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元日戰爭中為什麼蒙古人弓箭射不穿日本鎧甲
話不是這樣說的,蒙古人的弓箭不僅射不穿日本鎧甲,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弓箭都射不穿同時期的鎧甲。當然,如果碰到了蒙古人的破甲弩那就另說了!
日本盔甲
客觀上說,蒙古人善騎善射,本來就適合在大陸上突襲作戰,而日本本土比較狹小,幾十萬蒙古軍隊很難展開不說,單單是水上運輸這個環節就能讓不善水戰的蒙古人吃盡苦頭。
更何況蒙古人在大陸上作戰一般不會帶軍糧,而是每攻下一個城池就將城內洗劫一空充當軍糧,但到了日本,本身就水土不服,再加上騎兵威力很難施展開來,所以攻不下城池就更難獲得補給,這樣一來二去,既然不能速戰速決,蒙古人自然就被日本人拖死了!
Ⅱ 中日歷史上的戰爭及結果
一、中日之間第一場戰爭——白江口海戰。(唐日戰爭)(唐勝)
公元663年,白江口之戰,唐軍一共焚毀日本戰船400餘艘,殺敵不計其數,海水盡皆染紅。日本水軍慘敗消息傳至周留城,守城的百濟王子率軍投降,百濟自此徹底滅亡。日本陸軍趕忙從周留城及其他地區撤退回本國。
二、忽必烈征日。(元日戰爭)(元敗)
13世紀,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曾兩次派大軍渡海征日,由於戰略戰術失誤,加上兩次遭到狂風暴雨吹翻船隻,損失慘重,只好撤退。日本人則把元軍失敗原因歸結於「神風」保佑,更相信日本是一個「神國」,增強了狂妄自大心理。
三、明朝抗倭戰爭(明勝)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繼光與俞大猷配合,殲滅了廣東的倭寇。至此,明東南沿海抗倭之戰取得了最後勝利。
四、壬辰戰爭(明勝)
明援朝抗日之戰是明朝萬曆時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起於1592年至1598年結束。1592年是壬辰年,朝鮮史家因此稱1592年—1598年的戰爭為壬辰衛國戰爭。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海戰,中朝軍隊大獲全勝,擊沉敵艦數百艘,全殲日本水軍。日本陸軍完全孤立,倉皇逃竄回國。援朝抗日戰爭取得了徹底勝利。
五、甲午戰爭(清政府正式向日本屈膝投降)
甲午戰爭。戰爭分為四個戰場,第一戰場發生於朝鮮境內(平壤之戰);第二為黃海海戰;第三為遼東北半島之戰;第四為山東半島之戰。
平壤之戰日軍方面憑借優勢火力和組織完善、訓練有素的軍隊打敗清軍。前後不過兩天,清軍即豎白旗乞降,撤出平壤,使敵僅以傷亡600餘人的代價即佔領平壤並進而佔領朝鮮全境。
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為近代世界海戰史上所罕見。海戰的結果是北洋艦隊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廣甲」逃離戰場後觸礁,幾天後被自毀)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死傷官兵600餘人。北洋艦隊的損失大於日方。黃海海戰以後,由於北洋艦隊嗣後不敢再戰,日本基本上掌握了黃海制海權,對後來中日戰爭的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是失利了。
遼東半島之戰自1894年10月24日開始,到1895年3月9日結束,歷時近5個月,中經鴨綠江防之戰、金旅之戰、遼陽東路之戰、遼陽南路與規復海城之戰、田莊台大戰,最後以清政府的屈辱求和而告結束。
山東半島之戰從1895年1月21日日軍在山東榮成灣登陸到2月17日日軍佔領威海衛,歷時近1個月,中經白馬河前哨戰、南幫炮台爭奪戰和劉公島保衛戰,最後威海衛海軍基地失陷,「北洋艦隊」最後覆滅。
清政府在日本的軍事進攻和外交壓力下,被迫於4月17日同日本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條約——《中日講和條約十一款》(即《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日甲午戰爭結束,表明清政府正式向日本屈膝投降。
六、抗日戰爭(中勝)
一般意義上的抗日戰爭,是指從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開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結束。但這里是指從1931年9月18日即「九·一八事變」開始。
1931年至1937年,中日之間的重要戰斗包括:
東北淪陷。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由於東北軍沒有進行抵抗,4個多月內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部淪陷。日本強占東北後,當地百姓自發組織了武裝反抗侵略的斗爭。
一二八淞滬事變。1932年1日28日晚,日本海軍陸戰隊突然向閘北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發起了攻擊,第十九路軍在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率領下,奮起抵抗。直至3月3日停戰。
長城抗戰(1933年3月5日 - 5月25日)。長城抗戰是九一八事變後中國軍隊在華北進行的第一次較大規模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役。當年3月至5月,國民革命軍在長城的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頑強抗擊侵略軍,最終中日雙方簽訂了《塘沽停戰協定》。
綏遠抗戰。綏遠抗戰又稱為百靈廟戰役,是傅作義部與日本支持的蒙古德王所率部隊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發生於1936年底,以晉綏軍和中央軍全勝而告終。
1937年—1945年中日之間爆發了全面的戰爭,大小戰斗無數,重要的戰役包括國軍在國內正面戰場進行的22次會戰和滇緬戰爭,以及中國共產黨軍隊發起的百團大戰:
淞滬會戰的時間是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是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以國軍被迫撤退結束。
南京會戰的時間是1937年12月1日至12月13日,日軍第10軍在金山衛登陸後長驅直入,會同淞滬戰役中的日軍向首都南京挺進,國民政府慌亂中組織南京保衛戰,於12月13日淪陷。日軍進入南京後製造了「南京大屠殺」。
太原會戰的時間是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是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重要戰斗包括天鎮戰役、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和太原保衛戰。此後國民黨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基本結束。
徐州會戰是1938年1月至5月,中國第五戰區部隊與日軍第五方面軍、華中派遣軍各一部,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路、隴海路沿線進行的大規模防禦戰役,以三四月間圍殲日軍一萬餘人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
蘭封會戰發生於1938年5月,中國軍隊12個師在薛岳指揮下於河南對孤軍深入的日軍土肥原賢二部發起進攻作戰。
武漢會戰發生於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軍隊在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同日本侵略軍展開大規模會戰,其中在萬家嶺一帶,日軍4個團被全殲,史稱萬家嶺大捷。會戰歷時4個半月,是抗戰以來戰線最長、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並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會戰,最終以武漢失守宣告結束,但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抗戰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隨棗會戰發生於1939年5月,岡村寧次率日軍第十軍部隊向湖北隨縣、棗陽進攻,李宗仁率中國第五戰區部隊抵抗,並最終收復隨縣、棗陽,共擊斃日軍1.3萬人,阻擊了敵軍的進攻。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日軍動用10萬兵力進攻長沙,在中國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並被迫撤退。
桂南會戰發生於1939年11月13日~1940年2月。1939年11月日軍在廣西登陸後,先後佔領南寧和昆侖關,國民政府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在杜聿明指揮下於12月下旬取得昆侖關大捷。至次年2月3日,日軍再次佔領昆侖關,中國軍隊發起反擊,於2月14日又一次奪回昆侖關,會戰結束。
棗宜會戰發生於1940年5月1日~6月18日,日本軍隊第11軍對中國第五戰區部隊發動進攻,會戰以日軍佔領宜昌而結束。在棗宜會戰中,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犧牲。
百團大戰發生於1940年8月20日至12月15日,彭德懷指揮八路軍129師、120師和晉察冀軍區部隊,在山西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為重點的一次進攻戰役,八路軍參戰部隊共計105個團。
豫南會戰發生於1941年1月25日~2月7日,是中國第五戰區軍隊在豫南抗擊日軍的一次作戰,共斃傷日軍9000餘人。
上高會戰發生於1941年3月15日~4月9日,為保證南昌及附近佔領區的安全,日軍試圖消滅贛北中國軍隊主力,王耀武率七十四軍對陣裝備精良的5萬日軍,共斃傷日軍15000餘人,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
中條山戰役,1941年5月日軍在山西境內發動全面進攻,中國軍隊慘敗。
第二次長沙會戰發生於1941年9至10月,中國軍隊第六戰區在薛岳指揮下主動發起進攻的一次戰役,共殲滅日軍3萬餘人,但中國軍隊傷亡慘重。
第三次長沙會戰發生於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日本第11軍司令阿南惟幾統率約6萬人數的日軍,為策應向香港進軍的日軍,向30萬中國軍隊發動牽制性攻擊。薛岳將軍負責的第9戰區一線兵團依託各陣地逐次抵抗,給日軍予沉重打擊,共斃傷日軍5萬餘人,取得「長沙大捷」。
浙贛會戰發生於1942年5月至9月,是日軍打擊國軍第三戰區主力而發動的一場戰爭,日軍最終打通了浙贛鐵路,但損失慘重。
鄂西會戰發生於1943年5月~6月,中國第六戰區以10個軍的兵力抗擊了日軍約5個師團兵力的進攻,其中胡璉指揮十八軍第11師進行的石牌要塞保衛戰取得了重大勝利。
常德會戰發生於1943年11月至12月,日軍糾集7個師團約10萬人進攻常德,國軍集中了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16個軍43個師21萬人迎戰,給敵重大消耗,最終中國軍隊收復常德等陣地,取得戰役的勝利。
豫中會戰發生於1944年4月~5月25日,岡村寧次指揮日軍試圖圍殲中國第一戰區主力,國軍戰敗,致使洛陽在內的河南大部淪陷,其中許昌保衛戰最為激烈。
長衡會戰發生於1944年5月至9月初,日軍為打通粵漢鐵路,進攻湖南。日軍先後投入10個師團,約25-28萬人,而國軍先後投入16個軍,40多個師,約35-38萬人,國軍雖然頑強抵抗但最終遭到挫敗,傷亡9萬餘人。
桂柳會戰發生於1944年8月至12月,桂林和柳州先後淪陷。
湘西會戰起於1945年4月9日,止於6月7日,中國軍隊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戰役以中國軍隊取得勝利告終,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此從防禦作戰開始轉向反攻階段。
滇緬戰爭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支持英國盟軍,中國遠征軍於1942年初入緬作戰,歷時兩個多月終告失利,緬甸全境為日軍所控制;中國遠征軍一部退回國內,一部進入印度組成中國駐印軍訓練。第二階段,始於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會同英、美盟軍對緬北日軍展開的反攻,歷時一年多先後贏得了胡康河谷戰斗、孟拱河谷戰斗以及密支那等戰役的勝利;中國遠征軍也於1944年5月強渡怒江天險,從滇西開始反攻,發起了松山戰役和騰沖戰役,經8個月血戰,連克日軍重兵防守的騰沖、松山、龍陵、芒市等要隘城市。1945年1月,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在畹町勝利會師,於當年3月將日軍全部趕出緬北和滇西。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緬北、滇西反攻作戰並取得勝利,是中國正面戰場唯一取得全勝的攻勢性作戰,同時也取得了抗戰中僅有的幾次對日軍的全殲戰,因此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一大壯舉,。
歷時十四年的抗日戰爭,在美蘇等盟國的協助下,中國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後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Ⅲ 聽說元朝的時候曾經攻打過日本,後來在海上全軍遭風暴了
文永之役,即第一次元日戰爭,發生於日本文永十一年、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當時日本後宇多天皇的年號為「文永」,稱「文永之役」,此役元軍以失敗收場。
日期: 1274年11月20日
地點: 日本九州
結果: 日本勝利,撤回中國
起因: {{{casus}}}
領土變更: {{{territory}}}
參戰方
元朝 高麗 日本鐮倉幕府
指揮官
忻都 北條時宗
兵力
35,000名蒙古及漢族士兵
18,000名高麗士兵 10,000人
傷亡
16,000人死亡 少
弘安之役,即第二次元日戰爭,發生於日本後宇多天皇弘安四年、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當時日本天皇的年號為「弘安」,稱「弘安之役」。此役元軍再度以失敗收場。
日期: 1281年8月15日
地點: 日本九州
結果: 元軍艦隊壊滅,日本大勝
起因: {{{casus}}}
領土變更: {{{territory}}}
參戰方
元朝 高麗 日本鐮倉幕府
指揮官
阿塔海 北條時宗
兵力
江南軍100,000名以上
東路軍40,000名高麗兵士 大宰府守備軍25,000名
長門守備軍15,000名
傷亡
八、九成沒有回國
江南軍95,000名以上死亡
東路軍7,000名以上死亡
東路軍33,000名逃亡 不明
Ⅳ 元日戰爭的戰爭背景
蒙古帝國消滅金朝以後,負責漠南漢地事務的忽必烈於1260年在中原即位稱帝。同年,高麗元宗向其稱臣,高麗成為其東藩。1264年忽必烈定鼎燕京,以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並於兩年之後要求高麗派使者奔赴日本,希望與日本「通好」(同時忽必烈想消耗南宋新附軍)。
趙彝代表元廷出使日本,但未取得任何收獲;1268年,忽必烈又派遣了第二批使者,同樣是空手而回。兩批使者都參見了鎮西奉行,由其傳達鐮倉幕府的征夷大將軍及在京都的天皇。此後,忽必烈或通過高麗,或自遣使者,又繼續發送了一系列的信件,並以戰爭相威脅。幕府時值鐮倉時代中期,幕府將軍惟康親王並無實權,實權掌握在權臣北條氏手中。當時的「執權」北條時宗決定不投降,並立刻著手加強日本最靠近高麗的領土,因此也是最有可能被首先侵略的地方——九州的防禦。首先,幕府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大名回到自己的駐地,並將在九州的軍隊西移,以進一步增固可能的登陸點的防禦。另外,幕府還組織了大規模的宗教祈禱活動,以心理戰來應對這場危機,其他大多數公家活動亦被推遲。
忽必烈早在1268年就想發動戰爭,但卻發現朝鮮半島當時沒有足夠的財力提供充足的兵力;1273年他派了一支部隊去高麗做為先鋒,結果這支部隊卻無法在高麗的國土上自給自足,最終被迫返回中國以資補給。因為元軍騎兵所需的馬匹,以及所需的養馬草場,都嚴重限制了部隊的運動,以致於元軍無法在幾乎寸草不生的地方活動。
Ⅳ 元日戰爭的介紹
元日戰爭是元朝皇帝忽必烈與屬國高麗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攻打日本而引發的戰爭;這兩次侵略在日本合稱「元寇」或「蒙古襲來」,或依當時的日本年號稱抵禦元軍第一次進攻的戰事為「文永之役」,第二次為「弘安之役」。鐮倉、室町時代呼稱(蒙古襲來、異賊襲來、蒙古合戰、異國合戰)亦有用凶徒稱呼之,江戶時代大日本史稱為元寇。這兩次入侵也以北九州為主要戰場。這兩次侵略企圖盡管最終失敗,但其在宏觀歷史上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兩次戰爭是日本史上最有名的事件之一,並且由於其在阻止蒙古帝國和元朝擴張上所發揮的作用,使得它們在世界史上扮演了重要的作用。這兩起事件在很多小說中都被提及,並且神風這個詞也是由此而生的。另外,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遭遇,這兩起失敗的入侵嘗試應該算是日本一千多年來面臨的最大的被侵略的威脅了。
Ⅵ 歷史上日本和韓國之間發生過戰爭嗎
歷史上日本和韓國發生過戰爭。
1、日本第一次入侵朝鮮半島的時候是在四世紀的時候。當時還沒有天皇家族。因為真正有記載關於日本天皇是在六世紀的時候。當時日本還被我們稱為倭國。日本在朝鮮半島上建立了殖民統治。實力還非常強大。最盛時曾一度打到平壤附近。當時日本甚至要求中原王朝封日本為朝鮮總督。承認日本在朝鮮半島的統治。
2、日本第二次在朝鮮半島就是唐朝的時候了。不過這一次日本遇到了大唐的軍隊,被打的是要多慘有多慘。663年,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於白江口發生大戰。唐朝13000軍隊和170多艘戰船把日本42000軍隊、1000多艘戰船打的全軍覆沒。
3、日本第三次入侵朝鮮半島是在明朝萬曆年間。當時豐臣秀吉基本上統一了朝鮮,於是開始想稱霸中原了。這時候又開始老的思路先入侵朝鮮半島。朝鮮可以說是一敗塗地。最後在明朝的支援下打了六七年才結束。
4、日本第四次入侵朝鮮就是甲午戰爭之後了。甲午戰爭之後,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日俄戰爭之後日本徹底稱霸東北亞了。之後吞並了朝鮮,朝鮮開始成為日本殖民地,一直到二戰結束後才朝鮮半島才開始光復。這次佔領是時間最長的,也是對朝鮮半島傷害最大的。
(6)元日戰爭的電影擴展閱讀:
從歷史上看,西域和東北亞,是歷來的用兵之地。對邊疆區域,屯兵制是千百年來的有效羈縻手段之一。左公柳、安順場、新疆建設兵團都是屯兵制的成果。
擴張是個人、公司、社區、集體和國家維護自身生命力的自然訴求。一旦不再擴張,就意味著過了盛年。縱觀歷史上日本對朝鮮半島的覬覦,自唐末就開始,至今也沒有停歇。而中原王朝對周邊的威壓,也從未止步。
中原王朝300年一輪更替,是農業時代的人口增長和自然環境限制二者不可避免的矛盾輪回。而中國、日本、朝鮮的戰爭,也是以300年一輪回來計的。
Ⅶ 元日戰爭日本死多少人 元日戰爭有什麼影響
忽必列元日戰爭是元朝皇帝忽必烈與屬國高麗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攻打日本而引發的戰爭直到1294年(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逝世,都未再攻打日本。
Ⅷ 對馬島之魂導演剪輯版區別是什麼
《對馬島之魂》是由索尼旗下第一方工作室Sucker Punch開發的一款開放世界冒險游戲。游戲最初於2020年7月17日登陸PS4平台。發售之後,便迅速賣出了500萬套的驚人銷量,成為索尼獨占游戲中賣出速度最快的一部新IP作品。
本作改編自元日戰爭。1274年,元朝與屬國高麗派軍攻打日本對馬島。玩家將扮演對馬島的武士境井仁,抵擋來襲大軍。他將挺身而出與戰友共同作戰,化身為令敵人膽戰心驚的「戰鬼」,不擇手段拯救遭受蹂躪的家園與同胞。
出色的動作設計,精彩又還原的戰斗演出,搭配開放世界下靚麗的風景,都促使它成為一款優秀的第一方獨占作品。
「剪輯版」與原版最大的區別,就是追加了全新章節【壹岐島之章】,給玩家額外提供了4-6小時的全新內容。
玩家將繼續扮演主角境井仁,以壹岐島為場景,遊玩全新的擴展劇情,新的地點,邂逅新角色,並完成新的故事。
當玩家完成第一章主線故事,推進到游戲第二個區域,就能直接體驗新內容。通關的老玩家則是可以直接打開日誌菜單,便能看到【壹岐島的故事】已解鎖的提示。
除了新章節之外,剪輯版的PS5版支持次世代手柄的自適應扳機與觸覺反饋功能。畫面也支持動態4K解析度,60幀的幀率,以及新增了人物日語口型。另外,官方也表示會為《對馬島之魂》的多人模式【奇譚模式】免費追加新內容,以及包括一個全新模式。
Ⅸ 日本對韓國的侵略 日本侵略過韓國嗎
日本侵略過韓國。
具體有五次戰役
1、江華島戰役:日本在1876年,以武力打開了朝鮮的國門,強迫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
1894年—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戰勝朝鮮的原宗主國清朝,驅逐了中國在朝鮮的勢力,加緊控制朝鮮。1897年,朝鮮王朝改國號稱「大韓帝國」,朝鮮從此改稱韓國。
2、公元663年8月,白江口之戰
地點:白江口(現韓國錦江入海口)
交戰人數:唐朝、新羅一萬三千人,戰船170艘;日本、百濟四萬兩千人,戰船1000多艘
交戰結果:日本的戰船幾乎全部沉沒,唐軍取得完全的勝利。此次戰役奠定了東北亞地區上千年的政治格局。 日本開始全面的上唐朝學習。
3、元日戰爭、弘安之役
時間:公元1274年和1281年
地點:日本北九州地區
交戰人數:第一次文永之役(1274年):元朝、高麗:士兵三萬餘人,戰船九百餘艘
日本:十萬人
第二次弘安之役(1281年):元朝、高麗:士兵約20萬 ,戰船900餘艘
日本:十萬以上
交戰結果:元朝高麗聯軍初期取得部分戰果,但是跨海作戰後援不足,被迫撤退,並在撤退中遇到台風,總計損失兩萬餘人。日本方面損失不詳,但是最終獲得了戰略上的成功。
4、應永外寇
交戰方:李氏朝鮮VS日本
時間 :公元1419年
地點:對馬島
交戰人數 :朝鮮:一萬七千餘人,戰船200餘艘;日本:日本約三千人,戰船約130艘
交戰結果:朝鮮傷亡約180人,日本傷亡200人。日本宗氏向朝鮮投降,稱臣納貢。
5、萬曆朝鮮戰爭
時間:1592-1598年
地點:朝鮮半島
交戰人數:第一次:明朝,四萬餘人。朝鮮:人數不詳。日本,十四萬餘人
第二次:明朝,三萬餘人。朝鮮:人數不詳。日本,十四萬餘人
交戰結果:日本初期進展順利,幾乎佔領朝鮮全境,但是明朝援救朝鮮之後,形勢逆轉。日軍被迫撤離朝鮮。動搖了豐臣秀吉在日本的統治,德川家康趁機發展勢力,為以後德川家取得日本統治權創造了條件。朝鮮雖然損失慘重,但是在明朝的援助下避免了被滅國的風險。明朝雖然成功的抵禦了日本的侵略,但是長期的戰爭大大的增加了明朝國庫的負擔,減弱了對抗女真部族反叛的力量。
Ⅹ 成吉思汗為什麼要攻打日本
據說成吉思汗攻打日本的原因就在日本不肯臣服於他。
成吉思汗曾經多次派遣使者到日本勸服日本人歸降於他,但是日本人根本不理他,甚至還教訓過使者,成吉思汗對於日本人這樣蔑視他的威嚴感到不滿,於是成吉思汗想派兵前去攻打日本。於是他派遣了將近三萬人的軍隊前往日本,兵分三路,從三個地方同時擊破。
(10)元日戰爭的電影擴展閱讀:
日本人面對蒙古軍隊的攻擊,從容不迫,日本鐮倉幕府調集部分正規軍與蒙古軍開戰,九州沿海各藩也緊急組織武士和民兵參戰,這樣的戰爭持續了將近一個月。戰爭一開始日本就潰不成軍,損失慘重,但是他們以他們的毅力任然沒有讓蒙古軍隊再進一步。
慢慢的日本人熟悉了蒙古的作戰方式之後,他們開始反擊了,這也是日本人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大約在1274年的10月20日,這天暴雨來襲,而蒙古人不熟悉地形,導致多數船隻觸碰到了觸礁,至此援軍損傷過半,成吉思汗見勝利無望,便吩咐剩餘的軍隊原路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