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邵氏四大導演之一:李翰祥,他擅長的不僅是風月片(上)
道長原計劃寫完邵氏艷星後寫個美國兇案系列,讓大家轉換一下口味,不過鄭浩,劉濤,一罐啤酒,夏天的風等朋友都留言說想看李翰祥和張徹這些邵氏導演的故事,那我們還是先開個邵氏四大導演系列吧!
李翰祥、張徹、胡金銓、楚原作為邵氏名氣最大的四位導演,他們的人生可能一本書都寫不完,要想寫進一二篇文章里更是困難,我們不如從李翰祥開始,說一說他們在影壇的一些趣事,也許會更有意思。
說起李翰祥,可能大家第一印象就是風月片大師,其實,李翰祥一生拍片無數,歷史、戲曲、奇情、風月、歌唱、恐怖等什麼類型都有,風格多變,有著「片廠變色龍」之稱,不過,他最為出色的是黃梅調,清宮戲,風月片三種,各有各的妙處。
李翰祥生於1926年,遼寧錦州人,曾在北京學習西洋畫。於1948年赴港從事有關電影工作。他從演員開始,擔任過各種職務,如美工、編劇、副導演等。 1954年升任導演,首部獨立執導作品為1956年拍攝的《雪裡紅》。
《雪裡紅》受到邵氏賞識,經爾光促成,李翰祥離開了永華公司,加入了邵氏,進入邵氏的他力主拍攝黃梅調電影,選用林黛主演影片《貂蟬》,影片於1958年上映,不但榮獲了第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隨後還打破了國語片在香港的票房紀錄。
《貂蟬》票房的成功令老闆邵逸夫對李翰祥極有信心,隨後便支持李翰祥拍了《江山美人》,該片1959年公映,得到空前的賣座紀錄,李翰祥的黃梅派電影漸漸成為邵氏影片中的一大支。
1963年,李翰祥大膽地起用當時籍籍無名的凌波反串男主角,導演了《梁山伯與祝英台》,影片公映後轟動了整個東南亞,首次接觸黃梅調的台灣觀眾更是如痴如醉,據說有人看過一百三十幾遍,凌波也憑著此片紅了幾十年。
但拍完《梁山伯與祝英台》之後,李翰祥卻對邵氏起了叛心。他想離開邵氏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是對自己的待遇不滿,在李翰祥的訪談錄里,他是這么說的:邵逸夫去把岳楓、陶秦都重金挖角過來。岳楓拍《紅娃傳》預算16萬,他導演費就三萬二萬的,我才八千港幣一個月呢!他們拍一部等於我拍三部。可是《江山美人》在吉隆坡又得了最佳影片在內的12面金鑼。算算,我替邵氏大概賺了3600萬元,等於我替它擦亮了招牌。
那個時候邵氏公司的招牌真的很亮,我可以說是為邵氏打亮了招牌,也擦亮了招牌。但是在那個時候,我還是第三流的導演。我受委屈到什麼程度呢?那時邵氏公司在清水灣片廠蓋了四個棚,我沒在棚里拍戲,沒我的份,因為他們一個人占兩個棚拍戲。
老實講沒有賺了錢不顧伙計的,我現在說的都是很坦白的,那個時候我一直要拍《紅樓夢》,那時我可能有點功高震主,連鄒文懷的話也不聽,邵逸夫也都聽我的。哪曉得,我到日本出外景時,他們就找了邱什麼我也不記得名字,拍了《紅樓夢》,找袁秋楓,找樂蒂、任潔合作。這件事我很不滿,這就是我離開邵氏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是我到日本拍《梁祝》特技場面的不愉快事件。鄒文懷領導我們去的,他和樂蒂、凌波住在一個五星級大酒店,把我跟助導金銓和任潔、李昆住在一個三級酒店,這也是我離開邵氏原因之一。但主要還是他們找別人拍《紅樓夢》,這簡直就是給我顏色看—不是你一個人會拍黃梅調,別人也會拍。
還有一個原因,我在拍《梁祝》的時候沒說完,鄒文懷帶著日本製片賺了很多錢,現在我知道了,他帶著別人,然後打報告說李翰祥做化蝶,飛天場面時增加預算,這不對、那不對的。特技結果後來都拍得不好。邵逸夫看了很不滿意,不滿意他也不好講。我提議結尾重新拍,拍完了再配音,有天邵逸夫臉色鐵青,他喊「翰祥,這是錢哪!」他意思是,你花了那麼多錢,超出那麼多預算,當時我眼淚在眼眶轉:我給你邵氏公司賺了那麼多錢,打響了那麼大招牌,江山是我打下來的,你跟我說這種話,那時我心裡很不平衡。「
可以看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功成名就後的李翰祥對邵氏頗多怨言,但邵氏是老闆制而不是股份制公司,對員工實行的是工酬制度,雖然邵逸夫很想挽留李翰祥,但卻採取強硬的用合同威脅的方法。
「我想離開邵氏,邵逸夫並不是不知道,我跟他說我要離開了,邵逸夫說有合同啊,你一走我就告你,完全用這種方法對付我「,李翰祥說,」我就是吃軟不吃硬,你就是打官司,我也死也不幹。「
邵逸夫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出於惱怒,想當初是邵氏給你機會,讓你出人投地,捧紅了你,如今你一羽翼豐滿,就想著遠走高飛,要是人人都這樣,那還得了?但面對邵逸夫的威脅,李翰祥卻下定決心,就算合同沒到期,就算毀約,就算打官司,我也要走。
邵逸夫看到來硬的不行,便讓鄒文懷去勸說李翰祥,他讓鄒文懷告訴李翰祥,不但會增加他的片酬,還會盡量滿足他的要求,但他沒想到鄒文懷雖然希望公司發展強大,但內心卻隱隱希望李翰祥離開,所以他去勸說李翰祥並不帶多少誠意。
既然沒有誠意,李翰祥自然是鐵定要走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一定要走,就隨他去吧!「邵逸夫私下裡對鄒文懷說,他雖然拿合同來要挾李翰祥,但江沒真正打算過和李翰祥打官司,兩敗俱傷的事情他是不屑去做的,但是,聽說李翰祥要帶凌波走,邵逸夫是真著急了,他對鄒文懷下令,無論如何要留住凌波。
沒遇到李翰祥之前,凌波只是一個拍福建語電影的無名演員,是李翰祥一手捧紅了她, 對李翰祥,凌波是心存感激的,所以李翰祥一開口,凌波就答應跟他走。
鄒文懷對正當紅的凌波和對李翰祥不同,他真心不希望凌波離開,他很有辦法,沒有勸凌波留下,反而很貼心的對凌波說:「你年輕,那裡有前途就去那裡干,李導是個有本事的人,跟著他錯不了,我不留你。不過,你跟他要十萬塊錢,他給你,就簽合同,不給,就不簽,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對一家公司實力的考驗。你想,一家公司連十萬塊都拿不出,你在這家公司還有什麼前途,況且你現在已經是大明星了,身價遠遠不止這個數。」
凌波聽了鄒文懷的話,真的跑去找李翰祥要十萬塊錢,李翰祥事後回憶說,凌波這事最好玩了,邵逸夫這人厲害,他要凌波跟我要求:「我要十萬現款,有就跟你們簽合同。「邵逸夫明知我拿不出錢。凌波不能來,我也騎虎難下,不能不出來,所以就組織了國聯。
1963年,李翰祥在另一個電影大亨:電懋老闆陸運濤的支持下,脫離邵氏自組國聯電影公司。
今天先說到,明天再繼續說說李翰祥離開邵氏又返回邵氏的故事,還有他如何調教演員演技的趣事。
㈡ 李瀚祥的主要作品
黃梅調電影
黃梅調電影在港台地區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一直風靡東南亞華人地區30年,是一出經久不衰的劇種。當時,黃梅調電影甚至比功夫片還要搶手,港台地區的各大電影公司都爭相拍攝黃梅調電影。可是能夠傲視群雄的,只有邵氏一家公司而已,不光是因為邵氏資源雄厚,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邵氏有李翰祥這個金字招牌。毫不誇張地說,李翰祥是把黃梅調電影推向頂峰的人,他絕對稱得上是黃梅調電影的代表人物。
1958年,李翰祥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黃梅調電影——《貂蟬》,影片獲得了成功,市場反映良好,還在亞洲影展上斬獲5項大獎。才華橫溢的李翰祥並沒有沾沾自喜,《貂蟬》對於他來說,只不過是一次市場試探,好戲還在後頭。第二年(1959)上映了他導演的《江山美人》,這是讓李翰祥名聲大震的一部影片,按照當時的規模,這部影片算的上是一部豪華巨片,由當紅影星林黛和趙雷主演,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劇中幾首經典曲目也在港台地區傳唱不衰。《江山美人》在亞洲影展上攻城拔寨似的拿下10項大獎,李翰祥風頭一時無兩。
在59年到63年之間,李翰祥也轉變風格,導演了多部不同類型和風格的影片,大都很成功,這也奠定了他日後多元化發展的道路。62年他拍攝完成了歷史大戲《楊貴妃》,也是一部黃梅調電影,由巨星李麗華主演,影片同樣獲得了成功。到了63年,李翰祥的人生因為一部影片而完全改變,這部影片也令整個東南亞的華人為之傾倒與瘋狂,這就是無與倫比的愛情巨制《梁山伯與祝英台》。一部《梁祝》,讓李翰祥成為亞洲最具票房價值的導演,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華人都在追看這部電影,火爆程度遠遠超過了30年後的《泰坦尼克》。僅在台北,這部影片就公映了長達半年之久,很多觀眾連看了數十遍還拍手叫好,經典程度自不待言。有人曾經說過,《梁山伯與祝英台》的轟動程度是空前絕後的,電影工業的往日和將來都難以再現這樣的場景,這話或許是真的。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黃梅調電影的巔峰之作,也是李翰祥個人電影生涯中最成功的作品。李翰祥在《梁祝》之後就去了台灣,希望在那裡實現自己成為電影大亨的夢想。當李翰祥再次執導黃梅調電影,已經是1977年的事情了。他1972年生意失敗回歸邵氏之後,只導演了一部黃梅調電影,就是林青霞和張艾嘉主演的《金玉良緣紅樓夢》,當然無法重現往日輝煌,但也為自己的黃梅調電影畫上圓滿的句號。
風月片
如果說用一個字來形容黃梅調電影,那就是「雅」,清新淡雅,畫面賞心悅目。要是用一個字來形容風月片,那就是「俗」,市井情趣,坊間笑談。華語電影風月片,李翰祥是開山鼻祖,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位。風月片和黃梅調電影走的是兩個極端,李翰祥日後備受爭議,也是由於他拍攝風月片肆無忌憚,揮灑自如。
風月片即情色片,徹頭徹尾的商業電影,即便強如李翰祥,很多風月作品也難免流俗,為後人詬病。李翰祥開發風月片這一類型,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他在台灣創業失敗之後,回到邵氏雖然還是導演,可早已一貧如洗,為了重振聲威,他便把目光投向了容易賺錢的情色電影,沒想到大獲成功。後來他拍攝了大量同類型的影片,成為自己電影生涯中又一重要片種。
李翰祥72年回到邵氏之後的第一部影片,就是被視為風月片鼻祖的《大軍閥》。今天來看《大軍閥》,情色鏡頭只有少許,可是這在當時已經是開風氣之先了。《大軍閥》一炮打響,不僅為李翰祥重新積聚不少人氣,也捧紅日後叱吒影壇的笑星許冠文。李翰祥和許冠文繼而還合作了《一樂也》、《聲色犬馬》等經典作品。
李翰祥非常喜歡研讀《金瓶梅》,他的古典美學修養頗深,這在他早期的黃梅調電影中就可以看出。李翰祥根據他對《金瓶梅》的研究心得,拍出了《風流韻事之惠蓮》、《金瓶雙艷》、《武松》三部電影。其中尤以《金瓶雙艷》成績最為突出,堪稱風月片代表之作。《金瓶雙艷》的可貴之處在於,不拘泥於一般風月片渲染情色的套路,而是在表現情色場面的同時,更突出了對人物內心的刻畫和原著精髓的把握,使這部影片成為具有一定藝術品味的風月片。
李翰祥的風月片還有一個最突出的貢獻,就是發掘了一大批性感艷星,為香港影壇增「色」不少。經過他的提攜,胡錦、恬妮、邵音音、余莎麗、白小曼、陳萍等等,她們都成為紅極一時的性感女星,為邵氏奉獻了無數佳作。
李翰祥的風月片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敢拍」,大大突破了過去港片的暴露尺度和觀眾的心理承受能力,這也是他風月片炙手可熱的重要原因。另一個特點就是取材廣泛,李翰祥的風月片的題材五花八門,戲曲、相聲、中外名著、坊間笑談、民間故事等等,只要是他覺得可取,他都會放到自己的電影之中。所以,李翰祥雖然拍攝了大量的風月片,可是沒有一部有雷同的感覺,每一部都能出奇出新,保證了影片的質量。李翰祥風月片最後一個特點就是結構,他的風月片大多都是結構鬆散的作品,往往是確定一個主題,然後分成幾個小故事來組成一部電影,和名著《一千零一夜》的結構很相似。比如他的《拈花惹草》,幾個故事發生在不同的年代,本身沒有什麼直接聯系,之所以能夠把它們拴在一起,就是因為幾個小故事都是講述男女拈花惹草,它們主題相同。
李翰祥重回邵氏之後拍攝了大量的風月片,他後來似乎也是樂此不疲,雖然他的風月片沒有多大的藝術價值,但是非常具有觀賞性,放到今天看仍不落伍,並且他在風月片中對於舊時民俗形象刻畫,也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影響資料。李翰祥就是「俗」,也要「俗」的與眾不同,這樣反映出大導演特立獨行的處世原則。
宮廷片
宮廷片就是歷史大戲,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史詩巨作」。李翰祥一直都有拍攝歷史大戲的宏圖偉願,並且不斷付諸於實踐。歷史大戲是李翰祥最看中的一個片種,製作態度極為認真,製作規模也是率創新高。
早期的黃梅調電影《貂蟬》、《江山美人》中,已經有了宮廷片的雛形,可這些影片以敘事為主,淡化了影片的時代背景,而時代背景恰恰是歷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李翰祥1960年拍攝的《武則天》,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宮廷大戲,人物命運緊扣時代主題,通過武則天一生的政治命運,反映出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變革,是一部思想性和觀賞性並重的影片。
宮廷片由於拍攝周期過長,製作經費龐大,投資的風險也很多,所以李翰祥並沒有過多的機會一顯身手。導致李翰祥在台灣一敗塗地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因為他自己投資製作的歷史巨片《西施》票房慘敗,電影大亨的夢想也徹底被粉碎。所以李翰祥本人也對拍攝歷史巨片更加謹慎。李翰祥後期在邵氏拍攝的宮廷片巨制,只有《傾國傾城》和《瀛台泣血》兩部而已。但是《傾國傾城》完全稱得上是經典之作,全劇無論是布景、服裝,還是人物刻畫,都算的上是超一流的水準,拍出了但是港片罕有的大氣魄,是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電影。《傾國傾城》講述了慈禧60大壽和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一段歷史,李翰祥將看似不相乾的兩件事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慈禧太後奢華的壽筵,反映出滿清政府腐敗無能的實質,這也是直接導致八國聯軍橫行無忌的最根本原因。《傾國傾城》幾乎動用了邵氏當時所有的一線紅星,製作規模空前龐大,在不出外景的前提下,靠搭建的內景拍出了北京紫禁城的威嚴與肅穆,彰顯了李翰祥深厚的美學功底。
李翰祥在邵氏不光是有宮廷大戲,他也拍攝宮廷小戲,這就是他的「乾隆皇帝」系列,這個系列都是由劉永主演,這也是劉永個人演藝生涯的巔峰時期。「乾隆皇帝」系列,李翰祥一共執導了5部,分別是《乾隆下江南》、《乾隆皇君臣鬥智》、《乾隆皇與三姑娘》、《乾隆下揚州》、《皇帝保重》。這些電影戲說的成分很重,這或許也是今天清宮戲說劇的濫觴。這幾部電影題材上是屬於宮廷片,只是格局不大,都是從小處著眼,主要都是講述乾隆皇帝軼聞趣事,結構上和風月片相似,都是由一個主題串起幾個小故事,來組成一部完整的電影。「乾隆皇帝「系列的可看性很強,風趣幽默,很多情節還照搬了劉寶瑞的單口相聲段子,趣味性十足。
80年代初,李翰祥來到了內地,與內地合作拍片,因為內地極為豐富的物力資源,也促使李翰祥宮廷大戲修成正果。《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都是在北京故宮實景拍攝,整體的氣勢和規模,都要遠遠地超越邵氏。
李翰祥作為六七十年代香港電影的代表人物,也是當時極少數走遍兩岸三地拍片的電影人,他在無形中增強了各地區之間電影技術的經驗交流,為華語電影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地推動作用。李翰祥一生飄忽不定,作品的風格也隨著人生境遇不斷轉變,不管是「俗」也好,「雅」也好,他那些有口皆碑的經典影片,將註定和他的名字一起永垂影史。
㈢ 邵氏大導演李翰祥有什麼趣事
1971年,李翰祥回到了香港,令人意外的是,在台灣失敗的他,卻住進了豪華酒店,帶著兩位副導演,找一些熟人影星幫忙客串,用了短短幾天,把幾個東湊西湊的小故事拍成電影《騙術奇譚》,結果香港票房居然賣到一百多萬,與張徹、李小龍的動作片一起躋身當年十大賣座港片!
《騙術奇譚》的成功,讓李翰祥乘勝追擊,再接再厲,立馬又拍了部《騙術大觀》,又狠狠地賺了一把,確實厲害。
1972年和1973年,李翰祥接連拍了《風月奇譚》《一樂也》《風流韻事》《北地胭脂》幾部風月電影,票房收入接近1500萬,比之李小龍三部電影1300萬的票房收入更高。
1982年,李翰祥將自己在《東方日報》的連載《三十年細說從頭》拍成電影,講述他從影以來娛樂圈裡發生的奇聞趣事,這也是他為邵氏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
㈣ 香港有一部電影叫什麼三十年
是的,香港在1982年、由已故大導演李翰祥為邵氏拍的最後一部電影,名字就叫《三十年細說從頭》,片名《三十年細說從頭》本是李翰祥在《東方日報》連載三年的專欄名字,講的是李大導演沉浮影壇三十年間的所見所聞,由於爆出不少片場秘料,自然大受讀者歡迎,後來還結集出版了上、中、下三本書。1982年,李翰祥將其搬上銀幕,專拍發生在片場的趣聞艷事。
不過樓上說的是任賢齊主演的是不對的,1982年他可能才幾歲吧?盧巧音還沒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