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部歐美的老電影的名字,關鍵詞是時光倒流、女明星、殺夫。
時鍾倒轉
劇情:斯蒂芬妮在新年前夜錯手殺死丈夫,於是許願能夠時光倒轉,當她走出電梯時果然心想事成:時間回到了一年前。原來斯蒂芬妮的丈夫是一個著名導演,一年前被一個陌生女子誘惑,兩人有了私情,導演此刻正准備籌拍電影,陌生女子寫了一個名叫《玻璃房子》的劇本給他,導演決定進行拍攝,但沒想到該陌生女子別有用心,害的斯蒂芬妮的丈夫幾近家破人亡。於是乎斯蒂芬妮在時間回轉後想法設法阻止丈夫接觸陌生女子,她找來自己和丈夫共同的好朋友來寫劇本,在宴會上痛罵陌生女子,但事與願違,事情彷彿早已註定,丈夫與陌生女子仍舊產生了私情。新年前夜,斯蒂芬妮以為歷史將重演的時候,寫劇本的好朋友從窗簾後開槍將她丈夫打死,結局似乎又改變了……
2. 求一部美國戰爭片電影名
那應該是下面這部電影了。
片 名: The Final Countdown
譯 名: 碧血長天 | 核子航母歷險記 | 核子母艦遇險記
導 演: ( 唐·泰勒 Don Taylor )
主 演: (柯克·道格拉斯 Kirk Douglas) (馬丁·西恩 Martin Sheen) (凱瑟琳·羅斯 Katharine Ross) ( James Farentino) ( Ron O'Neal) (查爾斯·鄧寧 Charles Durning)
上 映: 1980年08月01日
劇情介紹:
美國尼米茲號航空母艦在進行維修時,突然穿過時光隧道,回到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艦上官兵目睹日本飛機正要對珍珠港發動攻擊啟發戰端,他們怎麼面對這場戰爭呢?唐.泰勒導演本片的最大特色是在尼米茲號上實地拍攝,所以映象壯闊,為這個科幻故事增加了不少說服力。柯克.道格拉斯和馬丁.希恩扮演海軍軍官,演出都相當精彩,成功地用劇情和細節的戲劇張力彌補了本片在特技上的不足。
3. 時光倒流七十年的影片評論
《時光倒流七十年》的劇情並不復雜:理察是位新進劇作家,在一次聚會上碰到位神秘老婦人,老婦人送給他一塊金錶,並叫他回來找她。八年後,一次他在某舊式旅館渡假時,發現了一張女明星的舊照片,照片上的女主人公是如此的美麗和高貴。原來就是那位送他懷表的老婦人,而她已經去世。理察通過催眠術回到過去和她相見了,兩人相聚的快樂時光是如此短暫,理察不慎又回到了旅館。魂落魄的理察把自己反鎖在飯店房間里痴痴而坐,他的手裡仍然緊緊握著那隻古董懷表。
這部電影的魅力絕不是看看劇情就可以領略到的,這是一部溫柔多情、纏綿悱惻的愛情影片,處理上頗多細膩婉轉,這種古典浪漫主義的處理手法在愛情電影中已經近乎絕跡。與同類題材的電影相比,如《穿越時空愛上你》等等,影片的古典氣質更加明顯。影片並沒有使用時間機器這類道具,而是通過催眠術回到70年前。與其說是兩個人的愛情,不如說是這位男主角一廂情願的幻想。這種幻想讓他不可自拔,最後的一個鏡頭,是一個夢幻般的景象中,女主人公在前面微笑地等待著他。而他在飯店房間里深深陷入失落的愛情之中。不管是幻想,還是真的超時空愛戀,這種對愛情的執著正是打動觀眾的地方。而無可挽回的愛情悲劇讓雙方深深陷入哀思之中,真正感人之處不是他們超越時空的奇跡,而是他們深深愛著對方所需要鼓起的勇氣,而美麗是造成這一切後果的動因,也是悲劇的開始。看完電影之後,真的讓觀眾感到迷惑,到底這是不是僅僅一場夢而已,不過,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人生本身就是一場夢。
對於這部電影,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兩位男主角,對於廣大影迷來說他們無疑都是傳奇般的人物:超人——克里斯托弗·里夫和上校——克里斯托弗·普盧默,他們都各自在影史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
而約翰·巴里創作的影片主題音樂《Theme From Somewhere In Time》最終和本片一樣成為了經典,它是這部作品的重要靈魂之一,是一首溫柔多情、纏綿悱惻的鋼琴與管弦樂作品。這首樂曲被導演拿來作為一件重要的音樂道具,起到了跨越時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間溝通心靈的作用。另外被人談論比較多的是在故事前期出現過幾次的由約翰·巴里再編曲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選段,此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拉赫馬尼諾夫於1934年完成的一首鋼琴與管弦樂作品,根據義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隨想曲的主題而作,主人公理查德非常喜歡這首曲子,但在70年前拉赫馬尼諾夫還沒有創作它,所以當理查德在愛麗絲面前哼起這首曲子時,雖然愛麗絲知道拉赫馬尼諾夫,但卻不認識這首曲子。另外要說一下的是,這首曲子由於在片中出現很早,以至於很多人誤以為《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是本片的主題音樂,但真正貫穿全片的主題音樂應該是《Theme From Somewhere In Time》,這個需要注意。
1972年,米爾菲爾德大學,青年劇作家理查德·科里爾在慶祝自己的作品成功首演的聚會上,遇見一位神秘、端莊的老婦人。她在科里爾手裡放了一樣東西, 對他悄聲說道:「回來找我!」然後飄然而去。同伴們問科里爾這是誰,他也不知道。攤開手掌一看,原來是一塊精緻的懷表。
這是1980年美國浪漫幻想片《時光倒流》的開端—— 一支溫柔多情、纏綿悱惻的獨奏提琴旋律響起,鏡頭切換。
思緒萬千的老婦人回到家中,那是位於一家大飯店的湖邊寓所。她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唱片開始在一架老式唱機上旋轉, 飄出「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動人曲調。她含淚坐在搖椅上,手捧剛剛看完的演出的節目單:「Too Much Spring」——舞台劇《春意盎然》, 編劇:理查德·科里爾。她的臉上流露出了悵惘、陶醉的微笑。
《時光倒流七十年》中那段溫柔多情、纏綿悱惻的鋼琴協奏曲, 這首樂曲委婉動人,如溫柔的手指劃過心房, 像凝望少女眼中百轉千回的情愫,穿越時空久久縈繞……約翰·巴里對這段曲子的再編曲真的是相當有魅力。
隨著鏡頭的疊化,音量出現了增強,音樂不間斷地從老婦人的老式唱機過渡到了 8年以後理查德在芝加哥的現代化公寓里的落地式組合音響上。一首不朽的樂曲穿越了時空, 冥冥之中把兩顆永遠在孤獨中相互尋覓的心連接了起來,故事情節也隨之展開……。
處於一種莫名煩躁中的理查德關掉了唱機,扯下打字機上沒寫下去的稿紙,駕車外出。出了市區,行駛在陽光明媚的公路上,音樂也變得優雅流暢, 和剛才喧囂、嘈雜的都市音響形成鮮明對比,代替語言來敘述主人公心情的變化。經過了「大飯店」 的路標,不知為什麼他停了下來, 隨著他倒車的動作,車子退回到通往大飯店的岔路口, 提琴獨奏出的老婦人的主題動機,猶如一種神秘的回憶與召喚。
不知不覺中理查德已經走上了一條追尋往昔的路,提琴獨奏的溫柔纏綿的動機是主題的另一變奏, 配樂的第二段進入了時光倒流主題。這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現這一旋律,這首樂曲不但在約翰·巴里自己的電影作品中, 在整個電影音樂世界裡也屬於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作品。
「時光倒流」主題的結構帶有著鮮明的巴里特徵:優美如歌,聽起來沁人心脾,在寧靜的豎琴伴隨下,柔和的長笛獨奏出了一支富於歌唱性的旋律,弦樂不露鋒芒地開始進入的時候,帶來一種溫暖、纏綿的感覺, 隨即以明亮的音色替代了長笛,抒發出心中難以遏制的激情。當這一旋律又在獨奏鋼琴上以柔和、纖細的音色再現時, 無形中喚起一種來自遙遠時空的失落與憂傷。
理查德在飯店的陳列室里感覺到有人注視自己,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慢速推進、從觀眾視角拍攝的主觀鏡頭。他回過頭來,立刻被對面牆上照片里一個年輕女子的充滿溫情的熾熱目光所吸引,在一步步走近照片時,他穿過了屋角左上方射下來的一束耀眼的光線,這一鏡頭的設計給觀眾帶來一種真切的恍如隔世之感,「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動人旋律在這一場景中再次出現……。
淡淡飛揚著塵煙的日光中他向她緩緩地走近, 想要看清楚這張掛在牆上幾十年的容顏為何風采依舊,微笑凝固在過去, 卻彷彿停留在今日。相逢的時刻,他被時光釘在了原地,再也動彈不得。誰也不知道,迷住理查德的照片下面為什麼沒有名字,他決心查個水落石出。理查德開始尋覓這個讓他魂牽夢縈的女子過去所有的蹤跡,在圖書館里他終於發現, 照片的主人,是當年非常著名的女演員、表演藝術家愛麗絲·麥肯娜, 而當他在看到她年老時拍的最後一張照片時,他震懾了, 原來她就是送給他懷表的那個神秘婦人,魔術師,雕刻了她的臉龐,使得他們短暫的相逢竟然成了一場告別。
飯店看門人對他的似曾相識,他在拜訪愛麗絲故居時也深感一切似曾相識, 愛麗絲曾視如生命的那塊懷表,八音盒播放的那首正是愛麗絲最喜愛的樂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她的書架上擺著理查德上大學時的哲學教授所寫的一本書 《TRAVELS THROUGH TIME——穿越時光去旅行》, 他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命運與這個美麗的女子有著絲絲縷縷的聯系。最終,他從飯店頂層的閣樓中找到了旅客登記簿里自己曾在1912年6月28日的簽名,為了見證這段跨越時空的愛情,他按照70年前流行的樣式穿戴停當, 做好了一切准備,義無返顧地開始了自己的穿越時空之旅。
音樂在參與這一情節敘事的過程中採用的是較為典型的「音畫同步」手法。
理查德在請教了他的哲學教授之後,多次試圖進入一種特殊的睡眠狀態,但在一開始時不成功。這時作曲家在(C小調)低音弦樂陰暗、朦朧的背景上, 用提琴聲部反復演奏出了一個時斷時續、躊躇不前的旋律。鋼琴上的一個與之近似、顯得小心翼翼的片段不時地插入,以及這一段音樂中調性的相對不穩定,更增強了一種恍惚不安和焦慮渴望的情緒,准確地、形象地揭示出了理查德此刻的境遇和心態。
當理查德在旅客登記簿上找到自己簽名時,音樂進入了另一個層次, 以旋律的相對舒展和調性的相對穩定(回到C小調),表現出他為自己時光之旅的可能性找到依據,終於鬆了一口氣的感覺。最後,當理查德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終於回到了68年前,音樂也同步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轉入C大調),以旋律的明亮與舒展、調性的變化與穩定和過去形成了對比, 表達了主人公如願以償後的喜悅與興奮。在當年碧波盪漾的湖水邊的綠樹叢中,理查德終於見到了楚楚動人的畫中人 ——嫵媚迷人的愛麗絲。帶有神秘氣質的英國女演員珍·西摩爾使這一場景所需要的氣氛非常到位,她似乎正在等待什麼人。面對理查德,她悄聲地急切問道:「是你嗎,是吧?」
加弱音器的提琴獨奏出的委婉旋律,形象地勾勒出了愛麗絲含蓄、甜蜜、嬌美的輪廓,在這一場景中時光倒流主題的再現帶有著溫暖、幸福的色彩。
兩人終於相見。盡管一再受到愛麗絲所在劇團的經理羅賓遜先生的阻撓, 但他們在當年那藝術氛圍濃厚、風景秀麗多姿的湖畔仍然度過了美好的一天,稍感壓抑與含蓄的大提琴獨奏似乎在訴說著心中的失落和渴望,音色逐漸明朗的弦樂隊如歌般流暢, 多情的旋律似乎在傾訴著穿越遙遠時空的不易與艱辛……,隨著豎琴上歡快地湧出的泉水般琶音, 一支令人感到酣暢與甜蜜的曲調終於出現了:A Day Together——相聚的一天。「相聚的一天」這段配樂的後半部分又回到了時光倒流主題。當兩人泛舟湖上,理查德情不自禁地哼唱「狂想曲」的時候,愛麗絲一下子愛上了這個曲子。她是通過理查德知道並且開始喜歡這首樂曲的。這是影片很有趣、也很講究的一個細節,
其中隱含著豐富的戲劇因素。我們知道,拉赫馬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產生於1934年。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的理查德當然會接觸到這個作品,而生活在世紀初—— 1912年前後的愛麗絲就無從知道這一作品的存在了。所以她問:「這是什麼曲子?太好聽了!」 這一旋律對她來說,成了命中註定要改變她的一生的夢中情人理查德從未來歲月帶來的珍貴禮物…… 在當晚的演出中,由於理查德就在觀眾席里,因而激發了愛麗絲的靈感,她不由自主地出了戲,增加了一大段內心獨白。面對夢中情人,她通過舞台上的女主角之口表達了自己心中難以遏制的深厚激情。幕間休息時,進入後台的理查德看見愛麗絲正在相機前拍攝讓他著迷的那張照片, 就在愛麗絲與他的目光接觸的瞬間,她的臉龐顯得更加光彩照人,露出了燦爛、永恆的微笑……
尾聲。時光倒流了七十年,愛情卻只消這一瞬間,宛若煙火。最難忘的時刻:兩人歷盡磨難終於幸福地在一起了,並一起無限憧憬美好的未來。然而,就在那極為美好的時刻,理查德無意間從衣袋裡掏出了遺留的一枚1972年的硬幣,打碎了眼前的美夢。他眼睜睜地看著愛麗絲絕望地呼叫著他的名字,消失在了黑暗的、永恆的時間隧道中。絕望的理查德試圖再一次回到過去,但他知道,那遙遠的美好時光一去不復返了。當年兩人相見時鬱郁蔥蔥的大樹現在已經枯乾,原本富於浪漫情懷的沙灘如今擺放著垃圾筒……現實中的一切已經變得如此不堪入目,一種強烈的懷舊感在我們心中油然而生。被失去愛麗絲這一事實擊垮了的理查德,同時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力量, 他坐在房間里一個星期滴水未進。全片最後的鏡頭是他和愛麗絲在潔白一片的天國重新相會,
「時光倒流」主題全曲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