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知道中國十七年電影各個階段特徵和作品
1、革命歷史、英雄主義影片(軍事題材影片):20世紀五十六年代是英雄模範輩出的時代,也是英雄電影創作的大好時機,宣揚革命英雄主義的「十七年電影」不勝枚舉,尤以軍事題材居多。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南征北戰》、《中華女兒》、《鋼鐵戰士》、《翠崗紅旗》、《風暴》、《老兵新傳》(中國第一部寬銀幕影片)、《紅色娘子軍》、《紅日》、《燎原》、《霓虹燈下的哨兵》、《上甘甘嶺》、《戰火中的青春》、《英雄虎膽》、《永不消逝的電波》、《英雄兒女》、《回民支隊》、《海鷹》、《戰上海》、《東進序曲》、《苦菜花》、《南海潮》等,英雄人物傳記則有《雷鋒》、《趙一曼〉、《劉胡蘭》、《董存瑞〉、《狼牙山五壯士》、《白求恩大夫》,表現歷史人物事跡或歷史事件的有《聶耳》、《林則徐》、《甲午風雲》等。在戰爭敘事中融入健康的抒情場景,是「十七年電影」不少軍事題材影片至今魅力不衰的「奧秘」。如由新中國第一位女電影導演王蘋執導的《柳堡的故事》,以女性的視聽語言,述說了一段兵民之間的經歷,從而使人們對戰爭歷史的追憶平添出一份浪溫和溫馨。
2、名著改編的影片:這是「十七年電影」的主流之一,如《祝神速》(魯迅原著)、《林家鋪子》(茅盾原著)、《家》(巴金原著)、《龍須溝》(老舍原著),以及《早春二月》、《青春之歌》、《紅旗譜》、《革命家庭》、《暴風驟雨》、《小二黑結婚》、《烈火中永生》、《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等。其中《林家鋪子》是「十七年」諸多名著改編的方式成為銀幕經典的創作範例之一。影片傳達原中國古典美學神韻,始終是研究者們饒有興趣的。
3、驚險片:驚險片歷來是中國各時期電影創作最精彩的樣式之一,是當代中國形態較完備的「類型片」,「十七年電影」自然也不例外,出現了《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秘密圖紙》、《跟蹤追擊》、《鐵道游擊隊》、《羊城暗哨》、《51號兵站》、《國慶十點鍾》、《地下尖兵》、《徐秋影案件》、《冰山上來客》等一批作品,與現在大量的驚險動作片不同,「十七年電影」中的驚險片少有追逐和格鬥場面,但也出現了少數武術功夫片,如《飛刀華》、《林沖》等。
4、愛情片:這無疑是「十七年電影」中最為優美抒情的一個板塊,與當代愛情片相比,更顯得細膩、精緻、盡管有些「保守」,但十分動人,給人以美好向上的追求。代表作大多以民間傳說為題材,以喜劇、悲劇或音樂片的樣式出現。比如:集音樂、舞蹈和詩歌於一身的《阿詩碼》(楊麗坤主演)當屬中國愛情電影的巔峰作品之一;《劉三姐(黃婉秋主演)、《畫中人》(李憶蘭主演)等也是詩情畫意的精品之作。同時,一批現實題材的愛情片大量涌現,如《五朵金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等。
5、兒童片:「十七年電影」中的兒童形象從不「失真」,既堅強勇敢又天真可愛,其影片甚至吸引了許多的成年人,如:《祖國的花朵》、《小兵張嘎》、《雞毛信》、《小鈴鐺》、《英雄小八路》等。
6、體育片:競技體育的魅力被眾人傾倒,體育電影則藝術地再現了運動員的風采,如《女藍五號》、《水上春秋》、《冰上姐妹》、《女跳水隊員》等。
7、喜劇片:「十七年電影」中的喜劇片以輕喜劇和諷刺喜劇居多,演員表演到位,無矯揉造作,幽默詼諧,如《游園驚夢》(侯寶林主演)、《今天我休息》、《喬老爺上轎》、《李雙雙》、《魔術師的奇遇》(中國第一部立體故事片》、《女理發師》《錦上添花》、《大李、小李和老李》、《球迷》、《滿意不滿意》、《哥倆好》、《抓壯丁》、《七十二家房客》(「十七年電影」中唯一的內地與香港合白的故事片)等。
8、戲曲片:屬中國獨有的影片樣式。較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梅蘭芳的舞台藝術》(上下集)、《紅樓夢》、《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野豬林》、《群英會》、《梁山泊與祝英台》(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牛郎織女》、《天仙配》、《楊門女將》、《鍘美案》、《花木蘭》、《花為媒》、《劉巧兒》等。其中多部與香港合拍。
9、藝術性紀錄片:這也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故事影片樣式,是紀錄片與故事片結合的產物,其大多產生於「大躍進」時期的1958年至1959年,代表作是由真人真事改編,並由本人扮演的《黃寶妹》。
10、少數民族題材影片:中國是一個具有56個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意義,除了具有影視人類學的意義(即紀錄或表現少數民族的真實生活狀況)以外,還可以以其奇觀性而具有對非少數民族觀念的娛樂性意義。代表作品有《阿詩瑪》、《劉三姐》、《農奴》、《達吉和她的父親》等。其中,反映===========民主進程的《農奴》,以版畫式的粗獷、遒勁的光影處理,成為「攝影參與劇作」的一個極佳例證。
11、其他:舞台藝術片《東方紅》、動畫片《大鬧天空》(上下集》等。
㈡ 冰川時代系列一直被孩子們喜歡,這系列的電影有哪些特點
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我們這些老百姓的經濟能力也有了很卓越的變化,現在慢慢的,小孩子也可以去注意一些娛樂項目,比如說一些特別優秀的兒童動畫電影。冰川時代就是極為優秀的那一個,冰川時代,靠著優秀的動畫風格以及明確的角色分配,吸引了無數小孩兒,甚至有很多的大人也會被這部電影所深深吸引!
第二部發生在冰川動物王國,在慶祝新紀元到來的時候,巨大的天然冰山被融化,冰河時期即將結束,一場災難正在向他們慢慢靠近,而上一部的三位主角在察覺到災難即將來臨之後,擔當起了領導者的責任,帶著所有的動物一起向南方遷徙,經歷了種種艱險之後,最終到達了安全的地方,而在這途中,猛獁象也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象”,和他談起了戀愛,但是自己的這位真命天象卻始終認為自己是一隻小負鼠,這讓他頭疼不已!
㈢ 兒童影視文學有什麼特點
兒童影視文學的特點是視像性、趣味性、情節性、形象行、幻想性。
㈣ 美洲兒童電影的發展過程
世界電影的產生和發展
(一)十九世紀30年代,電影開始了它的誕生前的技術准備期,也叫做發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二)1896-1912年,電影從幼年期迅速成為一種藝術
早期的電影,還沒有脫離剛剛誕生的痕跡,它以雜耍和魔幻術的姿態,使人們感到新奇。從《火車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大火》、《拯救遭難者》等影片,盧米埃爾創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遊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盧米埃爾電影最突出的特點是紀實性,它直接拍攝真實的生活,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成為寫實自然主義電影風格的開路先鋒,形成了電影的紀實性傳統。盧米埃爾的生活紀實短片在持續放映了一年半時間以後,人們的興趣就在明顯的減弱,以至最後再也無人問津了,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局限和自然主義的局限造成的。但剛起步的困境,並沒有影響電影的大勢所趨,另一位法國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應時而出,他使電影從一種紀實性的「活動照相」(亦稱運動畫面)導向了藝術電影,為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貢獻。
作為機械師,梅里愛製造了一整套機關、機器和舞台道具;作為畫家,他製造了無數個布景和服裝;作為魔術師,梅里愛運用了豐富的想像力,創造了許多新的特技;作為作家,他不斷創造出新的劇本;作為演員,他是他節目中的重要角色;作為導演,他懂得怎樣設計和調動一個小劇團。喬治薩杜爾在《世界電影史》中說:「梅里愛天才的特徵,在於有系統地將絕大多數戲劇上的方法如劇本、演員、服裝、化妝、布景、機關裝置以場景的化分等等,應用電影上來。」他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經驗,直到今天還以各種形式保留在電影中。
梅里愛以照相的特技代替了舞台上的機械裝置,同樣,由於無聲電影的需要,梅里愛也特為演員們發明了一種新的演技。這種演技雖和啞劇的演技有所不同,但著重誇張,突出手勢,因為它非常注意動作,而對面部表情極不重視。影片《灰姑娘》是梅里愛戲劇電影的代表作,這部取材於歐洲著名童話故事的影片,巧妙地運用了諸種特技手法,把南瓜變成車子;把老鼠變成了馬車夫,對於特技攝影的開創性運用,是梅里愛對於電影的又一個貢獻。
1902年,梅里愛根據儒勒凡爾納和HG威爾斯的兩部有名科幻小說編導了著名的科學幻片《月球旅行記》。這是他的高峰作,在電影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影片描述了一群身著星相家服裝的天文學家到月球上去旅行的奇幻故事。他們來到一座奇怪的機器製造廠,一些漂亮的女海員搬來一個大炮彈狀的飛行器,當天文學家坐進去後,他們被反射到了月球。天文學家們從飛行器里出來,欣賞了月球火山口附近平原的奇妙風光;他們還受到了由美女扮演的星神們的歡迎。天黑以後,他們從夢中被凍醒,就鑽進了一個大洞窟里,在裡面看到了月亮神、巨型蘑菇和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幾經危險周折,他們又乘炮彈飛行器飛回地球,經過海底奇異的旅行,在一座雕像的揭幕典禮中結束。梅里愛對電影藝術的貢獻,使電影在成為一門獨立的影像視聽藝術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在這一時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攝了《火車大劫案》的鮑特。鮑特在《火車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個場景來構成一部電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愛的影片都是從頭到尾一個鏡頭。《火車大劫案》第一次使用多場景來構成電影(嚴格說來它還不算真正的電影,因為那時候沒有鏡頭變化)。鮑特的影片里有了特寫,電影史上很有名的鏡頭就是讓手槍對著觀眾,在影片里已經初步嘗試,但是,對這種鏡頭的美學功能,它的作用還根本沒有任何有意識的認識,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發的開始走向電影藝術的一個階段。
在無聲電影階段,對電影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是美國的格里菲斯、卓別林和蘇聯的愛森斯坦。
1908年,大衛格里菲斯加入了愛迪生公司,一開始時當演員,後來當導演。從1908年到1912年間,他共導演了大約四百部影片。在《孤獨的別墅》中,他創造了「平行蒙太奇」,標志著電影已完全擺脫了舞台劇的束縛,電影的時空得到了極大的擴展。
這時期美國出現的布賴頓學派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布賴頓學派的代表威廉保羅在《彼卡德里馬戲團的摩托車表演》中成功運用了移動攝影。威廉遜還在《中國教會被焚化》首次成功使用了追逐和救援的戲劇式場面,以劃分兩頭的交切手法造成劇情的漸次緊張,給其後的驚險片特別是美國的 「西部片」開了先河。布賴頓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GA史密士在《祖母的放大鏡》和《望遠鏡中的景象》中,同一場景交替使用了最初的真正的蒙太奇形式,特寫和遠景相結合手法的交替使用對電影語言的開拓與應用作出了貢獻。此外,布賴頓學派的柯林斯和哈橋梁爾分別拍攝了《礦工的生活》與《煤礦爆炸慘案》、《囚犯的越獄》等真正描寫現實生活的影片。這一時期,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座電影城的法國萬森市,被譽為「世界電影首都」,擁有「百代」「高蒙」兩大電影製片公司。1903至 1909年也因而被稱為世界電影史的「百代時期」。
1908年,世界上第二座影城——好萊塢也在拍攝《基度山伯爵》時初具雛形。其時,只不過是攝影師湯馬斯伯森斯和導演弗蘭西斯鮑格斯共同搭建的一個小小的攝影棚,直到1913年才形成規模。
(三)1913-1926年,無聲電影走向成熟
梅里愛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後,於1913年退出影壇,最後慘死在街頭。一代巨匠在為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之後,就這樣靠別了世界。梅里愛的衰落和好萊塢的興起,標志著電影已告別了它的幼年時期,而進入了成熟期階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藝術家的勇氣拍攝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無聲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在1916年又拍攝了《黨同伐異》。這兩部被譽為電影藝術的典基之作,標志著電影成為藝術的起始,是美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是當時電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兩部經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績是突破了梅里愛時期戲劇電影若干陳舊的陋習。作為第一人,在拍片時,他讓攝影機移動起來,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開創性地使用了「特寫」、「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接手段。在梅里愛的特技攝影和英國布賴頓學派對蒙太奇的早期發現的基礎上,格里菲斯創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他充分運用了他發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語言,影片集中體現了當時歐美電影藝術探索的成果。這部影片在廣闊宏偉的歷史場景中,較好地發揮了電影藝術時空的跳躍自如的特性,同時體現了蒙太奇多線對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個鏡頭組接而成,不同景別的轉換使用,靈活多變的攝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的大膽創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寫等不同景別的組合運用,和諧、變換,各得其所。如大遠景,他用來表現兩軍對峙交火的戰爭場面;特寫,他用來表現人物的細部動作。在拍攝三K黨信馬飛馳的場面時,格里菲斯將攝影機安裝在卡車上,追逐奔馬進行跟拍,取得了緊張、逼真、生動別致的畫面效果。一年後的《黨同伐異》也是標志格里菲斯畢生成就的影片,沖破了古典戲劇的「三一律」限制,創造了開拓銀幕時間、空間的「多元律」。影片將不同時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又豐富並發展了平行蒙太奇語言。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間的節奏,溢彩流光的畫面,移動攝影的美感,宏偉開闊的大膽構思,在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促進了電影藝術的發展。
這一時期,電影成為藝術已有公論;另一方面,這一時期,電影已經成為一種企業,電影到此時才有了真正的藝術作品。美國喜劇電影大師查爾斯卓別林,也是無聲電影時期傑出的電影藝術家。1914年,編導了第一部影片《二十分鍾的愛情》。接著,《陣雨之間》又問世,在這部影片中,第一次出現了流浪的夏爾洛的形象。1917年的《安樂街》里,夏爾洛形象顯示了逼人的光輝。《夏爾洛從軍記》一片標志著卓別林表演藝術的成熟。1919年,他自己集資建廠,成了好萊塢第一個真正獨立製片的藝術家。20年代,他拍攝了一批以《淘金記》為代表的著名影片。卓別林一生有80部喜劇電影作品,其中《王子尋仙記》、《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摩登時代》和《淘金記》等代表作具有永久魅力。卓別林電影的最大特色是: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尖銳的諷刺性及雅俗共賞的大眾化特色。薩杜爾先生對其作品作了如下評論:「卓別林的影片是唯一能為貧苦階級和最幼稚的群眾所欣賞。同時又能為水準最高的觀眾和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所欣賞的影片」。
蘇聯的著名電影大師謝蓋愛森斯坦是無聲電影時期為蒙太奇理論的建立與發展作出舉世矚目的重要貢獻的傑出代表。 1924年,他導演了第一部影片《罷工》,創造性地使用了雜耍蒙太奇,把沙俄軍警屠殺工人鏡頭和屠殺牲畜的鏡頭組接在一起,使之交替出現,造成了怵目驚心的隱喻。1905年,他導演了世界電影史上最傑出的史詩式的無聲片《戰艦波將金號》,成功地在影片里表現了俄國1905年革命。該片曾多次在國際電影評選中獲獎。影片中著名的敖德薩階梯的場面、段落,已成為影響幾代電影藝術家的經典性範例。1927年,他還導演了《十月》。 愛森斯坦的貢獻在於對蒙太奇理論地闡述和藝術實踐,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愛森斯坦的藝術特點在於將格里菲斯創造的平行蒙太奇技巧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善於運用特寫表現事物的內涵;利用鏡頭的交切形成蒙太奇節奏,揭示人物的內在情緒;充分發揮了蒙太奇的隱喻功能 ,形成「詩電影」的傳統。
(四)1927-1945年,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走向成熟
1927年是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發展了電影的本性,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有聲電影從問世到推廣,大約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原因有認識上的、經濟上的和技術上的。特別是一批有名的電影藝術家,留戀無聲電影時期的美學原則,過多挑剔了剛問世的有聲電影的一些弱點。但是,隨著電影藝術家對聲音控制運用能力的增強,以及錄音設備、技術條件的改善,有聲電影才得以正常的發展。
聲音進入電影之後,蒙太奇不僅是畫面組合,同時也擴展至聲畫的對位或對立,因而豐富了蒙太奇的內涵手段。有聲電影取代無聲電影,是符合電影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也是有其客觀必然性的,因為有聲電影的誕生標志著電影走向藝術真正發達的時期。1933年以後,由於技術的進步,電影製作中同期錄音得以改為後期錄音,電影攝影又變得靈活而富有生氣了。同時,蒙太奇理論和手法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蘇聯電影大師普多夫金在拍攝《逃兵》一片時,就曾用聲畫對位和對立的配音方法來加強影片效果,使觀眾耳目一新。
1935年,馬摩里安攝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彩色膠片的發明,使得電影藝術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聲音和色彩促使電影更趨近於自然。有的電影創作家,在一部影片中交替使用彩色片和黑白片,因而收到了特殊的藝術效果。
彩色電影的問世,標志著電影從誕生發展達到了完善成熟的發展時期,從此電影藝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五)1946-1959年,電影藝術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呈現多頭並進的曲折發展時期。美國電影在戰後一段時間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戰後的蘇聯及其東歐國家形成四足一方,大體沿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傳統軌道緩慢發展。藝術創作受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的影響,少有突破和進展。這一時期,蘇聯的一些電影工作者拍攝出了一批有感情沖擊力的戰爭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傳記片。如《青年近衛軍》、《攻克柏林》、《易北河會師》、《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軍上將烏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電影在"解凍文學"的思潮影響下,開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繼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飛》以後,蘇聯電影便出現了再度大發展的局面。西歐的電影大國,如英、法、德、意,構成當時四足並立的另一極。戰爭留下的陰影和經濟困難的制約,西方電影進入特殊的時期,在困難和對手挑戰下,不僅沒有委縮,反而刺激了西歐現實主義電影的繁榮發展。在東方,主要是日本、中國、印度的電影出現了長足的新發展,並先後進入了世界大國之列。日本電影在東方起步較早,二戰期間日本電影步入歧途,而戰後不久便獲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澤明的《羅生門》以後,日本電影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印度電影在三十年代開始也有了較好的狹窄的發展。進入本時期後,印度電影因受義大利、法國和蘇聯電影的影響,逐漸從追求豪華的音樂歌舞片而轉向現實。1953年,拉基卡普爾導演的《流浪者》和比麥爾洛埃的《兩畝地》等影片標志著印度電影的新面貌。在1955年,印度影片產量達285部,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位。現在,印度電影每年產量多達700部左右,成為世界電影產量第一大國。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是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電影。新現實主義電影中心代表人物是義大利《電影》雜志反法西斯影評家巴巴羅桑蒂斯和柴蒂尼等。出身於新聞記者和作家的年青導演是他們的響應者,主要包括:德西卡、羅西里尼、維斯康蒂、利薩尼、莫切里尼等。他們要求建立一種現實主義的、大眾的和民族的義大利電影。他們的口號是:「還我普通人」;「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去」。他們十分重視作品的真實,盡可能使場景和細節具有照相性的逼真誠,基本上利用外景和實景拍攝;不大注重講究文法,不強調蒙太奇剪輯;主張啟用非職業演員,演員在表演中可以即興對話。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羅馬11時》、《偷自行車的人》、《游擊隊》、《警察與小偷》、《大地在波動》、《橄欖樹下無和平》、《米蘭的奇跡》等。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特點是取材大都是義大利的真實生活的紀實性寫照。新現實主義電影在五十年代中期衰落,但對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是起到極其重大的作用的。
(六)1960年至今,世界電影從突破創新中走向多樣化發展
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之後,世界電影史上又出現了規模巨大的第三次革新運動。這次電影運動始於法國,自1959年新浪潮興起,法國電影出現了一條全新的、有效的打破商業電影壟斷製片的道路。新浪潮的口號就是不要大明星,打破明星制度,不要花大價錢拍豪華影片,影片要接近生活等等。這股浪潮蔓延到了全世界,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新浪潮。「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一個留下較多實績,在世界電影發展過程中產生深遠影響的電影運動。這次電影運動以反傳統為旗幟,以非理性為基本特徵,是對戲劇化電影更大的一次沖擊。這次電影運動以夏布羅導演的《漂亮的塞爾傑》和《表兄弟》公映起始,特呂弗《四百下》,阿侖雷乃《廣島之戀》在戛納電影節引起轟動為開端。其電影藝術特徵是:影片呈現全新風格、意識流和閃回鏡頭為一些創作人員常運用的表現手段,情節鬆散,眾多生活事件無邏輯地以無技巧手法編輯在一起,表現人物的潛意識活動,缺乏結構上的完整性。
新浪潮後期影片,現實主義完全被拋棄,影片陷入到狂亂、神秘和頹廢的泥坑。其非理性、非情節化的傾向愈演愈烈,導致不久就衰落了,但由於聲勢浩大,且敢於突破創新,所以,在電影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既確立和強化了導演的中心地位,又進一步發掘了電影的特性,豐富了電影的語匯,推動了這一時期電影的全球性的大發展,真正形成了電影題材的多樣化、電影樣式的豐富化和電影思潮與流派的多樣個性化。
這一時期全世界的電影事業出現較大的發展。就連拉丁美洲、遠東、阿拉伯世界和黑非洲電影都有了可觀的發展,而過去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在世界電影史已佔有一席之地,在這段時期,又有了新的發展,智利、古巴、玻利維亞等國電影也有了新的發展。這一時期,香港電影發展到充斥著整個中南亞電影市場,並影響著整個大陸的局面。所以,本時期世界電影已由過去的四足分立並進變成了全球性大發展。
世界電影發展中有兩個名詞必須要談,一是好萊塢,一是奧斯卡。
上文談到1913年好萊塢電影城初具規模,實際上當1908年攝影師湯馬斯伯森斯和導演弗蘭西斯鮑格斯來到這兒拍攝《基度山伯爵》時,這里還只是美國西海岸洛杉磯郊外的一個小村,這個小村風光秀麗,景色宜人,之所以被稱為好萊塢,意即常青的橡樹林。
自1913年建立以來,這里聚集著派拉蒙、米高梅、福斯、環球、華納等大製片公司,支配著影片的生產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發行,同時,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導演和演員去那裡拍片和表演,成為美國繁華的電影城市。
好萊塢是美國電影出品的主要基地,據有人統計,生產的影片可以分為75種類型,其中我們較熟悉的有偵破片、西部片、歌舞片、喜劇片、驚險片、科幻片、抒情片,這些製片公司在電影方面大量投資,使電影事業在美國成為一種大規模的工業,取得了世界電影的霸主地位。
好萊塢攝制的影片完全是以票房價值收入為指導原則,製片人關心的是如何多賺錢,要求「把光打在有錢的地方」,「把鏡頭對准觀眾崇拜的面孔」。因此,好萊塢的影片一般都能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這些影片十分講究戲劇性,編織各種人在各種生活中的各種遭遇,結構緊湊、曲折,人物性格復雜、獨特,情節常有誤會、巧合;富有傳奇、浪漫色彩,具有極大的刺激性和觀賞性,能夠滿足要求娛樂的感官體驗和心理需求。
第一部在好萊塢拍攝的電影史根據大仲馬的原著改編的無聲影片《基督山伯爵》,那是1908年在好萊塢的荒野上搭建的一個簡陋的棚子里拍成的。有些人把1913年影城好萊塢的奠基年,這年由派拉蒙公司在好萊塢建立了一個初具規模的攝影棚,並有當時美國東部大導演西帛.地迷爾來此拍攝《通婚著》一片,攝影棚也由此再次擴建,所以人們將這作為好萊塢的誕辰載入史冊。
三四十年代是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其間推出了不少傳世佳作,如《亂世佳人》、《蝴蝶夢》、《魂斷藍橋》以及喜劇大師卓別林的傑作《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這些影片不僅被奉為好萊塢的經典之作,而且也為世界電影史冊增添了輝煌的一頁;世界觀眾並由此熟悉了那些在銀幕上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的明星:卓別林、鮑嘉、蓋博、泰勒、勞倫斯、瓊.芳登、英格麗.褒曼等。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畸形發展,好萊塢也受過種種危機,通貨膨脹,製片成本大幅度提高,以及電視業的競爭,觀眾審美觀的改變,一度使好萊塢走向低谷。有的公司因此虧損,有些公司乾脆搞多種經營,變攝影棚為旅遊、展覽區。直到70年代,製片商們採用了歐洲的製片人制度,才使好萊塢走出低谷。同時,製片商還引進新的科學技術,創造了立體聲、寬銀幕等電影形式;有的廠家與電視化敵為友,使好萊塢也躋身於電視界,並由此使影視事業走向繁榮。
至於奧斯卡,眾所周知,每年的三四月間,太平洋之濱的美國名稱洛杉磯音樂中心影星薈萃,他們在這里參加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舉辦的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典禮。這一年一度的頒獎盛典,不僅是美國電影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影壇上的一件令人矚目的事情。
在美國,最為著名的電影藝術獎由兩種,一是外國記者頒發的金球獎,另一種是奧斯卡金像獎。比較而言,金像獎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因為它是美國電影界的最高榮譽,一旦獨占鰲頭,便馬上身價百倍,因此,此項大獎的競爭頗為激烈。
為什麼金像獎命名為「奧斯卡」呢?這還得從金像的設計說起:金像的造型本由米高梅公司的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木斯構思而成,後由青年雕塑家喬治.斯坦利於1928年完成塑像的製作。這尊金像的主體是一個男人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手中緊握戰士的長劍,身長34.5厘米,重3.45公斤,由銅為主的合金鑄成。因塑像呈金色,故稱之為金像獎。得名奧斯卡是在1931年,頒發金像獎之時,說來也純屬偶然:當年頒獎前夕,評審委員會的成員在一起評論金像,當時的藝術與科學院的圖書管理員瑪格麗特.赫里奇仔細地端詳了金像後,情不自禁地叫到:「呀!他看上去真象我的叔叔奧斯卡。」於是,藝術與科學院的工作人員便稱金像為奧斯卡,這個名稱也從此聞名全球了。
奧斯卡金像獎誕生至今已有73多年的歷史了。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美國乃至世界電影事業的飛躍發展。奧斯卡金像獎原定為兩年評選一次,自1934年起,擴大到每年一次。最初規模不太大,活動只限於電影界內部,且評選消息只在《洛杉磯時報》上發表,直到1953年,評獎的全過程才第一次通過電視媒介向全國實況轉播,同時還增設了一項外國影片金像獎,至此,奧斯卡獎評選成為世界矚目的一件大事。如今,有了衛星作為傳送媒介,奧斯卡金像獎的評選更是家喻戶曉。1989年3月30日,在好萊塢舉行盛況空前的第61屆奧斯卡獎揭曉盛典,主持人當場宣布:世界上有91個國家的十億觀眾,包括第一次收看實況轉播的前蘇聯觀眾通過衛星收看這次頒獎儀式。
總之,從第二次大戰結束以來,電影在技術上是相當完善了,在藝術表現方面也是已經成熟了。我國的電影理論家邵牧君在《西方電影史概論》一書中提出,電影在其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大致可以從四個階段進行研究:
一是形成期(1895年——1927年),從愛迪生、盧米埃爾在美國和法國發明電影之日起,經歷了從短片到長片,從單鏡頭到多鏡頭剪接,從而形成視覺語言的二十多年歷史。
二是發展期(1927年——1945年)。在這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電影獲得了聲音和色彩,具備了電影藝術的一切必要的表現元素。人們對反對無聲電影的經驗開始了總結,並且在運用音響和色彩方面,在探索電影形象表現潛力方面都展開了認真的研究和實驗。
三是成熟期(1945年至今),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已在技術上達到了完善的地步,此後的技術發展不再對藝術表現有重大的影響。電影從此進入了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的階段,並在同其他藝術的關繫上,從過去單純的摹仿吸收進行到有取有舍的階段。此外,更值得重視的是,電影這時的不再是單純的娛樂品,而是具有極大的社會影響的藝術門類了。
㈤ 兒童影視的意義和作用
兒童影視的意義和作用: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少年興,則國家興,少年強,則國家強。
開展少年兒童影視教育,是激勵少年兒童學習英雄人物、先進人物和美好事物,幫助其在學習和生活中養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有力措施。
是加強少年兒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方式,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是豐富少年兒童認知的積極舉措。
適合兒童看的5部影視作品:
1、《精靈鼠小弟》
這部電影講述了家和歸屬的意義。整部電影詼諧幽默而又溫馨感人,腦洞非常大。
孩子們能通過這部電影更深層次的思考家人的意義。現在無數家庭養了寵物,看過這部電影之後,更能增加孩子的愛心和珍惜之情。
2、《夏洛特的網》
這部電影藉助身邊的萌萌噠的動物們告訴孩子們要做一個誠實守信、勇敢說不的人。
3、《ET外星人》
這部電影能讓孩子們學會懂得大愛,無私心的愛能跨越種族甚至星球,同時,能激發他們探索宇宙的興趣和慾望。
4、《天生一對》
這部電影始終充滿陽光的基調,溫馨的劇情和歡聲笑語,讓孩子們在快樂看劇中就能體驗親情的無私和偉大,進而更加珍惜身邊之人。
5、《狐狸與我》
通過觀看這部影片,讓孩子學會愛不是佔有,愛更多的是站在對方的角度為對方著想,給他自由,讓對方自己選擇合適的方式生活。
愛,是種深沉的聯系,但卻不是束縛。也許,通過觀看這部影片,孩子能更加理解愛的真諦。
㈥ 兒童影視文學的含義及其特點
含義:兒童影視文學是兒童影視藝術的基礎,也是新型的兒童文學樣式,它的重要價值,就在於為兒童影視藝術提供了文學藍圖。
中外優秀兒童影視藝術,都要以優秀的兒童影視文學為基礎,向它要主題、要故事、要形象、要思想、要場景、要意境、要真實、要美好、要善良,要把它提供的文學語言轉化為銀幕、屏幕語言,要把它提供的間接形象轉化為直接形象。
兒童影視文學誕生在影視文學和兒童文學交叉地帶,具有邊緣性、兩重性(影視性、兒童性)。兒童影視文學具有五個特徵:視像性、單純性、趣味性、幻想性、組接性。
特點:
兒童影視文學是一種具有明顯的邊緣性的新型兒童文學體裁。它誕生在影視文學和兒童文學的交錯地帶,具有與生俱來的兩重性:影視性和兒童性,又具有必不可少的本質特性:文學性。
影視文學,是繼抒情文學、敘事文學、戲劇文學等傳統文學類型之後出現的一種新型的文學類型,兼有影視與文學的雙重特性,又在雙方的相互溶滲之中,把影視的造型因素及文學敘事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其具體的書面形式就是影視文學作品。
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相對峙,是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自誕生以來就有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兒童文學又不能與兒童課本、兒童讀物相混淆,它有自己明確而科學的定義。
兒童文學是專為廣大小讀者創作、改編的文學,要特別注意引導孩子們向上、向善,促使他們身心健康地成長,適合他們的年齡、心理特徵,便於他們閱讀,能為他們接受和理解。兒童文學也是文學的一部分,是與成人文學相對的。
兒童文學具有文學的一般特性,又具有自己不同於成人文學的特殊性。兒童文學力求易懂、生動、有趣,是寓教於樂的文學,是對廣大少年兒童進行審美教育的有力工具之一。
似乎可以這樣認為,正是影視文學和兒童文學的基本特徵,才決定了兒童影視文學的特徵,或者說是派生出了兒童影視文學特徵。此外,由於兒童影視文學既是一種有獨立閱讀價值的文學,又是為拍攝兒童影視藝術服務的,它的這種對於兒童影視藝術的依附性,也是我們研究其基本特徵時,所不應當忽視的。
(6)新時期以來兒童電影特徵擴展閱讀:
兒童影視文學五大特徵
1、視象性
影視是綜合藝術,也是視覺藝術。銀幕、兒童影視藝術也不例外,它是供億萬小朋友們在影院或在家裡觀賞的藝術。兒童電影、兒童電視劇都是以視覺為主的視聽綜合藝術。屏幕上展示的,都是藉助活動的攝影(像)機所拍攝下來的運動著的視象。
與孩子們在實際生活中看到的人、景、物相比較,這種視象可以放大,也可以縮小;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體的;可以是黑白的,也可以是彩色的;可以是客觀的,也可以是主觀的。鑒於此,我們可以稱兒童影視藝術為奇妙的視象藝術。
2、單純性
也可以稱之為明朗性。一部兒童電影,放映時間不應超過90分鍾,一部兒童單本電視劇,播放時間在30—50分鍾之間。他們的文字容量,和一部中篇小說相當,字數在2萬字—5萬字之間。
因此,我們要求兒童影視文學作品,內容上應當單純、明朗,人物、事件、頭緒、場景都應當盡可能做到簡約、精練、以少勝多。影視藝術被人稱為省略的藝術,這種省略是包括語言、場次、人物、情節多方面的。影視文學劇本的語言,要求片言居要,言簡意豐。
3、趣味性
這是兒童影視文學的一個基本特徵。與成年人不同,少年兒童還處在長身體、長知識、學做人、學本領的人生特殊階段,他們認識事物主要依靠直覺性,他們理解生活要依靠趣味性,他們的抽象思維還不夠發達,他們的理解能力還相對薄弱。
基於此,為他們創作的兒童藝術作品包括兒童影視文學作品在內,都要具有引人入勝的情節,都要貫穿饒有興趣的故事,都要具有滿足孩子們好奇心、求知慾的新鮮的、充實的、又有教育性和啟發性的深刻、精粹的內容。
4、幻想性
善於幻想,是兒童的心理特徵。通過兒童影視文學作品,培養孩子們豐富的想像力、幻想力,使他們能在科技發達的21世紀中縱橫馳騁,這是擺在當前我國兒童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面前的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我們必須通過兒童影視文學作品,使孩子們懂得自己是新社會的主人,是新世紀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為此,我們必須藉助兒童影視藝術,培養孩子們盡可能豐富的幻想性、想像力、聯想力。促使他們具有發達的藝術思維能力。
少年兒童是未來世界的主人,他們是人類文明財富的繼承者,也是新的文明、新的財富的創造者。他們的智力、體力理應比前人發達,他們應當比前人有更加遠大、合理的人生志向,他們應當比前人有更加高尚、完美的道德情操。
從思維角度來說,他們應當有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從順向思維到逆向思維,從科學思維到藝術思維的全面的思維能力。而幻想力對於科學、藝術思維來說,是最不可缺少的,這種心理能力,應當藉助兒童文學、兒童藝術盡早地培養。
5、組接性
也就是蒙太奇。兒童影視文學,應當是體現蒙太奇思維及手法的規范的兒童影視藝術的基礎。組接性是兒童影視文學結構、章法上的一個顯著特點。蒙太奇理論,是每個兒童影視文學工作者都應掌握的重要理論。蒙太奇思維,也是每個兒童影視文學工作者都必須經常訓練的一種形象思維方式。
影視思維是獨特的形象思維,是依照影視藝術特殊規律進行的想像、分割、組接生活畫面的活動。一個影視文學劇本,總是由幾百個片斷(畫面)組合而成的。影視編劇的任務,就是以最精美、最簡潔、最恰當的方式,把這些片斷組接好。
蘇聯著名電影大師普多夫金說:「將若乾片斷構成場面,將若干場面構成段落,將若干段落構成一本片子的方法,就叫蒙太奇。」(註:《論電影的編劇導演和演員》,41頁,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兒童影視文學家若能根據蒙太奇法則來選擇、安排、組織材料,往往就能得到成功。
㈦ 兒童影視有哪些基本特徵它綜合了哪些藝術門類的特色
兒童影視的基本特徵有:兒童趣味,情節曲折,想像豐富,情感純真,教育意義。它綜合了繪畫、音樂、舞蹈、文學等多種藝術門類的特色。
㈧ 兒童劇的主要特點是
定義:
適合兒童欣賞的諸多劇種(包括話劇、歌劇、舞劇、歌舞劇、戲曲)的劇目統稱。可取材於現實社會生活,也可以取材於童話、神話。在有些國家,又把為不同年齡層兒童演出的劇目加以區分。在歐美許多國家,兒童劇的創作和演出都很繁榮。在中國,20世紀20年代演出的《小小畫家》等,被看作是兒童劇的發端。30~40年代,兒童劇的演出團體誕生。50年代以後,北京、上海、武漢、遼寧、四川、雲南、寧夏、烏魯木齊、西安、石家莊等省、市、自治區,都相繼成立專業性兒童劇院(團)。
特點:
專為少年兒童創作的戲劇作品。兒童劇非常注重內容的通俗易懂和形式上的生動活潑。不僅要求作品的主題明確突出,形象具體鮮明,結構單純,語言淺顯精練,情節有趣,想像豐富,仍然使其內容、形式及表現手法都盡可能適合於少年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為他們所喜聞樂見。
兒童劇創作有五方面的要求:
1、教育性。兒童劇與成人戲劇有非常大的不同,即它對教育性非常強調。兒童的可塑性非常大,古人曾用素絲來作譬喻,說它:「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由於兒童的年齡特徵,使其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兒童劇非常注意教育性。
2、形象性。抽象的說教是兒童不容易也不樂意接受的。對兒童進行教育要藉助各種各樣的生動形象;兒童年齡越小,越依賴於形象化的手段。兒童劇要求富於動作性,更多的以動作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兒童劇作品的語言要有聲有色,娓娓動聽。兒童劇應調動一切藝術手段,創造出千姿百態的藝術形象來。
3、趣味性。兒童知識、生活經驗不豐富,理解力薄弱,對那些復雜的整理不易理解,對成人的生活經驗和某些思想感情也難以體會。他們對於自己沒有興趣的內容就不喜歡看,甚至不看。優秀的兒童劇,就是在輕松愉快地說笑中,在有趣的故事情節中,潛移默化地給孩子們講述一個深刻的道理或做一些有益的啟示。
4、故事性。兒童劇的故事情節,要求結構單純,情節緊湊、生動。強調故事性,並不是單純追求情節離奇,不從生活出發,不寫人,只寫事。兒童劇主要是寫人,刻畫人物的性格、心理、思想。它的主人公不一定都是人,也可以使其他動物、植物,甚至無生物。這些在作品中都是人格化了的。不論寫人仍然寫其他東西,他們的思想、性格都要著重藉助故事情節表現出來,不宜多用靜止的冗長的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
5、知識性。兒童劇作品中應巧妙地穿插一些知識性的東西,以增加作品的藝術魅力,滿足少年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兒童劇應為兒童所喜愛,對兒童有益。既要做到是和兒童的情趣易為兒童所接受,又要有助於兒童的成長。
㈨ 中國當代電影(新時期)的發展過程有何特點
中國當代電影(新時期)從1977年開始到現在,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
其主要特點 :
①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環》 、《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
②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
③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中國美術片從形式到內容都極富有民族風格和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美術片是中國影片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一個片種。新聞紀錄片已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系統地編輯一些重要的文獻片,並對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與重要事件進行綜合報道、專題報道;還注意表現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豐富的細節,以情動人。科教片也有新發展。
④電影廠在原有的基礎上陸續增建八一電影製片廠、兒童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峨嵋電影製片廠、瀟湘電影製片廠、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天山電影製片廠、福建電影製片廠、廣西電影製片廠、青年電影製片廠、深圳影業公司、雲南電影製片廠13個主要生產故事片的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和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
⑤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國電影資料館,1989年在該館基礎上建立了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並創辦《當代電影》和《電影信息報》。電影工業和科研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發展。國產電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決放映和製片需要,還研製成功立體電影、環幕電影等。全國放映單位已達14萬之多,比1949年增長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1979年改組為中國電影家協會,頒發電影金雞獎;影協下設中國電影出版社;還編輯出版《大眾電影》,舉辦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上年度的優秀影片頒發政府獎。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在於提高質量,開拓新的題材和體裁,繼承和發揚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借鑒外國影片的經驗,創作出既有中國特色、民族風格又有國際水平的影片。
㈩ 近年國產優秀的少年兒童電影介紹一些
據新華社電 由教育部、廣電總局、文化部共同組成的全國中小學生影視教育協調工作委員會,在近些年推薦影片的基礎上,日前精選出100部優秀影片,推薦給全國中小學生。這些電影包括三大類:一是包括《走近毛澤東》《大轉折》《鴉片戰爭》在內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二是現實題材影片,如《生死抉擇》《紅河谷》等;三是少年兒童題材影片,有《少女穆然》《寶蓮燈》《鳳凰琴》等。
回答者:tealife4 - 門吏 三級 2-9 13:36
集玩具和圖書功能於一體的玩具書、新型影視卡通圖書、紙質媒體與電子媒體互動出版的圖書等,正在引領著少兒讀物的新時尚。吳尚之介紹,出版社開發的集圖書、玩具功能於一體的玩具書,1999年全國就形成17個系列,87個品種;1999年配合國產卡通電影《寶蓮燈》的放映,同步推出的同名系列卡通圖書暢銷全國;同年,配合中央電視台大型系列動畫片《西遊記》的播出出版的同名卡通叢書,深受兒童喜愛;2003年,與動畫片《哪吒傳奇》配套出版的同名漫畫書,僅第一年就發行40多萬套、400多萬冊,並多次登上全國暢銷少兒圖書排行榜榜首。
回答者:guyan95914 - 初學弟子 一級 2-9 13:38
五十年代
50年代的小觀眾大都被《雞毛信》中的海娃深深地吸引過,小海娃的倔強、機智、勇敢感染過萬千兒童。扮演海娃的蔡元元從此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曾於1965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先後參與執導過《刑場上的婚禮》、《張燈結綵》等影片,後赴澳門創立了赫赫有名的蔡氏兄弟影業公司,完成過《夜盜珍妃墓》、《大辮子的誘惑》等作品,頗為搶眼。
如今聞名影視界的著名導演陳家林曾是50年代引人注目的童星,1957年他在《羅小林的決心》中扮演的羅小林,惹人喜愛。後來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電影藝術中,1965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分配到長春電影製片廠成為一名專職導演,創下了不俗的業績:《鳥島》、《飛來的仙鶴》、《譚嗣同》、《末代皇後》、《努爾哈赤》、《袁崇煥》、《武則天》、《唐明皇》、《賀蘭雪》、《遠東陰謀》等眾多影視佳作皆出自陳家林之手,堪稱一位有特色有個性的「大手筆」導演。
六十年代
「小蘿卜頭」一度是方舒的代稱,60年代中期她女扮男裝出演了《烈火中永生》,戲雖不多,「小蘿卜頭」的形象令人憐愛,過目難忘!方舒成為60年代中期小童星的代表人物60年代,大導演崔嵬執導了深受贊譽的兒童片《小兵張嘎》,他慧眼識星地選中土家族男孩安吉斯扮演嘎子,神貌俱佳的表演贏得了小觀眾們的喝彩和厚愛,只可惜安吉斯沒有從事演員這一職業,嘎子成為兒童電影畫廊中熠熠生輝的形象。
七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