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部美國喜劇電影講一個被陷害的落魄富翁,他的乞丐朋友死後,他們潑骨灰結果被風吹回來。這是什麼電影
丑態百出 說的是男主角是個億萬富翁與一個人打賭。賭他能不能在貧民窟生活三十天。如果能過三十天,那那人的財產就歸他,否則他的財產將全部輸給對方。在這三十天中,他結交了四個乞丐朋友,還愛上了其中一個女乞丐,最後識破這個賭注騙局最後奪回財產。很搞笑。最後那女的上車時還拿些垃圾瓶子!
⑵ 求對《盜夢空間》這部電影的戲劇分析
前言
1
本文含有大量的極其多的無限量的超級無敵我愛你的劇透內容,沒有看過本片的看到上面這句話請馬上關掉頁面關掉瀏覽器關掉電腦拔掉電源,或者,閱讀本文作者無劇透的觀後感:http://i.mtime.com/ad1874/blog/4888532/
2
本文是作者在睡眠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於10個小時內連續看了兩遍《盜夢空間》(其中一次還是坐在第四排的IMAX)之後,抱著極其濃郁的困意寫出的影評,所以如果文章中出現主觀的、非主觀的,技術的,非技術的錯誤或者硬傷,敬請海涵。另外以我目前的精神狀態,我覺得我可能是在做夢的情況下寫完的本文;
3
本文參考了莊子、周公、弗洛依德、弗萊迪、尼奧、沈既濟、曹雪芹、邁克爾·庫尼、韋家輝等擅長以做夢來逃避現實的人間兵器們,所提供的一些理論元素,雖然沒有得到他們本人的同意,但他們都在冥冥中和我進行了神交,神經的交流。另外,著名影評淫「紅袖添飯」兄對本文亦有貢獻,當然,他本人是不知道的(真相只有一個:他「被」盜夢了)。
4
本文內涵若干不雅字眼,以及三俗內容,未成年人請在監護人的陪伴下進行閱讀。
----------正文開始的分割線----------
我堅信,諾蘭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神。
不要神化這個導演,否則就是捧殺他。
之所以開宗明義的說這一點,是因為作為一個喜愛諾蘭作品的人,對目前神化諾蘭的趨勢感到非常的憂慮。這樣下去,對諾蘭不一定是什麼好事。例如在這部《盜夢空間》里,我就看到了一些隱隱約約不好的徵兆。
我要先在影評前面,說這部電影的缺點。
第一個缺點,是故事的立意。這個故事其實講的,是一個很不道德的小偷搞垮一家跨國大企業的故事。雖然渡邊謙那老頭子口口聲聲的說他是為了拯救世界能源,但以我的角度來看,太欠說服力。
於是這樣一來,看電影的心態就有一定的問題了。因為主角乾的是壞事,對於我這種有道德潔癖的處女座來說,越看下去,心情越復雜。到後來,我只好自我催眠:你得相信主角乾的是好事,你看迪卡普里奧那張從禁閉島到現在就沒變過的臉。
對於這一點,我希望大家能夠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主角在這裡面乾的唯一一件好事,也許就是讓受害人和他的父親和好如初。
但你把人家幾千億的身家都搞沒了,這代價未免太大了吧。
真的像我已經這么細致的去分析一個電影里的一個角色的心路歷程和電影世界觀里為他營造的故事的時候,那就已經是沉迷的標志了。
所以,伴隨著我提到的這個缺點,一起進入諾蘭的《盜夢空間》吧。
----------這才是真·正文的分割線----------
講述夢境,諾蘭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但他一定是講得最盪氣回腸的一個。
《盜夢空間》的故事從迪卡普里奧在海邊痛苦的蘇醒過來而開始。熟悉諾蘭的人會知道,這就是他擅長的調調,你在電影院坐下,看完那些雜七雜八的預告片和廣告,看到廣電總局那萬年不變的淫龍LOGO,再看到電影公司的大牌子之後,故事就到你眼前了。沒有字幕表,沒有影片名,諾蘭不搞這些。
開篇的故事用雙重夢境,很快的讓觀眾了解了本片是什麼,沒有一句解釋世界觀的畫外音,但諾蘭又不會講得太晦澀,作為觀眾的你,只要稍微想那麼1分鍾,就大致能了解本片的世界觀是什麼。
很簡單。
當代,某年,美國軍方發明了一種夢境分享裝置。說白了,這玩意能讓別人進入某個人的夢,大家聚在一起做夢。夢里發生什麼都可以,GAY男可以變直,初戀可以再找回來,國民黨沒有被打敗,只要你想要什麼,就可以是什麼。
美軍之所以研製這種裝置,目的是為了訓練士兵,因為夢境里發生的一切極其真實,而且花費又低,不用整天把軍艦開到南海來演習,搞得我們的外交部老是嚴正嚴肅強烈的譴責;而且,它比WAR GAME什麼的要復雜得多,更訓練一個人各方面的素質。
但是這個裝置有一個副作用,就是----潛意識的入侵。
就像身體里的白血球會殺死細菌(迪卡普里奧對此句有貢獻),身體有傷口大腦會發出疼的信號警告你一樣,人的潛意識,會對一些不屬於自身、不合理的事物排斥。所以,如果身處一個別人生造出來的夢境里,人的潛意識,會在這個夢境里造出許多危機,來讓自己過不了。比如,會有許多黑衣墨鏡蜀黍拿著槍端著炮來掃射你,會有路人一擁而上按住你捅死你,反正,你的潛意識為了保護你,就是要把你在夢境里弄死,從而讓你蘇醒,知道你是在做夢。
所以大概也正因為有這個極其麻煩的副作用,美軍沒有大批量的使用這個武器。
後來不知道怎麼的,就落到咱們迪卡普里奧同學的手上了。(諾蘭你說兩句解釋一下會死啊)
而我們迪卡普里奧同學可樂呵了,大概是10多年前在一艘大大大輪船上沒有過足戀愛癮,拿到這裝置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著太太瑪麗昂·歌迪亞一起做夢,在夢境里胡搞海搞去了。
因為這個夢境極其美麗夢幻,而且正好是這恩愛的小兩口所追求的終極和諧社會,所以裡面沒有出現一個潛意識製造的麻煩。
而且,因為人在做夢的時候時間過得特別慢,所以夢境里的時間,是現實生活的20倍,而夢里還可以繼續做夢,那就是400倍……如此往返,在夢境里生活,其實是另一個角度的長生不老。
迪卡普里奧和瑪麗昂·歌迪亞這小兩口大概就看上了這點,所以在夢里做了很久很久……五十年!當然,在現實生活里,也不過是幾個小時而已。
可是,他們沒有發現,造夢給人帶來的,還有另一個非常麻煩、非常危險的副作用。
那就是----植物人。
如果夢做得久了,你會想,這一切究竟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我國著名思想家,活動家,行為藝術家莊子庄老先生是怎麼看待人和宇宙的。他認為要天人合一,要物我兩忘,他曾經做過一個很出名很前衛的夢,誕生過一個很有趣的詞語叫「莊周夢蝶」,說的是他老人家覺得自己其實就是一隻蝴蝶(《守望者》影評對此句有貢獻),這就是莊子已經搞不清楚自己是蝴蝶的夢里的人,還是真實生活里的人了。嚴格的說,我們稱這種情況叫「神經」,當然,中文裡還有一個更貼切的詞,那就是「二逼」。
迪卡普里奧就發現自己的老婆開始二逼了。做了50年的夢,醒來之後,瑪麗昂·歌迪亞的精神有些恍惚,她老是覺得這世界不是真的,所以一定要死一次,醒過來。
於是,她在結婚周年紀念日,以死明志。她死就死吧,還非得要叫上迪卡普里奧一起,迪卡普里奧不幹吧,她就搞了一堆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死是迪卡普里奧害的。
結果迪卡普里奧賠了夫人又折自己,不但老婆死了,自己還被美國通緝,有家不能回,被迫逃亡。
作為一個黑戶,估計打工掙錢養活自己是不行了,那迪卡普里奧只好就拿著這機器,開始靠它賺錢。
我們的故事,才算真正開始。
首先明確以下幾個身份:
一,盜夢人。這是團隊的靈魂人物,負責執行任務。男主角。
二,前哨客。負責觀察夢境里的周遭環境,替盜夢人做事打點一切,是盜夢人的左右手。
三,造夢師。他負責建築整個夢境,夢境要越復雜越好,這樣潛意識越難跟自己作對。所以造夢師一定是一個建築天才,另外是一個迷宮游戲達人。
四,葯劑師。他負責配製催眠葯水,讓人可以進入深層次睡眠,從而可以任人擺布,進行盜夢。
五,偽裝師。他可以在夢境里化妝成被盜夢者熟悉或者不熟悉的某個人,利用自己偽裝的身份來換取情報。
這個團隊的目的,就是要製造出一個夢,然後請君入瓮,讓你在做夢中,吐露出買家想要的秘密。
這個團隊在本片里進行了兩次任務。一次失敗,一次成功。
失敗的那次,是造夢師的問題。造夢師一定要把夢境做得非常逼真,讓受害者不知道自己在做夢。所以,一旦出現不合理的地方,如果讓受害者發現,那就完蛋了。
也正因為如此,迪卡普里奧的團隊對大財團的老闆渡邊謙進行的盜夢行動最終失敗。渡邊謙發現了夢境不合理的地方。
隨後,渡邊謙以讓迪卡普里奧重獲自由生,可以平安返回美國為要挾,讓迪卡普里奧為自己執行一次任務。
這次任務,就叫「Inception」。
「Inception」的目標,是某跨過能源企業大老闆的兒子。這企業據說掌握了全球一半以上的能源。我估計那肯定得是世界五百強之首了。莫非……是中石油?
而這大老闆最近得了病,快掛了。他的繼承人是獨子,蝙蝠俠里的稻草人希里安·墨菲。
渡邊謙希望通過「Inception」,給希里安·墨菲植入一個理念,那就是解散父親一手創建的公司。
也就是說,迪卡普里奧需要在夢境里,為希里安·墨菲的潛意識做出一些修改,讓他覺得自己應該解散公司。
我聽起來覺得難度挺大的,如果是我,這活我肯定不接。
當然,要是迪卡普里奧跟我一樣的話,那影片到30分鍾的時候就該亮燈出字幕走人了。
為了正義為了愛,為了大家接下來可以在電影院爽2個小時,同時也是為了讓自己能夠和兒女團聚,迪卡普里奧義無反顧的接下了這個任務。
如何讓這個目標實現?如何改變主角的潛意識?迪卡普里奧高瞻遠矚的提出了「三層夢境」的概念。
也就是說,你做夢里,在做夢,然後做著夢。
夢中的夢中,夢中人的夢中,夢不到被吹散往事如風。在一環套一環的夢境里,一點一滴的灌輸著這個意識,最終讓你信以為真。
而要進入如此深層次的夢境,配出的葯劑對身體傷害非常大,稍有不慎,就會永遠醒不過來。
更重要的是,為了不讓自己的潛意識作怪,作為盜夢者的迪卡普里奧,是不能知道造夢師對夢境建築的具體細節。而且,造夢有一個原則,那就是不能拿自己的回憶來建築城市,否則就會讓自己迷失在其中,自己會分不清什麼是真實什麼是夢境,也就是說容易變植物人。
但是迪卡普里奧這小傢伙是個別扭受,他對別人這么說,自己卻偷偷利用回憶建造了一個夢境,在這個夢境里,他和瑪麗昂·歌迪亞一直恩愛。
而事實上瑪麗昂·歌迪亞早就死了,所以他對瑪麗昂·歌迪亞的戀戀不舍,讓瑪麗昂·歌迪亞成為迪卡普里奧潛意識里最可怕的敵人。每當關鍵時刻出現,瑪麗昂·歌迪亞都會出來攪局,讓夢境失敗。
但是迪卡普里奧卻不想徹底解決掉他回憶里的瑪麗昂·歌迪亞。因為他有著負罪感,他覺得是自己的不作為害死了瑪麗昂·歌迪亞,也許,這個別扭受,希望瑪麗昂·歌迪亞留在自己的回憶里,折磨自己。
於是,在這么個帶著巨大危險的盜夢者登場的情況下,團隊開始了「Inception」。
接下來的故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為了向希里安·墨菲植入理念而進行的三層夢境。另外還有更加危險和復雜的第四層、第五層,是迪卡普里奧為了解決掉瑪麗昂·歌迪亞、拯救渡邊謙而進行的歷險。
這是影片的核心內容,長達100分鍾。這100分鍾不需要做太多的贅述,我相信看電影的觀眾,會在這100分鍾里感受到諾蘭的牛逼和影片的強悍之處。
非常過癮,非常霸道,非常爽。精緻而讓人思考、沉浸其中的故事情節,演員到位的演技,華麗大氣的攝影風格,排山倒海的壯麗音樂,以及那巧奪天工的電腦特效。《盜夢空間》的電腦特效不同於《變形金剛》,那是一種從頭轟炸到尾的標准美式快餐,而《盜夢空間》則會在很真實的場景里逐漸的做出一些讓你驚嘆的特效場面。再配合漢斯寂寞那排山倒海的音樂----絕就一個字!
我最欣賞本片的鏡頭,是下面這幾個:
這是迪卡普里奧去找葯劑師的時候,發現在地下室里,12個老人正在分享夢境。
迪卡普里奧看見這情形,說:「他們每天都來這樣做夢?」
這時候,管家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不,他們在夢境里,才是清醒的。」
是啊,對於這些風燭殘年的老人來說,或許在夢里,他們能做的事,比現實生活要好得多。
這也是我覺得本片稍微有那麼一點類似《黑客帝國》的地方。
我覺德拿《盜夢空間》和《黑客帝國》比,是沒有意義的,兩部電影的立意和出發點都不一樣,故事內容更是大相徑庭。你不能說有夢境就是一個題材吧?《黑客帝國》更多的是探討一個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幻,這是莊周化蝶的哲學思考,《盜夢空間》幾乎沒對這個做什麼探討,它的重點是講述人的潛意識會對一個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約瑟夫·高登-萊維特在第二層夢境里,維護著沉睡的人。
其實這張照片沒能體現出我最感嘆的那個場景,就是他們漂浮在空中的鏡頭。絕了。我看兩次,兩次發自內心的感嘆。在那一刻,我覺得介你媽,就是電影藝術啊!
這是迪卡普里奧訓練新的造夢師艾倫·佩姬時候出現的鏡頭。
太有趣了。
我覺得這個鏡頭是一種導演在自己作品裡塑造世界觀時那種從容不迫和得意洋洋的最好例證。艾倫·佩姬在片中飾演造夢師,而真實世界裡的諾蘭,何嘗不是一個為大家能夠在電影院發夢而努力的造夢師呢?
當然,這個鏡頭我覺得老杜完全可以收版權費的。因為當電影里出現這一幕的時候,一下子讓我想起
這幾個人站的姿勢實在是太帥了,讓我忍不住就想一腳踹過去。
這幾個鏡頭給我很大的陶醉。以至於我再看到這些照片的時候也在回想那種美妙的滋味。
其實,《盜夢空間》的故事是比較簡單的,稍微想一想,就能理解了。這情形跟《記憶碎片》一樣,那不也是個簡單至極的故事么。只是,諾蘭用電影技巧玩弄了敘事一把,支離破碎之後,故事變得復雜有趣起來。
而《盜夢空間》,諾蘭只是稍微簡單的向《記憶碎片》致敬,玩了一小下敘事技巧,他對本片的最大貢獻,是沒有太多深沉的對白,留給觀眾思考,很多事情他不會直接給你念出來主角會怎麼做,主角為什麼會這樣,而是讓觀眾帶著疑問去思考,去認真的看電影,去自己尋找答案。而這個答案其實隱藏得不深,所以本片並不艱深難懂。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進入希里安·墨菲的第一層夢境之後,突然開始下雨,一干角色都在淋雨,顯然是沒有準備。原因呢?接下來,在對白里,給出了答案。原來,是這層夢境里的某人喝多了香檳,尿急導致的。
我們不都做過這樣的夢么,尿急了就會在夢里到處少廁所,做跟水有關的夢。
而諾蘭最喜歡這樣去設置細節,讓影片里觀眾有很多尋找問題答案的樂趣。這也是構成影片反復觀看的一大動力。
我很喜歡本片的結尾,溫情而留有韻味。我記憶里,這是諾蘭最溫情的一次,誰都沒被搞死搞殘,就連受害人希里安·墨菲,也至少在夢境里,和父親有了一次溫馨的離別。
特別是迪卡普里奧,終於可以和家人團聚。我當時真的害怕他在機場走著走著,突然被人捅一刀或者開一槍什麼的。這事在電影里,實在太常見了。
還好還好,諾蘭這次特別溫情。他給了大家一個頗具幸福感的結尾。而且,對於那些喜歡看完電影還沉浸在電影里的世界的觀眾,他也很照顧,最後那個鏡頭。陀螺到底停沒停下來呢?
這是一個其實答案很明顯,但卻肯定會一直被反復爭論的問題。
寫到這里,我覺得這篇文章可以結尾了。
《盜夢空間》沒有多麼偉大的內涵,他只是諾蘭奉獻觀眾的一個精彩的故事。真的,很精彩,我覺得滿足了。或者你要說意猶未盡也行,趕緊給我整個三部曲出來,我可以統統買票去電影院支持。
最後,請允許我,用前一篇觀影札記里的文字來結尾。
在看第一場IMAX之後,電影散場的時候,有一個哥們在過道上痛快淋漓的講述著他對片中出現的五層夢境的理解,旁邊站著也許是剛散場或者准備進場的人,圍著不少。看著這有些像電影沙龍的場景,我那時候突然有些感動,因為很久沒有一部電影能夠讓觀眾看完之後,產生那麼強烈的交流慾望。所謂「志同道合」,大概不外乎如此了。我想,因為這部《盜夢空間》,那哥們一定會交到一些此前素不相識的朋友。
接著我想,我寫影評不也是一樣的目的么?其實通過一部電影,通過一篇影評,能和對這部電影一樣看法的人探討、交流,最終成為影友、朋友、摯友,那無疑是一件極大的樂事!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ipod里循環播放《盜夢空間》的原聲。這部電影給我很多思考,可能好多都跟電影無關,但想起電影的一些場景,總讓我有一種陶醉的滿足感。
是的,我承認我已經被《盜夢空間》迷住了。
我知道這部電影無法滿足所有人。我知道有人會不喜歡它,甚至有人覺得這片子很爛。
但是,如果你在看完之後也和我一樣,因為這部電影,而覺得滿足和感動,我想,你一定明白我現在的心情。
是的,我現在,非常快樂。
⑶ 電影《活埋》到底是要揭露什麼。
保羅的飾演者瑞恩·雷諾茲在有限的空間,緊張的局勢中將人物絕望、憤怒、驚恐、無助、痛苦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在90分鍾內牢牢地牽制住觀眾的目光,營造出驚悚緊張的氛圍,可謂一人撐起了整部電影。
當然更讓人驚悚的並不是保羅所表現出來的,而是他背後的那個世界,無論是工作單位,還是政府部門,他們的互相推諉,互相欺騙,自私自利,虛偽造作,都被揭露的絲毫不剩,危機來臨時,他們什麼都不能給予,這才是最讓人驚悚、害怕的,冷漠自私,殘酷無情。
(3)美國電影百燭游戲講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影片實際上揭露了現代人的一種命運處境,每個人都是孤單又渺小的個體,一個生命的降臨與逝去並不會對這個世界產生大的影響。人們都被活埋在別人情感的底層,仰著頭,期待和覬覦著關懷。然而淡漠的人際關系與疏離感將我們囚困於宿命的牢籠。
如果不加上媒體的過分加工與渲染,自己的苦難只會被當成一種飯後談資,在人們形式地表示幾許同情之後,被無情地遺忘。自己的苦難也只會被當成一種社會常態——總要有人享受快樂,也總會有人遭受不幸——這是一種存在於潛意識的疏離,令人細思極恐,也發人深省。
⑷ 加州旅館講的什麼故事
我不太同意樓上說的!!好像加州旅館是因它的旋律才成為經典的!其實不是!!
記得最後一句嗎?
「你隨時可以結帳,但你永遠無法離開」
要是這首歌僅僅只是講述一個監獄的故事,那麼他就不可能成為經典
我認為他要表達的是美國的中產階級的精神困境,在這個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如同困獸一般無法解脫,社會如同監獄
引用一些內容:
我認為,這個Hotel California其實就是:Hotel U.S.A。因為當時的很多事物都是在美國西海岸發展起來的,比如HIPPIE,比如年輕人狂熱的思潮。這就使得加利福尼亞在那時成了年輕人嚮往的地方。同時,在設個時代所誕生的描寫加利福尼亞的歌曲也不少,就說明了這一點。六七十年代的加州是美國社會、文化等諸多問題最為典型的地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這個時代的加州也代表了美國社會的縮影。歌曲想反映美國社會,所以起名叫加州旅館,在美國人看來一提起加州思緒就回到了那個時代。打個比方,就像我們中國人一提起大慶,大家就會想到那個建設時期的中國,提起深圳,就想到改革開放一樣。加州就是那個時期美國的代名詞。
再接下來的正文中,剛到第三行就有麻煩了。"Warm smell of Colitas rising up through the air"。What is COLITAS?網上的文章大多數就是在爭這個問題,雖然解釋五花八門,但最終觀點統一:Colitas並非英文,而是西班牙語。是大麻(可以製作興奮劑的尖端嫩葉)的意思。為什麼在歌曲里會出現西班牙文?這個不難理解,因為加州和墨西哥接壤,墨西哥人講西班牙語。加州的墨西哥人也不少,引用幾個西班牙語是可以理解的。(是不是北部的歌曲會有法語出現呢?呵呵,推測而已)知道了這一個詞的意思,整個歌曲就好理解了。"My head grew heavy and my sight grew dim",不難理解,毒癮犯了。而隨後的那些光怪陸離的景象,應該可以解釋為毒癮發作時的幻像。而這種幻像並不但只描寫feeling groovy。而且暗指當時的美國就是這樣的一個看起來光怪陸離,物慾橫流,精神空虛的社會。
看看這幾句歌詞:"Her mind is Tiffany-twisted, she got the Mercedes bends. She got a lot of pretty, pretty boys, that she calls friends. How they dance in the courtyard, sweet summer sweat. Some dance to remember, some dance to forget."還有"Mirrors on the ceiling, The pink champagne on ice"
Tiffany-twisted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先暫時不看,後面的Mercedes bend不用過多地解釋,見到Mercedes就應該想到德國名車——梅塞德斯•賓士。但是,眾所周知,賓士的英文名稱是:Benz,為什麼用bends? Bend這個詞是扭曲的意思。再看看前面的兩個詞,根據一些網上評論的提示,我比較傾向於認為Tiffany並不是紗的意思,金山詞霸上這樣解釋:"蒂凡尼,路易斯•康福特1848-1933美國藝術家,他發展了一種用於彩色玻璃窗、燈罩和其它裝飾品的乳白色玻璃"而網上的評論說,這種玻璃製品很昂貴。而twist也有扭曲的意思,這樣就知道為什麼作者把Benz錯拼成bends了。名車,名貴玻璃飾品,加上兩個扭曲。是指當時扭曲的奢華物質生活。我們想像一下這樣的情景,用慢鏡頭表現,很多人在里跳舞,很瘋狂,暗淡光線透過名貴的有色玻璃,把各種顏色的光線投射在人們身上。粉紅的香檳酒被冰鎮著,大廳天花板是那種鑲嵌有豪華的鏡子的那種,折射出外面院子里紛亂的人影。院外停著紅色的梅塞德斯•賓士。人們就在慢鏡頭中扭動著身體,光線被扭曲了,空氣也被扭曲了……這就是我對上述歌詞中破碎的場景的理解。也是我認為Tiffany應該解釋成有色玻璃的原因。這段歌詞既可以理解成為是對吸毒感受的描寫,也可以理解為是含沙射影的寫實。
接下來的一段更加令人費解的歌詞是:"They gathered for the feast. They stab it with their steely knives, But they just can't kill the beast. "聚餐?聚什麼餐,就是在吸毒。而那些飛舞的刀叉就是指吸毒的工具。那頭他們不能殺死的野獸就是指他們無法擺脫的毒癮。這也表明了這些癮君子在過癮時,心中的那種痛苦、恐懼與無助。而這種感覺正像當時美國始終無法擺脫它天空上的陰霾的感覺一樣。人們想把經濟搞上去,想極力扭轉社會風氣,但是,很困難。這種感覺是不是很相似呢?
在歌曲的最後,"我"終於反應過來我進了"黑店"。"我"想跑出去,但是,不可能了。Night man告訴我"You can checkout any 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的確,到這里,是些吸毒最為明白的一部分了。你要不停的買,不能停,直到——死!同時我還覺得,這段話反映出了baby boomers進入七十年代後,開始了冷靜與成熟的思考,可這時的美國社會卻毫無起色,直線下降,他們覺得自己陷入了漩渦,到處是灰濛蒙的,看不到前途。對自己的毫無所為有一種極大的失望,甚至是絕望的感覺。因為最後一句話就是在寫吸毒,所以這么想有一點牽強,當我想,這種感覺在他們當時是肯定有的。
下面就我就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分析一下為什麼這首歌這樣受歡迎。Eagles於1977推出了第五張專輯《加洲旅店》,剛一問世便贏得了一片叫好聲,這張專輯被譽為七十年代美國最重要的專輯。在這張專輯里雄鷹以一種極為頹廢的方式反映了七十年代美國那種世風日下,混沌與散漫的社會風氣。
從1964年開始,已經成為青年的人數眾多的baby boomers開始走上了歷史的舞台。隨著Ken Kesey的LSD 的推廣;隨著Hippie的出現;隨著越南戰爭的升級……,年輕人用自己的激情在社會中激盪著。對父輩的憎恨,與社會傳統觀念的摩擦,與政府持有的不同政見,使得他們不停的在爆發爆發……在1969年,Woodstock的搖滾音樂節,這是一個讓一切對音樂有過奢望和理想的人一想起來就熱淚盈眶的盛會。有一篇文章上這樣描寫:"想一想吧,45萬人如蟻群一樣站在泥地里,站在瓢潑大雨中,他們包括來自全美各地的憤怒青年、搖滾樂手擁躉、行吟詩人、自由藝術家和亞文化代表。"這種狂風暴雨式的文化變革,思想變革影響了六七十年代的西方世界。有人這樣評價:"這種翻天覆地的斷裂式的思想變革隨著各種社會矛盾的劇化帶動了一代人在廣闊區域內(西歐、北美、日本)的離經叛道之舉。參加者數量之巨,聲勢之壯,在人類直立行走以來的文化史中都屬罕見。它和歐洲文藝復興自上而下的保守的啟蒙過程不同,它的發生發展過程有如脫籠猛虎挾風雷之勢踐踏每一片不合理的存在。"(我總以為,六七十年代在我們國家有"文化大革命",不穩定。這樣看來在資本主義國家也是這樣的呀,不穩定too,呵呵)。
進入七十年代以後,baby boomers逐漸進入了而立之年,正向老師所講的那樣:生兒育女的重擔使他們在政治和文化上的熱情減退。就正在此時,美國社會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困難,從政治到經濟,沒有一項盡如人意。水門事件,能源危機,通貨膨脹,越南兵敗……。這些社會危機讓整個美國的國家自信像自由落體運動似的,直線下降。在社會深層,這些危機連同高漲的犯罪率,社會動盪。使得整個美國烏煙瘴氣。也是在這時,一場全球規模的經濟危機爆發了。人們恐懼的面對著這場經濟蕭條,在此期間,通貨膨脹率一度達到11%。這意味著,如果你把你的工資存在一個特定的帳戶中,隨著美元貶值,你的100美元一年後就剩下89美元了。美國人學會了如何在價格高漲之前就把東西趕緊預訂了,等到通貨膨脹時再付錢。"隨著成倍的通貨膨脹,"波士頓大學的斯庫曼教授說:"勤儉節約只能吃啞巴虧。"也就是在這時,美國人荒淫奢侈的生活開始了。沒有人再關心政治了,只有世風日下,只有混沌與散漫的社會風氣。人們吸毒,然後瘋狂或是想回憶過去,或是為了忘記現實,"Some dance to remember, some dance to forget"正是表達的這個意思,其中的some不是修飾dance的,而是代詞,指某些人。這些人想超脫於現實生活,但是又陷入毒癮與物慾中無法解脫。大家在陰霾的七十年代痛苦的掙扎著。各種還有一個細節是:"So I called up the Captain,'Please bring me my wine'He said, 'We haven't had that spirit here since nineteen sixty nine'" 當時不理解這一句話,後來差了金山詞霸才知道spirit還有烈酒的意思,比如,spirit-lamp是酒精燈的意思。但是,此處作者肯定是利用一詞多義,spirit是精神的意思,是什麼精神呢?從1969年以後就沒有了,1969年發生了什麼事?Woodstock。是的,在那個時代人們的那種激情在七十年代已經盪然無存了。這就是為什麼We haven't had that spirit here since nineteen sixty nine。
至此,這首歌在凌亂的歌詞下反映美國社會的目的就已經很清晰了。在七十年代,已經有許多歌手們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他們開始反毒品,反對人們的碌碌無為,反對荒淫無度的生活。他們希望這個深深中毒的社會能夠擺脫出來。Hotel California在七十年代中後期推出,我不知道當時eagles是否想以這樣反映社會的手法喚醒社會,是不是他們也是那些糾正風氣的人們中的一員。但是至少他們的歌在人數眾多的baby boomers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並深深的刺痛了人們的心靈深處,使得人們反思。這也就是,這首歌在七十年代才有那麼高的地位,並且廣受歡迎知道今日的原因。
⑸ 一部電影好像是美國的,然後有點恐怖
肯定是《捉迷藏》,這片很經典的哦
當大衛(羅伯特·德尼羅飾)的妻子睡前對他說"有些事情是無法挽回的"的時候,他還不是特別留意,因為他們最近的關系一直比較緊張。直到凌晨兩點六分突然被夢驚醒後發現妻子沒有躺在自己的身邊,最後大衛發現浴室里有燭光——她已經在浴缸里自殺了。這血淋淋的一幕也被自己的女兒艾米莉(達科塔·范寧飾)看見了。
為了擺脫這種痛苦,特別是對艾米莉心靈的傷害。大衛把家搬到紐約北部的一個被森林環繞、人煙稀少的名叫伍德蘭的小鎮。他希望能讓艾米莉在這里慢慢恢復過來。而且他也努力讓自己做一個好父親,盡量讓艾米莉過得和以前一樣。
在這小鎮上,他們先後認識了鎮上的警官,一個房地產經紀人,住在隔壁的一對夫婦(他們曾有過一個和艾米莉同歲的女兒,但大衛覺得那位丈夫有點怪)。
第二天晚上睡覺時,大衛發現艾米莉最喜歡的一個娃娃不見了,便問了起來,艾米莉告訴大衛自己認識了一個叫查理的男孩子,不再需要它了。大衛覺得這是個轉變,是件好事。但隨後他便在垃圾桶里發現了那個娃娃,只是那張臉被什麼割破了。當天夜裡兩點六分大衛又被夢驚醒了,他發現浴室里又有燭光,接著便看到了相似的一幕:浴缸里放滿了水......只是牆上多了幾個紅色的字"你讓她死的"。這時他發現艾米莉就站在門口。她說是查理乾的。大衛當然不相信,他覺得這只是艾米莉的一種發泄。
不久,大衛遇見了活潑的伊麗莎白。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而與此同時,艾米莉則天天和她的幻想朋友查理玩捉迷藏。開始,大衛也不怎麼在意,可查理好像慢慢介如自己的生活里來了,彷彿查理真的存在,而艾米莉也變得更加古怪了。
次日伊麗莎白帶著同樣活潑好動的侄女來大衛家玩。可艾米莉卻用一個毀容的娃娃把那個小女孩嚇跑了。大衛覺得艾米莉不喜歡看到伊麗莎白來自己家。這天晚上又發生了奇怪的事,艾米莉被誰關在了地下室而尖叫著,大衛問她是誰,艾米莉說自己和查理在玩捉迷藏。
一天伊麗莎白來看大衛和艾米莉,而艾米莉表現得很不友好,弄得大衛很尷尬。凌晨兩點六分大衛再次被夢驚醒,又一次,他在浴室里發現了幾個紅字"你看你做的好事",接著大衛又從浴缸里撈出一隻家裡養的貓。同樣,艾米莉說是查理乾的,他不希望看見大衛和伊麗莎白好。
過了段日子,大衛的朋友兒童心理學家凱瑟琳來看艾米莉,艾米莉很高興。但她告訴凱瑟琳,查理也曾談到過她,覺得她會破壞游戲。當問及是什麼游戲時,艾米莉簡單地說了句"激怒爹地"。晚上,大衛發現艾米莉在日記本的每頁左下角畫了些圖畫,當他翻動本子的時候,那些畫就變成了妻子在浴缸里自殺的動畫...... 又一天伊麗莎白來大衛家,大衛在樓下寫東西,沒注意。於是伊麗莎白就上樓找艾米莉。艾米莉告訴她自己正和查理在玩捉迷藏。當伊麗莎白打開衣櫥時吃驚極了,隨後便被「查理」東西撞出了窗外。 晚上,大衛發現艾米莉在畫畫,一個女人被人扔出了窗戶,同時他發現艾米莉房間的窗戶玻璃打破了。隨後,鎮上的警官來找大衛,告訴他伊麗莎白出車禍了,但只有車子,沒見到她本人,她失蹤了。她的侄女說她來看大衛。明顯大衛說自己沒看到,警官問艾米莉,她也說沒看到。警官走後,大衛便追問艾米莉伊麗莎白在哪,這時艾米莉哭著拿出一個鬧鍾,上面顯示著兩點六分。接著他就在浴缸里發現了伊麗莎白的屍體,旁邊仍然是幾個紅字"你現在看到了嗎"。大衛驚恐萬分地去找艾米莉,可她只是一個勁地說是查理乾的,其他什麼都不能說。不管問什麼,艾米莉就是不敢說,只是哭,她也嚇壞了。大衛把艾米莉鎖在房間里,自己出去找查理。艾米莉試著打開房門,這時有人把門開了。艾米莉下樓去打電話給凱瑟琳說自己不想再和查理玩了。當大衛去拿袋子裝屍體時卻發現浴缸是空的。這時艾米莉站在門口說他剛離開。大衛出去找查理卻發現鄰居的那個男人,以為他就是查理便用刀弄傷了他,自己跑回了家。這時他在儲藏間發現了很多箱子,是搬家來這還沒打開的。裡面有全新的筆記本,未用的耳塞,而大衛覺得自己一直在用這本子記錄艾米莉的最近狀態的,耳塞自己也用過好幾次了。現在大衛什麼都想起來了,自己其實是個雙重性格有精神分裂症的人,而且通過種種跡象,以前的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現在都講得通了:每晚做的夢就是看見自己妻子和別的男人婚外情的再現,並且是自己把妻子悶死的,再放入水池中。伊麗莎白也是自己推出窗外的的。接著大衛就完全失控,成了查理了。他先是殺了被鄰居叫來的警官,接著又把接了電話趕來的凱瑟琳打暈關在地下室。開始和艾米莉玩起了殺人的捉迷藏游戲。最後在一個地洞里,大衛找到了艾米莉,就在他准備下手的時候,凱瑟琳趕到用警官的槍打倒了大衛。 最後凱瑟琳和艾米莉住在了一起。
⑹ 電影《故事中的故事》 到底講了什麼為什麼看不懂
這是我看過的最奇怪的電影之一,《故事中的故事》雖然荒誕離奇 但絕對震撼心靈 。這不是一個完整流暢的故事,而是用三個故事混剪了一個主題:人性的荒謬與誇張。每個故事又各自帶有豐富的闡釋空間。這個電影講的是一種慾望與代價之間的平衡關系。但是在慾望失衡的背後,卻是關於愛的悲劇。
第一個故事:有一個王國的皇後無法生育。巫師告訴她,只要吃下海怪的心臟,就能懷孕。國王為了殺海怪,不幸遇難。但是,皇後還是如願地吃掉了海怪的心臟,且懷上了孩子。與此同時,幫皇後烹飪心臟的女僕,也懷孕了。她們同時生下孩子,兩個孩子長得十分相似,且都患有白化病。王子在單親家庭中長大,非但沒有戀母情結,反而要逃脫皇後的控制。這讓她恐慌和不安,決定分開兩個孩子。這是母子之愛的悲劇。
第二個故事:故事發生在另一個國家,國王荒淫縱欲。他因為歌聲,愛上了一個女人。然而,這個女人卻是一個醜陋的老太婆,和她的雙胞胎妹妹一起住在城堡外。當國王發現她的真面目時,便下令將她從高處拋下。結果,她意外遇到了一個「術士」,把她變成了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重新俘獲了國王的愛。人性中的虛榮、嫉妒與貪婪在故事裡展露無疑。血濃於水的姐妹情,在虛榮心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他的宮殿中有一排排女人的畫像,卻未獲得過真正的愛情。即使萬花叢中過,也依然填補不了他內心的空虛。這是國王愛情的悲劇。
第三個故事:又是一個國家的國王,他愛上了一隻跳蚤。在他的精心照顧下,跳蚤長得和野獸一般大。後來,跳蚤死了。國王命人剝下它的皮,並讓眾人猜測這是什麼動物的皮。答對的人可以迎娶公主。最終野人娶到了公主。他只是丑,卻不是惡人,甚至對公主還挺溫柔。壞就壞在他的外表。公主為了重獲自由,卻只能以犧牲他為代價。但不般配的婚姻,終成悲劇。
每一個故事,都是一段因為慾望而失衡的關系,是愛的悲劇。在電影里充滿了各種隱喻,比如怪獸、跳蚤、野人都是極端私慾的象徵。它們以極誇張的形式出現,荒謬、突兀,卻加深了電影的戲劇性的效果。而它們的最終死亡,也讓這一悲劇更加深刻。只要人類還有慾望,這種悲劇就不會停止。故事的結尾,公主浴血歸來,加冕成了女王。有人說,這是女權主義象徵。在我看來,公主的上位,的確是對命運的把控,卻也暗示了另一種慾望的誕生。新的輪回要開始了。所以,片尾才出現了高空走鋼絲的情景。這是一個隱喻,既與開頭的巫師所言的平衡呼應,也暗示了新一輪的平衡游戲的開始。
拓展資料
《故事中的故事》是由Archimede、Le Pacte等公司聯合出品的一部奇幻片,該片由馬提歐·加洛尼執導,薩爾瑪·海耶克、文森特·卡索等人主演。該片改編自17世紀由吉姆巴地斯達·巴西耳創作出版的那不勒斯語童話故事集《五日談》(Pentamerone)。影片講述了住在三個相鄰王國的皇室成員的故事,他們分別是一個戀子情結的王後,一個沉迷於女色生性放盪的國王,一個為一隻奇異跳蚤所痴迷的君王。
⑺ 美國恐怖片捉迷藏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大衛自己是個雙重性格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失控後成了「查理」。他先是殺了警官,接著又把接了電話趕來的凱瑟琳打暈關在地下室。開始和艾米莉玩起了殺人的捉迷藏游戲,打算把知道一切並「不喜歡查理」的艾米麗殺掉。
影片講述了在妻子自殺後,丈夫大衛發現女兒開始有了一個只存在於她意識里的「朋友」查理,而且查理漸漸開始侵入他們現實生活的故事。
(7)美國電影百燭游戲講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大衛
一位心理學家,在遭受了妻子自殺的沉痛打擊後,為了幫助女兒盡快擺脫母親的回憶,他放棄了心愛的心理學研究和女兒從曼哈頓搬到了偏僻的紐約北部。但他開始發現艾米莉開始成天和一個想像中的朋友-查理玩捉迷藏的游戲。
2、艾米莉
母親突然的自殺給年幼的艾米莉的心靈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她跟隨父親搬離市區後來到了郊外的新家,但是不久後她開始和一個想像中的朋友-查理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戲。在此之後,艾米莉變得越來越神情游離並且魂不守舍。
3、伊麗莎白
一個活潑的女孩,有著和艾米莉同歲的侄女。在小鎮上無意間與大衛相識,與大衛很談得來,兩人很快就成為了朋友。但是艾米莉並不喜歡這個不素之客,甚至處處針對她,這讓伊麗莎白很難堪。
⑻ 燭芯游戲講了什麼故事
當地有一個傳說,長時間失蹤在森林的孩子們仍然能被看見,但是只對於那些敢拿著蠟燭單獨進入森林的人。在《燭芯》中,玩家扮演的就是那個勇敢的人。
在黑暗的森林中,並不會感到孤單,因為將面對各種各樣的敵人。玩家必須找到新的蠟燭,確保自己呆在有光的地方,這樣玩家才能活下來講述自己的故事。
(8)美國電影百燭游戲講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游戲中的角色
1、面具小孩:從玩家背後出現,一直追著玩家跑。躲避方法:有光的情況下,追一段時間後自動消失。
2、小女孩:只會出現在玩家的前方,出現以後屏幕變成紫色,在此期間蠟燭和火柴的效果無效。躲避方法是跑的越遠越好,拉開一定距離後自動消失。
3、歪脖子:突然出現,並且會在玩家身邊反復閃現,此時屏幕會不停的抖動躲避方法:不要看正臉,幾秒後自動消失。
4、胖子:出現呼嚕聲,有光的情況下會被吵醒(有音效提示)。然後從某個方向朝玩家沖過來。躲避方法:扔掉手上的光源然後趕緊跑,他只會追到有光的地方。注意聽哪裡有震動,有震動的方向就是胖子沖過來的方向,不要撞上了。
5、小骷髏:出現挖土的聲音並且聲音越來越近,最後從玩家腳下鑽出來。
⑼ 求 一部美國科幻片
第五元素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第五元素
英文片名
The Fifth Element
更多中文片名
第5元素
更多外文片名
Cinquième élément, Le .....(France)
The 5th Element .....(USA) (alternative spelling)
影片類型
動作 / 驚悚 / 科幻 / 冒險
片長
126 min
國家/地區
美國/法國
對白語言
英語 德語 瑞典語 漢語(中國)
色彩
彩色
混音
SDDS Dolby SR
上映日期
1997年5月7日 法國
評級
Rated PG-13 for intense sci-fi violence, some sexuality and brief nudity.
字幕
www.ifuzhu.com
分級
美國:PG-13
澳大利亞:PG
英國:PG
德國:12
智利:TE
葡萄牙:M/12
西班牙:7
法國:U
挪威:11
瑞典:11
芬蘭:K-12
版權所有
1997 Gaumont
IMDB評分: 7.3/10 (86,865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9116/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呂克·貝松 Luc Besson
編劇
呂克·貝松 Luc Besson .....(story)
呂克·貝松 Luc Besson .....(screenplay) &
Robert Mark Kamen .....(screenplay)
演員
布魯斯·威利斯 Bruce Willis .....Korben Dallas
加里·奧德曼 Gary Oldman .....Jean-Baptiste Emanuel Zorg
伊安·霍姆 Ian Holm .....Father Vito Cornelius
米拉·喬沃維奇 Milla Jovovich .....Leeloo
克里斯·塔克 Chris Tucker .....Ruby Rhod
盧克·佩里 Luke Perry .....Billy
布里翁·詹姆斯 Brion James .....General Munro
湯米·里斯特 Tommy Lister .....President Lindberg (as Tommy 'Tiny' Lister Jr.)
製作人
John A. Amicarella .....associate procer
Patrice Ledoux .....procer
Iain Smith .....co-procer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攝影機
Arriflex Cameras
洗印廠
Technicolor
Laboratoires éclair, Paris, France
攝制格式
35 mm
製作處理方法
Super 35
洗印格式
35 mm (anamorphic)
膠片長度
2869 m
3468 m (Sweden)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製作公司
Société des Etablissements L. Gaumont [法國]
發行公司
哥倫比亞影片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美國] ..... (1997) (USA) (theatrical)
BMG Video [德國] ..... (Germany) (video)
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España S.A. [西班牙] ..... (Spain)
哥倫比亞三星家庭視頻公司 Columbia TriStar Home Video [美國] ..... (1997) (USA) (DVD)
Filmauro Distribuzione [義大利] ..... (1997) (USA) (laserdisc)
Filmes Lusomundo [葡萄牙] ..... (Portugal)
Gaumont 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GBVI) [法國] ..... (Portugal)
Herald Film Company [日本] ..... (Japan)
Pathé Distribution Ltd. [英國] ..... (UK)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美國] ..... (UK)
Tobis Filmkunst [德國] ..... (Germany)
特技製作公司
Digital Domain [美國]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and digital animation)
Hollywood Digital [美國]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and digital animation)
The Magic Camera Company [英國]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and digital animation)
Vision Crew Unlimited [美國] ..... (special visual effects and digital animation)
其它公司
2020 Casting Ltd. [英國] ..... extras casting
AFM Lighting Ltd. [英國] ..... lighting
ARRI Media [英國] ..... camera equipment
Arran Studios ..... special thanks
Chanel [法國] ..... make-up procts
Cinema Research Corporation [美國] ..... titles and opticals
Clydesdale Bank PLC [英國] ..... special thanks
Cryo ..... computer effects software
Daco Scientific ..... special thanks
Getec Gesellschaft, Leipzig ..... special thanks
上映日期
加拿大
Canada
1997年5月9日
美國
USA
1997年5月9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1997年5月15日
新加坡
Singapore
1997年5月15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97年5月22日
香港
Hong Kong
1997年5月22日
墨西哥
Mexico
1997年5月23日
荷蘭
Netherlands
1997年5月29日
西班牙
Spain
1997年5月30日
英國
UK
1997年6月6日
愛爾蘭
Ireland
1997年6月13日
菲律賓
Philippines
1997年7月9日
韓國
South Korea
1997年7月17日
挪威
Norway
1997年8月8日
瑞典
Sweden
1997年8月22日
德國
Germany
1997年8月28日
葡萄牙
Portugal
1997年8月29日
日本
Japan
1997年9月13日
俄羅斯
Russia
1997年9月25日
匈牙利
Hungary
1997年10月16日
波蘭
Poland
1997年10月17日
義大利
Italy
1997年10月30日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自然界的四大元素是: 風,火,水,土, 它們各自有一塊代表的神石。這四塊元素神石連同第五元素, 被外星人--蒙督沙瓦人(MONDOSHAWAN)在1914年帶離了地球。 300年後, 23世紀, 地球面臨著一場浩劫: 一個火熱的星球將撞擊地球。 蒙督沙瓦人帶著第五元素和四大元素神石重返地球, 以幫助地球度過劫數。 可惜攜有第五元素的飛船卻被另一類外星人——孟加羅人(MANGALORE)擊落了。地球人僅獲得第五元素的殘骸。
利用第五元素殘骸的DNA, 地球人成功地重新構造了第五元素: 一個漂亮的紅發女郎--莉露. 莉露從實驗室跑了出來, 無意中撞到了科本-達拉斯駕駛的計程車上。 莉露被警察追捕, 達拉斯冒險把莉露送到了卡南劉斯神父處。 卡神父深知第五元素的來龍去脈, 他是蒙督沙瓦人在地球的聯絡人, 世世代代等待著第五元素重返地球. 卡神父從莉露口中得知, 風火水土四大元素神石並非與莉露在一起, 而是由蒙督沙瓦人委託一名外星歌唱家帶到了 "失落天堂"星球。 神父決定前往失落天堂取回四塊神石。
與此同時, 地球上的一個地位顯赫的敗類--佐格與孟加羅人勾結, 妄圖奪取四塊神石。 但是, 令佐格大為惱火的是, 孟加羅人帶給他的只是一隻空箱子, 而不是他渴望已久的四塊神石。 這時, 地球聯邦的總統也從蒙督沙瓦人處得知四塊神石被帶到了失落天堂, 於是命令一位將軍派特工人員去取神石. 將軍立即找到了退役的特種部隊上校科本-達拉斯, 希望他能完成這項任務. 達拉斯就與莉露一起乘太空梭前往失落天堂。
在失落天堂, 達拉斯和莉露, 與聞訊趕來的孟加羅人和佐格發生激烈的戰斗, 終於, 達拉斯從一位外星歌唱家的身上(嚴格地說是肚子里)得到了四塊元素神石, 但是, 莉露也身受重傷。 此時, 距火熱星球撞擊地球的時間已不足兩小時了, 達拉斯帶著四塊神石和莉露火速趕到埃及的五大元素祭壇。 在達拉斯的鼓勵底下, 莉露在最後關頭終於匯集風火水土四大元素的力量, 制止了火熱星球的推進, 避免了末日的來臨。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It Mu5t Be Found.
There is no future without it.
250 years in the future, all will be lost unless the fifth element is found.
The Fifth is life
Is it love or live?
Time is not important, only life is important
《第五元素》讓科幻片得以改觀,並將在隨後的幾年間被人競相效仿。
——《舊金山紀事》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看點】
眼花繚亂的特技,火爆激烈的槍戰,大氣磅礴的配樂,滑稽豐富的笑料等等加在一塊兒構成了這部極具娛樂片特性的影片。然而,還不止這些。什麼是戰爭?它怎樣產生?它該如何被制止?人類是否只剩下戰爭因而已無可救葯了?細觀全片您會發現其實從頭到尾都在探討和論證這些經典的話題。以暴制暴的方式只會使戰爭擴大,而摧毀火球的第五元素——愛,才是我們真正免於滅亡的強大武器。我們並非只剩戰爭,我們還有愛。正因為有了愛才有了被拯救的意義和價值,才有了活下去的信念和依靠。由此不難看出影片創作人員對人類社會的深刻認識。埋在出色的光影效果下的思想境界決定了本片絕不是一部簡單的娛樂片。它可算是90年代優秀科幻電影的代表之一。
【關於構思】
可以說《第五元素》是導演呂克·貝松在科幻片領域的回歸,因為他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科幻題材的《最後決戰》。「當我拍攝一部電影時,我希望帶領觀眾遠離他們的日常生活,」貝松說,「我會說,讓我帶你到沒去過的地方吧,一些只有在夢境中才去過的地方,比如地下、海底和太空。出於夢想和逃避,我對這種電影很著迷。」
影片片名「第五元素」源自古希臘物質組成學說的四種元素:土、氣、水、火。在中世紀,四元素說曾經作為了煉金術的理論依據,煉金術士們認為只要改變物質中這四種原始性質的比例,即可使普通金屬變為黃金。另外,這四種元素在一起可以產生出第五元素,那就是人。
從16歲時開始,呂克·貝松就開始構思這個故事,而當時他還不知道第五元素的概念。貝松回憶說:「那時候寫作只是為了找樂子,為了逃避每天的生活,去進入這個夢想的世界。我並沒想過某一天會拍攝它,而這個故事也逐漸發展為2、300頁。多年之後,我開始考慮可以將這個故事拍成電影。」
直到《碧海藍天》和《尼基塔》在國際贏得贊譽並取得商業成功之後,貝松才真正考慮《第五元素》,他說:「在拍完《尼基塔》之後,我開始嚴肅的看待這個故事,將它改編成劇本的形式。初稿有400頁,拍攝經費需要1億4500萬美元,不過在初稿中,我信馬由韁,根本沒考慮可行性的問題,我把想看的都寫了進去,後來我才開始思考實施的問題。」
在第三稿完成之後,貝松開始與編劇羅伯特·馬克·卡門(Robert Mark Kamen)共同修改劇本,兩人最終決定將故事一分為二、「我們完成劇本是為了能夠拍攝,」貝松解釋說,「所以一旦有所需求,續集劇本已經完成,盡管這不在計劃之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貝松還曾道出鮮為人知的巧合:「有一天我的父親無意間發現了柏拉圖關於這個題材的相關作品,他拿著書對我說,你知道你的電影被翻版了嗎?我拿來一看,柏拉圖所寫的內容與我的劇本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在《第五元素》中,貝松提出了一個假設:如果在另一個空間存在著生命的相對形式,並不是由生命力所構成,而是黑暗的罪惡。貝松解釋說:「生命力與這種罪惡的生命形式是對立的,就像火和冰一樣,生命力越是旺盛,就越會喚起和激怒對應的罪惡。」
在《第五元素》中的第23世紀。人類穿梭於星球之間,到處散播這種生命力,讓黑暗勢力愈加不安。「我們的存在讓它們窒息,它們要反擊,要滅絕一切能量和光亮的所有來源,消滅動物、植物和人類。但它們存在於另一個空間,這是局限所在,」貝松說。
影片中最獨特的莫過於展現在觀眾眼前的未來世界,貝松說:「我們著眼於所有人類的歷史,以獲取2259年最合情合理的設定。故事發生的時間很精確--2259年3月18日凌晨2點,當時世界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人們如何生活和思考?這對於我創造這個故事很重要,因為要讓觀眾接受這種真切未來的可能性。」
結果是,在未來的世界中,出現了代表宇宙間善良力量的外形醜陋的蒙督沙瓦人,和邪惡黑星的地球代理人佐格所率的貪婪殘暴的孟加羅軍隊,當然,還有我們前所未見的全新的地球。
【關於籌備】
為了將未來世界搬上大銀幕,製作設計師丹·維爾(Dan Weil)擔負著艱巨使命,早在1988年,他就曾參與呂克·貝松的《碧海藍天》的拍攝。1993年,在維爾的監督下,一支由頂尖級設計師和插圖師組成的團隊開始了漫長的籌備過程,期間還要與化妝部門和著名服裝設計師讓·保羅·戈蒂埃(Jean-Paul Gaultier)密切協作。為了篩選這支精英製作設計團隊,貝松看了幾百位設計師的作品,除了丹·維爾和法國著名插畫師讓-克勞德·麥茲埃爾(Jean-Claude Mezieres)之外,貝松又看中了7位藝術家。整個設計過程長達1年,最後完成時,有些人甚至有些害怕這個浩大的項目,因為在當時還不可能實施。
貝松很快將失望轉化成動力,當時他正在寫《這個殺手不太冷》,在30天內,貝松就完成了劇本,兩個月後,《這個殺手不太冷》開始進入前期准備階段。眾所周知,《這個殺手不太冷》取得了比《尼基塔》更大的成功,貝松在國際影壇的聲譽被進一步提升,哥倫比亞公司隨即看中了《第五元素》的拍攝計劃。
曾在《蝙蝠俠》、《夜訪吸血鬼》和《異形3》等影片中擔綱化妝師的尼克·杜德曼(Nick Dudman)負責製作片中全尺寸的造型服裝、自動木偶、外星人的太空服和大量五花八門的器官道具。貝松說:「尼克總是將最優秀的呈現給我們,而最讓我信服的是他的工作熱情。」
影片中未來城市的畫面由模型和數字特效共同組成,而擔任特效總監的正是曾製作《真實的謊言》、《夜訪吸血鬼》等100多部影片的特效奇才馬克·斯泰森(Mark Stetson)。
為本片擔綱配樂的艾瑞克o塞拉(Eric Serra)在為貝松的《最後決戰》創作樂曲時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吉他手,從那時起兩人就開始合作。作為當今法國樂壇的重要人物,艾瑞克·塞拉將007系列帶入了90年代,他為《007:黃金眼》創作的配樂成為了007音樂中的現代經典。在貝松看來,導演是眼睛,電影作曲家就是耳朵,他和塞拉已經共事了15年,合作了7部影片,兩人間的默契自不必說。
早在合作本片之前,貝松就與布魯斯·威利斯相識,他回憶說:「我和布魯斯在5年前初次相見,從那時起我們就一起討論了劇本。我們一直保持著聯系,在拍攝經費全部到位和劇本准備就緒之後,我去紐約將劇本交給了他,然後我出門購物,當我兩小時後回到他面前時,他說道,Ok,讓我們拍吧。」
【關於拍攝】
在毛利塔尼亞完成一周的取景之後,影片的主要拍攝於1996年1月8日拉開序幕,片中精美的布景是在倫敦松林製片廠的9個攝影棚中搭建的。值得一提的是貝松的執導方法,他就像攝影師一樣身體力行,這是他從早期的小成本電影中養成的習慣。在拍攝期間,特別是在特寫鏡頭中,貝松總是出現在場景中,在拍攝的同時修改演員的表演。「有時我會抓住演員的肩膀讓他移動到我想要的畫面位置,」他說,「如果這段鏡頭拍得不好,我會不喊『Cut』而直接與演員進行交談,我不想浪費『Action』、『Cut』然後重新再來所消耗的能量。」
貝松將這種方法比作外科手術:「你可以剖開某人的胸膛,伸手進去按摩心臟,他的生命便可以重新復甦,而在喊『Action』和『Cut』之間,什麼都有可能發生,直到演員疲倦或透不過氣時,我才會說『Cut』。」
除了之前與貝松合作過的加里·奧德曼之外,其餘的演員都對貝松這種零距離的執導方式很吃驚。布魯斯和伊恩(Ian Holm)起初都有點心煩意亂,不過不久之後,他們開始喜歡上了這種方式,因為他們知道導演不是在幾碼外盯著監控器,而是在表演中與他們同在。
[編輯本段]精彩花絮
·本片是呂克·貝松與製片人、高蒙影業首席運營官帕特里克·萊杜克斯(Patrice Ledoux)的第四次合作。
·在影片開拍的一年前,所有情節串連圖板就已經完成。
·本片是第50屆戛納電影節的開幕式影片。
·片中莉露所說的語言是由呂克·貝松發明的,並被米拉·喬沃維奇完善,到影片拍攝結束時,兩人已經完全可以用這種語言進行交談。
·片中Fhloston大堂中的爆炸場景是影史上規模最大的室內爆炸戲,造成的大火險些讓場面失控。
·當科本·達拉斯醒來時,卧室牆上的日期顯示為2263年3月18日,3月18日是呂克·貝松的生日。
·片中善惡雙方的代表人物達拉斯和佐格從未謀面,而且也從未有過聯系。
·片中數字「5」出現多次,比如佐格在計時器還剩5秒鍾時阻止了炸彈爆炸,孟加羅人的炸彈定時5秒起爆,接近影片結尾時魯比說每隔5分鍾就會有一枚炸彈爆炸,博士在結尾時說莉露和達拉斯還需要5分鍾,魯比的節目在5點開始。
·本片耗資9000萬美元,在當時是高蒙影業拍攝投入最高的電影。
·影片的特效耗資8000萬美元,成為當時特效投入的最高紀錄。
·Lenny Kravitz和Prince是片中魯比的原型。
·片中迪娃所唱的歌曲源自歌劇《拉美莫爾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
·佐格的ZF-1武器系統源於AKSU-74緊湊型突擊步槍。
·在影片開拍時,製片方決定將米拉·喬沃維奇的棕發染成橙色,為了保持鮮亮的顏色,喬沃維奇的頭發必須反復染色,以至發質嚴重受損,後來只好改戴假發拍攝。
[編輯本段]精彩對白
Mr. Kim: You got a message.
吉姆先生:你有一條消息。
Korben Dallas: Yeah
考本·達拉斯:好的。
Mr. Kim: You're not gonna open it? It might be important.
吉姆先生:你不想打開看看?它可能很重要。
Korben Dallas: Yeah, like the last two I got were important. The first one was from my wife, telling me she was leaving. The second was from my lawyer, telling me he was leaving... with my wife.
考本·達拉斯:是的,就像是上兩條我得到的消息。第一條是我的妻子,告訴我她要離去。第二條是我的律師,告訴我他要離去...和我的妻子。
Mr. Kim: Ah, that's bad luck. Grandfather say it not rain everyday. This is good news, guaranteed. I bet your lunch.
吉姆先生:啊,那運氣不太好。祖父會說並不是每天都下雨。這是一條好消息,我保證。我跟你打賭午餐。
Korben Dallas: Okay, you're on.
考本·達拉斯:好的,繼續吧。
Mr. Kim: Come on...
吉姆先生:來吧...
[Reads]
Mr. Kim: You are fired. Oh.
吉姆先生:你被解僱了。哦。
Korben Dallas: Well, at least I won lunch.
考本·達拉斯:好的,至少我贏了午餐。
Mr. Kim: Good philosophy, see good in bad, I like.
吉姆先生:很冷靜的想法,在壞運里看到好的方面,我喜歡。
[編輯本段]穿幫鏡頭
·顯示錯誤:在電影剛開始,就在麗露打破玻璃之前,那本應該是「牢不可破的」。你可以看到玻璃已經有裂紋,預示著即將被打破。
·連貫性:整部電影,好幾次可以看見卓格的瘸腿先是從右腿變成左腿,然後又回到右腿。
·場景設置:在麗露與醜陋的外星武士打鬥的時候(迪娃的歌高潮開始的時候),打鬥的那個房間(狄娃的房間)門外白色的地方就有幾具外星武士的屍體,但當麗露與另一個外星武士打鬥,那個外星武士被麗露打飛出去時,地上的屍體就不見了,只有被打出去的那個外星武士在地上。
[編輯本段]獲獎記錄
本片是1997坎城影展的開幕片, 並贏得1998凱薩獎最佳導演,最佳攝影。同時也被提名1998奧斯卡最佳特效及音效。
[編輯本段]同名專輯
專輯曲目
01 Little Light Of Love
02 Mondoshawan
03 Timecrash
04 Korben Dallas
05 Koolen
06 Akta
07 Leeloo
08 Five Millenia Later
09 Plavalaguna
10 Ruby Rap
11 Heat
12 Badaboom
13 Mangalores
14 Lucia Di Lammermoor
15 The Diva Dance
16 Leeloominai
17 A Bomb In The Hotel
18 Mina Hinoo
19 No Cash No Trash
20 Radiowaves
21 Human Nature
22 Pictures Of War
23 Lakta Ligunai
24 Protect Life
25 Little Light Of Love (End Titles Version)
26 Aknot! Wot (Bonus track)
柏拉圖的第五元素:
柏拉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的宇宙觀。他設想宇宙開頭有兩種直角三角形,一種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種是等邊三角形的一半。從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產生出四種正多面體,這就組成四種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體,氣微粒是正八面體,水微粒是正二十面體,土微粒是立方體。第五種正多面體是由正五邊形形成的十二面體,這是組成天上物質的第五種元素,叫做以太。整個宇宙是一個圓球,因為圓球是對稱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樣。宇宙也是活的,運動的,有一個靈魂充溢全部空間。宇宙的運動是一種環行運動,因為圓周運動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腳來推動。四大元素中每一種元素在宇宙內的數量是這樣的:火對氣的比例等於氣對水的比例和水對土的比例。萬物都可以用一個數目來定名,這個數目就是表現它們所含元素的比例。
關於電影中的插曲:
第五元素絕美天籟女聲 ━━The Diva dance 不容錯過的經典旋律
相信這首曲子的經典旋律大家都曾有過耳聞,她是電影《第五元素》中的插曲。當初我第一次聽到這之曲子還是在以前借朋友的VCD時聽到的.可惜那時不知道曲子的名字,後來經過幾番查找才知此曲改編自多尼采蒂的歌劇詠嘆調《香燭已燃起》開始部分,演唱到後半部分才穿插了節奏明快的《女神之舞》.為好萊塢1997年科幻影片「The Fifth Element━━第五元素」插曲
希望大家能耐心的把這首曲子聽完,因為這確實是一段很經典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