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如果沒有法國、西班牙等國間接的幫了美國,美國能否拜託英國的殖民統治
如果沒有法國等國的援助(法國援助力度太大了,直接加速其財政破產,從而引發法國大革命),美國很難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即使擺脫也必須經過長期斗爭,畢竟雙方實力太懸殊,美國很好地利用了英國和歐洲各大國間的矛盾,不僅獲得外援,而且使英國只能投入有限的力量在美國獨立戰爭(很多參戰部隊都是僱傭軍,並非英軍的主力部隊)後來的第二次美英戰爭(戰爭初期美軍被英軍打得滿地找牙,連白宮都被英軍焚毀)和英布戰爭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
選擇華盛頓當大陸軍司令是政治的產物,是大陸議會各派政治博弈的折衷產物,大陸軍實際上是13個州機動民兵的總稱,這種情況下,總司令的協調能力要放在首位,軍事才能倒是其次
② 有個歐美電影裡面一開始歐美女主角穿著藍色深v制服,在辦公室裡面,女主角的特徵是長發斜劉海戴眼鏡
請致電:TEL :010-8620-7141(24小時服務)
請致電:TEL :010-8620-7141(24小時服務)
,
,
,
航海條例,是指英國為加強北美殖民地對宗主國的經濟依賴,於1651年和1660年先後頒布的兩個條例。1651年的條例規定,殖民地運輸貨物至英國或另一殖民地,或歐洲商品運送英國及英國的殖民地,均須使用英國船隻裝載。1660年條例規定,凡經指定的物品,必須首先運送至英國海峽和英屬領地,然後方得轉銷各地。條例的目的是為了控制殖民地經濟的發展,獨占殖民地市場,禁止殖民地和其他國家直接進行貿易。 [1]
中文名 航海條例 外文名 Navigation Acts 國 家 英國 目 的 鼓勵發展英國航海事業和海外貿易
目錄
1 簡介
2 主要內容
3 發展歷程
簡介編輯
航海法案(The Navigation Acts)又譯作「航海條例」,是指1651年10月,克倫威爾領導的英吉利共和國議會通過了第一個保護英國本土航海貿易壟斷的法案,以後該法案不斷修改完善,為此還引發了與海上強國荷蘭的戰爭(見英荷戰爭)。但是航海條例也限制了英國殖民地經濟的發展,最後且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發生背景之一。(*美國獨立戰爭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印第安戰爭[1754-1763]後期的美殖民地因當時經濟和英國對其施展政治壓力而產生的後果)。航海條約在1663,1673,1696被更改。原因是當時的英國政府想進一步防止非法商人向外(非英國本土的國家)出售未經加工的貨物(當時是違反了"航海條例")。
主要內容編輯
1.只有英國或其殖民地所擁有、製造的船隻可以運裝英國殖民地的貨物。
2.政府指定某些殖民地產品只准許販運到英國本土或其他英國殖民地,包括如煙草、糖、棉花、靛青、毛皮等。
3.其他國家的製造產品,必須經由英國本土,而不能直接運銷殖民地。
4.限制殖民地生產與英國本土競爭的產品,如紡織品等。
發展歷程編輯
1381年理查二世頒布英國最早的航海條例,1485年和1540年又陸續訂立。1651年,英吉利共和國政府針對當時英國海上貿易的主要競爭對手荷蘭頒布的航海條例規定,凡從歐洲運往英國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或商品生產國的船隻運送;凡從亞洲、非洲、美洲運往英國或愛爾蘭以及英國各殖民地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或英屬殖民地的船隻運送。英國各港口的漁業進出口貨物以及英國國境沿海貿易的貨物,完全由英國船隻運送。這些規定排擠了荷蘭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危及荷蘭的海上利益,導致1652年的第一次英荷戰爭。荷蘭戰敗,被迫承認這一條例。1661年頒布的航海條例重申1651年航海條例的主要內容,規定某些產品只能運送到英國和愛爾蘭或英國其他殖民地。1665年爆發第二次英荷戰爭,英國戰敗,航海條例稍有放寬。1651年以後頒布的航海條例是為了壟斷英國和殖民地的貿易,維持英國殖民地對英國的依賴,限制殖民地的經濟發展。但同時,也給殖民地的經濟帶來了正面效應:對美國南部,造船物資和靛藍的生產受到鼓勵,煙草、稻米等產品獲得了可靠的市場;對北部,船運業主得以免受法國、荷蘭、西班牙等國商船的競爭。1672年和1692年英國政府又先後頒布航海條例。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開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到1849年廢除大部分航海條例。1854年,外國的商船被准許從事英國沿海的貿易。至此,航海條例所規定的限制完全取消
③ 誰幫我總結下高一歷史
(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1古代中國農業主要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的產生:「刀耕火種」、「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
3、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全國。東漢時出現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這種耕作方式便於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3、古代水利建設概況
1、夏商周:農田水利有較大發展。
2、春秋戰國:戰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鄭國在秦國修的鄭國渠。
都江堰
3、秦:靈渠
4、兩漢:西漢漢武帝親到黃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東漢王景治黃河才基本解除了黃河水患。
5、隋煬帝:開通了大運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運河。
6、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各地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還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
(二)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的發展
了解古代中國在紡織、和制瓷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紡織業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後順序:麻葛絲棉。
(2)絲綢之路:漢代開辟。絲綢遠銷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地區。
(3)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也有相當大的規模,朝廷徵收民間紡織品的數量相當可觀。
2、冶金業主要成就:
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工藝特點:分布廣,規模大,水平高。戰國以後以鐵器為主,漢代冶鐵開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風形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3、制瓷業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後有瓷
(2)陶器:a、產生——原始時代彩陶b、發展:山東龍山文化——蛋殼黑陶c、獨特技術——唐三彩d、陶瓷過渡時期: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b、唐晚期長沙銅官窯首創彩繪工藝。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藝技術發明——康熙時期、頂峰——雍正時期
(三)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
了解「市」的形成與發展及其特點:逐漸打破時空限制,雖受政府嚴格限制,但仍相當繁榮
(1)秦代管理「市」有明確的法律規定。
(2)漢代在進行集中貿易的「市」, 有專門的管理機構
(3)六朝時代,出現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顯著,「夜市」比較繁榮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業區已經相當繁華。
(四)「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及其影響
(1)「重農抑商」政策含義: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開始於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
目的: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
影響:「重農抑商」政策有利於保障國家的安全,維護政治的穩定,鞏固君主的地位,但這一政策的實施使社會經濟的活力受到壓抑,而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發育,這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
影響:「海禁」政策扼殺了對外貿易進步的可能性,不僅妨礙海外市場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滋長,使中國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從而阻斷了中國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
專題二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1.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1)過程:鴉片戰爭後,以英國為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商品輸出,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標志著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列強依賴奪取的更多的特權,加緊對中國商品輸出,並打入內地市場,自然經濟解體的速度進一步加快,逐漸地使中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
(2)表現:A、農產品程度有了一定發展,並開始受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影響。B、經營對華貿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買辦和買辦化的商人開始出現,貿易中心由廣州轉移到上海。
(3)中國社會經濟結構逐漸發生了重大變化,自然經濟的破壞,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商品市場,大量 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破產,又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市場。
2、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曲折發展階段表
階段 時間 原因 表現 影響 認識
產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a.列強入侵瓦解自然經濟。
b.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
c.洋務運動的誘導。 抵禦了列強的經濟侵略,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 1.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要實現近代化,必須實現民族獨立
初步發展 從甲午戰爭到一戰前 a.列強的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自然經濟。
b.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c.「實業救國」的推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短暫春天
(「黃金時代」) 民國初期(一戰期間)(1912-1919) a.辛亥革命掃除了一些障礙。
b.「實業救國」的影響。
c.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d.一戰期間列強放鬆了經濟侵略。 輕工業發展較快;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實業家 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奠定了階級基礎。
抗戰前夕的短暫發展(此段不作考試要求) 國民統治前十年(1927-1936) a.全國的基本統一。
b.國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經濟政策(「幣制改革」、「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c.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發展。 發展顯著,民族工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逐漸佔主導地位。
萎縮 抗戰勝利後(1945—1949) a.美國的經濟掠奪。(《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新二十一條」)
b.官僚資本的排擠。
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 國統區的工業體系趨於瓦解。
3、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1)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2)地點:上海、廣東、天津東南沿海地區。
(3)代表企業:上海方舉贊創辦的發昌機器廠;南海陳啟沅創辦的繼昌隆繅絲廠;天津朱其昂創辦的貽來牟機器磨坊。(3)產生的途徑:一種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買辦、商人、華僑等投資於近代工礦企業;另一種是部分手工工場開始採用機器生產,轉變為近代工礦企業。此外,洋務運動創辦的民用企業
4、認識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主要原因)
(2)外商企業的刺激
(3)洋務運動的誘導
5.民國初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短暫春天)
發展最快的民族工業:紡織業、麵粉業等。
代表人物:張謇(狀元、實業家,創辦南通大生紗廠)、榮宗敬、榮德生、周學熙。
特點:(1)發展不均衡(①集中於沿海地區;②輕工業發展迅速,重工業發展緩慢)
(2)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封建自然經濟一直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
(3)發展艱難(在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夾縫中艱難發展。)
6.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誕生和發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決定其兩面性:革命性和妥協性。)③後天畸形;④戰爭和革命不斷,政局長期動盪。
有利因素:①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②清末至民國政府鼓勵興辦實業;③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④實業家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
7.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地位與作用
從發展趨勢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地區分布不盡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獨立發展。
民族資產階級在夾縫中求生存,在斗爭求發展,逆境中奮進,但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民族資產階級不可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專題三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過渡時期(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總路線和總任務:一化三改造(國家工業化,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2)特點:①時間的長期性。②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同時並舉。③「一化」為主體,「三改」為兩翼。
「三改」實質是變革生產關系,將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一化主要表現為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的實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過程: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
A、形式:國家資本主義B、政策:和平贖買。
對農業、手工業改造:農業生產合作社與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形式。
(2)歷史意義:A、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深刻變革,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B、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3)局限性:後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 中共八大
A、時間:1956年
B、內容:(1)指出國內先進的社會制度同落後的生產力的矛盾;(2)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任務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朝氣經濟建設方針。
C、意義: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許多方針和設想富有創造性,是對我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錯誤探索表現 :
A、「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原因:急於求成和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發展速度的思想指導。影響:使「左」傾錯誤(主要標志: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嚴重泛濫開來,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
B、「文革」對經濟建設的破壞:使正常的生產和社會秩序出現嚴重混亂;失去極其寶貴的發展機遇。詳參P57最後一段。
四、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1.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
基本內容:(1)思想路線: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
(2)重點轉移: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3)重要決定:改革開放。
歷史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以這次會議為起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道路正式開辟,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由此揭開序幕。
2.經濟體制改革
(1)起步:農村的經濟改革(重點,三農問題)
主要內容:「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早從安徽、四川兩省開始。)
作用:極大調動農民積極性;根本改變農村面貌;推動城市改革。
(2)城市企業改革:原則: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意義:通過這些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企業有了競爭機制,增加了活力,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效益顯著提高。
3.對外開放
(1)對外開放的格局:經濟特區(首先)——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2)經濟特區有五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島(1988年)。
(3)1990年,上海浦東成為對外開放區,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
五.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1.以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召開為標志,中國的改革開放步入一個新的階段。
2.中共十四大:時間:1992年10月;內容: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明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 服飾 (1)中山裝與旗袍是近現代民族服飾。
(2)近代,中國男子的流行服飾有長袍馬褂、西裝、中山裝。
(3)階段
第一個階段:鴉片戰爭後到新中國的建立。這一階段的階段特徵為中式與西式、傳統和現代服飾並存;具體表現在長袍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裝、中山裝、旗袍更成為這一時期的典型服飾。
第二個階段:新中國建立後到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時期由於政治上的影響,階段特徵為與革命相關的服飾成為主流;具體表現在列寧裝、制服裝、綠軍裝成為社會的流行。
第三個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階段特徵為與世界接軌,多彩呈現;具體表現在,服飾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觀大方轉變,各種款式的服裝層出不窮。
2.飲食結構:魯菜、粵菜、川菜、淮揚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傳入,中西餐並行於世。
3.住宅:居室建築開始出現西化的趨向,中西合璧成為典型特徵。
4.習俗風尚:
(1)促使變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革)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
(2)近代風俗變遷中最為明顯的是:婚喪禮俗的變遷。婚姻風俗的變遷特徵是刪繁就簡。
5、影響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主要因素
一是歐風美雨的潛移默化。西方國家資本的注入,把以工業文明、科學文化和生活方式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國;
二是維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動。
6、中國近現代社會的物質生活習俗變遷的特點
(1)在鴉片戰爭後直至民國時期經歷了由盲目排外向學習西方、由過去的封建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趨進的過程,呈現出既追新慕異、去土存洋,又新舊並存、中西合璧的特徵。
(2)建國後由於意識形態的支配,又重新趨於封閉化、獨立化。
(3)改革開放以後,由於觀念的轉變,與世界聯系愈加緊密,逐漸又跟上了國際的潮流。
7.交通:牽引動力由人力、畜力向機械動力演進,是交通近代化的趨勢
(1)中國有自己的自行車製造廠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1906年天津有軌電車,1924上海公共汽車。
(2)中國近代輪船業發端於洋務運動時期。(1865年,中國終於建造成了自行設計的第一艘輪船。)民航事業起始於20世紀20年代。
8.通信:郵政、電話、電報,見P77-78
專題五 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
一、新航路的開辟
(1)原因:直接:土耳其擴張阻隔了傳統商路。
根本(經濟根源):資本主義經濟的萌生。
(2)最早探尋新航路的國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新航路開辟的四位航海家:(會考要求迪亞士、哥倫布的知識即可)
①迪亞士最先到達好望角;②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③達伽馬直通印度;④麥哲倫船隊作環球航行。
新航路的開辟的經過
時間 航海家 國籍 支持國 方向 最終到達地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 葡萄牙 向東
好望角
1497年 達.伽馬 葡萄牙 葡萄牙 印 度
1492年 哥倫布 義大利 西班牙 向西
美 洲
1519—1522年 麥哲倫船隊 西班牙 西班牙 環球航行
(4)新航路的開辟對世界歷史產生了的影響
①引起了「商業革命」( 商品種類--增多,貿易范圍--擴大,貿易中心--轉移)和「價格革命」(貨幣貶值,社會分化)。
它有力地加強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最主要影響)
②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③使各地區和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
④揭開了殖民擴張的序幕。
⑤沖擊西歐的思想文化領域——證明了「地圓學說」的科學性,打擊了教會的威信。
二、殖民擴張
1.荷蘭、英國的殖民擴張
(1)17世紀荷蘭壟斷了世界航運業,成為世界上的「海上馬車夫」。
(2)英國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塊殖民地是:弗吉尼亞。
(3)英荷戰爭的導火線:英國頒布《航海條例》。(《航海條例》內容:凡是出入英國或英國殖民地的貨物都必須由英國船隻載運)
(4)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
結果:英國獲得法屬北美殖民地,確立在印度優勢,成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國。
2.殖民國家的矛盾和沖突
戰爭 背景 結果
1.英西 戰爭 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2.英荷戰爭 西班牙衰落,荷蘭控制世界;英法崛起
導火線:英頒布《航海條例》 荷蘭喪失海上霸主地位,失去北美殖民地
3.英法戰爭 法國插足印度、北美;
英法在印度、北美矛盾尖銳 英國獲得法屬北美殖民地,確立在印度優勢,成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國。
3.殖民主義的罪惡
1.野蠻的掠奪
2.殘酷的屠殺
3.強盜的貿易 罪惡的三角貿易
4.★如何辨證地看待殖民擴張活動?
提示:破壞性、建設性
對殖民國家而言
(1)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財富,轉化為資本,歐洲資本主義發展。
(2)打破世界相對孤立狀態,使世界日益成為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促進了世界一體化的進程。
對殖民地而言
(1)殖民主義是災難和禍害,造成了亞、非、拉地區的落後。
(2)殖民主義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促進了殖民地歷史的發展和進步。
三、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紀中期)
1.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
(1)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
(2)條件:
①資金:通過國內圈地運動及海外的殖民擴張、黑奴貿易、海外貿易積累了大量資金。
②勞動力:圈地運動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
③技術: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基礎
④市場:英國海外市場日益擴大,工場手工業時期的商品生產已無法滿市場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就
首先開始的領域:棉紡織業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英國、瓦特、改良蒸氣機。
交通運輸業新的發明有: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輪船;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火車)。
3.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
(1)經濟上: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加快了城市化進程。
(2)政治上: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使社會分裂成兩大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由此促進工人運動的興起。
(3)生產方式上: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沖擊了當地的舊思想舊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東方從屬於西方,促使了資本主義市場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1)形成過程:
世界市場進程 時間 推動因素 主要途徑
初具雛形 新航路開辟後 新航路的開辟 殖民擴張和掠奪
初步形成 19世紀中期 第一次工業革命 以炮艦開路行不平等貿易
最終形成 20世紀初 第二次工業革命 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標志:日本的「開國」、澳大利亞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和中國的「門戶開放」。
(3)逐漸成熟標志:國際經濟交流基本准則的確立。
四、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1.中心:美國和德國。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國西門子發明第一台大功率發電機。(開始的標志)
電動機、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問世,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車和飛機(內燃機驅動)。
3.特點(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比)
(1)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
(2)速度快,范圍廣,規模大,多國同時進行。
(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4)經濟結構:從重工業開始。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促進生產力發展: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和鋼鐵時代。壟斷組織(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的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5.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行業:棉紡織業、機器製造業、交通運輸業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行業:電力工業、電氣產品製造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等。
6.世界一體化趨勢(19世紀末20世紀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對一體化趨勢的評價,有利有弊,詳參p114-115。
專題六 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
1.羅斯福新政(1933—1939年)
(1)背景: 世界經濟大危機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國經濟病入膏肓。資本主義制度面臨崩潰的邊緣。
(2)特點:國家全面干預經濟。(新政的「新」之處)
(3)過程:兩個階段及階段成果
第一階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採取應急措施,直接穩定人心,擺脫危機;
第二階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鞏固和發展已取得的成就。(4)主要措施:
整頓銀行、恢復工業生產(中心措施)——《全國工業復興法》)、調節農業生產——《農業調整法》、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業,刺激消費,恢復生,穩定社會秩序。)、保護勞工權利、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5)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6)影響:
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②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
③從深遠影響看,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二戰後的歐美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7)局限性: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6.了解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表現: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即20世紀50-70年代初,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20世紀70年代滯脹;20世紀80年代走出衰退;20世紀90年代新經濟時代。
(2)90年代新經濟:柯林頓的政策「宏觀調控、微觀自主」,其宗旨是既反對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對過度的干預,結果實現了「經濟增長的同時伴隨著較低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被成為新經濟時代。
7.二戰後,德、日四國經濟運行模式的基本特徵:(會考只要求掌握德、日兩國)
(1)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讓市場充分發揮調節作用;同時,政府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這個模式使得聯邦德國經濟奇跡般恢復與發展,成為西歐經濟的「火車頭」。
(2)日本從戰後初期的「統制經濟體制」到50年代中期以後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即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遠遠大於市場調節。這個模式使得日本在短短25年內趕超英、法、聯邦德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1987年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8.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
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發展高科技;國家進行社會改革,社會福利政策普遍實行。
專題八 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總體上呈現兩個趨勢:經濟區域集團化;經濟全球化。(兩者的關系:互相促進。前者是後者的重要步驟和途徑,後者是前者的最終歸宿)
2.歐洲聯盟
(1)歐共體(創立時間:1967年)的機構包括: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2)1993年,「馬約」正式生效,歐洲聯盟宣布成立。
(3)影響: ①推動歐洲經濟的發展,歐盟與美國、日本並列為世界經濟三強。
②促進區域經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③推動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發展。
3.歐元形成
1999年1月1日,歐元誕生。
歐元的問世,淡化了歐洲地區的疆域和國別概念,促進歐洲國家走向聯合,有利於加深歐洲經濟一體化和推動歐洲政治一體化。
4.北美自由貿易區
正式誕生的標志是: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
組織的特點:是世界上出現的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其成員國之間的關系是一種貿易夥伴關系。
影響:對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德經濟發展起積極作用,相互彌補經濟發展的不足,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是南北區域經濟合作的成功範例,加快美洲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對經濟全球化的意義。
5.亞太經合組織
(1)正式成立:1989年11月,堪培拉會議,。
(2)中國於1991年同中國台北和中國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
(3)亞太經合組織的最高活動是:非正式首腦會議。
6.世界貿易組織(WTO)
(1)依據:烏拉圭回合
(2)成立:1995年1月1日,正式建立
(3)性質:成為國際經濟貿易中調解各成員國相互間貿易關系、解決各成員國貿易爭端的機構。
(4)成立的意義:標志著多邊貿易體制建立。
7.中國入世
(1)過程:中國是關貿總協定的創始成員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復關申請;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中國入世的影響:機遇:有利於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國際分工;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有利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直接參與21世紀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過程,從而維護合法權益;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對我國弱勢產業帶來壓力和挑戰。
我們的策略:抓住機遇、積極參與、防範風險、趨利避害
8.經濟全球化
(1)時間:80年代末90年代初
(2)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原因
①跨國公司和各種國際組織的強有力推動。
②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③市場經濟體制被普遍認可和接受。
(3)表現:
①資本的跨國流動。②生產的國際化。
③國際分工和專業化程度加深。
④跨國公司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
⑤世界市場的擴大。
(4)認識:
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主導的,其本質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經濟全球化作為一把雙刃劍,既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同時又使經濟的發展更加不平衡,貧富懸殊更大。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處於更為不利的地位。
(5)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①引發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如環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機等。
②世界各國經濟過於相互依賴。
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6)對策:
A、需要全人類共同行動。
B、加強對人類共同性問題的對策研究,制定出全球范圍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措施。
C、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各國人民攜手解決。
④ 羅切斯特伯爵的羅切斯特伯爵第二
羅切斯特伯爵第二約翰·威爾默特John Wilmot, 2nd Earl of Rochester(1647.4.10-1680.7.26)英國宮廷詩人,查理二世的寵臣。風流才子,浪盪子的代名詞。曾幫助建立奠定英國諷刺詩。
1658年繼承父親的爵位,1661年獲得牛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查理二世可能為報答伯爵先輩對他的救命之恩,給他頒發年金。並委派一名蘇格蘭醫生為他的私人教師。他們在歐洲各國游歷了3年。到1664年結束。返回英國後,成為宮廷才子的領袖。王政復辟時期成為宮廷中最放盪的人。有多次越軌行為,向若干情婦求愛。他不但不分場合地大講露骨笑話,還撰寫淫穢詩篇,嘲諷國王及宮廷貴族的淫亂。他曾經將國王查理二世哄騙到妓院中,把身無分文,而且無法證明自己身份的國王丟在那。更可怕的是,好幾個與他爭吵過的人都死於非命,雖然警方懷疑是威爾默特下的毒手,但苦於沒有證據。他還結識了特立獨行的女演員伊麗莎白·巴里,她崇尚的自然主義生活風格在17世紀的英國格外標新立異。他們由此展開了一段錯綜復雜、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情故事。不過,威爾默特還具有著雙性戀傾向,他結識了一位名叫魯珀特·佛蘭德的不知名演員,其英俊的外貌令約翰產生了難以言喻的感覺。 他自願參加海軍,在第二次英荷戰爭中乾的不錯。1667年被指派為國王寢宮的護衛。1673年德萊斯頓把自己的喜劇《時髦婚姻》獻給他,對他幫助這部作品的寫作表示感謝。一般認為羅切斯特是王政復辟時期的才子中最值得重視的詩人和最有學問和人。他的情詩有幾首寫的異常熾烈。在英國諷刺詩人中,他也是最有獨創性和影響的詩人之一。《呆笨者的歷史》猛烈抨擊查理二世的政府。《殘廢的放盪者》被描繪為英雄嘲弄的傑作。《對人類的諷刺》在對惟理主義和樂觀主義的尖銳譴責上,對人類的背信棄義,愚蠢和動物界本能智慧的對比上,成為斯威夫特的借鑒。1675年因冒犯皇室而被流放任伍德斯托克守林官,以後的許多詩作都寫於該地。這時他的健康逐漸變壞,受著失明、關節炎、肌肉萎縮、幻想症等多種疾病的折磨。思想開始轉為較嚴肅的題材。他與自然神論者C·布朗特的通信,表明他對哲學和宗教有強烈的興趣。1680年他因身患梅毒而英年早逝。1683年出版的遺著《瓦倫泰尼安》,是對弗萊切一本悲劇的嘗試改寫,裡面有他最好的兩首詩。
2004年由約翰尼·德普主演的電影《浪盪子》(又譯《風流才子》)(The Libertine)即以羅切斯特伯爵二世為主角。講述了他浪盪不羈的短暫一生。
⑤ 人類自誕生以來所有的戰爭(全世界)
你的問題10000個字是回答不了的。人類的戰爭主要能分為八個時期的戰爭。遠古時期、奴隸時期、封建時期、殖民時期、工業革命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現代戰爭。
遠古時期:大多數是世界各個民族形成的戰爭,多半帶有神話色彩。歐洲記載的戰爭多不可信,有明確記載較真實是我國的黃帝大戰蚩尤的涿鹿之戰。
奴隸時期:、這是已有國家形成,由原先的部落戰爭轉變成國與國的戰爭。我國著名的戰爭就是成湯滅桀,武王伐紂。在歐洲出名點的就是拍成電影的《特洛伊戰爭》。
封建時期:這是戰事最多的時期,歐洲稱之為中世紀,也叫「黑暗時代」,有七年戰爭,三十年戰爭,百年戰爭,十字軍東征等著名戰爭,我國的戰爭就多不勝數了,每次王朝的更替都要大戰一番。
殖民時期:隨著航海和火葯的應用,由葡萄牙和西班牙發起的殖民狂潮,伴隨這許多戰爭,有殖民國家之間的戰爭,如英西戰爭(英國擊潰西班牙無敵艦隊),英荷戰爭,英法戰爭,殖民國家和殖民地之間的戰爭,如美國的獨立戰爭。可惜我國沒有參與,要不是的話,「日不落帝國」的名號絕對不是英國的。
工業革命時期:科技讓戰爭的的殺傷力提升N倍,為了原料、財富、地盤,世界的幾大強國不斷的進行戰爭,但他們還是覺得不過癮,終於在1914年大幹了一場,過足了癮。
第一次世界大戰:不用我多說,樓主應該很清楚。
第二次世界大戰:不用我多說,樓主也應該很清楚。
現代戰爭:不用我多說,樓主更應該很清楚。
全球有十大戰區,分別是東亞,中亞,南亞,中東,東歐,西歐,南美,中美,東非,西非。從歷史上來看這十個區域不斷的有戰爭爆發。其中東歐的世界火葯桶,兩次大戰或多或少都和他有點聯系,而中東是二戰以後最不安寧的地區。
有興趣來我QQ群45729445,大家討論討論.
⑥ 可以分享一下高中文綜知識點和重點總結(政史地)嗎
第一單元中國古代史
先秦
1、西周的興衰。
2、分封制的內容、實質。
3、全面理解和說明春秋到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由奴隸社會瓦解到封建制度確立,分裂割據走向統一集權,民族融合局面出現的歷史發展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表現。
4、正確評價春秋戰國期間的兼並戰爭。
5、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實質(是在經濟,政治上確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樣體現和完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發展趨勢)。
6、戰國時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成就(鐵器、牛耕、水利、手工業和商業)。
7、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流派,內容,結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醫學和詩經。
9、孔子(重點)、荀子,孟子,韓非和屈原。
說明:先秦時期多年未出大題,一定要注意復習到位,特別是百家爭鳴,春秋戰國的社會發展趨勢。此階段也可以和秦漢或者明清時期結合起來考察。
秦漢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並、暴政、思想專制)
12、秦漢是對後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後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領先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隋唐
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致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史上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系,後來的破壞。
7、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長安和揚州。
9、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系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系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深刻理解兩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啟示。
13、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教育,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說明:歷來是高考之重點和熱點區域,應注意。核心是盛與衰。
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
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封建國家的分裂走向統一;中央集權的加強;多民族政權的對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應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榮。
1、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積極消極影響。
2、正確看待兩宋和遼、西夏、金之間的和與戰。透過現象看本質。
3、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和作用。正確評價。
4、宋、遼、夏,宋金對峙圖,契丹,黨項,"蕃漢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歷史地位(大統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對西藏和台灣的管轄。
7、三大發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學成就,理學,宋詞、元雜劇。
說明:此階段學習的重點一是中央集權的加強;一是民族關系;一是從宋太祖到王安石變法的內在聯系;一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明清
明清——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社會的由盛轉衰
1、明清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的原因、措施、實質。八股文,軍機處。
2、明清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表現,中西萌芽後面臨的不同經濟、政治、外交、思想環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對資芽的阻礙。
3、理解一條鞭法和地丁銀制度。
4、辨證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響。把其與新航路的開辟做比較。
5、明清歷史發展最突出的本質趨勢在經濟、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對外交往的新情況和外交變化。
7、識記清朝前期鞏固多民族國家、捍衛主權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門問題,鄭成功收復台灣和清統一台灣。
10、黃宗羲的政治、經濟主張的背景,評價。與商鞅、韓非、董仲舒的比較。
11、科技和文化領域的雙重性和兩面性。小說,民主思想,總結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學繁榮科技落;總結居多創新弱;專制居主和民主思想並存;交流減少轉為弱勢文化。)
12、辨證看待康乾盛世與封建社會沒落的關系。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國歷史上對東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灣的管轄。
說明:此階段應注意:統一,資芽,沒落,鞏固。
總之,一部中國古代史,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長期處於世界領先位置。統一與分裂,治世與亂朝,融合與隔閡,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閉……,耐人尋味。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
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
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 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
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第五單元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 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倫布 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 發現美洲新大陸
(第2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上馬車夫——荷蘭:
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商傳統、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
地區 基本情況
亞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尼一帶,一度占據中國台灣
非洲 從葡萄牙手中奪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日不落帝國」——英國
戰爭 結果 備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班牙失敗,西喪失海上實力的喪失和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三次英荷戰爭 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由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引起
英法七年戰爭 英國奪取了大片法國的殖民地,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
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
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第3課)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
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⑦ 荷蘭 風土人情
荷蘭風土人情
1/24~2/4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International Rotterdam File Festival。在電影界深獲好評的國際電影節,展出約200多部非商業電影與紀錄片作品。www.iffrotterdam.nl
2/25~27 馬斯特里赫特嘉年華會Carnival, Maastrich。在荷蘭南部的馬斯特里赫特舉辦嘉年華會,不分男女老幼,每個人都喬裝打扮,盡情的唱歌跳舞。
3/10~18 歐洲美術展European Fine Art Fair, Maastricht。來自世界各地美術館及買主共聚一堂的美術品展覽會,尤其以17世紀佛蘭德的繪畫最受好評。
3/20~10/2 佛羅倫斯花展Frans Rosen Flower Show, Vogelenzang。佛羅倫斯(Frans Rosen)是荷蘭最大一家生產球莖的公司,自1789年於Vogelenzag成立,每年它們都有各式各樣新品種球莖的發表。3月20日~5月15日為春季花展,包括鬱金香等其它花種;5月 16日~10月2日秋季花展,則只展出夏季的花卉品種。
3/22~5/24 庫肯霍夫公園、麗絲Keukenhof、Lisse。知名度甚高的庫肯霍夫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鬱金香公園,春天的開園時期,滿園盛開的球根花令人賞心悅目。
4/6~9/7 阿克馬起司市場Cheese Market, Alkmaar。舉辦期間,於每周五10:00~12:00的市場中央廣場進行,制服色彩鮮艷的搬運工人,仍以傳統的手法進行起司的交易。
4/21 花卉遊行,諾德惠克 ~ 哈倫Flower Parade of the Bulb District, Noordwijk to Haarlem。於北海沿岸的球根栽培地區所舉辦的花卉遊行。
4/22 鹿特丹馬拉松Rotterdam Marathon。針對跑步而設計荷蘭特有的的平坦道路,常跑出世紀記錄而聞名於世,
4/30 女皇生日Queen』s Birthday。橘色代表荷蘭皇家的顏色,放眼望去全都是橘色!整個阿姆斯特丹的街道融為一體。
5/20~5/24 家庭、花園展覽會, 貝肯司坦城Home&Garden Fair, Beeckestijn。於北海沿岸個人古堡中所舉辦的精緻家飾用品展覽會。
6/9~30 荷蘭慶典、阿姆斯特丹Holland Festival, Amsterdam
各種演唱會公演、歌劇、芭蕾、舞蹈、舞台劇等等一整個月滿滿都是表演的藝術月。
6/26~8/28 豪達的起司市場Cheese Market, Gouda 。舉辦期間中每周二的10:00~12:30,於馬爾庫特廣場重現舊時的傳統交易。
7/4~8/15 艾登的起司市場Cheese Market, Edam。舉辦期間中的每周三10:30~12:30為止
7月~8月 風車之日, 小孩堤防Windmill Day, Kinderdijk
目前小孩堤防存有19部風車,活動期間每周六使其轉動,有的風車也公開讓人參觀。www.kinderdijk.nl
7/13~15 北海爵士會, 海牙North Sea Jazz Festival 。於北海沿岸舉辦的相當著名的爵士音樂會,來自世界各地知名的音樂家都會聚集於此。
7/17~20 4日徒步大會, 男依梅耶4Days March, Nijmegen 是世界徒步大會的開床鼻祖,來自日本許多參加者,分為30km、40km、50km的路程,而其中的樂趣不在於參加者的彼此競爭。
7/18~8/8 傳統民俗節Spakenburg Days。舉辦期間每周三,身著民族衣物的舞蹈表演以及可參觀傳統工藝的示範農場。
8/11 運動競技大會Fierlejeppen, Winsum 在運河旁平台邊飛越運河,同時也是非立司蘭特地方上獨特的運動競技大會。
8/2~9/16 夏季花園、庫肯霍夫公園Zomerhof, Keukenhof, Lisse 夏季的球根花包括西番蓮、百合、秋海棠、玫瑰、唐菖蒲等等相互爭艷,舉辦期間中每天開園8:00~18:00
8/18 來恩司布爾各花車遊行Flower Parade, Rijnsburg
以夏季花卉為主如西番蓮的花車,從來恩司布爾各遊行到諾爾度懷克。
8/18 王子運河水上演唱會, 阿姆斯特丹Prinsengracht Concert, Amsterdam 在阿姆斯特丹運河中最美麗的運河之一普林先運河舉辦古典演唱會
8/23 荷蘭古典音樂節Holland Festival of Old Music, Utrech 演出中世紀、文藝復興時代和巴洛克時代等古典音樂的節慶活動。
8/25 游覽船慶典,羊角村Gondola Evening, Giethoom
位於北部水鄉地區的小村莊—羊角村,所舉辦的鄉村慶典,所有的游覽船整齊排列於水面上。
9/1 秋季花車遊行盛典, 阿姆斯特丹Flower Parade, Amsterdam 每年以確定的主導為方向的花車遊行,遊行從世界最大的鮮花市場阿爾司梅亞一直到阿姆斯特丹。
9/3 順鐵爾特的花車遊行Flower Parade,Zundert 畫家寇霍的出生地,於順鐵爾特所舉辦的花車遊行,全長達20公尺的大型花車裝滿了西番蓮最受各界注目。
9/8 水果祭Fruit Parade,Tiel 於迪爾舉行裝飾著各式各樣五彩繽紛的水果花車遊行。
9/18 女皇國會遊行, 海牙Prinsjesdag,The Hague 在國會議事堂的騎士之間,貝雅特立克絲女皇宣布國會正式開會,之後搭乘著馬車於市區遊行。
10/21 阿姆斯特丹馬拉松賽Amsterdam Marathon 阿姆斯特丹馬拉松賽屬於國際性水準的比賽。
11/18 聖尼古拉斯的到達, 阿姆斯特丹Arrval of St.Nicholaas, Amsterdam 荷蘭的聖誕老公公、聖尼古拉斯從西班牙搭乘蒸氣船到達後,隨著黑人的侍從一起於市內遊行。
11/25 ~12/3 古董大會,阿姆斯特丹PAN Amsterdam 於阿姆斯特丹國際會議廳所舉辦的大型古董市場。
12月18日 高達燭光晚會Candle Light Evening, Gouda
自15世紀以來,高達就以生產蠟燭而聞名。哥德式建築的市政府大樓前,巨大的聖誕樹上擺飾了無數點燃的蠟燭,大家圍著樹唱聖誕歌曲,充滿著溫馨的氣氛。
⑧ 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發展的關系是什麼
(1)開辟新航路的背景:
①經濟根源: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會根源:歐洲人對黃金的渴求。
③宗教根源:傳播天主教。
④商業危機:商路不暢。
(2)過程:
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②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大陸。
③1497年葡萄牙人達·伽馬到達印度
④1519-1522年麥哲倫船隊進行了環球航行。
(3)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形成
考點82西歐列強的殖民擴張★
(1)荷蘭:
①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國家;
②荷蘭的殖民地范圍:
非洲,從葡萄牙手裡奪取好望角;
亞洲,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亞一帶,占據中國的台灣;
北美洲,建立新尼德蘭。
③17世紀,荷蘭成為世界范圍內的殖民帝國;17世紀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權。
(2)英國:
①英西戰爭: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國開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
②組織壟斷性的貿易公司英屬東印度公司。
③英荷戰爭:與荷蘭進行三次戰爭,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改名為紐約。17世紀末,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④英法戰爭:與法國進行多次戰爭,其中通過七年戰爭奪得法國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新法蘭西和印度的殖民地。18世紀中期,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3)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形成;殖民擴張,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
★考點83兩次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紀中期。)
A英國最先發生工業革命的因素:
①前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確立了資本階級統治。
②資金:通過國內圈地運動及海外的殖民擴張、海外貿易進行了原始資本的積累。
③勞動力:圈地運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
④技術: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經驗。
⑤市場:英國海外市場日益擴大。
B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新興的棉紡織業。
C交通運輸業新的發明有: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輪船;
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火車);
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
D結束標志:機器生產基本取代手工勞動(機器製造機器)。
E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①提高了生產力,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②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變革,產生了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
③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
④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
⑤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A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表現:電力的廣泛應用。
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化工技術的發展。
B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①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發明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
②格拉姆發明電動機。
③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問世,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④新的交通工具:汽車和飛機。。
C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形成;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⑨ 請介紹下列景點,並給出漢語名稱,謝謝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s 皇家植物園
位於澳大利亞國王公園旁邊的植物園,約40公頃,除澳洲原產的以外,有國內外約一萬個品種的植物。自1845年開園以來,即不斷收集世界各地的植物,逐漸擴展,才能擁有今日所見的規模。
園內的東南隅,有一棵稱為「分離紀念樹」的紅色尤加利樹(Red Gum Tree),據說1851年時,為慶祝維多利亞州脫離新南威爾斯州獨立,而在此樹周圍舉行盛會,因而得名。
園內有一幢木造的樸素建築物叫做La Trobe Cottage,在維多利亞州仍為新南威爾斯州的一部分時,此為地方官吏LaTrobe的住宅,此宅原在雅拉河北岸的Jolimont地方,於1966年時移至此地,而保留下來作為歷史的紀念物
園中種植了4000 多種植物,綠草如茵、鳥語花香、棕櫚樹林、魚鴨池塘、雕像仙掌,賞心悅目。公園內有悉尼熱帶中心、香草花園、悉尼蕨類植物場、植物資訊和無軌火車。此外還有餐廳和商店。這里也是觀賞悉尼歌劇院、悉尼大橋的最佳視點。
Blenheim Palace 布倫海姆宮
馬爾伯勒英國統帥。1672~1673年間隨英國遠征軍參加英荷戰爭,立有戰功,晉男爵。1685年參與平息J.蒙默思公爵反政府起事 。1688 年在英國宮廷政變中 , 擁戴威廉三世,晉伯爵。1689~1690年間參加對法戰爭和鎮壓愛爾蘭反英起義。1691年以暗通詹姆斯二世謀叛罪入獄。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任大陸英軍司令。1704 年 7~8月,指揮布倫海姆之戰,大敗路易十四指揮的法軍 , 晉公爵 ,並賜建布倫海姆宮。1706年拉米伊、1708年奧德納爾德、1709年馬爾普拉凱等會戰中又屢挫法軍。1711年輝格黨佔多數的下院指控他濫用公款,被免職。1714年積極參與迎立英王喬治一世。馬爾伯勒在戰略和戰術上主張積極進攻,以攻勢為主,慣以大量步兵鉗制敵軍,爾後投入騎兵突擊取勝。
Bath 巴思(英國英格蘭西南部城市,以其溫泉著稱)
巴思(Bath),英格蘭西南部的一座城市,在布里斯托爾港的東南面。以其喬治王朝的建築和古羅馬溫泉而著名。巴思溫泉是公元1世紀時古羅馬人開鑿的。巴思是英國旅遊勝地,遊客數量僅次於倫敦。
Stonehenge 巨石陣
巨石陣又稱索爾茲伯里石環、環狀列石、太陽神廟、史前石桌、斯通亨治石欄、斯托肯立石圈等名,是歐洲著名的史前時代文化神廟遺址,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索爾茲伯里平原,約建於公元前4000~2000年(2008年3月至4月,英國考古學家研究發現,巨石陣的准確建造年代距今已經有4300年,即建於公元前2300年左右),屬新石器時代末期至青銅時代。
建築結構這個巨大的石建築群位於一個空曠的原野上,佔地大約11公頃,主要是由許多整塊的藍砂岩組成,每塊約重50噸。巨石陣不僅在建築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天文學上也同樣有著重大的意義:它的主軸線、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陽,在同一條線上;另外,其中還有兩塊石頭的連線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因此,人們猜測,這很可能是遠古人類為觀測天象而建造的,可以算是天文台最早的雛形了。
巨石陣的主體由幾十塊巨大的石柱組成,這些石柱排成幾個完整的同心圓,巨石陣的外圍是直徑約90米的環形土溝與土崗,內側緊挨著的是56個圓形坑,由於這一些坑是由英國考古學家約翰·奧布里發現的,因此又叫「奧布里」坑。在當地出現的第一塊石頭是位於圓圈「洞口」位置上的一塊重約5噸的沙岩(又被稱為「種石」)。在此石出現200年之後,若干石柱才從英格蘭西部的威爾士運來,矗立在中央,並形成兩個一大一小的圓周。考古學家稱之為「巨石陣」的二期建築。
再後者,「種石」被挪走,「巨石陣」進入了建築的第三階段——人們運來了180塊大沙岩,與原來的青石柱重新排列成圓形和馬蹄形結構。事實上從現有的遺跡上,人們也可窺見「巨石陣」第三階段的基本風貌。據估算,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建造「巨石陣」 需要至少3000萬小時的人工,相當於1萬人工作整整1年。
巨石陣最不可思議的是石陣中心的巨石,這些巨石最高的有8米,平均重量近30噸,然而人們驚奇的發現,有不少重達7噸的巨石是橫架在兩根豎著的石柱上的。
英國索爾茲伯里是一座歷史古城,距英國首都倫敦120多公里,在這座古城的附近有一個小村莊叫阿姆斯伯里,史前巨石陣就坐落在這里。
在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900年這段時間中,巨石陣的建造有幾個重要的階段。
公元前3000年之前——這段時期的巨石陣分布在Irish海以及Irish-Scolttish海路信道的周邊地區,數量不多但卻令人印象深刻,直徑超過30米以上,在圓陣之外都有一個獨立石,似乎是一種宣告「此地已被佔有」似的標示。
公元前2600年左右——金屬被引入不列顛全島,堅硬的鑿刻工具被製作出來,這個時期的巨石陣更精緻完美,像Somerset的Stanton Drew、Orkneys的BrodgarRing,直徑超過90米。然而一些其它主要的石陣則小多了,一般只有18到30米。它們有個特殊的現象,就是除了圓形石陣之外,還會現橢圓形的石陣,長軸方向指向太陽和月亮的方位。數目在宗教上也呈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發現不論巨石陣的圓周有多大,各地的立石數量都有獨特的數目,如Lake District地區的數量都是12,Hebrides地區的則是13,蘇格蘭中部則是4、6或8個,Land's End地區是19或20個,而愛爾蘭南部是5。
公元前2000年——在這個最後時期,以傳統方法建立的巨石陣數量便開始減少。整體形狀也不是很完美,不是呈現橢圓形就是扭曲的環狀。在規模上也大不如前,有的直徑甚至還不到3米。 1997年,英國科學家在一次實驗中發現,巨石陣具有令人驚異的聲學特性。科學家們在一些巨石中放入先進的錄音器材進行實驗,發現組成巨石陣的巨大扁平石塊能非常精確地放射巨石陣內部的回聲,並將其集中於巨石陣的中心,形成共鳴效應。
科學家們推測,巨石陣很可能是古代祭祀的場所。早在17世紀,英國古董學家奧波雷就認為,巨石陣是羅馬統治時期德魯伊教的祭祀場所。相傳德魯伊教在英國索爾茲伯里平原上建造了巨石陣,目的是用來獻祭太陽神,從此在巨石陣的故事裡出現了德魯伊教。德魯伊教是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散居在不列顛、愛爾蘭等地的凱爾特人信仰的一種宗教。據說德魯伊教的形式和教義非常神秘,凱撒遠征高魯時說,德魯伊教士精通物理、化學,他們在樹林中居住,甚至用活人獻祭。在英國除了索爾茲伯里巨石陣外,還有900多座圓形巨石陣,這些巨石陣分布在英國不同的地區。
關於神秘的巨石陣,人們仍舊繼續做著各種各樣的推測和解釋。2003年,考古學家在巨石陣不遠的地方發現了一座古墓,墓中出土的陪葬品有100多件,包括金、銀、銅等裝飾品,陪葬品的數量要比同年代墓葬多達10倍,經專家考證,墓中的主人地位非常顯赫,他就是阿徹。阿徹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而這個階段恰好是巨石陣形成的時期,考古人員發現,阿徹墓中的陪葬品大部分來自阿爾卑斯山,從阿徹遺留下的牙齒形狀和損壞的程度檢測來看,他的童年是在阿爾卑斯山區度過的,他很有可能是來自瑞士或者是奧地利一帶。如果是阿徹建造了巨石陣,那麼被視為英國古老象徵的史前巨石陣將會是一名外來人的作品。考古學家們推測,幾千年前的維賽克斯人和阿徹都有可能參加了巨石陣的建造,但從他們分別生活的時代可以看出,巨石陣的建造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時期。
2008年,英國考古學家傑弗里·溫萊特和蒂莫西·達維爾認為,巨石陣無異於「新石器時代的盧爾德」。盧爾德是法國聖地,因被認為具有神奇的治療功能而名噪一時。
墓葬用品散落在巨石陣及其岩石碎屑周圍,代表一種避邪之物,表明巨石陣在古代的作用首先是一處朝聖地。同時,巨石陣一帶發現了數量非比尋常的骨骼,上面均留有重病或重傷的跡象。對遺骸牙齒分析的結果表明,其中一半人來於巨石陣以外地區。
考古學家根據這次發掘結果推測,人們來到此地的原因或許是認為這里的石頭具有治病「神力」。達維爾猜測,人們當時懷著一種悲傷、絕望的心情來到巨石陣。生病或受傷的古人來到那裡,冀望「神石」能幫助他們康復。新的考古發現表明了巨石陣曾經是史前朝聖者的康復中心,驗證了它在史前社會的重要性。
據法制日報報道 宇航員現在可以乘太空梭自由往返於太空和地面之間;無人宇宙飛船可以前往火星探測那裡是否有水;科研人員剛剛完成了「生命之書」,破譯了人體基因編碼的序列,這一切都說明現科學是何等的發達。但人類對自己的祖先在科技不那麼發達的時期留下來的一些遺跡,也仍然有解不開的謎團。坐落在英國的圓形石林就是其中之一。
圓形石林也叫做巨石陣,位於英國離倫敦大約一百三十公里一個叫做索爾茲伯里的地方。那裡的幾十塊巨石圍成一個大圓圈,其中一些石塊足有六米之高。據估計,圓形石林已經在這個一馬平川的平原上矗立了幾千年。但是迄今為止,沒有人確切知道當初建造它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一些科學家認為圓形石林是早期英國部落或宗教組織舉行儀式的中心。還有一些專家認為那裡是觀察天文的地方,人們很可能在季節變化之際在那裡舉辦活動。
圓形石林是人類早期留下來的神秘遺跡之一。科學家經過多次詳細的考察之後,已經大概估計出它的建造年代和過程。科學家認為,圓形石林可能最早於四、五千年前開始動工,整個工程前後進行了數百年,才成為同現在狀況類似的格局。
據研究人員估計,建造圓形石林總共花了三千萬個小時的人工,相當於一萬人工作一年。
科學家知道建造圓形石林的石頭來自威爾士。但是沒有人知道古代的威爾士人如何把這些幾十噸重的巨石運到三百多公里之外的索爾茲伯里平原。
很多專家認為,圓形石林建造的時間在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六百年之間,但是到了大約公元前一千五百年,也就是離現在三千五百年以前,英格蘭的早期居民就不在這個地方舉行任何活動了。然而英國科學家最近發現,圓形石林可能到更晚一些的時期仍然在發揮某種功能。根據科學驗證,在圓形石林內發現的一名男子的骨架是兩千多年前留在那裡的。
英國公眾6月份在圓形石林舉行了1984年以來的第一次紀念夏至的活動,圓形石林內的巨石正好同夏至那天太陽升起的位置排成一線。在圓形石林紀念夏至的人大都相信英國古代克爾特人的巫師宗教,他們認為他們舉行的活動同當年在圓形石林舉行的宗教儀式相似。甚至有人認為,信奉多神靈的古代克爾特人是圓形石林的建築師。最早的克爾特巫師是法官、立法人員和神職人員。他們在那裡舉行宗教儀式,解決法律糾紛,並向老百姓發布指令和提供幫助。但是據認為,這種宗教在一千五百年前就銷聲匿跡了。
王室墓地?
英國研究人員29日說,英格蘭西南部的史前「巨石陣」可能是一個古代王室墓地。
研究人員將從「巨石陣」挖掘出的人類遺體作放射性同位素檢測,以確定這些遺體的埋葬年份。他們認為,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間,「巨石陣」是一處墓地。
設菲爾德大學考古學家帕克領導了發掘工作。他說:「我們的猜想是,『巨石陣』原是一處安葬死者的地方。進一步的猜想是,這里葬的可能是當時的社會精英,可能是英國古代一個王室成員。」
考古學家估計,600年間「巨石陣」共有150人到240人下葬。埋葬人數如此之少,可能意味著這些人屬於同一顯赫家族。
設菲爾德大學古代人口統計學專家錢伯萊恩說,「巨石陣」埋葬的是同一家族成員的線索是,早期在那裡下葬的人很少,但此後幾個世紀,隨著家族後代人數增加,下葬人數也相應增加。
英國政府從大約八十年前開始修復圓形石林。從那時起,圓形石林已經成為英國最熱的旅遊點之一,每年都有一百萬人到那裡游覽。最近到那裡參觀的人當中有一名美國教師。參觀過後,這名教師頗有感慨地說,建造圓形石林的古代人當中一定有很偉大的發明家和工程師。
北緯 51°10'43.86"
西經1°49'34.28"
在英國倫敦西南100多千米的索爾茲伯里平原上,一些巍峨巨石呈環形屹立在綠色的曠野間,這就是英倫三島最著名、最神秘的史前遺跡------巨石陣。
在英國人的心目中,這是一個神聖的地方。考古證明,巨石陣的修建是分幾個不同階段完成的。大約在公元前3100年,開始了巨石陣的第一階段的修建。人們先挖了一道環形旱溝,在溝的外側斜置了一石塊,在環溝內側,修建了土壇,壇中有56個土坑。藍砂岩派成的兩個圓圈,是巨石陣的雛形。在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1900年,人們修建了通往石柱群中央部位的道路,又建成了規模龐大的巨石陣,形成了夏至觀日出的軸線。人們以巨石作柱,上卧一巨石作楣,構成直徑30米左右的圓圈。圓圈內是呈馬蹄形的巨石牌坊。其後的500年間,人們不厭其煩地多次重新排列這些巨石的位置,形成了今天大致能看出的格局。從現存的遺址看,這個環形石柱群被直徑達120米的土堤圍繞著,其石高6米,單塊重30噸~50噸,石柱上面是厚重的石楣梁,緊密相連, 形成柱廊形狀;石環外側土牆的東部有一巨大的石拱門,整個結構呈馬蹄形。石環內有5座門狀石塔,總高約7米,呈向心圓狀排列。
迄今發現的巨石陣共有人工琢鑿過的巨石130多塊。這些巨石也引起了許多推測。人們曾經認為這些巨石中的藍砂岩石采自威爾士南部的普雷斯塞利山脈,這些藍砂岩塊被放在木筏上由水運而來。但也有地質學家認為,巨石陣的石頭種類繁多,也許是由冰川活動把它們從更遙遠的地方帶到附近,然後被建築者採集來用做材料的。如果這種推測屬實,那麼也許那個時候的人們把這些不明來歷的巨石純粹作為具有神力的東西來崇拜,把它們樹立起來並不是為了建築(天文台、宇宙)的目的,或者,它們可能是一些原始的祭拜對象。
許多年以來,巨石陣吸引了眾多的人們對它進行考擦,人們對這座巨石陣的用途做出了種種猜測。一些人通過考古發掘,發現土提內側有多處墓穴,便據此推測它是古代部落酋長的墳墓。而出土的大量獸骨殘骸則被懷凝是祭陵用的犧牲品。於是有人判斷,巨石陣是祭祖用的祭祀場所。還有結論認為這是一座古代天文台。牛津大學的霍金斯教授通過仔細觀擦和嚴密的計算認為通過巨石陣石環和土環的結構關系,可以精確了解太陽和月亮的12個方位,並觀測和推算日月星辰在不同季節的起落,所以,這應當是一座古天文台。
真正大規模的考察發掘是在20世紀後期。1980年---1984年,英國考古學者巨石柱遺址進行了發掘考察,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證明巨石陣始建於公元前3100年。距今已逾5000年,當時,這里有綿亘的森林,維塞克斯的原始部落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因此,學者們認為,這里是不列顛島的人類文明發祥地。而正是這一燦爛的維塞克斯文明,推動了英倫三島的進步。公元5世紀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就是在這一帶建立的,這個王國在公元9世紀統一了全英格蘭的。
Bristol 布里斯托爾
英國英格蘭西南部的一個城市,市區由埃文(Avon)河貫穿全城,與著名旅遊城市巴斯(Bath)、東北薩默塞特郡(North East Somerset)、北薩默塞特郡(North Somerset)及南格洛斯特郡(South Gloucestershire)接壤。此城延伸至布里斯托爾海峽(Bristol Channel)海岸;布里斯托爾海岸部分叫做埃文茅斯(Avonmouth)。
布里斯托爾為英格蘭第八、英國第十一人口多的城市。它自中世紀起成為一個重要的商業港口,曾經作為僅次於倫敦的第二大城市達半個世紀之久,直到1780年代被迅速發展的利物浦、曼徹斯特以及伯明翰超過。如今此城是英國重要的航天、高科技工業及金融貿易中心,距離倫敦120英里,擁有一個的國際機場。
全市有兩所大學,布里斯托爾大學和西英格蘭大學。每年舉辦有熱氣球節。
布里斯托爾這個英國小城因野生動物電影製片和環境行動主義而世界聞名,被譽為「自然生態影視基地」。1957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布里斯托爾正式成立了自然生態史公司。在這之前,野生動(植)物愛好者、環保主義者和媒體先鋒們的核心力量就已經在這個城市及其周邊地區進行研究和工作了。其中一位就是彼得?斯考特,他後來創辦了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該環境保護組織從1961年開始運作。彼得?斯考特還創立了小鎮為之喝彩的自然生態電影節。現在,BBC的這個公司每年製作超過80小時的電視作品,在全球范圍內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其中貢獻最突出的要數以主持BBC自然生態紀錄片聞名的大衛?艾登堡。他花了幾十年的時間進行環球旅行和野外拍攝,在《Life on Earth(地球上的生物)》、《The Blue Planet(藍色星球)》等系列片中向觀眾們展示了大猩猩的王國、覓食中的非洲獵豹和長著巨顎的大白鯊。在布里斯托爾有許多獨立的影業公司,這些公司的經營和管理者大多都曾在BBC供職。英國土地協會成立於1946年,是英國提倡有機食物和耕作的領頭力量。協會從1985年開始就一直以布里斯托爾為基地,Future West通過一系列的經濟和教育項目倡導可持續發展,該組織同樣以布里斯托爾為總部。此外,可持續發展能源中心、回收處理協會、舒馬克U.K.也都坐落在布里斯托爾。布里斯托爾還有簡稱為「沙發」的舊傢具回收項目和一個巨大的愛德華煙草倉庫。
Brighton Pier 皇宮碼頭(現在叫布萊頓碼頭<Brighton Pier>)
建於1891年,擁有巨大的拱廊和一個音樂廳。舊的Brighton Pier於二戰其間被炸毀, 新的Brighton Pier 建於舊址右側。現在,事情都在改變,滲入了一點高科技的成分。在碼頭,建起了布萊頓唯一的固定游樂場,一個現代化的視頻拱廊代替了原有的「管家所見」景觀。這里不收門票,你還可以嘗到非常便宜的新鮮的油炸圈餅,而在這里騎馬(也許你會有些狼狽),只要一個英鎊。在Brighton Pier 下棲息著大量的海鳥,每當日出,這些美麗的海鳥就會隨著紅日一同驚現在你眼前,來到布萊頓的遊客,沒有人願意錯過這一切。
the Royal Pavilion 皇家穹頂宮,又稱英皇閣
是位於英國海濱旅遊勝地布萊頓的豪華宮殿,在19世紀攝政王、後來的英國國王喬治四世的海邊隱居地。
1783年,攝政王首次訪問布賴頓,進行海水物理治療痛風。1786年他租下一間農舍。 1815年—1822年 ,建築師John Nash重新設計宮殿,今天看見的就是他的作品。宮殿就在布賴頓的中心,外觀受到印度伊斯蘭建築風格(莫卧兒王朝)的強烈影響,有點類似泰姬陵。富於幻想的內部設計,基本上出自Frederick Crace和Robert Jones,內部裝飾和擺設則充滿中國情調。這是個完美異國情調的例證,是對攝政風格更加古典的主流口味的一種變通辦法。
喬治四世死後,他的繼承者威廉四世短暫使用過,維多利亞女王則將皇家穹頂宮賣給了市議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皇家穹頂宮曾用作印度傷兵醫院。皇家穹頂宮向遊客開放,也用於教育目的、宴會和婚禮。
the Vyne (中文的沒找到,找到一段英文)
The Vyne was built in the 16th century for Lord Sandys, Henry VIII's Lord Chamberlain. It then became home to the Chute family for more than 300 years.
Through the artistic and aesthetic interests of its various owners, it has been at the cutting ed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house architecture, interior design and taste.
The house has a long and subtle history, which has been respected and imaginatively re-interpreted by a succession of owners over the last five centuries.
The Vyne is unusual in that the furnishings and personal affects are indigenous to the House, given to the National Trust in 1958.
Like many medieval foundations, The Vyne stands on low-lying ground and near water. The Shir brook was transformed into a spectacular lake setting for the north front in the 18th century.
The irregular pattern of brickwork, ranging in colour from pale to deep red, reveals how much the exterior has been altered, with symmetrical sash windows imposed on an earlier, more random arrangement.
In the mid-17th century, it acquired the classical portico on the north front (believed to be the first of its kind on a domestic building in England).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a dramatic Palladian staircase hall was designed by the owner, John Chute.
大意就是說the vyen的建築風格獨特。
Bulmershe Court ,沒有找到,只找到Bulmershe College,是在英國瑞丁大學里的一個學院。
Palmer park 帕爾默公園
在美國底特律市,大型綜合性游樂場貝爾島和帕爾默公園、美國最大的動物園之一皇家橡樹園及古老的教堂為旅遊勝地。
Windsor castle 溫莎城堡
溫莎城堡(英語:Windsor Castle),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南部區域伯克郡溫莎-梅登黑德皇家自治市鎮溫莎,是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個。溫莎城堡的歷史可以回溯到威廉一世時期,城堡的地板面積大約有45,000平方公尺(484,000平方英呎)[1]。與倫敦的白金漢宮、愛丁堡的荷里路德宮(Holyrood Palace)一樣,溫莎城堡也是英國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現任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每年有相當多的時間在溫莎城堡度過,在這里進行國家或是私人的娛樂活動。她的另外兩棟宅邸則是皇室的私人住宅,分別是桑德林漢姆別墅(Sandringham House)及巴爾莫勒爾堡(Balmoral Ca
溫莎古堡位於英國倫敦以西32公里的溫莎鎮,是英國王室的行宮之一。早在11世紀,征服者威廉一世為防止英國人民的反抗,在倫敦周圍郊區,建造了9 座相隔32公里左右的大型城堡,組成了一道可以互相支援的碉堡防線。溫莎古堡是9座城堡中最大的一座,坐落在泰晤士河岸邊一個山頭上,建於1070年,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1110年,英王亨利一世在這里舉行朝覲儀式,從此,溫莎古堡正式成為宮廷的活動場所。經過歷代君王的不斷擴建,到19世紀上半葉,溫莎古堡已成為擁有眾多精美建築的龐大的古堡建築群。溫莎古堡佔地 7 公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尚有人居住的占堡式建築。所有建築都用石頭砌成,共有近千個房間,四周是綠色的草坪和茂密的森林。古堡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面的「上區」為王室私宅,包括國王和女王的餐廳、畫室、舞廳、覲見廳、客廳、滑鐵盧廳、聖喬治堂等。這里以收藏皇家名畫和珍寶著稱。滑鐵盧廳是為慶賀滑鐵盧戰役勝利而建的,在寬敞高大的長方形大廳內,牆壁上掛滿在滑鐵盧戰役中立下戰功的英國戰將的肖像,屋頂上懸掛著巨大的花形水銀吊燈。西面的「下區」,是指從泰晤士河登岸進入溫莎堡的入口處,這里有兩座著名的教堂。聖喬治教堂在西區中部,始建於1475年,是一座當時盛行的哥特式垂直建築,其建築藝術成就在英國僅次於倫敦市區的威斯敏斯特教堂。英國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里。自18世紀以來,英國歷代君主死後都埋葬在這里。此外,還有許多王後、王子和其他王室成員的陵墓。教堂內廳是舉行宗教儀式和舉行嘉德騎士勛章(the Order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