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電影告白的詳細劇情
在《告白》里,所有的殺人動機都不是仇恨,而是慾望。
真正殺死森口老師女兒的並不是少年A,而是少年B。少年A最初的想法不過是製作出能直接殺害森口老師女兒的電擊設備,從而獲得別人對他的注意。
但是少年A製作出的電擊器並沒有殺死森口老師的女兒,所以他才會憤怒而取笑少年B。而少年B將森口老師的女兒丟進游泳池,這直接導致了小女孩的死亡——但是他並不是為了掩人耳目銷毀證據,而是他覺得少年A沒能殺死森口老師的女兒,但他可以。
森口老師在最後一節課上平靜地講述了這件事以後,就開始准備復仇。
而森口此刻也流著眼淚笑著說:開玩笑的呢。
《告白》講述不僅是主角的復仇,更是對庇護青少年犯罪的《少年法》的思考。日本著名偵探小說家東野圭吾在他的小說《彷徨之刃》里也有對於《少年法》的批判,相比於《彷徨之刃》,《告白》里對於這項法律的思考要更陰暗,也更深刻一些。
⑵ 日本電影告白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故事
《告白》講述的是某一天森口悠子發現其愛女被殺害在學校的游泳池中。盡管該起事件被斷定為意外死亡,但森口卻向學生們宣告犯人就在班中,並展開了自己復仇的故事。
自從被森口老師的宣告嚇住後,犯人B一直窩在房間里,不僅不出門,甚至不理發、不洗澡。溺愛兒子的母親看到他變成這樣非常傷心。她對老師很不滿,堅信在班主任女兒死亡事件中,兒子毫無責任,他只是被壞朋友騙了,幫了點忙而已。
誰也沒料到,寺田的家訪竟引發出意外的事態。
⑶ 《告白》這部電影講述了什麼故事 劇情發展有哪些深意看了一遍沒看懂。
早在千八百年前,孔自老人家就告訴我們,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德報德,以直報怨。但很多人理解為做人應該以德報怨。即便是不必要的犧牲也應該原諒和理解。日本《告白》這部電影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做錯了就是做錯了,別把世界想像的那麼美好,要用正義進行懲罰。
劇情的發展是很慢的張開的,就像一張網,慢慢地裹緊裹緊。每個人都分段式的訴說他們的故事,讓整部電影的脈絡一點一點清晰,但又無可奈何。劇情之所以這樣寫,或許是作者想讓別人看到一個惡意是如何產出的,家庭和社會對此有著怎樣的責任。
⑷ 每一次劇情發展都包涵深意,《告白》這部電影講述了什麼故事
乍一聽,「告白」這兩個字似乎和小清新的文藝愛情片有很大的關系,事實上,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總結《告白》這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一個母親的復仇」就再合適不過了。
森口是一位中學老師,她非常疼愛自己的女兒,可是她的女兒卻溺水身亡了,施暴者正是森口班裡的學生。
當然了,影片中的告白,不止這些,美月的告白,維特老師的告白……導演借影片中各色各樣的人,來表達他的內心,展現我們這個社會。
不管觀眾是否願意接受,其實導演就是想透過鏡頭,給觀眾展示一個沒有美化過的殘酷世界,來赤裸地展現人性的善惡,這就是影片的深意,也是導演的告白。
⑸ 日本電影《告白》的內容是怎樣的一種思想,其意義何在
《告白》探討了一些確實存在,但並非所有人都願意正視的東西。
1、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某種程度上,人之初,確實性本惡。通過後天的教導,通過社會規則、公益美德、懲罰機制的影響,某些人才會成長為無害的人。如果一味護短,或者一味聖母地宣揚「只是個孩子啊何必跟孩子計較」,他們會嚴重跑偏。
teenage的孩子是很躁動的,甚至是很危險的。因為他們開始開始躍躍欲試自己的力量,比如智力,比如魅力,比如影響力。但teenager對社會規則、公德心、師長的教導什麼的,正處於叛逆、蔑視的年紀。現實生活中很多校園暴力、校園欺凌,不是teenager做出來的嗎?
2、你不能指望每個人都能做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很多人的思維只圍著自己轉,讓他們對別人體諒、關愛、感同身受是不可能的。
比如《告白》中,殺手之一,他媽媽就一心護兒子,當著死者母親的面念叨「好可憐」,居然指的是「我兒子好可憐」而不是「死者好可憐」。總之,別人愛死不死,反正我兒子永遠是天下最好的人。看來熊孩子和熊家長無論中國還是外國都是個問題。
再比如《告白》里的女班長,對女主角說「修哉太寂寞了」,她以為女主角聽了這個理由,就能原諒修哉殺害人家無辜女兒的事實。女主角的反應特別給力,冷笑,瘋狂的冷笑,跟女班長告別之後女主角走著走著忍不住大哭,哭得一點形象都沒有。
我想女主角一定是從這一刻開始更加堅定了報仇的決心,因為要指望這些孩子和他們的朋友、家長意識到「殺害無辜是不對的」 簡直是不可能的。
3、成年人和小孩之間的關系其實挺微妙的。日本人很會刻畫這一點。
一方面日本的漫畫和電影總是鼓勵「少年英雄」的出現,總是描寫小朋友變身後打敗成年的魔王什麼的;另一方面也不忌諱描寫大人對孩子的那種警惕。畢竟「世界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比如《大逃殺》的大背景就是teenager們已經到了失控的地步,他們年輕,有力量,團結一致把成年的師長架空,他們全體逃課的時候,老師完全無力挽回局面,他們捅傷老師的時候,老師只能躲起來洗傷口,這種背景下才有了「BR」法,用一年一度的大逃殺來震懾未成年人,宣告「小子哎,看清楚,世界還在成年人的手裡」。
4、那個年輕的熱血老師的經歷,作者的意思是說,成年之後,思維一定要像個成年人,別停留在熱血漫畫里。空有志氣和善良有什麼用,把眼前的一切想得無比美好有什麼用,這樣的人特別容易被人利用,被當槍使。
⑹ 《告白》這部電影講述了什麼故事,劇情有哪些深意
《告白》是一部2010年日本電影,根據小說《告白》改編而成。電影講述了某一天森口悠子發現其愛女被殺害在學校的游泳池中。盡管該起事件被斷定為意外死亡,但森口卻向學生們宣告犯人就在班中,並展開了自己的復仇。劇情深意在於人之私慾究竟有多可怕,誰也說不清楚,越是內心軟弱的人越是會欺負弱小以欺騙自己的人格。
在電影《告白》中,鏡頭的移轉似乎不曾停歇,也不聚焦在特定人物身上,偶出現在某些沖擊性的關鍵時刻的面部特寫盡頭,似乎就象徵著復仇的殺人預告。在故事的行進中,整部電影似乎緊緊扣著報復和背棄這兩個曖昧的主題。
中島並不預設立場去判斷孰是孰非,而是有意去除原著中較為帶有西方宗教意味的段落標題,讓故事一段段地連結著所有人物的自白以及對於他人的報復,反覆地讓被害者成為加害者又成為被害者,就這么繞了一圈再回到原點。
⑺ 怎樣理解《告白》這部電影日本社會真的那麼壓抑嗎
我有段時間很喜歡日本電影,什麼《情書》、《大逃殺》、《好想告訴你》、《嫌疑人X的獻身》等等,日本的話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他都非常現實的揭露了很多現象,他不想中國影視就拍一些婆婆媳婦之類的,也不像韓國電影跟現實差距太大,韓劇太過夢幻,日本的影視是非常現實的,不按套路出牌的,建議大家可以找一點相關的影視作品看看,真的挺不錯的。
總結:類似的橋段在人類歷史上比比皆是,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比如你在觀看岩井俊二的青春電影的時候,會發現,對少年的孤獨和青春的痛楚的意識是從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就開始了的,而戰後「迷惘的一代」更是成為了這種意識的最佳代言。
所以說苦難其實並沒有代際之分,年輕的一代未必就比年長的一代幸福,也未必就比年長的一代無知。年長者由於無知和自負而犯下的錯誤難道還少嗎?這個問題根本無需回答。
⑻ 日本電影《告白》到底講什麼有點看不懂
以前看過,只屬於比較暗黑的電影了,老師的孩子被她班裡學生兩個學生惡作劇給害死了,然後她就利用人的恐懼心理,雖然沒有正面報復,但是最後這兩個學生的下場都超級慘。。。
1、《告白》說的是少年們的自我意識膨脹到無法自控的程度,而失去了犯罪意識。由此帶出了一個小群體中的集體式瘋狂以及扭曲的母子關系等等。
2、 這是根據同名小說投拍,電影基本沒有多大改動,不能用電影鏡頭表現出來的,也用獨白表現了。人物的精神狀況啊,起因發展結果都很連貫,而且刻畫的很有說服力。
3.、導演也是個很能用鏡頭說話的人,這跟他是從廣告出身有關。背景音樂用了Boris、Radiohead等樂隊的歌曲,OST太出彩了,沒法用言語表達。首推電台司令的last flowers。其次是日本搖滾樂隊Boris的那首《にじむ殘像》,近乎驚艷了。
4、37名學生,平均13歲,一直很佩服日本的童星在如此小的年紀都能挑大樑出演而且演技不俗(譬如mother里的蘆田愛菜)。尤其這個電影里,37個學生在知道同學殺了人後,依然能在陽光下嬉戲打鬧的場景讓人不寒而慄。
總結:這是部典型的日本電影,暴力美學趨於極致,極其小清新的表達了一個極端壓抑的故事。你會有看著驚悚片里的青春片的感覺。
⑼ 日本電影《告白》的詳細劇情和結局
劇情:在一所普通的高中,在一年級B班的班會上,班主任森口悠子的一番話讓所有的同學目瞪口呆。數月前,森口老師的獨生女被發現死在學校的游泳池裡,最後警方認定是意外事故,而她卻清楚真凶其實是自己班上的兩個學生。森口向受到少年法保護犯人A和犯人B宣告:「這件事不會就這么了結,我會用超乎想像的方式來對你們進行懲罰。」
森口隨即辭去了工作。犯人A和往常一樣來學校,犯人B卻不再上學了。
結局:松老師的仇報了,兩個母親死了,一個兇手瘋了,一個兇手不瘋,也要痛苦一輩子。
(9)日本電影告白解析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松隆子飾演森口悠子,S中學1年B組的班導,與知名熱血教師櫻宮正義交往並且懷孕,在婚前因為櫻宮正義驗出染上艾滋病,兩人商議後決定取消婚禮,由自己一手撫養女兒長大,她十分疼愛去世的女兒愛美。愛美被謀殺後,森口一手計劃計劃了復仇並成功。
2、岡田將生飾演寺田良輝,櫻宮正義的崇拜者,代替森口的位置當班導,同學們叫他「維特」,對森口對渡邊及下村的復仇毫無認知,在蒙在鼓裡的情況下被森口收買及誤導,在下村殺死自己的母親後被北原追責,因而離開了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