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部關於全息投影的電影,忘記名字了。大概講的是一個男的是個導演,
西蒙妮
美國 喜劇 117分鍾 2002年
《西蒙妮》是由美國新線電影公司發行的喜劇片,由安德魯·尼科爾執導,阿爾·帕西諾、蕾切爾·羅伯茨、凱瑟琳·基納等主演,於2002年8月23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一個因女主角突然離開劇組而瀕臨絕望的電影導演用計算機虛擬合成的新女星西蒙妮代替這個位置,然而西蒙妮居然一炮而紅的故事。[1]
中文名
西蒙妮
外文名
S1m0ne
其它譯名
虛擬女一號
發行公司
美國新線電影公司
2. 全息投影'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無人駕駛啥意思
是目前世界上的幾大主流未來科技。
其中:
【全息投影】也稱虛擬成像技術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並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的技術。全息投影技術不僅可以產生立體的空中幻像,還可以使幻像與表演者產生互動,一起完成表演,產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適用范圍產品展覽、汽車服裝發布會、舞台節目、互動、酒吧娛樂、場所互動投影等。 目前來看,大都只是採用透明多邊形進行呈像,還是需要載體。離真正的全息還相去甚遠。
【人工智慧】是指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而真正的人工智慧產品(機器人)會給未來帶來巨大的改變,甚至最終打敗人類,統治地球。
【虛擬現實】即VR,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模擬系統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是一種多源信息融合的互動式的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模擬使用戶沉浸到該環境中。 簡單說,就是通過VR技術重造一個虛擬的環境,讓你可以身臨其境的體驗游戲、電影和直播等。這項技術,是目前發展得相對較快的,也是目前的熱門趨勢。
【無人駕駛】是指無人駕駛汽車,它是一種智能汽車,也可以稱之為輪式移動機器人,主要依靠車內的以計算機系統為主的智能駕駛儀來實現無人駕駛。
總之,都是黑科技,但是要發展到大規模應用,任重而道遠。
3. 求一部日本動漫電影的名字,全息網游題材的
創世紀傳說:世界的彼方
4. 科幻電影中,有哪些技術我們已經實現了
3D列印,VR,大作死破壞環境,各種病毒(持續進化中),探索外星(目前還是初級),飛船,深海潛艇什麼的。《星球大戰》里的全息投影,已經實現了,當初看電影時,銀幕上的這個視覺效果著實讓我痴迷啊
5. 一部電影,名字已經忘了,跟游戲有關系,好像是全息影像的游戲,游戲跟戰斗有關系
你好!
是不是
電子爭霸戰
影史上第一部運用計算機動畫拍攝的電影,也創造出影史第一位數字角色。這部科幻冒險電影,至今依然是許多計算機動畫玩家所津津樂道的一大突破之作。尤其片中將計算機程序給擬人化的手法,後來更被頻繁仿效於許多類似題材、計算機游戲當中,足見此一創意的獨創與魅力
本片的故事是敘述一家計算機公司開發了高明的程序,但中央控製程序不再乖乖聽人類操控,而想掌控人類世界。被這家公司解僱的一位計算機天才 Kevin Flynn,在好友同事 Alan Bradley 的求助下,潛進公司要破解這內部聯機系統的運作方式,但他卻意外被吸入計算機當中,因此必須要跟好友 Alan 所創造出的好程序「真空管」(Tron)一同並肩作戰,透夠內部的聯機潛進中央控制系統去進行破壞,並要與外界取得聯系,才能讓他脫離電子世界。
如今說到網路、駭客、病毒,這些名詞,對我們來說真是一點都不會感到陌生,但想想在1982年那年代,這些後來才興起的概念通通可在這部電影中看到,實在讓人佩服當初的無邊想像力。然而,當然在那個年代計算機動畫的技術不像後來那麼純熟,而且許多部分都是手繪輔助完成的,運用了一些高反差屏蔽的方式,據說共花了約五十萬張的膠片,這當中大部分還是台灣的宏廣公司所負責完成的。如今看到那些畫面或許你已不感驚奇,但在當時絕對是一大創舉,在電影史上有其重要的象徵意義。
本片兩位主角,Kevin 是由傑夫·布里奇特飾演,而他的好友 Alan 以及電子世界中他所創造出的程序 Tron,則由 Bruce Boxleitner擔任,至於飾演反派的 David Warner ,後來在【小熊維尼尋找羅賓】中擔任故事的引言旁白。本片的導演 Steven Lisberger 同時也是本片的編劇。
6. 救命!!!求一部電影的名字是動漫的! 大概就是那種背景是全息網游時代的日本!
你說的應該是hack//根源,這部06年的動漫了。他是一個系列的,有幾個劇場版。
當初我就是看了劇場版再去看TV版的,可看了半天,沒看懂 O—O!
7. 全息投影可以用來打游戲或放電影嗎
可以,目前的全息投影已經很成熟了,並已經應用到游戲和電影中了,隨著科幻電影與商業宣傳的引導,全息投影的概念逐漸延伸到舞台表演、展覽展示等商用活動中。比如(heishe黑攝全息裸眼3D科技)將全息投影技術化繁為簡,趨向於簡單化和系統化,在生活中處處可用到,像產品展覽、汽車服裝發布會、舞台節目、酒吧娛樂等場所和場景都可以用到全息投影。
8. 經常看到說什麼全息電影全息生物的,那什麼是全息
謂全息照相,就是將激光技術用於照相,在底片上記錄下物體的全部光信息,而不像普通照相僅僅是記錄物體的某一面投影.因此當底片上的物體重現時,在觀看者的眼裡顯得異常逼真,它產生的視覺效應,完全與觀看實物時一模一樣.
全息照相的原理,簡單地說,主要利用了激光顏色純這個特點.其實,關於全息照相的理論早在1947年就由英國科學家伽波提出來.但直到亮度高、顏色純、相乾性好的激光問世後,才真正拍攝出全息照相.
全息照相與立體照相是兩回事.盡管立體彩色照片看上去色彩鮮艷、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但它總歸仍是單面圖像,再好的立體照也代替不了真實的實物.比如,一個正方形木塊的立體照,不論我們怎樣改變觀察角度,橫看豎看,看到的只能是照片上的那個畫面.但全息照就不同了,我們只要改變一下觀察角度,就可以看到這個正方塊的六個方面.因為全息技術能將物體的全部幾何特徵信息都記錄在底片上,這也是全息照相最重要的一個特點.
全息照相的第二個特點是能以一斑而知全貌.當全息照片被損壞,即使是大半損壞的情況下,我們仍然可以從剩下的那一小半上看到這張全息照片上原有物體的全貌.這對於普通照片來說就不行,即使是損失一隻角,那隻角上的畫面也就看不到了.
全息照的第三個特點是在一張全息底片上可以分層記錄多幅全息照,而且在它們顯示畫面時不會互相干擾.正是這種分層記錄,使得全息照片能夠存儲巨大的信息量.
全息照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些特點?為什麼普通照片沒有這些特性呢?這要從拍攝的原理談起.
假如用一束激光照明一個微小顆粒.從小顆粒上反射出來的光波基本上是不斷向外擴大的球面波.我們向小顆粒看去,是明亮的一點.用照相機為這小顆粒照相時,光波通過鏡頭在底片上形成一個亮點,這一點的亮度與小顆粒反射出來的光強有關.照相底片可以記錄下這一點的亮點,但記不下小顆粒在三維空間的位置,印出來的照片上也只有一個亮點.看起來沒有一點立體感覺.拍攝全息照片時,不用照相鏡頭,而是把一束發出平面波的激光和小顆粒反射出的球面波一起照到照相底片上.整個底片都受到光照,它記錄下的不是個亮點,而是一組同心圓,當同心圓間隔很小時,看起來,就像是用刀把一個圓蘿卜切成一片片薄片,疊在一起,成為一組同心環那樣.底片經沖洗後,放到原來的位置,再用拍攝時那束發出平面波的激光,以拍攝時的角度照到底片上,我們可以看到原來放置微小顆粒的位置上有一個亮點.注意!這個亮點在空間,而不是在底片上,我們看到的光就像是從這個亮點發出來的.所以,全息照片記錄下來的不僅是一個亮點,還包含亮點的空間位置,或者說記下從亮點發出的整個光波.全部奧妙就在於這種新奇的拍攝方法,在於這一束平行(平面波)激光束.這一激光束,我們稱之為參考光束.
因此,任何物體實際上都可以看成是無數個明暗不同的亮點組成的立體圖像.用上面的拍攝方法拍成的全息照片就是無數個同心圓組成的復雜圖形,看起來也是灰暗的一片.同樣,這張全息照片不僅記錄了物體各點的明暗,還記下了各點的空間位置.當用參考光束照射沖洗後的底片時,我們看到的光就像是從原物體上發出來的.所以,我們說它記錄了有關物體發出的全部光信息,全息照片的名稱就是因此而得來的.不過激光全息照片只有在激光照射下,眼睛看上去才有立體的形象,而激光器是一種價格較貴的設備,一張照片要配備一架激光器,除了科研部門、專門的場所中有可能設置外,要普遍、廣泛地應用是不可能的.針對這個缺點.科學家不斷研究,終於發明了一種在白熾燈光下也能看到全息景象的全息照片.稱為白光全息或彩虹全息.
激光全息照的底片,可以是特種玻璃,也可以是乳膠、晶體或熱塑等.一塊小小的特種玻璃,可以把一個大型圖書館的上百萬冊藏書內容全部存儲進去.
如果留心一下報紙上的照片,就能發現它們是由一個個小點子組成的.每一個小點子叫做一個像素,它的密度大約是每平方毫米內有幾個點.而全息照相用的特種玻璃膜層厚約10微米,像點密度每平方毫米內在2000個點以上.在這種底片上,每平方毫米的地方內,可以裝下一張310平方厘米的大照片.在一小塊5毫米見方的薄膜上就能裝下一本200頁厚的圖書.
全息照相機的發明,主要意義不在於照相,它作為激光技術的一個方面,在工業、農業、科研等領域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
從照相方面講,這是一種全新的技術.因為全息照片有逼真的立體感,用它來代替普通照片有獨特的效果.在國外,已有人用全息照片做成書的插頁,做成商標,做成立體廣告;博物館用它來代替珍貴文物展出.國外有一家機床製造公司,到另一個國家開商品介紹會,就用全息照片代替實物辦了一個機床展覽會.展覽廳里全部是各種機床的全息照片,這些全息照片看起來和真的機床並沒有什麼兩樣,反而更加引起參觀者的興趣.
構思精巧的全息照片也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美國和法國等國家都有全息照片博物館,集中了全世界最精美的作品.
全息照相還可以將珍貴的歷史文物記錄下來,萬一有文物古跡遭到嚴重破壞,即使盪然無存,我們仍然可以根據全息照相重建.比如像北京圓明園那樣的名勝,當年被八國聯軍焚毀,現在雖然打算重建,因為不知道整個面貌,就難以完全恢復.如果全息照相提早100年發明的話,事情就好辦了.
從立體景象的全息照片得到啟發,科學家想到了全息電影和全息電視.實驗性的全息立體電影已經在前蘇聯出現.放映這種電影時,觀眾看到的景象並不在銀幕上,而是在觀眾之中,使人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覺.至於全息電視,因為它涉及的技術問題比較復雜,目前還在研究.1982年,德國的電視台播送的立體電視,並不是激光全息電視,它的原理和普通立體電影一樣,觀看時要戴一副特殊的眼鏡.預計到本世紀末,電影和電視又要換代了;到那時,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可能會由於激光全景立體電影和激光立體電視的出現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全息照相的另一項重要應用是製作可以在一些特殊場合代替玻璃的全息光學元件.這種特殊的光學元件具有加工方便、小巧、輕、薄等優點.一個凹透鏡可以使光束發散,一束平行光波照上去變為球面波;我們前面談到的用小顆粒拍攝的全息照片也會把平行光參考光束變為球面波;這樣的全息照片也就是一個特殊的凹透鏡.用類似的方法可以製作出凸透鏡、柱面透鏡等光學元件.這種元件和紙一樣薄,一樣輕,還不會碎.現在已經有用全息光學元件做成的望遠鏡,它的厚度和一般近視鏡片差不多.還有人報道用全息光學元件做成窗玻璃.這種奇異的窗玻璃不會影響人的視線,卻能反射大量的陽光,兼有窗簾的功能;更有趣的是,可以把它反射的陽光集中到裝在窗檐下的一排太陽能電池上,轉化為電能,供室內使用,真是一舉三得.
全息照相技術有明察秋毫的本領.因為全息照片能精確地再現原來被拍攝的物體,我們可以用它作標准檢查原物有沒有變化;事實上只要有1微米的變化,就可以用全息照相技術檢查出來.科研生產部門,還讓激光全息攝影來擔任成品內在質量的「檢驗員」.檢驗時,給被檢物加上一點壓力或加點熱;如果物體內部有裂痕、微孔,它的表面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盡管這種變化的程度極為細微,肉眼根本無法覺察,但在全息攝影這對「火眼金睛」下面,所有這些瑕疵、隱患,統統暴露無遺.這種方法除了可以精密地檢查內在質量外,還有對被檢物絲毫無損的的優點,特別適用於貴重物品,例如珍貴文物、古代雕塑品的檢測.希臘科學家曾用這種方法查出古代塑像受風化的程度.生產上用這種方式檢查精密零件、飛機蒙皮、飛機輪胎的內在質量.在國外的飛機輪胎工廠里,已經起用了激光全息照相「檢驗員」.這種方法還被用來作生物學研究,比如研究腦殼受力時產生的形變,研究蘑菇的生長速度等等.
還在發展當中的是全息存貯技術.我們在談全息照相特點時提到過的存貯信息,也就是記錄信息的能力.從理論上計算,用光碟存貯信息,每平方厘米可以存貯的信息約為106位,而用全息存貯,每平方厘米可以存108位,高100倍!而且讀出信息的時間只有百萬分之一秒!
現在,已經可以把信息存到材料裡面去,全息照相用的材料不是一薄層底片,而是整個一塊晶體可以存入10萬冊圖書,一個圖書館只要保存幾塊記錄晶體就可以.這看來帶有一點幻想色彩,然而是有希望做到的.更重要的是全息存貯的發展將會促進計算機的發展、換代.
一般的全息照片,只能一張一張製作,價格也很高;除了科研上的使用以外,只能當作高級藝術品.80年代出現了一種新的壓印全息技術.用這種方式製造全息照片,先要做成一塊金屬的微浮雕板;把它當作印板,在鍍有金屬膜的特殊紙張上壓出全息照片.這比印郵票還要方便,可以大批生產,成本大大降低,應用面也越來越廣.
這種全息照相不僅有立體感;在陽光或燈光下呈現多種色彩,襯在銀白色的金屬背景上,顯得更為絢麗.人們用它來裝飾書刊、玩具、旅遊紀念品,很具魅力.
這種全息照相也包含著豐富的信息,而且完全取決於製作時採用的景物和拍攝方式,就像加了密碼一樣.沒有原始印版,無法復制.因而,它成為防止偽造的有效手段.已經在紙幣、信用卡、磁卡及外交簽證等憑證上出現各種全息標識以防偽造.在我國,也已有不少廠商採用全息照相商標來防止有人偽造商標,欺騙顧客.
值得一提的是,全息照相這項重大技術成就,卻是在與普通攝影毫不相乾的科研領域內發明的.發明者加伯研究這一課題的目的是想要提高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他設計了這種新的成像方法,並於1948年公開發表在科學雜志上.但是,當時沒有激光這樣好的單色光,技術上也有一些困難,加伯並沒有取得成效,他的論文也沒有人重視.
直到十多年後的1964年,因為出現了激光器這種理想的光源,全息照相技術才開始發展起來.很快,全息照相術便成為一種用途十分廣泛,並且具有無限發展潛力的新技術.加伯因為首創全息照相的理論,榮獲197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本人由此而被世界公認為「全息照相之父」.
9. 未來有一種電影或許叫全息電影,配帶全息鏡觀看
全息電影,外文名holographic movie,利用光波的干涉現象來記錄影像和重現影像,用全息攝影的方法製作和顯示的電影,[1]影像是立體的,有縱深感,亮度范圍比普通攝影和電影大得多,一般多用於拍攝風光片、木偶片和動物等。
中文名
全息電影
外文名
holographic movie
定義
全息攝影基礎上發展的新型電影
特點
立體的,有縱深感
簡介
holographic movie
在全息攝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電影。
放映時用激光投射全息片,觀眾不用戴立體眼鏡,就能看到立體的影像。全息電影技術較為復雜,拍攝時也須以激光照射,激光能量大則傷害演員,小則達不到拍攝效果。因此一般多用於拍攝風光片、木偶片和動物等。
原理
全息攝影是利用光波的干涉現象來記錄影像和重現影像。全息片完全是光波波前的記錄,直接看到的只有許多細紋組成的圖案,看不出和拍攝對象有任何相似之處。但是,當用激光來照射全息片時,不需戴任何特殊的眼鏡,就能看到在全息片後有一個完全立體的影像。拍攝全息片要用相干光源和高解析度的感光片,還需規定光路的分光束器和反光鏡,但不用物鏡。拍攝過程如圖:相干光源分為兩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2),稱參考光束(4);一束射向被攝物體(3),經它反射再達到感光片,稱為物體光束 (1)。兩條光束在感光片平面相遇,由於它們所經光程不同,以致相位不同,因此發生干涉現象,產生干涉圖案,由感光片記錄下來,成為全息片。
相干光源發出的光的波長和方向是相同的,它是波前為平面、連續前進未受干擾的單色光。這種光是產生干涉圖案的重要條件產生全息圖的原理可以追溯到300年前,也有人用較差的相干光源做過試驗,但直到1960 年發明了激光器──這是最好的相干光源──全息攝影才得到較快的發展。
10. 什麼是全息電影
全息電影
在全息攝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電影。放映時用激光投射全息片,觀眾不用戴立體眼鏡,就能看到立體的影像。全息電影技術較為復雜,拍攝時也須以激光照射,激光能量大則傷害演員,小則達不到拍攝效果。因此一般多用於拍攝風光片、木偶片和動物等。散文電影①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歐洲出現的與「詩電影」相對的電影創作主張和藝術風格。蘇聯「散文電影」的倡導者認為電影藝術的中心任務是塑造「能夠使觀眾喜愛的主人公」;影片中主要的是「人、他們的行動、他們的相互關系」;「形象只有通過與其他人們的相互關系、與事件的相互關系,才有可能創造出來」;主張電影「向散文學習」。他們的代表作品有《夏伯陽》(瓦西里耶夫兄弟導演)、《列寧在十月》(羅姆導演)、《馬克辛三部曲》(柯靜采夫導演)、《偉大的公民》(艾爾姆列爾導演)等,這些影片塑造了革命領袖的形象,描寫了英雄人物的思想發展和性格成長,並通過敘事結構和人物的心理刻畫,表現了時代環境,歌頌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和歷史上的豐功偉績。30年代初,蘇聯電影界曾發生「散文派」和「詩派」的激烈爭論。②40年代以來,一般被認為與「戲劇電影」相對而言的藝術風格。以美國影片《公民凱恩》(奧遜•威爾斯導演)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為開端。這類影片不遵循傳統的戲劇結構形式,不採用完整貫串的情節沖突,而通過多種敘述手段,用多側面、多層次、多聲部的手法,使作品更加接近生活的本來形態,以造成真切可信的藝術效果。這類影片並不排斥戲劇性,而是從自然的日常生活描寫與相對自由的散文結構中表現現實生活的某種規律性和戲劇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