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日本人拍的恐怖片這么恐怖
就我個人來看 首先 日本恐怖片中的配樂 營造出詭異而又充滿懸念的氣氛 在配樂的刺激下 和自己腦海中想像的場景結合起來 就變的很恐怖了
還有這里是我替你搜集到的資料 希望能幫到你^_^
夢工廠的新作《午夜凶鈴2》日前在北美颳起一陣恐怖旋風。有《午夜凶鈴1》和《咒怨》的成績在前,好萊塢翻拍日本恐怖片正如火如荼,《薔花與紅蓮》、《鬼來電》等日本恐怖片的美國版已在運籌之中,並很可能在亞洲掀起一個小回潮。
日本恐怖片的另類風格和東方色彩,以及依賴故事和角色來製造心理恐怖的方式,大大有別於好萊塢依靠特效和血腥的手法。為使影片更日本化,美國版《午夜凶鈴2》請來原版
的日本導演中田秀夫,全面貫徹日本恐怖片的五要素:
一、具有雙重性的女性主角。日本恐怖片中的主角多為女孩,她們既美麗又恐怖。在表現出駭人的殘忍和邪惡的同時,也有令人同情和惋惜的一面。無論是貞子、花子或是惡靈,她們身上邪惡而恐怖的力量都源自人性深處的黑暗,源自心靈的不安寧與強烈的孤獨感。影片在恐怖的外表下呈現的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這種雙重性因素正是日本恐怖片的關鍵元素之一。《午夜凶鈴2》中的莎瑪拉就秉承了貞子的特質。
二、虛無縹緲的恐怖意象。日本恐怖片深得東方神秘主義的傳統,恐怖不是來源於視覺刺激,而是來源於想像。《午夜凶鈴》系列、《鬼娃娃花子》等日本恐怖片中鬼怪的形象都是不確定的縹緲幻影,這種若即若離、若有若無的處理手法讓觀眾的期待心理愈加濃厚,恐怖感水漲船高。這體現了東方文化長於寫意的一面,有濃郁的東方玄學色彩。
三、寓動於靜的內斂氣質。日本文化有內斂氣質,寓動於靜是日本恐怖片的一大特性。日本版的《午夜凶鈴》中沒有好萊塢恐怖片中常見的血腥和暴力,黑白灰的基本色調、緩慢的節奏、平淡的對白,用日本文化中獨有的沉穩與冷靜來敘事,卻步步為營地迎來讓人屏住呼吸的至驚至恐。它用一種相對原始的電影語言,突出表現了對意境的營造、懸念的鋪墊,用影片節奏、光線、化妝和配樂來給觀眾營造一種從內至外的恐怖。
四、源於日常生活的恐怖元素。日本恐怖片的道具都是日常用品,常常出現錄像帶、電話、頭發、鏡子、影子、水、廢棄的建築以及莫名其妙現身的東西。真正的恐怖不是惡形惡狀的鬼,而是一束冰冷的目光、一絲邪惡的微笑和某些你欲知未知的、帶禁忌性質的隱秘。中田秀夫此次在《午夜凶鈴2》中,仍舊反復運用日常生活中的情景——突發的電話聲和沒關的水龍頭。
五、末日意識的時空觀。日本恐怖片中常有的主題是人類如何在封閉的空間中招惹鬼靈。撞鬼的空間往往幽閉如同荒島,這種空間的處理方式明顯是對島國的暗喻。由於日本時常受水害的侵擾,因此水被看作死亡的象徵,「水」的意象也成為日本恐怖片中標志性的元素。另外,時間也一直給日本人帶來恐懼,尤其是當時間被注入訊息,變成歷史之後。這可以追溯至如櫻花般短命的大正時期,大正天皇在位期間發生的關東大地震造成死傷無數,成為日本歷史上的醒目坐標,由此產生的末日意識成了近代日本的恐怖源頭。此次《午夜凶鈴2》為了拍出水的恐怖和末日感,就專門到一個荒島取景。
『貳』 為什麼日本恐怖片嚇人
很多朋友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初看日本恐怖片的時候覺得劇情起伏不大,除了色調偏冷,配樂較少之外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在觀影之後的一段時間里自己往往會越想越害怕。那麼,我們為什麼會在觀影之後產生這種恐懼心理的呢?
符號學
要為什麼回想日本恐怖片時會感到恐懼,首先我們解析一下日本恐怖片中的兩大設定:第一大設定就是環境設定,我們可以發現日本恐怖片中的環境多為民宅、公共場合、甚至是白天,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增強觀影者的代入感,讓大家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中產生共鳴。另一方面,依據符號學理論,如此多的日常場面可以在觀影者的潛意識中樹立一種觀念,那就是:危機無處不在。進而使觀影者精神陷入長時間的高度緊張狀態,時間長了就會出現「草木皆兵」,看什麼都會想到「鬼」的大腦反應了。可以說,日本導演在環境設定和符號學方面還是相當有研究的。
恐怖谷理論
第二大設定:第二個設定就是恐怖片中的大BOSS,無論是《午夜凶鈴》中的貞子還是《咒怨》中的伽椰子,其在人設上的最大成功之處就在於「似人非人」,而這種設定源自於一個著名的心理學理論――恐怖谷理論。1969年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昌弘提出假設:如果機器人與人的相似程度不高時,人類會對機器人產生親近感。但是一旦變為高度近似,這種好感度就會突然降低,人類會對機器人產生反感、恐懼,這種心理變為稱之為恐怖谷理論。而恐怖片中的貞子和伽椰子就屬於這種「機器人」,和人類高度近似,使觀影者的心理產生了巨大的恐懼與反感。
其實日本恐怖片中還運用了一些其他的科學原理,但是由於篇幅有限,這個就留到我們以後再進行講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