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耗資最貴影片是什麼電影
光網訊 號稱印度最貴電影的史詩巨制《巴霍巴利王:開端》將在中國上映了!據印度Andhra Boxoffice報道,中國的E Stars Films公司已收購影片,《巴霍巴利王:開端》將作為引進片登陸中國,預計於今年11月在內地影院上映。
據悉,E Stars公司也曾負責阿米爾-汗主演的影片《我的個神啊》在中國的上映事宜。公司預計在《巴霍巴利王》於11月在中國上映,也是為了避開12月的國產賀歲檔。E Stars公司希望影片能夠在5000塊銀幕上放映,或者占據18%的排片量。公司習慣以商業目的為導向來選擇引進影片,此前還引進過《十一月殺手》《特警判官》和《星際傳奇3》。
影片《巴霍巴利王》7月在印度本土上映的時長為159分鍾,印度的AMWI(Arka Mediaworks Intl)公司已將影片剪短20分鍾,以便在中國上映。此次調整的剪輯師是文森特-塔貝隆,他曾經擔任《驚天魔盜團》《颶風營救2》和《無敵浩克》剪輯工作。
《巴霍巴利王》分為上下兩部,由印度著名導演S.S. Rajamouli(《功夫小蠅》)執導、帕拉哈斯Prabhas與Rana Daggubati聯袂主演。影片中中,帕拉哈斯飾演Sivu,(也就是Baahubhali),是濕婆的忠誠信徒,擁有著不可磨滅的信念。目前,《巴霍巴利王》是印度最貴的電影,據印度快報消息,影片製作耗資17億5千萬盧比(約1億7千萬人民幣)。
㈡ 總體上來說,中國電影和印度電影那個更有水準
首先,從形式上,印度電影是典型的歌舞電影,通過歌舞講述一些人物背景或交代一些故事情節,歌舞形氏帶有民族風情的偏多,男人穿長衫,女人穿紗麗,載歌載舞,一派喜氣洋洋。當然,這種也是我本人最喜歡的一種形式。
其次,從時間上,因為大篇幅的歌舞占據了一部分時間,致使印度電影據我了解很少有一個半小時時長的,尤其是寶萊塢電影。
第三,從電影的內容上講,印度電影一般比較浪漫,多多少少總會摻雜著美妙的愛情故事,更別提以愛情為主題的印度電影該有多麼的華麗。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愛情電影確實拍的可歌可泣,真的很棒。
另外,就是我感觸最深的。如果說中國電影最喜說教,美國電影最喜炫耀,韓國電影一群人瞎鬧,那麼印度電影真的是這個亂世的一朵奇葩,於那個寂靜的角落,靜靜地散發著自己的幽香。
只要能靜靜地坐下來,靜靜地品味,總會有一些東西給人以感悟。或是完整巧妙地故事構思,或是演員惟妙惟肖的表演(我實在是控制不住想說:我最喜歡的印度演員沙魯克汗!!!),或是其中穿插的一段異域風情十足的歌舞,或者緊緊是電影中涉及的某個印度的小巷。。。。。。
我對電影不太懂,我只能說:我們中國也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也是有著獨特的魅力的民族特色的民族,可是我們的電影中,尤其是現在的電影,我看到的大多數是嘩眾取寵,實在令我們這些影迷失望。
㈢ 冷知識:印度電影為什麼都很長,並且每部都有歌舞
這個和印度的氣候有關,印度為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就是一年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很炎熱,然而印度很多家庭沒有空調,空調被認為是奢侈品,涼快是很難得的享受,而電影院里是有空調存在的,所以觀眾們就希望能在電影院里一邊乘涼一邊打發時間,如果時間太短,他們反而無法享受太多,所以說印度電影時間都比較長。
至於歌舞表演的來歷,早期的印度電影為了迎合觀眾的需求,就在電影中大量加入觀眾喜聞樂見的歌舞來增加片長,並且在攝影棚拍攝歌舞的成本也比較低,製片方也樂於這樣討好觀眾,而對於觀眾來說,花一筆小錢,(印度的電影票價很低的)就可以一邊乘涼一邊看美女跳舞豈不樂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印度電影的這種固定類型風格。
這么長的電影,當然中間是有休息時間的,中場十五分鍾休息時間,觀眾可以買零食、小吃等,對於電影商家來說又是一筆消費。所以說需求產生了市場,產生了印度的長電影及印度電影歌舞。這也是一種文化不是。中國電影除了武俠片外倒是缺少一種自己的獨特文化,從另一個層面,倒是可以學學印度,搞出自己的特色。
㈣ 印度的電影院怎麼樣
作為世界第二人口大國的印度,他擁有多元化經濟產業,包含手工藝、農業、紡織還有服務業。甚至三分之二的印度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生活,最近幾年來印度的服務業迅速增長,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
當提起印度時,大家想到的除了旅遊,還有印度的電影,特別是前段時間由阿米爾汗主演的電影《摔跤吧,爸爸》更是在中國掀起一大片觀影熱潮,這部電影在豆瓣評分極高。那麼在印度,究竟他們地方的電影院是什麼樣的呢?
在印度看電影時,也有和國內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看印度電影有中場休息,畢竟印度電影時段長,需要兩三個小時,在播放一個多少小時時暫停休息是合理的。印度電影也有獨特的表演方式,大多數的印度電影都是演著演著就唱起了歌,想必這也是一大特色之一吧。
㈤ 為什麼現在電影院消費那麼貴
場地成本上漲,人力成本上升,設備維修和置舊費用,物價上漲,加上平時的觀影淡季影院入不敷出,旺季的時候就會隨著電影的市場需求成倍上漲票價
打開購票APP,你或許會發現,一部電影的票價已經最低30元起步,而繁華地段影院的票價則一般高達60、70元,甚至百元以上。對於不少年輕人來說,約朋友看一次電影可能比聚一次餐還貴了。
而與我們相鄰的印度,電影票價格普遍約合人民幣5、6元。首都新德里最豪華的電影院看一次電影大概16元人民幣,加上印度高分電影頻出,難怪有網友驚呼:「印度是影迷的天堂」。
可能很多年輕人並不知道,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電影票價才2角左右,如此低廉的票價也曾經令外國影迷羨慕不已。而如今,四十年過去了,票價翻了不止百倍,占人們收入比重也越來越大(據統計,過去一張電影票價占人均收入0.67%,如今已經上升到2%)。
那麼電影票為什麼越來越貴?我們梳理了中國電影票價變化的歷史,期望能找出票價變貴的原因。
二十世紀50年代~80年代:低票價政策
在民國時期,電影並不是一個親民的娛樂活動。當時一流影院的票價大概分為4角、6角、1元等三個級別,普通影院的票價一般在2角左右。要知道,那時候一元錢就能買20斤麵粉,所以普通人一般看不起電影。在這個時期,電影票還是相對昂貴的。
新中國建立之後,我們各項管理政策都向隔壁蘇聯大哥學習,電影票價的制定機制當然也不例外。當時蘇聯為讓盡可能多的群眾走進影院,接受國家意識形態宣傳,採用低票價政策。所以,當時中國電影也是由政府統一定價,票價甚至低至幾分錢。在這個時期,電影迅速成為真正大眾的娛樂藝術品。
所以,想不降價又能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影院,電影本身的質量是首當其沖的要素。在此基礎上,採取更加靈活的定價機制,制定多層次的票價體系,才能讓每個觀眾都能買得起電影票,才能讓電影真正成為他/她娛樂生活中的一項重要選擇。
公眾號:狸貓電影惠,一隻貓為你推薦最新電影資訊解讀和電影票優惠資訊
㈥ 我們是井底之蛙印度電影一直都在碾壓中國憑什麼!
五月到來,宣傳已久也是期待已久的印度大片《摔跤吧,爸爸》隆重上映,電影一出,朋友圈,各大電影網站是刷了又刷,上映幾天票房過億,豆瓣評分9.3,超過一直霸屏的盜夢空間9.2分。成為中國上映電影中,豆瓣評分最高的電影。其中《星際穿越》和《瘋狂動物城》放映的時候曾達到這個分數。是不是有點感覺呢!
中國人聊電影喜歡參照美國,日韓,而亞洲電影,基本就是日韓為主流,但是事實上,印度的電影才是亞洲的老大。盡管印度市場的規模和資本投入沒有中國這么瘋狂,但是印度電影總能在有限的投入里不斷產出精品,而且印度電影在國際的影響力和文化的打造和輸出是韓日遠不可及的,而中國嘛,走紅地毯的倒是不在少數.........
《摔跤吧!爸爸》的男主角是印度的國寶級演員,人稱「印度劉德華」的阿米爾汗,為了配合劇情和演出,他一年之內先增肥到200斤,然後又短時間減50斤,讓見多了摳圖、替身和小鮮肉的中國影迷震驚不已。事實上,這也不是印度電影第一次震撼中國了,幾年前,同樣是阿米爾汗的《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個神啊》等神作就征服了眾多國內關注。
隨著大量資本湧入,今幾年中國電影迅速崛起,2016年內地票房65.84億美元,是北美票房後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而印度的19億美金位居第四。在票房,中國可是碾壓對手啊,但是在觀影人數上,我們可以看到,印度笑傲全球,22億人次的觀影人數,應該是中國和印度的人口總數。就征服觀眾的層面來說,印度直接秒殺全世界,不要說中國了,這似乎說明了,中國的電影吸引力不如印度。
與中國電影動輒大幾個億的投入相比較,印度的真可算是小製作小電影居多。就是被眾多網友評為印度神劇的《巴霍巴利王》總投入也就2200萬美金,已經是印度歷史上製作最高昂的電影了,同年中美合作的大作《長城》製作費用為1.5億美金。
在幾大主要電影市場中,印度電影票價最低,通常60到80盧比就能看一場,相當於6-9塊人民幣。與中國80%的電影受眾都是年輕人不同,印度的電影觀影人中有很多都是農民。
海外滲透和影響力超過日韓多數中國人對印度電影的最深印象最深的就是「歌舞」和「貧民窟」,確實印度的影院很多歌舞電影,也有不少貧民窟的寫照,但這些只是印度電影的一部分。事實上,現在的印度電影,歌舞越來越少。反之,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影製造基地,印度每年的電影產量1500部,穩拿全球第一。
當然,印度很多電影都不算精細,有很多還很粗製濫造的爛片。而且印度電影也有虧損問題,比如內年幾百部方言電影,其中盈利的不到10%。只是印度沒有太多的錢可以燒,所以虧損的缺口不像中國電影這么嚴重。
不論爛片有多少,論精品作品,這十年印度從沒有缺席,而且屢屢有傳神經典出現來震撼全球。比如,拿了8項奧斯卡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阿米爾汗主演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地球上的星星》、《我的個神啊》、《摔跤吧,爸爸》,不盡一次次刷新了本土的電影票房,還在全球電影市場引起了轟動。
印度是除好萊塢之外,全球第二大的電影輸出國。在中東和南亞等地,印度電影非常流行,沙特、阿聯酋、巴基斯坦等新興市場,寶萊塢影片的受歡迎程度不比好萊塢差。
大行起到的題材電影 印度電影能在品質上碾壓中國,題材無禁忌是一大原因。印度是一個多神教國家,民族信仰以及社會結果非常復雜,所以在題材上,就給了電影很多的素材,也讓電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三傻大鬧寶萊塢》批判應試教育制度;《我的個神啊》把當前各種宗教諷刺了個遍;《寶萊塢生死戀》控訴的是種姓制度;《摔跤吧,爸爸》針對男女平權問題。
而相比較印度,中國電影的「野心」可以說是太大了,全網路、大製作,大影星的作品並不少見,但是題材還是那種老劇本,前段時間青春劇火熱,基本上一整年都是在拍青春劇,而且題材就是被翻爛的老劇本,基本導致很多人對所謂的青春就是定義為「墮落,放盪,廢物」。
想想中國電影的大製作,動不動就大明星,大製作,結果找替身,摳圖,擦了皮叫敬業,老套路,這樣的電影,消費一下粉絲還可以的,要有影響力,也是負面的影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