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評價電影《阿黛爾的生活》
我覺得這部電影,給我的第一感覺是真實。我們拍電影,特別是人物類電影,最重要的就是真實,通過影片將一個人的生活展現出來。導演毫不顧忌地拚命特寫、近景,讓人物就像生活在你面前一樣,再加上法國導演對於演員更注重的不是演員演成什麼樣子,而是准確地抓住演員這個人本身的樣子,於是整個觀影感受就是你一直在和阿黛爾、艾瑪生活在一起,你是一個朋友的角色,你看著他們兩遇見、相戀、分離,你既生活其中又處於旁觀的位置,你了解他們相處的點滴會感同身受,但因為旁觀所以可以理性分析到是階級差距導致的分離。
還沒看過的趕緊去看吧。
⑵ 阿黛爾的生活的電影劇情
故事主角是15歲的女孩阿黛爾,她有一個帥氣的同學男友托馬斯,但托馬斯並沒有走進她的心。某晚她在街頭意外遇到一個美麗的藍發女孩艾瑪後,第一次體驗到小鹿亂撞般的怦然心動。而當阿黛爾忐忑不安的走進一家同志酒吧,發現艾瑪正在那兒等著她了。女孩們的彼此靠近讓阿黛爾的青春期變得復雜起來
⑶ 阿戴爾的生活結局愛瑪為什麼說不愛阿黛爾了
因為愛瑪依然深愛著阿黛爾,但是愛瑪的理智佔了上風。愛還在,但是經過3年在一起,分手後又3年,愛瑪已經快30了,事業有成,有家有口,她必然明白責任比愛更重要了,拒絕是成熟理智的表現。而且,愛瑪還說過,成長總是比我們想像的更突然。
她們相遇是因為藍色擦身的一瞬,而分手後的那場再見戲,兩人同樣穿著各自藍色系的衣服,坐在一個藍色點綴的咖啡館里,而一切早就不可挽回,一個人不愛了,那兩個人的緣分也就到頭了。
電影結尾,阿黛爾去Emma的新畫展,看到了Emma和她的現任。現任以一種女主的身份置身與畫廊里 -- 與Emma的關系是平等的,能權衡賓客之間的關系,能給Emma事業一臂之力。在阿黛爾轉身的那一刻,她明白了,自己自始至終都未曾在這段關系裡找到過平衡。
(3)神馬電影阿黛爾擴展閱讀
電影改編自法國同名漫畫,和漫畫的出入,大致在於,漫畫的敘述主角應該是Emma,而電影是Adele;漫畫用很多的篇幅去表現Emma如何和Adele在一起,兩個人之間關系未明的糾纏,而電影則更著重與Adele在分手之後的種種;結尾的變化,還有Adele的職業的確定為老師而非公司職員。
藍色是第一章里愛情的主色調,而第二章里它的功能就轉為分手的寫照。Abdellatif Kechiche從電影第一篇章就做了伏線,兩個家庭聚餐的場景與布置上的不同,對話和氛圍上的差異。
雖然沒有把「Emma在Adele家半夜裸身去廚房拿牛奶喝,以致於被Adele的媽媽發現兩人的關系」,這段在漫畫里算是有張力的情節放入到電影里。整個電影的轉折點,被導演很巧妙地安排在阿黛爾辛苦幫Emma籌備朋友的聚會。
⑷ 《阿黛爾.雨果》這部電影好看嗎
有一些電影,從聽說到期待到相遇到最終的喜愛,要經歷一段很長的時間。
對的時間,對的心情,對的電影。齒輪的契合,有的時候是需要緣分的。
如果沒有阿佳妮,我想我肯定不會喜歡這部電影——《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一部女人為愛瘋狂的電影,一個放棄了尊嚴,離鄉背井,追求愛情的故事。
然而,在我看來,這絕不僅僅是一個愛情故事,更確切的地說,這是一個女人內心的掙扎與渴望,是一個人對於自身獨立性的不懈追求。
阿黛爾,雨果的小女兒。
她有一個偉大山峰一樣的父親,因此,她的名字前面,會出現另一個人的名字,永不磨滅。
麗奧,阿黛爾的姐姐。
19歲時死於溺水,深愛她的丈夫也隨之殉情。這是阿黛爾生命中另一座高峰,愛情的峰,千辛萬苦,卻無法翻越。小小的阿黛爾,敏感的阿黛爾,想要被人愛的阿黛爾。她在這種巨大的傳奇式的陰影中迷失了自我。
姐姐死了,她成了家裡唯一的女兒。
愛,終於落在她的身上。
可是,是真實的么?
人們忘不了的是那個擁有完美愛情卻早早離去的麗奧。她的遺物——美麗的衣服,她的死亡——致命的沉溺糾纏著永遠的羨慕與嫉妒,統統變成了妹妹的夢魘。
阿黛爾,阿黛爾
是一個人的女兒,是一個不受寵愛的女兒。
就好像,可以隨時被抹去的痕跡。
她要確定自己,尋找自己
「這真是不可思議,一個年輕女孩子,漂洋過海,從老家來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只為了跟她的愛人在一起,這我能辦到。」
這是她的宣言,是她對自己的力量的表現,而愛情,只是這旅程的載體。
漫長的,執著地追尋之後,她終於被自己瘋狂的無人回應的愛所吞噬。
於是,在遙遠的他鄉,當她與那個她愛的人擦肩而過時,卻再也認不出他了。
影片的最後,經歷了漫長的遺失靈魂的歲月後,她最終還是葬在了自己父親的身邊。
消失在歷史中的一段傳奇,只有遠遠觀望時,才會覺得美麗,也才會覺得不那麼哀傷。
——————————————————————————————————————————————————----
回頭說說我喜歡的阿佳妮。
《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羅丹的情人》、《瑪戈皇後》。
三部電影,三個美麗又瘋狂的女人。
有人說阿佳妮是本色演員,出演的總是同類型的邊緣女人。
如果換個角度來看,也許,這樣的角色,除了阿佳妮,真的很少有人能夠勝任。
某次從北京坐夜車回太原,深夜看三聯周刊,其中一篇介紹一位去逝的著名攝影師。他有一個美麗到接近完美的姐姐,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瘋了。這對於攝影師來說是深入骨髓的記憶,於是,他終生追尋的主題就是美麗與瘋狂。
也許,這真的是一個永恆的命題。
而阿佳妮,就是被上帝派來詮釋這個命題的。
1974年,也就是《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開拍的前一年,特呂弗寫信給阿佳妮,說:「你是個不同凡響的女演員。除了讓娜·莫羅之外,我從沒如此迫切地渴望把一張臉固定在膠片上……」「單是你的面孔就能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單是你的目光就能創造出戲劇性的氛圍。你甚至可以演一部沒有故事情節的電影,那就是一部關於你的紀錄片,它將可以與任何一部故事片相媲美。」
我想,這是一個導演能夠給演員最高的贊揚。
也是對阿佳妮的評價中,最極致的了。
⑸ 豆瓣評分達8.4分的同性戀影片,《阿黛爾的生活》為什麼值得這個評分
一部好的電影,不僅僅是畫面給人以視覺沖擊,還要有一種直擊心靈的感觸,而《阿黛爾的生活》這部電影,同時達到了這兩個要求。為什麼這樣一部小眾題材,又是由漫畫改編的電影可以獲得如此高的評分呢?其實我們終究可以在電影中找到答案。
這樣一種並不是美好的結局,像是在觀影者心裡重重的捶上了一拳,也正是整部電影所要傳達的情感問題:所謂的一件鍾情,真的能夠抵得過長相廝守嗎?
⑹ 這是什麼電影她叫什麼
電影《阿黛爾的生活》
圖上左邊是女主角阿黛爾·艾克阿切波洛斯,右邊藍色頭發的是女主角蕾雅·賽杜
⑺ 電影《阿黛爾的生活》里,阿黛爾和艾瑪因為什麼原因分手,最後兩人明明仍然相愛為什麼仍不願重新開始
因為兩人順應著引力而互相靠近,順其自然發展,爭執與矛盾,不願重新開始。
講述高中學文學的少女阿黛爾希望畢業後做一名幼師,她愛寫東西也愛給小朋友講故事。15歲的她在一個夜晚邂逅了藍頭發的艾瑪。生活與他們而言只有本能和直覺。這對春天般的姑娘像所有的愛人一樣活在愛情時光的天堂里也不可避免地經歷背叛和離別。
相關人物介紹:
1、阿黛爾,乖巧、優秀,還有一個帥氣的男友。但她並不喜歡男友,也常常感到惶惶有所失,卻不知道自己在尋找些什麼。遇到艾瑪之後,她才恍然醒悟,覺醒了內心深處的真實自我。
2、艾瑪,因為和阿黛爾的偶然邂逅兩個人碰撞出了愛的火花,同居了一段時間。後來因為阿黛爾一次寂寞中和男性的出軌,毅然決然地和阿黛爾分手。
3、托馬斯,阿黛爾的男朋友,也是她的男同學。托馬斯和阿黛爾談戀愛的時候,托馬斯始終無法走進阿黛爾的內心。
⑻ 如何評價電影《阿黛爾的生活》
故事很簡單,一個女孩在青春期,對性的感知與迷茫。再到遇到一個人海中,輕撇一眼就無法忘掉的女子,何況頭發還是藍色,這么扎眼的顏色。
於是,邂逅,熟知,相愛,生活在一起,不可避免的產生問題,出軌,分手,失戀的痛楚,嘗試著復合,最後再見面,發現其實她已經不在她的世界裡,雖然畫廊里展出的畫上,畫的都是她。
電影改編自法國同名漫畫,和漫畫的出入,大致在於,漫畫的敘述主角應該是Emma,而電影是Adele;漫畫用很多的篇幅去表現Emma如何和Adele在一起,兩個人之間關系未明的糾纏,而電影則更著重與Adele在分手之後的種種;結尾的變化,還有Adele的職業的確定為老師而非公司職員。
很佩服Abdellatif Kechiche的大膽嘗試,很少有一部電影,在一部三個小時的長度里,前兩個小時居然幾乎用的都是大特寫的鏡頭,拍主角上課,吃飯,睡覺,自慰,做愛,洗澡,調情,但是卻不讓觀影者對此手法心生厭煩,沒有任何的被侵略感。
這種手法的運用,另一方面帶入感極強,特別是在面對電影巨幕觀影時,整個屏幕上充滿著女主角的影像,她對Emma的眉目傳情,她吃飯時候的愉悅,她的困惑與迷茫,甚至做愛的時候,還在用大特寫。
給人的感覺 -- 震撼。
還有長達十幾分鍾的性愛場面,非常的讓人震撼,倒不是說內容,而是完全沒有任何配樂,最直觀的方法去呈現。
想來阿黛爾的生活,其實也就是把她人生中這段經歷,用最直接明了的方式呈現,當然它也在呈現兩個人的愛情故事。
「愛情發生的可能性,有千種,萬種,是擦身而過的一瞬,是陽光下的回眸,是某種氣味或一句聰明的調皮話,但是分手的理由,總是單調的一致,無非即是不愛了。」
幾個眼神的對視,幾段曖昧的調情,交待了兩人的相愛,而常規的愛情電影總是更喜歡表達--「成為愛情的過程」,往往對情侶之後,生活之下的情景較少如此事無巨細的展現。
想必導演很清楚,負面情緒的感染力遠勝簡單輕松的快樂。
藍色是第一章里愛情的主色調,而第二章里它的功能就轉為分手的寫照。
Abdellatif Kechiche從電影第一篇章就做了伏線,兩個家庭聚餐的場景與布置上的不同,對話和氛圍上的差異。
雖然沒有把「Emma在Adele家半夜裸身去廚房拿牛奶喝,以致於被Adele的媽媽發現兩人的關系」,這段在漫畫里算是有張力的情節放入到電影里。
但是他還是很好的選取了轉折點。
整個電影的轉折點,被導演很巧妙地安排在阿黛爾辛苦幫Emma籌備朋友的聚會。
而這個聚會上,藝術家的朋友,不是圈子裡的人,自然也跑不遠。在聚會里,身為幼兒園老師的Adele發現自己是個局外人。這種殘酷的發現,不僅僅表現在Adele時不時的瞧著Emma在聚會里的一舉一動,同時也被鏡頭適時虛焦人物,對焦在背景里的默片 -- 用那黑白默片里誇張的表情去映襯Adele的焦慮心情。逃避,是對問題所能採取的最快措施。在聚會里她只能靠自己不停的忙東忙西,去照顧Emma朋友是否enjoy party,來證明自己也在參與這個party。而對於法國人或者藝術家來說,一個風趣幽默的對話或辯論,遠比美食來的更重要。他們愛美食,但是他們更愛咖啡。
這是伏線一。而伏線二是後來在Emma工作方面出現問題,她在一旁吃早餐,卻也提不出半點建議為Emma分憂解難。
距離的開始,意味著冷漠入侵在兩者的關系間。
Emma忙於事業,無暇分心Adele, 從情感上合理的構建了阿黛爾肉體出軌的理由。
於是,他們也如一般情侶一樣,最終走向了分手。
分手那段性,確是是張力十足,Emma的爆發也是Lea終於在整部電影里,有了屬於自己的關鍵一幕。
之後便是很長的篇幅去描述,Adele失戀後的各種場景。想必,愛過一次,分過手的人,是能從中感受到那種揮之不去,又突然襲來的痛。
可以說是年度里最好的,表現失戀中受傷一方的種種的體驗片。
她們相遇是因為藍色擦身的一瞬,而分手後的那場再見戲,兩人同樣穿著各自藍色系的衣服,坐在一個藍色點綴的咖啡館里,而一切早就不可挽回,-- 一個人不愛了,那兩個人的緣分也就到頭了。
電影結尾,阿黛爾去Emma的新畫展,看到了Emma和她的現任。現任以一種女主的身份置身與畫廊里 -- 與Emma的關系是平等的,能權衡賓客之間的關系,能給Emma事業一臂之力。
也許在阿黛爾轉身的那一刻,她明白了,自己自始至終都未曾在
⑼ 阿黛爾的生活哪裡可以看
你手機下個UC瀏覽器,裡面有個視頻大全,叫神馬視頻,電影裡面就有這個無刪減版的,在推薦那就有。可以緩存下載的。我早就緩存下來了。3個小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