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愛奇藝河南戲曲豫劇曲劇越調,電影版老戲全劇。全場戲
這些壓縮包都已經上傳到網路網盤里了
打開附件壓縮包鏈接(壓縮包里還有更多下載鏈接)
勾選全部資源,然後點擊「保存到我的網路網盤」
打開安裝的網路網盤客戶端,登陸自己的網路號
(如果沒有可以隨便申請一個),
在裡面找的剛剛轉存資源,勾選你需要的,直接下載就可以了,
壓縮包里還有其它鏈接
如果使用手機查看網頁,有可能看不到附件,請要用電腦查看下
B. 豫劇桃花庵全場戲詞
豫劇《桃花庵》
唱詞:
九盡春回杏花開,我的張才相公!
九盡春回杏花開,那鴻雁兒飛去紫燕兒來。
蝴蝶兒雙飛過牆外,想起來久別的奴夫張才。
張才夫出門十餘載,一十二載未曾回來。
為奴夫在神前我掛過彩,為奴夫我許下了吃長齋。
為奴夫在門外我算過卦,為奴夫在月下常徘徊。
為奴夫廟內求神神不語,在那門外邊算卦,卦卦帶災。
奴好比梧桐鳳良伴不在,奴又比那鴛鴦侶誰把俺拆?
奴好比芙蓉鏡掩了光彩,奴又比孤山鸞鳴聲悲哀。
為奴夫我懶把鮮花戴,為奴夫懶上梳妝台。
為奴夫茶不思我飯也不愛,為奴夫我晝夜不眠常等待。
張才夫他好比石沉大海,把他的生死存亡實實地難猜。
竇氏女年長三十外,我跟前缺少兒嬰孩。
張才夫你若有好和歹,撇下我孤苦伶仃怎樣安排?
叫丫環你領我過街樓上,站至在過街樓細觀明白。
過路的君子有千千萬,怎不見張才回家來?
哭聲我的夫你回來吧,樓棚上嘆煞妻珠淚盈腮。
(2)豫劇電影請戲全集擴展閱讀:
九盡春回杏花開,那鴻雁兒飛去紫燕兒來。蝴蝶兒雙飛過牆外,想起來久別的奴夫張才……
該劇講述了一段跨越十六年時間的悲歡離合。張才虎丘逛會偶遇妙善,在桃花庵內成就魚水之歡。3個月後,張才染病身亡,妙善身懷有孕,後來產下男嬰。16年後,張才之妻竇氏偶遇此子,收為義子,通過盤姑,爭子,一家團圓,皆大歡喜。
《桃花庵》作為一部傳統劇目,豫劇的六大家都有演繹。桑派相比於其他流派,在音樂上更豐富,唱的技巧上來講,「平中見奇,奇中見妙」,比較受觀眾歡迎。桑派藝術傳承人,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竇氏」的扮演者苗文華說。
該劇化腐朽為神奇,將劇中人物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將中國人特有的人情、人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看似輕描淡寫的戲詞卻深入人心,警示世人要做心胸開闊的善良之人。
其次,該劇發揚了桑派的特點,在唱腔上別具一格,人物塑造上,該劇將「竇氏」鮮活的貫穿全劇始終,並層層遞進,演繹出了一個賢良、智慧的女性。
《桃花庵》把本是悲劇劇情,用很多喜劇手法表演出來,演出了「人情味兒」。該劇視野寬闊,視角獨到,這不僅僅是藝術繼承,還具有實際的現實價值。
C. 豫劇電影《五世請纓》mp4下載
豫劇《五世請纓》是一部經典的戲曲作品,講述了五世忠良為國盡忠的故事。這部劇以忠義為主題,展現了古代英雄的豪情壯志。劇中人物性格鮮明,劇情跌宕起伏,深受觀眾喜愛。豫劇作為中國傳統戲劇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豐富的藝術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五世請纓》不僅展示了豫劇的藝術魅力,也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該劇通過細膩的表演和精湛的技藝,讓觀眾感受到了豫劇的獨特魅力。豫劇唱腔悠揚,表演生動,為觀眾呈現了豐富多彩的藝術享受。豫劇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五世請纓》作為一部優秀的豫劇作品,不僅在國內享有盛譽,在國際上也獲得了廣泛認可。
如果您想欣賞這部劇,可以通過網路平台找到相關視頻資源。豫劇《五世請纓》在各大視頻網站上都有完整的版本,您可以在線觀看。此外,如果您想要收藏這部劇的視頻,可以在官方網站或者視頻平台下載高清版本。豫劇《五世請纓》不僅僅是一部劇目,更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去欣賞和傳承。
欣賞豫劇《五世請纓》不僅可以讓我們領略到中國傳統戲劇的魅力,還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這部劇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精湛的藝術表現,向我們展示了古代英雄的英勇事跡和忠誠精神。豫劇《五世請纓》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讓我們一起欣賞這部劇,感受其中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D. 豫劇電影rmvb在哪個視頻里下載,高清的也可以
到辛培網路資源網下載豫劇高清視頻
壓縮包已經上傳到網路網盤了,
網路網盤下載方法
1.下載網路網盤資源需要先免費注冊一個網路賬號.
2.打開下載鏈接,勾選需要下載的文件,然後點擊「保存到我的網路網盤」或「保存到網盤」(如果提示容量不夠,請先轉存一個壓縮包)會自動彈出轉存位置選擇,選擇後點擊確認.
3.保存文件成功後,點擊網頁右上角的「客戶端下載」,電腦上安裝需要下載PC版,安裝客戶端。
4.打開安裝後的網路網盤客戶端,登陸賬號,選擇下載的文件,就可以下載了
E. 講述河南戲曲的電影有多少 順便說下電影名 謝謝、
《花木蘭》 豫劇, 河南豫劇院演出 , 常香玉主演,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6年拍攝。
《下鄉與趕腳》 曲劇兩個小戲 鄭州市曲劇團演出 海燕電影製片廠1958年拍攝
《穆桂英掛帥》 豫劇 河南省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馬金鳳主演 江南電影製片廠1958年拍攝
《穆桂英掛帥》 豫劇 河北省邯鄲專區東風劇團演出 胡小鳳主演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959年拍攝
《陳三兩》 曲劇 開封市曲劇團演出 張新芳主演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9年拍攝
《寇準背靴》 豫劇 淮北梆子(屬豫劇沙河調)88歲老藝人顧錫軒主演 安徽電影製片廠1961年拍攝
《朝陽溝》 豫劇 河南省豫劇院三團演出 魏雲、王善朴、高潔、楊華瑞、馬琳主演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3年拍攝
《傳槍記》 京劇 河南省京劇團演出 根據豫劇《傳家寶》改編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5年拍攝
《買牛、扒瓜園》 由曲劇《買牛》和越調《扒瓜園》兩個小戲組成河南省曲劇團、河南省周口專區越調劇團演出,北京電影製片廠1965年拍攝。
《山村新曲》 越調 由《夫妻倆》和《賣蘿筐》兩個小戲組成 河南省許昌專區越調劇團演出 毛愛蓮主演珠江電影製片廠1965年拍攝
《人歡馬叫》 豫劇 許昌地區豫劇二團演出 常香玉、任宏恩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65年拍攝
《游鄉》 曲劇 河南省曲劇團演出 珠江電影製片廠1966年拍攝
《七品芝麻官 》 豫劇 河南省豫劇院二團、鶴壁市豫劇團聯合演出 牛得草、吳碧波主演 北京電影製片廠1979年拍攝
《卷席筒》 曲劇 鄭州市曲劇團演出 海連池、董秀娟、吳自力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79年拍攝
《包青天》 豫劇 商丘地區豫劇團、安陽市豫劇一團、開封市豫劇團聯合演出 張寶英、吳清平主演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馬影業公司1980年聯合拍攝
《李天保娶親》 越調 根據越調《李天保弔孝》改編 周口地區越調劇團演出 馬蘭、陳靜、何全志主演北京電影製片廠1980年拍攝
《諸葛亮弔孝》 越調 周口地區越調劇團演出 申鳳梅主演 北京電影製片廠1980年拍攝
《白奶奶醉酒》 越調 許昌地區越調劇團演出 毛愛蓮主演 長春電影製片廠1981年拍攝
《包公誤》 豫劇 河南省新鄭縣豫劇團、開封地區豫劇團聯合演出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1年拍攝
《智收姜維》 越調 舞台劇名《收姜維》 周口地區越調劇團演出 申鳳梅主演 珠江電影製片廠1981年拍攝
《背靴訪帥》 曲劇 舞台劇名《寇準背靴》 洛陽地區曲劇團演出 馬琪、周玉珍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2年拍攝
《風雪配》 曲劇 河南省曲劇團演出 王秀玲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2年拍攝
《洛陽橋》 豫劇 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曾廣蘭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82年拍攝
《桃園喜》 豫劇 舞台劇名《小白鞋說媒》 商丘地區豫劇團演出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2年拍攝
《程咬金照鏡子》 豫劇 珠江電影製片廠1983年拍攝
《樊梨花》 豫劇 開封市豫劇團、開封市實驗劇院聯合演出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3年拍攝
《風雨情緣》 豫劇 舞台劇名《大祭樁》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王清芬、修正宇主演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984年拍攝
《三全其美》 豫劇 舞台劇名《金雞引鳳》 洛陽地區豫劇二團演出 李金枝主演 北京電影製片廠1984年拍攝
《花槍緣》 豫劇 舞台劇名《對花槍》 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馬金鳳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卷席筒續集》 曲劇 鄭州市曲劇團演出 海連池、董秀娟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巧配鴛鴦》 豫劇 鄭州市豫劇團演出 王希玲主演 湖北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倔公公犟媳婦》 豫劇 河南省豫劇三團演出 長春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文帝殺舅》 豫劇 湖北省老河口市豫劇團演出 天山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棒打薄情郎》 豫劇 河北省邯鄲地區東風劇團演出 北京電影製片廠、河北電影製片廠1986年聯合拍攝
《芙蓉女》 豫劇 舞台劇名《宇宙鋒》 河北邯鄲東風劇團演出 北京電影製片廠1986年拍攝
《七奶奶》豫劇 舞台劇名《花打朝》 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馬金鳳主演 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馬影業公司聯合拍攝
《抬花轎》 豫劇 舞台劇又名《香囊記》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王清芬主演 浙江電影製片廠1986年拍攝
《武當仙袍》 豫劇 湖北省十堰市豫劇團演出 峨眉電影製片廠、河南電影製片廠1986年聯合拍攝
《丫環傳奇》 豫劇 河北邯鄲東風劇團演出 上海電影製片廠1986年拍攝
《倒霉大叔的婚事》 豫劇 許昌市豫劇團演出 任宏恩、艾立、湯玉英主演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河南電影製片廠1987年聯合拍攝
《鴛鴦戲水》 豫劇 鄭州市豫劇一團、二團演出 王希玲、小香玉主演 深圳影業公司1988年拍攝
《閻家灘》 曲劇 南陽市曲劇團演出 河南省電影公司、南陽市文化局1998年聯合攝制
《鄉村警官》 豫劇 李樹建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2002年拍攝
《幸運十點鍾》 豫劇 河南電影製片廠2003年拍攝
《我愛我爹》 豫劇 舞台劇名《老子兒子和弦子》 任宏恩 、王希玲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拍攝
《我愛我孫》 豫劇、東北二人轉 任宏恩、高秀敏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拍攝
《村官李天成》豫劇,賈文龍、汪荃珍主演,河南豫劇三團演出
《五世請纓》豫劇,王惠主演、河南省豫劇一團演出
《程嬰救孤》豫劇 根據《趙氏孤兒》改編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李樹建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2010年拍攝
《三哭殿》豫劇,賈廷聚主演
《桃花庵》 豫劇 河北邯鄲東風劇團演出 苗文花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河北電影製片廠2010年聯合拍攝
《清風亭》 豫劇 舞台劇又名《清風亭上》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李樹建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2011年拍攝
希望你滿意
F. 豫劇電影七品縣令買紅薯主要內容簡介
《七品知縣賣紅薯》是我國地方戲曲——豫劇曲目,以喜劇形式表現了七品知縣唐成的廉政和機智,諷刺了社會上的一系列歪風邪氣。
戲曲藝術片在中國電影的發展史上曾經有過輝煌的篇章,一九○五年中國電影的開山之作便是戲曲藝術片《定軍山》。而後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紅樓夢》、《天仙配》、《追魚》、《楊門女將》等,都是萬人爭睹、眾口交贊的佳作。八十年代前後,尚有《七品芝麻官》、《五女拜壽》、《春草闖堂》等等獨步一時。
然而近十餘年,戲曲藝術片卻似乎日趨式微。影片既少,驚世的佳作更難得見。在我的心頭,總懷疑此事可能與我們對民族傳統的誤解有關;另一原因則在我們多少輕忽了農民觀眾,而戲曲電影的市場主要在農村。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看到長春電影製片廠與河南省鶴壁市文化局聯合攝制的喜劇戲曲藝術片《七品知縣賣紅薯》不能不格外高興。而它又拍得如此之好,則更是讓人喜出望外。
表面上,這是一部喜劇。喜劇故事,,喜劇人物,喜劇風格,都讓人忍俊不禁。誰能想到清苑縣令唐成押解犯有命案的誥命嚴雪姣進京復審,途中卻接到了「護送誥命」的聖旨。頃刻之間,上下移位,主客顛倒,嚴雪姣飛揚跋扈。一氣之下,唐成貼出「回家賣紅薯」的告示,與書童、老班頭一起同往京城。
這還只是開場,隨後的演出更令人意外,令人發笑。「護送」誥命到了嚴府以後,唐成被嚴家兄妹拒之門外。被拒之門外的唐成還不能隨意行動,必須隨時等待嚴嵩的傳喚。日復一日,形似乞丐、囚徒,唐成凍餓交加,悲憤交織。
但他不是一個悲劇人物,不是一個隨便可以打倒的人。他的喜劇性格促使他拿起了智慧的武器去繼續戰斗。他當街賣起了紅薯,並一路賣到了國公府。在國公徐延昭猶豫動搖之際,唐成又以激將法把他「激」上了與強大的惡勢力決斗的戰場。
我們之所以更願意稱其為「正劇」,是因為一般的喜劇常常為追求喜劇效果而故意設置一些引人發笑的噱頭,矛盾虛假,笑料低俗,品位低下;而《七品知縣賣紅薯》則不然。它讓你笑,但並不以「笑」為目的。它的矛盾沖突真實而典型,它的人物生動而逼真,它的意蘊普遍而深刻。以上種種,使你不能以一般的「喜劇」而視之。
這一切,主要地體現在了唐成這一藝術形象的刻畫上了。他的性格,可以說既鮮明,又豐富,既可親,又可敬。他是一個「清官」,秉公執法,為民請命;但他又是一個「平民」,抽煙袋,賣紅薯,向權貴抗爭,向民女下跪。他與誥命、奸相的斗爭,並不僅僅出於對上的忠誠,更多的是出於那顆嫉惡如仇、同情弱小的正義之心。他所以能戰勝權貴,伸張正義,主要依靠的,不是自己手中的權力,而是長在自己肩膀上的頭腦里的智慧。他的勝利,不是「清官」忠君的勝利,而是鬥士正義與智慧的勝利。
傳統戲曲難以在現代社會振興發展,不利的一點即是意識、觀念往往落後於時代。《七品知縣賣紅薯》的可貴之處正在於它與時俱進,在作品中體現了現代意識。
以「平民知縣」、正義鬥士、聰穎智者的品格、身份,改造傳統戲中的「清官」形象,是作品時代感的鮮明體現;而林秀英的中途放棄,又把我們的思考引向了深入。以往的「清官戲」中,受害的群眾往往只是清官施恩、施惠、同情、幫助的對象;但在這部作品中,林秀英成了斗爭的主體。如果她退出斗爭,唐成將一事無成。也正是林秀英與唐成的聯手拼搏,最後才使嚴嵩這座大山轟然倒塌。
影片的結尾也饒有興味。扳倒了奸相、誥命的唐成沒有忘乎所以,他選擇了「功成身退」的明智之路。藝術家讓唐成回到鄉間,做一個傳承文化的教書先生。他教給後代的是「做官為民」、「做人清正」。這是簡朴的真理,但也是永恆的真理。
正氣充盈,正義滿身,該片突破了「喜劇」,超越了「喜劇」;因而我們更願意稱之為「正劇」。
G. 豫劇簡介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產生於明末清初,多以清唱為主,其風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於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朴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福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唱腔屬板腔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7)豫劇電影請戲全集擴展閱讀
1、豫劇傳統劇目約有七百餘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建國以後,經過推陳出新,出現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如《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同時還有改編演出的歷史劇《花木蘭》,
神話劇《白蛇傳》,創作演出的現代戲《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由於音樂工作者的創新與出新,譜寫出了一批膾炙人口的音樂唱腔,從而使豫劇成為全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形式。
2、豫劇的行當和班社,俗話說:「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3、崔派唱腔素以豫西調(下五音)為體,兼用豫東調(上五音),並吸收融匯秦腔、曲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音調,創造出自己獨具風格、豐富多彩的唱腔旋律。崔派以善演悲劇而著稱,由於劇目內容的規定性制約了它的音樂發展,因而使它的唱腔自然形成了自己深沉哀怨、委婉纏綿的特點。
4、豫北調:在彰德、懷慶等地,梆子特大,反扛肩上,若夜靜時,梆聲可聞數里,弦音低,故有大平調之稱,亦稱大悠梆。
5、豫南調:種類繁多,南陽一帶,盛行曲子,其它越調、道情及另一種俗名靠山黌亦有演出。
6、豫劇的伴奏樂隊,過去曾有「一鼓二鑼三弦手,梆子手鈸共八口」的說法。早期的豫劇在樂器上還使用四大扇(大鐃、大鈸)和尖子號(管長1米左右),以此來製造雄壯熱烈的氣氛。建國後,武場一般是由鼓板(班鼓、手板)、大鑼、鐃鈸(即手鈸)、二鑼、梆子、小鈸(即銅板)、風鑼、大陰鼓、木魚、碰鈴等打擊樂器組成,其中最常用者為前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