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其一寫出甲午海戰的電影概述,其二整理出甲午大戰及中國戰敗摘要
《甲午大海戰》這部電影以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的黃海海戰為背景,通過展現清朝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的激烈交鋒,揭示了中國近代海軍的落後與孱弱。影片中的場景和細節都非常逼真,從艦船的構造到士兵的裝備,再到戰爭的慘烈,都讓觀眾彷彿親歷了那個硝煙彌漫的時代。
電影中,北洋艦隊的指揮官鄧世昌帶領士兵們英勇抵抗,但最終還是敗給了裝備更為先進的日本艦隊。鄧世昌在電影中是英勇的象徵,他的犧牲更是激發了無數觀眾的愛國情懷。通過這部電影,觀眾不僅能夠了解到甲午戰爭的歷史背景,還能深刻體會到中國在那段歷史中的無奈與悲壯。
在甲午戰爭中,清朝的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進行了數次激戰,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這場戰爭導致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急劇下降,也標志著清朝末年的衰敗。電影中詳細描繪了黃海海戰的經過,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與日本吉野艦的對決尤為震撼人心。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不僅是因為武器裝備落後,更重要的是戰略上的失誤和指揮上的疏忽。清朝政府對於海軍的重視不夠,使得北洋艦隊在面對日本海軍時顯得捉襟見肘。而日本則利用其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完善的軍事體系,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電影《甲午大海戰》通過生動的歷史場景和逼真的戰斗場面,讓觀眾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這場戰爭的歷史意義。同時,它也提醒我們,面對強敵時,不僅要依靠先進的武器裝備,更要注重戰略規劃和指揮能力。
通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在那個時代的困境和掙扎,以及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這部電影不僅是一部戰爭片,更是一部歷史片,它讓我們重新審視那段歷史,思考如何從歷史中汲取教訓,更好地面對未來。
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不僅導致了清朝的衰落,也為後來的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筆。電影中對戰爭的描繪,不僅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更讓人體會到和平的可貴。
最後,這部電影通過鄧世昌等英雄人物的犧牲,展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敵、英勇抗爭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在甲午戰爭中得以體現,在中國歷史的各個時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電影《甲午大海戰》,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段歷史,以及它帶給我們的啟示。
『貳』 電影《長津湖》被稱為中國戰爭片的天花板,看過這部電影之後你有哪些感想
電影長清湖又為中國的戰爭片創造了新的紀元。
作為戰爭片,最需要遵循的就是歷史,這一部電影也同樣做到了這一點。他尊重歷史的每一個世紀,也能夠尊重歷史中可能出現的中國軍隊遇到的困難及麻煩。因為在當時,新中國剛成立,確實是不管是兵器還是物資都不及美軍,但是哪怕是這樣的。境況下,我們依然能夠派出自己的軍隊抗美援朝,同時也保衛自己的國家免受災難之苦,這是一個無比偉大而強硬的艱決定。對於當時的領導者而言,做出這個決定不容易,但是也為我們日後的繁榮昌盛打下了巨大的基礎。
『叄』 1942影片評價
《一九四二》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多位專家對其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進行了深入研討。
專家一致認為,《一九四二》將對中國電影歷史產生深遠影響,饒曙光表示,這部電影在某種意義上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成人禮,具有標志性意義。張衛形容其為「一幅民間苦難史詩長卷」,路海波認為它體現了中國電影藝術的良心和道德感,超越了中華民族的普適情感。鍾大豐更是直接評價《一九四二》可與《現代啟示錄》、《阿拉伯的勞倫斯》相提並論,趙寧宇也肯定了《一九四二》是改革開放三十年觀念流變之後電影藝術的成果展現。
《一九四二》里真實又溫暖的人性展現也是專家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張衛認為馮小剛拍這部電影具有杜甫式對民生的悲天憫人和屈原式的「哀民生之多艱」情懷。《一九四二》是對人在生存底線之下對人性和文化還能保持多少的拷問,盡管導演還是力圖保持著一些人性的溫暖和人的尊嚴。章柏青表示,盡管展示了民族性中比較不良的東西,但也展示了民族的堅定性,對困難的承受度,以及內在的力量,這些是民族發展的希望。路海波同樣認為《一九四二》是一部溫暖的電影,沒有悲觀,而是相信人性的溫暖,給人往前行進的力量,哀而不傷。
綜上,《一九四二》以其深刻的歷史意義、卓越的藝術價值以及真實溫暖的人性展現,贏得了專家們的一致好評,對中國電影乃至民族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3)電影戰爭中國的影響擴展閱讀
《一九四二》是由著名導演馮小剛執導的一部戰爭與劇情篇電影;,根據劉震雲小說改編;1993年馮小剛看中劇本,到如今付諸拍攝,歷時18年,《一九四二》也是馮小剛使用膠片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該片由華誼兄弟公司出品,投資2億,於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2012年11月29日賀歲檔上映。
『肆』 關於中國優秀軍事電影對大學生國防意識形成的影響
國防意識是一個國家的公民抵禦外侮、捍衛祖國的獨立和主權、維護國家的尊嚴和安全的主觀認識。
毛澤東主席曾說:「一二.九運動是抗戰動員的運動,是准備思想和幹部的運動,是動員全民組的運動,有著重大歷史意義。」在七十年後的今天,重復那段熟悉的歷史同時,我們不應該忘記現在,特別是當代大學生在未來的作用。誰也不知道下一場「抗戰」將在何時打響......
作為當今高校大學生同樣在國防上有著不可推卸的義務。權利和義務從來相輔相成,准備戰爭就是高校大學生的國防義務,而享受有著強大國防力量保衛的經濟建設成果則是高校大學生的權利。在我國未來的建設中必須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我國的物質文明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卻由於種種原因,精神文明建設相對滯後了。這其中,人們對四個現代化的理解出現了傾斜。在很多人眼中,工業、農業、科技現代化已經凌駕於國防現代化之上了。但事實上,國防現代化是國民經濟安全穩定發展的前提,失去了國防現代化,工業、農業、科技現代化是不協調的,是隨時都有可能被別人剝奪的。因而,加強已經被淡化的國防素質教育就成為了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
那麼,作為未來中國的高級知識分子的高校大學生應該為國防做點什麼?很明顯,中國有一支相對強大的軍隊,暫時還用不著高校大學生去扛槍。但高校大學生卻並不是沒有事情可做,而且他們該做的事情還很重要。一個國家,知識分子是國防力量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戰爭年代,今天的高校大學生就是明天的高技術兵種之優秀戰士。隨著時代的前進,今天的戰爭已經是科技和知識的較量,最終體現為人才的較量,而高校大學生就是高技術人才隊伍的主體。因而我們必須注意到,高校大學生學習知識本身就是一種對國防力量的加強。但是,僅僅是學習知識那是不夠的,在學習知識之餘,我們應該注意到對高校大學生國防意識的加強,這就涉及到了國防素質教育。國防素質教育當然包括知識的積累,失去了知識的人自然就不是國防要素了。可是國防素質教育包括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還有國防意識的提升。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這,恰恰又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點。
新時代的高校大學生應該做到把分析國際形勢和我國周邊的安全環境同國防素質教育的豐富實踐結合起來,以求充分認識到依法普及和加強國防素質教育,對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促進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從而使貫徹執行國防素質教育成為全體高校大學生的共同責任,成為每一個高校大學生的自覺行動。也只有這樣,國家建設才能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
『伍』 戰火無情人有情!細數10大經典戰爭電影都有哪些
雖然中國電影問題重重,戰爭片在電視劇領域,抗日神劇已經成為笑話的存在。但並不代表,中國並沒有好的戰爭電影。
第1:首推的《大決戰三部曲》
小成本戰爭片,《我不是王毛》和《捍衛者》也都非常不錯。
未來的國產戰爭片,最值得期待的,還是導演了《老炮兒》的導演管虎,執導的最新戰爭大片《八佰》,希望是中國戰爭片又一個高峰。
更多關於戰爭片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