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漫漫回家路——《為奴十二年》
如果請你回答一個問題:自由是什麼?你會給出怎樣的答案。
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不想動就躺著,完全不用考慮減肥神馬的;或者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有閑有錢;又或者想寫什麼文就寫什麼文,沉醉在自high里,讀者的心理跟我有什麼關系。
那麼,在這部電影里,你會看到,一個人,對於他來講,歷盡苦難,每一天都生活在希望和絕望之間,所追求的自由,無非就是回家而已。這是一部沉重的電影,展現了一個讓人絕望的世界,奴役與被奴役,誣陷與不公,鞭打甚至死亡。
有些人享受特權並認為天經地義,有些人凄慘活著只以為理當如此。
01 歷史背景
15世紀中葉開始,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數以萬計的非洲黑人背井離鄉、漂洋過海,被販賣到美洲以及印度洋、亞洲由殖民者開辦的種植園和礦井中淪為奴隸。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初,隨著美洲種植園的發展,黑奴貿易在這一時期走向高潮。
當時,美國北部各州已開始實行勞工自由制度。大部分黑人已成為「自由人」。而南部,由於種植園利益的驅動,仍舊實行奴隸制,黑人依舊是「黑奴」,過著悲慘的生活。
02 故事
主人公Solomon是生活在紐約的一名自由人,有妻子和兩個孩子,是一個小提琴家兼木匠。對,用現代話來說還是一斜杠青年。前半生的幸福生活,在一個騙局中戛然而止。他被兩個人騙到了華盛頓並賣給了奴隸販子。
被賣到南方的Solomon,最初由經營伐木場的奴隸主卷福買走。沒錯哦,是卷福飾演的一個奴隸主,溫文爾雅,還有很多同情心,而且對Solomon還算不錯。然而正是因為這樣,引起了白人監工的嫉妒,他不斷找麻煩,最後和兩個無賴一起打算弔死Solomon。卷福自己是打欠條買到的Solomon,不能讓他死。最後只好將Solomon轉賣給了另一個號稱是「奴隸終結者」的惡人——Epps。大部分的劇情在Epps的棉花種植園中展開。電影用了大量的時間、鏡頭展現了奴隸主是如何對待奴隸的。一天摘棉花不到200磅就要被鞭打,晚上還要被變態的奴隸主叫起來跳舞。逃跑的奴隸被動用私刑在野外弔死。甚至年輕的女奴,被奴隸主強暴,又被嫉妒的奴隸主夫人毆打虐待。烈日炎炎的南方,黑奴們吃著最簡單的食物,做著最繁重的工作,男女混住在一間棚子里。
Epps曲解聖經,想證明自己如此對待奴隸是上帝的旨意。他兇殘、變態、沒有人性。沒有把奴隸們當做人來看待,覺得黑奴和狒狒差不多。生活在這樣一位主人身邊的Solomon,一直隱忍著,尋求機會逃跑。他也曾信錯了人,險些被發現。最後遇到了一位真正反對奴隸制的木工(大帥哥Brad Peter飾演的,但是造型很頹廢),通知了Solomon北方的朋友,最終被解救。
03 鏡頭
電影里有兩個長鏡頭。
第一個鏡頭里,Solomon幾乎被白人監工弔死,被解救之後卻依然脖子上拴著繩子,被吊在樹上,他只有用腳尖著地才能保持呼吸。這個鏡頭從早上太陽升起,到中午陽光熾烈,再到夕陽晚照,背景里是綠樹成蔭,忙碌的人群,但是沒有聲音,只有蟬鳴。Solomon似乎成了透明人,沒人看到這里有一個生命瀕危的人,沒人敢來這里放他下來。他違抗了白人,即使他沒有錯,他也理當受到懲罰。
第二個鏡頭里,Solomon向朋友發送了求救消息以後。在漫長的等待中,導演給了他一個面部特寫。孤獨、隱忍的面孔,麻木、剋制的表情,空洞的眼神充滿了失望。他的面孔就是他的內心,如果這次失敗了,他可能就死心了。像千萬個黑奴一樣,一生受盡虐待和勞苦,直到累死在田裡。
04 音樂
Solomon打算寫信求救,央求一個破產的白人幫他寄信,結果對方違背了諾言,向Epps告密。Solomon只能忍痛把信燒掉,隨著火苗慢慢熄滅,最後化為灰燼,他回家的願望也一起熄滅了。他甚至砸爛了心愛的小提琴,那上面刻著他妻子和孩子的名字。
後來一位黑人同伴去世了。葬禮上大家唱起了歌。
……
Roll, Jordan, roll
Roll, Jordan, roll
My soul arise in heaven, Lord
for the year when Jordan roll
……
回家的歌聲響在耳邊,Solomon再次點燃希望,淚流滿面。整部電影中,他的情緒都是隱忍不發的,此處借葬禮哭出來,觀眾的情緒也一起得到了釋放。
最後,雙鬢已斑白的Solomon終於回到了家。看到他和家人說「對不起」,我也忍不住流淚了。
長達137分鍾的電影,充斥著各種虐待的場景,而受虐者都在默默承受。同為黑人奴隸題材的電影,不同於昆汀導演的《被解救的姜戈》里的快意恩仇,《為奴十二載》里一直是克制和忍耐,這才是奴隸生活的真實記錄。
黑奴販賣的歷史長達400年,並且發生在標榜追求自由、平等、人性的歐美國家,發生在信仰上帝仁愛的國家。不平等與奴役已經麻木了人們的思想,普通民眾即使不去考慮利益,也會認為黑人是劣等人,直至今日,歧視也還沒有被消滅。
高曉松說,他不太敢講黑人歧視這個話題,因為里邊有太多的復雜的歷史原因。但是,單單從人性來講,同樣生而為人,理應得到人的權利。非洲大陸曾是人類文明孕育的搖籃,如果不是殖民主義的入侵,她會朝著她自己的發展方向,繼續開出美麗燦爛的文明之花。
世界上的很多民族都經歷過被殘忍迫害的時期,甚至於我們。但對自由追尋的力量,總能讓我們在危機時刻奮起反抗。壓迫與反壓迫,奴役與反奴役,在不斷的抗爭中,希望人類能夠從歷史中汲取教訓。
註: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
Ⅱ 相似電影。這幾天看了《盧安達飯店》和《殺戮禁區》,覺得挺好看,求推薦類似的。政治,戰爭類電影,有關
《盧安達飯店》網路網盤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EuuHOQthlUKYHBrSw8rBOw
《盧安達飯店》是一部由英國、南非、加拿大和美國四國於2004年共同拍攝的戰爭片。影片由特瑞·喬治執導,唐·錢德爾、蘇菲·奧康尼多、傑昆·菲尼克斯和尼克·諾爾特等聯袂主演,於2004年9月11日在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首映。該片取材於發生在1994年的盧安達大屠殺,以此為背景由真人真事所改編,講述了一位盧安達胡圖族飯店經理保羅·路斯沙巴吉那(Paul Rusesabagina)在種族仇殺中設法挽救126 ...
Ⅲ 有沒有類似《綠皮書》的電影值得推薦
電影《觸不可及》值得推薦。
但是比起《綠皮書》,美版《觸不可及》的票房和口碑都有一定的差距,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但這並不影響《觸不可及》依舊值得一看。
原版《觸不可及》是口碑很高的經典之作,它是一部法國電影,2011年在法國上映。
美版翻拍後,大致情節相同,細節處做了改動,可能這也是最終口碑相對沒那麼好的原因。但是,不論什麼電影,翻拍總歸會和原版有不同的地方,如果翻拍的是經典作品,難度也就更大些,觀眾也會更加挑剔。
11月22日上映的這一版《觸不可及》,之前不少朋友也在網上看過了,但大家依舊對這部片子充滿興趣,大約是它本身的故事,足夠吸引人吧。
電影講述的是癱瘓的富商菲利普(Phillip),陰差陽錯招來街頭黑人混混戴爾(Dell)做看護,背景天差地別的兩,經歷了嘀笑皆的系列故事後,成了令動容的莫逆之交。
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兩位主角的感情滲透、心態轉變,是最值得叫好的,這也是前面提到,《觸不可及》和《綠皮書》的一致之處。
如今,市場上很多電影被大家批評,就是因為演員在演繹感情的變化時,特別沒有說服力。一見面就愛得死去活來的戲碼,見面是仇人接觸幾次後卻愛得深沉,此類情節層出不窮,類似我們常說的:導演想讓你去哪,馬上鏡頭就顯示你在哪,導演讓你突然死,電影里你就突然死了,非常之莫名其妙。
《觸不可及》在這一點上,讓很多電影「觸不可及」。戴爾起初對坐輪椅的菲利普很無好感,因為兩人的階層實在差得太多,一個窮的房租都交不起,一個富的一天就能賺幾百萬。但戴爾在照顧菲利普的日子裡,逐漸改變了對菲利普這樣的富人的看法,最後兩人也成為了很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