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題材 » 電影戰爭片有手風琴
擴展閱讀
日本電影抓美國飛行員 2025-07-12 17:24:30
兒童成長教育電影推薦 2025-07-12 17:12:54

電影戰爭片有手風琴

發布時間: 2025-07-12 11:23:11

⑴ 如何評價電影《偷書賊》

愛與希望
從不曾有一部戰爭電影,帶給我如此平凡的感動,這是一個在普通不過的故事,卻因發生在了二戰年代而如此的動人心弦,《偷書賊》電影以死神為旁白,卻絲毫不覺令人恐怖,一個小女孩戰爭年代的成長經歷,愛在不經意間讓人為之感動,希望讓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芒。

電影自同名原著改編,電影雖然對原著有著非常大的刪改,甚至在電影中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偷書」這個本自原著的核心情節,但在我眼中,電影只要忠於了小說的本源,哪怕整個顛覆全部的故事情節,依舊會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偷書賊》就是如此,改編並沒有影響原著本身對人性的感動和戰爭的思考,相反電影中美麗動人的小女孩和出色的拍攝手法,讓這個故事和人物頓時鮮活了起來,電影講述了二戰納粹下的德國,被寄養的小女孩與父母,鄰居,以及一個躲藏在她家中的猶太人身上的故事。《偷書賊》是非常典型以小博大的電影,人物劇情的發展看似波瀾不驚,鏡頭從未離開過那個小鎮,卻時刻充斥著時代的脈搏,電影女主小女孩的二條主線,與養父母的親情,小男孩與躲藏在家中的猶太人之間的愛情與友情,戰爭的年代推動著劇情的發展,這個名為天堂街的小街,因為戰爭,歧視,分離,死亡,打破著耗時近三分之一時間描繪的那個如此平凡卻暖心的天堂小街,電影中死神的旁白一直是電影劇情發展的關鍵所在,戰爭即將開始,人們歡呼著戰爭,死神此時卻說道:「他們歡呼戰爭,其實是在為我歡呼。」為電影劇中的轉折,開始展現出了被戰爭陰霾籠罩後天堂街生活的變化,質朴的鏡頭下,每個小女孩心愛人們的離開,讓人在不經意間沉思著戰爭的恐怖卻又在內心對真情有著一種暖人的感悟,這真是一種奇妙的感覺。

這是一部在我眼中如此完美的電影,它的完美並不僅僅在與電影的劇情上,而更讓人感受到這部電影的是拍攝手法,很少有電影會採用冷暖兩色調切換進行的共進手法,因為這會讓電影的主題不夠鮮明,而在《偷書賊》中,這種手法的運用確實如此的成功,電影在一面從納粹不斷的暴行,逐漸打破著天堂街的生活,讓人感覺到戰爭的恐懼和陰霾,而在另一面,暖色調養父家中為女主拉著手風琴,小女孩與小男孩一起在森林湖畔高喊著希特勒獨裁者的罵語,等一系列唯美鏡頭的展現,卻又美輪美奐,讓人感悟著親情與愛情的溫暖,愛與希望,在銀幕上就是如此的在不經意間流露著,這是一個美麗感人至深的故事。

電影最後的結局看似悲劇,但我更願理解為這是一個圓滿的故事,空襲最後摧毀了整個天堂街,小街上的人都死去了,唯有她存活了下來,並度過了自已之後漫長幸福的人生,或許你會問道?所有摯愛的人們都死去了,這不令人絕望嗎?電影死神的結尾或許就是最好的解答:「戰爭能夠奪去小鎮上所有人的生命,卻帶不走她的回憶,她的平靜,她對生活的愛與希望。 」生活任何時候只有還有愛與希望,人生就不會因此結局。(轉載須註明:原作者夢里詩書)

⑵ 《1950他們正年輕》記錄片中,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情節

故事劇情

《1950他們正年輕》主要鏡頭就是志願軍老戰士講述自己當年經歷,偶爾穿插一些影視或者畫作的鏡頭。這會顯得比較無聊,所以他目前的票房很是慘淡,像我今天去的電影院就只有上午有排片。

記憶會流失,生命會消逝,所以人類選擇記錄歷史,盡可能地讓曾經刻骨銘心的一切不要消散的那樣快,這是優秀的影片、記錄片能做到的。我很感謝這部影片,我很慶幸自己能在十七歲看到它,抗美援朝不再僅是教科書里的知識點,不再僅是單薄的歷史事件,它在我內心裡有了模樣。

⑶ CCYV6曾經放過一部戰爭電影,講述一個什麼邊境的戰爭,主角是一個會拉手風琴的男孩,也是,戰爭的唯

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 Брестская Крепость (2010)

⑷ 如何評價《起風了》這部電影值得一看嗎

評價:

《起風了》是宮崎駿於2013年上映的「封山之作」,雖然以日本最敏感的二戰話題為背景,戰斗機設計員堀越二郎為主人公,卻依舊講述著一個如雲般純凈無暇如夢如幻的故事。

(4)電影戰爭片有手風琴擴展閱讀:

製作起源:

宮崎駿於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期間在月刊《Model Graphix》上連載漫畫作品《起風了》。該作以活躍於二戰期間的日本戰斗機設計師堀越二郎為主角,他曾經設計出一度在空軍領域所向披靡的零式戰斗機。

同時漫畫題目和與女主角戀愛的情節,均取自和堀越二郎生在同時代的作家堀辰雄的同名小說。一向以反戰立場著稱的動畫人,卻出於種種原因對殺人的戰斗機和戰列艦無比痴迷,個中的矛盾性在這部極具個人化色彩的作品裡分外突出。

也許正因為這份矛盾性以及無處不在的人生八苦況味,令宮崎駿最初全然沒有將其拍攝成動畫電影的意向。最終成功促成該企劃的正是宮崎駿的老搭檔吉卜力工作室製作人鈴木敏夫,他於漫畫連載之初便拋出映畫化的提案,但宮崎駿以"動畫電影應為兒童而非成人製作"為理由斷然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