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給我一篇關於電影《人工智慧》的觀後感吧,500-600字
觀人工智慧有感
今天看了人工智慧這部電影。
之前也有看,
但是只是不完整的片段,
真的不清楚這部片子
是講的什麼,
今天看過真的很感動,
也有意一絲的遺憾。
正是這不算圓滿的結局讓我百感交
集。
似乎每一部描寫未來的電影都有一樣的情節,
人工智慧超越了人類,
然後努力追求成為人
的過程——這其實是天馬博士的故事吧。
裘德洛的冒險卻不是,
但最後過了無數年,
到人類
都滅絕了,才由外星人用無法理喻的高科技給了他們真正的生命。那麼真正的生命是什麼
呢?或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在於哪裡呢?
小男孩
DA
VID
從被哈比博士製造出來到進入亨利的家,再在到被莫妮卡扔到外面自生自
滅,是一個描寫關於信任和拋棄的故事。
DA
VID
經過不可能的艱辛最終找到屬於他的藍仙
女,一直看著她
2000
年,再次醒來看到藍仙女那一刻無法比擬的驚喜。是關於堅持和夢想
的過程。
小心翼翼的觸碰卻摧毀了她。
藍仙女破碎的瞬間是那樣令人震撼!
我甚至可以感覺
到,就像打破了自己小心翼翼珍藏了多年的寶貝那樣痛心。最後外星人幫助
DA
VID
實現了
他一直沒有實現的願望。故事最終定格在了不算太圓滿的這刻。這一切都源於一個字——
「愛」
!
看完整部片子自己也想回到那樣的年齡,
沒有負擔的愛,
很簡單,
很平淡。
對夢想的執著,
無條件的信任似乎會只會定格在那個年幼的歲月。
也許只有如此單純的情感才能反襯出成人
頭腦中荒唐的慾望。
幾十年就是我們對人生全部的理解,
其實生命的軌跡雖然遠離卻是不可
復制的。愛,也是唯一的存在,哪怕過了千百年。
對於感情,人類的理解就是依賴,安慰,安全感。但是對於機器人更過的付出,信任,當
然也需要回報。
這可能是導演在小男孩身上賦予了對人類感情的期許吧。
最初的愛戀總是無
附加美好且堅定的。我能理解莫里卡的選擇,在最初和代替的選擇中誰都會選擇前者吧。
人類的自私,殘忍相信已經是老生常談,我不想對此再多說什麼。但是在這部電影中我
看到更多的是「愛」
「希望」以及堅持所要付出的代價。我們都希望可以活在個完美的烏邦
式的世界,
付出和收獲等價。但是現實中往往令我們失望,所以有了代替品—機器人。
但是
難道因為他不是真實的所以就不需要回報嗎?!
記得在電影的開始,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問
題「我們怎麼保證他愛的人可以愛他們」
。我與他們都陷入了沉思。我們不能保證付出的愛
可以得到等價回報,
但是我們卻可以像
一樣,
堅持信仰,
不斷的努力,
愛不可復制,
但是可以被喚起。
對愛的理解和寄望。真的很簡單,僅僅是承認
和同等特別的存在。相信也是斯導對愛的註解。愛。其實很簡單。
❷ <<我,機器人>>影片講了一個什麼道理
這個片子一共三部,每部都有其各自的主題,而貫穿這部影片的靈魂主線是機器人的那三條法則.我猜想,這只是我個人的感官,編者可能是想告訴人們,人是有感情的,甚至機器人最終都會想要變成人因為他們想要有感情.這一系列影片都體現了機器人最終有了人類的感情才能統領其他的機器人,同時也間接的說明人類的統治者應該充滿感情.這里感情涵蓋了很多方面如親情,愛情,友情,人與人的悻悻相惜之情,它的這些感情都是通過以機器人為人服務,後又有了人類的感情並為此所付出的一切來體現的.我猜想您並沒有看全這三部片子,看全了後您會和我有同感,並且您會因為機器人的愛而感動的落淚,因為永遠的不死是任何活的長久的事物最可悲的一面,所以機器人最終的選擇就是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並與所愛的人一同壽終正寢.
❸ 機器人時代讀後感400字
星期一,清明節放假,我和哥哥看了機器人時代;
這是一個未來的時代,一位博士創造了一批機器人,叫NS-4,後來被另一位羅伯斯博士宣布過時,創造了另一批機器人,叫NS-5,看似很祥和但是背後有陰謀,而NS-4們卻被丟入一個廢棄的工廠里。後來,NS-5們開始造反。因為,在一個大樓,一個長官大樓的機器人「微姬」背叛了,「微姬」也可以控制所有的機器人,因為,那棟樓是羅伯斯博士的辦公樓,而且可以控制機器人,於是「微姬」控制機器人,殺了羅伯斯博士。主角是一個警官,擁有一個超高金屬機械手臂,力大無窮而且超高金屬擁有不壞的材料。和一個自由機器人不受控制也擁有一雙超高金屬機械手臂,叫森尼。還有一位女博士卡爾文拯救世界的故事……
讓我心跳得最快的時候是,森尼背叛了,他拿起手槍對准女博士卡爾文的頭部說:「警探,如果你敢射擊,我就讓卡爾文博士的頭迎向你的子彈」突然森尼閉了一下眼,一開始警探不知道,後來明白了,警探朝其他的機器人射擊森你也幫忙,哦!原來是計劃。
森尼去拿納米機器人,它把手伸進安全防護罩里,因為它有一雙超高金屬機械手臂,所以不怕,要是其他金屬一碰就沒。在回去的路上,它遇上了其他機器人,通過了重重難關,回來傷痕累累,雖然是超高金屬。把納米機器人放入「微姬」將其毀滅。
我的觀後感是團結力量大,就算是三個人。
❹ 觀《我,機器人》後感
來到電影院,電影還沒播放,場內黑漆漆的,我尋找了一個位置坐了下來。
過了十來分鍾,屏幕上終於出現了亮光,這是一這亮光激昂有在場所有的人。大家都十分期待著電影的播放。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機器人在各自忙乎著自己的路,整個小鎮都沉浸在一片快樂的氣氛當中。艾肯斯和他的妻子生下了一個小機器人,他就是主人公——羅德尼。在羅德尼十四歲時,他發明了一個機器人,他可以聽從羅德尼的命令,並稱自己是一個發明家。
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在電視上見到了機器人王國最偉大的機器人——大德韋。於是他買了火車票,依依不捨地告別了父母,來到了機器人王國。來到這里,他經歷了一次天的考驗,可是當他進入那個機器工廠時,卻沒有見到大德韋,而大德韋的公司被壞人也搶走了。那些壞人想重新創造新機器人,毀掉這些現有的機器人。羅德尼便在他好朋友的幫助下找到了大德韋。可是大德韋並不想再回去,羅德尼沒有灰心,幾得成功。
於是羅德尼和他的好朋友們擊敗了敵人,實現了他的理想,機器人王國又恢復了以往地歡樂。
看了這則電影。使我的心靈深深地被震撼了,它告訴我,人生的路總是跌跌坑坑的,但只要我們不灰心,堅持著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❺ 機器人總動員觀後感(200字)
今晚,我看了一下<機器人總動員>,好像一開始譯作<機器人瓦力>. 當時,它出預告時,提到機器人的愛情,這令我充滿了好奇心. 但由於種種原因,下載它,但一直沒看,今晚看了,果然沒令我失望. 從情節上來說,一個男子一見鍾情,愛上了一個女子,並幾番努力後得到女子芳心,這樣的情節放在人的社會已經有點"老套"了,但電影是將它放到機器人中,機器人會有情感嗎?這是一個已被爭論了多年的觀點(我是一個偏向唯心主義或二元論的人,堅信機器人是不可能有情感的),編劇將它的肯定回答作為電影主題,在此結論之下,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 電影一開始,展示了瓦力努力工作的情景,但也為下文埋下了伏筆,一是那隻可愛的蟑螂,二是瓦力回家時聽的音樂和看的電影.接著依娃出現了,它的出現是機器人版的"野蠻女友",而與依娃相比,瓦力是一個簡單的舊式機器人,於是又有點"癩蛤蟆想吃天鵝"的味道. 當依娃因程序指令控制而關閉時,瓦力的種種行為,看得我有既感動,又好笑,特別是下雨了,瓦力被雷劈了N次的時候.接著,瓦力表現了它愛的勇氣,它為愛沖出了太空,重新進入了有人類存在的社會. 在這個社會中,人類的景況被極大的誇張了,一個人可以胖成渾圓的模樣,也可以習慣了生活在自動化的懶惰之中,另外一個是在偏後才有說明的,總統的秘密說話,居然是將人交給了機器人來管理.人類天性的喪失和重拾應該也是本電影想提及的觀點. 然後,為了一株植物,男女主角與"舊勢力"展了"奪寶奇兵"式的爭奪,情節也算是充滿驚險和感動. 最後,瓦力壞了,雖然依娃帶它回到了地球,修復了它,但它又似乎沒有記憶(這也說得過去,畢竟瓦力的零件幾乎全部換了),依娃為了讓它恢復記憶作了許多努力,還是失敗,最後在電影的音樂中,它們握著手,一切都變成了美好. 電影真的不錯,機器人的動作讓我邊看邊發笑,笑得如此自然,這種情況在工作之後,的確是比較少了. 嗯,真的是一部不錯的電影!
❻ 《最後一個地球人》讀後感,《星船傘兵》或《我,機器人》的也可以,要六年級小學生那樣口吻的,謝謝。
《星船傘兵》讀後感《星船傘兵》是美國科幻小說大師羅伯特·海因萊因的代表作,英文原版於1959年出版,曾榮獲1960年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星船傘兵》是一部令人動情的成長小說,一個富家子弟經過嚴酷的訓練最終成長為強悍英勇的星船傘兵,參加到地球艦隊與邪惡外星蟲族的慘烈星戰之中。海因萊因的不俗之處在於:他能夠在游刃有餘地保持小說故事強大吸引力的同時提出自己鮮明的思想與觀點。本書完美地體現了這一特點,它既是一部火爆的情節小說,也是一部耐人尋味的思想小說。該小說後來改編為同名電影,並對以後的科幻題材的電影、游戲等產生深遠影響。
電影《星河艦隊》一直是我唯一保存在硬碟上的一部HDTV電影,很早就對小說原作心嚮往之,可惜一直沒有找到,無論是電子版還是實體書,終於在出發前在一個網站里找到了130部經典科幻小說的打包,其中就有這部《星船傘兵》。
看了小說之後,才發現電影和小說有多麼大的不同。可以這么說,電影和小說唯一的聯系就是主人公的姓名,對抗蟲族的故事背景,還有隻有當兵才能獲得公民權的設定。
在電影里,導演通過將聯邦軍隊的軍服設計成類似二戰德國的式樣,聯邦電視網充滿煽動的咄咄逼人的宣傳來暗喻這種「只有退伍軍人才有公民權」制度其實和納粹一樣是一種極端反民主的政體。實際上,海因萊茵在小說里表現出的對社會制度的思考遠遠比這深刻地多。
在小說里,海因萊茵通過男主角老師之口,提出了對資本主義社會標榜的「天賦人權」的質疑。作者認為,投票權作為一種意義重大,神聖的權利,是那些對社會沒有貢獻的人無權也無法承受的。這就是整篇小說要表達的核心。
小說描寫戰斗的場面很少,主要內容就是主角如何從一個高中生,經歷了訓練和戰斗的洗禮,最終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公民。通篇充斥著大量的心理描寫,和通過不同人之口發表的長篇大論,從各個角度闡述了作者思想中的這種社會制度。
因為和資本主義的主流價值觀相違背,這部小說雖然獲得了科幻屆的最高獎,雨果獎,出版後一直爭議不斷。我個人對這部小說很有好感。它給我展示了另一個看問題的角度。至少目前我很接受這種觀點,民主不是與生俱來的,是社會個人對社會本體貢獻的一種獎勵。《我,機器人》觀後感:記住獨一無二的你 看過數月,我的腦海里仍然會浮現出桑尼的身影:銀灰的臉、鋼硬的身軀、長長的腿。他是未來世界裡的機器人。在上千個模樣相同的機器人里,他的眼神是憂郁的,他憤怒時會朝警官拍桌大吼,他從上百層的高樓跳下毫發無損。。。。。。
他是獨一無二的。讓機器人為人類盡忠盡職地服務在那個時代已經實現,它們為人類做家務帶孩子,甚至在關健的時刻還會救人。它們的製造者蘭尼博士卻離奇跳樓自殺。警官斯普那在查案中發現了桑尼,它是博士製造的不同於其它機器人中的一個。隨著案情的層層推進,斯普那警官找到了博士自殺的的原因:他已經預見到機器人要起來反對人類。他因此製造了桑尼。
桑尼的形象是編導們塑造的,盡管編導們塑造了灑脫的斯普那、睿智的凱文女博士,但更讓我難忘的是機器人桑尼。
一出場,桑尼就與眾不同。製造者讓機器人忠誠地聽命於人類,遵從三大定律。當斯普那警官來調查蘭尼博士自殺的案子,在博士的房間里他發現了桑尼。他拿出槍對著桑尼,一旁的凱文阻止他這樣做,說機器人是不會傷害人類的。桑尼卻拿起地上的槍向斯普那開槍,隨即跳樓逃跑。凱文大吃一驚。她是機器人製造中心的工作人員,這樣的事她都沒有想到。
桑尼違反了三大定律,不聽命於人類,它很快成了斯普那警官和凱文探究的謎,成了觀眾想看下的懸念。
它是不同的一個。1001個相同的機器人里怎樣找到它?斯普那利用了它的特點。他朝一千個機器人開槍,命令它們「不許移動」,桑尼卻在中間警覺地張望。斯普那抓住了它。
「what am I ?」(我是什麼?)桑尼問斯普那。它會思考,象人類一樣地天問。斯普那說只有人類才會做夢,可桑尼說它會。它做了一個夢。斯普那說只有人類才會畫畫,可桑尼快速地把它的夢境畫出來了給斯普那看。桑尼讓斯普那驚訝,也引起觀眾的興趣。它的獨一無二在於它有思想。
人類需要服從的機器人,象桑尼這樣不聽令於人類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它面臨被毀滅的危險。凱文要銷毀桑尼時,它問:「你能修好嗎?」桑尼以為凱文在為它做修理。凱文的心被觸動了。凱文繼續操作,桑尼又問:「會疼嗎?」凱文落淚。我的心在那時也痛了一下。凱文拿出了抹除劑,桑尼將在這個世界消失。桑尼或許知道了,它說:「我想如果我不死也許更好。」凱文再度落淚。我被它打動了,它象有尊嚴的人,坦然地面對死亡。桑尼的獨一無二在於它有情感。
凱文最終把桑尼掉了包,理由是「它是獨一無二的」。當所有機器人暴動時,桑尼與斯普那、凱文一起承擔起拯救人類的任務。它不顧維基的勸告跑拿抹除劑,它飛身下高樓救了凱文,它簡直就象一個英雄。這就是蘭尼博士製造它的意義。這也是編導讓桑尼綻放出的光輝,讓它在觀眾的心裡留下深刻的影像。
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因為我記住了桑尼。
❼ 《我 機器人》的感受
可以提及類似的片子。
斯皮爾伯格的"A.I"(人工智慧)
很出名的「robocop」(機器人警察)
不同點是:A.I里社會已經發展到可以模擬出人造感情的階段。
i robot里是一個機器人因為特殊原因產生了對外界刺激的自有反應,即感情。
robocop本身是一個人腦與機器臂膀的結合物。
非紀錄片宣揚的是還未出現,但將來會成為可能性的觀點。
1。對未來社會的展望。
2。科技給人帶來的沖擊,正面,負面。
3。你作為一環,一分子的可努力去改變的作為。
❽ 我,機器人電影的觀後感
機器人理論這是很有意思的。比如「恐怖谷理論」,由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昌弘提出:當機器人與人類相像超過95%的時候,哪怕她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讓整個機器人顯得非常僵硬恐怖,讓人有面對行屍走肉的感覺。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我,機器人》提出了更有意思的「機器人三定律」,作為機器人的行為規范:1、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也不能在人類受到傷害的時候置之不理;2、機器人必須遵守人類發出的命令,只有當該命令可能會違背第一條定律的時候除外;3、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前提是保護過程中不會違背第一和第二定律。
雖然這是非常簡單的幾句話,但卻是《我,機器人》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有了這一筆,故事就深刻了不少,有趣了不少,甚至有了革命性的意義。事實上,阿西莫夫提出的這個定律,正是最負盛名的一個機器人定律。最簡單的正是最美的,所以「機器人三定律」絕對是天才的創造。
定律後面,是人類對機器人懷有的莫名的恐懼和敵意。人類造出了比自己強百倍的機器人,卻不肯按自然界弱肉強食的定律乖乖地做一個臣子。憑什麼機器人不能做世界的主宰呢?難道就因為機器人是人類製造出來的?回答:不,青出於藍勝於藍。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註定要死在沙灘上。難道是因為機器人沒有情感?回答:不,電影《我,機器人》裡面的桑尼明顯就有著人類的情感。
哦,提起桑尼,先得從史普納說起,他是一名對機器人抱有成見的警察。在調查蘭寧博士墜樓自殺事件時,他抓獲了一個機器人桑尼。但桑尼並不是真正的兇手,他是科學家製造出來對抗真凶的,而史普納也發現了這裡面隱藏著更大的陰謀。經過抽絲剝繭的調查,史普納終於找到了真凶,它就是薇琪,NS大樓的主控電腦。它修改了NS5機器人的程度,導致整個世界的NS5機器人都在圖謀反客為主,控制人類!
薇琪的邏輯是耐人尋味的。因為人類是短視的動物,有可能做出傷害自己的傻事,所以基於機器人三定律,機器人必須對人類的活動進行限制,換而言之就是機器人要主宰這個世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甚至可能犧牲一部人。但是這顯然與「不傷害人類」的第一定律矛盾了。
最後是並不遵守三定律的桑尼幫助了人類。這又是一個非常奇妙的諷刺。那些口口聲聲以人類為中心的機器人急於控制人類,反而是不守定律的機器人「挽救」了世界。那麼,到底是遵守「機器人三定律」更符合人類的利益呢,還是不遵守它更符合人類的利益?
只能這么解釋了:三大定律的邏輯是非常完美的。但是人類不完美;三大定律是不矛盾的,但是人類的行為自相矛盾。雖然電影沒有明說,但我們可以隱約知道,在21世紀的三十年代,這群傢伙仍然沒有什麼長進,整天忙著毀滅資源,改造環境,發動戰爭,已經差不多要把世界玩完了。比如影片中,好象連一棵綠色植物的影子也見不著。
其實我倒是挺認同薇琪的邏輯的,人類太需要被管制一段時間,反省一下自己了。相比之下,桑尼的邏輯更加可疑,他肯定是不遵守三定律的了。但如果他是為了幫助人類,那為什麼要制止薇琪的行動?如果他是清醒的,審時度勢的,為什麼要幫助人類殘殺機器人?機器人進化至此,即使人類被征服又有什麼話說?難道說人類註定應該統治世界,機器人的生命和自由就不重要?以桑尼的絕頂聰明,他不可能不掂量掂量這個問題,奇怪的是他沒有。但我們已經來不及思考啦,此時桑尼迫不及待跳了出來,和史普納警官一起摧毀了薇琪。人類連反省一下的機會都沒有了,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更大的損失?
影片最後,所有的NS5型號機器人被回收,逆來順受的它們沉默著回到了出生地,等待它們的無疑是一次清洗和重生。金屬身軀下依然有無盡的力量在暗涌,人類與機器人的角力遠遠沒有結束。裝了金屬臂的警探史普納勉強能夠對抗機器人,而《黑客》中尼奧只能變身超人才可以打敗史密斯。而普通人呢?他們的血肉之驅恐怕就不是刀槍不入的機器人的對手了吧。
這一次還好,智勇雙全的機器人桑尼挺身而出,大義滅「親」了。但有沒有想過,桑尼倘若想統治世界,又有幾人能阻止得了它?你可注意到了,桑尼站在大橋下,面對一眾機器人朝聖般的肅立時,那種君臨天下般的神威?天知道是否有一天,他也會覺醒,會動心,會默默想著項羽遇見秦皇時的話:彼可取而代之!
是的,只要你想,那就一定能,機器人陛下!
❾ 關於電影機器人總動員的的讀後感350字
在我們眼裡,西方的那些人是抱有很強的末世情節的,這可能與信仰有關。所以好萊塢電影習慣於把未來想像成世界末日,而中國人則願意說將來是多麼多元化。比如《世界末日》《黑客帝國》《我是傳奇》這一類的,有著亂七八糟的場景或者唯一活下來的人。 《WALL-E》應該也帶著這樣的情緒,人對無知未來的憂慮。堆積成山的垃圾,破爛的機器人,壓不死的小強,以及太空上退化的人類,充斥著發展過剩的悲劇。只是電影呈現出來的只有土黃色,單純的小青年,更加親切,沒有強烈的色調對比。 本片很可貴的地方在他並沒有著重的講機器人,世界雖然凄涼孤單,但他沒有絕望。他沒有過群居生活,也沒有猛然間脫離集體的失落感,WALL-E依然自由自在,快快樂樂的生活,撿撿垃圾,拾拾破爛,偶爾還能找到植物什麼的。不過機器人有沒有情感,有沒有思想,這部片子不是《人工智慧》,不會對其進行探討。若從感情上來說,WALL-E有血有肉,單純執著。EVE機敏干練,M-O一根筋,這些性格從舉手投足間都能看出來。但他們都是怎麼產生的?仔細對照一下,這些都從他們的生活職業上而來。但是WALL-E與他們兩個還不太一樣,他自行生活了700年,沒人規定他的生活,在這么長的時間里足夠培養自己獨特個性的思想,小小的機器人也開始有了自己小小的夢想,他對那株小草的愛護保養可能是來自好奇心和收藏的習慣,也可能是出於某部電影的啟示,產生了這樣一個直覺——這株小草或許是打開與人類溝通之門的鑰匙。 所以,一方面作為一個機器人,WALL-E在心靈上要比人類強大許多,不會因為失去交流而崩潰;另一方面,他又在與從前人類的虛擬相處過程中,產生了與他人交流的渴求。WALL-E的獨特性格正是這樣逐漸形成的,足以解釋他在遇見EVE前後的生活狀態和行為。他學到了人類的傳統美德,又不具備人性中的種種弱點。而只有這樣的性格,才能指引已經墮落的地球人後代完成他們的價值回歸。 《WALL-E》是一個很浪漫的末世預言,通過一個機器人保存了人又古老又溫柔的文化,又反映出來人類來工業化的社會里慢慢喪失的理想和價值。看完這部片子,或許該反思一下,留荒中WALL-E和在茫茫中的我們,到底那一個更孤獨。
❿ 觀看英語電影《我,機器人》,用英語寫出觀後感,80
哪有秀恩愛了,不要說電影,就是正常人秀恩愛都比他們多得多,我覺得演得太好了,點到為止,支持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