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幾張電影中的開放式構圖與封閉式構圖,謝謝急用
封閉式構圖指畫面中不需要藉助畫框外的空間進行敘事,其敘事所需的元素都已包含在畫框之中。比如下圖《華盛頓郵報》中的一個聚餐場景,主角、配角圍繞著餐桌並對某事件進行議論交談。
(1)日本電影中使用畫外空間的實例擴展閱讀:
封閉式構圖與開放式構圖的區別
封閉式構圖與開放式構圖。用框架去截取生活中的形象,並運用空間角度、光線、鏡頭等手段重新組合框架內部的新秩序時,就把這種構圖方式稱為封閉式構圖。把框架之內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天地,追求的是畫面內部的統一、完整、和諧、均衡等視覺效果。
封閉式構圖比較適合於要求和諧、嚴謹等美感的抒情性風光、靜物的拍攝題材,對於一些表達嚴肅、莊重、優美、平靜、穩健等感情色彩的人物、生活場面,用內向的、嚴謹的、均衡的封閉式構圖也是有利的。
開放式構圖在安排畫面上的形象元素時,著重於向畫面外部的沖擊力,強調畫面內外的聯系。畫面上和人物視線和行為和落點常常在畫面之外,暗示與畫面外的某些事物有著呼應和聯系。不講究畫面的均衡與嚴謹,不要求畫面內的形象元素完成內容的表達。
㈡ 在影視編導專業視聽語言中,怎樣表現畫外空間有哪些方面
在影視編導專業中,視聽語言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在表現畫外空間方面,聲音的運用尤為關鍵。通過聲音,可以有效地擴大畫面的空間感,使觀眾感覺畫外的空間更為廣闊。比如,遠處傳來的腳步聲,不僅能夠暗示有角色即將出現,還能讓觀眾感受到角色所處的環境氛圍,從而進一步豐富畫面的情感層次。
動作銜接也是表現畫外空間的一個重要手段。例如,當一個角色在畫外與他人對話時,可以通過角色的反應動作來間接展示畫外的角色動作。這不僅能讓觀眾更好地理解角色之間的關系,還能增強畫面的連貫性,使得整個故事更加緊湊。
心理補償同樣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方面。在畫外空間的表現中,導演可以通過角色的心理活動來彌補畫面的缺失。比如,當一個角色回憶起過去的場景時,可以通過回憶片段來填補畫外的空間。這樣不僅能讓觀眾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心理狀態,還能增強故事的深度和復雜性。
在具體操作中,如何將這些技巧應用到實際創作中,需要不斷實踐和探索。《視聽語言》這本書中有一整頁專門論述如何表現畫外空間,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通過聲音、動作銜接以及心理補償等方法,影視編導能夠在有限的畫面中創造出無限的空間感,使觀眾能夠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感受到導演的用心和創意。
㈢ 有個電影是日本的。自殺死的人回到另一個空間活下來。去完成任務。就是殺人。有槍什麼的。一個男的統治著
1. 電影《殺戮都市》分為上下兩部,故事情節涉及自殺者在另一個空間復活並執行殺人任務。
2. 在電影中,洋蔥星人因食用大蔥導致其子死亡,引發其父憤怒追殺。觀眾普遍認為電影製作質量不佳。
3. 為了真正體驗原作的精髓,推薦觀看動畫版和漫畫版。《殺戮都市》的漫畫版已經推出了多個章節,其中包括了世界末日以及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情節。
4. 男主角和他的團隊在漫畫的後期故事中,已經對抗到了外星人的星球。盡管有些人認為漫畫的某個部分是爛尾,但它確實為故事畫上了一個階段的句號。
㈣ 什麼是影視空鏡頭
什麼是空鏡頭?
弄清什麼是空鏡頭前,先了解下電影畫面中的三個戲劇元素,即人、景、物。
《黑澤明之夢》1990 黑澤明
「人」很好理解,畫面中的人物,比如上圖中的小男孩;
所謂「景」,指的的環境,比如上圖中千姿百媚的花海;
「物」指的是道具,小男孩手中驅邪的桃木劍。
認識這些元素很容易。
需要稍加註意的是,此處的「人」可以不是人類,比如黑貓警長、獅子王或者西遊記里的妖怪等,都是算是故事裡的「人」。因為任何故事的主體都是 「人」,即使是童話、動畫片都是關於「人」的!哪怕角色是動物、一件物品(如汽車總動員)也一定是擬人化的,賦予他們人類具有的思考、情感等等。
畫面中的三類戲劇元素都介紹完了,現在就可以隆重介紹一下什麼是空鏡頭了。
空鏡頭,是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場面描寫而不出現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的鏡頭,如畫面上只有高山、流雲、海浪、湖水、青松、雄鷹、鴛鴦等。
那麼問題來了?空鏡頭到底是怎麼回事?觀眾買票進電影院不就是沖著演員去的嗎,導演不拍人搞哪樣?或者從製片人的角度問,我花大價錢請明星來演戲,導演為啥拍些沒有人的鏡頭?
答案是空鏡頭在電影中非常重要。空鏡頭並不空,而且有多種表現功能和藝術價值。某些時候甚至比拍明星還有價值!不然,為什麼把明星晾一邊不拍呢?
下面聊聊空鏡頭到底有什麼用。概括而言,空鏡頭主要有五大功能:介紹環境、轉換場景、創造意境、表達情緒、表意象徵。
一、介紹環境背景
電影《李雙雙》的開頭:陽光照耀下的山谷,山村田野。這一空鏡頭交待了李雙雙的故事發生在一個秀麗的小山村。電影《被告山杠爺》的開頭有一連串的空鏡頭:南方的群山、炊煙裊裊的農院,草木和成熟的莊稼。這一連串的空鏡頭,把觀眾帶到了中國西部偏遠的山村、丘陵。
二、空鏡頭的轉場功能
空鏡頭經常被用來轉場,作為兩個場景切換的過渡,掩蓋場景切換的跳躍感。還是舉《黑澤明之夢》來說明吧:
影片開始,大山裡深處一戶人家,晴朗的天氣驟然下雨,媽媽警告兒子,這種又出太陽又下雨的天氣,狐狸精會舉行婚禮,讓兒子千萬待在家裡別出門。兒子待在門口,充滿了好奇。大師就是大師,看看這構圖,是不是令人耳目一新!
接著是一個空鏡頭,排列整齊的參天大樹,暗示場景已經轉換到森林裡。
隨後,是小男孩的中景,他獨自一人走在森林裡。
逆向思考一下,如果把中間的空鏡頭去掉,鏡頭直接從小男孩在家門口切換到小男孩在森林裡的中景,是不是會很跳躍?所以說空鏡頭用來過渡場景,掩蓋跳躍感,指的就是這么回事兒。
電影《蝴蝶夢》的開頭部分,第一個空鏡頭:曼德利的景色,寂靜的夜晚,月亮,天空,行雲,被燒過的曼德利殘狀,長時間的空鏡頭伴隨著畫外音。畫外音結束後,出現第二個空鏡頭:法國南部的海濱,海水沖擊著岩石,浪濤呼嘯,浪花飛濺,接下來是陡峭懸崖。這兩個空鏡頭,由曼德利轉為法國南部海岸。
三、創造深遠意境
在電影《上甘嶺》中,隨著衛生員王蘭「一條大河波浪寬」的歌聲,畫面上出現了一系列鏡頭:滔滔的春水,飛瀉的瀑布,碧波盪漾的水庫。這些畫面與炮火連天的戰場形成了對比,為影片增加了濃郁的詩情畫意。
電影《傷逝》中,涓生將阿隨(狗)推向崖底後,銀幕上出現了一連串的空鏡頭:枯樹,昏鴉,荒草,土城,風沙翻卷中的蒿草,烏雲壓迫下的大地,這幾個空鏡頭有力地表現了涓生的苦悶和前途的迷茫,結尾的空鏡頭能給觀眾留下不盡的思索。
《天雲山傳奇》結尾那滿山遍野的紅山花;日本電影《人證》中緩緩落下的草帽;《遠山的呼喚》結尾那白雪皚皚的北海道。這些空鏡頭意蘊深遠,令觀眾回味無窮。
四、空鏡頭的情緒功能
要弄清楚空鏡頭的情緒功能,教大家一個簡單的方法,記住空鏡頭的三種類型,一是自然環境空鏡頭,二是人造環境空鏡頭,三是道具空鏡頭。
先說自然環境空鏡頭,通過展示自然環境表現情緒。至於表現什麼情緒,需要結合影片上下情境來理解。先看個例子,來自電影《孩子王》。
故事背景是文革,講的是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中發生的故事。影片一開始就是一組固定機位的空鏡頭,記錄了大山裡從清晨到黃昏的光影變化。
這組空鏡頭以刻畫了大山裡的荒涼、寂寥,你看,整整一天時間,除了光影變幻,環境是完全靜態的,沒有任何變化,山還是那山,樹還是那樹,房子還是那座房子,路上則一個人也沒有。
時間彷彿變得毫無價值,只剩下一天天重復的景物,這對原本充滿活力的青年而言,無疑是是在以一種殘酷方式的方式扼殺青春。
陳凱歌導演以這樣的方式,在影片開頭,即對這場運動提出了深刻的質疑。
再來個例子,電影《高考1977》的結尾部分。片中一些場景的設計還是很講究的。
影片結尾,許多知青們通過高考改變了個人命運,而恢復高考這一事件本身,也對中國社會的劇烈變革產生了重大影響。在設計結尾時,主創團隊最初的方案是,用一組真實的照片,把當年通過1977屆高考,後來成為社會中堅的人物展示在銀幕上,結果經過幾輪磋商,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