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日本電影春花秋月何時了
擴展閱讀
10歲好看的電影推薦 2025-05-11 17:22:53

日本電影春花秋月何時了

發布時間: 2024-10-26 22:23:08

❶ 日本佛教電影禪哪裡有

《達摩祖師傳》,《慧能大師》,《百年虛雲》,《玄奘大師》,《觀世音》,《了凡四訓》,《地藏王》,《釋迦牟尼佛傳奇》,《俞凈意公遇灶神記》,佛祖傳,釋迦摩尼佛的一生,超越輪回,念佛滅罪,佛說長壽滅罪經,逆緣,討債鬼,十八玉羅漢,現世報應,阿修羅城之瞳,解怨,。。。
搜索「佛教電影電視劇精選專輯」,土豆網有的看

❷ 《最後的武士》影片賞析!

以下為網路轉載:
對於《最後的武士》不可掩飾的失落情緒是在觀看的最後一刻才變得徹底清晰的,因為此前影片搞混了我對它的定位:我一直在問自己,這究竟是純粹的視覺商業大片,還是試圖凸現歷史悲情以及個人命運的細致的時代畫卷?在那個煽情到我沒有流下一滴眼淚,平庸到任何人都能看出電影編導妥協心態的結尾在2小時30分鍾之後到來的時候,請允許我對親愛的克魯斯先生表達我的失望:盡管從影片的進程來看,湯姆的角色和全片宏大的視覺世界幾乎註定會獲得奧斯卡的垂青,因為在我們不遠的記憶中,小金人對於此類古裝「史詩」電影頻頻頷首,《武》輝煌的前身就是悲情史詩《勇敢的心》和羅馬鬥士宣言《角鬥士》。但作為一個並非資深的觀眾,我不知道,好萊塢的古裝「史詩」夢何時才會醒來。在蒙蔽我們雙眼的流暢漂亮恢宏精緻的畫面當中,已經迷失了最初和最深的一些盼望,春花秋月如果僅僅代表表象的精緻完美,而並非給我們帶來遺落在歷史角落裡那些悠長的嘆息,和本來應該關注的那些關於人類最本真的命題,「往事知多少」就會變成一個華麗空洞的姿態。

這也並不是說,《武》就此淪為一個沒有看點的爛片。鑒於我在近期得到機會看了不少港台出產的娛樂片,於是在受到《武》的致命濫俗結尾的打擊之後,我還是要說好萊塢在商業電影製作態度的認真上,為世界其他同行樹立了優秀的範本(尤其是那些我認為只能給零蛋的台灣拍攝的所謂的偶像電影)。《武》一片無論在攝影畫面的細致優美上,還是在動作的精益求精上,又或者是音樂的回腸盪氣上,都稱得上是目前好萊塢最頂級的商業古裝動作片。這也是為什麼我心態矛盾地為本片評分設立了觀賞性的緣故,若論及感官沖擊,《武》在今年已經露面的巨片當中,絕對可以排到前三名;然而視覺先行卻犧牲了故事和人物刻畫的深度,使得它和那些動盪人世間表現個人或者人群的變遷的史詩電影有了難以跨越的鴻溝,我甚至開始懷念《勇敢的心》那充沛的悲情和激昂的高潮。

豐滿美麗的極致
數月前看《幹掉比爾》,視覺上的凌厲風格可以說是本年度看到的最好的表現。而《武》則完全是對立的一種風格,為《燃情歲月》掌鏡的攝影為我們再次帶來唯美的意境。你或許還在懷念《燃》當中草原上沉沉的暮靄,森林中孤獨的樹影,《武》裡面卻有更動靜皆宜的影像:當武士們馬蹄飛揚進入寧靜清幽的小村落,鏡頭里呈現出一種「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古意盎然;勝元站在古廟旁邊,廟宇里的櫻花樹飄落下粉紅宛如雲霞的花瓣;狹窄的日式館屋裡面,武士和刺客的揮刀具有流暢同時緊迫的情景感;浩大全景式的平原戰隊,有寬廣的視野和宏偉的氣度。影片裡面的很多鏡頭,看得出都是精雕細琢的結果,即使把他們獨立出來,也不能破壞這些鏡頭完美的畫面感。

同時影片的配樂非常優秀,時而清雅秀麗,時而金鼓齊鳴,在很多段落,具有東方韻味的日本樂音從銀幕的深處傳過來。特別是納沙·艾爾格蘭(湯姆·克魯斯飾)在影片的中段由於被叛亂的武士俘虜,居住在屬於勝元兒子的村莊,這一段鏡頭追求一種悠然清淡的風格,而那似有若無的日式叮咚的音樂聲,在多麗子(加藤小雪飾)婉約轉身的時候,在納沙漸漸平和的心境裡面,不經意間響起,使得影片的畫面和聲音的情緒如此和諧的交融在一起,東方音樂所具有的蒼然遼遠的意境也讓多麗子唇邊羞澀的微笑更加地秀麗。

形大於神?
這些優點的確很容易讓我就投入到電影的畫面中去,然而上面這些說的似乎都是形式外在,我始終無法在內心的情感上真正的被影片的敘事所打動。我驚詫自己在如此壯闊的戰爭場面和細微的個人感情皆有的影片中,竟然沒有一次被影片的哪怕一個微小的細節由衷地深深感動。曾經在《幹掉比爾》裡面提到昆汀使用的雕飾主義經常會產生怪異的心理沖擊力,而《武》片的整體則因為刻意的求工,人工雕飾的痕跡過濃,感受不到最原始的激情。不要提最後那個妥協的尾巴,即使影片的高潮戲最後決戰,表現武士精神的壯烈,我僅僅是在感嘆場面的宏偉,那拼盡後的殞命卻絲毫引不起我的共鳴。這固然有決戰戲節奏安排的不夠好的緣故,大巧的形式後面情感的失落看來才是真正的原因,那些剪接流暢畫面優美的鏡頭越看越象是好萊塢大作坊被磨得透亮圓潤的精緻瓷器,磨掉的稜角是鋒芒畢露的創造力(這使得我異常地懷念《幹掉比爾》和昆汀,當電影失去了吸引我們最初的新鮮創作沖動,不知道是不是影片自身的悲哀)。

是否圓熟流暢的商業片就要徹底喪失作品內在的激情?當我們在影院里隨同美國上校納沙來到一個陌生的東方國度,當我們看見他受傷、被俘、感受、同情、戰斗、犧牲,不應為英雄的熱血美人的眼淚孩子的笑顏而甘心的流淚嗎?比較和《武》基調和題材都非常類似的《勇敢的心》,我記得每次在看到結尾華萊士用生命發出的自由的呼喊,仍然心潮澎湃地流淚不止。你說煽情也好,你說廉價的感動也好,你說缺乏對真實歷史的理解也好,至少在和華萊士一起歷經生死慘變、揭竿而起、浴血奮戰之後,我為英雄的壯烈暢痛一哭。這種情緒在看《武》的時候卻是沒有的,也許激情喪失直接帶來了故事的失真和感情的膚淺,這有可能是導致《武》在我這里失效的最根本的原因。

試圖復述的歷史
很多人對於《勇敢的心》都沒有好感,尤其是西方的影評人,可能這裡面滲透的宗教糾葛和人文歷史細節的差異使我們東方人在看這個電影的時候並不能理解到西方人的挑剔;就好象對《卧虎藏龍》大唱贊歌的美國眾多專業影評人也無法和痴迷武俠的中國普通影迷達成共識一樣。不知道日本,這個在「菊花與刀」的文化千年而下脆弱而強橫的水中島國,會對《武》給予怎樣的評價,那些表面的東方柔和的內蘊,穿素服的日本女子柔情似有還無的眼波,是想要動情描繪日本這個東方異域的努力。然而這一次《武》的編導們,挑選了一個在根本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認同上比《勇》更陌生更容易犯錯誤的地域和歷史,畢竟美國人在兩百年前是坐著「五月花」從英國來到新大陸的清教徒,所以《勇》裡面還能看到對於宗教和民族矛盾的刻畫,從而烘託了蘇格蘭英雄華萊士的心理背景。但《武》中對於日本和日本人的歷史陳述和人文性格的描繪,則完全變成了為貼上商業標簽的大場面一次完美的點綴,同時滿足美國大多數觀眾對於東方那個小島國神秘獵奇的心態。(當你在美國生活過以後,你就會發現,美國民眾對世界各國的認識,完全停留在白痴級別,他們或許會認為印度是非洲的某個國家,新加坡境內都是沙漠,所以對於遙遠東方文化的淺薄解讀總是能換來大多數觀眾的青睞)。

影片試圖表達的思想其實是很有意義的,「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生而為何人,根在何處」(We cannot forget what we are, and where we come from),這不僅放在19世紀末期紛亂社會變遷的日本社會意味深長,即使放在任何一個面臨變革的國家和民族甚至個人面前,都是值得珍視的。雖然這個主題未必有多麼深奧,但是在明治維新的早期,復雜的社會情態,顛覆性的階層結構,劇變的經濟模式,當對於傳統的堅守與斬斷和以上錯綜復雜的關系糾結在一起,應該會有矛盾非常集中的事件和人物出現。這里我又想到了《勇敢的心》,雖然我對於這段真實歷史沒有過多的了解,但至少從影片的最開頭,就明顯的從殘忍專制帶有極端侮辱性的「初夜權」情節,感受到此後一步步激化的矛盾,華萊士的形象也在沖突風暴的中心有了最為鮮明的體現。《武》卻對於明治社會的矛盾速寫,採取了簡化的方式。從電影開頭到影片的末尾,我始終沒有弄明白武士群體武裝暴動的原因,影片給我們的解釋是勝元的話語和舉動:他告訴納沙自己起兵造反是為了效忠明治天皇,使天皇不至於受到身邊維新激進勢力的絕對控制;他在國會不肯讓步的行為,也表現出他作為武士的忠義之血。對於《武》,我們不能要求出現黑澤明《七武士》中對於武士價值的人文思考,但是這種最大限度利用某種虛無的精神去解構歷史的出發點,脫離了人物生活時代的現實基礎,如此淺薄的武士觀,造就了不折不扣的商業大片的視點,而不能引發觀眾深層次的共鳴。

另外影片選擇了外國人納沙的視角來完成對於武士精神的觀察、理解和傳承,也是一個頗有看點的立意,因為這中間納沙個人經歷反映出來的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會是矛盾的一個方面。納沙在寧靜的鄉村中,通過與勝元和其他武士的朝夕相處,使他對於武士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東西方在觀念上的沖突是顯而易見的,比如納沙和武士們最初在對待死亡的態度上的語言沖突。但電影同時安排了通過人性中的共同之處使文化差異很大的兩者之間最終相互接納:納沙內心在美國剿殺印地安人土著居民的過程中形成的對於強勢種族的懷疑和個人痛苦,使得他在逐漸接納反叛武士這個當時在明治社會中同樣屬於弱勢群體的團體時,過程和情感的轉變都比較自然。對於自我的懷疑是納沙這個角色很利於湯姆·克魯斯發揮的部分,可惜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對於印地安題材不敢涉入過深的緣故,在這一方面並沒有更深入的刻畫,而且納沙同時還要沖鋒陷陣和談情說愛,為了商業目的,克魯斯也缺乏更大的發揮餘地。老實說,克魯斯這次還是很敬業的,動作招式在我這樣缺乏專業知識的觀眾看來,有利落兇猛的神韻,雖然人物的表演還是給人流於表面的印象,這一次恐怕劇本難辭其咎。

宏大的流行和低下的深情
史詩是什麼?恐怕不只是浩瀚的戰爭場面或者社會畫卷,更重要的是碌碌紅塵輾轉人間中,在人們心靈上下起落時傳遞、遺失或者畢生懷念的卑微低下的那份深情,這樣的東西在歷史浩浩殤殤的涌動里,是值得被我們反復書寫、陳述、觀看的。《武》在宏大的流行上面已經做到極致,但那些低下的深情在此處盪然無存,愛情只是為了建築巨片的一個工整的要素。還記得大衛·里恩的《日瓦格醫生》?那些偶然命運中不可逆轉的深情,社會變遷肉體消亡都不能使之湮滅;《武》卻在可以猜想的劇本中完成了一次對於人物命運在復雜歷史中的簡單化敘述。當然如果你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假期找到完全的視覺享受,那麼請你把我上面說的話都當作是一個觀眾對於《最後的武士》一次不怎麼滿意的囈語.

❸ 分析1947年電影版《一江春水向東流》現實主義表現上的成就與不足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拍攝於1947年,雲集了當年紅極一時的明星,如白楊、陶金、舒綉文、上官雲珠等。影片在1947年10月在上海公映後反應極為熱烈,出現「成千萬人引頸翹望,成千萬人踩進戲院大門」的壯觀景象。影片連映3個多月,創下解放前國產片的最高上座紀錄。觀眾的人數達70多萬人,佔全市人口的14.39%,即上海市無論老幼貧富,平均每7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看過此片。這樣的成績就是當年的好萊塢大片《出水芙蓉》也無法與之比肩的。劇作家田漢曾評論道:「在中國電影界今天這樣貧弱簡陋的物質條件下,而有這樣的成就,算是電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好萊塢華裔攝影師黃宗沾含枝銀更贊道:「這是我所看到的國產片中最好的一部。」

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分為《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將抗日戰爭前後十搭侍多年的歷史濃縮在一個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過這個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歡離合細膩地刻畫出當時的社會景況。該片融合了經典大片所具備的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歷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運,深刻的人性洞悉,嚴密的敘事結構,強大的演員陣容……,影片中四大主角張忠良、素芬、王麗珍、何文艷齊聚舞會的一出戲更是被當作教談宴學的典範,在各影視學院的課堂上一講再講。

一、歷史的暗合 在中華文化長河中,南唐後主李煜的一首「虞美人」千古流傳: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透過憂懷傷國的情愫,我們能夠感受到亡國心未亡的李氏後主面對春花秋月的懊悔與無奈,在「何時了」的吟嘆包含著無盡哀愁與懷念,相比「樂不思蜀」的阿斗,自然能夠贏得更多的同情。歷史不斷地輪回,無數次的政權更迭,無數次的幕起幕落,當榮華富貴化為黃士青冢,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過眼煙雲,我們卻發現在二十世紀的黑白光影中凝固著許多的歷史真諦,兩位文化精英於那個世紀的四十年代,獻上了一出與李氏後主情懷暗合的傳世經典:《一江春水向東流》。 二、一顆臣服之心 五月的長假引起一輪經濟消費的熱浪,我也不惜自己微薄的薪水給火熱的消費市場澆上一滴油,一次性淘碟三十一張,其中有一張便是封面印著「一部足以笑傲世界影壇的中國電影,曾牽動幾億中國人的心」字樣的《一江春水向東流》。雖然以前聞此片大名,但以「笑傲世界影壇」這般氣勢面對世人,心中難免有所懷疑。為了消除疑惑,將此碟放進小小光碟機,沒有想到的是小小的銀幕展現出最大的內容,我居然在190分鍾內沒有離開坐椅,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第一時間給遠方的網友發去簡訊:《一江春水向東流》,一部笑傲世界影壇的中國影片,一部絕對具有當時世界一流水準的影片!很快得到朋友和氣地回復:錯,你抬高了這部影片的地位。我沒有爭辯,只是在心底留下屬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空間。兩個月中,觀影百餘部,其中不乏經典,但直到近日觀《阿拉伯的勞倫斯》才有類似的感覺。 出於種種原因,一直未能表達對《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贊美之情,總覺得有些虧欠,以至近日食宿不寧。於是,在好萊塢和香港商業片風行大屏幕的日子,我靜下心來,用方塊字表達自己對《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臣服之心。 三、大時代的民族情懷與小人物的情感世界 《一江春水向東流》由第二代導演的代表人物蔡楚生和鄭君里於1947年共同編導,被譽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具有史詩架構的影片,分為《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將抗日戰爭前後十多年的歷史濃縮在一個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過這個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歡離合細膩地刻畫出當時的社會景況。影片人物眾多,情節豐富,結構嚴密,把國家命運和家庭命運成功地融為一體,成為一部「政治批判和倫理道德批判高度結合的中國史詩正劇的典範」,不僅在藝術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而且在商業上也獲得大豐收。史料顯示:影片從1947年10月到1948年1月,在上海連映了三個多月,創下解放前國產片的最高上座紀錄。觀眾的人數達70多萬人,佔全市人口的14.39%,亦即上海市無論老幼貧富,平均每7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看過此片。 是什麼讓影片在中國引得如此之大的反響呢?在尋找答案中,我想到了韓國電影票房的兩大霸主:《太極旗飄揚》和《實尾島》。《一江春水向東流》與這兩部影片有類似的特質,即將小人物與大時代、大事件相融合,能夠使觀眾在審視、回顧歷史大事件的同時,體驗個人世界的點點滴滴,從而引發共鳴。以如今的眼光審視,影片的故事無非講述一段「痴心女子負心漢」的辛酸悲劇,這樣的故事在中華文化洪流中並不鮮見,猶以陳世美和秦香蓮流傳最廣,在京劇及各種地方戲曲中被人反復吟唱。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中,編導並沒有單純地講故事,在歷史大背景上同樣不惜「筆墨」,還原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動盪。 我非常喜歡影片對歷史大背景的營造與渲染,甚至認為可以將此片看作是一部嚴肅的抗日戰爭電影。隨著故事進程,影片以字幕的形式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九.一八」事變後 上海;「七.七」 盧溝橋 抗戰爆發;「八.一三」 上海我軍繼續抗戰;一九四五年八月 日本向盟軍投降;等等。全片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故事都發生在抗戰時期,從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諸多在《地道戰》、《小兵張嘎》等抗戰影視中類似的場景。日本鬼子轟炸祖國河山,槍殺華夏同胞,掠奪農民牛羊,燒毀百姓家園,弔死張忠良老父的一幕更是反映出其殘無人道的法西斯本質。導演以濃厚的民族情懷對日本帝國主義進行血淋淋的控訴,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兩年公映無疑能夠引起飽受日本凌辱百姓的共鳴。日本電影學校校長佐藤忠男在其《中國電影百年》一書中介紹說:《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一部以日軍侵略下的家庭離散這一民族主義題材為中心的悲劇影片,其情節悲壯而富有感染力,在當時的中國反響很大。今日,面對小日本不敢正視歷史的丑惡嘴臉,我們觀看此片,也會在悲痛與憤慨中產生民族自強感與使命感。 面對侵略,有志之士帶領廣大華夏兒女奮起反抗,張忠良在抗戰前線參加志願隊,素芬在難民收容所照看孤兒,張忠民參加敵後游擊隊,將「全村的日本鬼子」全部消滅。這些自然也是抗戰影片的必備元素。在宣揚抗戰的同時,編導也沒有迴避某些中國人素有的劣根性。在描述張忠良蛻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重慶的官僚資本公司里,上班閑聊無事、唱小曲下象棋的人,有錢人照常舉辦大大小小的席宴,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張忠良為此也不禁感嘆:這里沒有一絲的抗戰氛圍。這種對國人麻木的揭示使得影片具備了反思的力量。 與大背景對照的是對小人物生活與情感的描繪,這也是影片重點所在。不管是後來靠大資本家爆發的張忠良,還是集中國傳統婦女優秀品德於一身的素芬,都是不折不扣的平凡人物。影片情節飽滿,線索可以歸納為兩條主線。一條以張忠良為核心,描述其從一個有志的「抗日英雄」脫變為寄富人門下、喪盡良知與尊嚴的豪門快婿;另一條以素芬為核心,描述其與家人艱辛、苦難的生活,對愛人的期盼和希望破滅後的悲慘故事。兩前線索首尾相交,開頭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相愛、成家的情景,對於夫妻間恩愛的戲劇化刻畫,讓觀眾沉浸在「你是月亮我是星星」的溫馨的愛戀之中,淳樸而又真切;結尾描繪兩人重逢後的恩恩怨怨,面對背叛、負心的丈夫,妻子投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首尾強烈的反差,猶如義大利導演貝尼尼的《美麗人生》,讓我有種從天堂到地獄的沉重之感,也讓我想到了霍建起的《暖》,人性的復雜與人情的冷暖使得我心緒難安,傷感而又深思。 雖然是背叛,雖然是悲劇,但影片溫情的片段還是讓我為之動容。面對兒子的遠行,蒼老的母親在油燈下拿起了針線。她害怕兒子路上冷,縫一件絲棉背心寄託偉大的母愛,銀幕上出現熟悉的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相信所有的遊子看到這一幕時會想起遠方的親人,讓親情在心中盪漾。我也看到了一位賢慧的女子,為人媳婦,受盡千辛萬苦支撐著一家苦難的家庭,詮釋著孝道的真諦;為人母親,細心照料抗生,於一言一行中表現著母愛。 四、於對比敘事之中見精良製作 在敘事手法上,影片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比。不僅僅是首尾男女主人之間糾葛的反差,而且將對比貫穿在兩條主線之中,尤其是在張忠良蛻變之後更為突出。從大的格局來看,一邊是國家政局動盪、烽煙彌漫,人民飢寒交迫、流離失所;一邊是上流社會生活糜爛、紙醉金迷,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從小事件來說,當素芬在難民收容所做活維持一家生活時,張忠良卻在重慶的公司里無所事事;當祖孫三代在雨天的破屋下相依惟命時,張忠良卻與業界的巨頭、權威、大王和政府高官笑談風生;當芬素為別人做洗衣工,小抗生賣報被人撞傷時,張忠良卻在兩個富家女人之間風流快活.....正是這種強烈的對比才給觀眾揪心的痛楚,在對比中展示對當時倫理道理的關注與質問。 影片在製作方面精益求精,相當精良。影片的史詩氣質並非僅僅來自故事時間的跨度,也來自影片對大場面的營造。影片的大場面絕對稱得上世界級水準,很多場面顯得大氣、壯觀,猶以在抗戰時期大街上慌亂、擁擠的人流為代表,這一幕不比同時代《亂世佳人》中斯嘉麗在火車站看到的滿眼死傷人員的場景遜色。空襲、傷員、兩軍對抗、燃燒的房屋、倒踏的牆壁等戰爭場景,表現出兵慌馬亂、生靈塗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時代特點。 在盧卡斯《星球大戰:西斯復仇》中,不少觀眾感覺阿納金棄明投暗缺少說服力,但我想很少會有人對《一江春水向東流》中張忠良的蛻變而感到突兀。導演用獨到和有力的鏡頭對張忠良的轉變進行處理,從沒有工作流浪街頭到寄宿人下上班無所事事再到混混噩噩的晚到早退再到最後的背妻投依富豪,整個過程完整合理。特別是對張忠良轉變時的心理斗爭進行了重點刻畫,從畫漫畫自嘲自己是「狗熊」、「變廢了」,到酒後評價自己成為家庭、父親、兄弟、妻兒、希望、前途、奮斗一切付之東流後的「活死人」,將一個有志青年的悲酸、無奈和迷惘展現在屏幕上,最終他斗不過環境,被一個「比鬼子更厲害」的東西所收服。我覺得這一段可以說是中國電影史上(至少在我看過的影片中)對人物轉變刻畫最為成功的例子,是當今一些鍾情於粗製爛造商業片的導演應該好好學習的最佳標本。

❹ 問問大家有沒有超感人的日本愛情電影或者電視劇呀

《屬於你的我的初戀》
相當好看,《茶花女》式的愛情,看後讓你痛徹心扉,你會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是春花秋月?是小橋流水?是形影不離?還是.....
不都不是,是一個人為另一個人堅守,這是一種超越生命的愛。
看到最後不禁泫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