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長津湖》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長津湖》觀後感(通用12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長津湖》觀後感1
10月3日,爸爸帶我去看了一個關於抗美援朝的電影,名字叫《長津湖》。講的是1950年10月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決定攻打朝鮮,朝鮮抵禦不住美國的強勢進攻,向中國發起求助。毛主席想美國再往前進攻就要跨過鴨綠江了,於是他下令志願軍抗美援朝,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最感動我的故事是講述伍百里,伍千里,伍萬里三位戰士先後參軍。偶然的機會哥哥發現弟弟伍萬里扔手榴彈扔的特別准,然後弟弟用他那精準的手法幫助團隊取得了戰役的勝利,炸毀敵方的信號塔。
隨後,美軍的北極熊團來支援。伍千里帶著大家去阻擊,這時敵方投下了一枚炸彈,參戰多年的老戰士雷公一眼認出這是一枚標識彈,他為了保護大家的安全把標識彈裝在車上帶到了敵方的坦克營,敵軍的飛機向標識彈轟炸,他和敵軍的坦克營同歸於盡,壯烈犧牲,許許多多的戰士也在戰爭中先後犧牲了。經過三年的艱苦戰斗終於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影片中這樣的英雄還有很多很多,革命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和平,我們要格外珍惜。好好學習,長大報效祖國。
《長津湖》觀後感2
這個周末,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到夷陵萬達廣場,去看了最近很火的一部抗美援朝電影《長津湖》。
影片開頭連長伍千里和他的家人在一起,這是電影難得的和諧與安寧。可是很快這種安寧就被打斷,朝鮮戰爭爆發了,伍千里奉命回到部隊奔赴朝鮮。
整個影片中,志願軍戰士們在極度嚴酷的環境中堅守陣地,他們衣著單薄,糧食補給不足。而反觀美國大兵們卻吃著烤雞,麵包,喝著咖啡牛奶,甚至還有酒。看到這里我很是氣憤,心裡想著:「這些帝國主義的士兵,別以為武裝到牙齒就會打敗我們志願軍,你們等著吧!」
志願軍戰士們在危險的戰場也有可愛的一面,特別是余從戎和一個老兵戲弄伍萬里念檢討那一段,伍萬里不會寫的字都用○代替,什麼「蛋」討書,雷「蛋」長……,這幾句話下來,整個電影院都充滿了笑聲,我也不由自主的笑了。這也是整部影片難得的歡聲笑語。
雖有歡笑,那是志願軍戰士在強敵面前的從容。但是影片更多的展現的是悲傷與憤慨,特別是雷排長抱起標識彈,強忍著被灼傷和腐蝕,毅然把標識彈用車拖走,最後被美軍飛機炸死的鏡頭,我哭了,全影院的人都哭了。伍千里在小本上把雷排長的名字用紅筆框起,整個本子上全是紅的,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淚不停的流下來。影片最後「冰雕連」的鏡頭,連美國士兵看到都不禁的敬禮,起了敬畏之心。
梅生說過一句話:「我們之所以現來打這場仗,是為了將來我們的後代不用再打仗!」是啊,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正式這些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和平年代,就沒有現在別國對我們的敬畏。抗美援朝戰爭我們志願軍戰士在資源和裝備都不如美軍的情況下就是憑借著堅韌的意志,不怕死的精神取得了勝利。所以我們現在也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的學習,讓祖國更加強大,自有自身強大了,別人才不會欺負你才會忌憚你,才會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長津湖》觀後感3
看完這部電影後,我心裡有很多感想。這部電影講述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次經典戰役——長津湖戰役。故事的背景是在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當時,陸戰一師潛到長津湖西側,這里有連綿起伏的萬重山。志願軍們清楚地知道,前方的美軍有數十萬人,擁有著世界上最先進的裝備——陸戰一師師部和部分工兵有3000人,湖東側,陸軍第七師31團有4000人,陸戰一師的一團和五團共8000人,並且還有第一航空聯隊的空中支援。但我方誌願軍,裝備不好,只能「硬打」。
長津湖這部影片,一部分是通過采訪當年作戰老兵的回憶還原出來的。志願軍當時沒有多少棉套,可能是老天爺也在作怪,夜晚最低的溫度竟低達零下40度,讓志願軍的戰斗雪上加霜。
電影里有句話我印象深刻:這場戰如果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打。正是先輩們的無畏奉獻,才讓我們有了美好的今天,我們更要好好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努力奮斗,為中華復興而讀書!
《長津湖》觀後感4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一年一度的國慶節如期而至,祖國母親迎來了她的第72個生日,全國上下舉國歡慶慶祝這個不平凡的日子。
馬路兩旁張燈結綵,各處擺放著鮮花,給這節日裝點著歡樂,充滿了祥和的氣氛。當看到那一面面飄揚的五星紅旗,不禁讓我想起了媽媽帶我去看的電影《長津湖》。
電影《長津湖》講述了一個中國志願軍連隊在極度嚴酷環境下堅守陣地奮勇殺敵,為長津湖戰役勝利做出重要貢獻的感人的歷史故事。當面對世界上最先進的美國軍隊時,我們的戰士用血肉之軀戰勝堅硬的飛機和坦克,我們的戰士擁有的是鋼鐵般誓死保家衛國的意志。
我們在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的鮮血換來的,我們應銘記歷史,不忘先烈。吾輩生於盛世,亦當不負盛世!
《長津湖》觀後感5
今天晚上,爸爸媽媽帶我去看了《長津湖》,看完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這是一部抗美援朝的電影,裡面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很觸動。他是這樣說的「如果我們不打這一仗,就要讓我們的下一代來打。」我們把該打的仗都打了,我們的後代就不用再打了。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敬仰我們的烈士們。讓我影響深刻的是我們中國軍人在冰天雪地里吃土豆,挨餓受凍,而美國軍人在軍營里大口吃肉。在這樣條件惡劣的情況下,我們的中國軍人依然堅守陣地,抗戰到底。
讓我非常感動的是雷公勇敢地轉移標識彈,犧牲在敵人的炮火中。最後說著「我好疼,我要回家。」是怎樣的精神讓他義無反顧沖向戰場?
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是一排排志願軍戰士在零下四十度的陣地上,保持著戰斗姿態成為了一個個永不傾倒的「冰雕」。
沒有先輩們的浴血奮戰,就沒有如今的繁榮昌盛!我們要時刻銘記,永世不忘,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長津湖》觀後感6
7天長假馬上就要結束了,今天是最後一天,我從南縣回來,媽媽帶我去看了電影《長津湖》。
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的第2次戰役中發生在長津湖的戰役。
長津湖戰役描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三個軍,在艱苦的條件下與世界武器裝備一流的美軍第十軍,於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長津湖地區進行的直接較量。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飢寒交迫的環境下,憑著鋼鐵般的意志和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一路追擊,奮勇殺敵,最終扭轉了戰場態勢,為長津湖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的感人歷史故事。
在觀看的過程中有很多非常震撼、非常感人的場面和片段,比如志願軍在坦克火炮及槍林彈雨中冒死炸毀美軍信號站的場面和雷公一個人開著吉普車載著標識彈,敵軍的戰火不斷往他周圍轟炸,他的臉被燒焦,手不斷顫抖時,大家都淚目了,這些情節讓我記憶猶新。
最後我感受到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是老一輩用鮮血換來的,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努力學習。
《長津湖》觀後感7
在看這部影片之前,我還不是很清楚抗美援朝這場戰役,不清楚那時中國的實力與國情。但是這部《長津湖》不僅告訴了我答案,還給了我彷彿身臨其境的別樣體驗。
追求英雄意義的伍萬里在軍隊中逐漸由桀驁不馴轉變為成熟懂事;最有經驗知道哪裡有危險的雷公為替戰友取得生機,運走標識彈而在炮火中貢獻了自己最好的一份力;不求名利只求一腔為國熱血的毛岸英化名劉秘書戰斗在最前線,與重要戰略物資一同犧牲;退伍的指導員梅生帶著女兒的照片堅持歸隊,只為下一代更好的生活。
「沒有凍不死的英雄,更沒有打不死的英雄,有的是軍人的榮耀!」、「幾十萬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戰場,我毛岸英有什麼理由不去?」、「一個蛋從外面被敲開,註定會被吃掉。要是從裡面自己啄開,沒準是只鷹!」、「希望下一代,能夠生長在一個沒有硝煙的年代。」
各樣的身影不斷刺激著我的眼,不同的話語沖擊著我的心,熱淚止不住地在眼眶打轉,生在這樣的年代,我很慶幸,也很榮幸。
致敬!
《長津湖》觀後感8
離開電影院後,我的心情依然澎湃,不能平靜。熒幕前抗美援朝的中國志願軍們的戰斗畫面依然讓我熱血沸騰。我深感即使現在的我們沒有被敵人殘酷對待,也不能替曾經身披戰衣的英雄戰士們去原諒。我們更不能忘記,我們現在的歲月靜好,是先輩們替我們負重前行。
你們吃過零下40度的土豆嗎?你們被土豆「嘎嘣」斷過牙齒嗎?你能想像,卧在冰雪下,靠凍土豆果腹的悲壯嗎?看完影片,豐衣足食下的我們,應該為浪費糧食而覺得羞愧。
兩軍交戰前,是美軍感恩節前夕。一邊零下40度,中國志願軍貼著峭壁,小心翼翼地從懷里掏出冰凍但不至於硬得吃不下口的黑土豆果腹;另一邊,美國兵不只是帶著坦克、轟炸機、炮彈來中國的領土,他們甚至打戰都不忘帶上火雞、培根、咖啡、高脂肪的餅干巧克力和各類罐頭……就是這樣,美軍還抱怨著天氣過於寒冷。如果不是看了歷史的資料,你都不相信,這樣諷刺鮮明對比的畫面,竟然是真實的。
但是這樣艱苦的戰斗環境,依然不能壓住我們決心戰勝,趕走美軍的氣勢。畢竟,我們的英雄是坦克、轟炸機等那些先進武器都不能讓我們退縮的軍隊。對於只想舒服打戰的美國軍隊來說,他們當然不能理解「沒有凍不死的英雄,更沒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軍人的榮耀。」
其實,印象深刻的還有影片里的一句話:「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革命烈士們用一拳拳的生命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在他們為我們鋪下的和平道路上,我們新一代的少年們定要好好學習,不忘歷史,勵志前行,壯大祖國的未來。
《長津湖》觀後感9
今天,媽媽帶著我去看了一場電影,電影的名字是《長津湖》。媽媽告訴我,這是一件真實的故事,是發生在中國抗美援朝的時候,一場真實的戰爭。
這是我第一次看,戰爭類的電影。他讓我太感動了,尤其看到我們的軍人從碎石路上穿過對岸的場景,看得我心裡既氣氛又難過。因為沒有別的路。戰士們只能一個個從碎石上穿過對岸。周圍沒有掩蓋物,美國的飛機從天空上飛過,戰士們趕緊躺下當死屍,可是這樣也沒有逃脫美國飛機的轟炸,好多戰士躺在那裡活生生地炸死。看得我心裡難過極了,看著那一個個美好的生命,就這樣消失了,全場的人們都發出了「哎呀」
的聲音,我想這時候大家的心情是一樣的。
最精彩的一幕是我們的戰士接到命令和美國軍隊進行全力對抗的時候。雖然我們戰士們的武器和美國的坦克大炮沒法比,但是我們的戰士憑著頑強的毅力,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把美國人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
看了這部電影我知道了,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是用無數先輩們的的鮮血換來的,他們是我們的民族英雄。同時媽媽告訴我,我們要好好學習,只有我們的科技發達了,武器先進了,才不會受別的國家的欺負。
《長津湖》觀後感10
時間轉瞬即逝,你看,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走過了七十二年的輝煌歲月。大街小巷飄揚著鮮艷的五星紅旗,一些人佩戴的口罩也變成了國旗的模樣,電影院里,愛國主義題材電影一部部的上映,每到高潮之時,觀眾們會不自覺地揮舞國旗,高呼「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
在9月30日晚上七點整,我隨著父母來到電影院,觀看《長津湖》這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它講述的是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在長津湖地區,與美軍殊死一戰,最終取得了戰前設定的目標。
這部電影讓人摸不著主角是誰,或許整個七連都是主角吧。這部電影驗證了一句話:落後就會挨打。當年,我們的新中國才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美國不聽我們的一再警告,越過「三八線」,揮軍殺至中朝邊境,轟炸我邊民,還充滿挑釁地說:「這場戰爭不會持續太久,保證大家可以回國過新年!」最終,我們的.志願軍戰士憑著自己的頑強意志,打碎了敵人的企圖。
電影中有幾個場景讓我們印象深刻:
鏡頭一:行軍途中,我們遭遇敵軍轟炸,只能躺在死人堆里,任由飛行員機槍掃射。而美軍飛行員卻以「十美元」為賭注,看誰炸到的「死人」多。幾個來回下來,很多剛出國門的戰士就這樣永遠倒下了。
鏡頭二:戰士們趴著雪窩子里,渴了就抓一把雪往嘴裡塞,餓了就啃那被凍得硬邦邦的土豆,好些戰士把牙齒都綳斷了。而不遠處的美軍卻在營帳里喝著雞尾酒,吃著火雞……
鏡頭三:美軍在撤退之時,有士兵發現前面有敵人。等指揮官走近觀看,原來是整連的官兵穿著單薄,已經凍死在這零下四十度的黑夜裡。他們每一個人手中都緊握鋼槍,保持著隨時沖鋒的姿勢。美軍指揮官看到這一幕,很莊重地敬了一個軍禮,並說「面對著這樣意志堅強的敵人,我們永遠也無法戰勝他們!」
電影看完了,我眼裡包含著熱淚。此時,我想說的很多很多,但最終融合成一句話:如果奇跡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
《長津湖》觀後感11
看了最近剛出的電影《長津湖》,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感慨萬分。七十多年前,英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去進行一場守護正義的戰爭。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最英勇的人,最可敬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築起一道牆,阻隔美帝主義的侵略,保衛了中朝兩國的和平與安寧。
是戰爭無疑是殘酷的。《長津湖》里,中國人民志願軍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吃不飽穿不暖,但他們仍舊堅持在抗戰的一線,只是因為那保家衛國的決心。電影中有一幕火車上路過長城的場景,而他們就是長城,用生命築起長城換來和平。
《長津湖》里,看到美國的飛機轟炸我們最可愛的人,看到我們最可愛的人不到最後不放棄,看到他們用盡一切力量去反抗美軍,我抑制不住地哭了。我在想,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現在會是什麼樣。所以我們應該一直銘記他們,緬懷他們。
先輩們用鮮血寫下的歷史,用青春和生命換來的和平,人們不會忘記,更不敢忘記。《長津湖》的上映讓人們對抗美援朝戰爭有了更多的了解,讓人們對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更加珍惜。
惟願硝煙不會再彌漫,和平不會再消逝。
《長津湖》觀後感12
這個國慶,我觀看了電影《長津湖》。所述是以抗美援朝時期的長津湖戰役為背景,戰士們浴血奮戰,英勇無畏,取得戰役成功的故事。
看完了這部影片後,不禁感嘆:生活在這樣強大的祖國里,滿是自豪。
影片里,始終有一處讓我難忘。
在零下40度的雪地里,戰士們艱難地吃著土豆,硬的土豆都能把牙磕掉,那是多疼啊!可戰士們只是笑了笑,不管什麼生的熟的,黑土豆都能當成寶貝。那時他們也只有這個可以吃了。畫面一轉,美軍正在過著聖誕節,穿著風衣,吃著盛餐,談笑歡喜。面對全副武裝的美軍,戰士們不知道怎麼贏,只知道,必須贏!
有個士兵問道:「我們為啥要打仗啊?」指導員梅生說:「我們把該打的仗打了,後代們就不用打了。」他說出這話時,手中不停地撫摸女兒的照片。我看到了他的無限眷戀。是一個父親保護女兒的勇敢,也是一個戰士保家衛國的堅決。我想梅生指導員再重新入伍時,應該很糾結吧!一邊是家人女兒的擔心,不舍;另一邊是國家大局的安危。但他選擇了以大局為重,因為他是一個愛國的軍人。他也是一個好父親,當看到自己女兒的照片快要被燒掉時,毫不猶豫地把手伸進火堆,翻出照片,使勁撲火。看到照片還剩一半時,他帶著顫抖的聲音說了一句讓人潸然淚下的話:「是爸爸不好!」我想,當他的女兒看到這幕場景時,一定滿是驕傲,滿是開心。
當麥克阿瑟看到雪地里有三個中國戰士為了等待開戰而被凍成冰雕時,敬了個禮。這正好驗證了那句話:戰場上,對對手最大的尊重就是拼勁全力,殊死奮斗。即便是天寒地凍,卻有著熊熊烈火般的鬥志在燃燒著。誰不會看到這束光,誰不會為之震撼?為之敬佩?戰士們那一刻沒有死去,而是將自己載入了一個新的史冊,向他們致敬!
這就是戰士們換來的盛世,這應該他們所願了吧!
感謝他們的付出,感謝祖國有他們!
② 長津湖戰役真實的情況
長津湖戰役真實的情況
長津湖戰役真實的情況,在我軍戰史中,長津湖戰役是為改變戰爭進程而在酷寒之地進行的廝殺,是「鋼鐵軍人」與「鋼鐵部隊」的較量,創造了全殲美軍一個團的紀錄。長津湖戰役真實的情況。
長津湖戰役真實的情況1
國慶期間,電影《長津湖》熱映,重現了70多年前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長津湖血戰的一幕。
這場與上甘嶺戰事齊名的戰役,矗立著新中國軍史的若干豐碑:新中國第一位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血灑長津湖畔1071.1高地東南側小高嶺;三個志願軍「冰雕連」成建製冰凍於阻擊美軍南逃沿途,至犧牲仍保持著戰斗隊形和戰斗姿態;我軍史上首次成建制殲滅美軍加強團的戰例發生於長津湖新興里戰場……
歷時28天的長津湖戰役,被公認是人類戰爭史上最殘酷的會戰之一。這場戰役之後, 「聯合國軍」再也沒有踏過三八線半步,戰爭走向完全改變。
長津湖之戰,是新中國「立國之戰」中最重要的戰役之一,是新生中國精神的鑄造之地,也是冷戰初期世界形勢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值得我們進一步了解全貌,志願軍英烈的風貌,值得我們永遠緬懷。
▲紀錄片《冰血長津湖》截圖。圖/CCTV-6《電影頻道》截圖
「美帝野心狼」的野心因何而起
美國在1943年德黑蘭會議上提到了朝鮮半島的戰後主權問題。
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告訴斯大林:「朝鮮還不具備行使和維持一個獨立政府的能力,他們至少應該經過40年的監護。」會上決定由美、英、中三國「在適當時候給予朝鮮自由和獨立」。
到1945年,美國為促使蘇聯對日宣戰,於是在雅爾塔會議上向蘇聯做出讓步,同意由美、英、中、蘇四國戰後「共同託管」朝鮮。
但「二戰」剛結束不久,冷戰接踵而至,加之1949年新中國成立,美國認為朝鮮半島的戰略價值凸顯,開始積極介入朝鮮半島事務。杜魯門在回憶錄里坦承:「從美國的本意上講,最後是美國單獨佔領全部朝鮮。」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以後,27日,美國組建「聯合國軍」介入朝鮮事務,派美海軍第7艦隊侵入我國台灣海峽——此前,美國已決定退出台島,留守的最高級別武官只是一名中校。美軍第24陸軍師進入朝鮮,成為首支參加朝鮮戰爭的美軍地面部隊。該師師長威廉·費舍·迪安後被俘虜,在中朝戰俘營待了3年。
美國在朝鮮展開軍事行動時,一直盯著中國的動向。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10月19日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並非政治話術,而是當時新中國面臨的真實的安全挑戰。
▲紀錄片《冰血長津湖》截圖。圖/CCTV-6《電影頻道》截圖
長津湖戰役在第一階段戰役時已經部署
長津湖戰役發生於1950年11月26日——12月13日。
此前中國人民志願軍渡過鴨綠江後,至11月6日完成第一次戰役,殲敵1.5萬人。與志願軍對陣的南朝鮮軍第一、六、八師和美軍騎兵一師兩個團,雙方人數基本相當,但敵軍在接陣速敗之時驚慌失措,覺得到處是中國軍人,認定中國軍隊採取的是「人海戰術」。
其實剛經歷解放戰爭的中國軍隊無論戰斗意志還是戰術素養,均處於中國軍史最高峰,在難以展開大規模兵團作戰的朝鮮戰場,通常部署V型包圍圈,發起沖鋒的兵力為300-500人。
麥克阿瑟誤判了形勢,認定中國最多隻能派出6個師,且裝備落後,不可能抵擋「聯合國軍」攻勢。所以決定從11月9日起,東西兩線並進,在聖誕節前完成總攻回家過節。
11月25日第二次戰役發起時, 「聯合國軍」約40萬人,各種飛機1000多架,軍艦300多艘。但第二次戰役僅發起一天,南朝鮮軍三個師負責的「聯合國軍」右翼即告崩潰。「聯合國軍」被迫全面撤退。
在「聯合國軍」撤退線路上,到處爆發阻擊與突圍的血戰,其中的松骨峰戰斗被著名作家魏巍寫成了名篇《誰是最可愛的人》。
在長津湖一線,阻敵的志願軍主力是第九兵團。此前,第九兵團一直在做解放 台灣島的戰斗准備,官兵身著單衣。
長津湖地區往年11月-12月初的氣候並不寒冷,通常在零下3攝氏度到零下5攝氏度。
但1950年受西伯利亞寒潮影響,在第九兵團11月25日前後抵達預伏陣地後,氣溫驟然降到了零下30攝氏度以下。雖然第九兵團已經收到大批棉衣,但不足以抵禦寒潮。與第九兵團對陣的是美軍陸軍一師。
其實早在11月5日第一階段戰役沒結束時,毛澤東已致電彭德懷,命令「宋兵團」(宋時輪指揮的第九兵團)一個軍直開長津,尋機殲敵。
波瀾壯闊的長津湖戰役至此展開。
戰役主要在長津湖東西兩岸的新興里、柳潭裡和南邊的下碣隅里展開——下碣隅里是美軍南撤並獲得補給的中樞。其外圍東面高地,由一位中國連長駐守,他就是楊根思。楊根思帶領的一個連,只有三顆土豆,士兵們的其他口袋均裝滿了手榴彈。在美軍飛機和大炮轟擊下,楊根思打退美軍8次反撲,最後抱著炸葯包與敵同歸於盡。
在新興里,從無敗績的美軍陸軍第七師「北極熊團」被全殲。
美軍殘部從下碣隅里突圍到古土裡時,約有1.4萬人。這段距離是18公里,美軍用了38小時,其中每小時只能前進500米,平均每公里傷亡34人。美國最精銳的海軍陸戰隊騎兵一師遭到毀滅性打擊。美國軍人此再也不提「聖誕節回家」了。
中國志願軍也付出了重大犧牲。除英勇戰死的英烈外,大量戰士凍死凍傷,三個「冰雕連」僅有兩人生還。
▲紀錄片《冰血長津湖》截圖。圖/CCTV-6《電影頻道》截圖
長津湖戰役如何改變了歷史走向
長津湖戰役是新中國軍人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全面對陣的戰役。
這場戰役洗刷了1840年以來中國軍隊的恥辱,讓新中國軍人贏得了世界尊重。美英軍事史家認為,中國軍人的設伏、紀律和戰斗精神都是當代戰爭史上的奇跡。
長津湖戰役中的一些戰斗被列入一些國家的軍事教材,參加長津湖戰役的美國老兵後來說,假如碰到中國老兵,一定會擁抱對方。這是老兵之間的尊重。
長津湖戰役打開了新中國走向國際舞台的大門,迫使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及其盟友第一次正視新中國。
以長津湖戰役、上甘嶺戰役為代表的抗美援朝,使新中國第一次以大國形象呈現在世界面前,在戰略上確保了新中國的國土安全不再被覬覦。
長津湖戰役給後人留下了豐厚的'精神遺產。數百年積淀的腐朽氣息被一掃而空,新的精神風貌注入了新中國億萬民眾心中,為今天中國的全方位崛起奠定了精神基礎。以先烈精神對應現實挑戰,這是我們在70餘年後,紀念緬懷志願軍英烈們的一個重要原因。
長津湖戰役真實的情況2
國慶期間,全國各地影院憑借幾部主旋律大片,著實火了一把。據貓眼榜單顯示,截至10月6日18時,國慶檔新片票房已突破40億元大關,國慶長假雖然只剩最後一天,但影市熱度依然不減。
其中,《長津湖》毫無懸念拔得頭籌,貢獻了近30億元票房。《長津湖》上映7天來,影片票房日冠、綜合票房、票房佔比、排片佔比、觀影人次、上座率均為同檔期第一名。打破中國影史國慶檔影片單日票房紀錄、中國影史國慶檔影片首映日場次紀錄、中國影史戰爭片首映日票房紀錄等11項紀錄。助吳京主演作品票房突破200億,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第二位200億主演票房影人,第一位是沈騰。
另一部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父輩》上映7天,票房也快突破10億元。
從題材上看,《長津湖》的確具有非常特別的意義,可以算是國產片中第一部全景式展現抗美援朝的商業大片 。第一次把抗美援朝的來龍去脈在大銀幕上講清楚:美軍是怎麼仁川登陸的、中國是怎麼做出抗美援朝這一重大決定的、志願軍是怎麼集結赴朝作戰的……無論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都有比較全面清晰的交代。
在我軍戰史中,長津湖戰役是為改變戰爭進程而在酷寒之地進行的廝殺,是「鋼鐵軍人」與「鋼鐵部隊」的較量,創造了全殲美軍一個團的紀錄。
山河無恙,軍魂不朽。怎樣才能理解這場戰役的殘酷性?了解來龍去脈,了解戰爭背後那些政治較量,是客觀評價的基礎。讓我們通過孫文曄原載於《北京日報》紀事的一篇文章,感受真實的長津湖戰役,同時銘記長眠於長津湖的英烈,向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致敬——
緊急入朝
長津湖,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周邊層巒疊嶂,一條「Y」字形的羊腸小道是唯一通路。
1950年11月23日,正在向鴨綠江挺進的美陸戰1師,在小路邊安營紮寨,慶祝西方傳統的感恩節。驕傲的「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揚言,要在感恩節前結束戰爭。
作為第10軍的先頭部隊,美陸戰1師堪稱王牌中的王牌。在美國人的眼裡,這齊裝滿員的2.5萬人是不可戰勝的。不過,世界上偏有敢摸老虎屁股的人。1950年10月24日,毛澤東主席急召宋時輪進京,明確給出了9兵團入朝作戰的具體目標——打掉美陸戰1師。
9兵團司令兼政委宋時輪,是黃埔軍校第五期學員,他剃光頭,愛吃辣,能喝烈酒,脾氣也特別火爆,是什麼硬仗都打過的百戰將星。
他帶到朝鮮的這支部隊,下轄20、26、27三個加強軍。入朝前,他們一直在東南沿海厲兵秣馬,隨時准備收復台灣。
收到毛主席急電後,9兵團3個軍12個師15萬大軍,連同全套武器裝備,長驅北上2000餘公里,成功地完成這次規模宏大的遠距離機動。11月7日,開始從輯安、臨江等地渡過鴨綠江,隱蔽開進朝鮮。
機不可失,但一切都是匆忙的。一道緊似一道的電報,徹底打亂了之前先到東北整訓、換裝,然後再擇機入朝的計劃。
20軍是在列車開進山海關時,由總參謀部派高級參謀攔住列車,宣讀了中央軍委「緊急入朝」的命令。十幾列火車在沈陽只稍停片刻,就繼續火速開進。
入朝第一周,他們就遭遇了朝鮮50年不遇的寒流——那些剛剛從南方過來的戰士,頭一次看見雪,就立刻感受到了-20℃的冷酷。
在這場戰役中,我軍後勤僅能滿足一個師的需求,但是9兵團一共有12個師。復盤這場戰役,最令人扼腕的,不是該不該打,而是後勤保障本可以更好。
「原木在移動」
即便山高雪深,缺衣少糧,我軍仍神不知鬼不覺地進入了戰場。
11月27日,大雪紛飛,氣溫下降到-30℃。上午,東線美軍首先發難,卻一拳打在棉花上,連對手在何方都摸不清。黃昏時分,輪到志願軍吹響號角,戰後倖存的美軍回憶起那個恐怖的夜晚,都不寒而慄:刺耳的軍號聲突然響起,霎時間滿天的信號彈升空,伴隨著四面八方傳來的「沙沙」聲(後來他們才知道那是志願軍戰士的膠鞋踩在雪地里的聲音),無數披著白布的戰士,怒吼著向自己沖來。
眼前的平原,本是白雪皚皚的一片,軍號聲一響,士兵就從隱蔽處躍出來,他們的腿被凍得無法彎曲,跑起來就像是「原木在移動」。坦克、火炮和機槍一齊射向他們,他們像原木一樣一排排倒下去,後面的又像原木一樣一排排湧上來。
經過一夜血戰,史密斯驚愕地發現,從天而降的十萬神兵,已經在40英里長的山區道路上,把美軍從北向南分成五塊。
志願軍圍得容易,殲滅卻很難。被圍美軍立即用200餘輛坦克在三個被圍地域組成環形防線,志願軍缺乏重武器,只能用步槍、機槍去沖擊敵人的「鐵桶陣」,付出的犧牲難以想像。
從11月30日晚起,27軍集中兩個師從四個方向向新興里發動猛攻,在不計傷亡的情況下突破了火炮和坦克陣地,與美軍展開巷戰。
沒有炮火支援下的短兵相接,美軍完全不是志願軍的對手。戰士們攻進一座指揮所時還不知道,他們殲滅的正是美第7師31團——「北極熊團」,該團3191人被我軍全殲,團長麥克里安被擊斃,接任團長職務的弗斯重傷後落水而死,團旗也被繳獲。
這是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唯一一次全殲團級建制美軍。在戰爭中,圍殲王牌部隊總能在政治上震懾敵人。陸戰1師遭受重創後,世界上再沒人敢輕視這支「農民軍隊」了。
其實,這場戰役對雙方來說都是煉獄。很多志願軍戰士是在極度飢餓、疲乏、被凍得神志不清的情況下,仍拖著凍壞的腿頑強追擊著機械化的美軍。戰場上甚至出現了只剩10多人的志願軍步兵,卻狂追有坦克和汽車的上千美軍跑路的奇觀。
為了避免美軍潰逃,20軍早在11月28日,就向下碣隅里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無奈這里環形防禦工事極其堅固,經過一夜的激戰,只是搶下了下碣隅里東面的高地。守衛這塊高地的,是58師的一個排,親自帶隊上陣地的,是20軍的戰斗英雄、連長楊根思。
美軍的8次反擊都被打退了,而高地上,也只剩下楊根思、一個排長,還有一個負傷的戰士。楊根思命令排長和傷員帶著唯一的一挺重機槍撤下高地,自己則扛起了炸葯包。當40多個美軍沖上來時,楊根思突然從屍體堆里站起來,點燃引線,沖向了舉著海軍陸戰隊隊旗的士兵。
扼腕水門橋
從柳潭裡到下碣隅里的公路,成了中美兩軍絞殺的修羅場。美軍用3天時間才走完這22公里,傷亡1500多人。戰斗最激烈的一天,美軍一整天只撤退了500米。從下碣隅里撤退到18公里外的古土裡,美軍又用了38個小時,這支世界上機械化程度最高的部隊平均每小時走500米,每公里傷亡34人。
由古土裡撤退時,美軍總人數不過14000人,各種車輛卻高達1400輛。宋時輪只好使出土八路的老法寶:斷橋破路。美軍南逃的最後一關,是水門橋。這座橋跨度8.8米,兩端都是懸崖,周圍沒有任何可以繞行的道路。過了水門橋,再往南就是一望無際的平原,那時志願軍的「鐵腳板」將再也無法追上美軍的車輪子。
美軍深知水門橋的重要,派了一個坦克營40輛坦克一字排開守橋。志願軍兩次炸橋,兩次都被美軍修復。第三次被炸後,60師一名副師長親自到懸崖邊視察了一番,以中國人對科技與工業的了解,得出的結論是:沒有半年的時間,美軍休想在此處重新架設橋梁。
此時,拿著重裝備的26軍88師已接近戰場,即將對陸戰1師發起更加凌厲的攻擊。宋時輪認為,煮熟的鴨子就算插上翅膀也不可能飛走了。
美軍幾乎陷入絕境時,工兵營營長帕特里奇中校提出一個大膽設想:請求總部空投橋梁組件,然後再架橋。日本三菱重工連夜製作了8套M-2型鋼木標准橋梁,8架C-119運輸機用巨型降落傘直接空投到美軍狹窄的環形陣地里,其中6套落地後完好無損。
經過一天的緊張施工,工兵部隊在懸崖上架起了一座載重50噸,可以通過所有型號的坦克和車輛的鋼制橋梁。12月8日晚,減員萬餘人的陸戰1師通過水門橋,倉皇逃向興南港。
橋邊高地上埋伏的連隊竟一槍沒放,這也太不可思議了。20軍軍長張翼翔派人到俯瞰水門橋的陣地上去看看,只見戰士們一個個在雪坑裡,槍都朝公路擺著,無一人後退。走近那些戰士,他們一動不動——都凍成了冰雕。
長津湖戰役中,「冰雕連」在多地多處出現過。12月8日,宋時輪向彭德懷、毛澤東主席匯報傷亡:「第9兵團經近半月激戰,部隊已經極度疲勞,特別是凍傷減員十分嚴重。……80師239團3營6連在攻擊新興里之敵時,受敵火力壓制即卧倒冰地上,最後打掃戰場時,發現全連除一個掉隊戰士與一個通信員外,其餘200多名幹部戰士呈戰斗隊形,全部凍死在陣地上,細察屍體,無任何傷痕與血跡。」
毛主席收報時北京天色已晚。身邊工作人員回憶,他默立良久,黯然神傷,獨自走至院內,向著東方脫帽致敬。
「氣多」戰勝「鋼多」
1950年12月24日平安夜,美軍撤離。陸戰1師把長津湖一戰視為驕傲的資本,美國軍方為長津湖作戰共頒發了17枚榮譽勛章、70枚海軍十字勛章,是美軍戰史上頒發勛章最多的一次。
1952年9月,9兵團從朝鮮回國,行至鴨綠江邊,宋時輪面向長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後脫帽彎腰,不能自持。
戰後復盤,人們才知道,1950年是朝鮮有記錄以來最冷的一個冬天,戰士們在水門橋旁高地埋伏的那一夜,溫度低至-54℃;人們也才知道,交戰雙方火力上的天差地別:美一個陸軍師就有432門榴彈炮和加農炮,我軍一個師僅有12門山炮;美師擁有電台1600部,我一個軍才有數十部電台;美一個軍擁有汽車7000輛,而27軍入朝時只有45輛汽車。美軍對志願軍的手榴彈心有餘悸,其實,手榴彈是很多志願軍僅有的重武器。
在這種差距下贏得戰爭,放眼全世界,都難以找到類似的「戰例」。總結長津湖血戰時,有一個說法,叫做「氣多」戰勝了「鋼多」,什麼意思?「氣多」的「氣」,就是中國軍人的氣概!「鋼多」的「鋼」,說的就是美軍的鋼制武器裝備。
戰後,美方公布第10軍損失數為陣亡1029人,失蹤4894人,傷4582人,非戰斗減員7338人,總計17843人,占第10軍總數的五分之一。志願軍9兵團的損失數目,傷亡失蹤為21300人,非戰斗減員28954人,總計約50254人,佔9兵團總數的三分之一,可以說,雙方都付出了巨大代價。
70年後再回頭,長津湖戰役的犧牲是慘烈的,但也意義非凡。英國戰略學家羅伯特·奧內爾博士評價道: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成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如果中國人沒有於1950年11月在清長戰場(指清川江、長津湖戰場)穩執牛耳,此後的世界歷史進程就一定不一樣。
如今,在長津湖畔的烈士陵園里,安葬著9867名9兵團英烈。
正是他們無可比擬的堅忍和勇氣,為十幾億人贏來了70年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