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跪求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1956年上映的由 奧黛麗·赫本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戰爭與和平》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K8jcbr1nMq546k5k1lbJOA
該片改編自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作品,並拍攝的美國版。講述了在拿破崙指揮軍隊進攻俄國時,娜塔莎與彼埃爾悲慘的愛情故事
Ⅱ 奧黛麗赫本經典電影有哪些
《羅馬假日》、《龍鳳配》、《蒂凡尼的早餐》、《窈窕淑女》、《巴黎假期》、《戰爭與和平》、《雙姝艷》、《前進蒙特卡羅》、
Ⅲ 《戰爭與和平》的各種電影和電視版本中,哪個比較好
如果說派托爾斯泰的巨著《戰爭與和平》首推的當然是蘇聯人於1968年拍的那一版。盡管現在看來很多的效果並不是那麼好,但是導演以及演員攝影對於原著的理解可以說是相當的精準了,同時在當時這部電影也是一個大製作。
當年俄法雙方規模最大的博羅季諾會戰才得以如此事無巨細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這是電影史上大場面戰爭戲的登峰造極之作,再也沒有人能夠調度如此巨大的財力和人力來支持類似的拍攝計劃。
Ⅳ 戰爭與和平電影中奧黛麗赫本飾演什麼角色
戰爭與和平電影中奧黛麗·赫本飾演娜塔莎。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英國電影和舞台劇女演員。
1948年,赫本在一部時長僅39分鍾的荷蘭風光紀錄片《荷蘭七課》中出鏡,開始電影生涯。1954年,她在影片《羅馬假日》中第一次出演女主角,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同年,她因在舞台劇《美人魚》中的表演,獲得托尼獎的最佳女主角。1955年,她憑借電影《龍鳳配》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1961年,她主演了電影《蒂凡尼的早餐》。1964年,她主演了歌舞片《窈窕淑女》。1989年,息影多年的奧黛麗客串出演最後一部電影《直到永遠》。
晚年時,奧黛麗·赫本投身慈善事業,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的代表人物,為第三世界婦女與孩童爭取權益。1992年被授予美國「總統自由勛章」,1993年獲奧斯卡人道主義獎 。1993年1月20日,奧黛麗·赫本因闌尾癌病逝,享年63歲。
赫本一生中共獲得五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三位。2002年5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其紐約總部為一尊7英尺高的青銅雕像揭幕,雕像名字為奧黛麗精神(The Spirit of Audrey),以表彰赫本為聯合國所做的貢獻。
Ⅳ 戰爭與和平主要人物簡介
一.《戰爭與和平》中的四大家族
1.庫拉根家族
庫拉根家族是遠離人民的宮廷貴族的典型,是朝廷和上流社會貪婪,愚蠢和無恥的代表,是一個對國家、民族沒有半點責任感的家族。陰險、狡猾、毫無節操和道德觀念是這個家族的主要特徵。當俄國陷入困境,拿破崙逼近莫斯科的時候,他們毫不關心國家的安危,總是想陞官發財。庫拉根的女兒愛侖是個「美麗的動物」,在祖國處於危難之際,她還以自己的美色逗引人,過著淫盪的生活。庫拉根的兩個兒子伊包里特和阿那托爾,前者愚蠢,後者卑鄙墮落。酒宴放盪,閑逸便是他們的追求的幸福生活的全部內容。托爾斯泰在作品中猛烈的抨擊道:「所有這一群人都攫取著盧布、十字勛章和官爵,而他們在撈取這些東西的時候所注意的僅僅是沙皇恩寵的鼻息。」
2.羅斯托夫家族
羅斯托夫家族是作者美化的宗法制庄園貴族的典型,是作者筆下最動人、最富感染力和詩情畫意的一個家族。他們並不富裕,但充滿了歡樂和生氣。羅斯托夫一家接近人民,保持著淳樸、熱情、真摯、好客等特點,具有溫情脈脈的庄園貴族的品質。拿破崙入侵,他們都為祖國的命運焦急不安,決心為保衛祖國貢獻一切力量。尼古拉回到軍隊與敵人作戰,娜塔莎自動為傷兵服務。15歲的彼恰放棄了准備進入大學的願望決定參軍,最後為祖國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3.保爾康斯基家族
保爾康斯基家族具有正直、愛國、孤傲的特點,保持了忠貞為國的老貴族的「古風」,老公爵以嚴厲為名,退居庄園後,一直和朝廷疏遠,對宮廷保持批判態度。他曾在軍隊服務,很重視蘇沃諾夫的軍事藝術。當兒子安德烈和他告別從軍時,他特別強調軍人的榮譽和愛國的責任感。1812年的戰爭震動了他,他毅然召集民兵與逼近的敵人進行斗爭。在激昂緊張的愛國活動中,他中風了,臨死前還關懷著祖國的命運。他的兒子安德烈是愛國者,女兒瑪利亞同樣是愛國傳統的繼承者,當她想到會受到法國人支配時就顫抖了。
4.別素號夫家族
別素號夫家族是莫斯科最富裕的家族,關於這個家族,托爾斯泰著筆不多。這個家族是愛國的家族。彼爾是這個家族的代表人物。
二、人物形象
《戰爭與和平》一共寫了559個人物,其中能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下三十個,現選主要幾個簡單分析。
1. 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公爵
《戰爭與和平》最初八頁開始出現的人物。他二十六歲,在受到朝廷寵遇的宮廷女官舍雷爾沙龍里的客人中間顯得落落寡歡、不隨流俗。「那些客廳里的人對他來講不都是些熟人,但他討厭他們,甚至看他們一眼,聽他們說句話都感到膩味。」安德烈公爵為自己不得不和這個上流社會保持聯系而痛苦,在他看來,這個上流社會是虛偽的,欺騙的,寡廉鮮恥的。他對彼爾講:「這就是我在這里過的生活——我很不適應。」
2. 彼爾·別素號夫
彼爾和安德烈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對現有制度抱批判否定態度,並隨著他們思想性格的發展,這些批判性越來越尖銳、深刻;二是不看重自己的貴族地位,不安於自己豪華富有的生活,卻認真探索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把解決農民的痛苦、祖國的前途當作自己的最終目標。當然,他們追求真理、走向人民的途徑是不相同的,安德烈由於自身的一些優越條件,主要是通過在政府和軍隊的工作,認識了專制農奴制度的腐敗性,了解人民的;而彼爾主要是通過他直接接觸人民的各種生活,使他在思想性格上得到成長。
3.娜塔莎·羅斯托娃
娜塔莎·羅斯托娃是《戰爭與和平》中最動人的女性形象。在托爾斯泰的心目中,她是生命和幸福的化身。在小說的提要中,她被形容成一個「可愛而富於詩意的淘氣鬼。」父親提起她來時常說她是「火葯」,母親親切的稱她為「我的哥薩克」。彼爾說她簡直令人消魂。但托爾斯泰筆下,她「一點也算不上漂亮」。她的面孔的全部特點是不吸引人的,眼睛小,額頭窄,鼻子不壞,但臉的下部、下巴和嘴都是太大,嘴唇又是不成比例的顯得厚了一點。你把她端詳後,就簡直鬧不明白,她為什麼討人喜歡。」但娜塔莎一說話:「小姑娘的聲音是這樣柔軟和富於變化,就象她的全部外貌一樣,她所做的一切,都好象應該那麼做,只有那麼做才恰如其分的。」這段話是把握娜塔沙的外貌,同時也是揭示她的內心世界的一把鑰匙。在這種基調——罕見的活潑、性格的多變加上天性的優雅——之上形成了這個「迷人精」的動人形象。
4.庫圖佐夫
托爾斯泰遵循平凡與偉大,普通與英雄緊密結合的原則,塑造了1812年衛國戰爭的領導者庫圖佐夫的形象。托爾斯泰認為,任何天才的歷史人物,在歷史的進程中都應服從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是廣大軍民偉大的精神力量產生卓越的統帥。庫圖佐夫力量的源泉來自人民的愛國主義,在他的活動中體現了人民的思想和願望。托爾斯泰稱贊他為「民族戰爭的代表」和「真正偉大的人物」。
5.拿破崙
《戰爭與和平》中拿破崙的形象和庫圖佐夫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作家筆下,拿破崙是這次戰爭的罪魁禍首,是個惟我獨尊的個人野心家,他嬌柔做作,自高自大,愛好虛榮,貪圖權勢。拿破崙認為個人的意志可以決定歷史的進程,他為實現個人的野心,不惜犧牲千百萬人的生命去進行掠奪戰爭。托爾斯泰一反歐洲歷史學家的觀點,把他們稱道的赫赫一世的「英雄」,描寫成一個渺小可恥的利己主義者,並加以辛辣的嘲諷,顯然,這表現了藝術家托爾斯泰進步的觀點和愛國主義立場,雖然作者沒有全面正確估計拿破崙的一生的功過,但卻入木三分的揭示了拿破崙的大資產階級的侵略本質。
Ⅵ 奧黛麗 赫本拍過的電影有多少,名字分別是
直到永遠 Always (1989)
羅賓漢與瑪莉安 Robin and Marian (1976)
盲女驚魂記 Waut Until Dark (1967)
麗人行 Two for the Road (1967)
偷龍轉鳳 How to Steal a Million (1966)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1964)
巴黎假期 Paris - When It Sizzles (1964)
謎中迷 Charade (1963)
雙姝怨 The Children's Hour (1961)
第凡內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 (1961)
恩怨情天 Unforgiven, The (1960)
翠谷香魂 Green Mansions (1959)
修女傳 The Nun's Story (1959)
黃昏之戀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
甜姐兒 Funny Face (1957)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 (1956)
龍鳳配 Sabrina (1954)
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 (1953)
赫本主要作品:
《Always》(1989) 飾演 Hap
《Love Among Thieves》(1987) (TV)飾演 Baroness Caroline
《They All Laughed》(1981) 飾演 Angela Niotes
《Bloodline》(1979) 飾演 Elizabeth Roffe
《Robin and Marian》(1976) 飾演 Lady Marian
《Wait Until Dark》(1967) 飾演 Susie Hendrix
《Two for the Road》(1967) 飾演 Joanna Wallace
《How to Steal a Million》(1966) 飾演 Nicole Bonnet
《My Fair Lady》(1964) 飾演 Eliza Doolittle
《Paris - When It Sizzles》(1964) 飾演 Gabrielle Simpson
《Charade》(1963) 飾演 Reggie Lampert Vass
《Breakfast at Tiffany's》(1961) 飾演 Holly Golightly (Lulamae Barnes)
《Children's Hour, The》(1961) 飾演 Karen Wright
《The Unforgiven》(1960) 飾演 Rachel Zachary
《Green Mansions》(1959) 飾演 Rima
《Nun's Story, The》(1959) 飾演 Sister Luke (Gabrielle van der Mal)
《Love in the Afternoon》(1957) 飾演 Ariane Chavasse
《Funny Face》(1957) 飾演 Jo Stockton
《Mayerling》(1957) (TV)
《War and Peace》(1956) 飾演 Natasha Rostov
《Sabrina》(1954) 飾演 Sabrina Fairchild
《Roman Holiday》(1953) 飾演 Princess Ann
《Laughter in Paradise》(1951) 飾演 Cigarette girl
《Lavender Hill Mob, The》(1951) 飾演 Chiquita
《Monte Carlo Baby》(1951) 飾演 Linda Farrel
《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1951) 飾演 Melissa Walter
《One Wild Oat》(1951) (uncredited) 飾演 Extra
《The Secret People》(1951) 飾演 Nora
《Young Wives' Tale》(1951) 飾演 Eve Lester
《Nederlands in 7 lessen》(1948) (uncredited) 飾演 Bit Part
Ⅶ 《戰爭與和平》里,赫本演的是誰
奧黛麗赫本在《戰爭與和平》中扮演娜塔莎,扮演安德烈公爵的菲熱在現實生活中是赫本的丈夫。 影片是根據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名著改編拍攝的美國版,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通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爾(亨利·方達 飾)。娜塔莎(奧黛麗·赫本 飾)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成為劇情的焦點。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
如果托翁還在,他准會迷上奧黛麗·赫本,因為她如此完美地復活了他筆下的女人;如果托翁還在,他會為這部片子驚嘆,因為它如此真實地再現他筆下的戰爭。耗時五年,投資近億,誰說一流的名著不能拍出一流的電影?
Ⅷ 戰爭與和平電影故事梗概
戰爭與和平Война и мир 1968
這是部製作精緻、構思嚴謹的巨片。場面壯闊,氣勢磅礴,繼承了前蘇聯在拍攝歷史題材影片方面的傳統,完美地融合托爾斯泰原著精神於其中,再現了俄法戰爭時期俄羅斯大地廣闊的歷史畫卷。影片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通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
1968年前蘇聯版的《戰爭與和平》是影史上最昂貴的影片,5億6000萬美元的投資,即使到了現在,許多美國大片還是望塵莫及。
好萊塢版的《戰爭與和平》,好像鐵了心要把托爾斯泰的名著拍成一部愛情電影,丁香花一樣美麗的奧黛麗·赫本,被壓縮得幾乎只剩下一條愛情主線的劇情……沒辦法,讓美國人去感受俄羅斯的歷史,是深刻不起來的。
而前蘇聯版,其宏大的場面,史詩般的鏡頭語言,讓觀者無不清晰地看到俄國人自身對本國歷史的切膚感受。
不知有沒有受之前美國人的影響,前蘇聯版的女主角柳德米拉·米哈伊諾芙娜·薩維里耶娃像極了奧黛麗·赫本,除了帶點本民族氣質,身材更豐滿一些,一樣的高挑美麗、一樣的清純活潑,表情、動作也有些相似。不過,這並不影響她演技的發揮。《戰爭與和平》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後,薩維里耶娃更是一躍成為全世界知名的蘇聯演員。
在那個年代,前蘇聯電影居然得到了那些充滿傲慢與偏見的美國奧斯卡評委們的青睞,不得不說,這部電影拍到了讓人無話可說的地步。
四部總共算下來應該有六個多小時吧,看完長長地吁了一口氣。非常宏大的史詩巨片,真實地還原了列夫.托爾斯泰原著的精髓,以恢宏的氣勢、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復雜的人性刻畫,再現了那段關於國家、戰爭、愛情、命運的盪氣回腸的19世紀俄羅斯的那段悲壯史詩。影片的戰爭場面非常地壯觀宏大,特別是19世紀初拿破崙侵俄的那場博羅迪諾戰役,在當時沒有電腦特技的年代下,得需要調動多少的臨時群眾演員、使用多少的拍攝設備才能完成這場極其悲壯的大戰役啊。還有最後的莫斯科大火也表現得相當不錯,鏡頭調度地很好,看著這座美好又古老的城市在大火中煎熬,讓人不得不對戰爭的殘酷報以切齒地痛恨啊。演員選得真不錯,很有那種俄羅斯民族的高貴冷俊氣質,特別是飾演娜塔莎的演員簡直就象城堡里的公主小天使,就象一股春風拂過整部影片,盡現其清新脫俗的優雅氣質,更重要的一點,人長得比奧黛麗赫本還赫本(網友語),真得象極了。
Ⅸ 求 《戰爭與和平》 主要內容
以1812年俄國法國戰爭為中心,描寫了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拿破崙潰退等大事件。通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
作者將戰爭與和平的兩種生活、兩條線索交叉描寫,構成一部網路全書式的壯闊史詩。《戰爭與和平》的基本主題是肯定這次戰爭中俄國人民正義的抵抗行動,贊揚俄國人民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英雄主義。
(9)戰爭與和平電影赫本擴展閱讀
《戰爭與和平》中的四大家族
1、庫拉根家族
庫拉根家族是遠離人民的宮廷貴族的典型,是朝廷和上流社會貪婪,愚蠢和無恥的代表,是一個對國家、民族沒有半點責任感的家族。陰險、狡猾、毫無節操和道德觀念是這個家族的主要特徵。
當俄國陷入困境,拿破崙逼近莫斯科的時候,他們毫不關心國家的安危,總是想陞官發財。庫拉根的女兒愛侖是個「美麗的動物」,在祖國處於危難之際,她還以自己的美色逗引人,過著淫盪的生活。
2、羅斯托夫家族
羅斯托夫家族是作者美化的宗法制庄園貴族的典型,他們並不富裕,但充滿了歡樂和生氣。羅斯托夫一家接近人民,保持著淳樸、熱情、真摯、好客等特點,具有溫情脈脈的庄園貴族的品質。
拿破崙入侵,他們都為祖國的命運焦急不安,決心為保衛祖國貢獻一切力量。尼古拉回到軍隊與敵人作戰,娜塔莎自動為傷兵服務。
3、保爾康斯基家族
保爾康斯基家族具有正直、愛國、孤傲的特點,保持了忠貞為國的老貴族的「古風」,老公爵以嚴厲為名,退居庄園後,一直和朝廷疏遠,對宮廷保持批判態度。
1812年的戰爭震動了他,他毅然召集民兵與逼近的敵人進行斗爭。在激昂緊張的愛國活動中,他中風了,臨死前還關懷著祖國的命運。他的兒子安德烈是愛國者,女兒瑪利亞同樣是愛國傳統的繼承者。
4、別素號夫家族
別素號夫家族是莫斯科最富裕的家族,關於這個家族,托爾斯泰著筆不多。這個家族是愛國的家族。彼爾是這個家族的代表人物。
Ⅹ 戰爭與和平 主人公形象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 (Война и мир, 1863) by Leo Tolstoy
引言:托爾斯泰卷秩浩繁的長篇小說。場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成就非凡。《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 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近千個人物,無數的場景,國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領域,歷史,戰爭,人間一切慘劇,各種情慾,人生各個階段,從嬰兒降臨人間的啼聲到氣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後迸發,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歡樂和痛苦,各種可能的內心思緒,從竊取自己同伴的錢幣的小偷的感覺,到英雄主義的最崇高的沖動和領悟透徹的沉思— —在這幅畫里都應有盡有。」(斯特拉霍夫語)作家對生活的大面積涵蓋和整體把握,對個別現象與事物整體、個人命運與周圍世界的內在聯系的充分揭示,使這部小說具有極大的思想和藝術容量。 這是托爾斯泰創作的第一部卷秩浩繁的長篇小說。 作者把戰爭與和平,前線與後方、國內與國外、軍隊與社會、上層與下層連結起來,既全面反映了時代風貌,又為各式各樣的典型人物創造了極廣闊的典型環境。作者對人物的描寫形象既復雜又豐滿,常用對比的藝術方法來表述,體裁在俄國文學史上是一種創新,也超越了歐洲長篇小說的傳統規范。
作者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Л.Н.Толстой,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Leo Tolstoy,1828—1910),19世紀俄羅斯文學寫實主義的代表作家,公認的最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家,《西方正典》作者、美國著名文學教授兼批評家哈洛·卜倫甚至稱之為「從文藝復興以來,惟一能挑戰荷馬、但丁與莎士比亞的偉大作家」。對文學擁有「狂戀式愛情」的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文學史上創作時間最長、作品數量最多、影響最深遠、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節、重典型、重寫實、重批判的文學時代,在他筆下達到巔峰。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是托爾斯泰文學藝術上的三個里程碑。百年來,他的作品被譯為各國文字,銷售量累積超過5億冊,是大師中的大師。
《戰爭與和平》恢弘的構思和卓越的藝術描寫震驚世界文壇,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文學名著和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英國作家毛姆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稱贊它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利亞特」。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宏偉巨著,它以戰爭問題為中心,以庫拉金、包爾康斯基、勞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為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歷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是一部再現當時社會風貌的恢弘史詩。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畫精準細膩,景物如臨眼前,雖是19世紀的小說作品,但流傳至今,卻沒有任何隔閡感,其中流露出來對人性的悲憫情懷,穿越時空背景,仍舊撼動人心。《戰爭與和平》恢弘的構思和卓越的藝術描寫震驚世界文壇,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文學名著和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英國作家毛姆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稱贊它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利亞特」。
內容簡要
一八零五年,在拿破崙率兵征服歐洲後,法國與俄國之間也發生戰爭。青年公爵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把懷孕的妻子交給退隱於領地「禿山」的父親及妹妹瑪莉亞後,就擔任庫圖佐夫將軍的副官,向前線出發去了。他期望這次戰爭能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
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剛留學回來的好友彼爾,是別竺豪夫伯爵的私生子,由於繼承了伯爵身後的全部遺產,因此,他搖身一變成為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當然也成為社交界的寵兒。居心叵測的監護人拉金公爵看上這一點,便計劃將貌美但品行不端的小姐愛倫嫁給他,結果計謀順利達成。
同年十一月,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所屬的俄軍在奧斯特里茨之役戰敗,他帶著軍旗獨自沖入敵陣,不幸受了重傷。但 是,當他突然抬頭看見那永恆的藍天時,不禁為那份庄嚴之美深受感動,霎時覺得過去那些野心,名譽及心目中認為偉大的拿破崙,都變得微不足道了。
另一方面,婚後不久的彼爾因妻子愛倫與好友多勃赫夫之間有曖昧風聲傳出,他為了保護自己的名譽,便與多勃赫夫決斗,而把對方打倒後,他旋即與妻分居。從此以後,他陷於善惡與生死問題的困擾中,直至認識了互助會的領導人後,才進入新的信仰生活里。
一直被認為已戰死沙場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突然回到禿山的那一晚,其妻莉莎正好產下一名男嬰後去世,這使安德烈·保爾康斯基覺得自己的人生已告結束,便下定決心終老於領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與法言和,和平生活開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因貴族會之事而去拜託羅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滿生命力的年輕小姐娜達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於禿山老公爵強烈反對,只好互相約以一年的緩沖期,而 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即出國去了。但是,年輕的娜達莎無法忍受寂寞,且經不起彼爾之妻愛倫的哥哥阿納托爾的誘惑,而擅自約定私奔,因此,與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婚約即告無效。
一八一二年,俄、法兩國再度交戰,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於多勃琪諾戰役中身受重傷,而俄軍節節敗退,眼見莫斯科即將陷於敵人之手了。羅斯托夫家將原本用來搬運家產的馬車,改派去運送傷兵,娜達莎方能能於傷兵中發現將死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她向他謝罪並熱誠看護他,但一切都是徒勞了,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仍然逃不過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彼爾化裝成農夫,想伺機刺殺拿破 侖,但卻被法軍逮捕而成為俘虜。其妻愛倫於戰火中,仍繼續其放盪行為,最後,因誤服墮胎葯而且死亡。
幾番奮戰後,俄國終於贏得勝利,彼爾於莫斯科巧遇娜達莎,兩人便結為夫 婦,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妹妹瑪莉亞也與娜達莎之兄尼克拉結婚,而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由柳洪平創建。
片名: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一九五六年派拉蒙電影
導演: King Vidor
主演: 奧黛麗赫本、梅爾法瑞爾 (Mel Ferrer)、亨利方達 (Henry Fonda)、維托瑞歐 (Vittorio Gassman)、梅布莉特 (May Britt)等人。
回答者:高樓居士 - 狀元 十五級 8-28 21:09
【內容簡介】:
《戰爭與和平》人物眾多,場面宏大,事件繁雜,結構嚴重,具有恢弘的氣勢。作家把他的人物放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和各種各樣的生活環境與氛圍中加以描寫,時而是豪華優雅的貴族沙龍,時而又是硝煙彌漫的戰場;既有青年男女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又有慘不忍睹的戰斗場面。托爾斯泰注重描寫人物的復雜性,並從各方面展示人物性格的發展。所以書中幾百個人物個個栩栩如生,獨具神韻,富有感染力。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鴻篇巨制,全書共四冊,近一百二十萬字。現根據原著,並參照同名電影,將原書業華提練出來,濃縮為十萬字,供青少年學生閱讀。相信廣大讀者從這濃縮的少年版《戰爭與和平》中,也能體味到這部偉大作品的些許魅力。
回答者:珍珠奶茶的哥哥 - 童生 一級 8-28 21:09
《戰爭與和平》是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鴻篇巨制,長達130 多萬字,歷經7 年艱辛創作,受到列寧很高稱贊。
小說以1805年開始的爭奪歐洲戰爭和1812年的俄國衛國戰爭為主線,揭露俄國首都彼得堡的宮廷顯貴和官僚貴族伐西里為代表的貪婪與卑劣。作品描寫的年代跨度長達十多年,人物500 多個,歌頌了民族的英雄品質和堅強性格,多方面反映俄國一個重要歷史時期中各階級的生活面貌。
1805年7 月,拿破崙率兵征服了歐洲,法俄之間正醞釀著激烈的戰爭。然而在彼得堡上層的人們依舊過著恬靜悠閑的生活,達官貴人們都匯聚在皇後的女官兼寵臣安娜·巴甫洛夫娜舉辦家宴招待會上。
赴宴的有宮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卻行為不端的女兒美倫,還有個頭高大健壯的年輕人彼爾,他戴著眼鏡,剪短發,穿淺色的流行短褲和褐色燕尾服。彼爾是莫斯科著名貴族別竺豪夫的私生子,從小出國留學,今年20歲,學成回國到首都謀職。他一進宴會廳,對人們議論拿破崙征戰歐洲頗感興趣。在這里,他高興地結識了英俊而剛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羅皇帝的退職老總司令包爾康斯基的長子,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時,安德烈正應庫圖佐夫將軍的召喚,去任他的傳令官,將出國跟征戰歐洲的拿破崙軍隊作戰,任即將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瑪麗再三勸留,也改變不了他的決心,他期望通過這次戰爭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從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親那裡,委託父親加以關照。於是他急奔前線,在波蘭追上了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總司令派他到聯合縱隊去任職,並受到了嘉獎。
彼爾回到莫斯科,他繼承了別竺豪夫伯爵身後所有的遺產,搖身一變成為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成為社交界的寵兒。他的親戚伐西里早就窺視別竺豪夫家的財產,本想通過篡改遺囑來謀得,失敗後,又處心積慮地要拉攏彼爾,一方面為他在彼得堡謀得一個不小的官職,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讓已是宮廷女官的女兒美倫嫁給彼爾,以圖錢財。結果他的計謀順利達成,可這樁婚事實在不幸之至。彼爾發現了妻子與好友多勃赫夫之間的曖昧關系,他與多勃赫夫進行搏鬥,並幸運的擊倒對方,隨之與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惡和生死的困擾之中,在加入共濟會後,受到寬宏大量的哲學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當安德烈再次回到總司令身邊,俄奧聯軍對法的奧斯特里齊戰斗就要打響了。由於在戰前的軍事會議上,否決了幾位老將軍的意見,採取了馬上出擊的戰略,結果慘敗。安德烈受傷被俘,途中昏迷,被敵人誤以為活不成而丟下,庫圖佐夫也以為安德烈陣亡,給他的父親去信報喪。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復了。愈後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產下一名男嬰,但她卻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獨與絕望之中給妻子最後一個吻,他覺得人生已再無意義,決定終老於領地。
回答者:信歆十足 - 經理 四級 8-28 21:12
戰爭與和平故事梗概(簡介)
這是一部製作精緻、構思嚴謹的巨片。場面壯闊,氣勢磅礴,繼承了前蘇聯在拍攝歷史題材影片方面的傳統,完美地融托爾斯泰原著精神於其中,再現了俄法戰爭時期俄羅斯大地廣闊的歷史畫卷。影片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通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 。 根據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名著改編拍攝的美國版,論藝術成就雖不及蘇聯版,但燦燦巨星和好萊塢式敘事手法則更能讓本地觀眾接受這部通俗劇化的208分鍾長片。氣質高雅的奧黛麗.赫本飾演娜塔莎和文質彬彬的亨利.方達飾演皮埃爾都是不錯的選擇,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成為劇情的焦點。但其他有如八國聯軍的演員組合卻難以忠實地重現拿破崙揮軍進攻俄國時的大時代動盪故事,導演金.維多顯然大幅度簡化了原著的情節和內涵,但戰爭大場面還是拍得相當認真可觀
紅日主要內容
作品簡介
1959年面世的小說《紅日》,屬於「紅色經典」的文學范疇。如今被人們視為「紅色經典」的文本。
吳強的長篇小說《紅日》在用藝術形式表現重大戰役方面作了較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東戰場的漣水、萊蕪、孟良崮三個連貫的戰役作為情節的發展主線,體現出作者對現實戰爭小說的「史詩性」的藝術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結構和全景式的描寫展示出戰爭的獨特魅力。這三次戰役中,解放軍有敗有勝,各具特點,作家的描寫也有略有詳,各有側重,在敘述歷史事件的過程中,體現了其在小說結構上的別出心裁。
作品採用先抑後揚的方法,先以漣水撤退來表現當時國共雙方力量的懸殊和解放軍面臨的嚴峻形勢。發生於1946年底的漣水戰役,以國民黨軍隊攻佔漣水,人民解放軍因傷亡慘重而被迫撤退而結束。漣水撤退在整個國共軍事沖突中只是一個小插曲,但作家將它一開始就展現在讀者面前,使整部作品充滿了懸念和吸引力,使後面戰事的發展成為讀者共同關心的焦點。而且,作家通過解放軍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既形象地表現了當時山東戰場上力量的強弱對比,為解放軍的最終勝利造成強烈對比,以說明戰爭勝利的來之不易;同時也為進一步刻劃國共雙方各具個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鋪墊。
作家一開始就把解放軍放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絕境之中,這樣的結構布局在當時習慣於描寫解放軍「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文學作品中顯得獨特而又真實,體現出這位戰爭小說作家在當時的時代共名下對表現現代戰爭的獨到眼光。然後,作品再以萊蕪大捷的勝利作為過渡,最後以集中描寫孟良崮戰役殲滅國民黨「王牌軍」74師達到高潮,三次戰役雖有主有次,卻渾然一體,作家在對歷史事件的敘述中,形象地完成了對時代共名的印證和闡述:即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現代革命戰爭,經歷了驚心動魄的艱難曲折,經過了無數的犧牲,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