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79《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調和了大的矛盾,也必定會有遺留的怨恨,這怎麼能是妥善的方法呢?所以聖人收執借據卻不苛責別人償還。有德的人就像執左契而不責於人的,無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嚴苛殘酷。天道沒有偏私,規律給予善於此道的人。
【經解】
《道德經》第七十章中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為什麼?就是因為道本身是平常的道理,而人們不相信平常是道,不願做善良的普通人,所以離道越來越遠,離幸福越來越遠,這就是第七十九章的宗旨。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意思是:「調和了大的矛盾,也必定會有遺留的怨恨,這怎麼能是妥善的方法呢?因此,不去與人結怨才是最好的,猶如拿著借債的契據存根,卻並不向人索取償還。有德的人就像掌握借據而不追討的人,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借據而時時追討的人。自然的規律是沒有偏愛的,所以把最平常的生活和待遇給了善良的人。
這里第一個要解釋的是「左契」。古代借貸金錢、糧米等財物都用契券。它是用竹木製成的,中間刻橫畫,兩邊刻相同的文字,記財物的名稱、數量等,劈為兩片;左片就是左契,刻著負債人姓名,由債權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著債權人的姓名,由負債人保存。索物還物時,以兩契相合為憑據。
第二個要解釋的就是「和大怨,必有餘怨」,是說結了梁子就像在牆上釘釘子一樣,就是拔出來也會有傷痕,所以還是不積怨的好。
第三個要解釋的,也許是《老子》中看似最矛盾的一句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大家的疑問是:既然天道無親,又怎麼常與善人」?其實這句話里的常,是平常的意思,全句意思是說:天道對於芸芸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私厚薄,所以把最平常的、甚至是忽略的生活和待遇給了善良的人。為什麼善良的人反而得到平常的、甚至被忽略的待遇呢?這就是天道? 叫『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我曾經對惡人遲遲得不到報應感到迷惑不解。現在我終於明白,因為『讓惡人成為惡人,?就是天道對他們的懲罰。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這便是老子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因為平常就是福,平常心就是道! 天道表面無親,實際上是最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