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拍電影粵語怎麼說

拍電影粵語怎麼說

發布時間: 2024-09-15 12:07:35

A. 香港電影中拍攝時的說的粵語用什麼手段成為普通話

收音既有現場收音和後期配音.現場收音顧名思意是現場收錄演員的聲音.後期配音象給動畫片配音一樣,但有些是演員自己配,也有用配音演員.如果演員國語好配普通話時用回本人也不出奇.

B. 拍電影翻譯成粵語一般系話拍電影還是拍戲還是

相對來說是拍電影多,拍戲多用於拍電視劇,但也可用於電影。

C. 粵語 拍電影 一踢過 是什麼意思

是"一take過"

電影里同一個場景拍攝一次叫做一take, take1拍失敗了就拍take2, 實在不彎搏行只能take3, take4...這樣下去. 那當然是別拍那麼多, 盡量拍一次就能埋判祥省菲林節省沖殲了拍攝成本.

所以一take過的意思就是一次性通過的意思.

D. 粵語中有哪些詞彙是從英語中音譯或意譯過來的

食物篇
粵語 英語 普通話或解釋 例子
批 pie 餡餅 蘋果批
披薩 pizza 義大利薄餅
布冧 plum 美國李子
車厘子 cherry 櫻桃
芝士 cheese 乳酪
朱古力 chocolate 巧克力
撥蘭地 brandy 白蘭地酒
布甸 pudding 布丁,甜品 水果布甸
忌廉 cream 奶油
沙甸魚 sardine 沙丁魚
沙律 salad 沙拉,蔬菜生吃
撻 tart 一種西點 蛋撻
奶昔 milk shake
班戟 pan cake 煎餅
多士 toast 吐司,烤麵包 西多
吞拿魚 tuna 金槍魚
三文魚 salmon 大馬哈魚
三文治 sandwitch 三文治
干邑 Cognac 法國酒 撥蘭地干邑
布菲 buffet 自助餐 食布菲
曲奇 cookie 小甜餅 丹麥藍罐曲奇
克力架 cracker 一種餅干
威化餅 wafer 一種餅干
啫喱 jelly
免治 mince 碎 免治牛肉
奄列 omelette 煎蛋卷
果占 jam 果醬
周打 chowder 一種西湯
賓治 punch 混合果汁 雜果賓治
拖肥糖 toffee

踩碌拿(溜旱冰):roller

打卜醒(拳擊):boxing

士碌架(撞球):snooker

Q棍(撞球的球桿):cue

墨爾本打比大賽(賽馬):derby

** 波=ball =球 **

學過一點廣東話的人都知道廣東人將球稱為波,來自英文ball。所以就有:打波、踢波、波板、波鞋、波衫,等等。不過,因為不知道何時起,香港人把女人乳房戲稱為波。粵語人士就開始慎用波字了。

** 乒乓球 **

小時候打乒乓球,假如打7分制的,如比分當打到6比6,那麼任何一方必須連勝兩分方能取勝。這個規則,連我半文盲的奶奶都知道稱為「打刁時」。這個刁時是什麼東東,我納悶了十多年,後來終於發現原來是一個英文詞:deuce。

乒乓球的旋轉球,廣東人稱為:西,比如發這個球轉得很厲害,就說:你開呢個波好西。發旋轉球得分,就是對方「食西」。這個詞的來源,我也納悶了十幾年,後來終於發現原來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英文詞:side。

乒乓球拍,以前廣東話叫「波板」,如今已經沒有多少人這么說了,用了普通話的「球拍」。反而,形狀如乒乓球拍的棒棒糖,廣東話稱「波板糖」,沿用至今。(想起了周星馳的電影《功夫》)

** 足球 **

香港電視新聞常說:腳趾尾拉西,如上所述,就是來自side。

還有一個常用的:窩梨射門,英文是volley,凌空抽射的意思。

球場上人盯人,廣東話叫「嘜人」,比如:嘜住佢哋個前鋒。原來是來自英文mark。(又曾令我納悶十幾年)

犯規出局,廣東話「否」(讀第一聲),英文是foul。這個好猜。舉個例:俾球證否咗出局。(香港稱足球裁判為球證)

** 籃球 **

投籃,小時候我們都說「摔籃」,會寫字後發現漢語這個摔字沒有投射的意思,又納悶了。原來是英語的shoot字。廣東話將長母音讀成短母音。

目前棄而不用或很少用的英語外來語:

士擔(Stamp,郵票)、孖劇(market,市場)、巴仙(percent,百分比)、沙展(sergent,警官)、吉士打(custard,牛奶蛋糊)、泡打粉(power,發粉)、一個骨(quarter,一刻鍾,15分鍾)、摩登(modern,現代、新潮)等等。

英語中很多發S或SI的音,所以粵語中的英語外來語有很多「士」的詞彙,俗稱「好多屎」:

巴士(bus)、的士(taxi)、畸士(case,案件)、拉士(last,最後)、厘士(lace,花邊)、芝士 (cheese,乳酪) 、曬士(size,尺寸)、貼士(tips,小費)、番士(fans,歌迷影迷)、卡士(cast,演員陣容)、安士(ounce,盎司)、波士(boss,老闆)、冇飛士(face,面子)、擺鋪士(pose)

還有:士多(Store,雜貨店)、士巴拿(spanner,扳手)、士啤呔(spare tyre,備用輪胎)、士碌架(snooker,檯球),等等。

其它一些例子:

布冧(plum,美國李子)、布甸(pudding)、屙打(order,訂單)、摩打(motor,馬達)、比堅尼(bikini)、拉臣(license,執照、車牌)、茄呢啡(carefree,臨時演員)、菲林(film,膠卷)等等。

英粵混用的詞彙:

尺(讀第一聲,check,檢查或支票),如:開張尺俾你先;唔該你尺下下一班船幾時開。

叉電(charge,充電)、插梳(socket,插座)、

洗桑拿(sauna,蒸汽浴)、食布菲(buffet, 自助餐)、

買飛入場(fare,門票)、

聖誕咭(card,卡片)、

基佬、搞基(gay,同性戀)

領呔(tie,領帶) 、煲呔(bow tie,蝴蝶結領帶):香港特首曾蔭權因為總是帶煲呔,人稱「煲呔曾」。等等。

直接使用英語詞彙:

對於英語外來語,如果發音近於廣東話而遠於英語,我就列為外來語,比如的士(taxi);而對於發音近於英語,粵語中沒有相對應的漢字,我認為是英語詞直接使用,沒有粵語化過程,只不過是「廣東話口音的英語」Cantonese English而已。這些詞有:cancel,cute,shopping,enjoy,easy,happy,yeah,in,cool,high等等。例子:

個計劃俾老細cancel咗;個細路好cute(讀作Q或Q-tee);我同老婆去shopping ......
英語外來語不求齊全,只求有代表性

時髦(smart):想不到吧,跟摩登(modern)一樣,時髦一詞來源於英語。「摩登」這個詞,已經不在modern了;時髦這個詞,也不作smart了。如果你還用這個詞表示fashionable(新潮),你本人就不新潮了,out了。現在應該用:好in,好hip,好hot,好cool或者funky。若干年後,不知又會出現什麼新詞彙了。
溝女(court):初學粵語的男士必學「溝女」一詞,與普通話「泡妞」同義。李連傑電影《方世玉2》裡面,鄭少秋扮演的陳家諾說:溝女,溝乃溝通之意也。其實那是電影搞笑橋段。你可能以為此詞清朝就有,其實是七八十年代才在香港出現。「溝」來源於英語court,「追求」之意也。二十一世紀起,這個詞又變得out了,現在香港人用「界女」一詞,繁體「界」的後邊還有一個立刀旁,粵語中是用刀劃開的意思,比如:界開張紙。「界女」一詞,來源有待研究。
杯葛(boycott,抵制):這個詞很早到粵語中了,普通話如今也廣為使用。
有幾種化學物質,也來源於英語:山埃(potassium cyanide,氰化鉀)、天拿水(thinner,稀釋劑)。他們並非「山上的塵埃」和「天上拿來的水」的意思。還有男人用的一種香水:古龍水(cologne),跟武俠小說家古龍一點關系都沒有。
這幾種在廣東存在多年的事物:冷衫(laine,毛線衣)、的確涼(decron,滌綸衣物)、卡式錄音機(casette,磁帶)、水喉(hose,水管)。「冷衫」不是因為冷天穿才這么叫,而是來自法語laine(毛線),不好意思,不是英語,英語詞是yarn。「的確涼」不是因為這種衣服穿起來很涼快。「卡式」不是因為磁帶像一張卡片。「水喉」不是「水的咽喉」。這些,就算你是英語水平不錯的廣東人,也很可能都想不到的。
標參(ransum,綁票):綁你的票,不是把你當「人參」,而是要你的ransum(贖金)。
冇得揮(fight,競爭):廣東老話了,不是「沒得發揮」,而是「沒得跟別人競爭」。
唱散紙(change,找零):又一句廣東老話,唱原來是change。散錢又怎麼能歌唱出來呢?
沙紙(certificate,畢業證書):小時候,老人成日講:要讀大學,攞番張沙紙。那是以為大學畢業證書就如砂紙,可以磨走困難。哪知是來源於英語。
搞乜花臣(fashion,搞什麼東東):小時候,如果你調皮,老人就說:呢個細路又搞乜花臣。原來不是說你是「花俏的大臣」,而是搞什麼新鮮玩意兒(fashion)。另外有一詞:花生騷(fashion show,時裝表演),不要以為一邊吃花生,一邊看美女。
奇異果(kiwi,獼猴桃):紐西蘭國果kiwi,外形一點也不「奇異」。
拉闊音樂(live music,現場音樂表演):觀眾們,不用坐得那麼遠,live音樂不需要拉闊空間。

賽(rally,汽車越野比賽):沒錯,這越野跑車的「拉力」的確抵得上幾十匹馬。
老笠(rob,搶劫):搶劫者不一定要「笠」住你個頭(蒙住你的頭),先至可以下手。此詞已經好少用。
啪丸(pop,吸毒):吃「藍精靈」丸仔那動作果真有「啪」的一聲?
笨豬跳(bumjee jump):綁住雙腳往下跳,的確是一頭笨豬!
電台烽煙節目(phone in):觀眾電話打爆條熱線,真是「烽煙」四起。
嘉年華(carnival,狂歡節):一班後生仔狂歡,真系「幸福的年華」。
星盆(sink,洗滌槽):老媽子,點解個星盆裡面冇星星架?
阿爸,我呢次考試肥佬(fail)咗:不要體重歧視,胖子也有聰明人。
阿妹,你好茶煲(troulbe,麻煩)啊:麻煩人當然是「口水多過茶」啦。
老細,我要叉住(charge,告發)你性騷擾我:要「叉住」,不用刀叉,只需一張狀紙或一個電話。
最後一句:古巴隊墊起個波,郎平又可以食叉燒(chance,探頭槌)啦。排球中,容易得分的高拋球叫chance,「機會球」,普通話叫「探頭槌」。粵語半音譯半搞笑地稱為「叉燒」。

http://kentfeng888.blog.163.com/blog/static/114485396200931410493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