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無聲電影字幕背景
擴展閱讀
戰爭救人電影推薦 2025-05-12 15:39:11

無聲電影字幕背景

發布時間: 2024-10-22 17:52:48

Ⅰ 什麼叫做無聲電影

一、出現時間不同

1、無聲電影:出現於1860年左右,但在1880至1900年期間,當單卷電影的製作已經變得容易時,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東西。

2、有聲電影: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

二、特點不同

1、無聲電影:沒有任何配音、配樂或與畫面協調的聲音的電影,默片非常依賴大量的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好讓觀眾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內心思想。

2、有聲電影:觀眾既能在銀幕上看到畫面,又能同時聽到劇中人的對白、旁白,以及解說、音樂。

三、製作方法不同

1、無聲電影:早期電影只有畫面,影片本身不發出聲音,劇中人物的說白通過動作、姿態以及插入字幕間接表達。拍攝和放映無聲影片的運轉速率為每秒16格畫幅。無聲電影時期,電影發展為純視覺藝術。

2、有聲電影:有些默片是演得頗為含蓄的,這取決於導演的取向和演員的演技。默片中的過態演出通常都是演員在舞台表演中培養出來的習慣,很多知道新媒體的取向的導演都不鼓勵這種演法。

Ⅱ 無聲電影的間幕

因為默片沒有與影像同步的聲音或說話,所以會加入所謂的「間幕」,以文字表示向戲院觀眾展示主要對話,甚至對電影內容的評價,或後來發展的暗示。所以間幕的寫手就成為了默片時代的電影界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專業,很多時候都與劇本寫手的職位分開。間幕(那時候通常稱為字幕)自身很多時候都成為了一種視覺上的元素,有著對電影本身或電影里的行為的一種闡釋或簡介;甚至可以提高戲院內的氣氛。

Ⅲ 求大神介紹一下默片(即無聲電影)的歷史。還有為什麼默片至今仍具有持久魅力

一、默片興起:

無聲電影(或稱默片),就是沒有任何配音、配樂或與畫面協調的聲音的電影。默片技術發明於1860年左近,但在1880至1900年期間,當單卷電影的製作已經變得容易時,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東西。

把電影影像與聲音配合的想法,幾乎是與電影本身俱生的;但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在1920年代末以前,大部份電影都是默片。可是默片的影像等同共通的語言;默片年代,亦被稱為「銀幕年代」。

二、默片大師:

巴斯特·基頓創作出來的喜劇電影其實更符合銀幕美學,他完全靠動作挑動觀眾神經,不願以凄婉的故事博得同情;他在銀幕上做觀察者,引領觀眾的目光,觀察、等待、思索,在動作中抓住身邊一切可利用的東西,抗擊對手,脫離險境。而他永遠平靜,無表情的臉,好似一張空白的銀幕,觀眾可以根據主角的境遇,將自己的希望與害怕敷上去。這個小人物不斷向我們宣示著最簡單,也最有力量的道理:不論自己被如何巨大的困境圍攏,人們總應找准方向,看過去,抓住跳躍的時機,將自己投向風暴中心,靠智慧勇猛地穿越過去,最終迎接風平浪靜的勝利時刻。

代表作:《將軍號》

三、默片的衰落

起始於上世紀20年代末的經濟大蕭條時期,當時正值有聲電影興起,無聲電影開始衰落。進入30年代,有聲電影黃金時代漸入佳境,並於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達到最頂峰,從此,無聲電影只存在於人們的懷舊中。

四、恆久的魅力

卓別林的無聲電影雖然沒有對白,但是演員的肢體表演輔助每個情節發展時特有的一些字幕,形成流暢簡潔的無聲語言,一看就懂。他的影片的另一種重要的語言就是音樂,卓別林為自己的很多影片編制各種風格的音樂,音樂往往貫穿影片始終。而且,曲調、節奏、色彩與畫面反映的環境和情節、人物心理完美配合。卓別林的早期配樂節奏明快、逗趣,看似漫不經心的情節主題下卻搭建著復雜的結構。在他的早期電影中,可以看出他對於電影表現手法的不斷摸索。卓別林很早就注意到音樂在電影中的表現,並利用音樂來描繪場景,並進行時空的過渡。例如在影片《狗的生活》中,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而且每個情節高潮的連接都產生了內在的關聯性,片中的每一個場景都有音樂的伴奏,不論是從兩名搶劫犯手中奪回錢包,還是眾人哄搶扭打成一團,甚至警察加入到混戰之中時的搞笑神態,以及流浪漢和歌女埃德娜、流浪狗「斯凱普」幸福生活在一起的輕快節奏,那種跳躍的音符穿插人物的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都在風格迥異的同時銜接流暢的音樂旋律,串聯在一起,整體上一氣呵成。
在卓別林的每一部經典影片中,都會有一個主題旋律,要麼詼諧,要麼歡暢,要麼舒緩到悲傷或者是激情到悲壯,每一個場景每一段音樂每一個音符都如同釘子,把電影的主題緊緊地連接在一起。那些主題旋律常常在影片一開始就出現並貫穿始終,或結合許多散落在影片其他地方的不同音樂段落,或改變配器,生動表現出畫面中的人物肢體語言和情緒變化。如《發薪日》中的主題曲由兩組管樂輪奏,在逐漸變調上升的行進中匯聚到一起,呈現出工地里忙碌的節奏。忽然,曲風在飄忽委婉的弦樂中發生改變,手執鮮花扭捏躲閃的夏爾洛登場了——這是一個卑微但富有生氣的建築工人。旋律繼而在工頭由困惑不解變為嚴厲呼喝的神情中回到主題,為人們展現出夏爾洛和工人們如雜技般緊湊而有序的工作場景。漂亮女人的出現,使得兩段不同風格的音樂開始交替更迭,並通過建築工地中的道具,描繪了一段令人驚奇而又忍俊不禁的午餐休息時光。

聲明:以上資料大多來源於網路搜索

Ⅳ 中國第一部無聲電影是什麼

中國第一部無聲電影是《定軍山》

詳細解釋如下:

1. 電影《定軍山》的誕生背景:在20世紀初的電影初期發展階段,無聲電影是最為常見的電影形式。《定軍山》作為中國早期的電影製作,於當時正是這一時期代表作品之一。

2. 無聲電影的技術特點:無聲電影時期的技術尚未達到同步錄音的程度,因此電影主要通過畫面和字幕來傳達情節和情感。觀眾需要通過畫面和文字描述來理解和感受故事。這對於電影的導演和演員在表達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聲電影在視覺上注重布景和表演的力度與動作設計,力圖通過直觀的視覺語言傳遞情感與情節發展。對於畫面語言的探索和創意是無聲電影時代的一個重要特點。這也推動了電影藝術在視覺呈現上的創新和發展。例如,《定軍山》以其獨特的畫面設計和故事設定吸引了觀眾的關注。雖然無聲音效,但通過演員的精湛表演和細致的畫面呈現,成功展現了影片的主題和情感。同時,影片通過字幕來補充對話和情節描述,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故事發展。這種無聲勝有聲的表現手法在當時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成為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的一部里程碑之作。在中國電影發展歷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對中國電影的早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也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重要的無聲電影作品之一。 此後,隨著科技的發展及電影藝術的進步,有聲電影逐漸普及並最終取代了無聲電影的地位。這也標志著中國電影業走向更加成熟和多元化的階段。中國電影史中的無聲電影時期為後來中國電影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為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和方向。標志著中國電影產業的開端和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Ⅳ 無聲電影特點

默片非常依賴大量的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好讓觀眾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內心思想。現今大部份的觀眾,或許會認為默片中對身體語言的倚重是膚淺和裝模作樣。正因如此,默片中的喜劇通常比戲劇受歡迎,因為過態的演出在喜劇中比較自然。可是,有些默片是演得頗為含蓄的,這取決於導演的取向和演員的演技。默片中的過態演出通常都是演員在舞台表演中培養出來的習慣,很多知道新媒體的取向的導演都不鼓勵這種演法。1、有畫面 2、影片本身不發出聲音 3、劇中人物的說白通過動作、姿態以及插入字幕間接表達 4、拍攝和放映的運轉速率為每秒16格畫幅。無聲電影時期,電影發展為純視覺藝術。播放默片幾乎時時都需要現場的音樂。依賴大量的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好讓觀眾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內心思想

Ⅵ 無聲電影有背景音樂嗎

有。
電影之初是一種被稱為「默片」的無聲電影,所謂「世姿悶無聲電影」並不是默默無聞的,它是伴有音樂的。當時的影片由於沒有音效聲,環境聲與對搜彎白聲,音樂就成為彌補視、聽不平衡的方法,最常用的作法就是以管弦樂的強音來表示打擊聲、摔門聲、關窗戶聲、或打雷聲等;至於人物對白的部份,多以樂器演奏的形式來配合呈現,例如男女主角互訴情衷時配上某段歌劇里的二重奏。這種以音樂來替代聲音的情形,其實有更深層的心理意義,因為人類的感官需要接收上的平衡。對此,德國電影學家漢斯艾斯勒曾有一段獨到的解釋為:「音樂正足以當作影像的解葯,因為觀者目睹近乎真實世界的一切活動時,卻聽不到一點相對應的真實聲響,必然引發感官上的不適應……,因此音樂不只用來填補影像所欠缺的真實生命感,更可以解除觀眾在看影片時所產生的不適應以及恐懼。」正如人類通常的感覺經驗必然是視聽同時進行的,沒有了音樂的電影,或是沒有了圖象的冊告電影,就如同一個聾子或者瞎子,給人的感覺是不完整的,不適應的。正如漢斯艾斯勒所說,電影音樂並不是導演或者某一個天才的突發奇想,它是那麼自然的出現,是觀眾欣賞電影的需要,是電影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正是音樂讓多彩多姿的電影畫面變得更有說服力,更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Ⅶ 那些電影字幕出現幾個月後或者幾年後

一般一周內有字幕組完成。字幕的祖宗是字幕卡(intertitles)。早年的無聲電影里,所有要用語言表達的內容都是印在硬紙板上然後拍下來,插在電影的序列之間來輔助講故事,而到2022年6月15日為止,後期字幕組一般一周內即可完成字幕的編輯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