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想找一部印度電影,有一群人一起跳舞,是以前在音樂課上看的一個片段。感覺好嗨,想看一下完整版的電影
天生一對
《天生一對》2008年印度電影,阿迪提亞·喬普拉執導,沙魯克·罕、安努舒卡·莎瑪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講述Surinder在老師女兒Taani的婚禮上發生的故事。
㈡ 片頭是一群年輕人在兩列火車中間的站台上跳舞的印度電影,它的片名是什麼呀或者告訴我視頻地址也行!
原名:Jhoom Barabar Jhoom
譯名:姻緣天註定
發行日期:2007年6月15日
演員表:
Abhishek Bachchan...... Rikki Thukral
Preity Zinta...... Alvira Khan
Bobby Deol...... Steve / Satinder
Shruti Seth
簡介:
忙碌的倫敦火車站,開往伯明翰的火車延誤了,有兩個陌生人在等車。一個是在Bhatinda出生,生活在倫敦的Rikki Thukral (Abhishek Bachchan)另一個Alvira Khan (Preity Zinta)是有Lahori血統的不列顛人
在擁擠的咖啡館裡面這兩個人不得不擠在一張桌子來打發這兩個小時,Rikki and Alvira都是去接他們的未婚妻,他們的未婚妻都是坐同一班次的火車。為了打發時間兩個人聊起了他們如何遇見自己未婚妻的經歷
Rikki是在The Ritz (Paris)遇見她的未婚妻Anaida (Lara Dutta)的。
Alvira認為自己是公主,並在MadameTussaud找到了自己的「王子」。那個「王子」就是Steve,一位律師。他救出了即將被從天花板掉落的模型砸到的Alvira,就在那一刻Steve俘獲了Alvira的芳心
他們四人的相遇卻形成了一場復雜的「四角戀」Rikki Thukral愛上了Alvira Khan,而Steve卻對Anaida產生了愛意。。。。。。
56、優酷都可看
㈢ 求一部印度電影名 一群男男女女跳舞 穿白衣服的男的拉小提琴 貌似是男子學院和女子學院的學生們
印度電影《情字路上》或叫《真愛永存》
㈣ 印度電影里有一個男人在舞台上唱歌,背景是一群穿白色衣服的人在伴舞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這部電影里有一幕和你說的有些相像《魔幻藍詩》
摘自網路:2007年11月上映的印度影片。本片是第一部由與好萊塢片場製作和發行的寶萊塢電影。影片色調以藍、綠和黑為主,用大量燈泡創造出了不啻於《紅磨房》的美妙世界,營造了夢幻般的靡麗氣氛。據說片名「Saawariya」指的是能經得起考驗的戀人。片中痴男怨怒的愛情配上華麗的歌舞在好萊塢的包裝下讓人耳目一新,大大改變了印象里印度電影動不動一群人跳出來載歌載舞的無厘頭印象。
導演:桑傑·里拉·布汗薩里
主演:薩爾曼·汗
拉妮·瑪克赫吉
導演/製片人:桑傑·里拉·布汗薩里
主演/男女主角:薩爾曼·汗
拉妮·瑪克赫吉
劇情
故事改編自陀斯妥也夫斯基的短篇小說《白夜》。年輕搖滾歌手拉吉來到一個不知名的小鎮在酒吧唱
劇照
歌維生,活潑善良的他輕易地獲得一位失去兒子的老婆婆的疼愛。在一個沒有下雨的晚上,在一座橋上,一位撐著傘的神秘黑衣女子擒住了他的目光。拉吉深深地愛上了這位叫做薩基娜的女子,薩基娜也漸漸接受了他的友誼。但是在薩基娜眼中卻總是有一抹哀傷;原來她一年多前愛上了她家的房客伊曼,而伊曼離開前跟她約定在開齋節的晚上在橋上相會。薩基娜於是等了一年。她請拉吉幫她送信,拉吉則竭盡所能想讓薩基娜忘記那個也許不曾存在、只存在她幻想中的男人。夢一般的四個晚上過去了,薩基娜幾乎要忘記過去,接受新的友誼,可是伊曼又神秘般地出現了!最終拉吉還是幫助了這對有情人走到了一起。
㈤ 一部印度電影裡面有四個男主角和一群美女跳舞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太寬泛,你上印度電影論壇看看吧
㈥ 印度電影,一個晚會上男女分兩側,男的都穿黑西服一排跳著舞到對面向女生的一排邀請跳舞
印度電影《情字路上》又叫真情永在,這一段是經典歌舞場面,那首歌當時國內名字叫《新娘嫁人新郎不是》
真情永在的劇情簡介 · · · · · · 在一所歷史榮耀的高等學院古魯酷高有著嚴厲的校規,誰敢逾雷池一步都將被開除,而且任何學院都不會接收,反叛就意味著前途盡毀。作風冷酷、嚴肅的校長撒恩卡與一群從全國精選出來的尖子生摩擦不斷,年輕人的個性張揚和老一輩的墨守成規水火不容。三個浪漫英俊的男孩在一位神秘的老師的鼓勵下,勇敢的追求著三個妖艷迷人的姑娘,而且校長自己的愛女也深深的陷入了愛情當中,驚心動魄的愛情在這個格格不入的環境中,將會有什麼樣的命運,頑固冷酷的校長撒恩卡又會允許這一切發生嗎,矛盾碰撞一觸即發……
㈦ 印度歌舞共同舞動是哪部電影
這部名為《巴霍巴利王2:終結》的電影,以一種非常印度的方式呈現了一個別具風味的故事。
影片講述了阿瑪蘭德拉·巴霍巴利(帕拉巴斯飾)作為王國的王儲,與巴拉拉德夫德斯(納拉·達古巴提飾)互相較量的,有戰爭、有愛情、有親情的故事。
《巴霍巴利王》的第一部(應該是2016年在國內上映)就曾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盡管整體畫風較為誇張,但其史詩般的氣勢、浪漫的愛情以及勇敢與無畏,都能讓人看得頗為震撼與感動。
第二部仍然沿襲了類似的風格:帶有力量美感的歌舞,較為誇張的動作,震撼人心的大場面,恢弘大氣的陣勢,令觀眾足以收獲一場難忘的觀影體驗。
不過,對於這種風格,不一定所有觀眾都會喜歡,不排除部分觀眾會覺得很尷尬,而部分觀眾又覺得很到位。就跟印度電影里的歌舞一樣,也不是每個觀眾都樂於接受的。
說起歌舞,它顯然是這部電影的一大特點。雖然每個觀眾的接受度有不同,但不得不說,里頭的每一段歌舞,無論畫面、音樂還是人物,那種極具感染力的情感氛圍,被烘托得異常濃烈,讓你在覺得不解甚至尷尬之餘,又或多或少的被代入其中,感受著其所傳遞的情感狀態。
片中的一些場面會顯得很誇張,加上動不動就特寫、慢鏡頭以及轟轟烈烈的BGM,將整個畫面效果的誇張程度增大好幾倍。
讓你不得不佩服電影創作者驚人的想像力之餘,還多少也為如此這般誇張的「開掛」感到一種震撼:為那種想像力震撼,為那種表現力震撼,為那種畫面、色彩、配樂激盪出的氛圍震撼,為印度電影創作者極具特色的表現手法所震撼(或者說服氣)。
不過話說回來,盡管片中有不少誇張的表現手法,但也還是能讓人看到影片輸出的核心價值:智慧、正義、勇敢、善良、忠誠、愛。
與第一部有大部分篇幅描繪愛情不同的是,這一部更側重於傳遞親情的力量。以復仇為線索,更多的就是凸顯父子親情,算是該片力量之下的一種柔軟。看完之後,應該會有不少收獲。
㈧ 印度(電影中)集體舞蹈的起源和文化
印度的舞蹈歷史悠久,正像宗教一樣,舞蹈的產生也是有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而且越傳越玄。不過,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印度的舞蹈源於古時候人們對神的崇拜。由於人們為了取悅於神,於是就有了各種各樣的祭祀禮儀,天長日久,祭禮活動逐漸定型,在日常生活中也就衍生出舞蹈。
在印度,不管在寺廟中,還是在工藝品店,一個十分常見的神像就是舞神。他是印度教中的大神濕婆,在印度舞蹈史上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直到今天,每當有舞蹈演出時,濕婆的舞蹈神像往往要被供放在台前。這尊舞蹈中的濕婆神像不僅做工精妙,而且寓意深刻。神像採用的是站姿,正在翩翩起舞。右上手拿一鼓,象徵創造各種聲音;右下手象徵保護和祝福;左上手托起燃燒之火,象徵可以毀滅一切;左下手斜向下垂,與抬起的左腳相對,象徵自由;右腳下踏一魔鬼,象徵善戰勝惡;左腳上抬,象徵超凡脫俗,升騰不息;周圍裝飾,則是象徵養育人類的自然世界。如此一幅舞神形像,不僅其舞姿優美動人,引人人勝,其舉手投足間的深刻寓意更是充分體現了印度舞蹈的豐富內涵。
印度舞蹈最明顯的特點就是身體語言異常豐富,尤其是手語更是變幻莫測。據說,舞蹈演員單手可做出28種姿勢,雙手可做出24種姿勢。再加上首、頸、臂、腿和腳的配合,其姿勢就不可勝數了。這種變化萬千的姿勢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慾、種種舉動,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白晝和黑夜等自然現象。總之,人世間的一切都可以在舞蹈動作中表露無遺。
印度舞蹈還講究手、眼、心、意的統一。簡單地說,就是手勢、眼神、內心所想、面部表情以及身體其他部位的動作都要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可以充分表達出舞者想要表達的意境。印度舞蹈一般要求以身體語言體現出8種「拉斯」,「拉斯」意即「味道」。這8種拉斯分別是:斯楞嘎爾(愛)、哈謝(詼諧)、格魯楞(憐憫)、勞得爾怒入威爾(英雄)、帕雅那格(恐怖)、威帕茲(輕蔑)、阿得浦得(驚愕)和尚德(安詳)。當然,這8種拉斯還含有多種多樣的變化,比如:愛就包括父母之愛、兄妹之愛、情人之愛。對一個舞蹈演員來說,要想完美地體現出各種拉斯,需要十分艱苦的訓練。
此外,印度是一個「宗教王國」,方方面面無不折射出神的靈光。舞蹈當然也不例外,在各種各樣的傳統舞蹈中,關於神的傳說往往是永恆的歌頌主題。所以,如果對印度的宗教,尤其是對印度教的各種傳說有所了解的話,傳統舞蹈就不難看懂了。
印度古典舞蹈的流派
婆羅多舞
婆羅多舞是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傳統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響最大的舞蹈。這種舞蹈多用於頌神和祭祀,最初是在印度教廟宇里表演,表演者是女子。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傳到廟外。
婆羅多舞講究音調、節拍和表情的和諧統一,尤其是手語變化莫測,令人回味無窮。這種舞一般由1名演員獨舞,台側有另外5人協助演出。這種舞蹈共分6段,第一段叫「阿拉瑞普」,是全舞的序曲,有祈願整個舞蹈取得成功之意,用唱詞伴舞。第二段叫做「賈提斯瓦拉」,意思是「步伐和音調」。這時開始有音樂伴奏,舞蹈正式進入情節。第三段叫「沙達姆」,意即「述說」。第四段叫「瓦爾納姆」,意思是「敘事」,這是全舞的重心和高潮,也是難度最大的部分。第五段叫「巴得姆」,意為「表現」。第六段叫「提拉姆」,意為「結尾」。
卡塔卡利舞
卡塔卡利舞流行於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一帶,內容多取自兩大史詩和往世書。這種流派的舞蹈一個特別突出的特點是演員的面部濃妝艷抹,遠勝於中國的京劇。他們的臉譜是用米糊、綠葉、顏料、油煙和白紙為原料繪制而成。每次化妝都有專業化妝師製作,演員要平躺於地上三四個小時才能完成。因而,演員一上場,從其面部化妝即可分出誰是英雄,誰是魔鬼。
卡塔卡利舞具有極濃的鄉土氣息。演出也不受場地限制,有一塊空地就行,人們只要聽到開演前的震天鼓聲,就會循聲而來,然後席地而坐,一看就是一個通宵。
卡塔克舞
卡塔克舞是流行於北方邦和拉賈斯坦邦的一種舞蹈。它起源於一些以講述兩大史詩糊口吃飯的民間藝人的表演。在莫卧兒王朝時期,卡塔克舞有幸被引入王宮,受到王公貴族的喜愛。卡塔克舞十分講究舞步緩疾的變化。演員跳舞時,腳上系有小銅鈴。隨舞蹈節奏的變化,銅鈴時而響聲大作,猶如千軍萬馬奔騰;時而又只有一兩個銅鈴作響,恰似輕聲細語。所以舞蹈演員要有極高的腳下功夫才行。
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源於印度東北曼尼普爾地區的民間舞蹈。關於這種舞蹈的傳說很多,有的說,它是印度教大神濕婆和雪山女神創造的舞蹈;有的說,它是克里希納神和拉達談情說愛時創造的舞蹈;也有的說,古代曼尼普爾地區的一位國王夢見一種優美的舞蹈,於是教其女兒學會此舞,隨後便流傳民間。
今天的曼尼普利舞主要發展為一種表達克里希納神和拉達愛情故事的抒情舞蹈。這種舞蹈動作歡快,音樂簡單而清新,深受人們的喜愛。
㈨ 為什麼印度人電影里喜歡群舞
印度舞歷史悠久,對印度人來說,舞蹈不僅是藝術,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對神無比虔誠潔凈無私的愛,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體表達和詮釋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廟里表演給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層神秘色彩。
印度舞蹈歷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歡跳舞。在哈拉帕和莫亨殊達羅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銅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這些都是當時流行舞蹈的佐證。
印度人最擅長的就是歌舞片,像比較早的《大篷車》都有群舞、獨舞出現,印度人也喜愛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