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搞笑電影 » 電影孩子王沒看懂
擴展閱讀
求學的孩子電影 2025-07-20 00:45:31
神馬影院電影百度 2025-07-20 00:43:05

電影孩子王沒看懂

發布時間: 2022-06-12 10:37:27

① 孩子王完整版電影

鏈接:https://pan..com/s/1FDgZ91s0cG02ojKibwyfXQ

提取碼:1uv8

《孩子王》是西安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劇情片,由陳凱歌執導,謝園主演,於1987年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根據阿城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中國「十年動亂」時期,一位插隊知青被抽調到農場中學教書,最後因他沒有按教學大綱及課本內容教而被解職的故事[1]。劇情簡介:十年動亂時期,群山環抱的小山丘有一所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學校,師資奇缺。一天,隊長把一個在這里插隊7年的知青叫去,派他去學校做「孩子王」,當教師。知青們得知消息後,為夥伴有了出息而高興,熱熱鬧鬧地為他送行,從此,「孩子王」成了他的雅號。學校分配「孩子王」教初三,令他吃驚不小。只有小學程度的校長鼓勵他挑起這個擔子。孩子王苦惱的事真不少。學校的政治學習材料堆得像小山,可學生手裡卻沒有一本書,只好學大批判材料。批判文章學了一篇又一篇,但孩子們連小學課本上的生字都不認得,「孩子王」感慨萬端,只得從認字記事教起。放假了,「孩子王」回隊上看望大家,大家玩得很開心,他卻提不起精神。臨走時,一心想去學校教音樂的來娣特意把他送了很遠。幾個月過去了,「孩子王」和學生們相處很熟。家境貧寒的王福很想得到「孩子王」手中的字典。在一次布置作文時,他以字典做賭注,今天就能寫出記敘明天勞動的作文。傍晚,他和父親進山砍竹子,前半夜就把作文寫好了。「孩子王」告訴他「要寫一件事,永遠在事後」的道理。王福明白輸了,字典得不到了,他決心把字典全部抄下來。知青們順路到學校看孩子王,起著哄一定要讓「孩子王」給他們上課。「孩子王」一本正經地講著「從前有座山」的故事。這故事從教室傳到另一個教室的學生們耳里,朗讀聲循環往復,不絕於耳。晚上,王福依然就著「孩子王」的油燈抄字典,他已抄滿了一大摞黃麻紙,來娣不理解,問孩子,孩子回答以後去了大隊里就能抄更多的字了。「孩子王」以他獨特的教學方法激起了學生們學習的興趣,但是卻違反了教學內容。他終於被上級退回隊里。臨走,他把唯一的一本字典留給王福,並在桌子上寫道:王福,今後什麼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1]。

② 孩子王的介紹

《孩子王》是西安電影製片廠於1987年出品的故事片。由陳凱歌導演,謝園主演。影片根據作家阿城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中國十年動亂時期,一個插隊7年的知青當教師期間發生的一些感人故事。電影於1987年在中國大陸上映。

③ 如何理解《孩子王》

影片《孩子王》劇情簡介

十年動亂時期,群山環抱的一所山區簡陋學校,師資奇缺。一天,隊長把一個在這里插隊7年的知青叫去,派他去學校做"孩子王",當教師。學校讓"孩子王"教初三,令他吃驚不小。學校的政治學習材料堆得像小山,可學生手裡卻沒有一本書,只好學大批判材料,但孩子們連小學課本上的生字都不認得。家境貧寒的學生王福很想得到字典,就在油燈下抄字典。"孩子王"以他獨特的教學方法激起了學生們學習的興趣,但是卻違反了教學內容。他終於被退回隊里。臨走,他把唯一的一本字典留給王福,並在上面寫道:王福,今後什麼也不要抄了,字典不要抄…………
一部缺失的時代影片

陳凱歌拍攝這部知青和鄉村教育的影片,不知道帶有多少他青少年時代的經歷和情感。但可以理解的是,他已經把個人的經歷和情感都隱藏起來了,轉化為對文化和教育的深層反思。這種文化思考影響了影片對現實的關注,但在畫面上的精心雕琢,讓影片傳達出了更為遙遠的隔離效果。文化的缺失讓一部字典成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雖然影片具有隱晦的文化反思,但過於強調和迴避某些經驗,讓影片顯得距離現實還是那麼遙遠。無論如何,這部影片還是陳凱歌最具現實的一部影片,甚至超過了他後來號稱的"現實主義"影片《和你在一起》。
教育·文化反思

推薦度:★★★

本片根據阿城同名小說改編,由於影片對教育問題上的批判思考,曾獲法國第41屆戛納電影節教育貢獻獎。作為經歷過文革的陳凱歌,他的青少年時期正是處在政治斗爭超越一切的時期,影片把當時教育和文化的缺失以及對社會造成的影響,進行了理性而又具反省式的思考。如今看來,這種教育的缺失越發看出對中國當代社會的不良影響。影片除了延續了文革後反思文革的傳統外,還從深層的教育缺失問題上提出了更加讓人痛心的思考。這部影片雖然提出的問題晚了很多年,但如此深刻的反映出中國教育缺失問題卻還是沒有見到的影片。

④ 一位青年男老師去鄉村教書,但發現那裡的孩子上課全都沒有書,然後男教師說自己讀書的時候,叫啥電影

電影名字《孩子王》,陳凱歌導演的作品。

⑤ 陳凱歌的電影<孩子王>在表達什麼思想,主演是哪位

故事片:《孩子王》
西安電影製片廠1987年出品
導演:陳凱歌
編劇:阿城
主演:謝園

內容:

根據阿城同名小說改編。

十年動亂時期,群山環抱的小山丘有一所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學校,師資奇缺。一天,隊長把一個在這里插隊7年的知青叫去,派他去學校做"孩子王",當教師。知青們得知消息後,為夥伴有了出息而高興,熱熱鬧鬧地為他送行,從此,"孩子王"成了他的雅號。學校分配孩子王教初三,令他吃驚不小。只有小學程度的校長鼓勵他挑起這個擔子。孩子王苦惱的事真不少。學校的政治學習材料堆得像小山,可學生手裡卻沒有一本書,只好學大批判材料。批判文章學了一篇又一篇,但孩子們連小學課本上的生字都不認得,孩子王感慨萬端,只得從認字記事教起。放假了,孩子王回隊上看望大家,大家玩得很開心,他卻提不起精神。臨走時,一心想去學校教音樂的來娣特意把他送了很遠。幾個月過去了,孩子王和學生們相處很熟。家境貧寒的王福很想得到孩子王手中的字典。在一次布置作文時,他以字典做賭注,今天就能寫出記敘明天勞動的作文。傍晚,他和父親進山砍竹子,前半夜就把作文寫好了。孩子王告訴他"要寫一件事,永遠在事後"的道理。王福明白輸了,字典得不到了,他決心把字典全部抄下來。知青們順路到學校看孩子王,起著哄一定要讓孩子王給他們上課。孩子王一本正經地講著"從前有座山"的故事。這故事從教室傳到另一個教室的學生們耳里,朗痛聲循環往復,不絕於耳。晚上,王福依然就著孩子王的油燈抄字典,他已抄滿了一大摞黃麻紙。來娣不理解,問孩子王以他獨特的教學方法激起了學生們學習的興趣,但是卻違反了教學內容。他終於被退回隊里。臨走,他把唯一的一本字典留給王福,並在上面寫道:王福,今後什麼也不要抄了,字典不要抄。

本片於1988年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 特別獎、最佳攝影獎、最佳美術獎,同年獲第四十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教育貢獻獎,比利時1988年電影探索評獎活動探索影片獎。

⑥ 電影孩子王結局是什麼意思

電影《孩子們》的結局:兇手一直逍遙法外。《孩子們》是由李圭滿執導,朴勇宇、柳承龍、成東鎰、金汝珍等主演的犯罪驚悚電影,於2011年2月17日在韓國上映。

劇情簡介:1991年3月26日,韓國大邱。就讀於城西小學的5個男孩子結伴上山,從此一去不回。該事件引起軒然大波,雖然警方出動上萬搜查人員,卻始終一無所獲,孩子們的下落成為一個難以破解的謎團。

4年後的一天,風光無限的電視製作人姜志勝因涉嫌造假而被總部流放至偏遠的大邱,孤高氣傲的他發現當地的人們依然關注那起已為很多人遺忘的「青蛙少年失蹤案」。為了早日翻身,姜志勝與一直關注此案的黃教授攜手,沉珂多年的案件似乎有了新的轉機。


角色介紹

姜至奐演員朴勇宇,電視台製作人。欲以追蹤整個命案破獲過程,並將其製作為一部驚心動魄的紀錄片。然而,隨著案件一步步陷入僵局,以及面對絕望的受害者家屬,他的內心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黃祐赫演員柳承龍,指認兇犯的某科技大學教授。作為大學知名的心理學博士,黃佑赫也認為孩子們的失蹤不同尋常,一定會有犯人的蹤跡。

朴京植演員成東鎰,對調查耿耿於懷的主管刑警。認為即使過了公訴期,調查也沒有結束,絕不放棄調查。

朴鍾浩父親演員成志婁,受害者的父親。出事前他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而孩子失聯後生活一夕改變,他為尋獲孩子甚至放棄了一切。

朴鍾浩母親演員金汝珍,受害者的母親。因為有人認為孩子死去了而感到非常痛苦,無法正常生活。

⑦ 誰可以介紹下陳凱歌導演的《孩子王》這部片子最好可以詳細分析下,好的我會額外給分!!

片名:孩子王
外文名稱 King of the Children (1987)
導演:陳凱歌 Kaige Chen
編劇:
阿城 ....novel (as A Cheng)
何建軍
主演:
謝園 Yuan Xie
Shaohua Chen
Xuewen Yang
攝影 Cinematography:顧長衛 Changwei Gu
國家/地區: 中國
級別:Finland:S / Sweden:7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1987年
更多外文片名:Hai zi wang
類型:劇情
片長:110分鍾
【影片簡介】:
十年動亂時期,群山環抱的小山丘有一所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學校,師資奇缺。一天,隊長把一個在這里插隊7年的知青叫去,派他去學校做「孩子王」,當教師。知青們得知消息後,為夥伴有了出息而高興,熱熱鬧鬧地為他送行,從此,「孩子王」成了他的雅號。學校分配孩子王教初三,令他吃驚不小。只有小學程度的校長鼓勵他挑起這個擔子。孩子王苦惱的事真不少。學校的政治學習材料堆得像小山,可學生手裡卻沒有一本書,只好學大批判材料。批判文章學了一篇又一篇,但孩子們連小學課本上的生字都不認得,孩子王感慨萬端,只得從認字記事教起。放假了,孩子王回隊上看望大家,大家玩得很開心,他卻提不起精神。臨走時,一心想去學校教音樂的來娣特意把他送了很遠。幾個月過去了,孩子王和學生們相處很熟。家境貧寒的王福很想得到孩子王手中的字典。在一次布置作文時,他以字典做賭注,今天就能寫出記敘明天勞動的作文。傍晚,他和父親進山砍竹子,前半夜就把作文寫好了。孩子王告訴他「要寫一件事,永遠在事後」的道理。王福明白輸了,字典得不到了,他決心把字典全部抄下來。知青們順路到學校看孩子王,起著哄一定要讓孩子王給他們上課。孩子王一本正經地講著「從前有座山」的故事。這故事從教室傳到另一個教室的學生們耳里,朗讀聲循環往復,不絕於耳。晚上,王福依然就著孩子王的油燈抄字典,他已抄滿了一大摞黃麻紙。來娣不理解,問孩子王以他獨特的教學方法激起了學生們學習的興趣,但是卻違反了教學內容。他終於被退回隊里。臨走,他把唯一的一本字典留給王福,並在上面寫道:王福,今後什麼也不要抄了,字典不要抄……
【幕後製作】:
影片根據阿城同名小說改編,由著名導演陳凱歌執導。影片通過「孩子王」的故事,理性思考了教育、文化的缺失問題和其對社會造成影響的問題,它除了延續了文革後反思文革的傳統外,還從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思考。該片獲1988年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最佳攝影獎、最佳美術獎,並因對教育問題的批判思考獲1988年第四十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教育貢獻獎,比利時1988年電影探索評獎活動探索影片獎。

⑧ 求 孩子王 百度網盤免費資源下載鏈接,謝謝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https://pan..com/s/1hf6y-0mmqJnSgFBIlfwLKQ

提取碼:4fyl

《孩子王》是西安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劇情片,由陳凱歌執導,謝園主演,於1987年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根據阿城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中國「十年動亂」時期,一位插隊知青被抽調到農場中學教書,最後因他沒有按教學大綱及課本內容教而被解職的故事。

⑨ 陳凱歌的電影孩子王是講什麼的

十年動亂時期,群山環抱的小山丘有一所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學校,師資奇缺。一天,隊長把一個在這里插隊7年的知青叫去,派他去學校做"孩子王",當教師。知青們得知消息後,為夥伴有了出息而高興,熱熱鬧鬧地為他送行,從此,"孩子王"成了他的雅號。學校分配孩子王教初三,令他吃驚不小。只有小學程度的校長鼓勵他挑起這個擔子。孩子王苦惱的事真不少。學校的政治學習材料堆得像小山,可學生手裡卻沒有一本書,只好學大批判材料。批判文章學了一篇又一篇,但孩子們連小學課本上的生字都不認得,孩子王感慨萬端,只得從認字記事教起。放假了,孩子王回隊上看望大家,大家玩得很開心,他卻提不起精神。臨走時,一心想去學校教音樂的來娣特意把他送了很遠。幾個月過去了,孩子王和學生們相處很熟。家境貧寒的王福很想得到孩子王手中的字典。在一次布置作文時,他以字典做賭注,今天就能寫出記敘明天勞動的作文。傍晚,他和父親進山砍竹子,前半夜就把作文寫好了。孩子王告訴他"要寫一件事,永遠在事後"的道理。王福明白輸了,字典得不到了,他決心把字典全部抄下來。知青們順路到學校看孩子王,起著哄一定要讓孩子王給他們上課。孩子王一本正經地講著"從前有座山"的故事。這故事從教室傳到另一個教室的學生們耳里,朗痛聲循環往復,不絕於耳。晚上,王福依然就著孩子王的油燈抄字典,他已抄滿了一大摞黃麻紙。來娣不理解,問孩子王以他獨特的教學方法激起了學生們學習的興趣,但是卻違反了教學內容。他終於被退回隊里。臨走,他把唯一的一本字典留給王福,並在上面寫道:王福,今後什麼也不要抄了,字典不要抄。

⑩ 孩子王 阿城 讀後感

1.從今天起,我准備就我看過、有印象的一些好小說陸續寫一點感想,就教於各位。需要補充做交待的是,我前面已經許下諾言,還要就小說開頭的問題寫幾篇文章,這個承諾我還是認賬的,只要有時間,寫起來並不困難。我也會穿插在一起寫出來的。這一周寫了四大名著的開頭,因為要檢閱資料,費了一點神。今天去醫院看病,醫生就要我少動腦子多動身體。我對這個說法感到詫異。不過,既然是醫生的警告,聽一下也是對的,所以,我盡可能寫吧,如若一時跟不上,還請各位能給予原諒。
話歸正題。
我之所以把阿城的小說放在第一位,那是因為在我的心目中,當代作家當中短篇小說寫得最好的,就是阿城。
阿城的這個「三王」小說,我初次看到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也就是阿城小說剛發表的時候。那之前,我就喜歡阿城父親、電影評論家鍾惦蜚的文章,感覺那是了不起的大評論家,說話文章平易和緩,從不說大話、空話。後來聽說老藝術家在文革當中吃了苦,去世了。直感覺可惜。
阿城,真名叫鍾阿城,1949年出生於北京,文革後期,與史鐵生那一代作家的命運差不離都去了農村。阿城好像去的是雲南。之後,回城,干什麼不清楚,反正就寫起了小說。一出手就是「三王」,《孩子王》、《棋王》、《樹王》。驚動文壇。我在很多年後才與阿城聯繫上,阿城和我說,他就寫了那麼幾個小說,之後就再也沒有動過筆。總共加起來也就五萬字多一點。阿城寫小說出名後,去了美國,住在洛杉磯。這些年回來了,大概是覺得老在美國待著沒什麼勁。不過這也好。要讓我在美國待一輩子,那還不如把我關禁閉得了。這不是個生活好壞的問題,而是一個文化隔膜問題。中國再怎麼不行,我也還是喜歡。
阿城的幾個小說,我都會一一來賞析,先就《孩子王》寫點感想。
《孩子王》的故事簡單,一目瞭然,就寫一個下鄉的知青被叫到農村學校去當教員。就這么點事兒,可是阿城寫的卻不那麼簡單。
寫知青當農村小學的教員,從什麼節骨眼開始寫呢?阿城選擇了從他勞動的生產隊書記召喚他開始。不要小看了這個開始的點,裡面頗多講究。
書記先扔給他一根煙,「我」就蹲在地上聽書記說話,書記告訴他上面要調他去當教員。「我」則還以為這是書記在拿這個事在調教他,所以不敢應承。書記認了真,說就是這個,真的。「我」才恍然。書記後來對他說:「我可派不了你的工,分場調你去學校教書,明天報到,到了學校,要好好乾,不能辜負了。我家老三你認得,書念得吃力,你在學校扯他一把,鬧了就打,不怕的,告訴我,我也打。」就這幾句話,把書記與阿城的角色關系定了位。很准。一方面,書記要做出一種小領導的姿態,但是又不希望他這一去辜負了上面的器重,所以要囑托幾句。說到自家的孩子,那就不見外了,用了打這個動詞,顯得親近和信任,很傳神。之後,作者又寫了同屋老黑和做飯的來娣兩個人物對這件事的反應。都很傳神。小說用了很少的文字,將孩子王即將上任前的氣氛全部都給鋪墊了出來。
阿城小說善於從小事小人物入手,不說概念的語言,全都是小擺設,小動作,幾句摸不著頭腦的話語,幾句不知深淺的議論,就把個勞苦大眾下層社會的眾生相給寫了出來。
我要說說阿城小說的這個切入點,那就是從書記呼喚他開始寫,而不是直接就寫到學校去站上講台,這個切入點選的非常精妙,一方面,把「我的生活和勞動的環境都作了鋪墊,另一方面,也透過對書記、老黑、來娣這三個人物的素描,將」我即將要開始的新生活的氛圍也給帶了出來,這是非常精妙的表現點。
再往下看,「我」站上講台了,可是怎麼個教孩子,心裡一點數都沒有,因為畢竟自己也就是上過幾年初中,切不要說讀書和教書完全不是一回事,即便就是那點知識,也是不足以給人講課的。聽課的孩子當中也有敢說話的,直接說出了沒有哪個老師是像你這樣上課的,是不是來混飯吃的?這個叫王福的孩子也真是膽大。不過,「我」並不因此惱怒,而是問,那應該怎麼上?要不你來試試?王福趕緊擺手。接下來就是教孩子認字,所有的孩子都跑到講台上,往黑板上寫不認識的字,「我」則在一旁看著,因為不會教書,只有這樣才更像是一個老師。阿城小說總是喜歡表現那種唯唯諾諾的小人物,這說起來,也與文革與他的家庭被沖擊有關。當然,更與阿城自己的性格有關。
非常來不起的是,阿城在那個時候就那麼看重真實在小說當中的重要,與同時代的很多作品不同的是,阿城的小說彌漫著一種卑微萎縮的氣氛,只要是寫到下層民眾,他就來了勁,一筆一劃都是那麼的深刻,那麼的真實。汪曾祺後來也對阿城小說的這點味道感到非常佩服,說要是他一定寫不出來。汪先生的話並不是謙辭,而是事實。
事實上,不僅汪先生寫不出阿城這樣的小說,當時的中國那麼多作家,誰都寫不出這樣的小說,等我稍微有了一點年紀的時候,我就特喜歡看老照片,老照片里有一種無法抹去的真實。讀阿城的小說,就有老照片的感覺。我非常佩服這位老大哥的創作。無論過去多少年,這樣的小說只要能讀,就立刻可以將你召喚回那個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的年代裡去。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的教授王德威(David Der WeiWang)認為,阿城的小說具有很強的民間性,突出地強調了生活的俗與閑,小說還是仍然未脫微言大義的框架,不過,較之文革後期的作品,他已經走得太遠了。而我認為,阿城小說的著力點已經不是簡單地批判歷史,算歷史老賬,而是看到了民間生活的自在性。與這些自在的民間生活相比,文革的介入及其惡劣的後果,簡直如同鬧劇一般荒誕不經。阿城在未留一字的情況下,清算著這個時代的謬誤。阿城的非凡之處在於,他用自己的文字還原了無數比之更加荒誕的生活,以及在這樣生活處境下的普通人性。

2。第一次讀阿城是在高三的時候,去書店買一些備考資料,順手從一個書架上拿下《棋王》來看。書店不大,以參考,教輔類書籍為主,彼時正值周末,小店裡擠滿了穿白色校服的學生,人聲鼎沸,汗臭味極重。想借一本書不但要考驗體力,還要考驗耐性。我租了書,拿到教室看。整整一個晚自習,我看得入迷,記得最後車輪戰的一段很吸引我,我喜歡的那個長發女生給我傳條,也只是草草的回復,估計後來她跟別人跑了這也應該是小原因之一吧。

阿城的文字是讓人著迷的。雖然在《棋王》中看起來還有些學生腔,但是駕馭大場面的能力和文字組合中的靈性已經略顯一二了,再後來他的散文集里表現的是淋漓盡致。他對那段歲月的書寫跳脫了傷痕和反思,用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視角,通過「棋」帶出人物,寫王一生這個奇人。看似一個簡單的奇人的故事,但是在王一生的棋道中滲透了阿城對這個世界的看法:道家的無為,無所不為。

再次讀阿城已是三年後的今天,這一次讀的是「三王「系列中的《孩子王》。因為有過對阿城文字的初體驗,現在讀來格外親切,彷彿與久別的老友重逢敘舊。讀完《孩子王》的一剎那,我的眼睛濕潤了。老朋友果然一點也沒變,講起故事來還是那麼氣定神閑,不蔓不枝。古意,禪境,仙氣,伴隨著若有似無的淡淡的青煙,從文字的煉丹爐中裊裊升起。一個恍惚,我甚至會想,阿城或許是神仙吧。文字功底之深,實在人跡罕見。
《孩子王》的故事情節和他的文字一樣干凈簡單,講了一個關於教育的故事,裡面的人物寒磣無聊,教書,幹活,看戲,編曲兒,扯淡,生活過得波瀾不驚。小說大部分的故事都圍繞一本當時稀有的新華字典展開,先是充當了「我」與伙夫來娣的交易條件,然後又變成了「我」與學生王福的賭注,最後又被當作精神寄託轉贈給王福。《孩子王》中的山村男女,一顰一笑,如此質朴無文,而他們對知識的好奇,開啟了」文革」絕境中的一線生機。
這個小說的好處有二。
首先是文字。《孩子王》在行文上的簡潔、老道讓人吃驚,兩萬多字的小中篇,我逐字推敲,竟找不出半句廢話。在干凈爽利的短句中,動詞的功能被發揮到極致,而繁蕪的形容詞和成語則幾乎是不可見的。且看開頭一段:

「一九七六年,我在生產隊已經幹了七年。砍壩,燒荒,挖穴,挑苗,鋤帶,翻地,種谷,喂豬,脫坯,割草,都已會做,只是身體弱,樣樣不能做到人先。自己心下卻還坦然,覺得畢竟是自食其力。」

短短三句話,七十個字,用了十四個逗號,十三個動詞,十個動詞短語,無形容詞。這樣的干凈,猶如沒有半點臊子的精肉,讓人看著就能眼饞。可是吃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好的作家就像好的屠夫,能運筆如刀,挑筋斷脈,閉著眼睛心無旁騖,幾刀下去,肉是肉,皮是皮,骨頭是骨頭,豬毛是豬毛。

阿城是我見過最好的文字屠夫。他的老練,明快,以及不可思議的冷靜,堪比高素質的職業殺手。

其次是故事。阿城的文字猶如鴉片,能讓你慢慢上癮。當你浸淫其中時,你甚至能感覺到作者正坐在你的對面,他像一個師爺一樣抽著大煙,同時像個故事大王一樣給你講故事,他的口吻平和從容,余韻十足。在你入迷的時候,他會用煙斗輕敲你的腦瓜,然後看著你的囧態哈哈大笑。可是你還會覺得,那煙斗真像禪師的法杖,你木魚般的腦袋會因此一點即通。

阿城所講的故事可能並不奇巧,但是他講故事的方式卻是獨具魅力的。他有著廣博的見識與超拔的品格以及老成的氣質,在起伏不大跌宕有致的故事框架里,阿城盡量在細處著筆,將玄渺的哲學命意和高遠的文化沉思寓於平凡人生的揭示與升華,而在故事的敘述中,則以樸素的寫實筆法,注之以意、行之以情、凝之以神。故事以外的魅力超過故事本身,正是大師的特徵之一。

《孩子王》的故事並不曲折,一切都是那麼順理成章,沒有懸念。但阿城自有他的辦法,他的小說多取材於他熟悉的知青生活,但又不同於以往的知青小說,他不著意表現人物的不幸遭遇、悲劇命運。他筆下的知青生活雖然艱苦、物質匱乏,但不乏樂趣、幽默,甚至有些叫人嚮往:如《孩子王》中作詞譜曲臭貧耍嘴等情節,無不洋溢著生命的活力與快樂。阿城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獨立的人格與生命,他們大多外表普通平凡,但內在卻超凡脫俗。作為尋根文學的代表,阿城不僅僅尋的是傳統文學的根,更是道德之根,品格之根,精神之根。

總之,阿城是個會講故事的人,他自己就是一個孩子王,老成而低調,機敏而智慧,所有的讀者都在一瞬間成了聽他講故事的乖孩子。

遺憾的是,阿城不是個多產的作家。當初他對外戲稱可能會再寫五個王者系列的小說,與「三王」小說放一起,整個《王八集》的心願也沒能實現,馮唐分析說這是因為他文筆太老道太內斂的緣故,彷彿奶太稠,擠出來的產量嚴重受限。 我想,這個見解還是頗有說服力的。當然,阿城是個太過聰明的人,什麼都看得透透的,自然會喪失對很多事物的表達激情,因而不想寫,或許這也是封筆的原因之一吧。

管它呢,既然成了神話,何不再傳說一把?在至高點停下,至深處消失,也不失為明智之舉,至少還能引來無數粉絲的懷念與追蹤。指不定哪天,這個神秘的「孩子王」再現江湖,亮出一身更加出神入化的絕技,還不知道會引起多大的騷亂呢。
3.阿城,以靜靜地視角注視著山村,以坦然的心態過著他的知青生活。
知青,被冤枉的一代,對於命運的感嘆只能默默地呻吟。而《孩子王》把知青的呻吟緩緩的吶喊出來。
孩子王是教師的稱呼,這讓人直接對那個年代老師的概念產生另類的理解。
看完《孩子王》最有感觸的不是它的故事情結,也不是其中的鄉土氣息,而是文中「我」的那種對待生活與人生的淡然態度。對待教育「我」有「我」的觀點,不像王七桶為了生活而變成啞巴,(當然王七桶是位可許的好父親,無可非議)哪怕因此「我」又回到從前,但又有什麼可怕,王福不正是大霧天里白白一圈的太陽,有些迷茫,總歸是希望。
​下面的網址可能會給你一點啟發,你看看先。。。。 望滿意,望採納,謝謝合作!