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日本電影戰爭與人間怎麼樣
擴展閱讀
潮噴痙攣日本電影 2025-08-26 06:48:54

日本電影戰爭與人間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4-01-07 22:58:31

1. 戰爭與人的介紹

《戰爭與人》是由山本薩夫執導的劇情片,三國連太郎、田村高廣等參加演出。影片通過五代一家的興盛、衰落來完成一部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戰爭史。

2. 求 戰爭與人3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鏈接: https://pan..com/s/14qm8UkFx1qFL3mGr13gt_w

提取碼: 7neq

作品相關簡介:《戰爭與人3》是山本薩夫導演的一部歷史電影。導演山本薩夫是日本電影界社會派大師,他試圖通過五代一家的興盛、衰落來完成一部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戰爭史。社會大家庭,家庭小社會,五代家本身就參與了對中國的掠奪和侵略,描寫這一家的發展變化自然可以舉重若輕地體現出那段時間的日本侵華過程。

3. 近年來,日本都拍攝過哪些關於戰爭題材的電影

日本拍攝過很多戰爭題材的影片,比較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部:

起風了

與一般的日本戰爭片不同,本薩夫在這部電影中,直接表現了日本兵在東亞戰場上犯下的罪行,讓人能直觀地了解日本過去犯下的罪孽。以往的日本反戰片幾乎清一色都是描述日本發動戰爭後日本人民有多慘,而這部電影用直觀的的鏡頭告訴人們戰爭的殘酷以及導演對戰爭的反思。

4. 《戰爭與人》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戰爭與人》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rSgtEzVwNvWiQ2YV7yO6YA

?pwd=hng2 提取碼: hng2
《戰爭與人》
導演: 山本薩夫
編劇: 山田信夫、五味川純平
主演: 瀧澤修、蘆田伸介、高橋悅史、淺丘琉璃子、中村勘三郎、山本圭、高橋英樹、鈴木瑞穗、伊藤孝雄、石原裕次郎、松原智惠子、水戶光子、高橋幸治、二谷英明、三國連太郎、加藤剛、岸田今日子、田村高廣、栗原小卷、丹波哲郎、山本學
類型: 動作、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語言: 日語
上映日期: 1970-08-14(日本)
片長: 197分鍾
又名: 戦爭と人間、戦爭と人間-運命の序曲
導演山本薩夫是日本電影界社會派大師,他試圖通過五代一家的興盛、衰落來完成一部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戰爭史。社會大家庭,家庭小社會,五代家本身就參與了對中國的掠奪和侵略,描寫這一家的發展變化自然可以舉重若輕地體現出那段時間的日本侵華過程。①本部描寫的是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上升時期。影片曾獲1970年《電影旬報》十佳獎第二名。②這是日本電影界社會派大師山本薩夫所拍反映侵華戰爭史的第二部。時間是中日對峙階段,中國的抗日運動開始發展壯大,五代一家也受到影響。影片曾獲1971年《電影旬報》十佳獎第四名。③這是日本電影界社會派大師山本薩夫所拍反映侵華戰爭史的第三部,描寫了侵華戰爭如何從最初的一往無前到節節敗退到一敗塗地的過程,而五代家庭也從大發戰爭投機財走向了分崩離析,家中的成員也在這空前激烈的動盪中選擇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和歸宿。三部曲拉開了日本電影1970年代波瀾壯闊的社會派巨片的帷幕,這可以說是導演山本薩夫對日本電影史的偉大貢獻。影片曾獲1973年《電影旬報》十佳獎第十名。
============================================
①1928年,新興財閥伍代家的主人五代由介正在家中的客廳里為即將赴美的長子英介舉行送別會。會上,一群人開始談論滿州的局勢。英介和喬介都認為,如果張作霖的軍隊對在滿州的日本人的生命財產採取強硬的手段,在滿日本人有了危險之時,日本就應該相應採取措施,讓關東軍出兵去解決張作霖軍隊的武裝。喬介到滿州後創建了五代公司的運輸公司,還藉此進行販毒和恐怖活動。關東軍因遲遲沒有得到天皇的出兵命令而坐卧不安,便暗中策劃了暗殺張作霖的行動。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在沈陽郊外的柳條溝炸毀了張作霖乘坐的列車,卻製造輿論說是國民黨軍隊故意挑起戰爭。隨後五代一家乘機與軍方大做買賣發了橫財。英介從美國歸來後就被由介派到中國東北經營煉鐵業。"上海事變」後,由介的長女由紀子的男友柘植即將出征,懷著復雜的心情,由紀子去為柘植送行。
②日本侵華戰爭步步深入,五代家也發生了一系列悲歡離合的事情。五代由介的次子俊介為自尋出路而離家出走,並愛上了有夫之婦溫子。二人非常想在一起長久生活,但溫子在丈夫的高壓之下始終拿不定主意,心情非常痛苦。由介的次女順子與左翼學生耕平相愛,因為參加了反戰運動,耕平被當局逮捕。後來盡管出獄了,等待他的卻是一張入伍命令。順子鼓勵耕平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一定要回去見她。由介長女由紀子的男友柘植已經成為一名中尉,幾經周折他終於調回東京,卻不慎捲入刺殺軍務局長永田的案件之中,從而與由紀子失去了聯系。另外,抗日游擊隊員徐在林與女游擊隊員全明福相愛,徐和"滿洲省委」派來的代表在部隊的撤退問題上鬧翻,徐在林堅持逃跑,全明福卻中彈身死去。趙瑞芳是一名中國富家小姐,參加了"抗日運動」,卻與日本醫生服部相愛。由於服部的掩護,她躲過了憲兵的抓捕逃至上海。
③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由介長女由紀子受父親的影響,加上相愛的對象柘植因捲入刺殺軍務局長永田案而失去一切聯系,漸漸放棄了當初對愛的執著,答應嫁給一名金融巨頭的兒子。由介三女兒順子與所愛的應征入伍的左翼學生耕平也失去了聯系,但因受耕平反戰思想的影響,她最終逃離了家庭,參加了和平運動,還偶然地知道了耕平正在參加援助中國的抗日運動。由介次子俊介曾因反對侵略中國而被捕入獄,出獄後也被徵召入伍。作為炮灰的俊介來到決戰之地諾門坎,親眼目睹了柘植中尉在戰場上死去。由於遭到蘇聯紅軍的毀滅性打擊,日軍倉皇撤至海拉爾,再也無以為繼。僥幸不死的俊介失魂落魄地走在日軍僑民逃難的人群之中。

5. 求類似2011版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的日本二戰電影

1946-我對青春無悔
1956-二十四隻眼睛
1960-太平洋之嵐
1968-戰後殘酷物語
1968-山本五十六
1970-虎!虎!虎
1970-戰爭與人
1971-血戰沖繩島
1974-望鄉
1976-逝風殘夢
1977-人證
1981-聯合艦隊
1983-日本海大海戰
1984-燃燒的零式戰斗機
1992-落陽
2003-間諜佐爾格
2003-流轉的王妃,最後的皇弟
2004-暴風女神
2004-赤月
2005-男人們的大和號
2006-硫磺島家書
2006-沒有出口的海
2007-吾為君亡
2008-我想成為貝殼
2008-霧之火
2008-最後的早慶戰

日本視角的二戰影片14部
№1:《做人的條件》(《人間的條件》;黑白片;日本):影片很長,包括第1部《純愛篇》(104分鍾)、第2部《激怒篇》(101分鍾)、第3部《戰雲篇》(105分鍾)、第4部《望鄉篇》(75分鍾)、第5部《死的脫出篇》(85分鍾)、第6部《曠野的彷徨篇》(104分鍾)。轉一下網友的影評:「在日本電影史上,稱此作品為反戰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含義深刻,反映了二戰時期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與他們的「良心」形成了種種大問號???講述了那個時代日本人的理想和過失,夢想與幻滅,被迫與真心的集為一身,盡可能的像個人樣活下去的復雜心理。這些被迫作為軍國主義的走狗,時而反抗,時而伸張人道主義,因此立場異常痛苦。與時下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片曾被選入日本名片200部,並獲1959年電影旬報十佳獎第五名及第十名。」

№2:《望鄉》(日本):《望鄉》的故事並不發生在二戰期間,它是二戰的前奏曲,改編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後在日本反響平平,在中國則引起轟動,巴金等人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作品沒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樣強調日本民眾是戰爭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獨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僅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眾。影片通過「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對日本社會的冷漠無情進行了批判,還借劇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諷刺了日軍的侵略行為。據導演所說,「南洋姐」們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們所到之處,就是日軍後來侵略過的地方!確實,在影片的最後,作家三穀圭子來到了當年「南洋姐」們的墳地前,發現這里已經破舊不堪,盟軍轟炸當地的時候,日軍也屠殺了當地人。此時最令人震撼的場面出現了:「南洋姐」們的墓碑,全部背對著日本……

№3:《虎!虎!虎!》(《偷襲珍珠港》;美國、日本):與前幾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編自同一部小說,兩部影片的區別在於,《虎》截取了當中的軍事線,《珍》截取了當中的愛情線。《虎》以相當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這個歷史事件,既非為日軍「招魂」,也非為美軍辯護,而是就事論事、冷眼旁觀,鏡頭不斷地在日軍和美軍之間來回切換。影片高度追求對歷史的還原,以致於在人物塑造上顯得蒼白,敘事嚴謹、詳實,扣除掉一些場面上的BUG,這部影片幾乎可以當歷史片來看待了。

№4:《再見螢火蟲》(《螢火蟲之墓》;動畫片;日本):雖然這是一部「喊冤片」,但還是稱得上經典,故事劇情騙走了不少中國人的眼淚,以致於當初我寫文章批判本片時竟被千夫所指,其中有一個女網友還斥責我說:「難道感動也要分國界嗎?批判日本人,你還不夠格!」,對此,我只能無語。高畑勛導演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歡,因為富有思考性,但本片傳達的內容我實在無法苟同,相比之下宮崎駿倒是曾畫過短篇漫畫《中國的天空》歌頌抗戰時的中國空軍。像本片這類強調「日本人也是戰爭的受害者」的作品在日本多的是,看一部就夠了,否則總有一天你同情日本民眾會遠遠大於南京大屠殺中的遇難者。(註:本片的導演是高畑勛,不是宮崎駿)

№5:《人證》(《人性的證明》、《人間的證明》;日本):《望鄉》是二戰的前奏曲,《人證》則是二戰的後遺證。戰後不少日本女性為了過上優越的生活,主動與美軍士兵發生了關系。本片的不少演員都有過和故事相似的經歷,尤其是喬尼的扮演者,他正是《草帽歌》的主唱,作為日本女性與黑人生下的孩子,他處處受到歧視。影片批判了那些一旦成名就掩蓋不光彩過去的人,喬尼千里迢迢到日本尋找媽媽,但媽媽卻為了保住自己的「名節」,竟把他殺害了。本片沒有描繪到日軍的侵略史,但其實作者森村誠一是個正直的作家,他曾寫過《魔窟》、《新人性的證明》等作品抨擊731部隊,日本右翼對他痛恨之極。相比之下導演佐藤純彌則令人不敢恭維,別忘了他後來跑去執導「招魂片」《大和號》!(PS:主題曲《草帽歌》轟動全球,歌詞是一首關於「媽媽」的詩;故事批判了美國警察腐敗的一面,但美國人——包括紐約市長依然大力地協助拍攝,警方表示批判得對,他們需要改進自己)

№6:《流轉的王妃,最後的皇弟》(日本):4集電視電影,改編自溥傑夫婦的自傳。影片投資10億日元,製作期歷時三年,拍攝過程中獲得中國政府和溥傑之女的協助。影片在反映日軍對中國人的傷害上,遠比所謂的「謝罪大作」《赤月》來得直接。滿懷建立中日友好理想的浩遠嫁到中國後,卻發現中國人對待日本人竟是滿腔憤恨,到處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日本鬼子滾出去」,而日軍則形同強盜,搶掠中國百姓的財物,還屠殺抗日民眾。本片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場上批判了日軍,對國共兩黨則是述而不評,沒有偏袒誰,但有贊揚周總理。本片屬於想謝罪但對歷史研究不深入的類型,有些觀念很膚淺,這大概與日本人並不熟知二戰史有很大關系。盡管有種種不足,但本片至少正視了日軍的侵略史,在日本「招魂片」頻出的今天已屬難得。而劇組提倡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是很有意義的。

№7:《廣島之戀》(黑白片;法國、日本):觀看本片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相關歷史,不然很難理解當中的一些劇情。在日本從來不缺乏關於原子彈題材的作品,但大多會淪為論證日本人也是受害者的「喊冤片」,不過這部與法國合作拍攝於1959年的影片卻是例外,當年就能夠有如此深刻的反思很不容易。在二戰時期的歐洲,曾與德國軍人發生過性關系的女性會被剪掉頭發,所以女主角的前任丈夫正是一個德國人。影片劇情的不少台詞是以詩歌的方式呈現的,這種類型恐怕很容易引來兩面極端的評價。

№8:《逝風殘夢》(《風雪黃昏》;日本):山口百惠的代表作之一。其實影片只是以二戰為時代背景講述一個愛情悲劇而已,對戰爭本身沒有直接的描繪或批判,當然片子對戰爭還是持否定態度的,多少也有些反思,故事開頭就有一段對話說道:「我們和敵人無怨無仇,但卻要殺死他們,可他們不也有父母和孩子嗎?……這場戰爭是錯誤的」。PS:影片的音樂很不錯~

№9:《二十四隻眼睛(1954版)》(黑白片;日本):注意,這里提到的是1954年的黑白影片,而不是2005年翻拍的彩色版(2005版的簡直拍成了偶像劇,而且在反思上也不痛不癢)。轉一下網友的影評:「嬌小玲瓏的女教師大石擁有「大石」這樣大氣甚至宏偉的姓。大石老師認真教學,關愛她的十二位學生。大石老師面對班上看著她的二十四隻眼睛,發誓要讓它們「永遠閃亮」,但這一誓言被日本侵略亞洲的罪惡戰爭徹底斷送。漁村小學男生被徵召入伍,大部分死於戰爭,活著的也成了瞎眼殘疾者。大石老師的丈夫也命喪戰場。該片改編自日本左翼女作家榮井壺同名長篇小說,人道主義傾向非常鮮明。」

№10:《我對青春無悔》(《無愧於我的青春》;黑白片;日本):黑澤明的作品,拍攝於二戰結束後不久,改編自左翼作家久板榮二郎的同名小說。故事以京都大學教授龍川事件和德國紅色間諜佐爾格事件為原型,講述女主角幸枝嫁給反戰作家野毛後的種種遭遇,野毛因發表反對法西斯侵略戰爭的言論被檢察官逮捕結果屈死獄中,幸枝和野毛的家人從此被視為「賣國賊」,不但成天遭受眾人的白眼,幾經辛苦種植的田地也被「愛國人士」糟蹋得面目全非……終於熬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面對曾經受到的種種不白之冤,幸枝並不感到後悔,因為附近的墳墓里躺著野毛……

№11:《動盪的昭和史·軍閥》(日本):東京英機的漂亮話與戰場的慘烈形成強烈的對比,新井記者決意告訴國民戰爭的真相,正當人們為新井的義舉所感動時,卻有人跑出來這樣斥責他:「新聞記者,戰爭初期你們講過些什麼?!什麼『皇軍無敵』啊,什麼『聖戰』啊、『萬歲』啊,什麼消滅美英鬼子……說這些話的是哪些傢伙?促使日本好戰正是你們這幫傢伙!打了勝仗,你們就歌頌東條,又吹又捧;打了敗仗,就把罪責都往東條身上推,難道你們就沒有責任嗎?!你們在報上寫:『打不勝的仗就應該停下來』,看你們說得多好聽哪!那麼,打得勝的仗,就應該打嗎?你們號召『聖戰,聖戰……』把日本搞得支離破碎……所有認為戰爭該打的人,全都該處以死刑!死刑!!」(中文版由上譯配音)

№12:《沒有出口的海》(日本):影片本身不帶明顯的政治傾向,屬於「述而不評」的類型,導演只不過用平靜的鏡頭說明了那個時代發生了那些事,而沒去論辯論其中的是非,對日軍的行為既不鼓吹,也不辯護,正如主人公父親所問的:「國家是什麼?」。士兵們出征前常唱為國效力的歌曲,出征後卻常唱想念故鄉的歌曲,而熱愛打棒球的主人公在最後所說的那段話富有反思色彩:「你見到過敵人的樣子嗎?我們老說『敵人、敵人』,可是,就算是美國的水兵也是喜歡打棒球的,有家庭和戀人的人,也大有人在。撞沉敵艦,也就是那麼一回事啊……」主人公臨終前想到的,不再是所謂的「為國盡忠」,而是大自然的美麗……

№13:《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中國、日本):中國對日本總是要比對國民黨來得寬容,80年代初,正當中國許多影視作品對國民黨的塑造還停留在戴歪帽的小丑形象上時,對日本人則已經開始日趨客觀化。這部由中日合拍的作品稱得上是一部兩國人民的「歷史教科書」,雙方都可以用它來自我反思。本片導演佐藤純彌還執導過宣傳中國文化的《敦煌》、高倉健主演的《追捕》、以及日本反戰作家森村誠一的作品《人證》等,但左藤也曾跑去執導過「招魂片」《大和號》,日本有不少導演和演員既參與過反思片,同時也參與過招魂片,而反思片和招魂片在日本都有叫好又叫座的機會,原因究竟是為什麼呢?

№14:《硫磺島家書》(《硫磺島來信》;美國、日本):很多人認為《父輩的旗幟》不如本片來得「好看」,對此我不以為然,論反思性,《家書》不如《旗幟》。正如導演所說,他拍《家書》並非為了討好日本人,而是嘗試著從日軍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導演始終不是日本人,看待問題多少有些片面、甚至是一廂情願。我很反感影片為了突出日軍的「人性化」,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一些事實,栗林忠道曾在中國進行掃盪,壞事干盡,但影片只是展現了栗林作為軍人「英勇」的一面。《家書》終究只是一部視野狹隘的商業片而已,要說沒有一點反思倒也冤枉,但遠遠不如同一類型的《決戰斯大林格勒》和《血戰阿拉曼》,也不如姐妹篇《父輩的旗幟》,更不如《細細的紅線》。

6. 日本從不拍攝侵華戰爭的影視作品,多是日美大戰

你低估了愛國分子的熱情,他敢拍導演就有危險了。
日本拍攝與美國的對抗,是輸了以後反思戰爭,美國人贏了,電影里死了多少不在意,電影怎麼說也無所謂,但是中國跟日本打,你懂的,拍中國就是激起民族仇恨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好萊塢說要拍三戰,那麼多年沒人拍的原因。三戰無非就是中國和俄羅斯打全世界,因為中國現在是美國軍方最大的假想敵,為了不引起中國人的「愛國熱情」,好萊塢一直沒敢拍這個。
你看中國的抗日電視劇各種贏,我們已經接受不了事實了,日本拍了無非是操弄而已,導演們都是有識之士,不會惡意的去嘲弄其他群體,更何況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