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部關於英國殖民者和一個印度女人的愛情故事的電影.記得是這樣的:當時還是英國統治印度的時候,
暴風驟雨,before the rain (1994年也有一部名字一樣的,那部是我一開始要看的,很有內涵也很好看)
『貳』 英國小男孩在印度,遇上一隻小象的電影
印度影片《神象奇緣》
片名:Haathi Mere Saathi
又名:Baba & Eros
譯名:神象奇緣
國別:印度
導演:塞烏姆甘
製片人:查納帕·德瓦
音樂:拉克斯米卡恩特·皮亞拉爾
主演:拉吉什·卡納、塔努賈
視頻:4:3 彩色
音頻:泰語/普通話配音(原片長度將近170分鍾,公映時經大幅度剪輯,故很多場景無漢語配音)
字幕:英文/中繁/中簡(有配音處,中文字幕根據配音整理;公映剪輯處,中文字幕自行翻譯)
簡介:
合也大象,離也大象;萬物生靈,皆有秉性;愛恨情仇,人間悲喜。
端柱是一鰥居富商的獨苗,一次老父開車帶他外出,誰料途中突遭車禍,端柱被甩出車外,下落不明。老父經過醫生的搶救,暫時脫離了危險。但是,端柱的失蹤使他心急如焚。正當老父焦慮萬分之際,端柱竟奇跡般的出現在他面前。原來,端柱當時被甩進了叢林當中,一隻凶惡的豹子見勢正欲猛撲上來。緊急關頭,幾頭大象趕到救了小孩子的性命。老父囑托小端柱,要像對待神明一樣,終生善待這些大象,說完就因心臟病發作離開了人世。
多年以後,端柱已是一名風度翩翩的青年。在大象拉莫的「牽線」下,他愛上了漂亮的富家女塔奴,他們很快就開始談婚論嫁了。但是,端柱在家庭財產糾紛案中敗訴,他只得放棄婚姻的念頭,帶上大象浪跡天涯,靠賣藝為生。塔奴受了父親的欺騙,以為端柱出走是離情別戀,因此心中萬分痛苦。後來她明白了真相,便不顧一切離家出走,去追尋所愛的人。相愛的人終於在一起了!端柱靠著自己的勤奮和智慧,創辦了一家名為「愛的世界」的游樂場。他經營有方,游樂園顧客盈門。塔奴的父親見端柱的經濟情況有了突變,便同意了這樁婚事。
游樂園紅火的生意引起了俱樂部老闆的嫉恨,他絞盡腦汁要置端柱於死地,暗地裡多次與端柱作梗。孩子的降生給美滿的小家庭更添一份喜氣,大象拉莫似乎也特別喜歡小主人大吉。可是,塔奴老是擔心拉莫會傷害到孩子。她勸丈夫將拉莫趕走。端柱先是斷然拒絕,但因誤會,夫妻二人反目後,端柱將拉莫鞭打出家門。塔奴帶著兒子住到父親家,拉莫也尾隨而至。拉莫在危急時刻踩死了爬到大吉床上的毒蛇。這下,塔奴恍然大悟,覺得是自己錯怪了拉莫。
端柱趕到岳丈家尋找妻兒,正巧遇上夜總會老闆派來的歹徒。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端柱與幾名歹徒展開了殊死的搏鬥。歹徒舉槍欲射死端柱,拉莫見狀沖上前去,用身體護住了朝夕相處的主人,可是它自己卻中槍而亡。一家人站在大象拉莫的屍體前悲痛萬分,塔奴請求丈夫的寬恕,他們終於又團圓了。
『叄』 《印度之行》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印度之行》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84 彩色片 162分鍾
英國高德溫影片公司攝制
編導:戴維·里恩(根據E·M·福斯特同名小說和桑撒·拉馬·羅舞台劇改編) 攝影:歐內斯特·戴 主要演員:朱迪·戴維斯(飾艾德拉·奎斯特) 維克多·巴納吉(飾阿齊茲·艾哈默德)佩吉·阿什克羅夫特(飾摩爾太太) 詹姆斯·福克斯(飾菲爾丁) 艾歷克·吉尼斯(飾戈德波爾) 尼格爾·哈維斯(飾隆尼)
本片獲1985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女配角、最佳作曲兩項奧斯卡金像獎,紐約影評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最佳外國片金球獎
【劇情簡介】
19世紀20年代,英國女子艾德拉·奎斯特小姐與未婚夫隆尼的母親摩爾太太從倫敦去印度探望隆尼。那時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隆尼在印度的錢德拉布爾城任法官。
兩位女士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目的地錢德拉布爾。一路上,無邊的田野,絢麗多彩的異國風光吸引著她們。年過七旬但思想開明的摩爾太太對印度抱友好態度,渴望對它有真正的了解。艾德拉也希望認識「真正的印度」,但帶著西方人的獵奇心理,畢竟她從來沒有離開過英國。
但是自從抵達印度之後,幾乎所有的當地英國人都勸她們不要與印度人交往,說「東西方不同,這是文化問題」。隆尼到印度後也變得趾高氣揚官氣十足。事實上所有在印度的英國官員都如此。他們根本不把印度人放在眼裡,只生活在英國人俱樂部這個狹小的圈子之中,一切仍按照大英帝國習慣旁基行事。摩爾太太對於自己同胞的種族偏見不以為然,認為這是由於權力和優越感的緣故。
月夜,摩爾太太從英國人俱樂部溜出來獨自散步,不知不覺走進了伊斯蘭教清真寺。月色下,建築物的大圓頂、拱門,花園里的菩提樹、落葉,恆河裡的粼粼流水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美麗又神聖的圖畫。她遇到印度醫生阿齊茲·艾哈默德。阿齊茲是個中年鰥夫,熱情誠懇,與摩爾太太稍一接觸,他就感到她與當地那些飛揚跋扈的官太太完全不同。阿齊茲對她說,恆河裡鱷魚成群,有時還會漂浮著死人。摩爾首啟橋太太對美與丑竟會如此奇妙地混為一體感到不可思議。
錢德拉布爾的公立學校校長菲爾丁是個開明的英國人,他一貫主張英國人應該和印度人溝通。得知摩爾太太和艾德拉想了解印度,便請她們和阿齊茲及一位婆羅門教學者戈德波爾到他家見面。阿齊茲被這些英國人的真誠所感動,熱情地提出帶他們游覽著名的馬拉巴石洞。隆尼對母親和未婚妻與印度人交往大為不滿,他的種族偏見令摩爾太太很失望,也刺傷了艾德拉。艾德拉鑒於自己與隆尼的分歧愈來愈大,於是提出與他解除婚約。隆尼對此感到愕然。
一天,艾德拉騎自行車出遊,無意中到了一個古老寺廟的廢墟。只見雜草叢中有各種形狀的歡喜佛像,樹上野性的群猴向她襲來,艾德拉嚇得趕快離開。夜晚,她想起佛像,心猿意馬,她又主動與隆尼言歸於好。
阿齊茲游石洞的大膽建議使者猛他自己陷入尷尬境地,為此他急得病了一場。幸好朋友們幫他准備好桌椅、餐具、食物、運輸工具,他的建議才能變成現實。
出遊的那一天,阿齊茲和眾好友天不亮就攜帶大包小包到火車站等候,生怕錯過了開車時間。兩位從來沒有那麼早起床的英國女賓准時到來。隆尼讓勤務兵安東護送摩爾太太和艾德拉出遊,但艾德拉把安東打發走了。菲爾丁和戈德波爾本來答應參加此行,可是由於戈德波爾晨禱時間過長而錯過了火車。其實,戈德波爾並不贊成這次旅行,但他沒有明說。阿齊茲十分失望。
火車抵達石山腳下,阿齊茲早已為客人准備了一隻大象,讓它馱她們上山,一路上還有樂隊奏樂。附近的村民跟在大象後面看熱鬧。一行人浩浩盪盪向馬拉巴石洞前進。
其實,馬拉巴石洞只是一個個空空的石洞,裡面既沒有佛像,又沒有浮雕,也沒有宗教色彩,它們惟一的價值只在於是陳年古跡。然而石洞產生的壓力卻不是人人都能夠承受——尤其是處於某種脆弱狀態的人。
旅客和看熱鬧的人紛紛進入陰陰森森的石洞。洞里回聲很大,甚至大家屏息的時候都能聽見雷鳴似的聲音。阿齊茲惡作劇地大叫一聲「摩爾太太」,把摩爾太太嚇得頭暈目眩。她趕快出洞休息。當人們接著去看第二個石洞的時候,摩爾太太沒有跟隨前往,並且建議不要那麼多人同時進洞。
阿齊茲和導游領著艾德拉三人前往,阿齊茲拉著艾德拉往上走。艾德拉忽然問阿齊茲愛不愛他的妻子。阿齊茲說,婚前兩人根本沒見過面,不過既然是男人和女人,又很年輕,因此感情很好。艾德拉又問他妻子以外有沒有別的女人。阿齊茲很尷尬,借故躲到一邊抽煙使自己冷靜下來。艾德拉等了一會兒,便自行進洞。待阿齊茲抽完一支煙,已不見艾德拉。他急得到各洞口叫她的名字。這時,艾德拉在漆黑的洞內看見阿齊茲的身影,聽到自己名字的回聲,突然沖動起來……
隨後,只見艾德拉狂奔下山,她全身傷痕,歇斯底里地又哭又發抖,說阿齊茲想對她非禮。
事情急轉直下。阿齊茲還沒有明白過來是怎麼一回事,便以企圖 *** 白人的罪名被警察逮捕了。菲爾丁和摩爾太太都不相信阿齊茲會做出這種事。熟悉阿齊茲的本地居民也認為老實的醫生肯定是冤枉。這一事件幾乎使印度人和英國人之間發生正面沖突。
菲爾丁四齣奔走,為阿齊茲洗刷罪名,但徒勞無功。戈德波爾採取超然態度,因為他認為不管怎樣努力,結果都是一樣。摩爾太太受到很大打擊,心力交瘁,她早已訂購回程船票,便傷心地離開錢德拉布爾。戈德波爾在火車站默默地雙手合十為她祝福。然而還沒有抵達倫敦,她就在船上去世。人們為她舉行了海葬。
殖民當局認為,有色人種向來覬覦白人女子,阿齊茲更有犯罪動機,因為在他家的床下找到幾本有女人半 *** 片的雜志,他又給一個在加爾各答開妓院的朋友寫過信,說想去見識一下脫衣舞。而他在馬拉巴石洞口撿到的艾德拉的望遠鏡被說成是他的凶器,安東被艾德拉支使走也說成是阿齊茲的預謀。
阿齊茲的朋友為他從加爾各答請來一個主張自由運動的名律師。不過律師並沒有發揮作用,因為事情又峰迴路轉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艾德拉出庭的路上,汽車被憤怒的群眾包圍,還有人穿著猴子戲裝把臉貼在車窗上扮怪相。艾德拉失魂落魄地走上法庭。法庭外,群眾抗議隆尼把證人摩爾太太送走,高呼「摩爾太太」;窗外傳來隱隱的雷聲;室內又悶又熱。艾德拉彷彿又置身於石洞里。當檢察官問她話的時候,她說,與阿齊茲單獨進洞不是阿齊茲提議,而是摩爾太太提議的,事實上阿齊茲並沒有進洞。隨後,她撤銷了控告。阿齊茲無罪釋放。群眾把阿齊茲像英雄一樣舉起,並為他的勝利舉行慶祝。
艾德拉遭到白人和印度人雙方的鄙視,只有菲爾丁收留她並為她送行。
船上有位好心的乘客給菲爾丁拍來電報,告知摩爾太太的死訊。菲爾丁不忍在阿齊茲興高采烈時告知他噩耗,因此只說了另外一件事:要求他放棄向艾德拉的索賠。菲爾丁認為,整個事件其實是種族主義者煽風點火引起,艾德拉被人利用了,不過她知錯能改還是好的。阿齊茲聽了大怒,說英國人到底還是站在英國人一邊。
阿齊茲放棄了索賠,遷到遠離英國人統治的邊遠山區行醫。若干年後,菲爾丁帶著他的新婚妻子——摩爾太太的女兒去印度山區探望阿齊茲。阿齊茲十分感動。馬拉巴事件的陰影開始漸漸淡化。
一天,在倫敦孑然一身的艾德拉接到阿齊茲來信,信中表示馬拉巴事件的陰影在他心中已逐漸淡化,他告訴艾德拉他已遷到山區工作,那裡正在飄雪。艾德拉百感交集,抬頭望窗外,雨水正打在玻璃窗和磚房頂,雷聲隱隱可聞。
印度之行的噩夢終於結束了。
【鑒賞】
英國導演戴維·里恩以《相見恨晚》(1945),《孤星血淚》(1946),《霧都孤兒》 (1948),《桂河橋》 (1957),《阿拉伯的勞倫斯》 (1962),《日瓦戈醫生》(1965)等經典影片震撼影壇。他在《瑞安的女兒》(1970)之後,沉默了14年,到1984年才重出江湖,執導了這部收山之作。《印度之行》是他最後一部作品,1991年4月一代電影大師離開了人世。盡管《印度之行》不如上述名片經典性強,但也膾炙人口,獲得該年美國影藝學院奧斯卡獎11項提名,與當年的 《莫扎特》提名數目相當。
戴維·里恩之所以挑選《印度之行》 為他重出江湖的第一部戲自有其道理。英國作家E·M·福斯特的小說《印度之行》發表於1924年,1960年被改編成舞台劇。不少電影家都想把它搬上銀幕。印度電影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60年代就想拍攝這部影片,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如願。1970年,福斯特同意英國製片人約翰·布拉德博恩把《印度之行》搬上銀幕。不料尚未簽約,福斯特便去世。又過了十幾年,布拉德博恩才買下版權並籌夠資金。有些公司非要在影片出現石洞里的 *** 鏡頭才肯投資,有些公司又不同意讓佩吉·阿什克羅夫特這位年屆77歲的老演員出演摩爾太太。總之,待一切就緒已是80年代。布拉德博恩請戴維·里恩出山。1983年底開拍,1984年底告成。
福斯特的小說充滿人文主義精神。他的小說被搬上銀幕者還有《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和《霍華德庄園》。在《印度之行》中,英國殖民者滿懷種族偏見,傲慢無禮,印度人善良真誠,但又很幼稚。二者之間充滿矛盾,這鴻溝非一日形成,也非一日可以消除。戴維·里恩把小說搬上銀幕,80%忠於原著,不過他更大大加強了原著中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鞭撻。
自從《印度之行》一書出版以來,無論評論家或讀者都在猜測馬拉巴石洞里發生了什麼事,到底阿齊茲有沒有 *** 艾德拉。馬拉巴山洞一節是全書的 *** ,然而書中寫得很隱晦,並沒有明明白白寫出發生了什麼事,使這問題長期是個謎。戴維·里恩對原著的最大改動,也是比原著更直接抨擊英國殖民統治的,是明確告訴觀眾:石洞事件是冤案,是殖民者種族偏見的結果。影片交代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1) 在此之前艾德拉看見歡喜佛和群猴時曾有過性沖動;(2)是艾德拉把安東打發走,而不是像法庭上安東所作證的阿齊茲把他支使走;(3)是摩爾太太建議阿齊茲和艾德拉不要和許多人一起進洞,而不是像法庭上所說,阿齊茲有預謀地甩開眾人;(4)是艾德拉主動問阿齊茲感情生活問題;(5)艾德拉奔下山後,阿齊茲並不知道她已下山,還在一個個石洞口叫她;(6)法庭上說阿齊茲用望遠鏡擊倒艾德拉企圖施暴,實際上阿齊茲是在艾德拉狂奔下山後才在洞口撿到望遠鏡。最關鍵的鏡頭是,艾德拉獨自進洞後,在黑暗中看見阿齊茲在洞口的身影,他往裡喊:「奎斯特小姐!」艾德拉沒有回應,但從她臉上的表情可以感到她正處於精神紛亂的狀態,與在此之前她看見歡喜佛時的心理狀態一脈相承。緊接著一個鏡頭是:一股水在池邊沖出一個決口(其實是一頭大象在池裡嬉水)。這個隱喻表明了艾德拉這時生理上的變化。觀眾有理由相信,一切都是艾德拉自己的性幻想引起(當然,少不了她周圍持種族偏見的人煽風點火)。這便為後來艾德拉在法庭上突然撤銷控告找到合理解釋。
《印度之行》和戴維·里恩的許多影片一樣,都是描寫遠離故國到異鄉的人通過一次旅行對世界和對自己的認識受到考驗。摩爾太太和艾德拉抱著了解東方的目的前去印度,結果一個心力交瘁而死,一個聲名狼藉返回英國。對摩爾太太來說,這是一次失望之旅。她剛抵達錢德拉布爾火車站,看見兒子隆尼,然而隆尼不是專門來接她的,他主要是來接他的上級長官。隆尼對當地人的趾高氣揚和對上級的諂媚奉承令她很不舒服。英國人俱樂部里完全保留大英帝國的一套習俗,每次活動開始都要全體起立唱《天佑吾王》,令她感到無奈。當她與她的同胞談起接觸不到當地人時,他們竟回答說:「這是你的幸運!」游園會上她要求印度貴婦說幾句印度語給她聽,可是她聽到的只是「海德公園」,「滑鐵盧」等外來語。幸好菲爾丁把她和艾德拉請到家裡,介紹她們認識當地兩位知識分子戈德波爾和阿齊茲,但隆尼又對此勃然大怒。艾德拉提出與隆尼解除婚約後不久又恢復婚約,令她感到迷惘。好不容易有機會去游馬拉巴石洞,又發生意外事件,加深了印度人與英國人之間的矛盾,對於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來說,這一連串不快確實是難以承受的。善良的摩爾太太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對於艾德拉,這是一次不幸之旅。她自身的脆弱經受不起東方文化的沖擊。她到印度本想了解東方,卻不料近距離認識了自己的未婚夫。這次旅行正好與她的心路歷程並軌。她感到與隆尼的距離而提出解除婚約,又因東方文化的沖擊,而收回提議。但實際上她並不愛隆尼,因此在馬拉巴山洞上眺望錢德拉布爾時,她聯想到身邊這個印度男人不知道愛不愛他的妻子,於是提出了那個曖昧的問題。她並不是故意挑逗,但一連兩個曖昧的問題,造成了尷尬的氣氛,阿齊茲避開到一旁,好讓自己冷靜一下。艾德拉本人卻被自己的聯想搞得心慌意亂,一發不可收拾。她從山上狂奔下來之後,只見她臉上身上都是擦傷的痕跡,她已處於半昏迷狀態。觀眾並沒有聽見她控告阿齊茲,但她被一群英國官太太包圍著,從她們嘴裡傳出來的話,可靠性如何大有疑問。隆尼在這問題上成了主導人物。
《印度之行》的情節圍繞著六個人物的關系展開。除了上述二人,還有兩個英國人。隆尼是英國殖民者的典型,菲爾丁代表有正義感的英國人,反對殖民統治,主張與印度友好。而影片里的兩個印度人,戈德波爾和阿齊茲代表印度人中的東方哲學思想和民主思想。婆羅門教老學者戈德波爾認為人生有輪回,善惡有因果,一切都命中註定,抗拒是沒有用的。他預感馬拉巴之行凶多吉少,但不露聲色,僅僅獨善其身,設法拖長晨禱時間避免參加;他明知阿齊茲是冤枉,但不願抗爭,因為他認為結果反正都是一樣。也許正是這種忍的哲學使印度長期處於殖民統治之下。
阿齊茲是個西醫,受過西方影響,具有民主意識。他對英國殖民者沒有什麼好感。他曾說,一個英國男人在印度呆上兩年就會變得作威作福,而英國女人只需六個月就夠了。片中有一場戲充分證明這一點:一個夜晚,英軍少校請阿齊茲去出診。路遠,阿齊茲雇了一輛馬車趕到少校家,僕人卻告知少校不在家。少校太太和她的女友有說有笑從屋裡出來,正眼都不瞧阿齊茲一下,徑直上了他雇的馬車揚長而去,把阿齊茲一人留在黑暗中,因為主人既然出門,僕人便把大門口的燈熄滅了。可以想像,在經歷了這么一次屈辱之後,阿齊茲自然把對他平等相待的摩爾太太驚為神人。而菲爾丁邀請他到家裡更使他受寵若驚——這是他第一次進入白人的家。因此,當菲爾丁的領帶扣突然斷裂,他毫不猶豫解下自己的領帶扣給菲爾丁用(致使隆尼又增加了一份種族偏見,他看見阿齊茲的衣領因此外翻時,鄙夷地對艾德拉說:「瞧,這就是印度人。穿得倒挺整齊,就是不懂得用領帶扣!」)阿齊茲在與菲爾丁幾次接觸之後便視他為知己,無保留地把珍藏的亡妻照片給他看,關心他的婚姻問題,甚至向他袒露自己喜歡大胸脯女人。阿齊茲太天真了,白人給他一分友誼,他就報以十分。他完全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條件,便貿然提出要請兩位女賓游馬拉巴石洞。成行時,他興奮得像個孩子。火車正在行進中,他竟攀身出車外,只用單手抓住車廂門,全身作「大」字形喊道:「我是道格拉斯·范朋克!」與兩位英國女士一起坐在象背上,他更飄飄然,說自己覺得像個皇帝。他的熱情不斷上升,然後一下子跌落到冰點。被捕後他冷靜下來,對所有英國人都感到失望。菲爾丁回國後給他寫過兩次信,他沒有回。直到看見他惟一尊敬的摩爾太太的女兒成了菲爾丁的妻子,他的情意結才被打開。
戴維·里恩素以偏愛異國情調著稱。《印度之行》是在印度、尼泊爾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克什米爾地區拍攝的。和他過去的名作一樣,這部影片的景色美得無與倫比。無論是遠山,近水,荒蕪的野外,綠油油的大地,岩石突起的山峰,月光下面的寺廟,暴風雨的夜晚,冰雪覆蓋的村落,都不是為獵奇而拍,而是故事中的一部分,幾乎就是一個角色,一個他描繪的混亂不可知的外部世界與人物內心世界的象徵。他的影片幾乎每一部都給觀眾帶來巨大的視覺享受,難怪它們全都叫好又叫座。
《印度之行》全長近三小時,但觀眾絕不感到是一部這樣長的影片。全片一氣呵成,沒有一個多餘的鏡頭。這種功力與戴維·里恩的剪接師出身有關。早年他做剪接的時候,曾因剪得太過分而被製片人解僱。但這並沒有使他放棄苛刻的剪接習慣。經過他手保留下來的東西,一定非美得驚人便新得獨特。他曾說:「我可以毫不手軟地剪掉一個鏡頭,哪怕是一個很好的鏡頭,只要它影響了影片的流暢。」十多年剪接工作經驗,使他在執導時腦子里就開始進行剪輯。因此,他的耗片率很低,而拍出的影片既嚴謹又流暢。戴維·里恩的影片,含意主要不是通過對白,而是通過形象來表達。《印度之行》一片由他親自剪輯,自然是一部大師級的作品。
『肆』 電影《印度之行》
這是一部將近三小時的電影,不過這個時間絕對值得花。看完之後,餘味悠長,非常值得琢磨。
看到電影的名字,我以為又是那種爛俗的異域風情片,幾個英國人來到印度,先是討厭,如何如何無所適從,然後某件小事突然觸動了他們的心,他們開始漸漸喜歡上這個混亂的國度,繼而獲得心靈的成長。
故事的開頭果然和我猜測的差不多,到了後來,一位視英國主子為天人的印度人為了討好兩位英國女士,不惜自己掏一大筆錢、花無數心血安排,帶她們出行游覽一個有名的山洞,結果其中一個年輕的英國女人在山洞裡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可能是因為山洞的回聲把她的腦子震傻了,可能是因為天氣太熱,又可能是因為害怕嫁給英國未婚夫,總之她突然覺得印度男要強暴她,於是她一路狂奔屁滾尿流地往下山跑,被仙人掌扎得渾身鮮血淋漓。
下山之後,她控告印度男強奸她,那可是大事,印度男馬上就被投入監獄,原本還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醫生,剎那之間名聲盡毀。這件事鬧得很大,印度人民認為英國主子對他們有偏見,欺壓印度人民,於是他們反抗,要力挺這位印度醫生。結果法庭審判時,英國女人拚命回憶當時的情景,她腦中搭錯的那根筋終於復位,於是勇敢地說出真相——印度男沒有強暴她
最後,英國女兩邊不是人,既不受英國人待見,也被印度人所唾罵。印度男搬家去了喜馬拉雅山下開始了新的生活,多年之後,他終於原諒了那個英國女人。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電影,探討的不是旅遊或異域風情,而是人性。讓我不禁想起國人扶老人的悲劇,扶人者常常被老人反咬一口,指責扶人者便是推人者,而且還找扶人者索取高額賠償,弄得現在老人倒地沒人敢扶。原來這種莫名其妙的心理不僅中國有,英國100年前就已經有了。
一看時間,居然是1985年的電影,但畫面清晰唯美,完全沒有過時的感覺。讓我不得不感嘆,還是老電影好看。無論中外,新電影都不如老電影。
『伍』 《印度暴徒》算是一部好電影嗎
個人認為《印度暴徒》不能算是一部好電影
作為一部由阿米爾汗主演的電影,相信不少中國觀眾都抱有著不小的期待,畢竟阿米爾汗素來在中國上映的電影都是叫好又叫座,但《印度暴徒》里雖然仍舊有著阿米爾汗精湛的演技,但這部印度抗英電影從本質上來說與抗日神劇幾乎別無二致。
劇情的老套,情感的匱乏,動作的尷尬,一系列的問題使這部阿米爾·汗的新作空有一腔愛國熱衷,卻沒有了一如往日電影中那股能凝聚心魂的真摯,最終只是使電影顯得像一個暴徒,不知從何去發泄自己的力量。
『陸』 一部印度電影,男主印度人,風度翩翩,女主英國人來印度找他。喜劇片,忘片名
你好呀!親愛的倫敦 Namastey London (2007)?
劇情簡介 · · · · · ·
Jazz(卡特莉娜•卡芙 Katrina Kaif 飾)是個從小生活在倫敦的印度女孩,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浸染在英式的熏陶下,甚至把自己原來的名字Jasmeet改為Jazz。新潮時尚的女孩和她父親觀念上的矛盾讓他們爭吵不斷,父女戰爭的升級終於讓她父親帶她回了印度,開始接受各種相 親。父親決定讓她嫁給鄉下的男孩Arjun (阿克謝•庫瑪爾 Akshay Kumar 飾),Jazz覺得自己和這個不會說英語的傳統印度男人沒有任何的話題,然而形勢所迫,在朋友Imran的建議下她假意和Arjun舉行了印度的結婚儀式得以回到倫敦。回到倫敦的Jazz告訴父母和Arjun這個婚姻在英國不具有合法性,然後答應了男友Charlie(克萊夫•斯坦登 Clive Standen 飾)的求婚。Arjun對Charlie一行人的印度偏見的據理力爭讓Jazz對他有所改觀,朝夕相處讓她甚至覺得漸漸愛上了這個印度男人。
『柒』 電影未知死亡詳細劇情
《未知死亡》劇情簡介:這是部印度電影,又一部現代版的王子與灰姑娘的故事。最初印度最大的手機電信公司為了架廣告牌的事找到女主角--一個天真善良活潑可愛的女模特。由於誤傳,廣告公司里的老闆和職員都誤以為她和電信公司的總裁談戀愛了,於是女模特在公司里的地位馬上提升,女模特為了維持這種地位,將謊言編到底。老總還沒來得急表明自己的身份,就被捲入了謊言的漩渦。於是未知的愛情在他們之間逐漸產生……一直延續到女模特生命的最後,他們的愛情承諾還沒能實踐。
未知死亡,是個很不好理解的名字。和電影風格只能說是匹配一半。這是一部奇特的電影,把暴力美學和愛情美學融合在了一起。如果你很喜歡看暴力片不喜歡看愛情片,或者反之,那麼你可以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跳著看,遇到你不喜歡的地方就跳過去,那麼它依然是部很不錯的電影。影片長達2小時,所以說,這應該算是兩部電影的合體。
說這電影老套,是這電影使用了很多老套的元素:
1、王子加灰姑娘
2、王子失去記憶
3、王子長得帥,又有錢有肌肉,看得連男人都羨慕。
4、灰姑娘長得美,活潑又開朗,是男人的都喜歡。
和老套童話不同的是,電影是以悲劇結尾,悲劇結尾的電影我也看過,但是那些結尾我都覺得為了藝術需要,情有可原,比如《勇敢的心》,如果沒有女主角的死,就沒有男主角追求自由的勇氣,他很可能會在鄉下終老一生。比如《阿育王》,如果沒有悲劇,可能就沒有對應的痛苦成就阿育王的歷史功績。《未知死亡》的悲劇可能不是用來成就某個人的藝術效果。據我估計,原因是:為了避免讓電影掉入到老套的最底層:王子加灰姑娘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使得電影總算不至於被人評論:這電影老套透了。同時!因為導演的大膽突破,不讓愛情老套,讓愛情變成悲劇,反而凸顯了他們愛情的純潔,特別是女模特到死還沒知道她的准老公是個印度數一數二的富翁,體現了導演的用心良苦。
這段凄美純潔的愛情,最優美的一段是:公司老闆擅自把女模特傳說中的男朋友列為晚會貴賓到女模特答應王子的求婚。這段我反復看了兩次,每次看都被她感動,印度女人怎麼看都是全世界最美的。後來女模特為了愛情可以把二手車賣了,把錢送給王子,那個時候王子感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導演處理得很好,任何語言這個時候都是多餘的。讓人覺得上帝為了獎勵印度女人對愛情的信仰所以才給於她們無以倫比的容貌。
話說回來,印度人總是很喜歡拍王子加灰姑娘的電影,這點和印度相仿的國家是大約只有韓國了。經常出現這種作品的社會往往具有這些共同特點:
1、社會兩級分化嚴重。
2、整個社會的人群喜歡幻想。
3、喜歡幻想的原因是:客觀上一是知識貧乏,二是沒有歷史或歷史斷裂;人為上言論自由被壟斷。
印度和韓國恰好都如此,在印度是財富和等級分化嚴重,在韓國是等級分化嚴重。印度有他們的傳統文化,但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他們的文化斷裂了,在很大程度上,印度的歷史幾乎是由兩個中國人在後來幫他們彌補完成,一個是唐朝的「唐僧」(口述了《大唐西域記》),一個是明朝的吳承恩(把《大唐西域記》寫成《西遊記》)。近代的印度就靠著兩本書還原出了他們已經模糊不清的歷史。韓國更慘淡,他們的國王幾乎都是古代中國冊封的,自稱帝王的只有兩個。他們的文化風俗乃至文字都照搬中國。
因此他們都很喜歡幻想,這不是他們知識貧乏,是他們發覺自己的歷史地位和知識高度配不上。於是在國內媒體頻繁貶低他國的基礎上,出現了集體幻想。幻想自己如何如何強大,幻想著自己從灰姑娘的地位有一天攀龍附鳳遇到一位王子……
這種老套的童話故事、神話傳說在中國古代也有很多,比如董永和七仙女等故事。很多評論說這表達了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那麼現在的社會為何不再有那些美好的故事產生了呢?那大約就是現在的兩極分化沒有過去那麼嚴重了,幻想也就少了,知識多了,生男生女一個樣了,見多識廣了,也就沒有幻想了,看來愛情也是需要保持神秘的距離才有美感。正是王子和灰姑娘的距離成為了美麗動人的階級基礎。
不過,印度人和韓國人不同的是,印度人很豁達,他們很能安貧樂道,即使生活不富裕、環境擁擠骯臟,他們依然不會仇富。他們的心態平和,所以很美麗。很多電影中表現了他們百姓的這種特點。比如《未知死亡》中,女模特「辱罵」一個男同事「白痴、笨蛋」,對方依然是很怡然自得地離開了。一個男模特接到了一個皮膚癬葯品廣告也可以興高采烈地離開。《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男主角獲得了大量財產,很多貧民都守護在電視機前為其歡呼,萬人空巷。這種現象在別的國家恐怕沒有。印度人不仇富,但是他們也渴望富裕,但是當他們現實無法達到,他們可以把這種不切實際的渴望從現實隔離,然後樂觀地、還能載歌載舞地面對現實不那麼富裕的生活。
印度沒能繼承歷史,但是歷史的血脈卻依然烙印在他們的軀體里,打一出娘胎,他們就知道合十,他們維持著這種善心,使得他們能安穩地過日子,從這點上說,中印兩國人民實在是不想打仗的。但是他們現在還佔領著我們三十萬平方公里,這片土地似乎已經變成了一個面子問題。印度人繼續幻想著他們強大著佔領這些土地,中國人本著睦鄰友好又不願立刻撕破面子,維持著虛假的外交。
這些都說遠了,說近的,對比下來,中國和印度相比最缺少的就是他們的幻想。中國這個大醬缸什麼都不缺,因此唯獨缺少--幻想。現在小學生寫作文幾乎都是背範文的優秀描寫來完成老師的作業,因為老師總是這么教作文,拿優秀範文來讀給學生聽,而不是要求他們自己去找來讀。然後又加上社會的主旋律要求,使得中國一代又一代的導演一直趕不上國際水平,我們的電影和印度相比,缺少的不是金錢、美女、帥哥,缺少的是幻想的勇氣,和對生活的熱情。我從來沒見過一部沒有歌舞的印度電影,中國的醬缸則是因為稠得像膠水,讓所有的舞蹈都跳不起來。這些醬缸膠水還有很強的吸收能力,任何外國文化一旦沾染,很快被同化。這是西方人害怕中國人的原因,他們一旦被中國的醬缸膠水粘到手上,結局要麼是膠水變成你手的一部分,要麼是你的手變成膠水的一部分。
印度電影總不缺乏美女和美麗的舞蹈、動聽的歌唱,除了客觀原因是他們不缺少美女外,還因為他們注重生活熱情,艱苦苦不了它,勞累累不它,貧困困不了它,富貴誘惑不了它(為什麼我感覺這段話像某句中國古文啊)。
印度的僕人可以做世界上最好的僕人,《未知死亡》中女模特得志後,我們甚至可以看到有個專門的僕人拿電風扇給她吹風,連老闆也瞬間變成了遞茶的僕人。扮演傳說中的男朋友的男模特,因為扮演得不出色,回歸到晚會上的僕人身份,盡管他有小許的嫉妒,但是他仍然可以施施然地去做僕人,如果換做中國導演來拍,可能這個僕人會在飲料里放上瀉葯或毒葯了。如果換做西方導演來拍,僕人可能會變成一個告密者或者一個半瓶醋的殺手。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印度可以做財富的忠實僕人,盡管那些財富不是自己的,但是他們認同財富。把這個細節進步放大,我們還可以看到王子的電信公司以能接下所有打往英國的國際電話業務為榮。巧合的是,歷史上英國就是印度的最大殖民國。但是印度人如今沒有敵視英國,以能做富人、有地位的人的僕人為榮--只要你不踐踏他們。這種良好的心理狀態使得他們能夠遠遠地和韓國、日本這些變態國家區別開來。
《未知死亡》和別的很多印度電影一樣反映很多印度社會的細節和民眾的生活態度,這電影最基本的要表達的只是用純美的童話故事描述人們對純潔愛情的嚮往和追求。這次,和老套所不同的是導演用打破美麗的辦法來把美麗推到無法前進的頂點,這部電影沒有讓有情人終成眷屬著實讓人忍不住寫篇帖子出來發他的牢騷。這么美麗的電影卻用這么暴力的名字,若可以,我希望應該改名成《未知愛情》會更加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