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開山之作
擴展閱讀
血災電影叫什麼名字 2025-10-19 08:36:27
李國豪電影經典片段 2025-10-19 08:27:09
兒童變態電影大全 2025-10-19 08:27:09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開山之作

發布時間: 2025-10-19 00:51:22

1. 羅西里尼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何以成為新現實主義開山之作

正如二十世紀60年代的「現代情感三部曲」讓安東尼奧尼聲名鵲起一樣,羅西里尼的「戰爭三部曲」也讓其在二戰後的義大利電影界名聲大噪。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正是「戰爭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同時也被視為新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

在觀看電影之前,首先應了解一個概念:不設防。

所謂 不設防城市就是戰時沒有軍隊防禦和軍事設施的城市 。

二戰時的羅馬就是這樣一座不設防的城市。

二戰結束前夕,德軍佔領了羅馬,並以保護古跡為名,宣布羅馬為不設防城市: 即不允許義大利人在此城進行軍備,以便德國任意控制。

而《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這部影片,講述的正是 1943年至1944年之間,在義大利留下來的部分地下黨員和普通民眾一起,同佔領了他們的國家並肆意妄為的德軍英勇抗爭的故事。

主角是一名地下反抗組織的領袖曼菲蒂,他的掩護身份是工程師,其他角色及事件都是圍繞著這個核心人物鋪展開的。

在曼菲蒂被德軍追捕期間,他的朋友弗朗西斯科和未婚妻皮娜為他提供了暫避之所及必要的幫助,另一位天主教神父唐·彼得羅則在曼菲蒂行動受限時作為曼菲蒂與其他游擊隊員的中間聯系人。

最終,在與德軍的對抗中,皮娜、曼菲蒂、神父都英勇的犧牲了。

這樣的故事情節放在今天來看,可能會比較老套,尤其是我們看過很多抗戰題材的影視劇後,更覺得這部影片無趣且畫質粗糙。

但就是這樣一部影片,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新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

我們應該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新現實主義。

簡單的概括就是: 新現實主義是現代主義思潮在反法西斯過程中逐漸孕育出來的產物。新現實主義電影主要指1945年~1951年崛起的義大利電影。

二十世紀30~40年代的義大利電影主要有兩種類型:浪漫情節劇和喜劇片, 消遣娛樂是當時義大利電影的常態。 這與當時的義大利政府為了應對經濟大蕭條而大力扶持電影產業脫不了干係。

一位義大利作家在1930年抱怨道:「為什麼這里沒有誕生那種由偉大的法西斯革命所啟發的電影?」

的確,消遣電影長期以來遮蔽了很多現實問題,尤其是在那個政局動盪的年代。

在政策的支持下自由發展的義大利電影,促使了一些年輕的、有思想的導演的加入,而這些受現代主義文學、藝術影響的年青一代,開始主張回歸傳統的義大利地區的自然主義。

同時評論家們也號召導演們 用電影表現普通人實際生活環境中的困苦。 而這些富有使命感的評論家後來有很多都親自拿起攝影機當起了導演。

於是,當1945年戰爭結束,義大利的春天到來,各行各業的人都渴望打破舊的方式時,作為一股 文化復興和社會變革力量的新現實主義電影崛起了 。

那位義大利作家所期盼的電影由此誕生。

1945年戰爭剛剛結束,《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便投入拍攝。事實上,劇本在戰爭期間已經開始構思了。

但是由於戰爭的影響,羅馬這座歷史與藝術之城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曾經一度繁榮的義大利電影工業也受到了重挫,位於羅馬郊區的電影城也遭到了破壞。

沒有經濟支撐,沒有完善的設施,沒有大型的攝影棚,羅西里尼在拍攝之初便遇到了重重困難,就連拍攝用的膠片都是在黑市上買到的。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逼迫下,導演們紛紛扛起攝像機走上了街頭,用最真實的影像記錄下戰後義大利普通民眾的悲慘生活。

實景拍攝,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徵。

所以,你能在《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這部影片中看到如紀錄片風格一般的場景。

為了能更真實、客觀的反映現實,也或許因為找不到更多專業的演員,這部影片除了幾位主角以外,其他全部是非專業演員出演。

這些非專業演員,都是曾經飽受戰爭之苦的普通民眾 ,他們與納粹的對抗經歷還如同昨日一般歷歷在目。

所以,你能在《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這部影片中看到最真實的表演,這是不用刻意表演就能展現出來的真實的表情。

並且你會發現,這部影片很少使用特寫鏡頭,這是由於設施的不完善,使得拍出來的影像粗糙、有顆粒感,特寫鏡頭會更加使影片顯得不夠精緻。

所以導演盡量多的用了 中景和遠景 ,這也正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一個特點。

並且很多場景都是外景,部分內景則是羅西里尼在地下室搭建的攝影棚。

而恰恰是這種粗糙的、具有粒子感的影像,使得影片具有一種 新聞片的風格 。

隨著1948年義大利之春的結束,國家經濟形勢出現好轉,人民的生活也日趨穩定,人們對這種審視和批判現實意義的影片不再給更多的關注,又轉而追捧娛樂性強的好萊塢風格的影片。

於是,新現實主義運動的勢頭也隨之越來越弱。

這之後,新現實主義電影慢慢退化、演變出各種類型,安東尼奧尼便是在新現實主義運動後逐漸成長起來的藝術電影的代表。

《世界電影史》對《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中皮娜之死做過深度解析,以此來說明新現實主義對戰爭時期的批判性審視。

皮娜是主角曼菲蒂的朋友弗朗西斯科的未婚妻,她與曼菲蒂的交集僅僅是為他提供了躲避的地方。

如果說皮娜是本部影片的女主角,那麼你有見過女主角在影片進行到一大半時突然犧牲的嗎?如果說皮娜不是女主角,但是除了她,還有哪個女人的戲份及其存在的意義能夠與之匹敵的?

更何況,扮演皮娜的演員還是為數不多的職業演員。

在其未婚夫弗朗西斯科為了掩護主角曼菲蒂逃離而被德軍抓捕時,皮娜掙脫了德軍的阻攔追了上去,她一個人奔跑在大街上,一邊喊著未婚夫的名字,一邊情緒激動的追趕汽車。於是,不幸發生了:皮娜中槍倒地。

這一幕應該是影片進行到此最讓人動容的地方。

雖然影片一開始便營造出懸疑的氣氛,但也不乏幽默的喜劇細節, 直到我們目睹了作為普通民眾的皮娜因為戰爭而丟失了性命,我們才意識到這場可怕的戰爭給人們帶來了怎樣的痛苦與災難!

或許我們會覺得皮娜太傻,丈夫被捕,她追上去又有何意義?到最後還不是白白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在這里,皮娜已經不再是單單一個人了,她代表的是整個飽受戰爭摧殘的普通民眾,她的激烈的反抗正是被侵佔的羅馬的反抗。

羅西里尼的這種處理手法被後來的戰爭題材電影紛紛效仿。

而結尾的一個場景:以馬爾切洛為代表的小孩們親眼目睹了神父的英勇犧牲後,他們垂著頭,默默的沿著街道返回羅馬這座城市,這一場景被賦予了羅馬的光明未來與希望。

新現實主義沒有任何宣言或計劃,它只是一種對更強烈的現實主義的訴求,以及對當代題材和工人階級生活的強調。

羅西里尼曾說:「對我來說,新現實主義最重要的是從道德立場去看世界,然後才是美學。其開端是道德。」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上映後, 羅西里尼說:「當時情形即是如此」(this is the way things are!)

而這句話後來即成為新現實主義運動的座右銘!

2. 《偷自行車的人》&《十七歲的單車》,兩部電影的比較

《偷自行車的人》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代表作,《十七歲單車》雖然跟他一樣也是關注社會底層貧民生活,但是我覺得兩者看似想像,但實至千差萬別,非常的不好寫,因為在電影內涵和表現手法上還有場面調度上,很多的不同,尤其是《偷自行車的人》把一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開山之作,跟十七歲單車相比,只會把十七歲單車弱勢化,我建議你應該 找兩部相當的電影做比較,電影的比較不是對劇情、社會內涵的單一比較,有很多其本身特有的藝術性在裡面,比如場面調度、電影語言,你這兩個差太多,寫的再好也只是社會意義而不是純粹的電影。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他們當時喊出的口號是「把攝像機扛到街上去」,你可以拿偷自行車的人跟現時期的現實主義風格電影做比較,這樣切入點好入

3. 偷自行車的人影評

《偷自行車的人》是由義大利導演維托西奧-德-西卡在1947年出品的經典作品,這部影片成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在中國,它在1954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配音復制,帶有"進步電影"的標簽。影片不僅在電影史上開創了全部使用非專業演員的先河,而且榮獲了第二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金球獎特別獎。


這部老電影之所以被拿來作為"娛樂",是因為它所描繪的自行車在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生活中的重要性,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它反映了戰後義大利經濟的蕭條,以及失業貧困者的生活狀態。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安東尼奧的五尺男兒,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沿街刷廣告的工作,但這份工作必須有一輛自行車。在贖回早先當出去的自行車後,第一天工作他的車就被偷了。這輛自行車對於安東尼奧而言,意味著工作,意味著生計,因此他不得不到處去找。


隨著安東尼奧找車的過程,影片展現了各種貧窮趣味的事物,如二手車市上與各種自行車配件為伍的小販,在驟雨中騎車奔跑的群眾,教堂里為了那碗免費菜湯才去聽彌撒的「教徒」……這些場景都與我們悠遠而溫馨的回憶或正在體驗的現實有關。影片高潮部分,安東尼奧抓住了偷他車的小偷,但沒有證據,反遭羞辱。他決定也去偷一輛自行車,結果被人當場抓獲,而且是在他兒子的面前。這不僅讓觀眾揪心,也揭示了社會的不公與人性的無奈。


影片通過安東尼奧與兒子一起找車的過程,反映了社會的貧富差距和底層人民的生活困境。兒子牢記著車杠上的記號,最後在回家的公交車上發現了一夥人正扭送著他的父親。這一幕,讓觀眾感同身受,心痛不已。影片中,安東尼奧的自行車丟失後,配樂洪大悲愴,而他決定偷車時,配樂則洪大緊張,如同其他影片中描寫英雄壯舉時的樂音。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一改以往電影特別是好萊塢電影的宏大、奢華、刻意,以一種更貼近生活的現實的真實的視角來反映人民特別是低層人民的真實生活狀態。這種"寧肯要現實而不是浪漫故事,要世俗而不是閃閃發光,要普通人而不是偶像"的創作理念在學術上稱為"整體審美"。新現實主義電影追求真實與整體審美的結合,紀錄性、實景拍攝、長鏡頭運用以及非職業演員的運用等,都是其特色。


《偷自行車的人》不僅在創作上體現了新現實主義的特色,如真實與整體審美的思想,紀錄性、實景拍攝、長鏡頭的運用以及非職業演員的運用等,而且在結構形式上也體現了新現實主義的線性而鬆散的結構形式。這部影片通過安東尼奧找車的過程,生動地展現了社會的不公與底層人民的生活困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無奈與社會的冷暖。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開創了電影藝術審美的新局面,深刻地改變了世界電影的走向與格局。它以真實為核心,追求對事物的真實再現,注重在布景、演員、情節甚至鏡頭運用上追求真實,通過長鏡頭、非職業演員等手法展現生活的本來面貌。這部影片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傑出代表,展現了導演對現實的深刻洞察與對人性的深刻理解。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紀錄性、實景拍攝、長鏡頭、非職業演員運用以及線性而鬆散的結構形式,共同構成了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特色,這些元素共同塑造了影片的真實感和深度,讓觀眾在觀看時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真實與社會的復雜性。通過對《偷自行車的人》的分析,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美學理念和創作手法,從而更好地欣賞和理解這一電影流派。


(3)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開山之作擴展閱讀

《偷自行車的人》是由維托里奧·德·西卡 執導,朗培爾托·馬齊奧拉尼 ,恩佐·斯泰奧拉 等主演的義大利電影。影片主要講的是失業兩年的里奇費勁千辛萬苦獲得一份海報張貼的工作後,卻為這份工作需要一輛自行車犯愁,他傾其所有購買了一輛新自行車,不想,他的自行車在上班第一天就被盜。里奇同兒子布魯諾尋遍羅馬大街小巷,也沒能找到他賴以活命的自行車,眼見無指望的日子又要降臨,里奇決定以牙還牙,可是他的運氣卻沒有別的小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