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泰國海苔大亨電影解說
擴展閱讀
老電影戰上海全集 2025-07-26 08:30:59
日本強奷電影下載 2025-07-26 08:25:15
電影配樂搞笑音樂 2025-07-26 08:19:41

泰國海苔大亨電影解說

發布時間: 2025-07-25 03:20:28

⑴ 億萬少年的頂級機密的影片評價

這是一部非典型的青春成長故事,非常有趣,某方面也有些奇特。不同於大家可能以為當醫生、做律師,或是靠資訊產業才能賺大錢,觀眾反而會看到這位年輕人,竟然是靠賣海苔揚名立萬。這也是我想透過不同角度,讓大家看到另外一種成功樣貌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認為拍真實人物的傳記並不容易,但這畢竟不是紀錄片,就算是拍真實人物的故事,依舊還是要透過導演的立場與觀點去重新描述,因此也會在情節上稍作調整與修正,所以大家可以用輕松的心情,進場來觀賞這部感動人心的成長電影,一窺這位少年之所以成功的秘密。透過溫暖而細膩的筆調,娓娓道出一位年僅27歲的青年實業家,究竟如何打造出泰國第一大海苔品牌,邁向億萬富翁之路。這是一部關於失去而再度擁有,感人至深並激勵人心的故事,不僅體現人們追求夢想時都曾經歷過的挫敗與掙扎,更讓我們看到逆境中求生存的堅毅勇氣。這是根據泰國海苔大亨艾提帕特的真實經歷改編,他的創業歷程充滿傳奇色彩。從一個不務正業的網游少年,到一個身家上億的年輕企業家,他的故事至少告訴我們,學校教育是好的,但卻不是僅有的選擇。就像有錢不是唯一的成功方式一樣,念名牌學校也不是唯一的出路 (網易娛樂評)。

⑵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電影《億萬少年的頂級秘密》講的是什麼

這不是一部典型的青春影片。劇中的主人公看著賣海苔成為了億萬富翁。這是根據泰國海苔大亨的真實事件改編的,告訴我們學校並不是唯一的出路,雖然學校教育是好的,但是並不是唯一的選擇。

⑶ 億萬少年的頂級機密原型

《億萬少年的頂級秘密》原型是伊提帕·柯彭溫奇。
這部電影的劇情非常簡單,它以泰國海苔大王伊提帕·柯彭溫奇為原型,講述了一個輟學少年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
《億萬少年的頂級機密》是一部泰國喜劇劇情片,由松耀司·舒克馬卡納尼執導,帕查拉·奇拉錫瓦特和瓦嵐蕾·康希文等主演。
影片講述了Dob,一個曾經沉迷於網路游戲而荒廢學業的少年,在父親做生意失敗家庭破產後不得不欠債跑路。為了還債為了生存,他做過不少買賣。最後,他在一位老人的引導下做起了海苔的生意。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終成為了一名靠海苔發家致富的青少年億萬富翁。電影於2012年1月13日中國上映。
艾提帕特(帕查拉·奇拉錫瓦特PacharaChirathivat飾)高中時期沉迷網路游戲,但是卻通過倒賣游戲道具發家,小小年紀就已經展現出出色的生意頭腦。但因為過久的荒廢學業,畢業考試成績未能通過,因而他只能選擇就讀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父親生意失敗欠下巨額債務,准備舉家遷往國外。但是艾提帕特堅持留下來為父親還債。為此,他嘗試了倒賣DVD游戲機,擺攤兜售糖炒栗子,但都因為經驗不足而失敗,創業之路荊棘滿布。
機緣巧合的他發現了海苔作為零食的商機,通過不斷嘗試,他克服了海苔保鮮的問題,出品的海苔大獲好評。他沒有止步在零售階段,而是自學營銷理論,通過不斷改進生產質量和克服大量加工生產的難題,取得了與零售超市大亨7-eleven的合作,全泰國三千餘家的7-11便利店均有銷售他的海苔產品。
他的產品佔有市場份額高達85%,公司旗下員工多達1200人,每年的營業額更是直逼1千億銖泰幣。在兩年內償還了父親四千萬的債務,並在26歲成為了億萬富翁,創造了生意場上的奇跡。
伊提帕·柯彭溫奇個人簡介
伊提帕·柯彭溫奇(AitthipatKulapongvanich),1984年出生,是泰國最知名的海苔品牌「小老闆海苔」創辦人兼執行長。
伊提帕·柯彭溫奇,不僅與佐克柏同年,兩人也同時選在2004年創辦手上的明星事業。2010、2011年,小老闆海苔的總營業額都超過10億泰銖(泰銖與幣值接近5:1),2010年至今,成長率更高達30%。
不僅是泰國No.1的海苔品牌,外銷20多國,《Cheers》雜志搶先獨家專訪「小老闆」,一探他的海苔億萬傳奇之路。他的故事也被拍成電影《海苔億萬富翁》。已於2012年1月13號上映。

⑷ 同樣生於家庭貧困,為什麼有人成為寒門貴子,有人依舊拮據生活

兩個老農夫坐在田埂邊閑聊,幻想著皇帝的奢華生活。

其中一人說,「我想皇帝肯定天天能吃到白饅頭,想吃多少就有多少。」另一個說,「不止這樣,皇帝下地幹活兒,用的一定是金鋤頭。」

你或許會評價,貧富差異是人與人最大的鴻溝。

那麼,為什麼同樣家庭貧困的孩子,有人長大後就能成為「寒門貴子」,有人依舊只能拮據生活?

答案是認知差異。

別以為夢想是公平的,夢想全部都依託在認知之上,超越不了認知。

那麼,究竟是哪些因素,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呢?

如今的萬科,已經成為國內房地產巨頭。少有人知道,1983年萬科剛成立時,主營業務是貿易,做飼料生意。

那時是改革開放初期,搞外貿賺錢的機會很多,但是選擇做什麼樣的生意,仍然有很大差別。

打算創業的王石去深圳南山區蛇口碼頭考察,發現那裡存放著很多玉米。經打聽,一部分玉米是從美國、泰國、阿根廷進口,經香港轉運到深圳做飼料的。

王石是鐵路子弟,對鐵路運輸很熟悉。了解到這個信息後,他腦海中浮現出一條商業思路:不如用自己的資源,成立一家飼料貿易公司,解決從國內北方城市到深圳的運輸問題。

到了1993年,王石決定做房地產,也是因為信息領先。

深圳是經濟特區,房地產大有發展前途。與此同時,彼時的房地產行業還沒有形成門檻,即便是剛進場的企業,也有很大施展空間。

房地產投資,進場需要准確的信息和恰當的時機,做出急流勇退的決策,更需要對關鍵信息了如指掌。

SOHO創始人潘石屹曾在6年內拋售了250億房產,這個重要決策基於兩個數據,一是我國人均住房面積已達到37㎡,二是辦公樓的租金回報率約為3%。

而潘石屹卻從這兩個數據中得出結論,人均居住面積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房地產開發即將觸碰天花板。與此同時,租金回報率又低於銀行貸款基準利率(約5%~6%),靠租金賺錢已是無利可圖。

人都是依靠自己的認知來認識這個世界,但也認知束縛的生活著。

普通人看到信息,腦海里也只有信息,看到1是1,想不出2、3、4……

而 信息力極強的高手,不僅能獲取到遠超常人的信息量,更能在腦海中處理加工,作為關鍵決策的判斷依據。

2015年,《羊城晚報》發了一篇報道,接受采訪的深圳警察說:「天秤座、處女座、天蠍座的人更喜歡違章。」

為了支持這個觀點,警方還公布了一組數據:在某年的8月3日至8月9日期間,在行人、非機動車違章總人數中,這3個相連的星座(出生日期為8月23日至11月22日)的違章人數分別佔比10.5%、9.63%和9.0%,排在前三位。

有如此精準的數據,警方關於星座的推導聽起來嚴絲合縫。

可是,交通違章和星座之間究竟是如何相互關聯的呢?

讓我們帶上洞察力的眼鏡,再往深處探究一步。

原來在北半球低緯度地區(比如深圳),9-11月恰好是生育高峰期,所以在深圳,天秤座、處女座和天蠍座這3個星座的人口比例偏高。

因此,對應的違章人數比例自然也更高。

人們總想透過現象看本質,但有時候,你看到的「本質」其實是另一件事的「現象」,而並對影響事件發生發展的最底層邏輯。

比如,你工作很努力,但是升職加薪的事總是輪不到你,一定是因為領導偏袒其他同事嗎?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你不擅長匯報,從來沒有在公開場合展現自己的實力,錯失良機。

再比如,孩子白天上課打瞌睡,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不好好學習,嚴厲責備孩子一頓;另一部分家長想到孩子上了課外提高班,作業負擔更重,經常熬夜,反而影響了學校里的正課。

洞察力強的人,遇事有先見之明,能察覺別人的不覺,眼光獨到,神機妙算。

培養洞察力的重點,在於帶著好奇心,追問幾個:為什麼?

直至挖到揭露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底層邏輯。

泰國一個18歲少年,父母經商失敗,虧了4000萬,只好變賣家產、搬到異國他鄉。

少年繼承了父親的商業頭腦,懷著滿腔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心氣兒,經過連續創業,最後通過賣海苔,用2年時間幫父母還清債務。

26歲時,他成為了億萬富翁,被視為「生意場上的奇跡」。

這是泰國海苔大亨艾提帕特的真實經歷,後來被改編成電影《億萬少年的頂級機密》。

艾提帕特是天才嗎?

並不是。

恰恰相反,他曾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問題少年」。

高中時,同學們在認真聽課,他卻在老師的眼皮子底下打游戲。意料之中,艾提帕特高考落榜,恰逢父母經商不利,他只能選擇復讀。

即便有商業天賦,他的創業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

高二他通過打游戲賣裝備賺到第一桶金,結果短短一年就被封號,又因為投資盜版DVD而虧了第一筆錢。

高三時他不顧家人勸阻,買了台機器開始賣糖炒栗子,可是因為小攤位置不佳,生意冷淡。

之後,炒栗子的生意做不下去了,他又萌生了賣海苔的念頭,可是花光了所有積蓄,甚至把心愛的電腦都賣了,等生意有了起色,100萬的年營收額,也要40年也能還清債務。

艾提帕特的經歷恰恰印證了:

一個人賺到的錢都是認知變現,虧掉的錢都是認知缺陷。

最後,幫助艾提帕特翻身的是認知升級。

他回顧了學校里的課程,意識到想要提高賺錢的速度,就要找到商業聯盟夥伴。於是他說服連鎖店7-ELEVEN 上架了自己的海苔,很快就賺得盆滿缽滿。

很多人認為讀書無用,是誤把知識的堆積,當做是認知升級。

實際上, 一個沒有採取行動的人,不會有徹底的認知。

差生艾提帕特之所以能賺到錢,是因為他把知識實實在在運用在經商過程中,從和小攤小販學叫賣聲,到從課堂中學習如何建立商業聯盟。

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而真正想要升級認知,必須知行結合,把理論運用在實踐中。

世界上最完美的認知,就是不完整的認知。

因為你會始終不滿於此,不斷升級迭代,不給自己的思維設限。

向內認知,向外行動。

雙劍合璧,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