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姐妹兄弟中國電影(2005年)
中國電影《姐妹兄弟》是一部於2005年上映的劇情片,故事發生在中國大陸,以漢語普通話呈現,色彩為彩色。影片時長為88分鍾,講述了新疆孩子在內地接受教育的故事。影片由高雄傑執導,陶軍、馬寧、王強等編劇,陣容包括眾多主創人員,如出品人任仲倫、張林森,監制許朋樂、汪天雲,顧問李歇浦等,製片人為陶軍,還有眾多幕後工作人員共同參與製作。
影片的主角買合木提和娜迪拉,分別代表了新疆孩子們的典型經歷。買合木提夢想成為發明家,他的父親是一位邊防軍連長,盡管鮮少見面,但他的故事深深影響著同學們。娜迪拉則憑借新疆舞蹈才華在學校的比賽中獲獎。影片中,漢族學生滕藤試圖拍攝關於新疆班的紀錄片,通過買合木提的故事,他與新疆班的學生們建立了聯系。
娜迪拉的爺爺病重,她決定回家看望,這期間她面臨心理壓力,但在小陳老師的幫助下,她得到了心理輔導。在校長的支持下,同學們的努力為娜迪拉爺爺的復明帶來了希望。在古爾邦節晚會上,醫生宣布將進行視覺復明手術,買合木提的父親也在此時被揭示已經犧牲,這成為他成長道路上的重要轉折點。
影片展現了新疆班學生在上海的生活和學習,以及他們對家鄉、親情的深深思念,同時也展現了不同民族之間的理解和交融。通過參觀上海科技館,買合木提的決心激勵著大家追求知識和夢想。
(1)孩子2005年電影擴展閱讀
中國電影名,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2005年,上海電影(集團)公司上海電影製片廠、上海桑達媒體文化有限公司聯合出品;這是一部以七寶中學新疆部為背景的電影;本片講述了2000年的夏末秋初,娜迪拉、買合木提等新疆少數民族的孩子坐著火車來到了上海某中學的「內地新疆高中班」學習生活的故事。另有同名歌曲。
Ⅱ 以前我看過一部電影是一群小孩子,吃巧克力什麼的
《查理與巧克力工廠》 精彩劇照有一個小男孩叫查理·巴克特,他和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查理一家居住在一棟搖搖欲墜的小木房裡,相互之間和睦融洽,是一個幸福的家庭。雖然每個夜晚,一家七口吃的晚餐都是捲心菜湯(就快吃不飽肚子了),可是小查理卻樂意與自己最心愛的人在一起,非常的愛自己的家人。 從查理家的一個窗子望去,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廠―旺卡巧克力工廠。工廠由一位天才巧克力製作者兼生產商威利·旺卡所擁有。那是座神秘的工廠,大門緊鎖,15年來,從來沒有看見有工人從大門進去或出來過,可是卻能聞到濃郁的巧克力香味。工廠出產的旺卡牌巧克力銷往世界各地,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小查理也不例外,在每個夜晚的夢鄉中,他都幻想自己可以親身進入那座工廠。(小查理每年只能在生日那天吃一塊巧克力,所以他家的牆上貼滿了他吃過的每一塊旺卡巧克力的包裝紙)。 精彩劇照 有一天,威利·旺卡先生宣布了一個告示,他將向五位幸運的孩子開放充滿「奧秘和魔力」巧克力工廠。除了得到參觀工廠外,他們還能得到足夠吃一輩子的巧克力糖和其他糖果。全世界購買旺卡牌巧克力的孩子都有機會,只要發現藏在包裝紙里的金券,誰獲得金券誰就是幸運兒。不過,旺卡先生一共只准備了五張金券,小查理得到金券的機會微乎其微,他也很想得到金券,去參觀那神秘的巧克力工廠。 全世界一下子掀起了購買旺卡牌巧克力的熱潮,幸運兒一個又一個地出現了,媒體們也都在播報孩子們發現金券的新聞。首先是喜歡暴飲暴食的奧古斯塔斯,一個不愛思考只喜歡每天往嘴裡塞甜食的胖男孩。接下來的一位是被家人寵壞的小女孩維魯卡·索爾特,要是她爸爸不給買她想要的東西,她就會耍賴,撒嬌,又踢又鬧吵個沒完。第三位幸運兒是嚼口香糖冠軍維奧莉特,她只在意往自己背包里不斷地裝戰利品。最後一位是邁克,一個喜歡打電玩,誰都瞧不起,總是喜歡炫耀自己比別人聰明的小男孩。 精彩劇照——獲得金券的小孩 前四張金券都有主人了,最後的機會會降臨在小查理身上嗎?奇跡終於發生了,小查理不經意間在雪地上發現了一張紙幣,於是他欣喜地奔向最近的商店,迫不及待地買下了一塊旺卡牌巧克力。很久沒有嘗到巧克力的小查理正想著這塊巧克力會是什麼味道時,拆開包裝紙,發現下面露出了金色。沒錯,這是最後一張金券,一些其他顧客看到了金券,都要去問查理買,但是查理卻聽了店老闆的話,將金券帶回了家。查理就要去巧克力工廠了,他的心理充滿著歡樂和喜悅,他的爺爺、年邁的喬·巴克特聽到這個好消息高興地從床上跳下來,他回憶起旺卡先生在關閉塔樓之前自己在巧克力工廠工作時的美好時光。全家決定讓爺爺陪伴小查理去,一塊去度過即將到來的精彩紛呈的冒險時光。 參觀巧克力工廠的過程是一次奇特的經歷。小查理、爺爺和每個參觀者都被眼前的景象和撲鼻而來的香味驚嘆不已,他們的體驗充滿了無限的著迷、狂喜、好奇、驚訝和迷惑不解。說得誇張一點,即便是做最荒誕的夢你也想像不出這樣的事情。飛流直下的巧克力瀑布,龍頭船航行在棕色巧克力糖漿的河流,鬱郁蔥蔥的口香糖草地,還有滿山遍野的牛奶糖,到處都是巧克力。巧克力工廠里的工人全是來自蠻荒叢林、酷愛巧克力(可可豆)的矮人國的小矮人。 精彩劇照——巧克力工廠巨大的「糖衣炮彈」讓其他四個孩子都失去了自製。奧古斯塔斯掉進了巧克力河裡,維奧莉特變成了藍莓糖果,維魯卡·索爾特被送進了廢品爐,邁克鑽進了電視,變成了信號微粒。 對於這一切,小查理不為所動,他並沒有因為一時的激動而失去理智。最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查理成了最後的贏家。威利·旺卡打算把整個巧克力工廠送給查理,讓查理和自己回工廠,當自己的繼承人。但是,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從此不許和家人們生活在一起。查里感到很莫名其妙,為了家人們,查理放棄了機會,他認為家是最好的,那什麼都不能換,就是拿全世界的巧克力都不換。 之後查里發現了旺卡童年時不為人知的秘密,旺卡從小就離開家人去外創業,才有了今天的成功,所以他認為家人只有嘮叨和管教,沒有正真的親情,後來查理陪同威利·旺卡去拜訪了他的父親,最後旺卡終於懂得了親情的可貴,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最後,查理同意接管工廠,當旺卡的繼承人,並且旺卡把查理全家人都原封不動的搬進了工廠,與他們成為了一家人。
Ⅲ 找一部cctv6在05年左右放過的電影,應該是歐美的,但不是美、英、法的,講的是家庭孩子與父母關系的。
克萊默夫婦 Kramer vs. Kramer (1979)
克萊默夫婦像普通的美國夫婦一樣,克萊默先生(達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飾)在外工作掙錢,克萊默夫人(梅麗爾•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飾)則在家照料照料6歲的兒子比利(賈斯汀•亨利 Justin Henry 飾)。由於克萊默先生忙於工作忽略了家庭,克萊默夫人某天憤然出走,留下了父子兩。
克萊默先生現在一方面要忙於工作,一方面又要照顧比利,生活一時陷入麻煩中。克萊默先生不善家務,在照料比利時洋相百出:第一次為比利煎西多士、過程十分恐怖;比利不吃飯要吃雪糕,克萊默先生想阻止卻不懂溝通……
幸好在女鄰居的幫助下,克萊默先生逐漸適應了單身父親的生活。父子兩越來越親密,互相依賴。
這時,克萊默夫人回來了,她已經是紐約一名出色的設計師了。她回來要拿回比利的撫養權……
Ⅳ 適合孩子好看的電影推薦
1、《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類型:喜劇/家庭/奇幻/冒險 出品發行: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主演:約翰尼·德普 / 弗萊迪·海默 / 大衛·凱利 / 海倫娜·伯翰·卡特 上映時間:2005年7月15日(美國) 豆瓣評分:7.9分
【劇情簡介】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改編自1964年羅爾德·達爾的同名小說。電影講述了查理是一個善良的小男孩,包括查理在內的5個幸運的孩子抽中了金色的獎券,並獲得參觀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巧克力工廠的資格。於是幾個孩子來到了這個已經15年沒有人來過的古怪工廠,參加一場神秘莫測的冒險。
【推薦理由】 幼兒園是三歲到六歲兒童的世界,但這個兒童世界也可以被看作成人世界的折射,所以這部電影看上去更像是送給大人的一個禮物,大人們可以通過電影更加深入的認識到孩子們的世界。一句「為什麼我沒有小紅花呢?」足以引發人深入思考,大人應該如何更好更公平的對待孩子們?
Ⅳ 求超級女特工里演嘉艾爾的演員黛伯拉·弗朗索瓦的出生年月日是哪國人,還演過什麼電影在那些電影中擔當角
黛博拉·弗朗索瓦
---------------------------
個人簡介:
黛博拉·弗朗索瓦 Déborah François
女,1987年 5月24日 出生,比利時列日市
星座: 雙子座
--------------------------------
個人其他信息
1987年出生於比利時的黛博拉·弗朗索瓦,第一次參與演出的作品,就是比利時名導演達頓兄弟執導的《孩子》,該片不僅贏得2005年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更讓黛博拉以其中未婚媽媽的角色獲得法國凱薩獎「最具潛力新人獎」提名,並得到相當於比利時奧斯卡獎的Joseph Plateau Award最佳女主角獎。
-----------------------------
個人作品:
孩子 (2005)
翻曲譜的女子 (2006)
紅色螞蟻 (2007)
小陽春 (2008)
餘生的第一天 (2008)
超級女特工 (2009)
我的女王卡洛 (2009)
給我歡愉 (2009)
迷樂英倫 (2009)
Ⅵ 誰知道電影《孩子》的資料!~
電影資料
片名: 《孩子》
類型:劇情
語種:英語
片長:0分鍾
開鏡:0000-00-00
導 演: 達內兄弟
演 員: 奧力維耶·古爾梅 Olivier Gourmet
類 型: 其他片
對白語言: 英語
字幕語言: 國語
發行地區: 歐美
影片時長: 90分鍾
上映日期: 2006-1-1
電影簡介
《孩子》的主人公布魯諾是個20來歲的小混混,每天靠各種合法、非法的地下交易度日。他的女友、18歲的桑妮婭懷孕生子,名叫吉米。但布魯諾顯然還沒有能力擔負起父親的責任……像其他達登電影一樣,《孩子》也把艱難的社會環境和悲慘的個人遭遇結合起來,影片靈感來自兄弟二人某日在街頭看見一位年輕婦女推著嬰兒車走過街頭,「我們經常想起她,她的嬰兒車、睡著的孩子和失蹤的人物:孩子的父親。這個不在場的人物在我們的故事中占據重要位置:一個愛情故事同時也是關於父親的故事。
比利時,2004年。《孩子》的主人公布魯諾是個20來歲的小混混,每天靠各種合法、非法的地下交易度日。他的女友、18歲的桑妮婭靠領救濟勉強維持著生活。桑妮婭後來懷孕了,生下了孩子吉米。這個新生兒的到來比預料的情況要復雜。布魯諾顯然還沒有能力擔負起父親的責任……
關於影片:
這是這對比利時兄弟的第六部長片電影,這不止是一部講述遺棄兒童的社會電影,它集中表現了父親建立(或沒有建立)起來的和剛出生的兒子的關系。呂克·達登說:「讓我們感興趣的就是看他怎樣能夠(不能夠)建立起和這個孩子的關系。開始的時候,他甚至都看不到這一點。完全如此。我們要提出的問題就是:桑妮婭深厚的愛足以讓他意識到孩子的存在嗎?我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愛情的力量還遠遠不夠。」
導演們毫不否認該電影指涉了當前的社會現實:「布魯諾的生活得過且過,開始了一件事情,然後又馬上放棄。而孩子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他需要長時間的存在。可是布魯諾看不到這一點。我們不想做社會學的分析,但在我看來,這種行為方式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回響:人們覺得現在很難找到一個嚴肅的中心點了。」
至於他們強烈的現實主義風格,達登表示:「影片中所有人物重復的動作和他們使用的物件,都是確立他們存在的東西。這些元素會讓觀眾感覺到一個人正在銀幕上被慢慢構造起來,比如布魯諾,他是個某種程度上的生意人,手機讓他和不同的客戶產生聯系,丟掉它意味著丟掉社會關系。還有一些最重要的儀式是圍繞嬰兒車產生的:他們先是購買它,把嬰兒放進去,然後賣掉。」
最後達登說:「某種譜系感串起了我們所有的電影,或者至少是那種親密的關系。我們經常回到曾經拍過的地方工作,只是換換機位,不用相同的鏡頭。故地重遊幫助我們,就像裹挾著土壤和砂礫的河流。當然這種方法也給我們以限制,這反過來會刺激創造力。」
關於主創:
讓·皮埃爾·達登和呂克·達登是比利時導演,編劇,製片人,合作製片人,執行製片人。他們兄弟二人成名於1996年的《一諾千金》,獲得「十五位導演獎」,該作品獲得了一系列國際大獎。他們有拍攝紀錄片的經驗,所以《孩子》細膩地表現了親密關系(父親和兒子的沖突)和社會關系。
靠挖掘「底層生活」聞名的比利時導演呂克·達登和讓·皮埃爾·達登是歐洲影壇「兄弟組合」的代表人物,6年前,他們編劇並執導的《美麗羅塞塔》奪得了戛納金棕櫚大獎和最佳女主角,3年前他們執導的《聖子》又讓奧里維耶·高梅捧回了最佳男主角獎。作為達登兄弟的愛將,高梅此次又參演了《孩子》。
像其他達登的電影一樣,《孩子》也把艱難的社會環境和悲慘的個人遭遇結合起來,影片靈感來自兄弟二人某日在街頭看見一位年輕婦女推著嬰兒車走過街頭:「我們經常想起她,她的嬰兒車、睡著的孩子和失蹤的人物--孩子的父親。這個不在場的人物在我們的故事中占據重要位置。《孩子》是一個愛情故事,同時也是關於父親的故事。」2005年,他們憑著第六部長片電影《孩子》再度摘取了戛納金棕櫚大獎。傑瑞米·雷尼爾在拍攝了《一諾千金》十年之後,在該片中扮演了一個不能承擔父親責任的小混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