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專業論文參考文獻
電影專業論文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種表現形式,引用參考文獻是論文作者的權利,而著錄參考文獻則是其法律義務,引用了前人的資料又不列出參考文獻,會被認為是抄襲或剽竊行為。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電影專業論文參考文獻,更多內容請關注畢業論文網。
篇一:參考文獻
[1] 張鑫. 從關聯理論視角看電影字幕翻譯[D]. 內蒙古大學 2010
[2] 熊婷. 從關聯理論角度看電影《赤壁》的字幕翻譯[D].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2009
[3] 陳燕. 字幕翻譯的技巧研究[D]. 廈門大學 2009
[4] 周昕. 從功能主義的視角分析《老友記》字幕翻譯的問題[D]. 蘇州大學 2010
[5] 唐立娟. 場獨立與場依存認知風格與大學生閱讀附帶詞彙習得的相關性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 2012
[6] 郭喬. 關聯理論指導下美劇字幕翻譯的明示處理[D]. 上海外國語大學 2009
[7] 李芸澤. 南京沃藍科技有限公司商務洽談陪同口譯實踐報告[D]. 西北師范大學 2014
[8] 馬玉珍. 認知語境視角下字幕翻譯的“高效與經濟”原則[D]. 中南大學 2009
[9] 蘇春梅. 高中英語教師對教學研究的認知和理解[D]. 西北師范大學 2014
[10] 姜澤憲. 英語教師信念與職業認同的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 2012
[11] 郭星余. 字幕翻譯的改寫[D]. 中南大學 2007
[12] 馬子景. 第三屆中國河西走廊有機葡萄酒節陪同口譯實踐報告[D]. 西北師范大學 2014
[13] 吳慶芳. 大學英語精讀課教師多模態話語分析[D]. 西北師范大學 2013
[14] Salvatore,Attardo.Translation and Humor:An Approach Based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Verbal Humor. The Translator . 2002
[15] 楊帆. 加拿大資助中國鄉村女大學生基金會項目的口譯實踐報告[D]. 西北師范大學 2014
[16] 王紅霞. 從關聯理論視角研究影視劇字幕翻譯[D]. 上海外國語大學 2009
[17] Bassnett-McGurie,Susan.Translation Studies.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 1980
[18] 李艷玲. 基於Wiki的協作式寫作教學對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寫作水平的影響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 2013
[19] 高東森. 基於FIAS的新手-專家高中英語教師課堂言語行為對比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 2013
[20] 程思. 影視字幕翻譯策略探究[D]. 上海外國語大學 2009
[21] 費衛芝. 韓國電影中文字幕翻譯研究[D]. 湖南師范大學 2010
篇二:參考文獻
[1] 李和慶,薄振傑. 規范與影視字幕翻譯[J]. 中國科技翻譯. 2005(02)
[2] 錢紹昌. 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域[J]. 中國翻譯. 2000(01)
[3] 陳瑩. 英漢節奏對比分析[J].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4(02)
[4] 余萍. 論創造性叛逆視野下的《唐詩三百首》英譯[D]. 安徽大學 2011
[5] 尤傑. 論網路盜版對電影產業收入流的影響[J]. 當代電影. 2010(12)
[6] 肖維青. 學術性·職業性·趣味性--“影視翻譯”課程教學探索[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10(03)
[7] 龍千紅. 《花樣年華》的英文字幕翻譯策略研究--兼談中國影片的對外譯介[J].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6(01)
[8] 孫致禮. 翻譯與叛逆[J]. 中國翻譯. 2001(04)
[9] 胡心紅. 從孫致禮的《傲慢與偏見》譯本看文學翻譯中的創造性叛逆[D]. 湖南師范大學 2008
[10] 趙菁婕. 論文學翻譯中的創造性叛逆[D]. 青島大學 2014
[11] 楊莎莎. 亞瑟·韋利對《西遊記》的創造性叛逆式翻譯[D]. 首都師范大學 2008
[12] 張錦蘭. 接受美學與復譯[J]. 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04)
[13] 麻爭旗. 翻譯二度編碼論--對媒介跨文化傳播的理論與實踐之思考[J]. 現代傳播. 2003(01)
[14] 錢夢妮. 美劇字幕組的生存悖論[J]. 新聞世界. 2011(01)
[15] 吳曉芳. 字幕組:美劇“漢化”的背後[J]. 世界知識. 2011(01)
[16] 麻爭旗. 影視對白中“節奏單位”的翻譯探究[J]. 中國翻譯. 2011(06)
[17] 王平. “隱秘的流行”路在何方?--“字幕組”翻譯面面觀[J]. 電影評介. 2009(17)
[18] 劉洪濤,劉倩. 論林譯小說《迦茵小傳》中的創造性叛逆[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3)
[19] 張春柏. 影視翻譯初探[J]. 中國翻譯. 1998(02)
[20] 麻爭旗. 論影視翻譯的基本原則[J]. 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 1997(05)
篇三:參考文獻
[1] 王凱華. 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宋詞英譯意象傳遞研究[D]. 遼寧師范大學 2014
[2] 高麗紅. 生態翻譯學視角下《駱駝祥子》兩個英譯本對比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 2014
[3] 吳十梅. “張掖大景區建設項目”翻譯實踐報告[D]. 西北師范大學 2014
[4] 蔡瑩瑩. 風景抒情唐詩英譯的.象似性研究[D]. 遼寧師范大學 2014
[5] 趙菁婕. 論文學翻譯中的創造性叛逆[D]. 青島大學 2014
[6] 趙春梅. 論譯製片翻譯中的四對主要矛盾[J]. 中國翻譯. 2002(04)
[7] 李運興. 字幕翻譯的策略[J]. 中國翻譯. 2001(04)
[8] 李瓊. 《協商民主在中國》英譯實踐報告[D]. 西北師范大學 2014
[9] 樊小花. “加拿大天然健康產品許可證申請指導文件”的翻譯報告[D]. 西北師范大學 2014
[10] 冉彤. 二人互動模式下提示和重鑄與二語發展[D]. 西北師范大學 2012
[11] 趙愛仙. 翻譯美學視閾下陌生化在《圍城》英譯本中的再現與流失[D]. 西北師范大學 2013
[12] 李文婧. 基於功能派翻譯理論的科技論文摘要的英譯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 2013
[13] 王番. 概念隱喻理論視角下的情感隱喻翻譯[D]. 南京工業大學 2013
[14] 陳燕. 互文視角下的詩歌翻譯比較研究[D]. 南京工業大學 2013
[15] 劉霖. 基於構式語法的漢語明喻成語英譯研究[D]. 遼寧師范大學 2014
[16] 趙靜. 關聯順應模式下商標名稱英譯的文化預設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 2013
[17] 陸祖娟. 語用翻譯視角下《圍城》中人物對話的漢英翻譯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 2014
[18] 王君. 英語經濟類語篇漢譯實踐報告[D]. 遼寧師范大學 2014
[19] 姜姍. 語境視域下的英語經濟新聞文本漢譯實踐報告[D]. 遼寧師范大學 2014
[20] 錢紹昌. 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域[J]. 中國翻譯. 2000(01)
[21] 郭建中. 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J].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1998(02)
[22] 王靜. 英語學習者詞綴習得的實證研究及其啟示[D]. 西北師范大學 2012
;B. 電影賞析論文2000字左右,最好是自己寫的!謝謝,高分求助!
電影《亂世佳人》賞析:
《GONE WITH THE WIND》在中國的翻譯有兩個版本:《亂世佳人》和《飄》。我比較喜歡後者,正如電影開始時打出了一行字幕: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一個文明是隨風而飄的,最終是要飄散的;一個人的命運是隨風而飄的,最終也會飄散。其實又豈只是一個文明的飄散,隨著文明飄散的是,無數個生命個體,一代人,一代人的夢想,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就像是面對一個終極的目標——死亡——一樣,你是選擇清醒而悲觀空虛地活下去,還是拋開這終極的目標盲目地積極活下去;在一個文明消逝之後,你是選擇在緬懷中活下去,還是拋棄過去,從新開始。在電影中,給出了幾種選擇。
灰色的模糊輪廓
阿希禮是一個註定應該過一種富庶安寧的生活的人,否則就是一個悲劇。他見不得任何清晰的事物:鮮艷的色彩刺痛他的眼睛,清晰的線條刮傷他的皮膚。相反,平靜單調的生活、沉靜纖弱的妻子,由想像勾勒出來的音樂和文學,這些模糊的形象卻帶給了他安全感,他太習慣它們了,柔和、縹緲。但是,一聲炮響,一個士兵的倒下,一座建築的崩塌都以清晰而血腥的畫面刺激著他柔弱的神經。他很清楚的意識到世界已經變了,這於他毫無改變,只能加深他的悲劇。並不是他沒有能力去應付即將到來的世界,只是他不敢面對的態度削弱了他在新的文明下生存的能力。
其實阿希禮並不能算是他所懷念的那個文明的最好代表。如果一個文明只以一種享受的姿態出現,而沒有踏實的實干,就像一個海市蜃樓,這樣的文明是沒有存活的資格與魅力。我認為在此電影中這個文明的真正代表是奧哈拉太太和玫蘭妮,她們既有修養地悠閑地生活又能勇敢的面對困難。這才是這個文明真正的意義與魅力之所在。阿希禮充其量只不過是繼承了文明的表象,享受這個文明經過漫長的奮斗後的成果,卻沒有記住與繼承這個文明在早期開發的階段所表現出來的勇敢的性格魅力。他天生就是懦弱的,被道德束縛的他還是可以在新的文明下生活下去,但是其內心潛藏著巨大的恐懼與厭惡,也就是說,他永遠也不能融入那個文明當中。後來也證明他不能使妻兒過上很好的生活,他沒有能力在那個滿是殘酷醜陋的競爭生存下來。
阿希禮在戰爭的殘酷現實的逼迫下,漸漸明白他所處的文明已經沒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了 :它沒有可以抵禦他人進攻的現代化設施,卻滿懷為國犧牲的雄心與對現實情況的無知與狂妄;只既希望於與歐洲的棉花貿易幫助自己取得勝利,卻不知道世界正被一場新的革命所改變著。戰爭不是最可怕的,它只是消磨你的生命,個體的意志;戰爭之後的價值觀的侵略才卻是對過去的整個文明的顛覆。阿希禮有明確的歷史觀,能夠看清歷史發展的脈絡,卻沒有勇氣去正視歷史的前進的規律。他不夠資格代表一個燦爛過的文明,卻完完全全把自己交給了那個文明。一旦此文明飄散,他的精神也隨之崩塌,靠道德維持的生命只是一具沒有生氣的軀殼。
在現實當中太多阿希禮這樣的人,看清現實,只能徒增他們人生的悲劇色彩,這樣的人是真正的弱者。而阿希禮的懦弱就是體現在自己的理想與庇護消逝後的選擇,既然選擇了就必須承擔。其實阿希禮完全可以通過自殺來解脫自己,但是,他太把自己歸類到那個文明當中,受到文明中的價值觀、人生觀、倫理道德、社會習俗的限制。他最終陷入了必須用死的意志來支撐活的軀體,活的職責的困境。他不能怨那個文明,而是自己沒有理解那個文明,沒有超脫於那個文明。
猩紅的粗線條
斯佳麗(Scarlet)本意就是熱烈的猩紅色,但是卻讓她配上了象徵希望的綠色。這本就不矛盾,只是色彩太鮮明,輪廓太清晰。她這根粗紅的線條註定要在歷史中留下她明顯而深刻的一筆。她就是電影的主角,她就是被歌頌的對象,她就是電影給予我們關於選擇的答案:拋棄過去,不顧一切的為了生存,就算是一個外表柔弱、從小嬌慣的女人,因為除了自己沒有人是真正的庇護;勇敢地擔起你應擔起的責任,因為責任只會降臨在能擔起它的人身上。她就是內戰後美國所宣揚與崇拜的女性形象——獨立、自由。塔拉(或者說那片紅色而肥沃的土地)就是「生存」的象徵,而斯佳麗對塔拉的熱愛與佔有就是對 「求生」的慾望。玫蘭妮的死亡與瑞特的離去就象徵著她沒有了依靠,以後的路將由她獨自地走下去。現在的世界上,還有好多並沒有達到沒有美國如此經濟發達的程度的國家中的女性也正在走著這條路,崇尚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拜金主義。「生存」是人類在世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務,只有滿足了這個要求,人類才有精力把生活弄得更有意義。到電影結束,斯佳麗應該算是確保了生存,並且過得很好。可是,人生就是為了有錢,有房子,不受餓受凍這些物資條件的?盲從於生計的奔波,貌似充實的人生真的就是如此有意義,如此值得我們去效仿?
斯佳麗一生也沒有明白一個道理:人生的標准一旦降低了就再也不能回到原來。當她面對戰爭,以及戰爭失敗後的混亂,一步一步從一個嬌慣的小姐成長為一個堅強而獨立的女人時,她就已經拋棄了她母親教導,拋棄了宗教信仰,也就是拋棄了已逝的那個文明,拋棄的所有她認為阻礙她向前走的障礙(人或者事物):她可以不顧社會習俗而作為一個女人經營木廠,也可以不顧倫理道德而僱傭犯人。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讓她感到恐懼,但這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之後她並沒有真正融入到一個新的文明中去,她看不慣那些北佬,看不慣他們攫取金錢的貪婪與粗俗。因為她認為自己不同於他們,有一種優越感,一種已逝文明給予她的有教養的優越感(但她不知道給予她優越感的文明已被她遺忘,留在她身上的只是慣性存在的軀殼),使她產生了一個幻想:只要她賺取了足夠多的錢,她就能寬容地對待別人,尤其是弱者,而她將使一個過一種舒適生活、又受到人尊敬的高貴女人。先不說她自己性格上本身那中「藐視弱者,爭做強者」的態度不允許她這樣;戰爭的經歷,原有生活的破碎,讓她作出了拋棄過去、不顧一切向前走的選擇——她開始變得自私,惟利是圖,過去的生活在她現在的生活中的印跡越來越淡,她的生活標准已經降到維持生存的地步,雖然她對她的親人承擔了巨大的責任,雖然她也想要愛情,但是讓自己順利的生存下去的願望縈繞在她的心頭,左右著她的行為。她變成了個人英雄主義、自由主義、反傳統主義的代表。其實這本是一個順理成章的事:當戰爭結束後,富庶、平靜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人們都變成了連溫飽都難以支撐,也就理所應當的要靠自己的勞動去建立另一個家園,緬懷過去並不能養活自己;而那些倍受紳士們保護的淑女們再也不能享受過去的生活時,既然懷念它不能讓它復活,剩下的唯一的路就是往前走。但是斯佳麗從來沒有想到,她除了生存就再也沒有別的精神寄託:她拋棄了母親的教導,拋棄無法繼續下去的文明,以及文明中的信仰與宗教;她看透了自己不是愛阿希禮的,阿希禮對她已經沒有先前的誘惑了;她也並不是一定要瑞特的愛與幫助,她更愛土地;她最後終於明白了玫蘭妮是她聯結過去的紐帶,她對於自己有多重要,但是她死了。這就是她什麼也不怕的後果,什麼支撐也沒有了。金錢是不能支撐一個人走完一生的。
但是,有一個問題:可以就這樣努力地生存下去,過一輩子嗎?既然原來的文明會消散,就不能保證取代它的現行的文明不會消散。即便我們無法預料到它的終結時間,終結的命運卻是不可避免的。一旦「生存」這個慾望滿足了,一旦被「生存」主宰的這個文明消散了,斯佳麗的選擇無疑就是一種低級的選擇,而這種選擇將被新的文明所取代。我想,新的文明也許是一種要求人文,要求倫理道德規范,要求精神滿足的文明。但是,以後呢?以後將是什麼文明呢?無從知道,只是就如「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中的「A」隨時可以換成一個「The」。以後將有更加先進的文明取代它。歷史的進程就是由一個個文明推向前的。
完美的對稱
我認為在電影中,玫蘭妮是那個已經逝去的文明的真正代表:既寬容、沉靜、純潔、知性,又能勇敢的面對困難,捍衛自己的朋友。就像是一個完美的雕塑,剛柔相濟;就像是一幅畫,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她喜歡文學,喜歡音樂,她對過去的生活緬懷,在阿希禮的心目中是一根柔和的線條,一個模糊的身影;她可以為了朋友而拿起沉重的劍,她敢於為維護正義而反對文明當中的權威的代表,她可以為了生存而努力勞動,她就是斯佳麗奮斗中的忠實戰友。是她聯系了這兩個文明,用自己的人格與行為來紀念著過去,極大地安慰了那些對過去懷念的人;用自己的勇氣與氣度,包容著開始新生活的人,給予他們理解與支持。在文明的消逝面前,她選擇了繼續向前,卻又深深地把過去文明的精華烙在心裡。
但是,在電影的最後,她卻死了,也就意味著那個文明的完全消散了,隨之而來的將是一種新的文明的統治,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泛濫。即便她最後不是因為難產而死,她也不會活得很幸福。戰爭結束後,過去文明的消逝不是確定與否的問題,而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我們人性的土壤是養不活像玫蘭妮這樣本應生活毫無私慾的天堂的花朵。在電影中安排這樣一個角色,只是代表著一種回憶與理想,既是對燦爛過的文明的回憶,也是對即將到來的文明的希冀。
影片中阿希禮、斯佳麗、玫蘭妮在文明消逝的面前作出了不同的選擇,也就意味著不同的命運,但是他們不論選擇如何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淹沒在一種文明之下的,他們的命運就像歷史長河中的文明一樣,最終都會隨風飄散,因為沒有一個確定的文明個體是可以永存的。從一個文明跳入到另一個文明,也避免不了這樣的命運。但是,好在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是長河中小小的一滴,在這長河中有無數的水滴分享著同樣的命運。看透後,也許會開闊些!
C. 【英語論文】目的論角度《功夫熊貓2》的字幕翻譯分析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外國電影湧入中國市場,影視作品成為文化交流的載體,字幕翻譯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本文以漢斯·維米爾的目的論為基礎,聚焦於《功夫熊貓2》的字幕翻譯,探討其如何運用目的、連貫性和忠實性原則。
《功夫熊貓2》講述了主角阿寶與夥伴們對抗邪惡勢力的故事,影片的字幕翻譯既要確保信息傳達准確,又要適應中國觀眾的接受習慣。目的原則強調翻譯要達成交際目的,如「And all of China will bow at his feet」翻譯為「到時候天下所有人都要臣服於他腳下」,體現了對文化背景的考量。
連貫性原則確保譯文流暢,如「I think I saw, I think...I gotta go」譯為「我想我看到了,我想……我該走了」,通過不完整句子構建情境,讓觀眾理解阿寶的疑惑。而「Not hungry? Po you alright?」則通過連續問句展現父愛,保持情感連貫。
忠實性原則要求譯文忠實原文,如「Look at me. No, don't look at me」直譯鵝老爹復雜的情緒,體現了原文的精確傳遞。影片中的「Gongmen city」直譯為「宮門城」,保持了原片的文化特色。
總結來說,字幕翻譯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既要准確傳達,又要適應文化差異,目的論原則為《功夫熊貓2》的翻譯提供了理論指導。通過目的論的分析,觀眾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影片,翻譯策略在電影文化傳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D. 電影字幕翻譯參考論文
電影字幕翻譯是多媒體翻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翻譯領域中佔有重要的位置。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電影字幕翻譯參考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電影字幕翻譯參考論文篇1淺析電影字幕翻譯中的差額翻譯
一、引言
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以它獨具魅力的藝術表現力贏得了廣大觀眾的青睞。在信息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影視作品更是以直觀與便捷的優勢成為了解異域 文化 與學習外語的重要途徑之一。影視翻譯因此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字幕翻譯(subtitling)較之譯制(bbing),以其製作成本低、周期短的特點成為影視翻譯最為常用的 方法 之一。
然而,正如Birgit Nedergaard-Larsen所言,字幕翻譯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轉換,並非單一地從源語言到目 標語 言的轉換過程,期間涉及諸多文本以外因素的處理,如聲音、圖像、畫面的融合等因素[1]。由於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電影字幕翻譯通常採用濃縮、刪減、添加等方法來盡可能保持畫面、聲音與字幕的統一,超額與欠額翻譯在所難免。同時,超額與欠額翻譯一直以來是翻譯學術界討論的 熱點 錯誤類型。因此,如何看待字幕翻譯中的超額、欠額翻譯便迫在眉睫且具有現實意義。
二、超額翻譯與欠額翻譯
彼得·紐馬克在《翻譯問題探討》(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提出了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和語義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的概念。交際翻譯傾向於流暢、簡單、清晰、直接的翻譯方法,遵守某一特定的語域,是一種「欠額翻譯」;語義翻譯則傾向於細致、繁復、晦澀難懂的翻譯方法,較之譯者的意圖,翻譯更側重思維過程的再現,因而是一種「超額翻譯」[2]。超額翻譯是對所譯材料進行補充加工,進行超出翻譯范圍的改造,而欠額翻譯則是在某些方面不符合翻譯規范的語言中介類型,是縮寫或節譯。簡言之,超額翻譯是指譯語文本承載了比源語文本更多的信息量,表述方式相對具體;而欠額翻譯是指譯語文本承載的信息量小於源語文本,譯語文本更加概括[3]。超額與欠額翻譯都是在翻譯過程中的信息增減,因此可以統稱為差額翻譯。
三、字幕翻譯中的超額與欠額翻譯
Georg-Michael Luyken在Overcoming Language Barriers in Television:Dubbing and Subtitling for the European Audience一書中提出,區別於文學翻譯與口譯,影視製作的特點使字幕翻譯受到來自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字幕所佔用的屏幕空間;字幕顯示時間;字幕間切換的時間及字幕的顯示與形式。同時,受文化因素的制約,文化預設(cultural vacancy)也經常是翻譯過程中的攔路虎。譯者為了避免以上限制而進行的濃縮、刪減和添加等翻譯方法,將不可避免地引起差額翻譯。請看以下三則示例:
例1.I supervised 5 officers.That’s 5 personalities,5 sets of problems.You could be number 6 if you act right.But I ain’t holding no hand,you understand?I ain’t babysitting you.
我有五個手下,性格南轅北轍。你表現得好就是第六個。但我不會特別照顧你,懂嗎?(《訓練日》)
例2.Mail has come today and a friend writes this to me:...
今天收到一位朋友的來信,信上說:……(《走出非洲》)
在以上示例中,原文 句子 較長,如果逐字翻譯,勢必會影響畫面、聲音與字幕的融合。因此,譯者對整句進行了改譯,刪減了斜體部分。
例3.What about your staying longer?
怎麼回事?你還要再待幾天嗎?(《爵士歌手》)
例4.Terrified.Mortified,petrified,stupefied...by you.
怕極了。怕得發抖,怕得發呆,怕得發神經!但不是怕你!(《美麗心靈》)
例3中,原文語速很慢,因此譯者加入「怎麼回事?」配合聲音的行進。例4中,原文是肯定語氣,使用了尾韻「ied」。譯者將尾韻「ied」翻譯為頭韻「怕」,並且直接將否定語氣譯出。
從以上示例不難看出,信息在翻譯的過程中有所增加或刪減。例1的翻譯雖然保證了畫面與字幕的一致,也基本保留了原文的信息,但將主角試圖示威的氣勢削弱了。例4中譯者對尾韻的處理可謂是絞盡腦汁,但是如果將原文中隱含的否定語氣直接翻譯出來,觀眾也無法體會到源語文字的精妙之處,那麼觀眾對字幕片的反應與源語觀眾對源語影片的反應也會略顯不同。
字幕翻譯時常受到畫面、聲音等非文學因素的影響,如果說文學翻譯是「戴著腳鐐跳舞」,那麼字幕翻譯就是「戴著手鐐與腳鐐跳舞」。譯者只能在不影響畫面、聲音與字幕呼應的前提下,盡可能保留影片所要傳達的信息和思想,翻譯的超額與欠額也就在所難免。
四、如何看待字幕翻譯中的差額翻譯
由於不同的語言結構和文化差異,翻譯始終無法做到絕對的等值。字幕翻譯既是文學翻譯,又是多媒體翻譯:一方面要處理台詞文本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還要兼顧技術層面的限制因素,信息的增加和刪減已是必然,等值也就無從談起。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指出:「即使最優秀的譯文,其韻味較之原文仍不免過或不及。翻譯時只能盡量縮短這個距離,過則求其勿太過,不及則求其勿過於不及。」傅雷所說的「過」與「不及」就是本文所探討的超額與欠額翻譯。然而,超額與欠額雖是翻譯中不可避免地普遍存在,但是只要將「過」與「不及」的度降至最低,盡可能地將原文的韻味貼切地表達出來,字幕翻譯又何嘗不是對「一箭雙雕」之美差?我提出以下兩點看法,旨在字幕翻譯過程中幫助譯者從新的角度看待超額與欠額翻譯。
1.無論是文學翻譯,還是字幕翻譯,超額與欠額翻譯都無可避免。譯語文本與源語文本的鴻溝自譯事產生之時已然存在,加之字幕翻譯又時常受到技術等非文學因素的影響,因此我認為,在不影響正常欣賞影片的前提下,適當的超額與欠額翻譯是可以接受的。許崇信教授有過這樣一個比喻:在列車行進的過程中,幾乎無法避免車體的上下抖動和左右搖擺,但這種搖擺和抖動只要在一定的范圍內都不會影響列車的順利運行,超出了一定的范圍才會發生事故。翻譯就是列車的運行,「抖動」和「搖擺」不可避免。如在《成長的煩惱》中的這段對話:
例5.Teacher:ahhhh Mike.Can you explain for u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ea,in Moby Dick?
Mike:Ah,sure,sure.It’s the letter between the I and the K.
這段對話的幽默之處在於「sea」和「c」這對同音異義的雙關語,但是中文中沒有與之對應的雙關語,因此譯者必須使用變通的差額譯法,保證「列車」的順利「運行」。以下為可行的中文譯本: 老師:啊……邁克,你能否給我們解釋一下,《白鯨》這本書里的大海有什麼意義。
邁克:哦,當然,當然,就是大海不同於大河。
譯者將原文中的雙關語轉換成中 文的頭韻實屬無奈之舉,但原文的幽默感卻保留了下來。如果要忠實地將原文譯出,注釋和加註必不可少,非但幽默盡失,字幕的空間和時間因素也不容許。相對於注釋和加註,同類屬性之間,如修辭手法的轉換可能更為有效地降低「抖動」和「搖擺」的度。
例5的譯本對所譯材料進行補充加工,進行超出翻譯范圍的改造,屬於超額翻譯。但正是這樣的處理達到了源語影片的預期目的,因此,此處的超額翻譯是可以接受且行之有效的處理方式。例1中由於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得不進行縮譯,源語文本所傳達的信息量減少在所難免。但如果將例1的信息完整譯出,勢必會影響字幕的可讀性與連貫性。所以,由於受到 文學因素和非文學因素的影響時而進行的適度的超額與欠額翻譯是可以接受的。
2.字幕翻譯中度的掌握應以電影類型為依據。電影類型不同,目的觀眾不同,預期效果也不同。便於本文的分析,我將電影分為嚴肅型和娛樂型兩種。嚴肅型電影包括紀錄片、科教片等用於提供和傳達專業知識信息的電影;娛樂型電影供觀眾娛樂消遣,陶冶情操,諸如喜劇片、驚悚片、動作片、文藝片等。針對不同電影類型而進行的字幕翻譯,所採取的翻譯方法也不同。比如上述例5中,《成長的煩惱》是一部喜劇,它的目的就是使觀眾發笑,雙關語就是笑料之一,如果採取直譯的方法,觀眾反倒不知其所然,喜劇效果大打折扣。又如驚悚片和恐怖片,觀眾會將重點放在畫面、聲音和劇情的 發展上,如果採取意譯的方法,將台詞翻譯的頗具文采,那麼觀眾也會因為與劇情的格格不入而哭笑不得。
嚴肅型電影既然是以信息傳遞為目的,清晰明了才是關鍵,因此也就傾向於簡單、清晰、直接的翻譯方法,傾向於欠額翻譯;娛樂型電影可以根據上下文進行適當的「加工」和「改造」,即超額翻譯。但是,兩種翻譯不是以差額為出發點,試圖不忠實於源語文本。在不與技術限制相沖突的情況下,依然盡可能與源語文本保持「零度」差額。
五、結語
綜上所述,字幕翻譯是一項繁復的 工作,受到來自文學因素與技術因素兩方面的限制,超額與欠額翻譯不可避免。翻譯學術界一直將超額與欠額翻譯認定為典型的錯誤類型而爭論不休。我認為,在與時間、空間等技術因素相沖突的情況下,適度的超額或是欠額翻譯不失為一種折中的處理方法。針對不同的電影類型而採取的適度超額或欠額翻譯不僅擺脫了來自技術層面的限制,而且達到了影片的預期目的。
<<<下頁帶來更多的電影字幕翻譯參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