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大山的慾望》老早以前反映山裡孩子上學的故事。
電影《上學回家》本片反映山區孩子上學艱苦條件,他們用自己堅強的意力追求夢想!
㈡ 求一部紀錄片,講的是貧困山區的孩子,他們每天上學都要經過一天水流湍急的大河
英國BBC公司的《人類星球》之《河流:亦敵亦友》
㈢ 彭氏兄弟在一個山村拍的小孩上學故事的電影叫什麼
《走路上學》 導演彭氏兄弟 不為票房 只為夢想 《走路上學》首映大獲成功後,影片導演彭家煌、編劇兼導演彭臣兄弟接受了。談到影片的創作初衷時,弟弟彭臣激動地說:「這部電影我拍得很任性,當初沒想票房的事情,就為了實現自己的電影夢。」 「飛索求學」喚醒電影夢 1987年彭氏兄弟從湖南到深圳創業,目前兄...弟倆創辦的深圳市新經典廣告,已經成為國內屈指可數的廣告公司了。最新版本的小沈陽、陳道明、劉謙、招商銀行等很多廣告都出自這家公司。當初想把溜索上學的故事拍成電影,就源自弟弟彭臣的電影夢。「我1985年報考過北京電影學院,那年我17歲,但沒考上,後來就來深圳了,但是這么多年,我一直沒有放棄對電影的追求,我寫影評已經20多年了。」 彭臣說,南方周末那篇「飛索求學」的報道,像一聲春雷,敲擊在他的心中。春雨過後,種子隨後就發芽了。他開始到處找投資,但是很多人說他瘋了,現在的電影市場是商業片的天下,「你拍這樣的影片,是不是想害我們啊」。沒辦法,只有自己拿錢出來,影片的場景不多,1000萬元的投入,其實很多都花在了行業成本和學費上,僅僅一場姐弟倆吃飯的鏡頭,就拍了1600多尺膠片。拍廣告畢竟和拍電影完全是兩碼事,但兄弟倆就是橫下一條心,一定要把電影拍好,「為了這部電影,當時的想法是,不計成本了。」 彭臣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那個年代的人,把電影看得很神聖,用手電筒照在廢舊膠片上,是哥倆常玩的游戲。雖然為了拍這部電影,對於一家民營公司來說,花了不少錢,但也「不是什麼傷筋動骨的事情」。彭臣始終認為,有夢想就有堅持。彭臣還表示,該片的拍攝深圳市委宣傳部也給予了鼎力支持。 小演員是上帝恩賜的禮物 拍片過程中,從攝制組駐地到拍攝場地,每天僅車程就需要4個小時以上。電影是在2008年3月3日開始拍攝的,拍片途中,他們幾次碰到泥石流,也差點發生車毀人亡的事情。拍攝過程非常艱苦,為了轉換場地,拍攝人員有時也要溜索過江。而且在拍攝過程中,兩個孩子特別不好調教,扮演瓦娃的丁嘉力,總喜歡回頭看鏡頭。孩子頑皮,他喜歡攝影師手裡的視頻播放器PSP,最後彭臣答應給他買一個,讓他用心拍戲。 在選擇支教女教師的演員過程中,也費了不少心思,和很多演員聯系過,人家一聽要溜索過江,都不敢來了。後來和「岩女郎」《五星飯店》中有出色表現的曹曦文聯系,她開始對溜索過江也很怵,但劇本和那裡的孩子一直感動著她,於是曹曦文表示自己豁出去了。 丁嘉力和阿娜木齡都是從怒江的小學校里選出來的演員,是兩個非常可愛,又有表演天分的小演員。「對於這部影片來說,他們真是上帝恩賜給我的禮物。」彭臣說。 讓自己的孩子受教育 在經過怒江邊上的實地采訪後,彭臣的劇本一個星期就出來了,後來邊拍邊改,雖然影片穿插了很多主旋律的東西,但「船一旦下海,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航向的,不過完全不影響影片要表達的東西。」對於影片內容的真實性,彭臣說,都是基於當地的實際情況,只不過劇本把發生在那裡的事情都集中體現在一起了。「我也上去溜過了,溜索弄不好,很容易把手擦傷,上面都是那些折段了的細鋼絲。」 在一定程度上,彭氏兄弟拍攝這部影片也是為了他們的孩子而拍攝的,「我想讓他們珍惜現在的生活,他們上學每天是車接車送。」彭氏兄弟分別有兩個10歲左右的孩子,一男一女,和片中主角的年齡也一樣大小。「這部影片,我女兒看一次哭一次,現在,她和劇中阿娜木齡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兩人玩得很瘋,我女兒去過雲南,阿娜木齡也來過深圳。」 成龍受感動執意參與影片 當初在昆明籌備的時候,彭氏兄弟和電影監制於榮光一起吃飯,恰巧成龍大哥也在。他聽到這個故事,很感動,提出也要演個角色,但沒有合適的。彭臣把在飯桌上寫下了那首《一路》的歌詞,交給成龍,說如果大哥不嫌棄的話,就演唱這首歌曲吧,成龍大哥欣然答應。 通過拍攝這部影片,彭氏兄弟學到了很多東西,「我的夢想也開始起航了,說實在的,我不太願意拍商業影片,我想通過電影表達我想要表達的東西。」有了第一次成功,彭氏兄弟現在又有了新打算,他們正在籌劃兩部影片,一部是清純歌舞勵志片,一部是愛情片。
㈣ 關於一部有關山區孩子上學的電影,求影片名!
上學路上 (2004)
確定!!!
㈤ 找一部電影,說西部的學校一些孩子要吊著繩索渡過江河去上學的,叫什麼名字急!謝謝
《走路上學》
在電影開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瓦娃的姐姐娜香用溜索上學的畫面,讓人感受到孩子們上學的艱難和環境的險惡。走路上學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對於馬吉鄉的小學生而言,簡直就是難以實現的夢想。
接著就是瓦娃的鏡頭,家裡沒有玩伴,他獨自在屋頂上玩耍,也不喜歡和家人多說話。瓦娃唯一高興的事情就是每天都去接姐姐放學,然後聽姐姐講述學校里的見聞,直到後來,他獨自爬上溜索過江上學。
在這種線性的敘述結構下, 電影從兒童的視角出發,讓全片的基調陽光而又溫暖,就像電影《走路上學》的名字一樣,朴實無華,使人物的感情更能夠自然流露。電影中幾乎沒有刻意製造沖突的設計,這樣很容易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並深深地被瓦娃和娜香的深深的姐弟情誼所感動。
(5)山裡孩子溜索上學電影擴展閱讀
這部劇有著宏大的主題,它關乎到貧窮、教育、希望和夢想,導演通過這樣的敘事方式可以讓娜香和瓦娃姐弟倆的故事緩緩鋪陳,並不動聲色。
比如說瓦娃在房頂上不斷地訓練自己的本領,就是為了能夠獨自溜索去上學,後來隨著姐姐的去世,他備受打擊,幸好最後完成了精神上的成長終於可以走路上學,實現了他們共同的夢想。
普通的演員,實實在在的敘事方式,簡單而又曲折感人的故事,催人淚下,讓人忍不住引發思考。這部電影不管是和孩子還是成人去看,都很容易進入到故事的角色中,心情跟著故事中人物的變化跌宕起伏。對於同齡的孩子來說,線性敘述方式沒有任何壓力,就能夠輕松理解。
㈥ 電影名-反應西部地區,小孩要過索道過河上學的那個
可能是《走路上學》吧 簡介:瓦娃是一個7歲的僳僳族孩子,他對於姐姐娜香每天能和小夥伴一起溜索過江讀書好生羨慕。媽媽堅持要瓦娃等爸爸回來帶著才可以溜索。可是,在外打工的爸爸總也不回。 終於,沒能抵抗住來自對岸的誘惑,瓦娃獨自偷偷溜索過江了,看到了心儀已久的學校。沒想到,瓦娃溜索過江的秘密居然被第一次來家訪的聶老師戳破了。是聶老師送來的那雙紅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裡。他答應媽媽和姐姐:有了這雙鞋,他就不再偷著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這雙漂亮雨鞋還給了姐姐。 日子就這樣平靜地過著。誰也想不到,因為趕著給弟弟送一雙新鞋回來,姐姐娜香失手從溜索上墜落江中……從此,瓦娃對於溜索有了一種深深的恐懼,並再不敢上溜索一步。
㈦ 找一部國產青少年犯罪電影。說的是幾個不上學孩子是山區的
賴小子,2006年的!如果你喜歡這類型的還推薦你看共守一片藍天,還有我跟你說,少年犯的自白。希望能夠幫到你,望採納!
㈧ 十幾年前有一部電影,裡面有個孩子每天赤腳跑很遠的地方去上學,母親卧病在床
小鞋子,1997年伊朗電影,別名:天堂的孩子. 我看過,好似是這個,有點感人! 國產類似的有:背著爸爸去上學 走路上學
㈨ 親 、有哪些好看的山區孩子的電影啊
要這個電影啊!推薦幾部。
《走路上學》
《背起爸爸上學》
《一個都不能少》
《二十五個孩子一個爹》
《九香》
《兩個人的芭蕾》
《美麗的大腳》
《我的教師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