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地心引力電影是怎麼拍攝的
擴展閱讀
我11電影劇情很簡單啊 2025-05-22 13:38:32
桃子的電影全集 2025-05-22 13:33:28
搞笑適合兒童港產電影 2025-05-22 13:26:10

地心引力電影是怎麼拍攝的

發布時間: 2025-05-22 09:22:30

㈠ 電影《地心引力》中女主角最後降落在地球什麼地方地點

電影《地心引力》中女主角最後降落在地球的非洲 。影片75分22秒的時候 ,神舟上清晰地顯示了坐標東經32.4 北緯13.1 , 這個位置是蘇丹境內 ,尼羅河附近 。

《地心引力》由阿方索·卡隆執導,桑德拉·布洛克和喬治·克魯尼主演。劇本由導演阿方索·卡隆與兒子喬納斯·卡隆共同撰寫。影片於2014年3月3日獲得第86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以及最佳配樂獎七項大獎。

地心引力的劇情簡介:

深邃浩瀚的外層空間,蔚藍的地球與深不見底、漆黑一片的宇宙形成鮮明對比。一台隸屬美國的空間站,數名宇航人員正進行太空漫步,對所屬衛星做著例行檢查。初上太空的瑞安·斯通博士(桑德拉·布洛克 Sandra Bullock 飾)在經驗豐富的宇航員麥特·科沃斯基(喬治·克魯尼 George Clooney 飾)的協助下,有條不紊地檢查每一個部件。

此次是科沃斯基退休前的最後一次飛行,他幽默風趣地活躍著團隊的氛圍。就在此時,休士頓總部傳來駭人消息,不久前行將廢棄俄羅斯衛星被導彈擊毀,碎片以超過子彈的速度在地球軌道上散開,並意外擊中其他衛星,引起連鎖反應製造了新的碎片。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地心引力

㈡ 《地心引力》這部片子好看么

科幻大作《地心引力》在國內上映一周多了。這部電影還是很好看的,特別是那優良的IMAX視覺效果非常給力,精緻的特效和那開場長達 17 分鍾的長鏡頭,也是非常亮的亮點。

但是——我要說但是——作為一部航天電影,關於航天的錯誤未免也太多了一點了吧!這導致其中很多情節瞬間變成了無腦情節,都嚴重影響觀影體驗了!就算沒有影響觀影體驗,誤導了小朋友也不好啊。

這里就來說一說《地心引力》里那些不符合科學常識的地方。

從哈勃望遠鏡飄不到空間站

影片中,俄羅斯發射了一枚導彈摧毀一顆舊衛星,導致了一系列連鎖反應,航天飛船和哈勃望遠鏡(當時宇航員們乘坐太空梭來哈勃望遠鏡這里搞維修)被高速飛來的太空垃圾摧毀。之後兩名倖存的主角漫步到國際空間站,企圖從那裡乘坐返回艙回家。

大BUG!電影中,從哈勃那裡可以看到國際空間站,彷彿就在附近的樣子。而且從國際航天站到天宮一號也就幾步路,飄飄就到了的樣子。但實際上,從哈勃望遠鏡那壓根看不到空間站,因為它們的軌道高度和傾角都不一樣,國際空間站的軌道高度為 370 公里左右,傾角為 51.6°;而哈勃空間望遠鏡則是 559 公里左右,傾角為28.5°。 

從哈勃望遠鏡那到國際空間站以及天宮一號,需要軌道飛船進行數次變軌才能完成。這所需的能量,一個太空梭載滿燃料都不夠,更不要說只靠喬治•克魯尼那個噴氣包了。

男主不是你想抱就能抱

在太空梭被衛星碎片摧毀之後,倖存的男主角搜尋倖存的女主角。在飛到女主身邊時,他停不下來了(太空中沒有阻力),於是在通信系統中大喊讓女主抓住他。結果女主角真的就抓住了!抓住了!男主角撞到女主角,停在那裡,兩人就抱住了!前一刻還停不下來,這一刻是怎麼停下來的?說好的能量守恆呢?男主角你的動量呢?被愛的火花消滅了嗎?

後來演員桑德拉•布洛克在采訪,被問及這一點時,她大致是這樣回答的:嗯,這的確有點不符合物理規律,不過當你知道對面飄來的是喬治•克魯尼時,無論如何也要抓住。——狡猾大大的。

男主角你可以不用死的!

其實這部分叫做「男主角你是怎麼死的?」更精確一點。當兩人在太空向「不遠」的空間站漫步時,喬治•克魯尼的噴氣背包燃料殆盡,只能依靠最後一點能量一起撞向國際空間站。但是兩人都沒抓住空間站,女主角幸而被空間站的一些纜線纏住了腳,男主則幸而被女主角抓住了。此時此刻,女主角必須做一個艱難的選擇,是放手還是不放。電影里最終男主放開了女主角的手,慢慢被無盡的宇宙吞噬。

但是,這是什麼情節?苦情劇中的掉懸崖被拉住,放手活一個不放手活兩個嗎?實際上女主角根本不用選。當纜線纏住女主角,女主角抓住男主角時,二人已經停下來了。這時只要女主角輕輕一拉,男主角就會飄向國際空間站,即便女主角放手,克魯尼也只會停在原地,不可能飄走。

如果編劇一定要讓男主角犧牲女主角獨自奮戰,完全可以讓男主犧牲的科學一點。不妨讓兩個人都飛過了空間站,此時兩人才真的必須做出選擇了,男主角奮力將女主角推向空間站,自己慢慢退向廣袤的宇宙……多麼感人又科學啊。

宇航服不是扭扭就脫了

在進入國際空間站後,性感的女主角隨便扭扭,就褪下了笨重的宇航服,身上僅僅一件背心和短褲,曼妙身材盡顯。好看是好看,就是不科學。宇航服的結構非常復雜,真正的宇航服自己很難脫下來,需要別人的幫助,即便有人幫助,沒個十幾分鍾也搞不定。

而另一方面,從宇航服里出來的人肯定不會穿的那麼清涼。宇航服結構上分為很多層,包括外罩防護層,隔熱層,氣密限制層,通風服和水冷服,保暖層,內衣舒適層(這部分還有成人尿布)。實際上宇航服一點也不美,它最大的特點是價格貴、高科技。太空中也從來只講實用不講美。

頭發要飄起來,淚水沒有辦法變淚珠

在空間站里,女主角的頭發從來都是服服帖帖紋絲不動的。其實在零重力的情況下,頭發都是亂飄的。

而當女主情緒崩潰,失聲痛哭時,眼淚掉落,變成一顆顆晶瑩的小水球,飄在周圍,IMAX-3D 的環境下,十分帶感。但失重環境下,眼淚壓根掉不下來,而是像一灘水一樣,貼在臉上。是的,十分尷尬,一點不好看。

太空作業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在電影開頭,幾名宇航員外出宇宙飛船作業,男主角似乎無所事事,坐在載人機動裝置(MMU)上四處亂飛,企圖打破某位宇航員的太空行走記錄。並且聽著音樂,和休斯敦插科打諢。

但太空作業是一件非常嚴肅和緊張的事情,每個人各司其職,沒有任務的宇航員更不會隨意外出,外出的也根本沒有時間閑聊。浪費燃料繞著飛船亂轉的事情,現實中才不會有哪個宇航員這么干。

另外,喬治克魯尼穿的是 MMU(Manned Maneuvering Unit),是 SAFER(Simplified Aid For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Rescue,艙外活動簡便救援裝置)的上一代,現在被淘汰了。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里的科學硬傷不少。不過在真的觀看這部電影時,這些其實都無關緊要了。《地心引力》酷炫而刺激的90分鍾視覺體驗,已經足夠讓你激動和值回票價了。

㈢ 電影《地心引力》里的失重效果是怎麼拍出來的

1 光盒 :為演員提供真實背景光盒看起來就是個空心的箱子,高6米左右,寬3米左右。內壁由196個LED面板組成,每塊面板大小為0.6×0.6米,每個面板上共設有4096個LED燈。有點像是正方體的萬花筒。光盒的LED燈的明暗與顏色由電腦控制,它的功能是協助攝影機打光。當然面板能顯示出諸如太空、宇宙飛船內艙等畫面,演員在光盒裡表演時無需面對綠幕想像畫面,更有身臨其境感。


㈣ 在地球上製作出來的電影中的失重場景是如何被拍攝拍攝出來的

失重效果:以被動實現自由

如何表現失重效果,是任何太空題材電影最重要的,也是難點。一般電影人有兩種常規方法來實現。一種是真的失重環境下拍攝——顯然,這個很難實現,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一部劇情片進入太空拍攝;而地球中失重的效果轉瞬即逝,短到根本無法支持演員完成一個失重表演。不過,如果有專門設計的飛機,能以向上隆起的拋物線拱(parabolic arcs)的方式高速飛行,理論上是可以在拋物線頂端前後形成一段時間的完全失重狀態,作為太空無重力情形的完美模擬。事實上,影片《阿波羅13號》中的失重場景就是如此拍攝的:劇組及演員乘坐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KC-135運輸機在高空以拋物線軌跡飛行,每次大概能經歷約23秒的失重狀態,足夠攝影機捕捉演員的某些動作。

可是,這種拍攝方式無法適用於《地心引力》,單是導演卡隆要求的動輒幾分鍾的長鏡頭失重效果,就是這種飛行方法在技術上無法實現的;何況片中要求的失重效果總時長更是借用飛機拍攝無法承擔的。

另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是模擬動作。在地球常規重力條件下實現這種「看起來像」的失重效果,最廉價的方式是水下拍攝,水的阻力效應使動作變得遲緩,可以實現太空中的懸浮與類似飛行的移動動作。《地心引力》也用到了水下拍攝,主要用於太空艙內的部分演員滑行鏡頭的特效參考,但其他絕大部分失重場景,都不是用這種方式拍攝的。首先,水下拍攝無法真實表現演員的表情——憋氣與努力睜眼的神情顯然和太空環境下的表演完全不一樣;其次,水下復雜的光影反射折射效應,也讓穿宇航服水下模擬太空作業變得不可能。

《地心引力》最終實現失重效果的手法,是最古老的娛樂手藝與最先進的電腦技術的結合:劇組找來舞台劇版《戰馬》的幕後高手,以大型牽線木偶操控方式,控制演員的肢體來模擬失重狀態下的動作。這套裝置有12根線連到演員身上四個系點,線的另一端則或者由三位專業木偶師操縱,或者由電腦程序控制的機械繫統控制,或者是兩者的結合。

卡隆和主演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都在采訪中提到影片中最難拍攝的一幕:女主角好不容易回到太空艙、脫去宇航服像嬰兒一樣蜷曲著飄在空中的長鏡頭段落。實際拍攝時,布洛克坐在一個很小的自行車底座上支撐身體,一條腿則綁在裝置上幫助固定,而緩慢的四肢移動以及整個身體的翻騰漂浮動作就是由木偶師與程式控制線纜裝置協助完成的。這過程中,還得用電腦特效做出虛擬肢體來替代演員被綁住的腿,並做出與線控的身體其他部分匹配的動作。

這種線控方式,在本片中也主要用來拍攝太空艙內場景。那些穿上宇航服的太空行走場景,演員甚至都不用做任何肢體動作了——因為包括整個太空背景和宇航服本身,都是電腦生成畫面:演員只負責提供臉部表情,其餘的肢體動作,絕大部分由電腦動畫師完成。

無論是線控還是電腦生成動作,都是本片在處理失重效果的一個理念突破:既然無法以「原生」的途徑實現太空漂浮,那就以「絕對控制」外表表現形式的方式來體現無重力動作。

這種完全突破傳統思維框架的技術實現手段,也貫穿《地心引力》的製作過程。

㈤ 美國的科幻片都是怎麼拍的,

演員們站在綠色背景前表演(稱為摳像技術),屏幕上只有·演員的圖像而沒有背景,背景另外拍攝或製作,到後期製作的時候合到一起就完了。

科幻電影採用科幻元素作為題材,以建立在科學上的幻想性情景為背景,在此基礎上展開敘事的影視作品。

科幻片所採用的科學理論並不一定被主流科學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時間旅行等等。科幻電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來世界作為故事背景,用宇宙飛船、機器人或其他超越時代的科技等元素彰顯與現實之間的差異。

(5)地心引力電影是怎麼拍攝的擴展閱讀

美國著名科幻片介紹

1、《地心引力》由阿方索·卡隆執導,桑德拉·布洛克和喬治·克魯尼主演。

劇本由導演阿方索·卡隆與兒子喬納斯·卡隆共同撰寫。影片於2014年3月3日獲得第86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以及最佳配樂獎七項大獎。

影片講述了一個在探索者號太空梭上的兩名男宇航員和一個女宇航員出艙進行哈勃望遠鏡維修時,遭遇太空碎片襲擊導致飛船發生嚴重事故後在太空中發生的故事。

2、《星球大戰》(Star Wars),又名《星球大戰4:新希望》(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是科幻電影《星球大戰》系列的第四集,也是正傳系列的第一部。

本片由喬治·盧卡斯執導,哈里森·福特、馬克·哈米爾、凱麗·費雪等主演,於1977年5月25日上映。影片講述了主角盧克·天行者走上絕地武士之路的冒險歷程。

㈥ 《地心引力》中的失重狀態是怎麼拍的

以前,電腦特技不是很好的時候
是用那種特製的747(應該是這個型號),做爬高~~俯沖。來拍攝一些鏡頭
類似於你在游樂園玩青蛙跳,往下掉時那種失重的感覺
話說現在,NASA都還在用這種方法訓練宇航員的。
現在么,基本都是用電腦特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