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推薦一些「排隊槍斃」的戰爭電影,就是用燧發槍打仗的那些,多推薦幾部
也就是《勇敢的心》
《滑鐵盧戰役》、《君主的奴僕》、《亂世兒女》、《戰爭與和平》、 《光榮戰役》 、《蓋茨堡戰役》、《 眾神與將軍》、《1805征戰法蘭西》、《庫圖佐夫將軍》、《最後的武士》
⑵ 有一個電影打仗的時候全是火槍手,有好幾個方隊第一排死了第二排補上,兩邊換著打是什麼電影
當時的滑膛槍精確度不高,必須成排的齊射,也叫排隊槍斃。所以這種電影很多。
我推薦一部《愛國者》
⑶ 戰爭中沖在前排的士兵幾乎必死,為何還有人義無反顧地沖鋒
很多人平常都會很疑惑,會問出上述的問題,在我看來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個軍紀和軍功的作用,另一個是時代因素的影響。 軍紀軍功的作用 首先不論在各個時代,軍紀和軍功是保障戰場軍令執行的必要前提。中國古代《魏書》有雲:凡人所以臨堅陣而忘身,觸白刃而不憚者,一則求榮名,二則貪重賞,三則畏刑罰,四則避禍難。非此數事,雖聖王不能勸其臣,慈父不能厲其子。明主深知其情,故賞必行,罰必信,使親疏、貴賤、勇怯、賢愚,聞鍾鼓之聲,見旌旗之列,莫不奮激,競赴敵場,豈厭久生而樂早死也。利害懸於前,欲罷不能耳。此書非常明確的顯示了軍紀和軍功對於軍隊的作用。 對前排士兵勇氣最大考驗的時代莫過於排隊槍斃時期,這一時期排在線列前排的士兵能否活下來只能靠上帝發好人卡,不管他是在防守還是在刺刀沖鋒。 軍紀方面中國歷代軍隊有許多軍紀嚴明的典型,這里就列舉其中一個代表——明朝的戚家軍。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平倭戰爭期間根據練兵和治軍經驗總結寫成了《紀效新書》。書中對軍紀的記述這樣寫道「 」凡一人對敵先退,斬其甲長。若甲長不退而兵退,陣亡,甲長從厚優恤,余兵斬首。若甲長退走,或各甲俱退走,斬其隊長。若隊長不退而甲下並兵退走,致隊長陣亡者,厚恤其隊長之家,本隊兵各扣工食二個月,給亡隊長家領用,隊下甲長俱斬。若一哨下各隊長兵俱退走者,斬其哨長。如哨長不走,致被陣亡,而隊兵棄之退走者,斬其各隊長,兵通罰工食二月,恤哨長之家。若一哨官之兵與哨官俱退走,斬其哨官。如哨官不走而哨長以下甲兵退走,斬其各哨長,通罰工食,給恤哨官之家。由是而上,至把總、領兵將領等官,皆照此一體連坐行之。凡所謂罰工食者,仍以軍法捆打,不死,而又罰其工食,非止於罰工食而免也。」這種嚴厲的連坐制度下,確實保障了軍紀,也保證了軍隊的基本戰鬥力,尤其是戚繼光發明的鴛鴦陣,依賴的是小隊內各兵種配合,必須依靠嚴明的軍紀才能發揮其基本作用,否則一兩人的退逃則會導致整個全隊崩潰。 戚繼光的鴛鴦陣強調兵種配合,這尤其需要嚴厲的軍紀來保障。 西方軍隊對軍紀也一樣重視,這其中一個典型就是憲兵制度的發明。憲兵誕生於英法百年戰爭期間中的法國,當時由於參戰部隊眾多來源復雜,部隊很不好管理且經常容易出現違反軍令的情況。為了確保軍令的執行和參戰部隊的秩序,法國的兩個元帥各自任命了一位隊長,由其率領由少量騎兵組成的隊伍,專門查處違紀的軍人和雇傭兵,這兩位隊長也被稱為「 」元帥的憲兵隊長」。此後憲兵制度不斷發展,並隨著拿破崙戰爭傳遍了歐洲,如今在全世界都廣為採用。 板門店執勤的韓國憲兵。 而到了近現代的戰爭期間,還有兩個軍紀的典型案例。一個是 *** 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個體現了是中國人民 *** 的優良傳統和行動准則,體現了人民軍隊的本質和宗旨。還有一個則是在二戰時斯大林格勒戰役最困難時刻斯大林下達的「 」一步也不許後退!」的命令,這道發布於1942年7月28日的227號命令,最終幫助蘇聯軍隊挺過了最艱難的時刻,取得了這場二戰轉折點戰役的勝利。 軍功方面,中國歷代也有許多典型,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春秋戰國期間的秦國「 」軍功爵制」。秦國軍功爵制的核心思想是只要殺敵立功,無論何人都可以被賜予爵位和獎賞。秦國軍功爵制由低到高整整設有20級——從一級爵公士到二十級爵徹侯。軍功爵制對於秦國普通人來說有多重要,簡單說明一下——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首級,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自由人,妻子如果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而且軍功爵可以傳承,可以父死子替。真正是一人得軍功,全家皆受益。 而在西方這一代表就是軍銜制度。軍銜形成的過程比較復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多方面查找資料比對一下。軍銜的功用一方面是明確了軍隊的等級,同時把士兵也納入了軍隊的等級體系,明確了軍隊各級人員的晉升通道,而各級軍銜對應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也不同。也正是因為軍銜制度,讓拿破崙的一句「 」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成為了流傳至今的名言。 時代因素的影響 軍紀和軍功是各個時代軍人戰鬥力形成的共同核心,也是能回答上述問題的兩個主要點。但各個時代因為客觀條件的不同,也對軍人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古代:因為生產力和科技水平低下,整個社會人員流動缺乏向上的通道,東西方都更加推崇嚴厲的軍紀,更高獎賞獎勵的軍功制度。古代在戰場上沖在前排的士兵,面臨的威脅也確實更為嚴峻,將直面刀劍弓箭等冷兵器的直接攻擊。處於相對後方的士兵,如果脫離弓箭乃至更遠距離的弩炮或者投石機等中遠射程冷兵器的攻擊距離,確實更為安全。 古代軍隊作戰更依賴執行嚴厲的軍紀和更高獎勵的軍功。 近代:這時因為生產力和科技的發展,國家和民族意識漸漸覺醒,軍人發自民族和國家認同的戰斗意願較為強烈,戰斗意志也較為堅定。近代在戰場上沖在前排的士兵,面臨的威脅相較於古代更大,一則這個時代冷兵器越來越成熟,二則熱兵器——槍的出現因為剛剛出現射擊距離較近,也對沖在前排的士兵威脅更為明顯。不過也因為熱兵器——炮的出現,使得戰場攻擊面積擴大了幾十倍,讓處於相對後方的士兵也開始面臨直接的威脅。 拿破崙戰爭是典型的近代戰爭,雙方士兵會用步槍交戰,刺刀沖鋒,炮兵會遠距攻擊敵方方陣,騎兵亦會側翼迂迴或者沖擊敵人炮兵陣地。 一戰二戰:一戰二戰時期,人類已經進入工業時代,戰爭也由此徹底進入熱兵器時代。這時期各參戰國國家和民族意識進一步加強,軍人發自民族和國家認同的戰斗意願更加強烈,戰斗意志也更加堅定。如整個一戰中,600萬奔赴戰場的英國男性死亡率為12.5%。當時入伍的英國貴族及貴族子弟傷亡率,則高達45%。這些貴族大多擔任軍官為了國家責任和軍人榮譽,大多沖鋒在前,撤退在後。 而另一方面,戰場環境也開始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知乎平台上的老兵尹吉先的一段回答很貼切這時的戰場環境。「 」你問:戰爭時沖在前排的士兵幾乎是必死的。我說不一定。在戰場上離敵人200米之內的戰士,只受槍支威脅,可以爬、滾,躲開。離敵人200米至1000米之內受小型炮的威脅爬滾都危險、1000至10000米受大中口徑的炮威脅。10000之外受飛機威脅。可以說進入戰爭年代,沒有一處是安全的。中國現在要打仗,你包括和你的家也不安全。」在此基礎上稍微擴展一下,一戰二戰時期200米之內槍支威脅最大的是輕重機槍,200米至1000米威脅最大的是迫擊炮和步兵炮,坦克一類。1000至10000米主要就是野炮,榴彈炮和加農炮,火箭炮一類。 電影《血戰鋼鋸嶺》海報,還原了太平洋戰爭沖鋒戰役的戰場情況。 現代戰爭:進入現代以來,人類文明已經進入高度發達時期,國家和民族意識空前高漲,軍人身前身後的福利撫恤制度也已建立完善。另一方面社會發展的多元化,讓軍人發自內心的參戰和建功意願也較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 同時軍事科技的發展讓戰場環境更為立體化和全球化,美軍已開始踐行非接觸作戰和追求戰場零傷亡——強調使用高技術遠程火力對敵方軍隊的間接打擊作用,在脫離和避免與敵軍直接短兵相接的情況下,殺傷敵方有生力量的作戰理論。在美軍引領下,全球主流國家軍隊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美軍MQ-9「 」收割者」無人機發射地獄火導彈。 新增加的兵器種類和軍兵種也增加了全域范圍內對地面人員的威脅,中近距離能使的有自動榴彈發射器、火箭筒、反坦克導彈、單兵防空導彈、戰斗機器人等等。中遠距離的有更大口徑的加榴炮、榴彈炮、遠程火箭炮、大中型無人機以及新式彈種如火箭增程彈、底部排氣彈、末敏彈、制導炮彈等等。更遠距離的則有戰術彈道導彈,戰略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空對地導彈,集束炸彈,制導炸彈,戰斗轟炸機,攻擊機,轟炸機等等。 所以時至如今,沖在陣前還是留守後方的士兵,戰場威脅無時不有,真正激勵他們奮勇向前的還是要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作為後盾。
⑷ 求燧發槍時代電影,類似於愛國者。
拿破崙:《奧斯特里茨戰役》 《拿破崙戰爭》
美國內戰三部曲::《眾神與將軍》 《光榮戰役》《葛底士堡》:內戰風雲錄
獨立戰爭就《愛國者》比較出名了
還有《芳芳鬱金香》《與狼共舞》
⑸ 推薦幾部排隊槍斃的電影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
⑹ 排隊槍斃時為什麼要求不能自由射擊而要集體放槍
排隊槍斃的年代還是屬於冷熱兵器混用的年代,當時的火器射擊距離近,而且命中率十分感人。
機槍的出現徹底解決了火力的精確度和射擊速度的問題,不過當時的機槍還太笨重,而且用黑火葯作為發射葯,燃燒的殘渣多,而且煙塵也大,只有到了後來採用無煙火葯作為發射葯,而且單管的馬克沁重機槍一類的相對輕便的機槍出現了,這才徹底終結了排隊槍斃時代。總之我是不支持那套只有一起開槍才能提高命中率的說法,按照概率學角度,自由射擊從大體上來說還能比統一口令放槍射出更多彈丸,命中概率雖然一樣,但整體投射量的提高還是能增加有效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