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殺日本救嬰兒電影
擴展閱讀
電影好看經典片段 2025-07-22 09:00:48
美國電影飢餓的游戲下載 2025-07-22 08:56:53
秋霞電影高清看看完整版 2025-07-22 08:47:01

殺日本救嬰兒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7-22 04:45:52

1. 關於一個日本侵華的電影

南京大屠殺/南京1937(1995)
導演: 吳子牛
編劇: 張冀平 / 洪維健
主演: 秦漢 / 早乙女愛 / 劉若英

劇情簡介
1937年深秋,為躲避戰亂,中國醫生成賢(秦漢)攜帶懷有身孕的日本妻子理惠子(早乙媛)和孩子從上海逃到南京老家,他沒想到南京也差不多快被侵華日軍夷為廢墟。被告知可以進入歐美列強勢力保護的安全區避難時,成賢認為自己與難民身份不同沒做理會,投靠了老朋友繼續行醫。以小學教師劉天琴(劉若英)為代表的同胞的悲劇令他震驚憤怒,但他認為自己首要任務不是反抗暴敵而是盡職做好一名醫生。
同年冬天12月13日,南京全面淪陷,日軍開始在南京瘋狂燒殺淫掠,成賢終於意識到日軍的殘酷麻木,讓妻子先行一步去安全區躲避,自己則留下來繼續救死扶傷,他不知道的是,安全區早已名存實亡,而要反抗時,他發現已無可能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7607/

2. 有個電影主要說兩個小孩和一隻烏龜的什麼名字啊,那隻烏龜救了小孩很多次,裡面還有日本人

神秘谷 (2006) 導演: 鄭寧 編劇: 王戈洪 主演: 崔彬斌 / 魯路佳 類型: 劇情 / 兒童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片長: 100分鍾 劇情簡介: 抗戰時期,兩個機智勇敢的山村少年柱子和英子,本來想千方百計逃脫日本鬼子的魔掌,慌亂中卻躲進了日軍盤踞的山洞。在接下來的這段與狼共舞的日子裡,他們漸漸走出最初的驚慌和絕望。先是戰勝飢餓、缺水、陰冷等自然困難,隨後又巧妙利用地形地貌,與日本鬼子展開周旋,最後他們不但沒有被敵人殺害,反而捉弄日本兵丟盔卸甲、洋相百出,並在無意中協助新四軍偵察員完成了摧毀敵人彈葯庫的重要任務。

3. 生於七月四日的影片評價

《生於7月4日》是紐約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所導演的越戰三部曲中的一部。越戰三部曲,顧名思義一定是和越戰有關的片子。1967年,斯通應征入伍,在越戰中獲得了榮譽和洗禮,因此,這部《生於7月4日》可是說是飽含了他的滿腔的感情和思想,再加上越戰中的真實經歷,所創作出來的強烈的反越戰影片。
主人公羅尼是個健康活潑的孩子,從小就羨慕軍人榮譽的他長大後終於完成了心願,但當他帶傷回國後,他發現,其實那些榮譽只不過是表面的現象,而殘酷的真實和越戰所留下的後遺症將伴隨他的下半生。這種真實是常人所無法忍受的。不過,也正是這種赤裸裸的現實,才提醒了人們,敲響了越戰的反思的警鍾。
文章主線是以三次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所貫穿的。三次遊行,主人公的身份,形象,心情都是不一樣的。幼年的小羅尼坐在父親的身上,看到了大家熱烈歡迎二戰中回國的老兵,滿心的激動,看著他們身上的榮譽勛章,羅尼有了奮斗的目標,然而,喧鬧的人聲和大隊的人群並沒有讓羅尼看到老兵們的傷殘和顫抖的雙手,這也正是作者留下的伏筆,當全部片子看完後,你就會知道,那是老兵在聽到鞭炮聲後的條件反射,飽經槍林彈雨的他們在身體上的傷確實很深,但心靈上的傷痕更是無法痊癒,只可惜小羅尼並未想到這一點,這也就預示著他的夢想必將重蹈這些老兵的覆轍。
時光如水,生命如歌,轉眼間,越戰結束了,羅尼此時已經是一位下身癱瘓,靠輪椅度日如年的退役軍人,回國後,他失望了,在遊行中,他並沒有得到人民的歡呼與贊許,得到歐德只是反對和咒罵,他傷心了,他以為在越戰中的傷痕,至少是心靈上的,在回國後會得到彌補,但是他錯了,他被自己的信仰弄的身心俱損,不但要面對自己在越南槍殺數十婦孺和誤殺自己同伴的心靈上的巨大陰影,同時也需要面對國內人的反越戰斗爭的批判和責罵,他仍是一個天真的男孩,但這一次,他看到了真實,看到了勛章下的鮮血。越戰的殘酷婉轉的表達了出來,說服意義更加深刻。
漸漸清醒的羅尼不再天真,頹廢不堪的他憎恨社會,憎恨所有人,最終被放逐到了墨西哥了此殘生,可他並未放棄。在那裡,他遇到了同自己相同遭遇的人,同時昔日初戀情人的出現也給了他很大的影響,新的信仰逐漸滋生,生命的希望之光再度燃起,羅尼漸漸的可以以理性的思維去思考人生,也就是這最後一次的遊行,造就了一個強有力的反越戰鬥士的誕生。當這個社會和人民再一次的接受他餓時候,羅尼精神飽滿,胸有成竹,母親的夢想實現了,羅尼終於可以登上講台發表演講了,不過是以另一種方式而已。
湯姆.克魯斯將主人公羅尼這個人表演的很不錯,無論是從細節之上還是從心理上都心領神會,就和當他回家看到自己從前強壯身體照片時的情景,僅僅一個背影和通過相框玻璃反射的昏暗表情,就可以充分體會到羅尼當時的憂郁和傷感。他的每個動作緩慢而有節奏,再如羅尼在家咒罵社會,咒罵自己母親的場景,更能讓人體會到他精神達到極度崩潰時的程度,越戰的負面影響也更加的清晰明了,因此湯姆.克魯斯的突出演技也是這部片子得到我欣賞的一個關鍵。
整部影片並未對越戰戰場情景刻畫許多,短短十五分鍾的鏡頭足以交代事情的原由,作者並不想以戰場上的殘酷來打動人心,這是導演的匠心獨運,因此,整部片子的風格並沒有戰場上的血腥,也少有灰暗的天空,但那美國鮮艷的紅白藍三色國旗足以將主人公籠罩在政治的烏雲下,心靈上的創傷,通過湯姆.克魯斯的精湛演技,使觀眾們從心底里感到憤懣與同情。影片也少有大量配樂,但幾組遊行是相同的配樂在不同的時期都給了觀眾不同的感受,讓片子的本質逐漸明朗。
看完這部片子後,我深刻的認識到戰爭的殘酷以及它影響之惡劣,之長久。這部越戰的反思片在現在這個表面和平,但危機四伏,一觸即發的世界是有很大的警示作用的。同時,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電影中的一個詞——信仰。一個人應當擁有信仰,但像主人公那樣的堅持自己的信仰,到最後又有什麼好的下場呢?但沒有信仰的人同時又毫無成功可言。也許,當初主人公不去聽從父母的教導,不去接受父母賦予他的目標和方向,他會生活的更好,但是,越戰依然發生,歷史不會改變。
整部影片不但給人以心靈上的強烈沖擊,同時也讓觀眾從各方面產生了不同的思考,因此,我覺得這才是這部影片不可多得的地方,也是在眾多戰爭題材的反越戰影片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相關評論
越戰,開始之後呢?再之後呢?紛亂之後沉靜在蒼涼的政治荒蕪里。
先前不止一次地抒寫戰爭的豪邁與視覺背後的無限感慨,這就是讓雄性亢奮的意志力的較量,人性真正脆弱的一面仍舊是屬於個體的而絕非所謂的國家榮譽。
越戰文化是孕育在六十年代,思考在七十年代,卻在八十年代綻放異彩。為什麼美國人如此熱衷越戰題材:
⒈冷戰重建政治價值觀
二戰結束,美國經濟飛速發展。美國的不平衡就是色厲內荏地對共+產+主+義的恐慌,共+產+主+義在亞洲、東歐、南美遍地開花,美國在很大程度上想遏制紅色風潮在世界范圍內蔓延。在政治主導的大背景下,朝鮮和越南以聯軍的名義孤立+共+產+主+義打局部戰爭是必然趨勢。《驚暴13天》我們可以看到以軍備威懾和政治陰謀論締結地最後產物,片中有一段對白從花花公子肯尼迪嘴裡說出來似乎有些滑稽的味道,那就是防止蘇+聯成為第二個納粹軸心國。
⒉政治犧牲品與無畏犧牲
《尼克松》將越戰比作政治選舉的籌碼。從如今多數越戰題材電影來看,越戰已經被充分定性為美國政府一大撮激+進+份+子對國民的欺騙,是無謂滑稽的錯誤。價值觀的沖突與戲劇性轉變造成越戰題材在一定范圍內的爭議,有爭議就意味著潛在的觀眾消費市場。
⒊反戰文化流行
女+權、性+解+放、越+戰、共+產+主+義成為當年美國憤青的時髦用語。《阿甘正傳》中的越戰是詼諧幽默的,反+戰+集+會也帶有浪漫主義色彩。越戰不過是跑跑步殺殺人,反戰不過是吸吸毒打著旗號搞搞幼稚女青年,就連大會發言也變成調侃式的情人重聚。
⒋越南的特殊背景
似乎1907年以前越南的歷史是空白,包括文字,簡言就是用漢字書寫其中華歷史。作為中國歷史版圖的屬國,這一點是極為尷尬的。越南也一直迴避這樣的問題,造字運動與規避歷史,接著在果斷與老東家割袍斷義。
越南的形象就如同美國越戰題材電影中不可或缺的越南妓女作風,《生於七月四日》中概括了一句話,一個國家抗爭了近千年。
越南人有韌性的一面,法國人不行,美國人也不行,抱著魚死網破的決心堅決把殖民者與帝國主義者拖進軍事梅毒里。
⒌反思的偽善
越戰題材電影有幾個必然的顛覆性情節。
鱷魚的眼淚:無辜群眾一定是軍事強權的受害者。當然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美國參軍男青年,另一個則是越南農民。美國大兵在一場無謂的滑稽戰爭中在萬般無奈情況下成長為殺人機器;越南農民一般的群體比較龐大,包括老弱病殘孕,「誤」殺嬰兒是必備的。二戰紀錄片中也有日本婦女將懷中嬰兒拋下懸崖然後自己跳下去的影像,不管是什麼類型的戰爭,受害的總是平民,這一點是毋須置疑的,包括古羅馬到拿破崙還是其他。
妓女是佐餐猛料:幾乎每部越戰題材電影都必然會出現短旗袍戴斗笠披肩黑發的越南性工作者。《第一滴血》也不能免俗,至少史泰龍沒有像在《義大利種馬》來得通透。
《葵花寶典》是這樣煉成的:一般斬斷下體的男人最具有思辨性,他們一般坐在輪椅上但思維比較健全,將作廢的造精機能反噬成腦汁,以超脫常人的能力克服戰爭後遺症。
正是好萊塢導演告訴國民,國家派到越南無辜的混球們就是這樣在打仗,這種紀實性的模式就是為了打破習慣性思維,滑稽的戰爭噱頭荒唐的美國大兵。顛覆傳統模式,美國大兵不是無堅不摧,而是有血有肉且脆弱不完美的人。至少不會像伊拉克戰爭樣板戲《解救女兵林奇》做作得令觀眾產生嚴重的妊娠嘔吐反應。
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越戰三部曲《野戰排》(《 Piatoon》,1986)、《生於7月4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 《天與地》(《Heaven & Earth》,1993),完全從人個體出發的電影作品。
美國學者將近年來越戰題材中商業與藝術雙豐收的電影進行詳細分析,然後歸結為西方傳統古典藝術的變種。《野戰排》是繼承了莎士比亞《亨利四世》第二部福斯塔夫和霍茨伯的基本內容,《生於七月四日》是荷馬史詩《奧徳修紀》的變種。
其實從三部電影連貫地看,奧利弗斯通對於越戰的思考並不明朗。反倒借鑒在《尼克松》中對越戰的政治觀點便比較切合,我個人認為手法純熟的應該是《野戰排》,奧利弗斯通在表現戰爭或是政治陰謀方面是比較強的,但參雜情感成分的電影便表現出或多或少的生硬與別扭,《門》便是例證,《天與地》的戰爭溫情是粗糙的,我們只能從畫面里了解斯通想表達越戰牽扯下的兩國人民,但以東西方巨大的文化差異,斯通很難將內斂含蓄的東方情結順利融入他的西方思維里。
三部電影里,除了取材爭議或是手法之外,劇本最具備藝術性的應該是《生於七月四日》。作為郎?科維克的真實故事,整個美國夢在他倒下的那一刻開始逐漸瓦解崩潰,其情節安排與沖突是文學性地再現。
電影開篇是童年的郎,一個典型的中產階級白人家庭,與所有四五十年代的美國家庭一樣,他們沉靜在戰後新經濟復甦的美國夢里,虔誠地信奉天主,陶醉在戰後的新美國秩序里。
電影有幾個嚴格的時間段,將肯尼迪的全國電視講話里,郎起航的愛國夢到輪椅上自己的電視演講算是一個奧徳修成長的變奏。
郎是越戰英雄,但回到國內,國內滋長的反戰情緒,與人們對越戰的質疑發展到冷漠。個人價值觀與肢體殘疾在一系列的國內矛盾中激化,從人本角度上講,因為戰爭他失去了一個男人起碼的尊嚴,那麼追逐所謂的國家榮譽變得一錢不值。
有幾處鏡頭的細節鏡頭:七月四日,美國國慶日。二戰老兵坐在輪椅上,聽著「嘭、嘭」的響聲打顫的鏡頭;朗坐在遊街的禮車上同樣打著顫,而街旁人們的面孔卻是沒有表情的蒼白。
價值的顛覆就意味著新的重建。六十年代末國內年輕人的叛逆與個性主導使郎覺得陌生與不解。
當他躺在墨西哥的妓院床上望著墨西哥妓女動情的表演潸然淚下的時候似乎一切的尊嚴與情感一瞬間地迸發。這是起碼的人本尊重,盡管建立在金錢的虛假上面,但郎看到的是新希望。
《阿甘正傳》里同樣有這樣一段,雖然在表現手法上不盡相同,但對於人性辯解與渴望理解尊重的希望是深深沖擊著觀眾的。
郎醉酒後的那段爭吵應該可以看作是整部電影矛盾聚集的中心,十誡中告誡我們不要殺人,但是你的教會你的天主讓我們在越南大開殺戒……政治、宗教、信仰甚至是性都虛假的,那麼我們又該信奉什麼?
的確,老兵歸來的美國不亞於一場新的越戰,榮譽與謊言使我們躊躇在光影的世界裡,盡管知道那隻是電影織造的善意謊言。

4. 求一部電影。兩個士兵中有一個人掉進了沼澤地里,有個日本小女孩在山上采了很多野菊,最後小女孩被打死

是電影《紫日》。

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2000年,馮小寧導演,本片榮獲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大獎。

內容簡介:1945年,抗日戰爭即將結束,一名中國老百姓楊玉福有幸被蘇聯紅軍從日軍屠殺中救下,他與一位名叫娜佳的蘇聯女軍醫逃進了林區,中途遇見了與大隊失散的日本少女秋葉子。患難見真情,這三個不同國籍、性格各異的人一同踏上了求生之路……然而就在他們即將獲得新生的時候,秋葉子不幸被她那群喪心病狂的同胞射殺了。悲痛欲絕的楊玉福和娜佳憤怒地沖向殘余的日本法西斯部隊,為純真的少女報仇雪恨……

5. 日本古裝電影 講述幾個武士護送一個小孩 途中遭遇將軍派出的大量軍隊擊殺最後將軍被小孩的婢女刺死

名為《幕府風雲》。

6. 求電影名字,一個殺手不想為培養他的殺手集團殺人(東方人,應該是中國或者韓國或者日本。)逃到美國,殺

好像是黃沙武士
該電影講述的是一名武藝高超的武士(張東健 飾),殺光最強對手的家族,變成天下第一,面對對手最後的血脈——小嬰兒,武士似乎隱約找回了迷失的人性,他沒有斬盡殺絕,正是一念之差,使他成為本族追殺的頭號敵人,為躲避殺戮,被迫遠走天涯,在美洲沙漠中一個破落的小鎮開始作為一名洗衣工的生活,同時邂逅了一位家人慘遭沙漠強盜迫害而一直渴望復仇的美麗少女(凱特.伯斯沃斯 飾)。洗衣、種花、逗嬰兒,這些最平凡的快樂俘獲了最強殺手。而武士的師門並沒有放棄對武士的追捕,並且隨著沙漠強盜的再次侵擾,武士教授女子武技,並帶領小鎮的居民抗擊沙漠強盜和來自師門武士的進攻。最終武士和小鎮居民們擊退了敵人的進攻,而武士知道自己不但會給小鎮帶來殺戮,而且自己註定不會平凡的生活,於是選擇繼續踏上征程,殺戮不息,流浪不止。

7. 求一個日本動畫片,一個野人孩子,在戰國時代,被一個少女照顧,後來少女死了,孩子做

這個我前幾天看過,是日本動漫電影叫【阿修羅】。
講述的是:15世紀中葉的日本,洪水,乾旱和飢荒已將首都京都變成了貧瘠的荒地。1459到1461的三年內,超過8萬人死亡。這片荒蕪的景象就是這個國家最大內戰開始之時的情形。這段日本歷史上的黑暗時期,犧牲者數目龐大,不忍卒記。此時,一個名叫阿修羅的男孩出生了,他一出生就是野獸。在嬰兒時就被遺棄,阿修羅被迫學會了在野外生存的手段。漸漸地,他開始殺人。一個叫若狹的年輕女孩拯救了阿修羅丟失的靈魂。她用愛馴服了阿修羅野獸般的心,後教會他人性。然而當阿修羅努力融入鄉村生活時,貧困的村民們都不願意接受趾陌生人,他們報復他。雖然若狹教他善良,愛和同情,但嫉妒和偏見驅使著他。而若狹也……[1]
平安時代末期(15世紀中葉),因洪水、乾旱和飢饉,作為日本都城的巍巍京都已化為一片荒蕪的廢土。慘烈無情的天災之後,隨之而來的便是日本史上最大的內亂——應仁之亂。天災人禍,黑白顛倒,餓殍遍野,十室九空,日本歷史翻開了最為沉重與黑暗的一頁。在這宛如地獄的人間,名叫阿修羅的男孩(野澤雅子 配音)誕生了。受到殘酷命運的驅使,他自出生之日起就註定要過著野獸一般的生活,弱肉強食,茹毛飲血,為了保護自己必須時刻警惕周圍的風吹草動,甚至作為同類的人也成為他獵殺嚙噬的對象。
幸運的是,美麗女孩若狹(林原惠美 配音)那溫柔無私的愛以及法師慈祥悲憫的教誨,讓習慣了叢林搏殺的阿修羅漸漸找回靈魂深處的人性。他慢慢學會了人類的語言,歡笑著度過每一天。然而快樂的終點便是難以承受的痛苦。遙遙望不到盡頭的天災人禍讓世人們早已喪失人性,純潔無瑕的若狹一如即將被狂風暴雨璀璨的柔嫩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