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張徹最好的十部電影
1《刺馬》
2《大刺客》
3《報仇》
4《新獨臂刀》
5《馬永貞》
6《金燕子》
7《死角》
8《五毒》
9《生死門》
10《快活林》
❷ 香港邵氏系列電影,大家究竟喜歡哪些電影
邵氏電影可以說是香港電影的頂樑柱,在70-90年代時拍攝了很多好看的電影,邵氏電影廣告語就是《邵氏電影、必屬佳片》,可見這個名氣不小,正如以上說的,邵氏電影不管恐怖片還是武俠片都是很有劇情的,看起來感覺你最後才能猜到結局,邵氏電影小編基本上都看過,下面給大家介紹幾部我個人認為最經典的,而且還是最好看的電影。
1、《五毒》是由張徹執導的動作片。由江生、羅莽、孫建、鹿峰等參演。
故事講述了:劊子手袁德泰(王羽 飾)手段高強,金刀斬過,人犯尤不知死。徒弟二五(錢小豪 飾)與公差等每每看得五體投地。是日,袁德泰斬殺悍匪「鬼八仙」團伙三名成員,幾近完成千人斬記錄。鬼八仙頭目朱七被擒,依法亦當斬,行刑前夜,鍾馗之妹(王小鳳 飾)拜訪袁德泰,請托其失手,以延長朱七痛苦,袁德泰畏懼惡鬼尋仇,將這差事交給二五。行刑時,鬼八仙最後一人——玉殘花(王祖賢 飾)伺機營救無果,卻決心向袁德泰一家尋仇。當夜,二五被朱七鬼魂附體,幸而袁德泰身手敏捷躲過一劫,袁德泰之女巧銀(陳法蓉 飾)為二五驅魔不表。不久,袁德泰自感殺孽深重,轉行開酒鋪謀生,玉殘花混入袁家尋仇,某日鍾馗(午馬 飾)拜訪袁家,拆穿了玉殘花真實身份。
❸ 張徹武俠電影好看的有哪些
《報仇》Bo sau (1970)
帶起了拳腳功夫片的風氣。《報仇》情節雖簡單,卻是張徹電影語言運用上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影片除顯示了張徹的陽剛極致之外,亦盡情展現了他的暴力美學,和他把京劇舞台技藝結合於電影語言的成就。本片在第16屆亞洲影展上獲得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兩項大獎。
《新獨臂刀》Shin bei (1971)
幾乎包含了一個武俠故事所有的元素:主人公的身世、武學絕技、師門恩怨、武林爭斗、江湖險惡、愛情、歸隱田園,等等。這么龐大的故事,要在110分鍾裡面有條不紊、分寸合理地處理,絕對是不容易的。但張徹卻處理得非常好,節奏的緩急、情節的輕重、故事的推進,無一不處理得天衣無縫、滴水不漏。在今天這個特技至上的時代,武俠電影往往一味追求眩目的效果,在敘事上卻往往顯得蒼白無力。
《盪寇志》Dong kai ji (1975)
在張徹的作品裡面,此片難稱上上之作,但也有不少看點,一是「陽剛美學」,一是「大場面」。在眾多的血戰場面中,城內之戰最為慘烈,每個好漢之死,都是傷痕遍身、血肉橫飛。《盪寇志》里有一些能夠讓人記住的大場面。張徹導演那時的電影幾乎都是在「邵氏」片場裡面拍攝的,外景極少。在片場裡面建城池,建皇宮,拍軍隊,都絕非易事,但張徹卻做到了,他動用了邵氏片場的最大資源!《盪寇志》中的大場面在今天看來已經不算什麼,但仍然讓人感到激動,氣勢不減。
《五毒》Wu (1978)
張徹最為怪異的作品,被美國的《娛樂周刊》評為當年最怪誕電影第11位,並受到Quentin Tarantino的推崇。影片中對於各種武功的設計頗有新意。整部影片在營造懸疑的氣氛上頗下苦心,似乎每個人都似奸者,每個人都深不可測。整部電影還是以講故事為主,也就是所謂的古龍似的電影,講究情節的跌宕起伏,人物性格的神秘莫測。
我個人喜歡獨臂刀
❹ 張徹集結眾明星弟子的動作大片,開拍前傅聲去世,誰頂替出演了
作為香港功夫電影史上的宗師級大導演,張徹不僅執導了香港影史上第一部票房突破百萬的電影《獨臂刀》,還開創了華語影壇獨有的“暴力美學”風格,而他培養和打造的一批又一批張家班弟子,也成為七十年代武打片領域的扛鼎級人物。不過到了八十年代,張徹電影因為種種原因很難再有從前的吸引力,不過彼時已是花甲之年的他,仍拍出了一部眾星雲集的豪華功夫動作巨作——《上海灘十三太保》。本片在影像風格方面,也延續了以往張徹導演電影里的陽剛之美、男性的力量感以及對冗長打戲片段的處理,為了平衡本片的文戲與武戲,張徹導演在將近70分鍾的打戲里設置了多個懸疑點,譬如到底誰是殺手,我們不知道,電影中的人物們也不知道,這種不安之感的營造,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是非常契合的。
❺ 香港邵氏電影[叉手1981]電影簡介
1981年邵氏電影介紹:
導演: 張徹
編劇: 張徹 / 倪匡
主演: 郭追 / 錢小豪 / 江生 / 朱客
類型: 劇情 / 動作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
上映日期: 1981
故事描述,「叉手」為江湖上新崛起的組織,專殺江湖豪俠,彼等行事,均戴面具,故彼等究為何人,無人知曉。「八臂哪吒」齊山雲( 江生 飾 )會同曾軍( 錢小豪 飾 )及梁勇( 朱客 飾 )等,赴景陽鎮調查叉手總壇之所在,想一舉殲滅該組織,為江湖除害。
(5)香港張徹電影擴展閱讀:
《叉手》演員表:
1、郭追(飾 高耀);
2、錢小豪(飾 曾軍);
3、江生(飾 齊山雲);
4、鹿峰(飾 凌雲志 大叉頭);
5、朱客(飾 梁勇 二叉頭);
6、王力(飾 方祖光 三叉頭);
7、余太平(飾 魏方);
8、石崗(飾 龍從風);
9、蕭玉(飾 龍從雨);
10、劉晃世(飾 龍從江);
11、趙國(飾 韓炎章);
12、梁焯坤(飾 楊清標);
13、王華(飾 王振林);
14、林志泰(飾 陳生康);
15、魏添財(飾 方英);
16、梁耀文(飾 張成);
17、陳漢光(飾 杜剛);
18、陳樹基(飾 杜莽)。
❻ 求死角(1969)張徹導演的高清百度雲資源,免費的
《死角》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gKuMELkjaUlxJ6SjWrSMKA
《死角》是張徹導演的一部電影,於1969年上映,狄龍、李菁、姜大衛等主演。
❼ 香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10部電影是
《白金龍》導演:湯曉丹1933
香港第一部粵語有聲電影,邵氏的前身「天一」電影公司出品,由著名的粵劇二位「伶王」之一的薛覺先演出(另一位是馬師曾)。沒有《白金龍》,就沒有今天的邵氏電影公司。當年《白金龍》打破廣東、東南亞、歐美唐人街所有的票房記錄,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初到星馬的邵仁枚、邵逸夫兄弟正是憑著《白金龍》,開創了邵氏在星馬的娛樂王國基業。也正是《白金龍》,開創了粵語片的潮流。上世紀50、60年代,香港製作了近3000部粵語片,形成了香港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獨臂刀》導演:張徹1967
《獨臂刀》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票房過百萬的影片,張徹憑此片成為「百萬導演」,王羽開始成為香港電影史上最成功的一位功夫小生,而邵氏電影公司的「武俠世紀」也從此片正式開始。《獨臂刀》影響了香港電影的形態和歷史。之前,香港的電影仍舊停留在老上海電影的文化形態下,多拍攝以家庭婦女為觀眾的苦情劇,武俠片中的英雄也多半是女飛俠,男性則是需要保護的文弱書生。《獨臂刀》之後,男性開始成為影片的主角,電影公司中最耀眼的明星不再是嬌弱的女明星,而是健壯有力的男明星。
《俠女》導演:胡金銓1972
1975年,胡金銓的《俠女》在戛納電影節上奪得最高綜合技術獎,這是中國電影首次在5大電影節上獲獎。胡金銓是香港電影史上的第一個「作者」導演,也是香港電影界最接近大師的一位。他一生致力於拍攝「俠」文化的武俠電影,並以《俠女》登上了中國武俠電影的最高峰。胡金銓的英年早逝,使得中國電影最早的一次文化突破無疾而終。
《蝶變》導演:徐克1979
70年代末,邵氏大製片廠制度對香港電影界的影響逐漸開始弱化,電影的文化形態也開始以多元化的形態出現。在這段時期,香港電影界出現了一次驚人的藝術運動「香港電影新浪潮」,徐克的《蝶變》正是這一運動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蝶變》直接導致了香港電影以後的兩個發展方向:一是藝術電影的出現;二是特技的迅猛發展,80年代以後香港電影特技的發展幾乎都與徐克有關。
《最佳拍擋》導演:徐克 1982
自1982年開始,香港電影票房連續3年第一名的都是《最佳拍擋》及其續集,而黃百鳴、麥嘉、石天的「新藝城 」公司也統領了80年代整個時期的電影。《最佳拍擋》開創了香港電影大片(blockbuster)的先河。開拍之初,許冠傑的200萬片酬已經成為大眾討論的焦點,而該片的拍攝方式也是完全模仿好來塢,在片中大量出現多輛汽車連續碰撞、最新007式先進武器等噱頭,弱化故事情節、強化視覺場面。《最佳拍擋》對好萊塢電影製作方式的吸收,是香港本土電影國際化的最初嘗試。
《A計劃》導演:成龍 1984
香港近20年最偉大的電影演員是誰?成龍。這是香港各界都比較認可的一個答案。成龍以自己的功夫喜劇成為李小龍之後最具世界影響力的香港演員。早期京劇劇班的訓練,使成龍嫻熟地掌握了以模仿的方式塑造最具亮點的動作造型。這種表演方式成為了他的招牌,他的這種表演在世界影壇上也是獨此一家。《A計劃》正是早期成龍電影最具特色的一部,例如他從鍾樓上墜落的鏡頭,一鏡直落,不加任何剪輯手段。之後《A計劃》風格的電影每年必有一部,成龍電影也由此成為香港電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英雄本色》導演:吳宇森 1986
當冷兵器換成熱兵器,張徹電影就變成了吳宇森電影。吳宇森曾經是張徹的「文膽」,做過張徹的副導演,是典型的製片廠出身的工徒導演。他把張徹電影的特點傳承下來,把刀劍片改變成了槍戰片。《英雄本色》把槍戰的方式發揚光大,代表了香港電影槍戰片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槍戰片的最高成就。
《阿飛正傳》導演:王家衛 1991
1991年香港文化界最轟動的電影莫過於王家衛的《阿飛正傳》了,雖然票房成績一般,但王家衛獨特的電影風格在本片中凸顯無疑,它宣告了香港第一位國際性電影大師的出現。
《阿飛正傳》是一部對香港身份進行反思的本土電影。《阿飛正傳》的影像、敘事方式都是原創的,堪稱香港電影藝術的奇葩。結尾中梁朝偉的一段「獨角戲」,至今被奉為經典。
《甜蜜蜜》導演:陳可辛 1996
1997回歸前的茫然,就像三叉路口的選擇,在這個歷史時刻來臨前的一年,陳可辛的《甜蜜蜜》橫空出世,在藝術和商業兩方面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就。文藝片一直是香港電影的一種類型,早期就有李晨風、秦劍等著名前輩,而70年代後因為武俠功夫片的盛行,藝術電影始終難以成為主流。《甜蜜蜜》是對早期文藝片的回歸,它以膩而真實的心理描寫,展現了歷史的進程。
喜劇之王》導演:李力持 1999
自1993年香港電影業進入蕭條以來,香港電影中能夠具有票房保證的演員越來越少,周星馳是其中的一個。香港的喜劇演員,早期有梁醒波、新馬仔、許冠文而周星馳是近10年來最傑出的喜劇演員。《喜劇之王》中有著對香港早期電影的大量引用。尹天仇、杜鵑兒是60年代著名粵語武俠片《武林聖火令》中的人物,老少咸知;《演員基本修養》是早期長城、中聯等電影公司的訓練班手冊。這種引用掌故的喜劇電影成為周星馳電影發展的軌跡,新片《功夫》中再次對火雲邪神、九龍寨引用,並取得了迄今為止合拍片的最高票房。
❽ 少林寺的導演是誰
1976年電影《少林寺》的導演是張徹
張徹(Zhāng Chè),1924年出生於杭州,成長於上海,導演、編劇。
1940年,在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修讀政治時參加文化運動委員會而得到張道藩的器重,擔任文運會專員,參加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從事戲劇工作,後就任上海市文化運動委員會秘書。。1948年與蔣經國結下友誼,為國防部總政治部簡任專員,軍階至上校,並藉此在台灣執導電影。2002年5月30日,張徹因肺積水入香港將軍澳醫院。6月22日清晨7時30分,因肺炎在該醫院病逝,享年79歲,其沒有子女,遺孀為梁麗嫦。
1982年電影《少林寺》的導演是張鑫炎
張鑫炎,男,浙江寧波人。1951年入香港南洋片場學習洗印技術,後學習剪輯。1957年入長城影片公司,先後任剪輯、副導演,1960年起任導演,與李啟明聯合導演的影片《心上人》,頗獲好評。1966年與傅奇聯合導演的武俠片《雲海玉弓緣》,著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和形象的塑造,被稱為新派武俠片。1978年導演粵語片《巴士奇遇結良緣》。1981年導演的《少林寺》,獲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特別獎,成就了一代功夫巨星李連傑,也造就了功夫片的經典。
2011年電影新《少林寺》的導演是陳木勝
陳木勝,1961年10月7日出生於香港。香港導演、編劇。
20世紀80年代,陳木勝進入香港無線電視台工作,1983年成為杜琪峰的助理導演;1990年,執導了首部影片《天若有情》,上映後引發關注;1996年,編導並監制了動作電影《沖鋒隊怒火街頭》,因此獲得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2003年,因拍攝警匪動作片《雙雄》,獲得第2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2004年,因執導動作電影《新警察故事》而獲得第2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2008年,編導、監制了警匪動作電影《保持通話》,由此獲得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2013年,其執導的動作電影《掃毒》,總票房近2.2.億並獲得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8項提名。
❾ 導演張徹的資料
張徹,著名電影人。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張徹 (Chang,Che,張易揚)是香港影壇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香港人把他稱為「香港電影一代梟雄」。
中文名: 張徹 英文名: Cheh Chang 角 色:導演,演員,編劇 徒弟有:王羽, 羅烈,谷峰, 狄龍, 姜大衛, 陳觀泰, 李修賢, 傅聲, 等
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張徹是香港影壇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香港人把他稱為「香港電影一代梟雄」。他對香港電影所做的貢獻,恐怕連今天的徐克、王家衛也都望塵莫及。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張徹的名字如雷貫耳,他導演的電影是票房的保證,他也當之無愧地成為邵氏公司的頭號招牌導演。
張徹生於1922年,逝世於2002年,也算是橫跨了兩個世紀的大人物了。籍貫浙江青田,很多書籍都說他是上海人,其實不然,出生於杭州,成長於上海,喜歡吃上海炒麵(弟子言)。少年從政,是國民黨的「文化」官員。這里要強調一下文化官員,自然是要說明他沒有血債,要不估計1986年回大陸拍《大上海1937》就沒這么順當了。抗戰後繼續「文化」擔任上海戲院等職位,不僅放電影還經常出演各類戲劇等。後來還寫過一部處女作電影劇本《假面舞會》,主演嚴化,不過這個嚴化絕對不是周旋老公嚴華。因為曾經有人弄錯過,還有模有樣的寫了一篇十大武俠巨星,混淆視聽,故而特別強調一下。嚴化和張徹的關系在嚴化去世很多年以後延續著,嚴化的兒子姜大衛後來成為張徹最得意的第子之一。
接下來要特別介紹的是張徹創作的《高山青》這首曲子,似乎成了高山族人的民歌了,沒想到還是出自一位武俠片導演。此後張徹去了台灣,徹底從文,62~67在邵氏做編劇。這期間他經手的電影我只看過兩部66《文素臣》和64年美麗動物張仲文的《潘金蓮》。《文素臣》據說是根據京劇、彈詞、申曲(滬劇?)改編的。片子甚至還有很多說唱部分,女主角何莉莉在廟中有一段全裸,似乎完全沒有必要,估計也不是這個編劇的傑作了,他不喜歡這種。這期間的電影真是有趣,不管什麼形式的都要咿咿呀呀的唱兩段。1964年的《虎俠殲仇》是他導演的第一部武俠片,招考了主要演員王羽和鄭雷。王羽是美女王馨平的老爸,可是這位爸爸實在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還是台灣黑社會。一影迷看到王羽大呼,白毛女大春哥。那個時候不拘言笑的扮酷的樣子可能比較吸引人吧。至於鄭雷,一副大老粗的樣子,沒有任何特色瓦。最近一次看到鄭雷是在TVB的電視劇《翻江倒海孫悟空》演一條蟒蛇精,出現大約3分鍾,就斃了。
1966年張徹導演的《獨臂刀》票房收入首過百萬,被稱作《百萬》導演,編劇是游水過來的倪匡,之後兩人長達十多年的合作。《獨臂刀》據說是改編自金庸的《神鵰俠侶》,看了才知道這比大陸80年代拍的若干弱智武俠要好多了。不過說話慢條斯理,武打動作慢一拍,劇情又傾注了下層人民翻身的影子,當然這是不能苛求的。之後的《獨臂刀王》《大刺客》都類似於這種,實在是不太喜歡。
1969年張徹拍了一部時裝片叫做《死角》,主角是從幾百人中招考的狄龍,配角是他從《金燕子》井淼替身發掘的姜大衛,編劇是有點怪異的邱剛健。據說這片子是學詹姆斯迪恩《無因的叛逆》抒發年輕人身上那種逆反的幼苗。其中有劇台詞,是說大衛像不像詹姆斯,迪恩的。狄龍86年拍《英雄正傳》和林青霞的激情戲老是N機,狄龍自嘲,自己十多年前就是床戲的老祖宗了,現在怎麼老N機,說的就是這部《死角》這部片子風格怪異,票房大敗,狄龍歇了足足半年,兩年裡面徹底淪為主要配角給姜大衛操刀。
1970年,張徹得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獲獎影片是《報仇》。這部片子的精彩程度非同一般,沒有時代背景,沒有地點,就是一個純粹的弟弟給哥哥復仇的故事,簡單而又充滿激情。最後張徹讓滿身是血的關小樓在殺光所有的仇人之後,翻騰著出了屋子,嘴裡喃喃的叫著大哥,然後再叫著心愛女子的名字,還是慢鏡頭,真是一場視覺大餐。《報仇》中的姜大衛確實棒到了極點,要說不得亞洲影帝才叫做沒天理。1970年還有部《十三太保》,張徹為了拍這部片子在香港某處搭外景,可能是電影過於血腥,導致忌諱的村民和劇組沖突,由此也促成了邵氏片廠的建立。同年還有部風格另類的《小煞星》大獲成功主題曲《水仙》到處傳唱,也唱紅了羅文。不過《小煞星》的劇情和1969年的《鑽石大盜》如出一轍,恐怕是同一個故事的變種,也許是《鑽石大盜》不成功的緣故促使了《小煞星》的誕生,不過個人認為《鑽石大盜》那首張徹作詞的《鑽石鑽石亮晶晶》實在是比《水仙》好上許多。
1971年張徹拍了《鷹王》據說本來是王羽做主角的,可惜這傢伙居然反出邵氏去台灣拍什麼《獨臂刀戰盲俠》之類的片子。於是《鷹王》狄龍替上,也許是劇本本來就是給王羽的,居然在狄鷹王的身上看到了大春哥的苦大仇深,真是嚇了一跳。
值得紀念的1971年,此年最精彩的影片是《新獨臂刀》。法國最近某影展,這是唯一的華語片。有張法文版的《新獨臂刀》海報,姜大衛獨臂手持鋼刀,眼神憂郁。這張海報應該給張紀中。大鬍子見了,還用選楊過么?這不就是現成的。《新獨臂刀》劇情也是簡單,焦點在於狄龍和姜大衛的友情上,學金庸蕭峰和阿朱的「塞上牛羊空許約」來個「鄉下雞鴨空許約」。這段引得著名男同志麥克寫了一篇《張徹電影中的斷袖疑雲》。不過也確實誇張,兩人在電影中好的把女主角給撇在了一邊干生氣,現在的電影哪個敢這么表現?同年有部《大決斗》至今無緣看見,但是據說狄龍特別想得亞洲影帝,可惜不止是狄龍敗北,整個香港電影全部敗北。討厭得記者還非要把狄龍頹廢得樣子拍下來,難怪要和兄弟不和了。此間幾部電影《無名英雄》《拳擊》《雙俠》比較差就不提了。
1972年有部好電影《馬永貞》主角是陳觀泰和姜大衛,據說是開創了上海灘黑幫電影的先鋒。這里不得不說張徹的眼光,陳觀泰是東南亞拳王,身材高大,似乎就是山東大漢的樣板。到了1996年邵氏招來帥哥「金城武」馬永貞從大漢成了書生,唉這眼光就比不上20多前年的張徹。姜大衛的譚四也是老大的典範,是後期那個臉上有黑痣的元彪所不能效仿的。唯一遺憾的是這部片子不太像背景是上海的,略嫌小家。
1973年,張徹拍出了強作《刺馬》。張徹初先拍的時候並未得到支持,因為辮子戲是賣不到南洋的。在海外華人的眼裡,辮子就是屈辱的代名詞。但是張徹力排眾義取得支持,並且大獲成功。姜大衛在某次訪談說提到,《刺馬》在拍攝中加了很多東西,包括情感。我想這故事本意又只是一個復仇的故事,但是性格有掙扎,才能把故事說的更精彩。另外也佩服張徹的考據,劇中馬新貽藍色金絲蟒袍,已經作為珍藏而展出。查閱了山東菏澤醫專高尚舉的《刺馬案探隱》所描述的蟒袍和張徹的電影無二致。另外張文祥臨刑所穿紅衣也是當時風俗。電影拍的情結很慢,但是情感戲細膩,尤其是井莉和狄龍幾段。後來張徹在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中提到《刺馬》很是為井莉不平。大意是這部電影很多人至今念念不忘的是狄龍的馬新貽,可同樣出色的還有井莉。《刺馬》後辮子戲不再忌諱,而是發揚光大了。1973年的陳觀泰岳華主演的辮子戲《大刀王五》相對《刺馬》遜色許多,但這部片子沒有表現的很誇張,倒是忠實於大家熟知的故事。到了1993年狄龍還拍過類似的《一刀傾城》可是卻成了王五,譚嗣同,袁世凱三人結義以及背叛的故事。雖然精彩,但似乎誇張過頭了。
1974年的《少林五祖》是比較早的少林片,其中不得不提兩個人戚冠軍和孟飛。戚冠軍就是徐克《七劍》中的邱東洛,孟飛就是那個也是游水去港的傢伙,55歲還在做電視廣告。「看不出我有55了吧,我用了××護膚品」。這是張徹的長弓公司自主拍的第一部片子,個人不太喜歡,劇情比較乏味。
1976年以後狄龍正式改投楚原,成了鐵三角。姜大衛似乎也不怎麼拍張徹的戲,而是和鮑學禮等拍了類似於《七面人》這樣奇怪的片子。1977年張徹又拍起了金庸的射鵰三部曲,一直持續到1981年共三集。不過金庸的小說內容過多,大部分情節靠旁白支撐,這樣的電影註定要失敗的。不過第三集中南帝和瑛姑的故事處理的不錯,只是演郭靖的傅聲實在是差勁。這年有部《唐人街小子》,也是倪匡做編劇的。主角又是游水過來的,背景放在了美國。片子具有深刻反省意味,教導青年人莫走歪路。1993年邵氏有部《赤腳小子》,普遍的看法是翻拍《洪拳小子》。而我覺得唐人街小子借鑒的更多一些,尤其是手錶和鞋子的意象,如出一轍。
1978年的《五毒》重新啟用了一批新的弟子。郭追,孫建,江生,羅莽,韋白,鹿峰。該片子對世界都有影響,據說排名世界詭異電影11位。郭追本來是台灣演雜技的,後來很有出息,做了TVB武術指導,97天龍八部就出自他手,楊紫瓊的《天脈傳奇》也是他。江生因為酗酒早就死去了,88年台視的《大漠英雄傳》(其實就是射鵰英雄傳,因為在台,射鵰因為毛澤東的詩句是忌諱的)江生出演黃葯師。羅莽還在TVB賣力氣,鹿峰在台灣拍武俠電視劇,合拍片《少年張三豐》出自他手。
《五毒》其實只是一個邪派首腦臨終懺悔清理門戶的故事,但是其中的詭異真夠駭人的。鋼針入腦,萬針衣破蛤蟆功,浸濕的黃表紙殺人,每一樣都是有夠血腥。當然張徹的目的顯然不是給人視覺刺激這么簡單,有個叫做鏡與天涯的朋友提到其中毒蛇老二一句話「這般無休無止的殘殺,要到何時方了」。張徹似乎對殺戮也有厭倦之意,最終五毒中的邪惡派自然是給鏟除了,但是留下的卻是無盡的傷感。武俠不再是單純的好人復仇,殺死壞人,也存有了懺悔內疚反思的精神。我想這是張徹的《五毒》帶給人們新的詮釋吧。相對而言同批人的《殘缺》似乎又缺少了這種精神,又恢復到了復仇的老路。 此後張徹又拍了一些金庸的片子,其中《碧血劍》最佳。郭追的袁承志滿臉胡須,既不漂亮也不瀟灑,但是一種俠義的味道自然而生。文雪兒的溫青青毫不令人生厭,反而嬌俏可人。劇情緊張,沒有使用旁白,其中郭追還秀了一下他的雜技翻的功夫。另外八卦一下,此劇有文雪兒的姐姐出演,就是最近憑借功夫出名的「元秋」。
此後80年代初期張徹離開邵氏組建長河,不得不提一下《上海灘十三太保》這部片子集中了他大部分的弟子,因為傅聲的去世,故而由劉德華頂上,但是弟子們發現師傅的經歷不再旺盛,有時候拍著拍著就睡著了。
1986年張徹來大陸拍片,第一部是《大上海1937》據說在港票房不好,那年我還沒入學。但是據有點年紀的朋友說,這片子在大陸火爆的不得了,尤其是董志華的小刀楊藩。1988年《過江龍》最近剛出了DVD我只想用一個字來形容,棒。但比起原作《報仇》來略嫌遜色,報仇重情,《過江龍》過多了加入了民族大義,似乎帽子太高。1990年的《西安殺戮》則是翻拍《五毒》。之後張徹的片子便一部不如一部,《江湖奇兵》《西行平妖》則是看得人兩眼金星。
1992年張徹在台視拍電視版《刺馬》劇情成了裹腳布,後來導演還掛名了鹿峰。可能是因為他曾在大陸拍戲不便的緣故。但是想來他曾是國民黨文化官員,不至於如李翰祥這般凄慘吧。台版的刺馬有太平軍四大勇士,分別是董志華,穆立新,杜玉明,陳繼銘。這些人現在還活躍在電視劇中。董志華在《功夫》中露臉了一把油炸鬼。穆立新憑借《沖出亞馬遜》還得了百花男配提名。杜玉明忘了是電視劇《倚天》中的阿大還是阿二了。陳繼銘則是,只要是武俠片,要是不見了他還真困難。張徹的大陸弟子現在都比較沉默,但是很多人都想念他們。
張徹沒有生育子女但是卻發掘了那麼多出色的武俠演員。就個人而言,最喜歡狄龍王鍾董志華穆立新。02年去世,黃沾輓聯,高山傳天籟,獨臂樹雄風,乃是說他作的歌曲《高山青》和跨時代的電影《獨臂刀》。
不知道以後的人會不會還眷戀武俠,但是我想這是我永遠的童話。剛看了《七劍》平心而論,並不喜歡,因為情節的庸俗,並沒有看出什麼人性來。禁武令是荒唐的開端,最後也荒唐的結束了。若干年以後,《七劍》《英雄》《十面》不會是武俠電影的代表,反而這一些朴實無華的才是最真摯的。
周星馳拍攝的《功夫》有不少張徹的影子,如斧頭幫來自《馬永貞》,甚至請來董志華演油炸鬼。我相信,這武俠精神不會給歲月的塵埃蒙上,時而溫習,會有一種故如新的感覺。
❿ 求一部電影名字叫《報仇》
《報仇》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PxzgCU_PCwQT3DS0v9Zxnw
《報仇》
峨嵋電影製片廠、台灣寶雄電影公司1993攝制
編劇:鄭文華、蔡松林
導演:庄胤建
主要演員:張豐毅、劉錫明、吳珊珊、王俠、張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