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偷自行車的人影評
《偷自行車的人》是由義大利導演維托西奧-德-西卡在1947年出品的經典作品,這部影片成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在中國,它在1954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配音復制,帶有"進步電影"的標簽。影片不僅在電影史上開創了全部使用非專業演員的先河,而且榮獲了第二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金球獎特別獎。
這部老電影之所以被拿來作為"娛樂",是因為它所描繪的自行車在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生活中的重要性,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它反映了戰後義大利經濟的蕭條,以及失業貧困者的生活狀態。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安東尼奧的五尺男兒,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沿街刷廣告的工作,但這份工作必須有一輛自行車。在贖回早先當出去的自行車後,第一天工作他的車就被偷了。這輛自行車對於安東尼奧而言,意味著工作,意味著生計,因此他不得不到處去找。
隨著安東尼奧找車的過程,影片展現了各種貧窮趣味的事物,如二手車市上與各種自行車配件為伍的小販,在驟雨中騎車奔跑的群眾,教堂里為了那碗免費菜湯才去聽彌撒的「教徒」……這些場景都與我們悠遠而溫馨的回憶或正在體驗的現實有關。影片高潮部分,安東尼奧抓住了偷他車的小偷,但沒有證據,反遭羞辱。他決定也去偷一輛自行車,結果被人當場抓獲,而且是在他兒子的面前。這不僅讓觀眾揪心,也揭示了社會的不公與人性的無奈。
影片通過安東尼奧與兒子一起找車的過程,反映了社會的貧富差距和底層人民的生活困境。兒子牢記著車杠上的記號,最後在回家的公交車上發現了一夥人正扭送著他的父親。這一幕,讓觀眾感同身受,心痛不已。影片中,安東尼奧的自行車丟失後,配樂洪大悲愴,而他決定偷車時,配樂則洪大緊張,如同其他影片中描寫英雄壯舉時的樂音。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一改以往電影特別是好萊塢電影的宏大、奢華、刻意,以一種更貼近生活的現實的真實的視角來反映人民特別是低層人民的真實生活狀態。這種"寧肯要現實而不是浪漫故事,要世俗而不是閃閃發光,要普通人而不是偶像"的創作理念在學術上稱為"整體審美"。新現實主義電影追求真實與整體審美的結合,紀錄性、實景拍攝、長鏡頭運用以及非職業演員的運用等,都是其特色。
《偷自行車的人》不僅在創作上體現了新現實主義的特色,如真實與整體審美的思想,紀錄性、實景拍攝、長鏡頭的運用以及非職業演員的運用等,而且在結構形式上也體現了新現實主義的線性而鬆散的結構形式。這部影片通過安東尼奧找車的過程,生動地展現了社會的不公與底層人民的生活困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無奈與社會的冷暖。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開創了電影藝術審美的新局面,深刻地改變了世界電影的走向與格局。它以真實為核心,追求對事物的真實再現,注重在布景、演員、情節甚至鏡頭運用上追求真實,通過長鏡頭、非職業演員等手法展現生活的本來面貌。這部影片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傑出代表,展現了導演對現實的深刻洞察與對人性的深刻理解。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紀錄性、實景拍攝、長鏡頭、非職業演員運用以及線性而鬆散的結構形式,共同構成了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特色,這些元素共同塑造了影片的真實感和深度,讓觀眾在觀看時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真實與社會的復雜性。通過對《偷自行車的人》的分析,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美學理念和創作手法,從而更好地欣賞和理解這一電影流派。
(1)電影里偷車是怎麼打火的擴展閱讀
《偷自行車的人》是由維托里奧·德·西卡 執導,朗培爾托·馬齊奧拉尼 ,恩佐·斯泰奧拉 等主演的義大利電影。影片主要講的是失業兩年的里奇費勁千辛萬苦獲得一份海報張貼的工作後,卻為這份工作需要一輛自行車犯愁,他傾其所有購買了一輛新自行車,不想,他的自行車在上班第一天就被盜。里奇同兒子布魯諾尋遍羅馬大街小巷,也沒能找到他賴以活命的自行車,眼見無指望的日子又要降臨,里奇決定以牙還牙,可是他的運氣卻沒有別的小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