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的哪部電影
影片名:《大渡河》
外文名:Cross The DADU River
出品公司:中國長春電影製品廠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導 演:林農,王亞彪
類 型:戰爭
主 演:傅學誠,韓適,劉懷正,趙申秋,陳寶國,趙恆多
上映時間:1980年
劇情簡介: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隊伍來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間的天險縱橫的重疊山川中。數十萬國民黨中央軍和軍閥武裝圍追、堵截,蔣介石的座機也飛臨川軍首腦駐地,兩種決定中國命運的力量對峙著。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樹堡、暗渡安順場的戰斗。紅軍進入冕寧縣城後,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釋放了被反動政權拘押的群眾,使這片彝族聚居地區,成為紅軍走向勝利的通衢。先遣團迅速奪取了安順場渡口,17位勇士孤舟奮勇,直撲對岸守敵。
老謀深算的蔣介石也迅速調整了部署,調集部隊左右夾擊安順場,妄圖半渡而擊,將渡河的紅軍分割圍殲,揚言要紅軍重蹈石達開的覆轍。毛主席等首長及時變通部署,將計就計,一面繼續造成在安順場涉渡的假象,一面另闢瀘定橋為強渡點。
之後,又以劉伯承佯攻雅安,作直取成都狀,迷亂了川軍,調開了固守瀘定的川軍二0八旅。蔣介石察覺了真相後,惱羞成怒,走馬換將,命令新任川軍司令何湘輝火速調二0八旅回援瀘定...
(1)瀘定橋戰役新電影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劉伯承 演員傅學誠
劉伯承,原名劉明昭,曾用名劉伯堅,重慶市開州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辛亥革命時期從軍,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他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使全軍順利通過彝族聚居區。繼而指揮所部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打開紅軍北上的通路。
2、黃開湘 演員李東學
紅四團團長,是整個團隊的核心力量,是大家心中沉穩內斂的主心骨。他率領隊友們穿越槍林彈雨的圍剿,於驚濤駭浪之中突破天險飛奪瀘定橋,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不朽的一頁篇章。
3、廖大強 演員於小偉
紅四團戰士,是一名武將,有著硬漢魅力和英勇善戰的殺氣,還有著過人的膽識且性格粗狂,作戰生猛、殺敵無數,身手敏捷而矯健,懷有勇士精神,鐵索橋上迎著槍林彈雨奮而前進。
『貳』 勇士觀後感800字5篇
不同於以往同類型電影的節奏,《勇士》一上來就開宗明義,將時間濃縮到"強渡"與"飛奪"的三天時間內。一上來就是大渡河之戰,讓觀眾看的揪心。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勇士 觀後感 800字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勇士觀後感800字篇1
電影《勇士》描述的是紅軍長征中的一次特別重要的戰役——飛奪瀘定橋。觀此愛國主義 教育 影片讓我經受了一次非凡的精神洗禮,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就是這樣一個我們每個人都曾在小學課文上學過的 故事 ,當它以血肉身軀活生生的畫面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我不禁為之感動流淚,心中緩緩升起兩個大字——「信仰」。這感覺就像春天裡的野草一樣無法遏制,茁壯生長,愈發堅強。
這是一場關繫到紅軍生死存亡的戰役,只有拿下瀘定橋,紅軍才有繼續北上的希望,也才有後來中國革命的勝利。當然,在飛奪瀘定橋這場戰斗中最為世人稱道的,也是載入了世界軍事史的,便是紅軍用一晝夜奔襲240里,完成了這個真正「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而成為世界著名的奔襲戰例。這其中,步行一晝夜行軍120公里,相當於跑了三個 馬拉松 ,而且紅軍還背著槍炮,不要說在過去的生存條件下,即便是在現代,也被認為是絕對不可能的。為了達到這個極限,無數戰士活活跑死。這也是電影最感人之深的地方。這場行軍簡直堪稱「神跡」,就是這些有血有肉的人,創造了這段傳奇,這段神話!
什麼叫英雄?什麼叫慘烈?什麼叫捨生忘死?什麼叫大無畏精神?烈火與鋼刀,大渡江與寒寒鐵索,生死之間命懸一線。如果你已經不喜歡現在社會的物慾橫流,總感覺時代的信仰缺失,那麼返回八十年前看一看——飛奪瀘定橋,僅一個戰役就會讓你對生活重燃希望。多少將士拋頭顱灑熱血,才造就今天我們幸福安定的美好生活。所以,《勇士》代表的正是這種精神和信仰。因為信仰,他們無所畏懼;因為信仰,他們勇往直前。
記得在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戰士們行軍時,會各自背上寫著字的木牌,來讓大家相互間識文斷字,共同學習。在他們身上的木板上,也在那些可愛可敬的紅軍戰士身上,我們看到了「成長」、「勇敢」、「未來」、「信念」、「剛強」、「堅持」、「信仰」……是的,我們也會把這部影片,這個故事,這些詞,刻在自己內心的木板之上,時刻警醒著自己,今天的來之不易,明天的更要珍惜。
勇士觀後感800字篇2
這是一次歷史的重溫,也是一次熱血的再沸。通過影像的還原和記錄,看過慘烈的戰爭場面,我,對今天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更加珍惜了!
《勇士》雖然是一部主旋律愛國主義教育大片,但在製作打造上,卻頗具商業氛圍,目的也是為了讓更多的觀眾走進影院,接受洗禮和教育。
《勇士》導演是寧海強,其最擅長的就是軍旅、軍事動作影視劇。之前的《彈道無痕》《百團大戰》《生死大營救》《中國兄弟連》等影視劇都是他的代表作。
編劇趙冬苓、趙寧宇也來頭不小。主要作品有人所共知的《紅高粱》《孔繁森》《趙氏孤兒》等。
《勇士》的槍炮、爆炸、動作戲份,在內地戰爭動作大片中,可謂打出了新高度,這離自然離不開動作指導羅禮賢的功勞。喜歡看動作片的觀眾,對羅禮賢一定不會陌生。早到吳宇森的《喋血雙雄》《喋血街頭》,再到成龍的《霹靂火》《超級警察》,再到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以及甄子丹的《特殊身份》,他的動作設計、飛車設計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影片火爆的關鍵因子之一。
至於演員陣容,聶遠、於小偉、李東學,包括宋佳倫等,都是一等一的硬漢型男。相比那些花樣美男,鮮肉男神,他們不僅有顏值,更硬朗十足,陽剛百分。影片中,他們化身敢死隊隊員,沖鋒陷陣,臨危不亂,上演了一幕幕生死大鏖戰。
林妙可也長大了,在片中扮演一個川籍女娃,最後也成長成了一名紅軍女勇士。與李東學、聶遠、於小偉等大牌對戲,林妙可表現可圈可點。
為了再現歷史真實,《勇士》基本上都是實景拍攝,條件之艱苦可想而知。不過包括導演寧海強、演員聶遠、李東學、於小偉在內的主創人員,都克服了種種困難,最大程度的還原了戰爭的真實性,從而也帶給了觀眾極大的視覺震撼和心靈沖擊。
與此同時,《勇士》還運用了大量的數字特效技術,進而營造出了最逼真,也最震撼的視聽效果。尤其是竹林竹海中的那場槍火戲份,無論鏡頭語言,還是音響特效,都屬於頂配級別。
而最後一幕的飛奪瀘定橋,更是在高清極清鏡頭語言的烘托下,慘烈而悲壯。而在這密集槍炮中,烽火硝煙下,戰友情、兄弟情、家國情,情情撼人心,動人魂,暖人體,勵人志。
勇士觀後感800字篇3
電影《勇士》,那童年記憶中的課文,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正是這部電影所要講的故事。
勇士的故事是否能夠講得動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觀眾明白當時兩大陣營的力量懸殊,從而理解紅軍是置之死地而後生。1935年5月,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穿越彝區甩掉圍追堵截的敵人後,北上與紅四方面軍匯合是志在必得的戰略任務,強渡大渡河就成了敵我雙方廝殺的重要一戰,也是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戰役。紅軍巧布奇兵,以兩個團的兵力偽裝紅軍主力壓向大渡河,然後猛然直奔瀘定橋。
自上世紀50年代末以來,幾乎每年都有關於「長征」題材的影視作品涌現。一提起長征,我們都覺得非常熟悉,在小學課本、媒體報道、文藝作品裡都可以看到。但是我們往往把長征從大戰略、大格局上來講述,很少有影視作品從細節入手,去表現長征中那些有代表性的人物,表現長征中某些具體的階段。而恰恰是這些紅軍中普普通通的士兵,他們對信念的堅守體現出的人性光輝,鑄成了長征創造的人類奇跡。
那麼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在長征經歷的許多事件中,選擇哪一段、選擇什麼樣的典型人物來重塑電影《勇士》。主席在延安曾跟斯諾說過:「強渡大渡河是長征途中最關鍵的事件,如果在那裡失敗了,紅軍就可能被消滅……」主席這段話說明在長征的整個過程中,飛奪瀘定橋非常重要。在《勇士》中,我用6個字回溯這個過程:過河、跑路、過橋。勇士們過的河可不是「妹妹你坐船頭」過的河,而是孫營長率領的17位勇士以生命為代價強渡的大渡河;勇士們跑的路可不是今天「跑男」們穿著旅遊鞋跑的路,而是勇士們穿著草鞋在崇山峻嶺里穿越人類極限的奔跑;勇士們過的橋不是今天的人們開著汽車奔向旅遊景點走過的橋,而是勇士們冒著槍林彈雨爬過的沒有橋板的瀘定橋……這6個字的故事築起了勇士之魂,我想他會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跟隨著勇士走進這場世界歷史上的經典戰役。
如果說長征精神以氣壯山河的堅韌、不屈不撓的意志,改寫了現代中國的歷史,給那個時代的國家和民族以強烈的希望和堅定的.信心,那麼《勇士》中表現的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則是長征途中,甚至中國革命的偉大進程中,最重要的「淬火點」,或者說是「熔點」。
勇士觀後感800字篇4
一部《勇士》道盡了人間滄桑。
看完整部影片,閉目沉思一會兒,除卻一切精神之外的東西,一言以蔽之:堅持與信念。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憑一雙草鞋踏過千山萬水,一晝夜奔襲跨越二百四十里,草鞋上 編織 的應該是信念,因為信念,所以堅持。這是一種超越了肉體的信念,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許多人奔跑在生命之路的邊沿,榨盡身體的每一絲潛能,最後倒在了路上,抽搐著口吐白沫,而後一睡不起。這種堅持,我若有十之二三便足以受用一生了。
我是實在的想著贊頌紅軍的,可是我不大會寫贊頌的 文章 ,又不想弄巧成拙,更不想用自己的渺小襯托他人的偉大,便只能從其他角度欣賞《勇士》了。
生命何其脆弱,影片中行軍途中掛掉的不計其數,奪取瀘定橋時詮釋了什麼叫命如草芥。生命誠可貴歌頌著過多,這里就不贅述了,影片之中余振中說過一句話:我不怕死,可我得讓世人知道我的名字。讓世人知道你的名字,死便也不是非常可怖了。我曾聽過一句話,人們真正的死亡其實是他在這個世上沒有任何影響的時候,我們現在影響著一小批人,是小活,影響著一大批人,是大活,我們死後50年左右,連名字也煙消雲散了,主席死後500年,還是名留青史。若由此算生命有效長度的話,我就算活到迄今為止人類的壽命極限,也是拍馬都趕不及主席的。這可算是「朝揚名,夕死可矣」了。
我也曾看到一句話:天空沒有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世上沒有留下我的痕跡,但是我來過也曾活過,頗有「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灑脫。從宇宙的角度上來講,讓人類銘記自己其實和路過某塊石頭在上面劃下一橫沒什麼差別,來過就好了,何必一定要劃上一橫呢?我輕輕的來了,正如我輕輕地走,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赤條條的來,赤條條的去,活的自在,活得輕松,不亦樂乎?
每個人都有他的價值觀,你可以選擇前者披荊斬棘,揚名千古。也可以選擇後者隨波逐流,灑脫來去。敢於直視自己的人生,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便都是《勇士》。
勇士觀後感800字篇5
看了勇士這部電影,讓我深深地感悟到「信念」二字。
《勇士》以紅軍長征強渡大渡河為背景,講述了紅四團二十二名突擊隊員,突破天險,穿過槍林彈雨飛奪瀘定橋的事。
通過電影,我彷彿看到了紅軍們身上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毅力正在熠熠生輝。
紅軍長征路上艱難險阻,那麼是什麼支撐著紅軍戰士們,一次次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呢?是信念,一種不可動搖、堅如磐石的信念。
紅軍四團僅用一個晝夜,就跑完了一百有二十公里,按時到達瀘定橋。有的戰士口吐白沫,當場倒地。是信念支撐著他們,創造了人類行軍史的奇跡。他們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鏈勇敢前進,盡管遭受著火燒槍打的痛苦,與落入湍急的危險,他們仍毅然前行。是信念在支撐著他們!
如今,戰士們終於用鮮紅的熱血和寶貴的生命,換來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然而紅軍戰士的新年卻銷聲匿跡了。
現在的我們一遇困難就放棄,缺少的就是那份信念與恆心。
古今中外也有很多人信念堅定,取得成功的例子。
越王勾踐的故事,家喻戶曉。當國破戰敗後,越王勾踐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強大的信念支撐著他,忍辱負重,卧柴草,嘗苦膽,最終取得」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成功。
外國著名物理學家——居里夫人。在惡劣的環境下,在簡陋的設備下,仍堅持做研究。那是一種執著追求科學的信念在支撐著她。最終在一次次的試驗中獲取了鐳,榮獲物理諾貝爾獎。
勾踐和居里夫人都是因為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信念是決定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國古代的常勝將軍——項羽,因經受不住戰敗的打擊,無顏再見江東父老,自刎與江邊。如果他有堅定的信念,大可卷土重來取得成功。可見沒有信念就沒有人生的動力,和成功的希望。
我們應有著像紅軍戰士一般的信念。在生活和學習迎難而上,不退縮、不放棄,讓信念支撐我們克服困難,戰勝艱險,朝著困難勇往直前,最後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奪取勝利的桂冠。
信念是一把利劍,可以讓你在困境中披荊斬棘;信念是一盞明燈,可以讓你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所以,用信念來堅定自己,就像紅軍戰士一樣用信念支撐自己前行。不管前方道路有多麽艱難,我們都應該用信念堅定未知的明天!
勇士觀後感800字5篇相關文章:
★ 勇士觀後感的5篇600字
★ 《勇士》觀後感範文5篇
★ 勇士觀後感6篇600字
★ 勇士觀後感三篇
★ 2017電影勇士觀後感
★ 在一起觀後感800字範文5篇精選
★ 電影勇士觀後感500字七年級作文
★ 《紅星小勇士》觀後感優秀作文5篇
★ 觀看抗擊疫情先進事跡觀後感800字5篇
★ 紅星小勇士觀後感範文5篇
『叄』 紅軍長征電影《萬水千山》
導演:成蔭,華純
主演:藍馬,黃凱,梁玉儒,陳惠良
一九三五年,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搶渡大渡河,某部營教導員李有國不顧傷痛,鼓動群眾越過雪山,在過草地時,部隊與風雨、飢餓斗爭,後李有國犧牲。經過臘子口戰役,與陝北紅軍會師,完成了舉世文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萬水千山》,從話劇到電影
陳嘉陡 劉國彬
陳其通創作《萬水千山》
新中國第一部長征題材的電影《萬水千山》拍攝於1959年,改編自同名話劇。
1931年,15歲的陳其通參加了川陝根據地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之後,陳其通采訪了眾多的紅一方面軍的戰友,以他們的經歷為主線,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完成了話劇《萬水千山》劇本的創作。
據陳其通說,《萬水千山》中的主人公李有國、羅順成等,在紅一方面軍都有原型。影片中的搶奪瀘定橋、飛奪天險臘子口、陝北勝利會師等都是紅一方面軍的故事。而戲中的高潮部分翻越雪山草地,則是陳其通親身的經歷。
劇本完成後,大家雖都給予充分的肯定,但因為人物眾多、故事復雜、場面宏大,演出場地要求較高,一時無法排練演出。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我軍成立了文工總團,時任總政文藝處處長的陳其通兼任總團團長。話劇團要排戲,四處找本子,有人提議陳其通把《萬水千山》拿出來試一試。
1952年《萬水千山》上演後,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普遍好評,並榮獲全國第一屆文藝調演編劇、導演、演員、舞美等多項一等獎。全國各地的話劇團都跟著學演這部戲。
毛澤東點名要看話劇
話劇《萬水千山》演出成功後,總政和八一廠的領導決定將其搬上銀幕,並邀請成蔭和華純擔任導演,劇本由孫謙和成蔭改編。
這是新中國第一部描寫紅軍長征的電影。電影上映後,觀眾踴躍,好評如潮,許多老紅軍紛紛提筆寫評論,回憶往事。一時間,全國出現了《萬水千山》熱。消息傳到了毛澤東那裡,一向偏愛戲劇的主席沒有看電影,而是要調看總政話劇團的話劇《萬水千山》。看完演出,主席感慨萬千,很長時間沒有說話,只是默默地走上台,與演職人員合影。
鄧小平用話劇招待老戰友
這台話劇也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重視。1975年,在紀念長征勝利到達陝北40年之際,當時身處逆境的鄧小平,邀請在京的聶榮臻、王震等老戰友一起觀看話劇《萬水千山》,共同回顧那段難忘的戰斗歲月。
1977年,《萬水千山》再次被搬上銀幕。因為是舞台藝術片,陳其通重當編劇,八一廠的著名導演嚴寄洲擔任導演。這一次,主人公李有國教導員沒有犧牲,而是跟著毛澤東勝利到了陝北。重拍的電影,從湘江之戰寫起,全景式地表現大渡河、烏江、雪山、草地等戰斗,對於黨內路線斗爭也有所體現。
《萬水千山》,兩部電影一台話劇,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