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史鐵生立志的故事
在史鐵生雙腿癱瘓之初,總有人勸他「要樂觀些,你看生活多麼美好呀」諸如此類的話語。可是這種話對史鐵生幾乎起不到任何激勵的作用。史鐵生心裡說:「開玩笑,你們說的輕松,病又沒得在你們身上。」尤其是在雙腿剛剛癱瘓的時候,生命對於史鐵生幾乎已經失去了任何吸引力。他想:「要是不能再站起來跑,就算是能磨磨蹭蹭地走,我也不想再活了。」
當時,大夫告訴史鐵生,他的病如果是腫瘤,可能還有的救,否則,這輩子就得准備在輪椅上過了。於是,史鐵生整天用目光在病房的天花板上寫兩個字,一個是腫瘤的「瘤」,另一個字就是「死」。史鐵生用這種方式祈禱,希望把這兩個字寫到千遍萬遍,或許就能成真,不管是腫瘤還是死,都好。到後來,證實了他的病並非腫瘤之後,他就只寫一個字了:「死」。
史鐵生的病根是在18歲時落下的。那時他到陝西延川縣插隊,一次在山裡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燒之後出現腰腿疼痛的症狀。21歲時,史鐵生因為腿疾而住進了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這件事似乎再一次證明了生命的脆弱。只是一次淋雨,就無端癱瘓了雙腿,讓一個本來鮮活年輕的生命,無比地接近枯萎死亡。
但是,生命卻又總是在脆弱的同時展現出它的韌性。就如同在地球上的高緯度地區生長著的地衣,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依然能夠存活。盡管它的生長速度慢得驚人,幾百年也長不到一個平方厘米,但它卻實實在在地生存著,它生存的目的就是不要死去,這是最基本的生命特質。
人的生命同樣如此。余華寫過兩部著名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和《活著》。在《許三觀賣血記》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許三觀,從年輕到蒼老歷盡艱辛;每逢家庭變故,他就以賣血來挽救危機,甚至差點為此送命。一次次賣血後,唯一的補償就是到飯館里吃一盤炒豬肝,喝二兩黃酒。在《活著》里,地主少爺福貴的一生中,敗家,中年喪母、喪兒、喪妻,喪女婿,到最後,連唯一的孫子也死了,只剩下老了的富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無論是許三觀還是富貴,他們都沒有明確的生存目標,只因為生命的慣性才活著。不管是屈辱還是風光,不管是甜蜜還是酸楚,生命都在靜靜地活著。生命不是必須承受苦難,但生命確實有足夠的韌性承受苦難,「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只要不死,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
對於史鐵生而言,雖然在癱瘓之初,死亡對於他那麼具有誘惑,甚至於他每天早晨醒來,都因為自己依然活著而沮喪;但是,他依然活著。癱瘓後的最初幾年,史鐵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就像他文章里寫的那樣,暴躁易怒。為了逃避現實的世界,在正常人上班之時,他總是搖著輪椅,到那時還人煙稀少的地壇公園里去。自旦至暮,春秋往復,耗在這園子里。他去過了地壇的每一棵樹下,無論是什麼季節,什麼天氣,什麼時間,他都在這園子里呆過。有時候呆一會兒就回家,有時候就呆到滿地上都亮起月光。
我們可以想見史鐵生那時的孤獨苦悶,但是,不管活得多麼艱難,多麼痛苦,生命卻始終默默地承受了這一切,死亡依然被一再耽擱。
所幸的是,在痛苦當中,還有親友的愛在支撐他。母親要他「好好兒活」的臨終囑托,一直縈繞在他心頭。史鐵生母親的生命,因為兒子的殘疾,也承受了無數折磨。史鐵生癱瘓時,母親已不年輕,為了史鐵生的腿,她頭上開始有了白發。醫院已經明確表示,他的病情目前沒辦法治。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他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
每一回她都虔誠地抱著希望,然而最終,卻總是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後母親終於也絕望了。於是,每次史鐵生要動身出門,母親便無言地幫他上輪椅,看著他搖車拐出小路。每一次她都是佇立在門前默然無語地看著兒子走遠。有一次,他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然站在原地,還是那樣一動不動地站著,彷彿在看兒子的輪椅搖到哪裡了,對兒子的回來竟然一時沒有反應。她一天又一天送兒子搖著輪椅出門去,站在陽光下,站在冷風里。後來,她猝然去世了,因為兒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希望兒子能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沒有能夠幫助兒子走向這條路。她心疼得終於熬不住了,她匆匆離開兒子時只有49歲。
史鐵生在一篇題為《合歡樹》的文章中寫道:「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里,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里穿過。」史鐵生說,正是這樣的愛,耽擱了他的死亡。
無論如何,既然活著,就不免就進入了另一些事情。就像小河裡的水慢慢豐盈了,你難免就順水漂流,漂進大河裡去了,四周的風景豁然開朗,心情不由得也就變了。終於有一天,當史鐵生又想到死的時候,心裡說:「算了吧,再試試,何苦前功盡棄呢?憑什麼我非得輸給你不可呢?」這時候,他已經開始對死亡有一種幽默的態度了。
啟發史鐵生的,是卓別林的一部電影,名字叫《城市之光》。片中女主人公要自殺,卻被卓別林救了。這女的說,「你為什麼救我?你有什麼權利不讓我死?」而卓別林的回答令史鐵生終生難忘。他說,「急什麼?咱們早晚不都得死?」這句話讓史鐵生心中怦然一動:是啊,咱們早晚不都得死?
死是一件無需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既然如此,何不先看看有沒有什麼解決的辦法?
於是,左右蒼茫、四顧無路之際,史鐵生想到了寫作,想到用筆桿代替自己的雙腿,來繼續人生之路:「寫作,在我的希望中只是懷疑者的懷疑,尋覓者的尋覓……寫作不過是為心魂尋一條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條船。」
當時友誼醫院有位老大夫對他說:「你一生都未必能有這樣閑在的時候,你何不用這樣的時間來讀點書,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緒?」史鐵生說,這話對他來說終生受益。他初中二年級時趕上「文革」,沒有好好讀過什麼書,很多世界名著等等都是在雙腿殘疾之後讀的。他每天搖著輪椅去地壇,不是讀書,就是思考。作家邵燕華在讀史鐵生的作品時曾不由感慨:「史鐵生的隨筆也讓我拷問起自己的閱讀。說來慚愧,他書中提到的諸多國外的思想家、作家有不少是我不知道的。」
1974年,史鐵生為了生計,在北新橋街道工廠找到了一份臨時工作。在這里上班既沒有公費醫療,也沒有任何勞保,所乾的活兒是在仿古傢具上畫山水和花鳥,有時還畫彩蛋,如出滿勤每月30元工錢,但他為了看書和嘗試寫作,每天只干半天,一月下來只能領到15元,這活兒他一干就是7年。可是第二年史鐵生又患上了嚴重的腎病,這次醫生只給他留下了一個受損的左腎。由於體力的原因,他不得不辭去了街道工廠的臨時工作,呆在家中一門心思地寫作。
1979年,由於下肢麻痹、腎功能受到嚴重破壞,不得不造漏排尿。緊接著,由於肌肉萎縮,血液循環受阻,再加上每天長時間地坐壓,褥瘡發作,前景是敗血症。1986年,前列腺引起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止寫作整天卧床……冬天,他那毫無知覺的腿,經不起寒冷,如果凍了,就有壞死的可能;夏天,全身的熱量只能從上身排出,額頭的痱子從來不斷……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1980年,他創作出的小說《我們的角落》被田壯壯改編成了電視劇,在當時的影視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1983年,他創作的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本年度「青年文學獎」和「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4年,他的作品《奶奶的星星》又獲該年度「作家文學獎」和「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的小說《命若琴弦》還被改編成電影《邊走邊唱》,經過陳凱歌的精心導演,引起了強烈反響。
苦難似乎還在繼續試探史鐵生生命的韌度。1998年,下肢癱瘓的史鐵生,由慢性腎損傷演變為尿毒症。從那時起,史鐵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來維持生命。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術,把腎部的動脈和靜脈引到表層。透析時需要在三個點輪流針刺。長達9年,1000多次的針刺,使得史鐵生的動脈和靜脈點隆起成蚯蚓狀。體內滲毒的血液從隆起的動脈出來,經過透析器過濾掉毒素,再由隆起的靜脈回到體內。一個星期3次,在每次4個半小時的透析過程中,把全身的血液過濾幾十遍——這就是史鐵生日常的生活。
② 有哪些講述殘疾人的電影
《關於愛的故事》一部專為殘疾人拍的電影,充滿諷刺卻又溫暖
《萬物理論》講訴霍金一生的電影
《觸不可及》又名不可觸碰 真實故事改編,一段跨越階級和種族的友情。對殘疾人最大的不尊重就是憐憫
《遇見你之前》英國高分愛情電影,原名《Me Before You》。懵懂的小鎮女孩與下肢癱瘓的老闆威爾間纏綿悱惻的愛情輓歌
《熔爐》高分韓國電影 揭露了殘疾人學校的殘酷現實
《升級》驚悚科幻片 喪妻殘疾人暴打賽博生化老兵,彷彿新神誕生
《聽說》:聾啞女孩的故事
《阿凡達》主角是戰斗中負傷而下身癱瘓的前海軍戰士傑克•薩利
《馬拉松》自閉症少年在馬拉松中跑出自己的成就
《逆光飛翔》根據盲人鋼琴家黃裕翔真實故事改編
③ 十大高中生勵志電影有什麼
這類電影有:
1、《阿甘正傳》
理由:
適合缺乏自信、對自身潛能認識不足的青少年。缺乏對英語學科興趣的青少年。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功,但是需要足夠的毅力和堅持!
劇情簡介:
阿甘是一位先天智障的孩子,其學校里為了躲避別的孩子的欺侮,聽從一個朋友珍妮的話而開始「跑」。結果發現自己有跑的優勢,於是把這點唯一的優點堅持下來,於是自己通過堅持成為了橄欖球巨星、越戰英雄等,受到了肯尼迪總統的接見!
2、《肖申克的救贖》
理由:
這是一部男人必看的電影。影片有關失落與救贖,困頓與夢想,塑造了一個具有冷靜心態,不屈鬥志的真男人形象。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他人:只要希望恆在,一切皆有可能!
劇情簡介:
肖申克,一座監獄的名字,無數的犯人關押在這里,在台灣版里這所監獄被翻譯成鯊堡,何謂鯊堡?想來也不難理解,鯊魚的兇猛是眾所周知的,這座監獄也如其名,是一座黑獄,一座吃人的監獄。
一個貌似大姑娘的普通的銀行家安迪,被冤枉殺害了自己的妻子以及妻子的情夫,在蹲監獄的19年時間里,他為監獄圖書館集資,幫助罪犯求學,並且,幫典獄長洗黑錢。
然後,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他逃了出去,而他的工具是:一張諾大的海報以及一把僅僅被認為是可以雕琢小石子的小錘子。
典獄長瑞德怎麼也想不明白,安迪是怎麼逃出監獄的,瑞德望著辦公室牆上掛著一副刺綉的聖經,上面有這樣一句話:「上帝的審判比預料的來得快!」而當初瑞德開玩笑的和安迪說:「如果想用這把錘子逃出去,恐怕需要整整六百年」……
3、《勇敢的心》
理由:
《勇敢的心》一直被視為一部悲壯的、融合血淚傳奇的史詩片,威廉·華萊士的精神就如同一面旗幟,指引著蘇格蘭人民爭取到了最後的自由。
劇情簡介:
《勇敢的心》以恢弘的手臂描繪了壓迫與自由之間那種劍拔弩張的對抗,這種對抗大多是不能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他更多的是來自於社會結構的矛盾。對於一個努力來說,自由的含義也許僅僅意味著他的脊樑不必再受到鞭撻,他可以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威廉·華萊士其實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種「天賦人權」,哪怕流干鮮血。這種精神令人敬畏。但時代的先行者們往往只能用眼睛洞穿那幾百年後的變遷,因為醒來得太早,他們大多鬱郁而不得志。在教條主義盛行的中世紀提倡自由意志,就如伽利略發現地球是圓的。
4、《小孩不笨2》
理由:
適合親子溝通障礙,對父母缺乏理解的群體,最好能夠父母親和孩子一起看。迴避缺點、發揮亮點,互相感恩、互相體諒,好孩子是賞識出來的,關鍵在於日後家長的改變。
劇情簡介:
孩子踏入青春叛逆期,父母們通常會投訴孩子很壞不聽話,很難與孩子溝通,其實孩子真的壞嗎?真的完全無法和孩子溝通嗎?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和老師們沒給予適當的教導,反而一味地譴責他們,認定他們是朽木不可雕,或許,社會真的會多一個敗類。
別因為大人的無知,而害了孩子。其實,只要大人們和孩子有健康的溝通方式,多賞識他們,包容他們,給予他們肯定,降下身份做他們的朋友,將不難發現,其實孩子並不那麼壞。
5、《美麗心靈》
推薦理由:
天才與瘋子往往僅一步之遙,而《美麗心靈》則正是借已一位是天才也是瘋子的精神世界,呈現出世間的美麗心靈。
劇情簡介:
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數學家小約翰·納什念研究生時便發明了他著名的博弈理論,短短26頁的論文在經濟、軍事等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他開始享有國際聲譽。但納什出眾的直覺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擾,使他向學術上最高層次進軍的輝煌歷程發生了巨大改變。
6、《黑暗中的舞者》
推薦理由:
這是一部絕美的音樂片,它帶給了人們無法言傳的力量——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在紛亂的世界裡跌跌撞撞,但卻堅持著不讓自己倒下去。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小鎮,塞爾瑪是一個捷克移民、在一家鄉村工廠工作,同時是單身母親。她的精神支柱是對音樂的熱愛,特別想參演當地正在排練的《音樂之聲》。但她有一個令人心痛的秘密:她的視力正慢慢衰退,而且她發現兒子因遺傳的原因而有同樣的疾病。
如果她不能掙到足夠的錢支付給兒子動手術的費用,那麼兒子也難逃瞎眼的命運。但是,一個絕望的警察鄰居偷竊了她積攢的為兒子治病的積蓄,情急之下,她殺了警察,她的命運走向了復雜而悲慘的結局。
7、《百萬美元寶貝》
推薦理由:
奧斯卡最佳影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一個關於希望、夢想和愛的故事。
劇情簡介:
影片講述了一位有名的拳擊教練法蘭基因為太過於投身與拳擊事業而陷入了長期的自我封閉和壓抑,一位學徒麥琪堅毅的決心軟化了法蘭基並成出色的女拳擊手。
8、《心靈捕手》
推薦理由:
影評人說"2000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給了《美麗心靈》而不是《指環王》,證明奧斯卡還沒有墮落。"
劇情簡介:
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什麼叫做"那什均衡"。該劇就是根據經濟學家那什的真人真事改編,一個80歲時憑自己20歲的理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一個偉大的學者,一個生活的強者,一輩子都在和自己嚴重的幻想症做斗爭。
9、《千鈞一發》
推薦理由:
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你可以不了解你自己,但你必須相信他(她),因為一切皆有可能。
劇情簡介:
該片講述了在不久的未來,通過基因工程加工出生的人才是正常人,而自然分娩的孩子則被視同「病人」。文森特就是這樣一個病人,而他的弟弟安東則是正常人。但文森特卻非常想參加由遺傳精英組成的戛塔卡公司,因為那樣才能參加前往迪坦星的太空旅行。
他用因事故導致癱瘓的天才傑羅姆的血樣和尿樣報名參選,還贏得搭檔艾琳的愛情。但一起兇殺案差點讓文森特前功盡棄。
10、《當幸福來敲門》
推薦理由:
威爾·史密斯難得的非商業電影,和兒子一起出演,很有噱頭,而且很勵志,很好看。
劇情簡介:
影片講述了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業務員,如何刻苦耐勞的善盡單親責任,奮發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
④ 殘疾人勵志電影
殘疾人勵志電影推薦
1、《汪洋中的一條船》(催淚指數 ★★★★★ )
上映:1977年 出品:台灣中央電影事業有限公司 導演:李行 《汪洋中的一條船》原是部長篇自傳小說,小說以簡潔質朴的文筆,敘述了鄭豐喜從一個天生不能行走的殘疾人通過奮鬥成為一名大學生,最後成為一名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中學老師的經歷。這個曾經在台灣家喻戶曉的真實故事,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出版後,便在台灣文化界掀起一股熱潮,其雋永的魅力至今仍讓人無法釋懷。小說先後再版10次,在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這20多年時間里一直都被認為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文化讀物之一。鄭豐喜也被評為“台灣十大青年”。1975年9月21日,鄭豐喜因癌症與世長辭,年僅32歲。 殘疾人勵志電影 該片拍攝於1978年,由台灣鄉土文藝電影大師李行導演,並由70年代台灣最具人氣的偶像搭檔秦漢與林鳳嬌主演。這部當年曾催淚無數、根據鄭豐喜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後不僅在當時造成空前的轟動,創造了極高的票房紀錄,在鄉土電影剛剛回潮的當年可謂是盛況空前,甚至影響到了內地的無數影迷。內地是在1983年在地方公共電視台播映的此片,雖說並沒有大規模進行傳播,但此舉還是在當時掀起了不小的轟動。有人說,那個時候的台灣文藝片才剛剛開始賺取內地觀眾的眼淚,從任何角度而言,它都是一個超越時代、跨越文化隔閡的不朽豐碑。
影片以生動的散文詩般的語言,通過人物內心情感的回溯,將鄭豐喜困苦辛酸的童年、在求知道路上不斷堅毅前進和他的愛情生活,展現在觀眾面前。影片獲得第十五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和演技優良特別獎(歐弟)6項大獎。
2、《我的左腳》(英國/愛爾蘭)(催淚指數 ★★★★)
導演:吉姆·謝里丹
主演:丹尼爾·戴-劉易斯
提到以殘疾人為主題的影片,第一個浮現腦海的,常常是那位半癱在輪椅上,僅靠一隻左腳與命運抗衡的克里斯蒂·布朗。影片根據其真實人生改編,丹尼爾·戴-劉易斯用無可挑剔的完美演技,把這個依靠驚人毅力戰勝殘疾,最終成為作家和畫家的愛爾蘭人展現在觀眾面前。
《我的左腳》是一部充滿抗爭、飽受痛苦的影片,但導演吉姆·謝里丹卻沒有刻意地去煽情,反而用一種平民式的幽默樂觀,來挖掘這個普通家庭中的溫暖和關愛。
影片講述布朗克服了嚴重的生理缺陷而成為一名著名的畫家和作家。電影從童年開始描述,布朗的癱瘓使得周圍人,除了母親,都認為他是腦癱,就這樣,他靠左腳和一支筆開始了學習的生活,並由此開始了艱難的成功之路。影片感動了無數觀眾,至今仍為不少人津津樂道。
憑藉此片奪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丹尼爾·戴-劉易斯,也盡力用致敬的態度,去體會真實的殘疾人生活。為了演好這個人物,他不惜每日坐在輪椅中,摔斷了肋骨也要揣摩布朗的彷徨和堅強。演員和觀眾都明白,在這種逆境中成長的人,才是生命中的強者,足以享有每一個肢體健全者的敬意。
3、《阿甘正傳》(美國)(催淚指數 ★★★★)
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
主演:湯姆·漢克斯,羅賓·萊特·潘
上映時間:1994年
阿甘智力只有75,是一個出生很不幸的人,通常人們總是認為這種人不能成功,在做任何事情過程中。但是,相反,這個不幸的人已經取得許多難以置信的成功,他是一個橄欖球明星,一名戰爭英雄和一個百萬富翁!
在1995年的第六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角逐中,影片《阿甘正傳》一舉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和最佳視覺效果等六項大獎。影片通過對一個存在智力障礙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對美國幾十年來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展現。影片改編自溫斯頓·格魯姆的同名小說。只不過原著是一本充滿了諷刺意味的荒誕小說,而影片則對故事進行了修飾和美化。摒棄了原著的荒誕和揭露諷刺意味,為影片增添了一種溫情。這無疑使影片更合觀眾和評委的口味,但卻犧牲了原著的叛逆斗爭精神,使影片成為了一種理想化道德的象徵。
4、《一公升的眼淚》(日本)(催淚指數 ★★★ )
導演:岡村力
主演:大西麻惠、加藤和子、蘆川佳美
《一公升的眼淚》講述的是日本少女木藤亞也與不治之症(脊髓小腦病變性症)頑強抗爭10年的故事。少女木藤亞是一個開朗活潑的花季少女,然而在她15歲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她患上了一種病因不明的骨髓小腦變異症,為了鼓勵自己以及家人和朋友,木藤亞也從知道自己患病的那一天起便開始寫日記,記錄了自己抗擊病魔的全過程,直到在25歲時平靜地離開這個世界。少女木藤亞也在日記里有一句話讓人特別受教育,那就是“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在死亡面前輕易就放棄自己”
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劇本來自原作者木藤亞也生前的同名日記小說,在日本,這個故事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人。2004年10月,日本新銳導演岡村力把這位生命少女的故事搬上大銀幕,立刻引起了日本全國上下的巨大關注,木藤亞也這個光輝的名字被打入了每個人的心中,劇中的亞也扮演者大西麻惠把這位堅強少女扮演得惟妙惟肖;演員大西麻惠為了演活亞也,將她行動不便、說話有障礙等病症如實地呈現於大銀幕,在拍攝前特地走訪了多家療養中心實地觀察,向專業醫生和特殊學校老師求教。鏡頭前她數次跌傷下巴、手腳不協調等場面看似拍得輕松,實際上,大西麻惠為此變得周身瘀傷。
5、《馬拉松》(韓國)(催淚指數 ★★★★)
導演:鄭允哲
主演:曹承佑 金美淑 李基英 白誠鉉
發行時間:2005年01月27日
韓國影片《馬拉松》被稱作韓國版《阿甘正傳》及《雨人》,是一部洋溢著溫情、令人不禁會心微笑的電影佳作。男主人公草原的扮演者是韓國青年演員趙承佑。趙承佑絕對是個幸運兒,他的處女作就是由韓國赫赫有名的導演林權澤拍攝的《春香傳》。該片令趙承佑不到20歲就有機會踏上戛納電影節的紅地毯。這個毛頭小伙,正是從那個時候起,開始奔向事業輝煌巔峰的馬拉松長跑。
影片的故事是這樣的:草原性格活潑,然而草原的媽媽景淑萬萬沒有想到,這樣一個孩子有一天會患上自閉症。不過草原能像斑馬一樣擅長跑步,更在一次10公里比賽中得到第3名。景淑由此發現了草原在長跑方面超乎常人的`能力,於是她抱著一絲希望帶著草原開始了堅持不懈的訓練。時光荏苒,草原很快長成了一個20歲的青年。10多年來雖然草原的智力沒有任何提高,還停留在5歲兒童的水平上,但在媽媽的陪伴和鍛煉下,長跑能力卻有了長足的進步。
在《馬拉松》這個有笑有淚的故事中,曹承佑飾演患有自閉症的殘疾青年Cho Won,講述他如何跑完馬拉松全程。同時該片亦成為話題,引起各界更加關心自閉症人士。他的演出令人激賞,與片中飾演他母親的Kim Mi Sook及教練Lee Ki Young的合作更是相得益彰。
草原參加馬拉松比賽,並挑戰全程是電影的高潮場面,該部分的拍攝是在春川公共運動場,與朝鮮日報主辦的春川馬拉松大賽同時進行的,這一天足足動員了 6萬名群眾演員參加了這部電影的拍攝。
6、《外婆的家》(韓國)(催淚指數 ★★★★)
導演: 李貞香
主演: 俞承浩、金亦芬
這是一部來自韓國的知名影片。韓劇《外婆的家》導演李貞香以通俗而又不俗的手法向大家獻上了一部關於親情的影片。。影片講述了外孫女與祖父母由隔閡到親密的溫馨故事,細節描寫得淋漓盡致。生活在可樂、電子游戲和溜冰鞋世界裡的外孫與又聾又啞又不識字,一輩子也沒走出過山溝的外婆是生活在兩個世
界的人,但就是這樣的無法兼容的兩個世界最終將親情展現給觀眾,讓人因感動而情不自禁的動容。
一個在城市裡長大的男孩,驟然來到一個沒有游戲機、沒有肯德基的閉塞山村,和又聾又啞的外婆度過一個暑假,會有怎樣的故事發生?韓國電影《外婆的家》,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故事情節簡單,自始至終幾乎沒有什麼對白,卻讓我在觀看過程中多次淚流滿面。
7、《黑眼睛》(中國)(催淚指數 ★★★)
導 演:陳國星 主 演:陶虹 蔣愷 上 映:1997年
《黑眼睛》是一部以我國著名殘疾人運動員平亞麗為原型創作而改編的電影。1984年,平亞麗在殘奧會盲人跳遠B2級的比賽中獲得金牌,這是我國在殘奧會上取得的第一枚金牌。2008年9月6日,在北京殘奧會開幕式上,平亞麗作為火炬手在導盲犬Lucky的引領下,點燃了主火炬手侯斌的火炬。 影片講述的是盲女丁力華偶然被體校教練選中,成為一名殘疾運動員。盲女參加集訓隊練,在教練和隊友們的幫助下,盲女克服了訓練和生活上的許多困難,成績不斷提高,她努力拚搏,終於在奧運會上為祖國奪得了第一枚金牌。在艱苦的訓練中,她得到了兩份愛情,但自尊和敏感讓她選擇獨立開始新生活。《黑眼睛》讓視力健全的觀眾看到的,除了殘疾者堅韌不屈的拼搏精神,還有他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渴望。
《黑眼睛》是近年來國產影片中以此為主題的優秀作品,獲得了1997年中國電影華表獎,女主角陶虹也因此片奪得翌年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演員獎”。該片也在1997年底轟動大馬士革電影節,獲得電影節和敘利亞全國婦聯分別頒發“最佳女演員獎”殊榮。
8、《下輩子還做母子》(催淚指數 ★★★ )
導演:蕭鋒 主演:宋春麗、劉佩琦、許望偉、陳嘉男 上映日期:1997年 影片《下輩子還做母子》取材於優秀教師許美雲夫婦理性培育從小身患絕症的兒子的故事,情節十分感人。1996年4月8日,《廣州日報》在頭版刊登了長篇通訊《下輩子,我們還當母子》,報道了廣州市建設六馬路小學英語教師許美雲和她兒子的生活感情歷程,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此後數十天里,《廣州日報》圍繞這篇通訊連續發表了10篇報道和討論紀要,激起更廣泛的社會關注。
《下輩子還做母子》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講述了一個媽媽趙麗雲如何鼓勵身患絕症的兒子小迪勇敢地面對人生考驗,使兒子奇跡地多活了十幾年的故事。由於該片立意深刻、教育性強,當年多個省市的影院對它的放映都極為重視,廣大家長與孩子也踴躍觀看,出現了“家長孩子淚漣漣”的動人場面。
《下》是一部非一般的“母愛”電影,不僅使人感情凈化,還是一部提高生命質量的影片。電影中小笛的父親認為最高任務就是讓孩子盡可能多活幾天,而母親卻主張讓孩子像健康孩子一樣的生活,一樣有理想和志氣。面對死亡,小笛的媽媽教會了兒子,也教會了廣大的觀眾:熱愛生命,讓每一天過得充實,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短,而在於質量。所以,有人稱《下》片是“中國第一部生命教育電影”。
9、《漂亮媽媽》(催淚指數 ★★★ )
導演:孫周 主演:鞏麗、高新 上映日期:2000年
這是由中國著名影星鞏俐主演的一部聾兒題材影片。影片中由鞏俐主演的“媽媽”孫麗英經歷失去家庭、失去工作等種種不幸,歷經千辛萬苦要讓先天失聰的兒子鄭大成為一個正常的孩子的故事,母愛至深,感人肺腑。影片的主題在於,在孫麗英身上表現了普通中國女性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永恆的母子親情。
《漂亮媽媽》在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猶如一顆重磅炸彈掀起了厚重的波瀾。《漂亮媽媽》正式放映時,全場座無虛席,就連走廊里也站滿了人。當時在記者招待會之前有一部由國際著名導演安東尼·明何拉的影片隔壁影廳放映,但是大多數記者卻都在等著采訪導演孫周。
《漂亮媽媽》漂亮地出了一回風頭。 一位母親觀影後深有感觸地說: “孫麗英面對下崗、面對離婚、面對厄運的打擊和生活的磨難,沒有退縮,沒有懦弱,用自己柔弱的身軀支撐起殘缺的家,傳遞給我們現代女性的自主、自強、自尊精神,這種精神讓我們感動。”
10、《隱形的翅膀》
導演:馮振志 主演::雷慶瑤 上映日期:2007年 《隱形的翅膀》是馮振志自編自導的第一部故事片。影片以紀實的風格,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草原上的故事:15歲的智華考上高中,她和同學們高興地放風箏慶祝,不幸被高壓電擊中,失去雙臂的智華痛苦不堪,想結束自己的生命,爸爸媽媽的愛喚醒了她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後來,智華在全國殘疾人運動會上獲得了好成績,取得了進軍殘奧會的資格。影片上映後受到各方好評,影片被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確定為重點推薦影片,同時也被奧組委確定為2008年“奧林匹克國際體育電影節”開幕影片。
影片獲得了"電影華表獎"優秀少兒童影片獎,該片主演、無臂女孩雷慶瑤憑借著本色演出,獲得了國內外諸多大獎。其中包括電影華表獎“優秀少兒演員獎”、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新人獎”、印度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演員“金象獎”等。
;⑤ 求一部電影劇情是一個小孩下身癱瘓一位折翅天使下來拯救小男孩好了 叫什麼名字
電影《天堂來客》 劇情簡介:一涉及到食物問題,天使們就會出現問題。當他們像喬那森一樣,吃得過多,無法控制,他們就會被送到人間,作為懲罰。回到天堂里的唯一機會,就是積德行善,距離聖誕節越來越近了… 經過了一系列奇怪的、尷尬的遭遇之後,喬那森又遇到了醫生加布里拉與他的兒子朱利安,朱利安在車禍之後,只能依靠輪椅行動了。喬那森與朱利安很快就互相熟悉了,朱利安一直認為父親的死自己難辭其咎。當喬那森正要治癒朱利安的時候,一個狂妄自大的神經科醫生將喬那森抓住,聲稱終於找到了逃跑的精神分裂患者。無助的喬那森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失去將朱利安引導到新生活中,使自己重返天堂的機會…
⑥ 父愛的奇跡~讓全世界淚流滿面的四位父親
——《悅享聽·財務自由之路》79
美國馬拉松界有個父子傳奇組合:霍伊特組合。父親叫迪克·霍伊特,兒子叫里克·霍伊特。兒子是一個腦癱患者,不能說話也不能走路。1977年的時候呢,15歲的里克突然對父親通過電腦說他想參加一個慈善長跑,為一個在交通事故中意外癱瘓的運動員募捐。為了兒子這個心願,立刻推著坐在輪椅上的兒子,以倒數第二名完成了五英里的長跑。「當我們奔跑的時候,我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是個殘疾人了!」比賽剛結束里克就在電腦上敲下了這句話,久久盯著電腦屏幕;迪克對自己說:「我跑,我推,就等於兒子在奔跑了。」父親迪克希望把自己的手和腳借給兒子,讓里克也能像其他人一樣享受運動的快樂。
從此,父親迪克練習了長跑。對當時37歲的父親來說,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運動。那次非正式的慈善長跑已經讓他耗盡體力了,賽後甚至出現尿血的症狀。但這並沒有讓父親迪克退縮,這對霍伊特組合在此後近三十年時間參加了1055場長跑比賽,其中包括68次馬拉松,此外,父子倆還挑戰了兩百多次鐵人三項賽。
帶孩子敲開幸福的大門
威爾·史密斯主演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曾經感動過無數的爸爸媽媽。電影的原型就是美國著名的股票經紀人克里斯·加德納。加德納從小是被領養的,結婚以後生活非常的拮據,事業沒什麼起色,妻子離開了他。幸運的是他爭取到了孩子的撫養權。帶著孩子,他一邊推銷他剩餘的儀器維持基本的生存,一邊去贏得一個被錄取的機會,並最終通過了最殘酷的選拔,成為紐約最著名的股票經紀公司的一員。
男兒有淚不輕彈,最讓人感動的是這位父親的一次流淚。他曾經因為無法支付房租而被趕出了汽車旅館,他帶著兒子在地鐵的長椅上發呆,但他最終選擇了樂觀面對。他跟兒子玩一個時光機器的游戲,假設他們回到了遠古時代,為躲避恐龍的襲擊所以逃到山洞裡去住宿——而那個山洞其實是地鐵里的一個廁所。
當兒子枕著他的手臂甜甜地進入夢鄉時,有人敲門上廁所,他多希望那個敲門聲停止啊!不要驚擾兒子的美夢!那時他默默地流下了淚水。在加德納最艱難的時刻對兒子說:「如果你有夢想就要去捍衛,永遠都不要讓別人說你不行。」雖然無法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但他給孩子樹立了堅定不移的道德指南針,讓他終生受益。也許加德納的兒子沒有一個物質豐富的童年,但他一直擁有一個偉大父親的陪伴。
用生命編織孩子的童年故事
奧斯卡得獎電影《美麗人生》中講述了一位義大利猶太人在納粹集中營以積極態度保護兒子的故事。電影主人公的原型——納粹集中營倖存者薩爾摩尼已經逝世了,但這段美麗的父愛故事卻成為了一個經典。
在長夜漫漫的納粹集中營里,父親將這里每天發生的黑暗剝削和殘酷殺戮巧妙地編織成一場需要兒子參與、獲得1000個積分才能得到一輛坦克大獎的快樂游戲。父親竭盡心力,並以生命為代價精心扮演和營造,影片結束時兒子終於得到了幻想中的獎品。當那輛美軍坦克攻入集中營時,他燦爛的臉上寫滿了開心和幸福。
可是此時父親已經不在了。
這個奇跡叫父親
1984年,一位父親帶著女兒乘船去和美國的妻子匯合。一天早上,父親正在船艙里用水果刀削蘋果,船突然劇烈搖晃,父親摔倒了,刀扎進他的胸口。他全身顫抖、嘴唇烏青。六歲的女兒被父親瞬間的變化嚇壞了,尖叫著撲過去想要扶著他。父親卻微笑地推開女兒的手,輕輕地拔出刀子,慢慢地爬起來,不引人注意地擦去刀鋒上的血跡。
在此後的三天里,父親照常每晚為女兒唱搖籃曲,清晨替她系好美麗的蝴蝶結,帶她去看大海,彷彿一切如常。
抵達美國的前夜,父親來到女兒身邊對她說:「明天見到媽媽的時候,請告訴媽媽:爸爸愛她。」女兒不解地問:「明天就要見到她了,為什麼不自己告訴媽媽呢?」父親笑了,俯身在女兒額上深深地刻下一個吻。
船到岸了。女兒在開心地喊著:「媽媽,媽媽!」就在這時周圍一片驚呼,女兒一回頭,看見父親已經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噴。屍檢的結果讓所有人都驚呆了:那把刀無比精確地洞穿了這位父親的心臟,但他卻多活了三天!唯一可能的解釋是因為創口太小,使得被切斷的心肌維持原樣貼在一起維持了三天的供血——這是醫學史上的罕見的奇跡!
什麼樣的力量支撐這位父親堅持延續了三天的生命?這個力量就是父愛。
孩子是父親最大的奇跡!為了孩子,每個父親都具有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把不現實變為現實的驚人力量。
⑦ 勵志電影《我的左腳》劇情簡介
勵志電影《我的左腳》劇情簡介
本片改編自愛爾蘭作家克里斯蒂·布朗的自傳,描述了因小兒麻痹症而全身癱瘓的布朗依靠唯一可以活動的左腳來改變自己的人生,並成為畫家和詩人。任何成功的取得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對正常人況且如此,更不用說對於像克里斯蒂這樣大腦有殘疾的人了,然而克里斯蒂卻是一個敢於與命運抗衡的人,所以他成功了。在人生旅途上,他也經歷了大起大落,曾經失敗過,消沉過,終於他不盡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還和常人一樣,同自己的愛人共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劇情簡介
任何成功的取得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對正常人況且如此,更不用說對於像克里斯蒂這樣大腦有殘疾的人了,克里斯蒂卻是一個敢於與命運抗衡的人。19歲那年,媽媽請來專門治腦癱的醫生艾琳幫助克里斯蒂矯正發音、按摩大腦,在艾琳耐心的照料下,克里斯蒂的病情有了很大改觀,他已經可以用語言和別人交流了,與此同時,克里斯蒂也漸漸愛上了善良的艾琳。然而當他知道艾琳要結婚的消息後,深受打擊,很長一段時間,克里斯蒂都無心拿起畫筆。家人的支持和幫助使他再次從消沉中走了出來。在與病魔抗爭中的同時,他成為了舉世矚目的藝術家、作家,最終他不僅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還和常人一樣,同自己的愛人共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創作背景
《我的左腳》根據已故愛爾蘭天才作家兼畫家克里斯蒂•布朗(Christy Brown)的自傳體小說改編拍攝而成,克里斯蒂出生於1932年6月5日,然而這個新生命的到來並沒能給家人帶來歡樂,先天大腦癱瘓導致的痙攣使他無法和正常人一樣用肢體或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他只能靠唯一一隻能動的左腳來完成所有想做的事情。然而上帝雖然沒有給克里斯蒂一個健全的身軀,卻賦予了他智慧和靈巧的左腳,從小就喜愛畫畫的他作品屢屢獲獎,出色的表現不僅得到了眾人的認可,同時也改變了他的人生,在多年的不懈努力之下,克里斯蒂成了一位頗有名氣的畫家。 編劇兼導演吉姆•謝里登與克里斯蒂•布朗有過一段交往,在這部影片中傾注了對這位天才作家的無限尊重與愛戴。
精彩看點
除了克里斯蒂依靠唯一可以活動的左腳來改變人生的勵志故事以外,影片另一個動人之處就是克里斯蒂母親偉大的母愛,甚至有人說導演吉姆•謝里登拍這部電影的初衷不一定是為了表現一個天才的非凡故事和不俗業績,更深的意義其實是以撫養和給予一個殘疾兒子無限動力後,使他成為一個優秀畫家的母愛和親情來打動觀眾。因此,如果說成這是一部表現殘疾人如何為實現自己人生理想而拼搏奮斗的影片,這樣的說法似乎有點過於簡單了,正所謂母愛大過天,一個殘疾人成為一名作家和畫家很難,但是一直對自己的殘疾兒子細心照顧又滿懷希望,做一個這樣站在兒子身邊的堅強母親則更難。因此可以這樣說,這也是一部在勵志的故事中,體現偉大母愛的親情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