,是幾個印度和尚在賽林達這個地方把蠶種帶走的。我國的傳說是西域某國迎娶我國公主,公主將蠶種悄悄藏在帽子里,邊關將士不好搜公主的身,才將蠶種帶出。這個傳說恰好是《大唐西域記》里寫的,原文是:「王城東南五六里,有麻射僧伽藍,此國先王妃所立也。昔者此國未知桑蠶,聞東國有也,命使以求。時東國君秘而不賜,嚴敕關防,無令桑蠶種出也。瞿薩旦那王乃卑辭下禮,求婚東國。國君有懷遠之志,遂允其請。」
前一種比較可信,因為到了7世紀,薩珊波斯的斜紋緯錦技術已經傳回我國了。至於娶江南老婆學習絲織,在唐朝好像有點舍近求遠。因為當時絲織業還主要在北方,而江南的紡織業主要是生產布,娶江南老婆,不如娶米脂的婆姨。
玄奘離開高昌時,晚上到馬廄去給自己的棗紅馬餵了一顆蘋果。當時沒有蘋果,這樣的蘋果是歐洲品種,19世紀才傳過來,在此之前只有柰,也就是林檎,這種中國種蘋果小而圓,大概相當於今天所說的沙果。
再說說玄奘到了天竺之後的事。玄奘參加無遮大會是戒日王欽點,並非是寺內選拔,而且無遮大會不是十八天,是七十五天,「五歲一設無遮大會」。我國也有,始於北朝梁武帝,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六祖慧能的徒弟菏澤禪師神會發起的頓漸之辯。
而玄奘回國時,印度僧人可不會像電影里那樣:「我國佛教已經式微,正需要有人將其東傳,發揚光大」。印度佛教式微是10世紀阿富汗入侵之後的事,此時還是很繁盛的。而且戒日王也不可能問玄奘《秦王破陣樂》是怎麼回事之後就感慨「真乃統治萬物之主」,道理很簡單,如果唐太宗真乃統治萬物之主,為什麼佛陀沒有降生於東土?
事實上,當時印度人攔著不讓玄奘回國,用的就是這個邏輯。玄奘說要回國時,諸德咸來勸住,說:「印度者,佛生之處。大聖雖遷,遺蹤具在,巡遊禮贊,足豫平生,何為至斯而更舍也?又支那國者,蔑戾車地,輕人賤法,諸佛所以不生,志狹垢深,聖賢由茲弗往,氣寒土嶮,亦焉足念哉!」連片中那位慈祥的戒賢法師也是一樣,認為東土「邊方人也」。
所以這部電影實在是一廂情願的盲目自信。而且片子里總有些匪夷所思的細節錯誤,片尾連玄奘究竟譯了多少經書都說錯了,而且既然都提到了《聖教序》,怎麼不從《聖教序》之說玄奘西遊「十有九載」,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