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題材 » 印巴分治戰爭電影有
擴展閱讀
印度電影葯物作用 2025-10-18 18:02:55
新獨臂力電影下載 2025-10-18 18:02:20
新奧特曼大電影中文版 2025-10-18 17:48:40

印巴分治戰爭電影有

發布時間: 2025-10-18 02:49:17

『壹』 大衛·利恩《桂河大橋》 電影帶來的世界3 2022-04-12

大衛·利恩 《 桂河大橋 》      電影帶來的世界 3

       《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是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出品的戰爭片,由英國導演 大衛·里恩 (David Lean,1908.3.25-1991.4.16)執導。影片講述了二戰時期英軍被俘官兵被迫為日軍建造桂河大橋,之後全力阻止大橋被英國特遣隊炸毀的故事。

       該片於1957年10月2日在英國上映。並一舉獲得1958年第3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演等七項大獎。

(一)影片簡述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軍上校尼克爾森和他的屬下成為日軍的俘虜,被命令修建泰國西部地區的桂河大橋。身為英國紳士的尼克爾森上校,縱然被俘,也維持著一貫理念。因對日軍的對待不滿,他拒絕執行修橋任務,而被日軍首領齋藤關了禁閉。然而,由於其他戰俘消極怠工,齋騰只好釋放了尼克爾森,並答應了他改善戰俘待遇的要求。在尼克爾森的帶領下,戰俘們用三個月就建成了大橋。然而此時,先前逃出的戰俘希爾茲少校找到了英軍,並接受了炸毀桂河大橋的任務。

       辛苦修建好大橋的尼克爾森上校不願橋被炸掉,與齋藤一起去檢查大橋,日軍因發生情況異常而開槍射擊,尼克爾森、齋藤、希爾茲等人在混亂之中均飲彈而亡,尼克爾森倒下時正好撞上了炸葯的引爆裝置,飛駛到橋上的第一輛日軍火車與橋一同被炸毀了。

       本片雖然是以戰俘為主角,卻和其它的戰俘逃亡或抗爭片有所不同,其中雖然也涉及到戰斗中勝敗雙方的對峙,戰俘待遇等問題,但是主題並不在此。影片的靈魂人物尼克爾森上校,是個典型的英國軍人,具有英國紳士的認真態度,以及「是任務就一定要完成」的執著。實際上,桂河大橋是一座修造精良的木橋,絕非草草完工的臨時建築。這座大橋是尼克爾森指揮手下軍士共同努力的結果,它是幾個月汗水的結晶,也是他們高超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之下的成果。雖然尼克爾森的做法不被人理解,但他認為這是英軍榮譽的象徵。雖然被俘虜,但是他們仍然向日本人證明著英國軍人的素質。

       由此可以看出,大衛·里恩,這位英國導演,通過這部戰史片所要表達的心跡,雖然可能是一種無意識的表達。那就是這個昔日「日不落帝國」的落寞和無奈。1929年開始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對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造成了很大沖擊,全球各地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意識開始覺醒,英國的殖民帝國地位也開始崩塌,逐步讓出世界老大的地位。1931年英國宣布放棄對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芬蘭、愛爾蘭、南非、紐西蘭等六個白人自治領的政治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英國本身是戰勝國,但是戰爭極大消耗了自身的國力。戰後全球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涌,殖民體系大崩潰,在戰後30年英國失去了絕大多數殖民地,包括印度在1947年「印巴分治」後的獨立。對這些殖民帝國而言,殖民地是其國力的重要支撐,畢竟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原材料產地。

       這就是那個時代整個英國從上到下的國民心態,未必全是消極的一面。盡管昔日帝國的榮光漸漸褪去,依然要保持紳士風度;對於世界發生的變化,始終面帶微笑;雖然不再腰纏萬貫,也要西裝筆挺;就算外面的道路泥濘,出門之前也不忘把皮鞋擦的鋥亮。成了戰俘,照樣要把英國人優秀的製造技術和工程管理水平展與世人。

(二)導演大衛·里恩

       大衛·里恩是英國電影的泰斗級人物。他一生的電影創作可分為家庭生活片、文學改編片和史詩片三個階段。在早期拍了十幾部生活片後,他開始轉向改編文學作品。里恩先後把狄更斯的《 遠大前程 》、《奧利弗·退斯特》搬上銀幕,並一舉成名,使其升入英國電影具有代表性的巨匠之列。在中國也令狄更斯作品以電影之名《孤星血淚》、《 霧都孤兒 》為人耳熟能詳,反而狄翁原作之名幾乎無人記起。猶如《亂世佳人》、《柳暗花明》,國人總是喜歡把外國電影的名字,弄成這樣的風格。正當人們期待里恩將狄更斯更多的小說搬上銀幕時,他埋頭拍了幾部反映 中產階級 生活的影片,其中《突破聲音的障礙》禮贊了英國軍人對職責和科學的獻身精神,某種程度上預示了他以英國軍事行動為背景拍攝史詩片的意圖。

       到了第三階段,1957年,在斯里蘭卡叢林中拍成的《桂河大橋》高居當年賣座片首位,是里恩創作的分水嶺。首先,在製作方式上,轉入了跨國製作大規模歷史巨片的模式。此後,里恩的影片均為好萊塢投資,英美影界跨國合作。說白了,就是用美國人的錢,拍英國人的電影。其實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做法,利用好萊塢的商業模式,來弘揚英國文化,結果肯定是雙贏的。

       其次,作品的思想內容轉向對英國殖民歷史的反思和東西方文化沖突的探索。里恩的眼界超越了狄更斯所代表的英國歷史文化,逸出了中產家庭、個人奮斗的小天地。在經歷了二戰後,大英帝國的衰落,置身於美蘇兩大陣營"冷戰"和美蘇兩大新帝國崛起的現實中,里恩對歷史和政治產生了興趣。印度、緬甸、阿拉伯、沙皇的俄國和 列寧 、斯大林的蘇聯,紛紛進入了他的視野。

       這一階段的大衛·里恩,幾乎每隔三、五年才推出一部電影,選材和構思極為慎重,每部都是具有國際影響的上乘佳作。繼《桂河大橋》之後,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傳奇史詩巨片《阿拉伯的勞倫斯》,而且又一次囊括了7項奧斯卡金像獎。其後1965年的《日瓦戈醫生》,打破所有票房紀錄並贏得5項奧斯卡金像獎。這三部影片無論在商業發行上,還是文化影響力上,都是一個比一個成功,幾乎征服了全世界的觀眾,被稱為里恩的史詩三部曲。至此里恩步入了電影事業的頂峰。

       此後的里恩,雖有一段沉寂,但十幾年後,1984年,沉默了14年之後的他,編導和剪輯了根據愛德華·福斯特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印度之行》,這次又大獲成功。他以獨具匠心的敘事手法將歷史與詩交融,通過殖民地特有的人物同現實關系的鋪展和推行,著力揭示出比史實更富於哲學意味的人生意識和執著的造型意識。

       1991年,在拍攝《諾斯特羅莫》時,大衛·里恩突然駕鶴西去,留下未完成的作品,成為一大憾事。

       大衛·里恩從影四十多年,精雕細琢,只拍攝了16部影片,但獲得奧斯卡提名竟達56次之多。其中有兩次,即《桂河大橋》和《阿拉伯的勞倫斯》均獲當年的最佳影片獎,實為難得。

       他給英國和世界電影留下了一筆財富。

(三)現實中的大橋

現實中的桂河大橋位於泰國西部地區,已是泰國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正如電影所描述的那樣,桂河大橋是日軍佔領泰國期間,強迫盟軍戰俘建造的鐵路中,連接緬甸及暹邏(泰國舊稱)的鐵路橋。由於修建這條鐵路付出了無數生命的代價,故有「死亡鐵路」之稱。

當年的戰爭期間,桂河大橋是盟軍經常空襲的目標,炸了又修,修了又炸。時至今日,該橋不但倖存且仍在使用中。每年12月的桂河橋周,均有燈光及音響表演,配合重現區內有關的事跡展示,以志紀念。

       橋的南段有日本戰爭紀念碑,在三公里外,接近火車站的地方就是北碧府戰士墓地,此為盟軍殉難戰士的最大墓地,近7千名軍士長眠於此。又是一處悲歌當泣,遠望當歸之地。

       十幾年前去泰國旅遊,曾到過桂河大橋。導游說這就是那座著名的桂河大橋,我們表示懷疑,因為電影里建造的是木橋,眼前卻是一座大鐵橋。他說你們真的很了解歷史,別的遊客沒問過這個問題,但這肯定是真的桂河大橋,只是歷經戰火,木橋早已不復存在,最後建成的是鐵橋,保留至今。於是我們紛紛與大橋合影。

(四)桂河大橋進行曲

       這部電影還成就了一首樂曲,波基上校進行曲(Colonel Bogey March)。這是 英國 作曲家 肯耐·約翰·奧爾福德 (Kenneth  John  Alford)在1914年創作的 銅管樂 曲,後被改編為 管弦樂 曲。作者奧爾福德擅長寫作 進行曲 ,所作的進行曲發表時常以弗雷德里克·約瑟夫·里基茨(Frederick Joseph Ricketts)為筆名。他一生創作了大量進行曲,唯有本曲最為流行,就是因為電影中多次出現由英軍士兵用口哨演奏的此插曲。此曲為影片增色不少,1958年 奧斯卡金像獎 的最佳配樂獎即授予《 桂河大橋 》。

        從此,這首進行曲廣為流傳,變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桂河大橋進行曲》。應該說,樂曲和電影是相互成就的。

桂河大橋進行曲鏈接:https://www.kugou.com/song/clzrx44.html#hash=&album_id=7946006

踏訪桂河大橋:歷史記住了這座橋

       作者張毅榮

       記者注意到,博物館出口處安置的一塊大石上寫著:「願你擁有永遠幸福的生活」。重回橋上,迷人的景色與遊人的歡笑讓人感覺像是走出了一段歷史,心中不由更加感慨眼前生命的美好。

但歷史的傷痛又豈能輕易忘卻?今天呈現在世人眼前的桂河大橋,其實是日本戰後作為對泰戰爭賠款一部分而進行修復重建的。原橋早在二戰結束前夕作為盟軍的重點空襲目標被炸毀,如今橋上多出的兩段不甚協調的方形鐵架正是重建時留下的印記。

桂河仍在靜靜流淌,而戰爭所帶來的痛苦,惟有不斷勇敢正視與深刻反省,才能真正隨著歷史留在身後。也惟有如此,人類才能不再重演悲劇,真正擁有幸福與和平。

『貳』 午夜的孩子的內容概要

《午夜的孩子》以第一人稱敘述。
我(薩利姆·希奈),是午夜孩子中神通最大的一個。我的外公阿齊茲是克什米爾人,曾在德國學醫。他是印度近、現代史的見證人,他又使我的家族既有印度古老的文化背景又有現代西方文明的自由精神。我母親阿米娜是外公的第二個女兒,她的前夫為逃避軍方的逮捕離開了她,行前留下一封休書。阿米娜後來再嫁給德里的商人阿赫邁德·希奈,他們便是我的父母。1947年初,隨著印巴分治日期的迫近,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教派沖突日益激化,流血事件不斷發生,在希奈家住的穆斯林區里,在一次沖突的關鍵時刻,已懷孕的阿米娜挺身而出,制止住本區沖動的群眾,救了一位印度教青年的性命。為報達救命之恩,這個青年讓自己的表兄為阿米挪看手相,預言她孩子的未來。預言家說,這孩子將有兩個頭,並將未老先衰,未死先亡。這些專人費解的讖語使阿米娜惶恐,但多年後竟一一應驗。印度教徒的暴力組織「羅波那」向希奈等穆斯林企業家勒索贖金,聲稱如不交錢就放火燒他們的企業。希奈等人由於陰錯陽差沒能把錢交到勒索者手裡,結果企業被付之一炬。事後,希奈聽從老朋友納爾里卡爾大夫的勸告,趁大量英國人離境、孟買房地產賤如塵土之機,在盂買大買房地產,並移居孟買。阿米娜住進納爾里卡爾的診所待產。同時住進去的還有賣唱歌手文基的妻子,她也馬上就要臨盆了。其實她未來的孩子是她與英國老爺梅斯沃爾德偷情的產物。
1947年8月15日零時,當印度全國歡慶獨立時,這個私人診所中同時降生了兩個孩子。在一片忙亂中,仇視富人的護士瑪麗,乘人不備偷換了兩個新生嬰兒的名牌,使窮孩子有了一個闊家庭,富孩子有了一個窮童年。所以我成為賣唱人的孩子,而賣唱人的兒子濕婆(印度教中破壞之神的名字)才是阿米娜的親骨肉。這個謎底10年後才被拆穿。我被抱回希奈家。由於我與印度獨立同時誕生,我的照片被列登在《印度時報》上,並收到總理尼赫魯的一封親筆貿信。信中說我的生活從某種意義上將是新生印度的一面鏡子。護士瑪麗原是為討好自己的情人、激進分子菲力普才幹下調包的罪行,事後卻發現菲力普已經棄她而去。她對自己的罪過感到後悔,又不敢承認,於是自薦作了我的奶媽,以求贖罪。瑪麗住進我家後,發現廢棄的鍾樓上夜半有人活動,十分害怕,便報告了警察。警察發現那是通緝的要犯菲力普,並將他擊斃,而鍾樓是他的炸葯庫·瑪麗為此悔恨終生。
我從9歲起開始具備心靈感應能力,進而發展成為能夠每天午夜與分布在全國的午夜孩子們通話,並使他們所有人的靈魂集中到我的內心中來開會。出身於不同種姓。宗教、階級、社會集團的孩子們,在這個會議上談自己的生活、理想,發表自己對各種問題的看法,於是這個會議真正成了現代印度社會的縮影。這些午夜的孩子們,有的能隨意改變自己的大小,有的能在時間的長河中任意旅行,有的能隨意出入鏡面,有的能隨意改變自己的性別,有的能比鳥飛得高,有的能比風跑得快……但神力最大的是主子鍾敲零時整的我和濕婆,我的靈魂能鑽入任何人的大腦,知人心事,而濕婆有一雙威力無比的神膝、打仗戰無不勝。他在貧寒中長大,生就了只重物質利益的觀念和殘忍的性格。他父親為了使他可以終生有一份討飯收入,曾想打碎他的膝蓋,他卻以神膝夾碎了父親的手腕。在討論如何解決現存的社會問題時,我主張所有午夜孩子團結一心,以善改造社會,濕婆卻主張暴力。在我與他之間出現了領導權之爭。
父親由於投資上的失誤一下子變得囊空如洗,從此陷入酒色爭逐的頹廢生活。而性無能則使他與阿米娜的關系更加惡化。我發現母親與其前夫、紅色分子納迪爾暗中往來,決意警告她,止她從別人的遭遇中汲取教訓。我早就發現鄰居、海軍上將薩巴爾瑪蒂的妻子麗拉與電影大王卡特拉克偷情,便把這情況以密信方式通知了將軍本人。設想到此舉竟造成將軍殺死電影大王、重傷妻子、他本人被判刑30年的嚴重後果。我在一次與同學打架的意外事故中,被擠斷一節手指。在醫院治療中,發現我與父母血型不對。這件事再加上菲力普的鬼魂的督促,終於使瑪麗講出當年調包的真情。希奈原懷疑阿米娜不貞,此時更是變本加厲地虐待她。這使外婆忍無可忍,帶著阿米娜、我們兄妹和新寡的舅媽皮亞到巴基斯坦,投奔已成為巴基斯坦高級將領的女婿左勒菲卡爾將軍。我作為將軍的親戚,參加了軍方推翻政府、實行軍事政變的策劃和行動,並得到後來的巴總統阿尤布·汗將軍的賞識。
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午夜的孩子們受到自己所屬社會集團日益巨大的影響,矛盾趨於尖銳化,午夜的會議陷入一片混亂,絕大多數孩子感到失望,退回到自己的生活圈子中去,會議名存實亡。停戰後,我被父母騙到一個醫院,強行做了治療鼻子的手術,這個手術使我喪失了與午夜孩子們神交的能力。戰後父親對印度絕望了,我們全家移居巴基斯坦。行前,我將出生時的照片、總理的信等紀念品放在一個破地球儀中,埋在花園里,這標志著我與午夜孩子們神交時期的結束。我在巴基斯坦長大成人,參加了印巴戰爭,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後來我作為逃兵與難民碰到了一個午夜的孩子——巫女帕瓦蒂,她用魔籃裝著我,混過軍警盤查,將我帶進印度。我還見到了在印巴戰爭中成為萬人崇拜對象的戰爭英雄、印軍軍官濕婆。帕瓦蒂愛他,他卻對她始亂終棄。最後帕瓦蒂肚子里懷著濕婆的兒子嫁給了我。在印度實行緊急狀態法的歲月里,我和絕大多數午夜的孩子成了甘地夫人的心腹之患,因而備受迫害,只有濕婆飛黃騰達。但甘地夫人下台後,他也成了階下囚。後來,一個被他拋棄的鋼鐵大王的妻子闖入監獄,用手槍將他打死。而我未老先衰,一如算命先生所言。但我寄希望於未來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