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戰國1595日本電影
擴展閱讀
河南金童像兒童電影節 2025-08-02 12:07:17
對孩子上學有用的電影 2025-08-02 12:00:43

戰國1595日本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8-01 20:51:16

❶ 豐臣秀次人物生平

豐臣秀次人物生平如下

  • 早年經歷:豐臣秀次,本名三好信吉,幼名治兵衛、萬丸,通稱小一郎、孫七郎,是日本戰國時代的人物,三好吉房之子,同時也是豐臣秀吉的養子和外甥。

  • 繼承關白:1591年,豐臣秀吉的兒子鶴松不幸離世,由於鶴松年僅二歲且無子嗣,加之秀吉年歲漸長且當時僅有鶴松一子,因此秀吉指定秀次為繼承人,並讓他擔任關白一職。秀次因此移居聚樂第,與秀吉共同執掌政權。在秀吉前往九州主持對朝鮮的進攻期間,秀次留守京城,負責管理內政。

  • 感情變化與謀反嫌疑:1593年,秀吉出乎意料地再次得一子,即未來的豐臣秀賴。自此,秀吉對秀次的感情開始發生變化,他逐漸傾向於將職務繼承權轉給秀賴。秀次察覺到這一局勢變化後,自暴自棄,甚至做出了許多不人道的行為,因此得到了「殺生關白」的綽號。1595年,秀吉以秀次有謀反嫌疑為由,將其流放到高野山,並命令他切腹自殺。

  • 家族遭遇:在秀次被處死後,他的妻妾子女共三十八人也被集中在京都的三條河原處死。然而,據說秀次有些孩子倖免於難,其中一女後來成為了真田幸村的側室。

  • 身後事宜:秀次死後的法名是「瑞泉寺殿前關白秀次入道高巖道意尊儀」,在京都的善正寺和高野山都有他的墓。

❷ 關於日本戰國時代的豐臣秀吉的資料(完全一點的)

豐臣秀吉(1537年3月26日-1598年9月18日)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的武將及大名,原名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等,綽號禿鼠(猴為後世編造),本是一足輕(下級步兵),後因事奉織田信長而崛起,自室町幕府瓦解後再次統一日本,並發動萬曆朝鮮戰爭(朝鮮征伐),最高的官位是太政大臣。法名:國泰佑松院殿霊山俊龍大居士,神號豐國大明神(後因豐臣家滅亡而被德川幕府取消)。 [編輯本段]經歷青年時期豐臣秀吉出生於 尾張國愛知郡中村(今愛知縣名古屋市中村區),父親為一貧困農戶(有說法是下級武士),父親木下彌右衛門,母親是大政所。幼年時期取名為日吉丸(ひよしまる, Hiyoshi-maru),仕於織田信長成為武士之後改名木下藤吉郎(きのした とうきちろう, Kinoshita Tōkichirō)木下藤吉郎,綽號禿鼠(猴子為後人所說),《繪本太閣記》記載秀吉的出生日期是1月1日,但是秀吉實際的出生日期是2月6日(新歷3月26日)。
由於秀吉的出身並非顯貴,有關於他早期的文獻記載十分有限,僅大概知道他少年時曾在尾張、三河、駿河等地方活動,並與尾張地方土豪蜂須賀氏有不錯的交情,曾經在遠江國引馬城成為松下之綱(嘉兵衛,城主飯尾連龍部下)的家臣,但離開原因不明。秀吉在1590年分配領地的時候,分封嘉兵衛遠江國久野城1萬6千石。此外,也有些關於他和忍者間互動的傳說。不管如何,青年時代的秀吉大概是個謀求武士職位的浪人之輩。 信長家臣時期
1554年(天文23年)以足輕的身分成為了織田信長的家臣,深得信長疼愛,在織田家的地位不斷提 戰國無雙中的秀吉升。1560年左右,秀吉成為櫻鉛織田家的足輕組頭(足輕是臨時徵集的農民兵,組頭相當於小隊長),並參加了著名的桶狹間合戰。據說戰後因其功績信長將淺野家的養女寧寧(另譯成彌彌)許配給他,這位寧寧小姐後來在秀吉的賢內助,在豐臣政權中影響頗大,人稱「北政所」。1564年與淺野長勝的養女彌彌結婚。在《武功夜話》記載,秀吉曾在墨俁河上的沖積三角洲上以一個晚上築起一座城砦作為進攻美濃國的安八郡,並擊退慎村丑之助的部隊。藤吉郎1568年改名為木下秀吉(在1568年文書中有秀吉的記載)。1570年信長准備進攻朝倉義景的中途,在金崎遭到盟友淺井長政的背叛的暗示,在撤退途中受到淺井軍攻擊,此戰秀吉負責殿後,保護信長和家康安全撤離(金崎之戰)。
天正元年(1573年)信長擊敗了淺井長政,長政自盡,淺井的舊屬歸織田家所有,秀吉被封為近江國今濱城城主,將城改名為長濱城,並改木下姓為羽柴(羽柴,取丹羽長秀和柴田勝家姓中各一字)。1576年支援北陸柴田勝家對抗上杉軍,秀吉見勝家佔下風立即撤離,結果勝家在手取川之戰中大敗,使勝家和信長有所不滿。在織田信忠的指揮下,秀吉參與攻擊松永久秀的戰斗。1577年赤松則房、別所長治、小寺政職臣從信長之下,秀吉受命攻略中國地方,任播磨國國主,根據城為姬路城,受命後不久別所長治及荒木村重背叛織田信長,秀吉與他們戰斗,1579年使宇喜多氏完全臣服於織田氏,1580年別所長治和荒木村重戰敗,別所被捕,切腹自盡;荒木逃離,全家被信長誅殺。秀吉開始與毛利氏及山名氏交戰,攻下了鳥取城、三木城、高松城等重要據點,秀吉在此發揮了長時間包圍戰城池戰法–斷糧(干殺し),使敵軍提早開城投降。 本能寺之變1582年明智光秀於支援秀吉出兵毛利氏途中,發動背叛兵變,攻佔京都並夜襲投宿在本能寺的織田信長,是為本能寺之變,信長焚毀本能寺,屍骨無獲,其長子織田信忠於二條御所戰敗後切腹自盡。當時豐臣秀吉正親自率兵包圍備中國的高松城,由於報信者的失誤,於事變三天後才得知消息。之後,在毛利氏大老小早川隆景主導下衫燃,他迅速與毛利氏議和,條件是守將清水宗治自盡,秀吉率兵在五日內「強行軍」約200公里返京,並隨即與明智軍展開決戰,這次行軍史稱「中國大撤退(中國大返し)」,行動之迅速大大震撼了京師的明智軍。回師之時,秀吉以信長之名為號召,成功收納流竄在各地的信長舊屬,於山崎之戰,大敗准備不及的明智光秀,最終明智光秀逃走時被獵殺落難武士的村民殺死,秀吉乘機控制京都一帶,不過無法阻止織田氏內部出現派系分裂。主要分裂為柴田勝家、織田信雄、或頌虛織田信孝以及羽柴秀吉等派系。
在新電影《石川五右衛門》中對羽柴秀吉和明智光秀的關系進行了新的定義,在電影中本能寺之變變成了羽柴秀吉和明智光秀的密謀,展示了羽柴秀吉的野心。當然這部電影可以說並不是基於事實的,純屬特技展現類電影。 統一日本時期
秀吉在清洲城重臣在清洲會議上得到多數織田族人與家臣支持,擁立尚在襁褓的信忠長男三法師(元服後稱織田秀信)繼任家督。但為此得罪了同屬織田重臣的柴田勝家,導致其擁立信長三子織田信孝對抗秀 信長之野望13中的秀吉吉。隔年,雙方決裂,秀吉先迫使信孝投降,後來羽柴與柴田軍在賤岳決戰,最初勝家占盡優勢,中川清秀遭到突擊陣亡,但是秀吉率兵沖上前線使形勢急變,最終秀吉取得勝利。跟著羽柴軍包圍北之庄城,勝家與妻子阿市自殺,此外另一重臣瀧川一益則被迫蟄居,織田信孝不久被殺,丹羽長秀和池田恆興歸服,大致上平定了織田家內反秀吉勢力。1583年,秀吉在石山本願寺的舊址上建大坂城,當時到訪的大友宗麟將它稱為「戰國無雙的城」,但城堡在防禦上亦有缺點,在大坂冬之陣中,真田信繁進行了修築加強防禦。
1584年,與其合作的信長次子織田信雄聯合德川家康反對秀吉,羽柴軍便與兩人展開史稱小牧·長久手之戰的戰事。此戰之初擁有兵力優勢的羽柴軍直撲德川領地,但途中卻遭到德川軍伏擊,有「鬼武藏」之稱的大將森長可戰死,秀吉其後撤兵,改為攻擊美濃國織田信雄,信雄投降,迫使雙方談和,德川軍與羽柴軍達成和不戰和議,家康派出次男秀康作為人質。
1585年,秀吉派遣秀長、小早川隆景等將領攻打剛統一四國的長宗我部氏,利用兵力的差距迫使其歸降並保有了土佐一國。此外秀吉派遣藤堂高虎為首的部隊,平定了雜賀眾,首領鈴木重意被斬首處死。此外,秀吉派重兵攻打越中國佐佐成政,開戰派大軍包圍,成政不戰而降。1586年秀吉將其妹旭姬嫁與德川家康,並為家康正室,將自己的母親大政所送回家康身邊成為人質,德川家康此後臣從秀吉。1585年秀吉被公家的近衛前久收養,就任關白,1586年受賜姓豐臣並就任太政大臣,確立了政權。
1586年,九州大名大友宗麟向秀吉請求支援,1587年派遣秀長率領大軍攻擊島津氏的支城,使義久投降,戰後島津氏被分配到薩摩和大隅兩國。1588年秀吉開始實行刀狩令,加強了兵農分離的政策。
1587年,禁止基督教。基督教是於1549年隨天主教傳教士沙勿略傳到日本的,三十三年後的1582年,日本的基督徒已經到達十五萬人,可以說是一百個日本人當中就有一個基督徒,可見基督教的傳播速度非常快速。然而在1587年,豐臣秀吉卻發出一道命令,禁止基督教傳教士進入日本。其最大的原因是,豐臣秀吉唯恐基督教大名(諸侯)將領地捐獻給教會,再度出現類似一向宗信徒暴動的局勢。在禁令中的第一條提到「大日本是神國」。這表示日本開始吸收歐洲的文明,已經不在印度與漢字文化圈的圈子裡。有人說,這是最早的「脫亞論」。
1589年北條氏的家臣豬俁邦憲奪取了真田昌幸管轄下名胡桃城,導致秀吉下令全日本大名討伐北條氏,不服從者將會受到失去領土的處分。秀吉率20萬大軍向北條氏攻擊,攻陷北條各個支城下逐漸向小田原城包圍,7月北條氏政、氏直父子開城投降。氏政、氏照兩兄弟切腹自盡,氏直被流放到高野山,戰後秀吉為各大名分封新的領土。
1591年,將關白之位讓給外甥豐臣秀次,自稱太閣(前關白的尊稱)。1591年秀吉進行他人生中最後一場日本國內戰爭,派遣了蒲生氏鄉、淺野長政及石田三成聯同東北地方大名平定九戶政實之亂。同年,秀吉命令茶人千利休切腹自盡,原因不明。 征伐朝鮮及晚年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治國有方,多年戰亂的日本一時間國泰民安。他見日本已經安定,遂萌發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他決心到比日本更廣大的空間施展一番。首先要征服朝鮮,再來征服中國,後再征服印度,建立一個包括日本中國、印度、朝鮮在內的亞洲大帝國。
1592年豐臣秀吉率兵20萬征伐朝鮮兵員為西日本諸大名為主。
出徵兵力:
日軍分九軍:
軍團軍團長?兵力?第一軍??小西行長?一萬一八人第二軍?加藤清正?二萬二千人第三軍?黑田長政一萬二千人第四軍?島津義弘?一萬四千五百人第五軍?福島正則?二萬五千人第六軍?小早川隆景?一萬五千人第七軍?毛利輝元三萬人?第八軍?宇喜多秀家?一萬一千人?第九軍?羽柴秀勝?一萬一千人其中以宇喜多秀家為元帥,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為先鋒,九鬼嘉隆為水軍指揮官,步兵20萬,水軍9000人,戰艦700餘艘,於明神宗萬曆二十年(日本文祿元年,公元1592年)4月跨過朝鮮海峽,在釜山、慶州一線登陸,正式拉開侵略朝鮮的序幕。
戰爭過程:
戰爭初期,久經沙場的日軍攻勢猛烈、勢如破竹,以極快的速度先後攻佔朝鮮王京漢城與陪都平壤,並迅速攻佔朝鮮境內大量主要城市,直趨明朝邊境。朝鮮王馬上向明朝求救。豐臣秀吉於5月攻佔漢城後便研議要遷都北京,將北京周圍10「國」之地獻為御用,賜公卿以俸祿,賜其部下以10倍於原有的領地,甚至命豐臣秀次為大唐(中國)關白,日本關白由羽柴秀秋或宇喜多秀家擔任,朝鮮則交給羽柴秀勝或宇喜多秀家統治。
萬曆二十年(1592年)明神宗派遣遼東總兵李如松為提督,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經略率兵四萬餘人於當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抗擊日軍。在明軍(4萬餘人)和朝鮮三道水師提督李舜臣等的反擊下,日軍攻勢遇阻。
終於在1593年日軍因遭逢損失(亦即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李如松光復平壤,日軍第一軍損失慘重,據《日本戰史》記載,第一軍小西行長部原兵力一萬八千七百人,平壤之戰結束後三月二十日在首爾集結清點人數為六千五百二十人),豐臣秀吉遂與明朝和談。
其時日方代表小西行長出身商人家庭,精於商業謀略,偽造秀吉降表與明朝議和,而明方使者沈惟敬本是市井無賴,就稱秀吉的目的是要求恢復雙方邊貿易。雙方於是締結和約,日軍就此暫退釜山。日本稱這次入侵朝鮮的戰爭為文祿之役(朝鮮征伐),朝鮮稱為壬辰倭禍、壬辰衛國戰爭,中國稱為萬曆朝鮮戰爭,將其歸為萬曆三大征之一。
1595年,豐臣秀吉將豐臣秀次流放到高野山,然後將秀次賜死,此外亦令秀次支持者切腹,包括前野長康等人。賜死的原因可能是當時輿論流傳著「殺生關白」(豐臣秀次的綽號)過去所發生的亂行,加上秀吉打算以年幼的次男秀賴作為家中的繼承人,秀吉決定處死有關人士。
數年後,亦即文祿五年(1596年)九月,秀吉歡喜地迎接明朝使者,明、朝議和使來日,秀吉宴饗之。然宣讀國書,始知議和實為冊封,大明欲封秀吉為日本國王。秀吉方覺受騙,大怒道:「吾掌握日本,欲王則王,何待髯虜之封!且吾而為王,何以對天皇!」,並欲殺明朝使節,為旁人勸止,於是下令驅逐明朝使節。[1]秀吉不久後再次遣兵入侵朝鮮。日軍盤據釜山,再進逼漢陽。然而明朝援軍(約8萬,由麻貴為總兵再次入朝作戰)明軍加入戰斗行列後,日軍攻勢再度受阻,被迫死守於海岸各城堡。史稱「慶長之役」。
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於戰役中逝世,死於伏見城,享年62歲。死前他亦已託付前田利家監視德川家康及輔佐豐臣秀賴。而入侵朝鮮半島的日軍在接獲五大老的命令及以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安排下逐漸撤軍,可是這場戰役日軍損失巨大;元氣大傷,此役也埋下了德川家康日後成為征夷大將軍的一個重要伏因。而日本與朝鮮的關系,到1607年才恢復正常。(日本稱兩次侵略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兩次衛國戰爭為壬辰衛國戰爭和 丁酉再亂;而明朝則稱其為抗倭援朝戰爭,是為萬曆三大征 之一)
豐臣秀吉法名為國泰祐松院殿靈山俊龍大居士,自他死後至今日本各地仍存在不同的豐國神社,包括在滋賀縣長濱市、大阪府大阪市、愛知縣名古屋市等(江戶幕府統治時期並不存在豐國神社,改為東照神宮,到明治時代才續漸恢復)。 政績
大阪城他的經貿政策多承傳自織田信長,發展南蠻貿易,以樂座樂市和朱印船貿易等振興商業;並利用控制都市及鑄造貨幣等辦法規范經濟;以太閣檢地和刀狩等政策用來確立稅制,徹底地兵農分離,為江戶時代的幕藩體制打下了穩定的基礎。 [編輯本段]家紋五七の桐紋 五七の桐紋

❸ 求一些美國戰爭電影,最好是歷史改編,二戰,中東,伊拉克,等地區也要,越多越好

西方戰爭電影表,其中大部分是美國的,也有英國,俄國,法國的作品。

BC480 斯巴達300勇士(老版)

BC330 亞歷山大大帝(新舊二版)

BC73-71 斯巴達克斯BC59-56,高盧領袖維欽托利

BC50-30 埃及艷後

AC30 賓墟AC161 羅馬帝國的衰亡

AC180 角鬥士

AC450 亞瑟王

AC453 烽火兒女情(阿提拉)

AC560 羅馬之戰

AC681 國王的光榮

1187 天國王朝

1190 熙德、薩拉丁

1215 鐵甲衣1241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1300 勇敢的心

1314,羅伯特布魯斯/班諾克本之戰

1410 十字軍騎士

1415 亨利五世

1429 聖女貞德

1445-1460 偉大的戰士斯坎德培

1453 征服1453

1475 斯特凡大公1526 虎將雄威 教皇國 VS 神羅

1552 綠寶石護身符

1561 天與地

1572 新舊瑪戈皇後

1572 黨同伐異

1573 農民起義(前南)

1580 伊麗莎白一世

1595 勇敢的米哈依

1612 羅曼洛夫的興起

1640,大鼻子情聖

光榮與背叛

1641,(1970)克倫威爾,光榮與背叛

1643 傭兵傳奇

1650 火與劍 戰國群雄1660 洪流

1660,太陽王

1683 大波波維也納

1715,羅布·羅伊/赤膽豪情 Rob Roy ,詹姆斯黨叛亂背景1757 最後的莫西幹人

1763 偉大的國王 亂世兒女情(巴里·林登) 新舊芳芳鬱金香(花邊戰爭) 最後的莫西幹人

1777 愛國者

1782 革命

1789 雪琳娘

1797 拿破崙(阿貝爾·岡斯版)

1770-1798 海軍上將烏沙科夫

1800-1815 決戰驕雄

1805 怒海爭鋒

1806 奧斯特里茨

1812 戰爭與和平

1815 滑鐵盧(蘇英合拍)

1840 鴉片戰爭

1853-55 海軍上將納西莫夫

1858年 佔西女王

1860 火燒圓明園

1861 眾神與將軍

1863 葛底斯堡

1864 冷山1873 晨星之子

1877 土耳其式開局

1879 血戰山河(祖魯黎明)

1887 四根羽毛

1900 馴馬手莫蘭特

1904 203高地

1905 日本海大海戰

1905 戰艦波將金號

1914 西線無戰事 聖誕快樂

1915 鐵騎雄獅

1916,邁克爾 科林斯/

1917 加斯帕爾戰役

1918 約克中士

1918 阿拉伯的勞倫斯

1919 風吹麥浪

1919 第一騎兵軍

1920 靜靜的頓河

1920 外籍軍團

1922 華沙戰役

1929 歐瑪爾·穆合塔爾(沙漠雄獅)

1939 冬季戰爭

1940 倫敦上空的鷹 圍殲俾斯麥 馬克思馬努斯

1941 莫斯科保衛戰 虎虎虎 拉普拉塔河口之戰

1942 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 中途島海戰 細紅線 1942,新舊沙漠之鼠 阿拉曼戰役

1943 解放炮火弧線 突破 中途島大海戰 卡薩布蘭卡特快

1944 主攻方向 目標柏林 最長的一日 坦克大決戰 德累斯頓大轟炸 光榮之路 鐵十字勛章 血戰1944

1945 最後一戰 帝國的毀滅 父輩的旗幟 硫磺島的手紙

1940-45 橙色士兵/納粹旗下/青蔥歲月/奧蘭治士兵

1948 出埃及記

1953 豬排山 上甘嶺

1954 奠邊府

1962 阿爾及利亞

1965 我們曾是戰士

1967 全金屬外殼

1983 傷心嶺

1987 九連

1991 鍋蓋頭

1994 黑鷹墜落

1994 煉獄,風暴之門,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