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起風了》這部電影我覺得優秀的反戰電影,可有人說這是部電影是侵略者洗白崛越的電影不值國人看是嗎
這部電影確實挺優秀,也確實是反戰的電影。
但是中國人看起來很不舒服,因為這部電影只突出了戰爭給普通日本人帶來的苦難,卻對日本人對發動戰爭的責任隻字不提,也未見任何反思。
這就是典型的日本人對二戰的態度,只哭訴自己在戰爭中受的苦難,卻從來不提日本人發動戰爭的責任,更沒有表現日軍鐵蹄之下的受害者。看完這種電影後,不明真相者還以為日本也是二戰受害國呢!
2. 起風了電影分析
宮崎駿,不論怎樣的故事,他的作品總能予人一種洞徹心靈的魔力,72歲的他作品從不曾涉及真實的過往,但《起風了》這部被其自已稱為「收山」之作的動畫,雖然以日本最敏感的二戰話題為背景,戰斗機設計員堀越二郎為主人公,卻依舊講述著一個如雲般純凈無暇如夢如幻的故事。
電影《起風了》並不是一部如同《龍貓》那樣為孩子准備的電影,而是一部以堀越二郎為切入點展現宮崎駿直面二戰日本對夢的探索,電影雖然以堀越二郎的個人經歷為主線,但思想卻是宮崎駿賦予的,因為就目前現有的資料中絲毫找不到真實的堀越二郎「反戰」的例證,在宮崎駿的《起風了》中,堀越二郎是一個深愛飛機,一生追求設計最美的飛機的飛機設計員,他的夢想無關於戰爭,只是因為身處一個戰亂的年代,作為飛機設計員的他並沒有著太多的選擇,電影通過堀越二郎「夢」的表述,年少時渴望飛行的他夢中與義大利飛機設計大師卡博洛尼的相遇,而之後夢中的堀越二郎與卡博洛尼多次的相遇貫穿了整個電影,夢中的他們討論著飛機,卡博洛尼對於將飛機用於戰爭的無奈,以及堀越二郎設計的那架潔白無瑕象徵著和平與夢想的白色飛機,如果說在電影中的真實是堀越二郎的本尊,那麼夢中的堀越二郎則是宮崎駿自已,電影以這樣的手法刻畫出了一個渴望追求夢想卻又無意戰爭極具張力的人物,電影中的堀越二郎更如同其真實人物與宮崎駿的合體,這樣構思獨特的作品,展現了堀越二郎夢想的執著和一種無關於戰爭及其他的純粹。
作為電影的片名《起風了》「風」成了貫穿整部電影最為重要的元素,他一面成為二郎夢的載體,而另一面則成為了電影中二郎與女主菜穗子愛的宿命,電影中是「風」讓二郎與菜穗子在火車上相遇,又是風讓兩人在旅館中相知,而最後菜穗子的故去化作的也是風,這部作品在詮釋著戰爭年代對夢執著的同時,更展現著一種宮崎駿電影中愛溫柔的魅力,這種魅力並非很多電影中「無愛不電影」的俗媚,而是對堀越二郎夢的釋放,電影中顯有戰爭場面的描繪,二戰日本戰敗是個眾所周知的結局,在零式飛機成功後,《起風了》直接跳過了戰爭,直面最後堀越二郎憶夢亦幻走過無數自已親手設計的飛機殘骸,走出烏雲,「起風了,我們還要努力活下去」這是菜穗子隨風而逝的告別,更象徵著戰後的日本,雖然承受著戰爭自種的苦果,但依舊為了夢想努力拚搏勇敢的向前活下去。
有人說《起風了》隱瞞日軍罪行,同樣其作品在日本國內也飽受右翼詬病,宮崎駿創作這部作品時不可能想不到面臨的壓力,但他還是一如堀越二郎設計零式戰機創作了這部可能是其收山之作,當我們卸下有色的眼睛拋開偏見,《起風了》對於戰爭的反思不是一種說教,是一種超現實的批判,而在此之上對夢想的追尋,有夢就當乘風而活,這或許就是宮崎駿所最後留給我們的。
3. 你覺得《起風了》這部電影最好的情節是什麼
夢的開始就預示了後面的結局。堀越二郎駕駛著他心愛的飛機在天空翱翔最後卻被擊落在田野上,在這個戰爭的年代,是否就預示了日本戰爭將走向敗局?但是這並不能阻擋他對飛機的熱愛,在這樣一個戰亂的年代,勇敢的去追求夢想與愛情,實在是太有勇氣和魄力了。而我們在現在這樣一個生活便利的時代,還有什麼可顧慮的呢。
4. 如何評價《起風了》這部電影值得一看嗎
評價:
《起風了》是宮崎駿於2013年上映的「封山之作」,雖然以日本最敏感的二戰話題為背景,戰斗機設計員堀越二郎為主人公,卻依舊講述著一個如雲般純凈無暇如夢如幻的故事。
(4)起風了戰爭電影擴展閱讀:
製作起源:
宮崎駿於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期間在月刊《Model Graphix》上連載漫畫作品《起風了》。該作以活躍於二戰期間的日本戰斗機設計師堀越二郎為主角,他曾經設計出一度在空軍領域所向披靡的零式戰斗機。
同時漫畫題目和與女主角戀愛的情節,均取自和堀越二郎生在同時代的作家堀辰雄的同名小說。一向以反戰立場著稱的動畫人,卻出於種種原因對殺人的戰斗機和戰列艦無比痴迷,個中的矛盾性在這部極具個人化色彩的作品裡分外突出。
也許正因為這份矛盾性以及無處不在的人生八苦況味,令宮崎駿最初全然沒有將其拍攝成動畫電影的意向。最終成功促成該企劃的正是宮崎駿的老搭檔吉卜力工作室製作人鈴木敏夫,他於漫畫連載之初便拋出映畫化的提案,但宮崎駿以"動畫電影應為兒童而非成人製作"為理由斷然拒絕。
5. 《起風了》帶著風的夢想,故鄉的思愁,繼續前行
《起風了》,宮崎駿的匠心之作,耗時五年,講述了一個關於夢想、哀愁與前行的故事。影片以「以前的日本」為背景,從「關東大震災」到二戰結束,描繪了戰爭的哀愁、日本人的夢想以及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
風,貫穿全片,象徵著自由與夢想。它與飛機的構造相呼應,激發了人們追尋夢想的勇氣。風引領著主角們相遇,命運般的邂逅預示著他們將經歷傳奇般的愛情。
在逆境中,主角二郎為了追尋夢想努力奮斗,盡管事業遭遇低谷,但在輕井澤的相遇為他帶來了幸福的時光。風雖不可見,卻能通過樹梢的輕微顫動感知其存在,象徵著愛情的力量。
面對黑夜與暴雨,二郎與菜穗子的愛情堅不可摧,風無法吹散,他們努力活著,尋找自己心中的東西。《起風了》不僅是對夢想的追求,也是對戰爭的反思。
庵野秀明認為,宮崎駿會拍攝這類題材的作品,因為他一生的夢想與軍事有關。盡管宮崎駿持反戰態度,但對戰斗機的熱愛貫穿了他的生涯。在電影中,主人公二郎結合了零戰之父和作家的特質,體現了昭和時期的國民精神。
昭和初期的日本,色彩斑斕,宮崎駿對故鄉的深情在影片中得以展現。二郎與菜穗子的愛情象徵了昭和的愛,這種愛在現代社會中難覓蹤跡。電影通過背景的描繪,暗示了戰爭對夢想的摧殘與對戀人的分離。
電影中的「夢」元素,不僅體現在二郎對飛機設計的追求,也體現在他與菜穗子的愛情。這段近乎理想化的內容,與黑澤明的《裊裊夕陽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宮崎駿以獨特的視角,將「夢」與「現實」完美融合,創造了最完美的愛情。
《起風了》不僅展示了宮崎駿對日本鄉愁的深情,也表達了對戰爭的哀愁。影片通過流動的印象派背景和血色夕陽的描繪,展現了戰爭帶來的恐懼。電影中,飛機設計師的堅韌與堅持,成為了對抗戰爭陰影的光亮。
影片中的疑問之一是設計師們的自謙,這可能引起一些質疑。庵野秀明的聲音表演非常成功,與影片整體氛圍相得益彰。《起風了》不僅是宮崎駿的遺作之一,更是他對日本鄉愁的深刻描繪。在觀影時,我們應珍惜這126分鍾,跟隨鏡頭探索日本的風土人情。
6. 起風了這部電影到底是想說什麼我看不懂那高深的含義以及最後那個結局想說什麼_求解
《起風了》在闡述著戰爭背景下的年輕人對自己的夢而堅定不移的付出自己的同時,更是將宮老爺子的電影中一貫的愛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但是和很多電影的故作嬌柔且雜亂的劇情不同的是,這部電影更多的是表現了二郎對夢想的渴望與追求,對穗子真摯的心更是令人動容。電影中有許多關於戰爭的描繪,但是在飛機成功起飛之後,《起風了》卻直接跳過了戰爭,直接面對最後二郎似夢非夢的走向自己親手設計的飛機的「屍體」。
隨著那句「起風了,我們還是要努力地活下去啊。」的台詞出現,不僅是菜穗子隨風流逝而去的告別,更象徵著每個人都要為了夢想而努力的拼搏,勇敢的往前走,並要有繼續向前的勇氣,這也是宮老爺子想要告訴觀眾的。
角色介紹
1、男主人公
男主人公守候著其實在當時是無法治癒的女主人公節子(原型就是堀辰雄的未婚妻綾子),與她一起享受著二人世界。節子最後的離去對於他來說只是意味著節子肉體上的死亡,他相信他們兩個人的感情是會永遠繼續著的。
2、節子
作為一個飽受病痛折磨的病人,節子和她的愛表現得細微且隱諱,甚至不易被察覺,她注視著「我」的眼、注意到「我」頭發上附著的雪……作者通過這些細微動作的描寫來表現一位病弱少女的細膩、平靜但情意滿滿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