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香港邵氏經典武俠動作片
邵氏電影大全
1. 大醉俠(1966)
2. 十三太保(1970)*
3. 星際鈍胎(1983)
4. 流星蝴蝶劍(1976)*
5. 香江花月夜(1966)
6. 江山美人(1959)*
7. 成記茶樓(1974)
8. 傾城之戀(1984)
9. 大軍閥(1972)*
10. 愛情的代價(1970)
11. 七十二家房客(1973)
12. 花心大少(1983)
13. 花田錯(1960)
14. 花月良宵(1967)
15. 藍與黑(1966)
16. 無名英雄(1971)*
17. 傾國傾城(1975)*
18. 天涯明月刀(1976)*
19. 何日君再來(1966)
20. 天 網(1974)*
21. 楚留香(1976)*
22. 藍與黑續集(1966)
23. 三 笑(1969)
24. 檸檬可樂(1982)
25. 紅伶淚(1964)
26. 刺 馬(1973)*
27. 瀛台泣血(1975)*
28. 妲 己(1963)
29. 江湖奇俠(1965)
30. 乾隆下揚州(1978)*
31. 三少爺的劍(1977)*
32. 人皮燈籠(1982)
33. 大哥成(1975)
34. 西遊記(1964)
35. 釣金龜(1968)
36. 方世玉與洪熙官(1974)
37. 不了情(1961)
38. 盤絲洞(1967)
39. 我愛金龜婿(1971)
40. 城市之光(1984)
41. 十二金牌(1970)
42. 小雜種(1973)
43. 蛇殺手(1974)*
44. 雲 泥(1968)
45. 一樂也(1973)*
46. 猩猩王(1977)
47. 表錯七日情(1983)*
48. 愛 奴(1972)*
49. 乾隆皇與三姑娘(1980)
50. 娃娃夫人(1971)
51. 邊城三俠(1966)*
52. 鐵扇公主(1966)
53. 蝙蝠傳奇(1978)*
54. 壁 虎(1972)
55. 花團錦簇(1961)
56. 緣 份(1984)
57. 如來神掌(1982)
58. 哪 吒(1974)*
59. 拳 擊(1971)*
60. 少林寺(1976)*
61. 大刀王五(1973)
62. 少林三十六房(1978)*
63. 萬古流芳(1964)
64. 鑽石艷盜(1971)
65. 萬花迎春(1963)
66. 三十年細說從頭(1982)*
67. 文素臣(1966)
68. 千門八將(1981)
69. 花街時代(1985)
70. 宋宮秘史(1965)
71. 酒 簾(1976)
72. 千王斗千霸(1981)
73. 保 鑣(1969)*
74. 憤怒青年(1973)
75. 金菩薩(1966)
76. 毒 女 (1973)*
77. 書劍恩仇錄(1981)*
78. 風流韻事(1973)*
79. 梁山伯與祝英台(1961)
80. 捉鼠記(1974)
81. 啞巴與新娘(1971)
82. 斷腸劍(1967)
83. 青春戀(1969)
84. 報 仇(1970)*
85. 倩女幽魂(1960)
86. 中國超人(1975)
87. 霹靂十傑(1985)*
88. 油鬼子(1976)
89. 女人面面觀(1974)*
90. 金瓶雙艷(1974)*
91. 背叛師門(1980)
92. 女兒國(1968)
93. 女巡按(1966)
94. 青春1000日(1982)
95. 面 具(1974)*
96. 水兒武士(1985-沒此片資料)
97. 楊過與小龍女(1983)
98. 錦衣衛(1984)
99. 夕陽戀人(1971)
100. 欲焰狂流(1969)*
B. 香港電影《十年》影評
《十年》是2015年由五位香港導演聯合執導的科幻劇情片,通過五個虛構故事呈現對2025年香港社會政治生態的悲觀想像,引發對身份認同、文化流失和制度沖突的深刻討論,曾獲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
影片核心主題與結構
反烏托邦敘事
影片以分段式結構呈現五個獨立故事,每個故事均圍繞香港未來十年可能面臨的困境展開:
《恐怖雞》:通過普通話能力限制計程車司機載客范圍,隱喻語言政策對本土職業的擠壓;
《本地蛋》:雜貨店被迫將“本地蛋”改稱“香港蛋”,反映身份標識的強制性異化;
《方言》:聚焦本土語言消亡危機,暗示文化同質化焦慮;
《自焚者》:描繪民眾對高壓政策的極端反抗;
《浮瓜》:以移民潮映射對自治權終結的恐慌。
社會政治隱喻
影片將香港回歸“五十年不變”承諾的倒計時具象化,直接指向2047年後的制度不確定性。例如《樹大招風》中“賊王”的沒落象徵舊秩序的瓦解,而《紅VAN》的“空城香港”則暗喻港人對歸屬感的迷失。
爭議與影響
意識形態爭議:影片被批評為“妖魔化大陸”與“陰謀論”,尤其是《恐怖雞》延續了香港電影中對內地人的刻板負面形象;
文化事件意義:盡管內容敏感,但金像獎的頒獎被視為對香港電影自由表達的捍衛,主席爾冬升引用羅斯福名言“唯一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回應質疑;
創作背景關聯:影片與《樹大招風》《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等同類型作品共同構成香港“後回歸時代”的焦慮敘事譜系。
藝術評價
風格創新:採用低成本獨立製作模式,以偽紀錄片手法增強真實感,配樂與鏡頭語言凸顯壓抑氛圍;
局限性:部分情節被指缺乏現實邏輯支撐,如《自焚者》中的政治符號過度直白,削弱了反烏托邦寓言的普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