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電影解說大日本人
擴展閱讀
80年代經典電影元帥之死 2025-08-27 07:33:39
求二龍湖浩哥電影全集 2025-08-27 07:24:55

電影解說大日本人

發布時間: 2023-11-20 13:09:06

① 甲午風雲影片反映的歷史背景

編劇嚴重誤導大眾認知。
情節從豐島海戰說起:豐島海戰,在方伯謙解說之下,以及其他軍官認可他的說辭。濟遠艦是在力竭拒敵,鏖戰四點鍾之久,午時我船整理炮台損處時,倭船緊追,我連開後炮,中其望台,船頭,船腰,彼即轉舵逃去」 。經過眾多軍官認同,在沒有置疑之下,為此得到光緒帝特下旨,稱贊方伯謙以寡敵眾,力戰持久,給予賞銀。此說歷史已成定論。因為當事人和其他軍官在場說詞一致,有疑問可以當面置疑,方伯謙只是小軍官,沒有後台勢力,他沒能力搞特權手段。至於為什麼要翻說,原因無他,就是故意污衊方伯謙,以便讓李鴻章在甲午黃海之戰的罪惡得以解脫,李鴻章斬殺方伯謙是殺人滅口,濫用私刑,斬殺方伯謙(是在非戰斗之時)不讓他有任何辨護機會,這是非法斬殺,斬殺理由是臨陣脫逃。所有的污衊都是為了幫李鴻章非法斬殺之罪解脫罪責,以及襯托鄧世昌高大特殊英雄人物的形象。非法斬殺,這才是值得翻案。
鄧世昌的特殊英雄是建立在炮彈用盡之下,用艦船撞擊敵艦。可是鄧世昌致遠艦打撈上來後發現致遠仍有炮彈。
並且,事實上,與艦共存亡,不是跳海棄艦自殺,而是留在艦里直到戰死,或在艦里自殺,這才是與艦共存亡。所以內里情節,存在太多疑點。甲午海戰所有艦長都是留在艦里自殺。惟獨鄧世昌跳海自殺。為什麼會游泳的人會選擇跳海自殺殉國?第一不一定自殺成功,第二增加被俘虜的機會,笫三增加別人置疑是否殉國自殺。因為中國有水遁逃命秘法,就是潛入水中,閉氣潛游幾十米或上百米,然後仰游只露出鼻子和口,在這種距離之下,用肉眼在海中根本無法找到你的位子。茫茫大海不可能游回岸吧?他有可能游到敵艦投降,然後隱姓埋名。
從甲午海戰沉船打撈上來的炮彈,發現中國彈頭是泥沙彈頭,日本彈頭是高爆火葯彈頭。因此懷疑李鴻章甲午期間串通日本間諜所為何事。這些彈頭都是李鴻章指定親戚包辦。北洋海軍在如此條件之下死傷大半,日艦根本無法擊沉,方伯謙決策正確撤離,因此可以確定方伯謙是被李鴻章殺人滅口,並嫁禍於他
查18世紀德國海軍軍事博物館,根本就沒有泥沙實心彈或泥沙穿甲彈,所有穿甲彈或炮彈都是爆炸的炮彈。
《清末海軍史料》記載,查黃海一戰,濟遠中彈70餘處,傷痕累累,由此可見,方伯謙濟遠艦是在奮戰後,帶著重傷撤離戰場。
在甲午海戰,方伯謙「濟遠」號以一敵三,在日艦包圍下絲毫不懼,不停開炮還擊,造成日艦傷痕累累。以濟遠炮擊之精準,如果是火葯彈頭日艦有可能沉沒三到四艦。濟遠甚至因開炮過多導致炮盤熔化。
李鴻章專權,無法無天。方伯謙被逮下獄後,笫二天就被斬首(是在非戰斗之時),一位上級軍官連審辨權力都沒有,可見李鴻章掌權之時,他帶給中國是多麼黑暗的年代。方伯謙被斬後,濟遠官兵聞訊伏屍痛哭,軍中憤憤不平。文廷式作《哀遼東賦》,抨擊李鴻章假公濟私,加害方伯謙,認為「指三字(莫須有)而成冤,壞長城而失傍」。李鴻章無道,清朝焉能不敗亡。
李鴻章德行有多壞?李鴻章76歲的時候,還娶了小妾,而且一娶就是兩個,一個13歲,一個14歲,都是豆蔻年華。古代娶女不超過14歲也是罪惡之極,14歲也是屬半幼女半成年,15歲才算成年,更可況76歲高齡娶13歲小妾。在古代,娶幼女為妾也是屬嚴重道德敗壞,大逆不道之徒。李鴻章考得是功名,讀得是聖賢書。道貌岸然敗壞綱常禮義。
李鴻章甲午戰爭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統管海陸軍,任用手下非船政大學畢業丁汝昌為海軍提督(總司令),理由陸軍比海軍勇猛,必須由陸軍之人帶領海軍,其私心之重,可謂司馬之心路人皆知。因為丁汝昌的原因,北洋水師成了李鴻章的私家軍。丁汝昌不但沒有基本海戰常識,還把陸軍的歪風帶到海軍,艦隊在平時訓練中弄虛作假,水手紀律鬆懈。艦艇機器維護極差,煤炭用的是劣等貨,船速減了三分之一,錢全部到了李鴻章口袋裡去了。《馬關條約》事件: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甲午戰爭期間,李經方支援糧食給日本在華進攻的部隊。並且禮部侍郎上奏了一份供詞。李鴻章甲午期間曾經串通日本間諜,因此事干係太大,軍機處看禮部侍郎上奏了一份供詞奏摺後,沒敢呈給光緒皇帝,原因無他李鴻章權勢已到一手遮天之地步,所以李鴻章輕易逃過刑罰。但無風不起浪,因此聯想到,李鴻章遭遇日本人槍擊,據清朝調查,槍手手按轎夫肩上,近距離射擊,子彈入觀骨下非致命點,只開一槍,槍威力偏小,槍手然後若無其事的離開。李鴻章手按面部走回住處。這情節跟台灣總統陳水扁非常像,用苦肉計轉移視聽,尺度剛好不致命。然後日本媒體配合減白銀一億兩,天衣無縫。因此李鴻章再次坐穩宰相之位。李鴻章當時絕對有必要演這一出戲。日本減少賠款的原因不過是世界列強干涉而已,《馬關條約》簽訂僅僅六天後的4月23日,俄羅斯、德國和法國聯手,就為了自身利益不受侵犯,迫使日本把遼東還給清政府。日本減少一億兩是急著簽約,三國介入有可能拿不到錢。在談判期間俄國一直通過外交干涉,甚至於不惜一戰。李鴻章為什麼不利用俄國為中國爭取?因此也可以理解為,李鴻章為日本爭取了兩億銀兩索賠外加天價的台灣島。日本為了記念李鴻章功績,把一條街命名為李鴻章道。
同事歌頌方伯謙」雄略豪宕,戰具整齊,舟師勇壯,挽承矩之刀魚,乘風稷之海浪,神勇奮於澹臺,老謀深於陸抗「,當時膾炙人口,為人們所傳誦。
要讀懂近代中國苦難史,就不能不說李鴻章,李鴻鴻就是近代中國苦難其中之一的禍首。李鴻章掌權晚清四十年與清朝敗亡息息相關。李鴻章還沒有掌權之前晚清四十年前,中國還是世界首富之國,李鴻章掌權四十年期間國運每況愈下。李鴻章到底是中興之臣,還是敗亡之臣一目瞭然,無須多言。
借用毛澤東對李鴻章的評價〝舟大水淺〞意思是〝志大才疏,才能淺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借用左宗棠對李鴻章的評價〝誤盡蒼生〞意思是〝禍國殃民〞倒行逆施,胡作非為。宰相無道則國不昌。
方伯謙若是不撤離留下來直到全艦戰死,徒添敗亡擴大,對戰局亳無益處,中國除了不智之人一味譴責之外,還包含大量居心叵測之徒,惡毒醜化辱罵之聲四起,令人憤慨。一位智勇雙全,將帥之才就這樣被賣國賊給斬了,還要嫁禍於他,難怪冤氣上百年不散。方伯謙保住了軍艦,減少了傷亡,縮小了敗亡,殺出血路,他不是民族英雄誰有資格是!

② 日本影片的觀後感

日本觀後感篇一:大國崛起之日本觀後感

欣賞完《大國崛起之日本》這部記錄片,深深的為這個國家崛起的故事而震撼!日本這個國家崛起的故事中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學習。它告訴了我們:要使國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學習,揚長避短,不停地完善自己。特別是在看了日本的百年維新,感想頗深,為日本這樣一個小島民族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而驚嘆!我認為,從日本崛起的過程中,以下幾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

(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日本從建國以來就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從唐朝開始,日本就開始到中國來學習儒學,醫學,佛學,茶道等等,吸收了中國的大量文化成果,從而走上了以中國為師,仿效中國發展的道路。在1853年,當時美國海軍將軍佩理強迫日本開港通商,他對前來交涉的日本使者說,你們最好不要抵抗,因為一旦開戰,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必勝。盡管當時日本國內對選擇開國還是開戰有過爭論,但最後還是做了很實際的考慮,他們以歡迎的態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因為日本意識到閉關鎖國只能導致國家日益衰落,只有敞開國門,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走上強國之路。而今,日本已然一個世界強國,但它的學習和創新的精神卻從未停止過,它的國民支柱企業三菱公司,豐田公司,松下公司等,都是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然後再不斷地嘗試和創新,現在都成為享譽世界的跨國公司。

(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記錄片中有這樣一段解說詞 「西服流行的時候,和服被當作最華麗的禮服,酒吧多起來的時候,茶室依然是人們的精神凈地,西洋歌劇開始唱響,能劇和歌舞伎在走向極致,當油畫開始絢麗奪目時,日本的浮世繪也成為世界繪畫的一大流派。」邱吉爾說過:我寧願失去一個倫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可見,一個民族的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主宰一個民族的指揮棒,是一個民族的象徵!日本在打開國門以後,曾經一度照搬西方模式,甚至讓國民與西方人士通婚來改良自己民族的血統,但由於社會矛盾的爆發讓他們意識到民族文化不能丟棄,他們就把他們的優良傳統文化載入憲法,讓它流傳下來,成為國民精神的支柱。

(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日本的教育注重素質。他們的教育課程由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包括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小組活動及學校集會)三部分構成。在初中的教學科目中有必修棵和選修棵兩種。日本將教育的發展方向定為:讓孩子擁有「生存能力」和「輕松寬裕 」。其主旨是培養年輕一代適應社會的能力,並強調了教育必須滿足社會需求。在此,教育的重點要從以往的傳授知識轉移到培養能力上去。在日本,一個只有十歲小男孩能滔滔不絕地說出地球上主要自然資源分布的比例數據、汽車尾氣的基本成分以及有害氣體的化學成分。他在列出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種種劣行之後,力圖尋找各種環保措施,而中國的小孩卻沒有這樣的能力。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日本達到了100%的小學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大學毛入學率為40.3%,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48%,識字率近100%。

(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

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他認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我們不知道21世紀的變化將把大國帶向何方,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是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歷史是鏡鑒,中國的未來我們需要深深思索。

日本觀後感篇二:日本電影觀後感

《太閣*一個像猴子的男人》

——觀後小感

人文學院 中101-3班 李慧 201051501339

在日本文化課上我們看了幾部日本電影,其中我對一部介紹豐臣秀吉的《太閣*一個像猴子的男人》很感興趣。

電影講述了日本室町時代的傳奇人物豐臣秀吉發跡變泰的故事。與《源氏物語之千年之戀》的敘述方式相同,以兩條線索,借參與故事的一個人物的口述來講述歷程。主人公與講述者共處的時間平面縱橫交錯,在最終交合時,電影走近結局。我很喜歡這種表現手法。

電影中的大背景是日本的戰國時代,那時群雄割據,逐鹿中原,社會動盪不安。豐臣秀吉是一個長相奇特,被戲稱為「猴子」的下層平民。他的夢想是想成為一個武士,一個不殺人的武士,他渴望結束戰爭,天下太平。但他卻膽小怕死,不敢殺生。這樣一個矛盾的人為什麼能從低賤平民平步青雲,一躍成為日本史上一代梟雄,最終一統日本呢?在電影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我概括為以下幾點:

首先,豐臣秀吉一再說自己不願殺人,這是一個「仁」字。也正是這個字,使他得到了民心,受軍民擁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軍師半兵衛也被他的「仁」心感動再次出山為其效力至死,他在臨終是說:「我沒有看錯人,幸哉!」

其然,是一個「義」字,給木匠蜂須賀正勝找回木匠刀,從而感動浪人,收其為左膀右臂。

其次,又是一個「禮」字,他能「三顧茅廬」,打動志乃從而請

到了半兵衛做自己的「頭腦」。

然後,是「智」,秀吉善不戰而屈人之兵,利用智謀多次立下戰功,這是織田信長其他家臣所不及的,這也是秀吉崛起的一個最大的資本。

再者,是一個「信」,他用人不疑,相信自己的部下不會背叛自己,並以自己的性命作保。從他保官兵衛一事中可看出。事實證明豐臣秀吉相信的人沒有辜負他

最後是「忠、勇」,他對自己的主子忠心耿耿,這也為後來他發「正義之師」滅掉謀反的明智光秀的成功做了基礎。即使怕死也有勇氣接下任務。「墨股城一夜築城」成為他地位提高一次重要的經歷。

儒家講求的「仁、義、禮、智、信、忠、勇」在電影中的豐臣秀吉身上都有體現。豐臣秀吉的成功還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他做事讓人感動,說話讓人喜歡(是一隻會討主人歡心的猴子),他單純,真誠,知道感恩,心懷天下。另外,機遇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因為機遇使他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貴人—織田信長,這為他以後的事業直達青天開了個天窗,能不能爬上這天窗就看他的本事了。

具備了這些因素,電影中的秀吉從一個低賤的平民成長成了坐擁天下的梟雄就不足為奇了。

眾所周知,日本想吞並世界的狂妄想法就源自豐臣秀吉,歷史上的真實的豐臣秀吉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看完了電影後,我懷著這個疑問對歷史上的豐臣秀吉作了一些了解。

豐臣秀吉(1537年3月26日——1598年9月18日)日本戰國

時代、安土桃山時代的武將及大名,原名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等,綽號猴子(見於《太閣素生記》)、禿鼠(見於織田信長給秀吉正室寧寧的書信),本是一個下級步兵,後因侍奉織田信長而崛起,自室町幕府瓦解後再次統一日本,並發動「萬曆朝鮮戰爭」,最高官位是關白。法名:國泰又松院殿靈山俊龍大居士,神號豐國大明神(後因豐臣家滅亡而被德川幕府去取消)。

傳說年少時代的秀吉沿著東海道東下賣針,受雇於今川義元的家臣松下嘉兵衛。後因其門人排擠,回到家鄉,在昔日玩伴的推薦下做了當時稱雄一方的織田信長軍中的一個小步兵,其後,秀吉因立下赫赫戰功,從小者、小者頭、足輕、足輕組頭、足輕大將,不斷地升遷上去。

「墨城一夜築城」「金崎殿後」「鳥取斷糧」「高松水淹」等著名戰役,充分顯示了秀吉傑出的軍事才能,同時越來越受到織田信長的信賴和倚重。「本能寺」之變中,受壓迫太深的明智光秀造反,逼死了織田信長。秀吉殺死明智光秀,並以信長繼承人自居,鎮壓了信長諸子和重臣的反抗,繼續統一日本的戰爭,終於1587年基本統一全國。

統一日本後的豐臣秀吉慾望迅速膨脹,萌發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充當亞洲霸主的狂妄想法。他拋棄日本對中華文化的仰慕,要將中過征服。首先要征服朝鮮,最後再征服印度,建立一個包括日本中國印度朝鮮在內的亞洲大帝國,這是此後數百年來日本徵服亞洲思想的發端。

1592年,豐臣秀吉的十八萬大軍發動對明帝國附屬國朝鮮王國的戰爭,迅速佔領朝鮮大半。此時的秀吉意氣風發,妄言將會遷都北京,讓天皇在北京居住。同年,明朝派大將李如松率四萬明軍進入朝鮮,與日將小西行長加藤清正所率日軍激戰,收復漢城。豐臣秀吉退回日本,留小西行長等駐於朝鮮南端。日本與明朝和談,但因立場差距太大,和談破裂。

1597年,豐臣秀吉再次派水陸軍侵入朝鮮,決心與明軍見個高低。明軍在大將刑玠、老將鄧子龍的率領下,大破日軍。豐臣秀吉征服朝鮮的夢想破滅。以上兩場戰爭,史稱「文祿*慶長之役」(日本當時年號),朝鮮稱「壬辰衛國戰爭」,中國稱「萬曆朝鮮之役」。

對外戰爭的失敗使得豐臣秀吉一下子為千夫所指,國內一片罵聲,那些原本就看不起他出身低微的貴族大臣群情洶涌,使豐臣秀吉一病不起。終於1598年8月18日氣病而死。據說他臨死時除了託孤前田利家之外,還念念不忘他的侵略夢。

秀吉晚年昏庸多疑,由於膝下寂寥,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當年果斷精明的秀吉不在,他甚至出現了大小便失禁。司馬遼太郎的《豐臣的家人》一書中詳述了這個喜怒無常,蒼老糊塗的秀吉晚年形象。秀吉死後,豐臣氏就等於滅亡了。之後的德川家康取得了其在日本的地位。

豐臣秀吉,出身寒微,一生都在為了證明自己而奮斗,卻在事業的高峰期錯誤的發動了侵略別國的戰爭,這註定了野心太大滅亡越早。一生功業化為烏有,身死祖衰,他也成為了一個悲劇英雄。

在我看來,客觀上豐臣秀吉確實是一個有智謀,有手段的傑出的政治家、軍師家,他之所以失敗,原因有二:其一,他極度自負。總以為自己統一了日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就同樣可以掌控世界,真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電影中的豐臣秀吉一再強調自己不喜歡殺人,這是明顯在為一個魔頭做粉飾。他用侵略別國的手段,破壞他人的家園,來證明自己的超強的能力,逆天而行,必敗無疑。其二:他又極度自卑。因為出身寒微,被貴族瞧不起,無論他如何奮斗,取得了多麼輝煌的成就,出身問題一直像一個噩夢一樣纏著他。所以他發瘋地去證明自己天下無敵,改自己的姓氏為羽柴,向天皇索要賜姓(豐臣一姓即天皇所賜),甚至還編造自己的母親曾侍奉過天皇以此來暗示自己可能是天皇之後的謊言。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中,階級地位是相當重要的,連這么一位馬上英雄也無法擺脫魔咒,以致性格扭曲。這兩種極端造就了豐臣秀吉矛盾的性格,也釀成了他晚年的悲劇。

我們回到對這部電影的認識上來。雖然電影中塑造的豐臣秀吉與歷史上那個野心勃勃,嗜殺成性的秀吉有很大出入,被美化了太多太多。但其所造的人物形象光鮮積極,對觀眾起到了很大的勵志作用,在這一點上是值得肯定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在評價一個具體的歷史人物時要劍分兩刃,既要看到其與眾不同的才能或令人憎惡的嘴臉,又要清楚的認識到他對歷史或世界帶來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通過看這部電影,讓我對自己感興趣地方進行了更深入一點的了解,這或許比單純的欣賞意義更大吧。我希望以後的自己,不論是在

日本觀後感篇三:大國崛起之日本觀後感

日本,一個只有彈丸之地、曾經蒙昧落後的小國,為何可以將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的中國欺壓半個世紀之久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看了大國崛起之後,我多少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道理:因為每個日本人身上都有體現屬於他們本民族的東西,那就是日本這個民族的「靈魂」—民族精神。以下幾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

(一)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日本重視科技教育、善於學習創新,注重對人才的培養。日本人強烈的學習慾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說,在美國將軍佩里用武力迫使日本打開自己國門期間的一天夜裡,兩個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美國黑船,用手比劃著告訴佩理將軍:他們想要隨船到美國去,看看美國究竟為什麼強大。這樣做在當時的日本按律是要殺頭的。他們的舉動讓佩理非常驚訝,佩理在日記中寫道:「這兩個日本人的求學精神令我感動,如果日本人都像他們一樣,日本一定會變得和美國一樣強大。」

這兩個渴望了解世界的青年人雖然最終還是被送下了船。但隨著國門的打開,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關注起外面的世界。14年後,一個名叫澀澤榮一的年輕人獲得了一次前往歐洲的機會,在1827年參加了法國巴黎萬國博覽會,並在周邊各國都訪問參觀,頗受啟發,帶回給國家全新的思想,並在之後為日本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日本從建國以來就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從唐朝開始,日本就開始到中國來學習儒學,醫學,佛學,茶道等等,吸收了中國的大量文化成果,從而走上了以中國為師,仿效中國發展的道路。在1853年,當時美國海軍將軍佩理強迫日本開港通商,他對前來交涉的日本使者說,你們最好不要抵抗,因為一旦開戰,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必勝。盡管當時日本國內對選擇開國還是開戰有過爭論,但最後還是做了很實際的考慮,他們以歡迎的態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因為日本意識到閉關鎖國只能導致國家日益衰落,只有敞開國門,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走上強國之路。而今,日本已然一個世界強國,但它的學習和創新的精神卻從未停止過,它的國民支柱企業三菱公司,豐田公司,松下公司等,都是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然後再不斷地嘗試和創新,現在都成為享譽世界的跨國公司。

(二)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宏揚民族精神。日本人具有武士道精神,有很強的`民族凝聚力。他們敢於拼搏,勇於創新,善於堅持,樂於學習。日本在發展時都有很有領導能力和號召力的人物。在明治維新時期,大久保利通和木戶孝允對國家的經濟、政治、教育、軍事等方面進行革新,成為推進改革的骨幹,對日本的發展有帶領作用。澀澤榮一放棄政治上的高官改而從商,成為19世紀80年代最著名的企業家,對日本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記錄片中有這樣一段解說詞 「西服流行的時候,和服被當作最華麗的禮服,酒吧多起來的時候,茶室依然是人們的精神凈地,西洋歌劇開始唱響,能劇和歌舞伎在走向極致,當油畫開始絢麗奪目時,日本的浮世繪也成為世界繪畫的一大流派。」邱吉爾說過:我寧願失去一個倫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可見,一個民族的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主宰一個民族的指揮棒,是一個民族的象徵!日本在打開國門以後,曾經一度照搬西方模式,甚至讓國民與西方人士通婚來改良自己民族的血統,但由於社會矛盾的爆發讓他們意識到民族文化不能丟棄,他們就把他們的優良傳統文化載入憲法,讓它流傳下來,成為國民精神的支柱。

(三)注重教育,培養人才。日本的教育注重素質。他們的教育課程由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包括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小組活動及學校集會)三部分構成。在初中的教學科目

中有必修棵和選修棵兩種。日本將教育的發展方向定為:讓孩子擁有「生存能力」和「輕松寬裕 」。其主旨是培養年輕一代適應社會的能力,並強調了教育必須滿足社會需求。在此,教育的重點要從以往的傳授知識轉移到培養能力上去。在日本,一個只有十歲小男孩能滔滔不絕地說出地球上主要自然資源分布的比例數據、汽車尾氣的基本成分以及有害氣體的化學成分。他在列出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種種劣行之後,力圖尋找各種環保措施,而中國的小孩卻沒有這樣的能力。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日本達到了100%的小學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大學毛入學率為40.3%,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48%,識字率近100%。

(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他認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俗話說,事物總有兩面性,明治維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明治維新給日本帶來了迅速的飛躍,使日本在明治維新百年之際,日本仍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但是經濟發展帶來的軍國主義的膨脹卻給世界人民帶來了不小的災難。所以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要以人為本,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國富民強並且還能造福子孫後代。俗話說,事物總有兩面性,明治維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從日本反觀中。,在中國的古代,有許多世界輝煌的文化及科技產品,綜合國力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我們自認為是天朝大國,接受著世界各國的朝拜,當然日本也不例外。在中國的眼裡,他是個不起眼的鄰居。

可是後來,日本能迅速認識到幕府體制的僵化,並且能大力推進改革,轉變政體為君主立憲制。當我們的統治者還在紫禁城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不屑於西方的高新科技時,甚至我們的慈禧太後還認為火車是會發出巨聲的怪物,竟用馬來拉動火車;而日本則大力引進西方科技和人才。當我們的統治者還會用大筆軍費來建設自己豪華的行宮時;日本則在大力發展他們的軍事。當我們的人民沉迷於鴉片,整日無所事事時;日本的人民則在努力的吸取知識?這一系列的行為大概和兩國不同的文化習慣有關,中國自古以來在世界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天朝是對自己的定義,我們有世界最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經濟科技水平,我們是強國,雖然在末期曾有不少人提出向西方學習,但是因為統治階級的無能軟弱,最後無疾而終。而日本,是個善於學習的民族。過去,看到強大的中國,便向中國學習,以中國為師,後來看到了西方列強的強大,便舍棄了中國,轉向西方列強,以西方為師。這種善於學習的能力,使他們得到了迅速的崛起。

當今世界,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等,所以我們要吸取過去100多年屈辱的經驗。要做到大膽的創新,善於學習,努力進取,尤其是我們這一發展的新一代,更要努力完善自身,以便日後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但是在發展中還要銘記:要和平的求發展。

對於日本我們要學習他們先進的地方,學習他們優秀的地方,可是我們還要尊重我們國家的客觀實際,學以至用啊,落實了才是真的啊。日本人能做出來的我們中國人一樣能成功,而且做的更好。民族的復興等待著。

③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日本電影

1、《青之炎》

接觸這部電影,是上日本文學課老師把這部電影放給我們看的,初看畫質真是一部很古老60年代的電影。電影是根據日本川端康成同名小說改編。我把這部電影歸為純愛電影,上了大學後對感情的浮躁讓我這部電影里又回想起高中時候的籃球場女生給男生遞的水,男生女生並肩走過的羞澀。現在回想起來也是回不去的記憶。在這部電影中高中生川島在自由旅行期間對十四歲的小舞娘一見傾心,在與他們相識相識的過程里,川島和小舞娘的關系越來越親密,在他倆都後知後覺的年紀,這一情感直到分別之際也被悄悄壓住,唯有冰冷的輪船帶走滿載的思念,和漸行漸遠不斷揮動的白絹,慢慢消失在視野極限之外。兩個人註定只是彼此生命的過客。

④ 阿麗塔片尾有彩蛋嗎

《阿麗塔戰斗天使》是根據日本漫畫家木城雪戶的小說《銃夢》改編,講述了身處末世中,幸運重生的機械女孩為了改變世界勇敢奮斗、在真相旅程上努力探索的故事,於2019年2月22日上映。

上面就是電影片尾中的4處彩蛋,相信在以後的續集中這幾個彩蛋會一一展開,所以還會有第二部哦,你期待續集的推出嗎?

⑤ 如何評價人體蜈蚣1值得一看嗎

是一部令人作嘔但是又讓人回味無窮的電影作品,如果你的心理承受能力足夠,那值得一看。

電影的實質是講述了人在理性情況下的惡。

⑥ 日本人眼中的《二十二》是什麼樣的

此前在中國熱映的紀錄片《二十二》,受到了包括年輕人在內的各年齡段人們的普遍關注。這部電影記錄了日本侵華期間被日軍強製做性奴隸的受害者(即
「從軍慰安婦」)現在的生活狀態。電影鏡頭的記錄對象是遭受日軍性暴力的老婦人,呈現在大熒幕上的她們已是耄耋之年,看起來更像是飽經人生滄桑的老奶奶。
作為紀錄片,這部電影的解說詞很少,更多是通過影像展示她們現在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而觀者卻有「於無聲處聽驚雷」之感。

戰爭事實與真相在日本文藝作品中的缺席

老奶奶們不善言
辭,在復雜的現實社會中堅強活下去的姿態,向觀眾們提出一個超越國界的問題——你想到了什麼?如何面對這些處於人們關心之外的老年慰安婦們「現在」的「日
常」生活,其中蘊含著因歷史問題存在分歧而陷入混沌的東亞地區開啟一個新時代的可能性。但是,與給人啟發的《二十二》相比,日本同類文藝作品則令人感到非
常不安。

在日本,戰爭的教訓不與「現在」相關聯,僅被看做是「過去」的問題,這種傾向也反映在藝術作品中。上世紀90年代以後,日軍性
暴力受害者問題在日本社會成為引發人們爭論的話題,但卻幾乎沒有把受害女性現狀作為主題進行創作的電影和文學作品,僅有的幾部也是在韓國拍攝、上映的電
影,或是在深夜播放的電視紀錄片。

在日本,與戰爭相關的電影和文學作品不少。這些文藝作品大都以講述日本民眾因原子彈爆炸、日本城市遭
到轟炸而受到的傷害,以及日本人在疏散地歷經苦難、從中國撤回日本途中遭遇的磨難等為中心。日本人在二戰期間遭遇原子彈打擊確是事實,但文藝作品中卻沒有
提及日本在遭受傷害之前,首先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怎樣巨大深重的戰爭苦難。

文藝作品傳承文化,對一個國家而言非常重要。然而在日本,
越來越多戰爭題材的文藝作品將在戰爭中犧牲的人、在戰後重建中勤奮工作的人作為楷模進行歌頌。例如,神風特攻隊員、從事零式戰斗機研製的員工等,他們成為
文藝作品的關注焦點。這些作品強調和美化日本人在戰爭期間和戰後重建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勤奮與堅韌,並以此來肯定今天的日本人形象,卻吝於承認日本作為戰爭
發動者犯下的罪行,以及日本民眾也曾主動參與戰爭的歷史真相。這類文藝作品無法令人意識到日本是戰爭的發起國,無法令人看到日本發動的戰爭全貌,這些作品
不將中國受害者是如何產生,他們在戰爭期間以及戰後的境遇,以及中國受害者的感情作為重點加以表現,實在不足為奇。

這並非是文藝作品具
有的獨特現象。50年代,在中國撫順和太原戰犯管理所收容的日本戰犯們通過學習,直面自己在戰爭中的所作所為,接受教育改造之後,積極承認戰爭責任。十幾
年來,筆者一直對他們進行跟蹤采訪調查。他們一邊坦率講述屠殺抗日人士的事實,一邊進行自我反省。然而,即便是他們,也很少有人講出自己曾在掃盪過程中所
犯下的強奸、輪奸等罪行。

一位二戰期間的陸軍軍醫,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都在證言中承認自己犯下活體解剖這樣的殘忍罪行。但直到
90年代,他還一直認為「從軍慰安婦」就是妓女。由此可見,雖然日本戰犯已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反省,但是對日軍慰安婦的「現在」狀態加以思考,並進一步認識
受害者與自己的關系,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為紀錄片,《二十二》解放了我們被束縛的想像力,讓我們對僵化現實的認識煥然一新。只有
以「慰安婦」為主題的文藝作品在日本不斷被創作出來,日本民眾能夠不僅意識到戰爭帶給自己的創傷,也能夠意識到日本對中國乃至亞洲地區帶來的苦難之時,日
本社會和這些慰安婦們的關系才能首次抵達一個新的地平線。

真實的想法也許只有日本人才知道。

⑦ 八佰這部電影究竟講了怎樣的劇情

《八佰》這部電影其實是非常值得我們一看的,裡面主要講的是淞滬會戰里的最後一戰:四行倉庫的那場戰爭。其實這個電影我們從頭到尾看完之後內心都會非常的難受,想通過什麼方式把它發泄出來卻不知怎麼做。淞滬會戰雖然是我們第一次全面的和日軍的交戰,但是我們真的輸得非常的慘,非常的憋屈。這場戰爭雖然失敗了,但是我們更多的人應該了解這場戰爭,這場戰爭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其實這所謂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沒有什麼非常大的意義,就是為了讓他們拖延時間好讓大部隊可以撤離,其次就是為了能夠讓英國等領事會的人看到我們的決心,讓國際方面給予我們援助,但是最後並沒有達到這樣的效果。這場戰爭註定是無法勝利的,但是最終他們八百壯士成功守了下來,最後安全撤退,其實他們做的已經很好了,我們應該敬佩他們,牢記歷史,發憤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