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眾籌是什麼電影眾籌成功要素有哪些
【電影眾籌定義】
電影眾籌,即電影項目籌資發起人在眾籌平台發起項目眾籌,在預設的時間內達到或超過目標金額即是成功。沒有達到目標的項目,支持款項將全額退回給所有支持者。籌資項目完成後,網友將得到發起人預先承諾的回報,或是電影票,或是作品刻碟等都可以。
【電影眾籌成功要素】
第一步:依靠IP/明星效應
馮小剛導演可以說自己不懂IP,但混影視投資圈兒的不能不懂IP。國內市場有名的眾籌項目背後幾乎都有IP支持,《大聖歸來》消費的是中國超級IP「齊天大聖孫悟空」,《十萬個冷笑話》消費的是自家動畫IP。
IP最大魅力,在於跟潛在的消費者的相連性。《暮光之城》、《飢餓游戲》、《分歧者》錨定美國最年輕的電影消費者,《小時代》等青春片錨定80、90、00後們。眾籌平台衡量IP大小,也就能預估項目上線後的火熱程度。
其次是明星效應,也算是IP的一種變化。好萊塢電影眾籌史上有這么幾部片子比較著名:大衛?芬奇監制的動畫片《亡命暴徒》、斯派克?李眾籌的黑人電影《耶穌的甜血》(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捐了一萬刀)、?瑟夫的動畫短片《夢幻英雄》(SideKicks,拉來安妮?海瑟薇當主演),以及克里斯汀?貝爾的《美眉校探》。這些電影一經走上眾籌平台,立馬被各大媒體一通宣傳,幾乎不用眾籌平台操心,保證能超額完成任務,甚至能突破眾籌紀錄。
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說,明星跟票房直線掛鉤,要知道其身價也不難,直接查明星歷屆作品票房就能毛估出來。舉個例子,好萊塢當紅喜劇女皇梅麗莎?麥卡錫北美的票房價值是八千萬美元,即便是質量再爛的《媽咪》也有這個收益;小羅伯特?唐尼的鋼鐵俠北美身價三到四億,換普通角色五千萬左右,《法官老爹》的北美表現4800萬上下。在好萊塢,除非特別不靠譜、只認錢不認劇本的明星投起來有風險外,普通明星還是願意通過電影抬高自己的,本身也表示對項目的一種肯定,屬於隱形背書。
第二步:多立名目
在Kickstarter上面投資眾籌項目,一般是不會得到金錢回報的,大部分眾籌人都是對項目出於真愛。而國內電影眾籌更像一種新式金融理財產品,有收益率和外加福利,會有人單純沖著收益率而來購買眾籌而不考慮項目本身的價值,二者有本質的區別。
沒有金錢回報,是否不利於項目眾籌?其實答案未必。許多眾籌項目在玩法上相當用心,比如說破了Kickstarter百萬美元募集最短時間紀錄的《美眉校探》,分了26種玩法。其中,前幾種跟國內某寶實物眾籌的套路相類似,比如:
資助10美元:可以獲得該片劇本的PDF版本(有一萬左右的投資人買了該項目)。
資助25美元:可以獲得劇本及紀念T恤一件。
資助200美元:能得到額外的主角簽名海報一張。
花樣主要集中在大額玩法上,比如:
資助400美元:你可以讓主演們專門為你錄制一問候視頻,或者讓導演托馬斯及主演在推特上關注你整整一年。
資助1000美元:影迷就有機會上《美眉校探》的電影拍攝片場,充當群眾演員,並絕對會有出鏡的機會,比如跟主演一起在路邊吃個午飯什麼的,不過這些鏡頭有可能會被剪掉,而且參與者的來迴路費必須得自己報銷。
資助6500美元:就能獲得一次被主角大聲喊出名字的機會,而且導演保證這個鏡頭不會被剪掉。如果再多花一些錢,還能在電影中獲得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角色。
資助10000美元(最高金額,只有一個,上線即被秒殺):資助者將會在電影中出演一個有台詞的角色。不過這個角色和場景已經被定好,人人能勝任,且只有一句台詞。
對國內的投資者來說,既有金錢回報又有額外福利豈不兩全其美。設想電影版《旋風少女》搞眾籌,讓小鮮肉楊洋跟迷妹們微博互關哪怕一天,有沒有人要?
第三步:創意為王
不得不承認,在創意方面,從電影、電視劇到真人秀,國內各種短板。好萊塢情況好得多,尤其在獨立電影方面。Kickstarter跟美國最重要的獨立電影節聖丹斯和翠貝卡都有合作,2014年的聖丹斯電影節上,超過三分之一的展出影片是通過眾籌模式融資的。扎克?布拉夫和凱特?哈德森的《心在彼處》從Kickstarter眾籌了拍攝成本的一半,送到當年的聖丹斯電影節後,第一天就被焦點影業買走了北美發行權。
另一個特點就是,Kickstarter選片並沒有固定標准,在電影列表上,很多先鋒和實驗電影都在其列,但它有篩選機制。普通項目要獲得進場資格,至少要向Kickstarter證明影片「情節有趣而不落俗套」。這種篩選機制,不但保證了影片有40%以上的成功籌款率,或者說符合Kickstarter「有趣」標準的項目能夠突出重圍。
篩選機制最成功的例子在2012年,一部講述15歲的非法移民少女堅信自己能成為畫家的真人短片通過網站的篩選制度,被推到了Top位置,並榮獲奧斯卡獎,填補了眾籌史上的一個空白。
另外,小編之前介紹過一部瑞典史上最神經病、奇葩、炫閃、?炸天的電影《功之怒》,同樣得益於Kickstarter。篩選機制准確來說沒什麼固定標准,只要你能征服別人就行了。
第四步:情真意切
如果你說,你的電影既拉不到明星大腕,又沒有IP背景,創意似乎也就那麼回事,但還是想做一把電影夢,唯一的辦法就是靠真情實感打動投資人了。
Kickstarter創立五年時間,幫助超過3000部短片,5000部電影眾籌成功,其中大多數片子是籍籍無名的。網站能夠促成其眾籌成功的原因,賣的是情懷。Kickstarter上非常好玩,講述獨立游戲製作者開發游戲的紀(搜索微信公眾號「投黑馬」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台 )錄片《獨立游戲大電影》的拍攝只需十萬美元,1600位支持者的平均支持金額為62.5美元,還不算太大負擔,但是感覺自己是在支持那幫有夢想的年輕人開發游戲,成就感爆棚。
真人紀錄短片《泥巴種》(Mudbloods)故事也很簡單,一幫喜歡看哈利?波特里魁地奇比賽的高中生發明了一個陸上魁地奇游戲,紀錄的就是平時訓練中的小摩擦小故事,以及最後兩隊比賽的過程。幾乎是自娛自樂的眾籌項目卻受到540位路人的支持,可以說是魁地奇情懷戰勝了一切。
此外,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投資人的參與感。在眾籌網站上,投資人所參與的每一個項目每當有進展,都會第一時間在網上通知投資人,即便是電影已經下檔,隨便出個小型影展,做個藍光碟也要「騷擾」一下投資人。被支持的影片也能通過iTunes進行觀看,絕不會給投資人石沉大海之感。
最終,每位眾籌人都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每位投資人都能收到理想的收益,就是電影產業發展最美妙的事情。
2. 如何辨別電影投資騙局
縱觀影視投資行業興起至今小羊我遇到的一些影視騙局今天給大家做一個總結。希望想要做影視投資的朋友能夠方便快捷的分辨出當下自己遇到的影視投資項目是否正規合法。
下面就為了簡單直接表現序號了。
1.app電影投資騙局
小廣告推送下載app進行電影投資騙局,承若日返利、周返利等各種返利方式進行分紅的全部都是假的。投資者千萬不要通過app進行投資,有去無回,最後血本無歸!這種返利模式其實就是拿後人的錢返利給前人,最後平台100%跑路。典型的依影視投資為幌子進行非法集資。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是app承認可以投資電影的一律不要相信!可能分紅方式不一樣或者套路不盡相同。但是一部影片一個出品公司,一個小小app怎麼能統籌所以出品公司電影版權進行出讓?仔細想來就知道這是不現實的一件事情。
影視投資唯一途徑只能是通過電影出品方進行版權認購,擁有版權股份才是王道。只有版權才能正規想要影片所以收益。
2.公眾號進行影視投資騙局
通過公眾號進行影片選擇,然後進行幾百或者數千小金額投資,然後進行返利分紅。這個和app電影投資騙局類似。千萬不要上當受騙。
3.聯合出品方出讓影片收益權騙局
這種欺騙模式是對於有一定經驗的投資人來說也是不可防範的。他們證件齊全,對公賬戶,紙質合同也都有。對於電影投資不夠熟悉的朋友可能看不出任何問題。很容易降低投資人的防備心理,投資人和聯合出品方簽訂投資合同後。其實貓膩盡在合同中,非專業人士很容易中招!目前投資人進行影視投資正規的做法就是和出品方直接進行對接,第三方是沒有出讓影片版權權利的(非出品方都可以定義為第三方)。
4.高富帥,多金女感情聊天讓你頭腦發熱分辨不清
微信、QQ、陌陌、探探等只要是社交軟體都有這些摳腳大漢或虎背女郎的潛伏。看一下動態那真是有知識,有涵養,成功多金集萬千寵愛。對於普通人來說能夠有這樣一個人和你無微不至聊天,是不是感覺很開心。感情自然就容易向對方流露。經過一段時間的聊天培養感情,這樣人會向你推薦影視投資。七大姑八大姨的總會說認識的人可以在影視公司拿到份額。這種電影千萬不要去投,如果影片真的靠譜就不會用這種方式來拉投資了。
5.影視投資周期4-18個月,沒有短期獲利的可能
任何影片項目都是從國家廣電局備案到開拍就需要經歷1-14個月的時間,開拍到上映也需要6個月左右時間。電影只有上映後才會開始計算收益分紅,不要想著投了就可以快速享有收益。
大家好,我是小樣說電影,辨別影視投資是否正規,尋找正規的投資渠道,成為真正的影視投資人!請認准第一出品方。
近期,電影投資作為黑馬占據了投資市場大半江山,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影視投資為什麼能在眾多投資中獨占鰲頭,成為投資市場主流呢?其主要的還是影視投資當下有著政策的大力支持,不管任何的項目,只要能得到政策的支持,那必定是發展暢通無阻的!
影視投資行業是發展正在旺盛時期,但是,很多人參與影視投資都是第一次,不免會出現不明白的,不知道什麼是正規的影視投資,這時出現了渾水摸魚的人,打著影視投資的旗號,抓住投資人的心理,製造一些影視投資騙局,
(1)網站形式的app、公眾號、股票群、相親網,這幾種都是常見的騙局,利用周期短,高額利息誘惑,博人眼球進行行騙;
(2)資金盤的形式:影視投資不同於常規的股票等金融項目投資,所以不會出現資金盤的形式;
(3)聯合出品公司:很多的人聽到是聯合出品便信以為真,正規的聯合出品是沒有權利轉讓電影的版權份額,這種一定不能相信;
(4)微信美人計:美女介紹電影項目,還說自己投很火的電影,肯定是賺錢的,能有份額也是內部有認識的人,這種是典型的投資套路;
以上幾種是常見的影視投資的騙局,希望今天分享給大家帶來幫助我是小樣說電影,專注於影視文化行業,擁有多年豐富的影投經驗以及行業和人脈資源。希望今天分享的這些可以幫助到在影視投資道路上迷茫的你!?投資電影一定要選擇正規的投資渠道,如果不能分辨真偽持續關注小樣說電影,學習更多的影視投資的知識,電影新資訊,持續更新,敬請期待!!!
影視投資的第一點:你投資的電影在網上的信息要能查到,而且要屬實,如果在網上查到的和你投資的機構了解的不一樣,那可能是騙子機構,,一般正規的製片公司在網上都能查的到信息 。
第二個:投資的電影會在廣電局備案,如果沒有備案,那斷定他們就是騙人的。正規的公司都會有備案證明
第三點 :上映過的電影讓你再去投資,這個就不用說了,那肯定是假的。
第四點:正規公司都需要審核你的投資能力,畢竟投資金額也不小。大多都是幾萬一份的份額。
第五點:打款一定是打給出品公司或者對公賬戶上,並需要簽訂紙質合同。
第六點:最重要的是確定影視公司向你頒發版權收益證書。再一個就是你投資的電影題材一定要好,看準他的升值空間。
要想知道如何規避影視投資的風險?首先我們要知道影視投資都有什麼風險:1上當受騙,影視投資行業發展雖然比較迅速,但是時間相對較短,再加上行業暴利,所以難免會有一些人鋌而走險,非法牟利;2正常的項目風險,影視特別是院線電影的收入主要來源是院線票房,而影響票房的因素有很多,最大的題材,宣傳,檔期,同檔期競爭影片的質量等等。
1預防上當受騙方面:
1-1)合作要認准電影的第一出品方
因為只有第一出品方才是電影版權和收益的擁有方和分配方
1-2)沒有在廣電總局通過備案的電影不要投
因為只有通過電影總局備案在能拿到電影拍攝許可證
1-3)已經上映的電影不要投
因為拿著已經上映的電影作為投資項目的人一定是騙子
1-4)已經拍攝完成即將上映的電影慎重考慮最好不要去投資
因為這樣做的基本上都是溢價轉讓對沖風險
1-5)不簽訂紙質合同的不要投
因為簽訂合同是雙發最基本的法律保障,如果合同都不簽如何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1-6) 不提供實地考察面簽的不要投
因為沒有一家正規的影視公司會拒絕客戶的實地考察要求
1-7)網站、app、微信朋友圈的電影投資信息不要輕易相信
因為,一般情況下正規的影視公司是不會和網站、app這樣的平台簽約的
2在正常的項目風險方面
2-1)選擇受大眾喜歡題材的項目:例如喜劇類和軍事類
2-2)選擇有好的檔期項目:例如暑期檔和賀歲檔
2-3)選擇有政府支持的項目:例如重大事件改變
2-4)選擇宣發團隊實力強的項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宣發團隊
這個實際包含很多細節技術問題,因為你根本想不出對方會以哪種可笑的騙局來套你,很多是從項目書和合同以及和對方交流的細節中識別出來的,而很多勸告比如不要投APP,要查備案號,走紙質合同其實只能刷掉一部分騙局。
一個看出品方的資質,另一個是看項目的備案,另外要把投資金打到對公賬戶,最後記得簽立是紙質合同
拍電影只是說是融資的一個借口。既然是一個借口,那麼就是說拍電影這件事情就是不存在的。或者是借別人拍電影說成是自己公司拍電影。
這個謊言只要你認真的去網上一查就會有漏洞。在查的時候不要安照他提供的思路去查,如果按照他提供的思路去查只能證明他就是真的。
選擇正規出品公司,參考演員,導演,劇本,製作團隊等綜合指標,確保電影有廣電總局備案,以拿到龍標,投資是否有合同等一些問題。拒絕眾籌,謹防被騙!
我們必須具備辨別電影真假的能力:
一、首先,從資金流向來看,電影投資的資金投入主要是用於電影的製作與宣發,然後獲得相應的票房分紅。因此網上那些以投資返利吸引客戶的投資都是偽電影投資。
二、其次,平台開展電影項目投資,是必須具備電影主辦方相關授權的,或者平台公司本身為影片的主辦方。
你記住一部電影不會去拉小贊助的
3. 480億市值跌到10億還沒完,竟然是被大股東「賭」沒了
文/樹高
國英觀察專欄作者
時間一到,印記傳媒這部轟轟烈烈的「電影」就可以強制「收場」,而觀眾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結局。
還記得《建國大業》、《鋼鐵俠》嗎?一部是讓中國人一度揚眉吐氣的電影,一部甚至開創了中國電影與好萊塢結合的先河。
今時今日,這兩部電影已經鮮有人回顧,因為行業的屬性註定了內容是會「過氣」的。但更可怕的是,電影背後紅極一時的「影子公司」也要消失了。
480億市值的印記傳媒,跌到10億仍舊還沒「交代」明白,因為,它還想在資本市場拍一部終極大片——「娛生不再有你」。
01
「上市讓我們變得富有」這是印記傳媒兩位高管吳冰和丹·密茨的原話。
這樣的話太過真實,印記傳媒上市的「初衷」昭然若揭。價值2500萬美元的龐巴迪挑戰者850,和價值3000萬美元的龐巴迪全球Global Express,還有多輛豪車,包括賓利、法拉利、勞斯萊斯。這些都是印記傳媒上市後給大股東們「助力」的戰利品。
這些錢哪來的?我們並不難想像。上市後,印紀傳媒大股東融資資金逾上百億。其中最大的兩處來源是股權質押融資資金超過80億元,以及以1:4或者1:5的配資方式融資了18億。
印紀傳媒曾披露稱,2017年7月之前的股權質押,除質押給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華東陽支行的2450萬股票用於為本公司融資擔保外,其餘質押股票均用於肖文革權益性投資和理財投資。
所謂的「權益性投資和理財投資」,大概是實控人肖文革參與西部證券定增和中銀國際4.99%股權的兩樁交易,但最後的結果,也是草草高位套現跑路。
除了質押,還有層出不窮的大股東高位減持,滿滿的套路,不絕如縷。
這就是印記傳媒上市後的運轉軌跡,太「典型」的自掘墳墓,就等著把自己全部埋進去。
02
有人說,DMG這好好一傳媒公司,為啥上市後就做的這么差?是經營管理不善,還是沆瀣的大環境所迫?
要我說,都不是。當年的DMG沒問題,是在認認真真做本行,錯就錯在它變成了印記傳媒。錯就錯在它躋身了資本市場。
在傳媒行業,有春風得意之時選擇上市的,這些多半是為了募資加碼主業,而印記傳媒不是,它的上市,是為了資本運作而去做主業的典型。而肖文革,吳冰等股東,就是印記傳媒《我上市了》系列電影最好的導演。
這也是印記傳媒必然失敗的原因,帶有強目的性的上市,最後的結果無一善終。
你不能否認印記傳媒出品了好些優秀的作品,《鋼鐵俠3》、《建國大業》、《無人區》、《杜拉拉升職記》、《暮光之城》等電影裡面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你也注意到這些賣座的電影,印記傳媒幾乎無一例外都是「聯合出品人」。
作為「聯合出品人」參與份額多少?票房收入如何?是否對當期業績有突出影響?印記傳媒隻字不提,因為蹭熱度的「效果」已經達到了,只要參股股東認定你是影視界新晉「黑馬」,那就夠了,有他們一拍即合,給股票保駕護航,其他的,都讓聽風是雨的散戶去猜吧,who care?
遠超同行的毛利率和「精準達標」的業績承諾同樣是在「花式表演」。只要財報好看,公司的股票不乏機構、基金追捧,股價登峰造極,方便大股東未來質押與減持,這才是對於肖文革和吳冰等人最「實際」的。流量為上,至於「劇情」合不合理,「導演們」可能並不在乎。
遺留下來的問題,肖文革們都一股腦兒塞給財務報表去解決。由於合格的財務投資者並不多,首先過濾掉一部分「財盲」,這部分通常會是在最高位看著概念追風買入的接盤俠,然後再過濾掉一部分有點初級水準的投資者,這些投資者通常會是趨勢投資者,會被一兩個形成「成長性」假象的指標所迷惑。例如借殼後印記傳媒影視及衍生的營業收入飆升,從 2014 年的 29695 萬元飆升至 94211 萬元,而影片業務支出,卻呈現背離的減少趨勢,這一點正是非常有誘惑性。
最後最難「搞定」的,就是專業投資者了,這也就是今年股價崩塌的原因——專業投資者發覺公司積重難返,無力回天,只能認慫集中撤離。其實即便是專業投資者,並不總是專業,他們也有失手的時候,比如安信信託,事發只能以減值損失自認倒霉。沒辦法,看錯一個公司也許可以挽救,但看錯一個人就可能難以收場。何況當你面對的是一群同心同德善於忽悠的戲精老外高管時,所謂的專業素養能幫助你保持幾成定力?
印記傳媒的大股東們,也許從上市的一開始就篤定要拍一部吸引資本市場男女老少的電影,一直「拍」到眾籌的經費用完才肯罷休。
03
「經費」用完了,債務也還不上了,和解也遙遙無期,這樣的「劇本」怎麼收場也是個問題。於是乎,大股東又拋出了到美國「就醫」的苦肉計,這些都是預料之中的。
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多少霧里看花的愚者了。大家都很清楚,印記傳媒的債券違約,已經沒法再進行新的融資。而之前的融資,也已經沒了下文。不管是肖文革「涉賭」把錢輸光了也好,還是搞利益輸送進了誰的口袋也罷,哪怕是真的洗錢去了海外,接下來的事情都無關散戶,無關中小股東了,最多也只是少數債權人和司法機關的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策略,於資本市場一樣行得通。
對於肖文革和吳冰等人來說,現在的這個「珍瓏棋局」,已經被人點破了。再揣著明白裝糊塗,恐怕有點不合時宜。
作為一名合格的演員,在氣氛有點尷尬之時能夠打圓場是必須的。印記傳媒的最後「圓場」就是高管集體出來維穩,證明自己「沒跑路」,但此時此刻,跑與沒跑又有多大區別呢?
問詢函不按要求回復,一切都以「無聲言證」方式進行。這是印記傳媒最後的緩兵之計。因為,股價已經伴隨著自己三緘其口而失速墜落了。只要被「依法」退市,後續大筆債務被免除,自己來資本市場「走一遭」並不乏收獲。
時間一到,印記傳媒這部轟轟烈烈的「電影」就可以強制「收場」,而觀眾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結局。
04
瀕臨退市,除了踩雷的機構基金,還有叫苦不迭的散戶。
也許踩雷的你此時此刻殺人的心都有,但是如果你是看了「印氏電影」去做長線投資而踩雷的,那真的說明,你太入戲了,帶有鮮明「印記」的電影要的就是這樣忠實的觀眾。
如何去評價肖文革,吳冰其人?筆者在此確實非常難以言述。作為同時混跡於傳媒江湖和資本市場的大作手,他們早已經浸淫了真真假假,將這一套從銀幕復刻到了資本市場。之於一介「准導演」的身份,他們也許真的算「有兩把刷子」,因為他們做出了太多大部分中國人骨子裡在追捧的東西:中西合璧,國產電影……也炒出了中國人最愛回味的概念。
而作為企業家,必然是不合格的。因為資本市場並不是賭客以合法名聲撈金的地方,「重融資,輕回報」的現象也在慢慢改變,作為上市公司的高管,需要承擔的責任,需要履行的義務,從印記傳媒的大股東身上,我們並沒有看到。那麼,放任你到這個市場來的意義何在?難道資本市場拓寬上市通道的意義,就在於放任一批有備而來的投資者利用規則優勢去製造假象,完成對基金、散戶等對手盤的獵殺?
仔細拷問下印記傳媒,如果你一開始的上市就是為了演這么一場電影,那麼還有多少股東會耐心地陪你看到今天?過往飽滿的業績和良好的口碑,全都拜肖文革、吳冰等人「演技逼真」所賜,這不得不說,對於當年傳媒這頭人人看好的「風口上的豬」是個莫大的諷刺。
可怕的是,這樣的「導演」,中國還有很多很多。例如步森股份的趙春霞,也是一樣的應對債務選擇了異地「就醫」,而金立的董事長,身為肖文革的「賭友」,把金立手機多少年打下的的江山給輸了個一干二凈。
如果上市只是一部電影的開頭,你還敢看到結尾嗎?印記傳媒的退市可能會給你一個很好的答案。資本市場里從不缺乏好「演員」和好「導演」,但如果你喪失了應有的謹慎而變得太「入戲」,那你就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