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又見奈良》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又見奈良》是一部由鵬飛自編自導,吳彥姝、英澤、國村隼、永瀨正敏領銜主演的電影,於2021年3月1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電影講述了年近八十的奶奶陳慧明,孤身前往日本奈良,尋找自己的養女陳麗華的故事。
劇情簡介:1945年抗戰爭勝利,量本遺孤被中國東北家庭收養。七年代隨著兩國邦交正常化,許多遺孤歸國,這其中就包括陳奶奶(吳彥姝飾)的養麗華。2005年,許久未收到養回信的陳奶奶忍不住思念,遠赴本奈良,在代遺孤澤(英澤飾)和退休警察雄(國村隼飾)的幫助下踏上漫漫尋之旅。在異國他鄉,他們邂逅了許多歸國遺孤,他們的活展現了戰爭創傷的另個側剖,化差異與沖突下, 尋旅程變得波折不斷,養在何處成為所有中最的謎團……
❷ 一部講述日本遺孤在中國長大當上和尚,後來訪問日本母子團聚的電影
你好!
一輪明月
總導演:濮存昕再現一代高僧弘一法師
片名1992
《清涼寺的鍾聲》
2005
電影
《一輪明月》
李叔同(弘一大師)
《一輪明月》:路奇
編劇:濮存昕
主演:楊捷
武華
於洪洋
領銜主演:陳家林
導演
打字不易,採納哦!
❸ 《又見奈良》將日本遺孤帶入大眾視野,你認為生恩與養恩哪個更重要
一、生恩的確重要,但有的父母只管生不管養,並沒有履行作為父母應盡的責任。電影《又見奈良》將日本遺孤帶入大眾視野,而電影中養母與主角的互動也觸動了觀眾們的內心。如果要將生恩與養恩單獨比較,我認為養恩比起生恩顯得更加重要,養育一個孩子需要父母付出很多的金錢與精力,值得我們銘記於心。
人們常說,母親懷胎十月要生一個孩子不容易。生恩的確重要,我們應該要感謝自己的父母賦予我們生命,讓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感受人生的美好。但是,在這個世界上,也有不少父母只管生不管養,並沒有履行他們作為父母應盡的責任。有的父母由於年紀尚輕,他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負擔,便將剛出生不久的孩子遺棄到郊外。還有的父母在面對自己年幼的孩子時於心不忍,便將孩子託付給認識的朋友或親戚,自己轉身離去,等到多年後才回來尋找親生血脈。我曾經看過這樣一條社會新聞,有一個女孩自幼被親生父母所拋棄,後來她被一對國外夫婦收養。等到女孩長大了,她的親生父母看見女兒過上了好生活,便想重新與女兒相認。然而,這個女孩和自己的親生父母說,她感謝父母的生恩,但她認為她真正的父母是養育她長大的國外老夫婦,所以她不會再與親生父母見面。如果親生父母將孩子拱手讓人,孩子也不會對親生父母有過深的感情。
我認為生恩和養恩都很重要,但養恩比起生恩,當中包含的感情會更加深厚,也更加有意義。
❹ 《又見奈良》319催淚上映,這部影片為何被稱作是催淚巨作
《又見奈良》由河瀨直美、賈樟柯監制,青年導演鵬飛編劇執導,吳彥姝、英澤、國村隼、永瀨正敏領銜主演,秋山真太郎、張巍特別出演的劇情片。2021年3月19日,《又見奈良》正式公映。電影講述了一段戰爭遺孤的故事,它憑借著真實的情感觸達觀眾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人心頭泛酸,眼中含淚。
《又見奈良》正是以真實的故事、真實的情感打動觀眾,才能觸及人心底的柔軟角落,引發人們思考,我們要反對戰爭,珍惜和平。
❺ 我想找幾部關於日本戰敗後遺孤在中國的電影,記得小的時候有看到過很多部類似題材的影片
你找到第一個故事的片名了嗎?我也印象很深刻小時候看過的,找了很多次都沒找到,不是大地之子,剛仔細看過片子開頭人物設定不同不是這部沒有服毒自盡的部分。那個片子好像沒有很長,後面被領養的小女孩被照顧的很好,養母好像還有給准備木質的大浴桶之類的。
❻ 《又見奈良》背後鮮為人知的歷史,有什麼讓人酸楚的故事
在仇恨之外,人性之中還有一些美好的情愫,是跨越種族和國界的……
《又見奈良》劇照
日本移民團的分布地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日本敗局已定,但關東軍向日本移民隱瞞了戰敗事實。10日,關東軍知道無論如何也無法將幾十萬移民全部帶回日本,遂決定將移民中的壯年男子編入軍隊上前線抵抗蘇軍,老弱婦孺全憑天命,趕不上返日船隻和火車的就全部拋棄。這些被拋棄人也知道過去無惡不作,害怕東北人報復,所以她們只能走夜路、走小路,而且漫無目的。在絕望中,部分人自殺、或在山林中迷路餵了猛獸;部分人跑到了關東軍駐地,但隨著日本戰敗的消息傳來,日軍逼迫她們為帝國殉葬,她們就慘死日軍刀下,日本編的《滿洲國史》說為日本殉葬的移民達78500人,但這裡面有多少自願可想而知;部分人則四散在東北各地的野外,此時正是秋冬季節,東北氣溫驟降,缺醫少葯的移民團婦孺大批死亡。如此種種,最後造成了大量的戰爭遺孤。
❼ 電影《又見奈良》溫暖獻映,怎麼看待那些被戰爭遺棄的人
電影《又見奈良》被稱為2021年最溫情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中國母親跑去日本尋找多年聯系不上的女兒。她女兒是當年戰爭遺留的孤兒,母親對其養育多年。後來女兒回到日本,剛回去的前幾年還有聯系,慢慢的就渺無音訊了。母親思念女兒,就跑到日本去尋找,自此引發的一系列故事。
戰爭遺孤在我國來說已經成為一個歷史問題,但對那被遺孤來說卻是一輩子被毀了。對他們我只能深表同情,我知道這份同情對他們的人生沒有任何意義。也只希望世界少一點戰爭,多一份和平。
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
❽ 中島幼八:3歲被中國母親收養,13歲時拒絕回日本:中國是我的家
中島幼八,一個被中國養母收養的日本遺孤,雖然兩人沒有血緣關系,可中島幼八把中國養母當成了親生母親看待。
幼年時,中島幼八對於回到日本家鄉,產生了強烈的排斥情緒。
可等他成長後,他因為一些原因,匆匆回到了日本,養母得知這個消息悲痛欲絕。
多年後,中島幼八再次回到養母的家鄉,才知道養母對於他的離去痛不欲生。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中島幼八出生,那時的日本關東軍制定了一個名為「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
從1936年到1945年,大約有二十萬日本農業貧民,分為14批進入了中慶散國東北,中島幼八的父親就在其中,他抱著創業發財的夢想而來,跟隨第十批派遣隊湧入中國。譽返氏
1943年,中島父親帶著一大家人,乘坐「白山丸」輪船出發,在路上輾轉幾次到了東北的寧安縣後落戶在此
可中島的父親沒有想到,靠侵略其他國家換來的財富,是花不了多久的。
1945年,隨著戰爭局勢越來越緊,日本兵力嚴重不足,到了這年的七月份,日本方面開始徵兵,中島的父親入伍後,再也沒有了消息。
彼時的中島才三歲,他上面還有個8歲的姐姐,名為中島三子,母親還挺著6個月大的孕肚,一家子生活艱難,在異國他鄉過得如履薄冰。
一個月後,蘇軍加入戰斗,日軍的敗局已定,8月15日,日本方面投降,戰敗的消息傳到這些開拓團耳中,一些老人婦女瞬間就陷入了恐慌中。
因為這場戰爭,這些日本婦女和老人,大部分都失去了兒子和丈夫,沒有了謀生之路後,很多人都遵循了日本當局的指令,決定全體自決。
而中島一家則比較幸運,他所在的開拓團的團長並不想死,於是,團長便帶著團里的五百多人逃走了,他們躲進山裡才僥倖存活,直到蘇軍准許這些人回到駐地,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天。
那個冬天,給中島幼八留下了心裡陰影,寒冷、病痛加上世粗飢餓,使得所有人處於恐慌中,三歲的中島瘦成了皮包骨,肚子也因消化不良脹得老大。
母親因為營養不足,腹中的孩子出生沒多久就夭折了,她本人也奄奄一息,母親知道,與其帶著兩個孩子一起餓死,不如把孩子送走,好歹能讓他們活下來。
於是,年幼的中島幼八,被母親送給了一位小販,小販叫老王,常挑著擔子來開拓團賣些零碎的玩意,與中島一家關系不錯。
知道中島一家的情況後,老王也願意幫助他們,就這樣,小小年紀的中島幼八,被老王用擔子挑著四處輾轉,最後去了沙蘭鎮落腳。
老王養不活孩子,便想著把中島幼八送給沒有男孩的家庭,以此來繼承香火,起初他打聽到一戶姓李的人家沒有兒子,便徑直找了過去。
誰知因為中島幼八當時太虛弱,又瘦得皮包骨,這戶人家怎麼都不同意收留他,就在老王看著孩子為難的時候,突然來了一個中年婦女。
這婦女開口便說: 「這條小命多可憐,好不容易生下來,連活都活不下去,這叫什麼世道,你們不要的話,我拉扯!」
之後,中島幼八就跟著婦女回了家,但他被收養後的日子,過得也十分艱辛。
在當時,中島幼八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日本遺孤的身份,所謂的日本遺孤,是指日本在投降後,軍隊撤走和戰俘被遣返後,留在中國並被中國人養大的日本孤兒。
中島幼八比起其他的日本遺孤,要幸運多了,起碼他知道父母的名字,還有著故鄉的記憶,其他大部分遺孤還在襁褓中就被收養了,連自己的身世也不清楚。
中島幼八在中國生活13年,曾有好幾次的回國機會,可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在中國呆到了16歲。
中島幼八的養母叫做孫振琴,是個熱情爽朗的東北婦女,收養中島幼八的十個月後,她險些失去了這個孩子。
當年,開拓團僥幸活下來的成員,有了回到故鄉的機會,他們被陸續遣返回去,中島的生母回日本之前,因為捨不得留在中國的兒子,便去了孫家要人。
雖然中島幼八不是自己親生的,可孫振琴養了他十個月,早已經有了感情,面對中島母親來「談判」的,她自然是沒有好臉色的。
於是,生母失望而歸,可她沒有放棄奪回兒子的想法。
再次去到孫家,生母態度強硬起來,她直接告訴孫振琴: 「這個孩子我一定要帶走。」
孫振琴再次拒絕對方後,生母突然生了好大的氣,她抱起中島幼八就跑,可因為身體虛弱的緣故,還沒等生母跑出大門,就被孫振琴一把拉住了。
很快,孫家的孩子被人搶走的消息,就在村裡傳開了,村民們團結一致,在孫家門口集合,生母的「搶子」行動也宣告失敗。
這場轟動的「搶娃」風波鬧得太大,最終驚動了當地政府。
於是,政府做了一個這樣的決定,既然兩邊的母親都不肯放手,不如讓孩子自己來做決定。
兩位母親各站一邊,中島幼八則站在中間,一位官員站在孩子身邊,小心地安撫著他,並問道: 「孩子,你想到哪個母親的懷里去?自己去吧。」
小小年紀的中島幼八,看都沒有看生母一眼,徑直地朝著孫振琴的方向跑去,一把抱住這個只和自己生活了十來個月的「母親」。
兒子不要自己,讓生母悲痛欲絕,可這樣的結果她只能接受。
離開前,生母又一次來到孫家,她的身邊還跟著女兒中島三子,生母解開隨身攜帶的包裹,把一條毛毯和一個黃銅水壺交給了孫振琴。
她朝著孫振琴悲痛地說: 「這個孩子,拜託收養吧。」
孫振琴在這一刻,終於理解了一個做母親的心,她把東西還了回去,感慨地說: 「天冷了,在路上需要,你們留下吧。」
生母來孫家的時候,中島幼八正好在午睡,看見兒子熟睡的樣子,生母捂臉痛哭,隨後便帶著女兒離開了孫家。
次日一早,生母帶著女兒與開拓團一起,踏上了回日本的輪船,孫振琴知道她捨不得兒子,便背著年幼的中島幼八來送行。
上船的時候,生母咬著牙一言不發,中島三子則回頭一邊流淚,一邊喊著弟弟的乳名。
幾十年後,當中島幼八被問起為何會選擇只養育了自己十個月的養母時,中島幼八是這樣回答的: 「被收養十個月,母親早已陌生,時刻體會的是身邊中國媽媽無微不至的好。」
中島幼八的這番話,並不算誇大,在他的記憶力,養母是真的把他當做了親生兒子養育。
最初被收留時,中島幼八的牙口和胃口都不好,是孫振琴把食物嚼爛了喂他的。
中島幼八還說: 「她這么體貼我,拉扯我長大,把我當自己的孩子養活,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了。」
1955年,中島幼八小學畢業,遇上了人生中第二次回國的機會。
某天,他偷聽到養父和孫振琴的談話,養父悄聲告訴孫振琴說: 「日本來信了。」
那時的養父,已經是孫振琴的第二個丈夫了,她的第一任丈夫早已去世,這個丈夫姓李。
孫振琴帶著中島幼八改嫁後,也把他的名字改成了李成林,之前他的中文名叫做陳慶和。
雖然有大名,可疼愛他的養母,始終管他叫做來福或者「福兒」。
李父嘴裡所說的「日本來信」,是一年前中島的生母寫了一封信,交給了戰後首次訪問日本的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
信中,中島的生母如下寫道:
之後,這封信轉到了區政府手裡,當地便開始著手調查中島幼八的情況,順藤摸瓜找到了李父。
第二天一大早,孫振琴就帶著中島幼八去了區政府,詳細地說了她收養中島幼八的全過程。
期間,中島幼八知道自己要回日本,竟嚇得腿肚子都在打顫,工作人員見他如此,便耐心地安慰他,說如果他願意回國,中國政府會把他平安送回去。
可中島幼八拒絕了,他明確地告訴工作人員說: 「絕不回日本,如果把我拉上火車,也要跳車跑回來,中國是我的家。」
養子的這番話,把孫振琴感動地不得了,她摟著中島幼八落下來淚,雖然兩人沒有血緣關系,可是相處了這么多年,早已像親生母子一般了。
第二天,生母給孫振琴寄來了一封信,她在信中對孫振琴撫養孩子的事,表現出了萬分感激,此時的中島也在信中第一次了解到了自己的故鄉,日本。
之後,生母給孫家寄來了包裹,都是些牛仔褲、夾克和尼龍襪一類的物品,孫振琴體諒生母的思子之情,還讓中島幼八寄信回去,信中還夾雜了一張中島幼八的照片。
孫振琴的開明和大度,也讓中島幼八十分感動,在他成長過程中,孫振琴從未對他隱瞞他的身世,很多日本遺孤被中國人收養後,他們的身世都被瞞了下來。
可孫振琴不一樣,她一直把中島幼八視為驕傲,也在四處宣揚他的身份,可如果要把中島幼八送回日本,她也是不肯的。
幼年和少年時的中島幼八,拒絕回到日本也是有原因的,他雖然是日本人,可他知道日本是侵略者,身為日本百姓,他也同中國人是一樣受害者。
很多戰爭過後留下的遺孤,都會對戰爭感到痛恨,包括中島幼八,而且在他成長過程中,看的很多圖書、電影里都會有類似於趙一曼這樣的英雄。
這些抗日英雄的偉大,更加襯托出侵略者的蠻狠和殘暴,這也導致當時的中島幼八,對日本產生了一種恐懼,而他對於回到日本這件事,更是萬分抵觸
而讓中島幼八產生改變的,是他的老師梁志傑,他們之所以相識,還是來源於養母孫振琴。
小學畢業後的中島幼八,因為成績太差沒有考上初中,孫振琴捨不得兒子一輩子都在地里刨食,便咬牙把兒子送到了女兒的家中。
養母當年說的話,中島幼八至今都無法忘記。
孫振琴說: 「一顆汗珠掉下來摔成八瓣,到頭來收成是好是壞,誰也沒法保證,當媽的心疼你這小身板能挺得了嗎?」
之後,中島幼八便跟著孫振琴,乖乖去了中國姐姐的家中,姐姐早已嫁人,丈夫在林業局上班,條件還算不錯。
當時的中島幼八隻有14歲,孫振琴卻早已為他打算好了前程。
在那個年代,鄉下人都把林業局稱為「林大頭」,大意是工作好,吃得好,拿到手的工資也少不了。
只是中島幼八不到年紀,孫振琴便想著讓他在女兒家住寄居,去當地的學校做插班生,再想辦法進單位工作。
此時的孫振琴也有著自己的打算,她與第二任丈夫的感情不好,皆因中島這個養子,女兒見母親過得辛苦,便讓孫振琴和丈夫離了婚。
之後,女兒又給孫振琴找了第三任丈夫,這個男人姓趙,在林業局做伙夫,脾氣好,人又憨厚,對中島也好。
相親後的第二天,孫振琴便和中島幼八挑明了說: 「來福,媽尋思了,為了你的將來,咱們乾脆搬到這來,跟昨天的趙大叔一起過。」
孫振琴的打算很好,她先讓趙伙夫向林業局申請住房,這樣一家三口也有地方住了,然後她再回到老家遷戶口,這樣中島也能順利在當地做插班生。
孫振琴回老家後,中島幼八便被託付給了趙父,他的名字也再次改成了趙成林。
孫振琴為了這個養子,也真可謂是盡心盡力,雖然中島幼八不是趙父親生的孩子,可趙父卻同孫振琴一樣,給了他全部的愛。
趙父最初收留中島幼八時,打算帶著他暫時住到自己的落腳地。
在去的路上,趙父才發現鐵道被洪水沖垮了,兩人只能步行走過去,途中經過一段路時,一段十丈長的鐵軌懸在了半山腰。
山下是滾滾的激流,洪水一浪一浪地打過來,看著實在是嚇人,要想通過這段路,就必須扶著岩壁從鐵軌上小心翼翼通過,一旦落水,後果不堪設想。
彼時的中島只有十來歲,膽子也很小,他被眼前的景象嚇得哇哇大哭,趙父卻耐心地安慰他: 「孩子,別怕,我背你過去。」
過鐵軌的之後,趙父把中島拴在了身上,確認繩子牢固後才慢慢扶著岩壁,通過了鐵軌這段路。
在中島幼八的記憶里,李父是嚴厲的,常常為他的存在和孫振琴吵架,可趙父卻是溫柔的,他缺失的父愛,從趙父身上體驗到了。
他跟著趙父去看電影,去旅行,相處如同父子一般,那時候大家的條件都不好,可趙父為了中島幼八能生活得好一點,每個月會給他十五塊錢做生活費。
這十五塊錢,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數目了。
只是趙父的工作太忙,中島幼八不能一直和他待在一起,學校的梁老師,便成了中島幼八的知心好友。
趙父工作忙的時候,中島幼八就住在梁老師的宿舍,他私下裡也會喊梁老師哥哥,中島幼八後來會回到日本,也是因為梁老師的緣故。
某天,梁老師問起中島幼八說: 「你在東京的母親肯定想你想得不得了,你不想嗎?」
中島幼八卻搖頭說: 「我更想養母,養母不回來,我不知道流多少眼淚。」
梁老師卻告訴他說: 「你的心情可以理解,這本就是一個可悲的事實,血肉相連的骨肉被日本的侵華戰爭拆散,這是多麼悲慘的 歷史 。」
彼時的中島幼八被這番話震撼到了,他一直以來都被中國人的善良和愛心感動,可遠在日本的生母,也同樣在思念他啊。
之後,梁老師一直在給他灌輸日本的一些知識,並且,梁老師希望中島幼八回到日本,為中日兩國的友好做出努力。
於是,中島幼八做出了決定,他要回到日本去。
1958年,16歲的中島幼八,在梁老師的籌備下和多方的幫助下,開始准備回日本的事宜,他打算先去哈爾濱聯系回國的事,可苦於沒有路費,中島幼八便為難地向趙父開了口。
當他提出自己要回到日本時,趙父非但沒有生氣,反而給了他50元做路費,當時梁老師一個月的工資都沒有五十塊。
從這點就能看出,趙父是真的把中島幼八當兒子看了,中島幼八走之前,趙父沒有回頭,可他卻背對著中島幼八,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世界上大著呢,這次出去好好見識見識。」
可中島幼八沒有想到,他這次離開,會與趙父永遠離別,並成為他心中永遠的痛。
回日本前,中島幼八回了沙蘭鎮去看養母,孫振琴也發現了他的海關通知書。
對此,孫振琴有些激動,她一邊哭一邊打中島幼八: 「你想回日本,明擺著說出來,媽把牛賣了,也要給你張羅盤纏,雖然你不是我生的,可是十幾年來我把你拉扯大,你早成了我身上的一塊肉了。」
在中島幼八的記憶力,這是養母第一次掉眼淚,她是個要強的女人,日子過得辛苦時也沒哭過,可卻因為與自己分離而流淚。
多年之後,中島幼八回憶起這一幕,感慨道: 「我回日本,是因為養母不在我身邊,過了好多年,我自己的歲數大了,才明白養母為了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支離破碎。」
原來當初孫振琴和趙父在一起,為的就是中島幼八,她給兒子拿到了城市戶口,讓他留在林業局,是為了他的前途著想。
孫振琴沒有城市戶口,只能留在農村老家,母子二人的分離,導致中島幼八對她產生了埋怨,直到古稀之年,中島幼八才理解了孫振琴的做法,明白了她是為自己好。
中島幼八回國的手續辦得很快,當他去公安局辦理最後的手續時,卻被告知日本來接日僑的船快要出發了,而且這是最後一艘船了。
因為時間匆忙,中島幼八來不及和養父母告別,就踏上了回國的路,中島幼八回國時,是1958年7月9日,他與家人來中國時坐的是「白山丸」輪船,回去時坐的也是這艘船。
回到日本後,中島幼八與生母團聚,然而,他的一切都要重新開始,他要學習日本話,要適應當地的食物和氣候。
這一切的一切都讓他無比思念中國,也思念中國的養母和養父,中島幼八有些後悔回到日本。
他開始打聽回中國的船隻,可那時的中日兩國還沒有恢復邦交。
眼看無法回國,中島幼八便想起了梁老師的話,是啊,他要為中日兩國的友好出一份力了。
高中畢業後,中島幼八進入了日中友好協會工作,後來又做了翻譯。
1969年,拿中島幼八當做親生兒子看待的趙父,在這一年離開了人世。
1972年,中日邦交恢復,中島幼八做起了翻譯工作,為來日本的訪華團工作,還接待過鄧穎超和廖承志等人,鄧穎超還誇他的漢語好。
在中日協會工作許久後,中島幼八有了回到中國的機會,可因為一些原因,他無法回到沙蘭鎮看望養母,為此,中島幼八特地打了個電話回去。
電話那頭,孫振琴喊著養子的名字無比悲傷,她喊: 「來福,來福。」
母親沙啞和悲傷的聲音,多年來一直縈繞在中島幼八的耳畔,讓他久久不能忘懷。
在日本期間,中島幼八一直和梁老師保持聯系,其中還有他兒時的好友。
1976年初,在中國的好友給他帶來一個噩耗,他的養母孫振琴去世了,而他之前寄給養母的一百元生活費,也成了喪葬費用。
聞聽噩耗,中島幼八悲痛萬分,他想回到中國給養母掃墓,探望久未見面的李父,如今,他在中國的「親人」,也只剩下李父了。
他向有關部門遞交了申請,最終,在政府的安排下,他與李父在寧安縣的國際飯店見了一面。
彼時的李父已經重病在身,他躺在擔架上被抬進了飯店與中島幼八見面。
這對「父子」只短聚了一天,雖然只有一天時間,可中島幼八極盡孝道,他給李父處理大小便,給他喂飯挑魚刺。
或許,中島幼八對李父這樣好,一方面是李父養育過他,一方面是他對養母和趙父都有愧疚,他們把他養大,可他還沒來得及盡孝,養父母就去世了。
1978年,李父離開人世,多年後,中島幼八回到中國,他把李父與孫振琴安葬,又去給視他如親生的趙父,以及孫振琴的第一任丈夫掃墓。
這次回來,中島幼八還從鄰居口中,聽說了自己當年匆匆離開中國後,養母聞言悲痛萬分的事。
那天的孫振琴得知兒子突然離開後,她竟哭倒在地大喊: 「我的兒啊,你怎麼把媽扔下,就回去了。」
2007年,中島幼八再次回到中國,他此次回來是為趙父遷墳。
晚年的中島幼八,常常回憶往事,回憶起自己平凡又充滿波瀾的一生。
中島幼八說:「 我希望中日兩國人民友好相處,增進理解,不使災難的噩夢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