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據說是最大的戰艦,有哪些關於阿多丸號和詳細歷史資料
歷史上沒有阿多丸號也沒有關於阿多丸號的詳細歷史資料。
阿多丸號是著名導演馮小寧指導的電影《舉起手來2追擊阿多丸》裡面的日本沉船,電影裡面的阿多丸號是根據歷史上面的阿波丸事件改編的。
歷史上面的阿波丸號是一艘在20世紀40年代建造的日本遠洋輪船,整個船長154.9米寬20.2米,深12.6米,總噸位11249.4噸。
在1945年的3月28日,阿波丸號被日本軍隊徵用並且在新加坡裝載了一批從東南亞一帶撤退的日本軍人,准備返回日本。
在4月1日的凌晨時分,阿波丸號行駛到了中國福建省牛山島以東海域的時候,被正在該海域上面的美國潛水艇皇後魚號發現,皇後魚號隨後對阿波丸號發射魚雷進行襲擊。
在三分鍾以後阿波丸號迅速沉入海里,除了一人以外,船上的2009名乘客以及船上所裝載的40噸黃金、12噸白金、15萬克拉鑽石、40箱左右的珠寶和文物、3000噸錫錠、3000噸橡膠和數千噸大米,全部沉入海底。
(1)日本第一家航母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阿波丸號,是一艘二戰時期日本徵用的萬噸民用船隻。1945年,日本敗局已定,日本軍部決定把在東南亞和中國搜刮的大批珠寶運回日本本土,於是這項任務就交給了阿波丸號,因為交戰國之間有一項不成文規定,不對民用船隻展開攻擊,於是日本人就想瞞天過海。
3月28日,阿波丸號在新加坡滿載後向日本本土駛去,4月1日凌晨,該船行至中國福建省平潭牛山島以東海域,被正在該海域巡航的美軍潛水艦「皇後魚號」發現,遭到數枚魚雷襲擊,3分鍾後迅速沉沒。
當時大霧彌漫,美軍艦長以為是軍艦,結果發現打錯了,他們只救起了一名日本軍人。20世紀70年代,有人對阿波丸號所載物品進行了估值,據說,阿波丸號上所載的物資不計北京人頭蓋骨,價值高達五十億美元。這是多麼巨大的一筆財富,它吸引著不知多少人前去探尋。
美國和日本甚至英國人把中國的門檻都踢破了,希望他們能利用先進的水下打撈技術和中國進行聯合打撈,並參與打撈物的分成,尤其是日本,時值中日恢復關系的好時期,日本對阿波丸號非常熱心,可是都被中國一一拒絕,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阿波丸號都是中國的。
這么一大筆財富對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太重要了。1977年到1980年,中國派出了有史以來最龐大的打撈隊伍,超過600多名潛水員下水作業,連海軍都來幫忙。
可惜,可能是因為技術的原因,最後只打撈起一些錫錠、橡膠、水銀、鈮鉭、雲母、光化玻璃等物資共5418噸,總價值5000多萬元人民幣。
另外還打撈起日本人的屍骨368具,由中國上海市紅十字會交還給日本紅十字會。別說北京人頭蓋骨了,就是一兩黃金和白銀都沒見到。
不過,有消息顯示,我們可能會對阿波丸號進行第二次打撈,通過商業運作、自籌資金、風險自擔、國家批准、利潤分成的形式,完成這個工作,到時候或許就能發現北京人頭蓋骨了,畢竟這也是找到北京人頭蓋骨唯一的線索。
⑵ 日本拍攝的二戰電影,一個鏡頭讓人憤怒,是哪個鏡頭呢
去年上映的一部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慘遭國際上的瘋狂吐槽,可能各位讀者對這部電影不一定熟悉。《阿基米德大戰》是一部二戰題材的電影,不僅如此,他在日本還奪得了票房冠軍,據悉,這部電影描述的,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之前,建造大和號戰列艦的故事。
而此前日本上映的《男人們的大和號》居然還有這樣一幕,日本人別有用心的在電影中插入了一段真實紀錄片影像,一次神風特攻隊發動自殺式襲擊的畫面,旁白字幕,說到:我們生活在他們賭上生命保護的日本的未來里。這一舉動遭到了國際上的多個國家抗議,連美國都看不下去了。而最終的放映版無奈之下才刪除了這段畫面,可見日本的險惡用心。
⑶ 尋找關於航母的電影
我也同樓主一樣,喜歡大型海戰。給你推薦幾部:
《珍珠港》很經典了,看的第一部航母海戰。
《虎,虎,虎》比較紀實,其中有當時拍的資料片。
《中途島海戰》也很經典。
《男人的大和》,觀影愉快。
⑷ 有航母的戰爭電影有哪些
二戰:
追殲諀斯麥號(英國)*
燃燒的零戰(日)
太平洋之嵐 日
虎虎虎 日美*
中途島戰役 美*
山本五十六 日*
啊 海軍*
珍珠港*
打得比較熱鬧的是小鬼子和美國拍攝的。*號的可以下載,其他能看視頻。
現代的除了《壯志凌雲》和《絕密飛行》別的航母鏡頭很少。大都不值一提。如果都算上那就太多了,甚至《我是傳奇》中男主角還在航空母艦上打球的鏡頭呢。
⑸ 從日本戰爭懸疑片《阿基米德戰爭》背後所反映的日本擴展思維
最近在家閑著沒事,看了日本的一部戰爭懸疑片《阿基米德戰爭》。故事的背景是三十年代的日本,此時的日本不但占據中國的東北地區,建立了偽滿洲國,而且也積極地擴軍,准備實現他們從豐臣時代就想完成的大陸計劃。
出海的大和號
此時的日本海軍內部分為兩個派別,一個是以山本五十六大將為首航母派別,另一派別是以平山忠道為首的大型巡洋艦派。兩派為未來日本海軍究竟是發展那一條路而各執一詞,而他們所爭執的焦點就是,日本海軍非常中意建設一艘代表日本海軍榮耀的大型巡洋艦,這艘巡洋艦將超過人類歷史上所建設的所有巡洋艦。這艘巡洋艦也代表著日本的光榮與偉大,昭告所有的日本人,日本一定可以繼承日俄戰爭,和甲午海戰的榮光,繼續獲得勝利,實現日本大和民族的大陸計劃。而以山本五十六為首的航母派,則認為未來的海戰需要航母,為了打敗巡洋艦派,就打算從這艘巡洋艦的預算下手。於是山本五十六找了一個因為談戀愛而被東京帝國大學數學系勸退的,號稱日本阿基米德的數學天才擢直。通過擢直天才的演算,山本五十六一派終於知道巡洋艦一派的實際預算比上交給海軍省的預算報告多了七千萬,從而徹底的讓航母派獲得預算。
擢直幫助航母派的本來目的是阻止日本花更多的錢,製造巨型戰艦來鼓舞日本人迷戀戰爭,從而把日本拖向戰爭的深淵。但是沒有想到的是,他所幫助的山本五十六,才是真正的好戰派,用他們看似強大的航母艦群去挑戰美國,妄圖一戰毀滅美國的海軍力量,控制太平洋。而擢直所反對的平山中將的目的,就是要建造一艘可以華麗的,可以代表日本的超級巨艦,在戰爭中被美國人炸成之後,用來驚醒日本人,戰爭只會把日本拖向滅完。得知真相的擢直終於明白平山中將的良苦用心,最後幫助他完成了大和號的最後建設。電影最後,擢直看著夕陽下,駛向海洋深處的大和號,不禁淚流滿面,他知道,這個大和號也意味著他自己的民族一樣,駛向他自己最後的歸宿-沉沒。
電影中的大和號
在當時的日本,包括後來成為大和號艦長的海軍中將伊藤,都曾經力阻不讓對美國為戰。但是面對山本五十六這樣的日本狂戰之徒的瘋狂行為,他也是怨氣沖天。最終這艘代表著日本的超級戰艦,在沖繩海戰中被美軍的航空兵擊沉,全部的3036位船員死亡,包括伊藤中將。
那麼為什麼?日本內部很多的聲音,包括日本軍部在內的很多人,都認為不能同美軍作戰,而日軍最後還是發動了珍珠島空襲,激怒了美軍,使得日本從此兩線作戰,最後差點導致亡國滅種的下場呢?就算是現在,日本依然都不是一個正常國家,國家沒有軍隊,還被美國駐軍,國家的發展完全處在美國的監視之下。日本究竟是怎樣才走上了這樣的一條不歸路。
我們將從以下的幾個要素來分析。
地理因素
首先,我們要了解日本人,就必須從日本的地理環境來看。日本處於亞洲的最東部,隔海與中國大陸遙遙相望。這樣的距離剛剛好,大陸的文明可以源源不斷的通過海陸傳播到日本,而同時,也可以避免遭受到來自陸地的侵略。日本人自譽為萬世一系,不過是因為日本天皇從來都不掌握權利,而是日本的一種文化精神,這就有點像中國的衍聖公和張天師的繼承製度,也幾乎是萬世一系,更多是文化的象徵,而沒有實際的權利。因此日本把這點拿來說事,簡直就是自吹自擂。要知道,就算是曾經縱橫在歐亞大路上的草原游牧民族,也一度被征服和毀滅過,就別說本來就孱弱的日本了,要是在大路上,早就不知道變成什麼樣子了。
海洋,即保護了日本了這個民族,避免了被其他民族征服和同化,這樣的結果就導致日本這個民族的純粹性和統一性,而這樣的民族性也導致日本這個民族強烈的排他性和幾乎變態的團結。
依據麥金德的「心臟地帶」理論的論述,日本的地理位置也是相當尷尬的 。如果從東亞的角度來看,日本幾乎是遠離歐亞大陸,因此在文明的沖突這場戲劇中,日本連配角都不算。雖然人類歷史上有很多的文明出現,但是代表著世界最偉大且影響到如今世界格局的文明就兩個,就是西方文明和東方文明。西方文明的代表就是羅馬,而東方文明的代表就是中華。日本處於中國的東邊,也因此被中國人叫做東夷或者倭人。也是完全被排斥在主流文化圈之內,幾乎鮮有來往。日本國土南北狹長面積為 37.7 萬平方千米,地形也主要是以山地為主,就這樣一個狹長的地段,就擁有270座火山,其中80座是活火山,地形以山地為主,約占國土面積量的 10%,因此日本的國土面積大概約有 2/3 被火山噴發物所覆蓋。有很多人非常羨慕日本的溫泉,天下無雙,但是這溫泉的背後,卻是無盡的恐懼啊。不僅如此,日本還是一個地震多發地帶,年均地震1447次,平均每天就要發生四次地震。從過去的1000年時間內,毀滅性的地震就有34次,強烈的就有194次。此外,日本還要忍受海嘯,台風,暴雨以及泥石流的破壞。也因為如此,日本對於環境的保護意識非常強,因為如果砍樹多一點的話,就會立馬引起泥石流,造成不可想像的人員損失和財產流失。
日本海軍省討論旗艦方案
也因為這個狀況,先天的嚴重不足導致日本發展的一個重大限制。連日本人自己都承認,日本是一塊被上帝詛咒的土地。
日本期初還可以和中國做一下貿易,到了明朝時期,中國開始實行海禁政策,日本的日子就更加困頓了。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的倭寇一直都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於中華富庶和土地的寬廣,日本也是極度的羨慕,正如森島通夫所說,「遠離廣闊的大陸,在島國上生活的日本人,有史以來就渴望土地,明治以後,日本人所貪圖的就是土地。」也因為如此,日本對於中國的文化和土地,都是極度的痴迷。為此,在唐朝和明朝時期,日本都試圖想要通過朝鮮進入大陸。但是在冷兵器的時代,綜合國力的巨大差距,使得日本都失敗了。
海洋國家為何崛起
人類是陸地生物,需要靠肺來呼吸空氣中的氧氣來維持生命,也因為如此,土地對於民族和國家的繁衍和發展都至關重要。
因此從東到西,就開始一場了驅逐的游戲,漢朝驅趕了匈奴人,匈奴人又驅趕了日耳曼人,日耳曼又驅逐了安格魯薩克森人,安格魯薩克森人又毀滅了羅馬人。
而到了近代,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始,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就是海洋權利的擴大。隨之而來的,就是像西班牙,荷蘭和英國這樣的小國,占據著技術的發展,依靠著先進的海洋意識,在全世界都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一個區區的彈丸小國英吉利,竟然變成了所謂的日不落帝國,也是歸結於技術革命的發展個海洋權益的覺醒。
日本從「黑船」事件,以及自己心中神一樣存在的中國,被英吉利小國欺負的話都沒有,日本看到自己的條件和英吉利差不多,所處的環境和位置也類似,都是海島國家。日本也從此看到了新的希望。
幕末思想家本多利明就提出「東洋大日本島,西洋英格蘭島,誠為天下大世界中兩個大富國、大強國也」。
對日本崛起起到關鍵作用的另一位思想家就是日本兵學家 佐藤信淵 (1768—1850)。佐藤提倡海防思想的主要代表作是《防海策》。在這篇文章中,他就非常詳細的論述了對於俄國和中國的策略。他主張對俄國對抗的同時佔領勘察,而對中國,就是乘著中國如今處於歷史最弱時期,擴展和征服中國。
其實對於海防的建設和思想的解放,日本在幕府時代就應經開始。特別是日本幕府看到了所謂天朝上國,在兩次鴉片戰爭的潰敗,使得日本逐漸對中國產生了輕慢之心,從此也又有了覬覦之心。
鴉片戰爭時期, 佐久間象山提出《海防八策》 ,其主要的措施就是購買荷蘭炮艦,模仿造艦,以及製造西洋火器來裝備幕府的軍隊。幕府採納了這樣的意見,並在長崎開設了海軍傳習所。在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之後的第四年, 日本的幕府大臣勝海舟就組建了「神戶海軍操練所」 ,在這里要特別說下,幫助勝海舟建成這個操練所的就是日本著名的維新領袖版本馬龍。因此可以說,日本的改革其實早在明治維新之前就已經開始。而中國一直到二次鴉片之後,還是無動於衷,其反應速度之慢,不思進取的態度,也是民族的不幸。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天皇提出了「欲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的目標,隨之以自衛為初衷的「海防論」便轉向了以對外擴張為目的的「海權論」。
日本為何敢於挑戰美國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使得國家立馬上從一個封建的王朝,變成了一個帝制的資本主義現代國家。特別是在1894年同中國甲午海戰獲取的土地和銀兩,更加的充實了日本的國力,才使得日本有更多的資金來發展本國的教育和科技力量。也使得日本後來有實力同俄國一戰,獲得了遠東地區的主導權。
偷襲鄭珍珠港,從此也預示著日本的末日
日本一下子,就打敗了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帝國,而且這兩個帝國的領土面積和人口數量以及國家財富都要比日本強大,在戰爭之前,也被歐美很多國家不看好。但是日本依靠其頑強的鬥志和精細的准備,還是打勝了這兩場關系國運的戰爭。這使得日本人感覺,此時此刻,就連上天都在幫助日本,日本的國運已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瘋狂擴張軍備,在戰役的初期,日本的軍隊因為准備充分以及戰斗人員素質較高,的確佔得頭籌。無論是中國戰場還是東南亞戰場,日本幾乎是高歌猛進,一路無敵。無論是中國軍隊還是英國軍隊,都被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這也使得日本開始急劇膨脹。
被擊沉前的大和號
面對美國國力比日本強大的這點上,很多日本軍人都不當回事,覺得就和當年的中國和俄國一樣,別看著大,其實不經打。也因為有這樣盲目的自信,和之前的經歷,才使得日本產生了自己「武運長存」幻想。也因此導致了日本敢於向美國挑戰的心裡肯定和安慰。
總結
上帝欲讓其毀滅,就先使其瘋狂。到了1945年,沖神海戰,日本的大和號沉沒。隨之而來的沉沒的還有日本的海洋大國野心夢。
中國(179)日本(95)巡洋艦(2)
⑹ 日本的一個海戰電影 航母 計算軍艦建造價值
電影《阿基米德大戰》
是山崎貴執導的劇情電影,由菅田將暉主演,於2019年7月26日上映 。該片根據三田紀房的同名漫畫改編,講述了二戰期間,被稱為「日本阿基米德」的天才數學家櫂直發現了日本造艦計劃中隱藏的陰謀,決心糾正國家機器中的不正之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