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印度電影馬哈xi
擴展閱讀
戰爭題材電影數據分析圖 2025-08-04 01:21:03

印度電影馬哈xi

發布時間: 2025-08-03 23:14:37

A. 印度哲學家思想家23:馬哈希

拉瑪那·馬哈希:世尊般的存在


在19世紀末的印度,一位非凡的靈性導師——拉瑪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無與倫比的智慧,引領著無數追求者走向內心覺醒的旅途。他出生於英屬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本名Venkataraman Iyer,被尊稱為Bhagavan Sri Ramana Maharshi,這個名字的每一個音節都蘊含著神聖的含義:Bhagavan象徵世尊,Sri是對聖人的尊稱,而Ramana則是其名字的縮寫,Maharshi則意味著偉大的靈性導師。


神秘的開悟時刻


在十六歲的關鍵節點(1896年),拉瑪那經歷了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一刻,個體自我感的消解,他稱此為開悟。僅僅六周後,他舍棄了塵世生活,選擇在蒂魯瓦納馬萊的聖炬山定居,這一決定成為他一生的歸宿,從未離開這片聖地。


社區的中心與典範


盡管初期在山中閉關,馬哈希的智慧光芒迅速照亮了周圍,信徒如潮水般聚集在他身邊,形成一個充滿敬畏與愛的社區。令人敬佩的是,盡管備受尊崇,他卻從未接受個人禮物,對所有人都保持著平等的尊重。20世紀30年代,他的教誨開始在西方世界風靡,他的教導始終強調寧靜的力量,主張通過參究真我來揭示"I-I"的真理,實現自我解脫和瑜伽的最高境界。


靈性之路的指引


馬哈希的教誨不僅僅是理論,他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傳遞著對濕婆的深深敬愛。他通過無言的達顯和薩桑(即無聲的教導),以及對眾生的答疑解惑,給予弟子們寶貴的指導。他的智慧結晶——問答語錄,經弟子們記錄和編輯,成為靈修者的寶貴財富。


以身作則的榜樣


馬哈希的虔誠和奉獻,以他的日常生活實踐,如繞行聖炬山的儀式,以及他為山贊歌的創作,深深地影響著他的追隨者。他的生活,如同一座活生生的靈性課堂,教導著人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和體驗真正的精神修行。

B. 拉瑪那·馬哈希:我是誰

「我是誰」是一系列關於探詢真我的問答錄的標題。這些問題是在1902年由悉瓦普萊生.皮萊向拉瑪那.馬哈希提出來的。皮萊先生是一個哲學系的畢業生,那時候在印度南阿考特地區稅務局任職。在他1902年出差到提羅地區的時候,他到阿那卡拉山的維羅帕薩山洞與馬哈希大師碰面,尋求大師的精神指導,並懇請他回答真我探詢過程中的相關問題。但那時候馬哈希閉口不說話,並非因為他曾經發過誓,而是他沒有說話的意願,所以他用手勢回答所提的問題,當對方不能理解的時候就用寫的方式回答。據皮萊先生的回憶和記錄,大師共回答了十四個問題。這個紀錄在1923年由皮萊先生首次出版,加上了由他自己編寫的十幾首詩歌,贊頌大師通過驅散他的疑雲和把他從生活的危機中解救出來的無比恩惠。後來「我是誰」多次出版。我們發現在有些版本中有三十個問答,另一些版本則有二十八個問答。還有一個版本沒有給出問題,而是以一種隨筆的形式重新編排了那些教導。現在的這個譯本是由二十八個問答的形式組成的。

「真我探詢」和「我是誰」兩本書是以大師自己的話語展開的一系列教誨。這兩本書是大師著作中僅有的譯本。它們清晰地闡明了通向解脫的直接道路就是真我探詢這一主要教誨。質詢的具體方法在「我是誰」中有清楚的闡述。頭腦由念頭組成。「我」是頭腦中第一個冒出來的念頭。當那個「我是誰」的質詢緊緊相隨,所有其他念頭就被摧毀了,最後「我」這個念頭本身也消失了,只留下那個無比的超越二元對立的真我自己。真我的虛假身份隨同身體和頭腦等非真我的現象一起了結了,那就是光明。質詢的過程當然並不簡單。當一個人質詢「我是誰」的時候,其他念頭會湧起;但當這些念頭湧起時,不應該追隨和屈從於它們,相反,應當質問「這些念頭來自何方」,為了做到這一點,人們需要極其警覺。通過不斷的質詢,讓頭腦待在它的源頭,不允許它四處游盪,迷失在它自己創造的思想迷宮中間。所有其他的修煉諸如呼吸控制和上帝冥想都應該被視作輔助練習。只有在它們幫助頭腦變得安靜和集中於一點的時候才是有用的。

因為當頭腦獲得集中的技巧後,探詢真我會變得相對容易。只有通過不間斷的質詢,各種念頭才能被摧毀,真我才能被認識到—在那個無限的實相中甚至連「我」的念頭都沒有,那個經驗就是所謂的靜默。

這個,就是拉瑪那.馬哈希 「我是誰」教導的要旨.

馬德拉斯大學—1982年6月30日

我是誰

既然所有動物總是渴求喜樂,避免痛苦,既然我們發現每個人都對自己傾注最大的關愛,既然只有喜樂是愛的緣起,那麼為了獲得這種是我們天性的、在沒有雜念的深眠狀態中被體驗到的喜樂,你應該認識你自己。為此,以「我是誰」質詢自己是認識自己的主要手段.

1.我是誰?

身體由七個層次組成,那不是我;接受聲、觸、色、味、香相應的聽、觸、視、味、聞五種感覺器官,那不是我;具有說、動、抓、排、樂等功能的說話、運動、抓攀、排泄、生殖等五種身體器官,那不是我;與五種呼吸功能相應的五種生命之氣,那不是我;即使是那會思考的頭腦,也不是我;那留下物體印象的既無客體也無功能的不可知,也不是我。

2.如果這些都不是我,那麼我是誰?

通過否定以上所提到的,「不是這個」,「不是那個」,這樣只有那種覺知留下來—那就是我。

3.覺知的本質是什麼?

覺知的本質是存在-意識-喜悅。

4.什麼時候才會獲得對於真我的認識?

當你所看見的世界破滅了,才能認識真我,真我是觀察者。

5.在那個被認同為真實的世界還存在的時候,就不會有對真我的認識?

不會有。

6.為什麼?

那個觀察者和客體之間的關系就象繩子和蛇。除非作為假象的蛇這一虛幻認識不存在了,才會有對於繩子原原本本的認識,除非認為世界是真實的這個信念被廢除了,才會有對於真我根本的認識。

7.什麼時候作為客體的世界不再存在?

當頭腦這一所有感知和行動的源頭靜止下來的時候,世界就消失了。

8.頭腦的本性是什麼?

所謂的頭腦是寄居在真我之中的一種令人稱奇的力量。是它引發了所有的念想。沒有念想,就沒有頭腦這樣東西。所以,念想是頭腦的本性。沒有念想,也就沒有一個獨立的實體叫做世界的。在深眠中沒有念想也沒有世界。在醒來和睡夢的狀態下,就有念想也有世界。就象蜘蛛從自身那裡放出蛛絲織網又把蛛絲收回到自身,同樣地,頭腦把它自己投射為世界而又把世界反映到自己那裡。當頭腦從真我中走出,世界就出現了。所以,當世界現身為真,真我就消隱了;而當真我現身,世界就消失了。當一個人不懈探詢頭腦的本性,頭腦就會停止離開真我。我們所指的真我就是生命的本源(Atman)。頭腦總是依賴於什麼上面;它無法獨處。就是這個頭腦被稱為微妙體或靈魂(jiva)。

9.理解頭腦本性的質詢之道是什麼?

在身體里冒出「我」這個念頭的就是頭腦。如果你質問「我」

這個念頭首先在身體的哪裡冒出來的,你就會發現它來自於心。那就是頭腦的根源所在。甚至如果你不斷思考「我」、「我」的話,你就會被引到那個地方。頭腦中升起的所有念頭,「我」是其中第一個。只有這個念頭冒出來之後,其它念頭才會冒出來。只有第一人稱出現之後才有第二和第三人稱;沒有第一人稱就沒有第二和第三人稱。

10. 頭腦怎樣變得靜默?

通過質問「我是誰」,「我是誰」這個念頭會摧毀所有其它念頭,就象一根撥火棍,到最後它自己也會被燒毀。然後,就會有對真我的認識。

11.有什麼方法不間斷地堅持「我是誰」的質詢?

當其它念頭升起,你不應該追隨它們,而應該質問:「它們源自何方?」不管有多少念頭升起都沒有關系。每個念頭升起,你就應該勤於質詢,「這個念頭源自何方」。那個答案就會出現,「來自我」。於是如果你質問「我是誰」,頭腦就會回到它的源頭;那樣升起的念頭就會變得靜默。用這種方式重復的練習,頭腦就會發展出停留在源頭的技巧。當敏感的頭腦通過大腦和感官外馳的時候,種種名相就出現了;當它停留在內心,名相就消失了。不讓頭腦外馳,讓它保留在內心就是所謂的「靈性」(inwardness)。讓頭腦外馳於心,就是「客觀化」。那樣,當頭腦停留在內心,那個所有念頭的源頭的「我」就會離開,而那個一直存在的真我就會開始顯露。不管你做什麼,你不必帶著自我中心的那個「我」。若你能如此,一切就會以上帝(Siva)的本性顯現。

12.沒有其它的途徑使頭腦靜止下來嗎?

在質詢之外,沒有其它合適的途徑。如果通過其它方式,那隻是想控制頭腦,頭腦似乎會被控制住了,但是它還是會冒起。同樣通過呼吸的控制,頭腦會靜止下來;但是只有當呼吸還處於控制狀態它才會靜止,而當呼吸恢復原樣頭腦就又開始動作了,被那些殘留的印象所驅使而迷失方向。頭腦和呼吸來自於同一個源頭。念想實際上是頭腦的本性。「我」這個念頭是頭腦的第一個念想;那就是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源起的地方,也就是呼吸源起的地方。因此,當頭腦變得靜默,呼吸就被控制住了,同樣當呼吸控制住了,頭腦就會變得靜默。然而在深眠狀態中,雖然頭腦變得靜默,呼吸沒有停止。這是出於上帝的意願,這樣身體就被保護起來了,其他人就不會覺得這個身體已經死了。在醒著和三摩地(samadhi)的狀態中,當頭腦靜默時,呼吸就被控制住了。呼吸是頭腦的外在形式。直到死,頭腦一直維持身體的呼吸;當身體死了,頭腦也就把呼吸帶走了。因此,呼吸控制的練習只是讓頭腦靜默的一個助緣;練習呼吸不會讓頭腦破滅。

就像呼吸控制的練習一樣,對於天神的冥想,持咒誦念,限制飲食等都只是讓頭腦靜默的助緣。

通過對天神的冥想和持咒誦念,頭腦變得集中於一點。頭腦總是四處漫遊。就像一頭被一根鏈條牽住象鼻的大象,它總是順著鏈條前進不再左右四顧,同樣地,頭腦也會抓住一個名字或一種形式不再有空四處游盪了。當頭腦擴張成數不清的念頭時,每一個念頭都變得很弱;但是當許多念頭聚於一點,頭腦就變得集中和強大;對於這樣一個頭腦,真我的探詢就會變得容易一些。相對於所有其它修行紀律,清淡的進食是最好的;通過留意進食,頭腦的淡雅(sattvic)品性就會增長,那樣有助於探詢真我。

13.當客體的殘留印象(也就是念頭)就像海洋的波浪一樣連綿不絕,什麼時候它們才會全部破滅掉呢?

當對真我的靜修越來越深的時候,所有念頭就會消失。

14.那些從無始以來一直存在著的客體殘留印象是否可能被消解從而顯露出一個人純真的本性(真我)?

不必受制於「是否可能」的疑惑,你應該不懈地堅持對真我的靜修。即使是一個重罪之人,也不必如此擔心和悲嘆「噢,我是一個罪人,我如何得救?」;而應該完全放棄「我是一個罪人」的想法,強烈地專注於真我的靜修;那樣,你無疑會達成。世上沒有兩種頭腦—一個是好的一個是壞的。確實有兩種殘留印象(念頭)—吉利的和不吉利的。當頭腦留下一種吉利的印象時,那就被稱為是好的;當頭腦留下一種不吉利的印象時,那就被認為是壞的。

頭腦不應該被允許在世間的和其他人所關心的事物上逗留。不論其他人多麼壞,你不應該對他們有憎恨。慾望和憎恨兩者都應該避開。所有你給予他人的你給予了你自己。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誰不會(把好東西)給予他人?當真我顯露,所有一切就出現了;當真我變得靜默,所有一切也就靜默了。當我們盡可能地謙卑從事,就會有好的結果。如果頭腦回歸靜默,你就無處不在。

15.質詢需要練習多長時間?

只要客體印象還在頭腦中存在,就有必要對「我是誰」進行質詢。一旦念頭升起,就應該通過質詢將其消滅於源頭。不間斷地關注本性,直到真我顯露,那就是你所要做的。只要在那個堡壘里還有敵人,他們就會繼續作崇;如果在其露頭之始就將其消滅,那個堡壘就會落入我們之手。

16.真我的本性是什麼?

在真理中只有真我。世界,個體的靈魂,上帝是它的顯現。就像銀子是珍珠之母,這三者同時出現,同時消失。真我那裡絕對沒有「我」這個想法。那個就被稱為「寂靜」。真我自己就是世界;真我自己就是那個「我」;真我自己就是上帝;一切都是神,是本性。

17.一切事物不都是上帝的傑作嗎?

沒有慾望,刻意和努力,太陽升起來了;就在太陽的蒞臨中,太陽石發出火光,蓮花開放,水汽蒸發;人們各就其位,日作夜息。就像磁鐵一來,針頭就開始移動,那被三種宇宙神能和五類神行所統合的靈魂,就是通過上帝的蒞臨,根據相應的因果律,而付諸行動並安息生養。上帝無所決定;也無因果隸屬於他。就像世間的行為無法影響太陽,或者就像其它四種元素的優劣無法及影響遍及的空性。

18.在叛依者中,誰最偉大?

那個把自己完全獻身於真我(也就是上帝)的人是最優秀的叛依者。完全獻身於上帝意味著始終保持在真我本性中,除了真我本性不讓任何念想從中升起。不論任何負擔加壓於上帝,他都承受。既然上帝的無上力量讓萬物運行,為什麼我們不臣服於他而是不斷地用什麼應該做和怎樣做以及什麼不該和怎樣避免的念想來為自己擔憂呢?我們知道火車會運送貨物,為什麼我們上車後卻把我們的小小行李箱頂在我們頭上讓自己不方便,而不把它拿下來放在火車上讓自己感覺舒服一點呢?

19.什麼叫「無執」(non-attachment)?

當念頭升起,就把它徹底消滅於其升起的原始之處,這就叫「無執」。就像一個采珍珠的人把石頭綁在腰間,沉到海底采珍珠,同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心懷「無執」潛入自身裡面,去找到真我的珍珠。

20.上帝和上師不能作用於靈魂的解脫嗎?

上帝和上師只能指示解放的道路;他們不會自己把那些靈魂帶到解脫的狀態。實際上,上帝和上師沒有區別。就像落到老虎口中的獵物無可逃脫,那些來到在上師所在之處的人們會被上師拯救,沒人會落單;但是,每個人應該通過他自己的努力追隨上帝或上師指引的道路而獲得解脫。一個人只能用自己的眼睛來認識自己,而不是用其他人的眼睛。喇嘛需要一塊鏡子的幫助才能知道自己就是喇嘛嗎?

21.對於尋求解脫的人而言是否有必要探究萬物的本性? .

就象一個想把垃圾扔掉的人,他沒必要分析它或看看它究竟是什麼,所以一個想認識真我的人沒必要去計算萬物的種類或者去探究它們的特性;他所要做的就是拋開那些遮掩真我的東西。世界應該被視作一個夢。

22.在醒著和睡夢之間有無分別?

醒著的時間較長,睡夢較短;除此之外沒有分別。就像醒著的時候發生的一切看上去是真實的,做夢的時候夢中發生的一切也是如此。在夢中頭腦具有另一個身體。在醒著和睡夢兩種狀態中,念想、名相和形式同時顯現.

23.對於那些尋求解脫的人讀書有用嗎?

所有的經文都說:為了獲得解脫你應該讓頭腦回歸靜默;所以他們總的教導就是讓頭腦回歸靜默;一旦理解了這一點,就沒必要無休止的閱讀。為了讓頭腦安靜下來,你只要在你自己身上探詢什麼是真我;在書本中能夠尋求到真我嗎?你應該用自己眼睛的智慧去認識自己的真我。真我在五層外殼之內;但是書本根本是在外面的。既然真我必須通過深入五層外殼才能尋獲,在書本中尋找是沒有結果的。有一個時刻會到來,那時候你必須忘記所有你學過的東西。

24.喜樂是什麼?

喜樂是真我的本性;喜樂與真我沒有分別。這個世間的任何事物之中沒有喜樂。我們無知地認為我們是從事物之中獲得喜樂。當頭腦外馳,它只有經驗到痛苦。實際上,當慾望得到滿足,頭腦回到它原來的地方享受到的喜樂就是真我本身。同樣地,在睡眠,三摩地和昏迷中,或者在獲得渴求的事物,除掉不喜歡的事物的時候,頭腦轉向內在,經歷到真我和喜樂。就這樣頭腦不停的從真我中走出又回到真我。一個走在外面曬過太陽的人當他走進樹蔭會感到蔭涼。那個不斷在樹蔭和陽光之間走進走出的人是一個傻瓜。智者一直停留在樹蔭中。同樣地,一個知道真理的人的頭腦不會離開本源(Brahman)。相反,無知的頭腦,周旋於這個世間,嘗遍痛苦,只有一點點時間回到本源經驗到喜樂。實際上,所謂的世界,就是念想。當這個世界消失,也就是說,當沒有了念想,頭腦就會經驗到喜樂;當世界重現,它就經歷痛苦.

25.什麼是智慧的洞察?

保持在平靜狀態就是所說的智慧的洞察。保持平靜就是把頭腦消解於真我。心靈感應,通曉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及千里眼並非智慧的洞察。

26.無欲和智慧是什麼關系?

無欲就是智慧。兩者並無分別;它們是一體的。無欲就是不再把頭腦附著於任何事物。無欲意味著沒有事物出現。換句話說,不再尋求除了真我之外的任何事物就是超然,就是無欲;不離真我本性就是智慧。

27.質詢和冥想有什麼區別?

質詢在於讓頭腦回歸真我本性。冥想在於設想自己就是本源,就是存在—意識—喜悅。

28.什麼是放鬆?

質詢那受束縛的自我的本性,認識到一個人的真實本性,這就是放鬆。

C. 拉瑪那·馬哈希

拉瑪那·馬哈希,生前大部分時間以靜默示人,這份靜默蘊含著無窮力量,超越了大師們的演講,能將追求真理者引領至更深層次,給予他們內心的平靜與滿足。他的一瞥,就能觸動心靈,帶來深邃的寧靜。

生活在上世紀南印度的拉瑪那·馬哈希,被譽為罕見的聖者,1879年12月30日凌晨,他於馬杜賴附近一個小村莊誕生,後移居至阿魯納恰爾山,度過五十四年。他的父親舒達曼以誠實廉潔聞名於鄉,而母親阿拉噶曼的聖潔則為他的人生烙下了印記。

十二歲父親離世後,叔父舒比爾接過了家庭的重擔,並送拉瑪那去接受教育。然而,他對傳統學習並不感興趣,更喜歡四處遊走或在廟宇打坐。當地人都知道他擁有神奇力量,村裡的疾病只需他一摸就能治癒,食材被他摸過後,不僅熟得快,味道也更佳。

少年時,拉瑪那對濕婆神信仰產生了濃厚興趣,經常在濕婆神廟內打坐,沉浸在那份超然的喜悅中。一次偶遇,他得知阿魯納恰爾山的真實存在,那神奇的力量將他推向了前往山中的決心。

1896年,拉瑪那經歷了一次生死的考驗,這使得他徹底轉變,成為了一名修行者,放棄了世俗生活。兄長那加瓦米對此表示不滿,但他並未因此而改變。事實上,拉瑪那的家族有出家的傳統,這影響了他的人生走向。

一次,那加瓦米委託拉瑪那支付大學學費,他卻將剩餘的三盧比和字條交給託人帶回,字條上寫著關於追隨神的決意和旅程。在前往阿魯納恰爾山的途中,拉瑪那遇到了一位穆斯林阿訇,阿訇認出他的非凡氣場,並告知他即將前往的蒂魯文納默萊,隨後神秘消失。

拉瑪那到達阿魯納恰爾山後,生活簡朴,僅以白色腰帶為唯一財產。他開始在濕婆神廟打坐,盡管遭遇了孩童的惡作劇和蚊蟲的困擾,但這些並未影響他的禪定。隨著名聲的傳播,好奇者紛至沓來,拉瑪那以慈悲的目光回應,問題在與他的對視中消失,內心被平靜與滿足填滿。

漢弗萊斯警司在前世也是修行者,他來到阿魯納恰爾山,與拉瑪那對視十五分鍾後,感到前所未有的活力,問題在拉瑪那的臨在下升華,他變得興高采烈,如同小孩一般無憂無慮。

拉瑪那的靜默力量影響了許多人,如英查瑪拉,她因丈夫和子女的去世而精神失常,拉瑪那的一瞥讓她痛苦消失。後來,英查瑪拉定居山腳,每日為拉瑪那送飯,成為朝聖者落腳之處。

拉瑪那的一生,是簡朴與智慧的典範。即使在印度獨立後的總統到訪時,他也遵循道場的傳統,與乞丐一同等待食物。他的靜默,如同最有力的演講,觸及人心,引領靈魂向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